中国建筑史第八章 第九章汇总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翘 9.昂、耍头木、撑头木。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代叫法
栌斗 交互斗 齐心斗 散斗 瓜子栱 慢栱 令栱 华栱
斗栱的出跳
把斗栱称为“铺作”,表明斗栱是一层层铺上去的。宋式斗栱每挑出一层
(华栱或下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栱的大小等级就是用出跳数和
铺数的多少来标定。
《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规定:出一跳斗栱——四铺作
是指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为四铺作。
出二跳斗栱——五铺作
出三跳斗栱——六铺作
出五跳斗栱——八铺作
斗栱的类别
1.不同位置的类别: 清:柱头科 平身科 转角科
宋:柱头铺作 补间铺作 转角铺作
平身科:位于檐部柱间的平板枋上,起垫托檐桁的作用;没有 梁架,间接受力。
演讲者:邢世辞 学号:2013164126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分类:
1、普通台基:用土或碎砖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 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 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 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⑥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四)铺地
类型:分为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室内铺地:
❖ 原始社会——烧烤地面,以隔潮湿。 ❖ 周初——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 晚周——出现铺地砖。 室外铺地: 新石器中期——卵石铺砌; 唐代就全用预制地砖。
平板枋 (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柱头枋 :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联结各朵斗拱的枋料,称为柱头 枋,清式称正心枋。在里跳或外跳拱上的联系枋料,称为罗汉枋。 雀替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 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 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枋、檩等组成。同 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 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中的主要殿堂。而大木小式则 是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明 间、次间、 梢间、尽间。
柱头科:位于四周檐柱上方,起承托挑尖梁并传递其荷载的作 用;受力斗拱。
转角科:位于角柱上方。
清代斗栱则以踩计:
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 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
五、斗栱中的模数 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 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 据等级之别而用: 一等材:6寸x9寸,用于9间或11间的大殿; 二等材:5.5寸x8.25寸,用于5间或7间的大殿; 三等材:5寸x7.5寸,用于3间或5间殿、7间厅堂; 四等材:4.8寸x7.2寸,用于3间殿、5间厅堂;
➢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后来则主要起装饰作用。
坡道-踏步-辇道
栏杆:先在台基或地面置地栿,再在上立望柱、栏板和抱鼓石。
①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②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③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④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
副阶周匝 :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 的建筑。
分心斗底槽 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 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双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 京故宫太和殿)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清式名称有: 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等。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清代叫法
1.坐斗:大斗。位于斗栱的最下部。 2.十八斗:除大斗外的十字花形。 3.槽升子(开槽的):和垫板发生关系。 4.三才升(不开槽的): 不与垫板发生关系。 5.瓜栱(最短的) 6.万栱 7.厢栱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 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 台基上。
台 基 须弥座
天坛圜丘台基
(二)踏道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 (1)阶梯形踏步 :常布置在明间的阶下,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也可位于室内,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2)坡道
角柱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称为檐柱。 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着屋脊的是中柱。 金柱:檐柱以内的称为金柱。 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柱。 瓜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
金柱 檐柱
山柱 中柱
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 理 ,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枋
枋
枋为水平承重和联系构件,有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 等。
额枋(阑额): 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 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 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如不穿入柱头而在 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檐额,檐额下用 绰幕枋。
通面阔:各开间的总和。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步:屋架上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
清式建筑高度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
柱
1 柱的分类:按所处位置分,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 部位分,又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都柱、望柱、童柱 等; 按形状分,又可分为直柱、梭柱、收分柱、瓜柱、束竹柱、盘龙柱等。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宋代叫法
栌斗 交互斗 齐心斗 散斗 瓜子栱 慢栱 令栱 华栱
斗栱的出跳
把斗栱称为“铺作”,表明斗栱是一层层铺上去的。宋式斗栱每挑出一层
(华栱或下昂)为一跳,每增高一层为一铺,斗栱的大小等级就是用出跳数和
铺数的多少来标定。
《营造法式》“总铺作次序”规定:出一跳斗栱——四铺作
是指出一跳自身为一铺,另外栌斗、耍头木、衬方头各一铺,故为四铺作。
出二跳斗栱——五铺作
出三跳斗栱——六铺作
出五跳斗栱——八铺作
斗栱的类别
1.不同位置的类别: 清:柱头科 平身科 转角科
宋:柱头铺作 补间铺作 转角铺作
平身科:位于檐部柱间的平板枋上,起垫托檐桁的作用;没有 梁架,间接受力。
演讲者:邢世辞 学号:2013164126
第一节 台基、踏道、栏杆、铺地
(一)台基:
台基:房屋下面的底座,是整座建筑物的基础部分。 台基作用:御潮防水,后出于外观及等级制度的需要。 台基分类:
1、普通台基:用土或碎砖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 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更高级台基:即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 示佛的崇高伟大。中国古建筑采用须弥座表示建筑的级别。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 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常用于宫殿和著名寺院中的主要殿堂建筑。
的; ⑤栏板用整石凿成,以榫嵌插在望柱和地内; ⑥栏板装饰极少用人物或写生花,大多素平或仅刻简单的海棠纹。
(四)铺地
类型:分为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 室内铺地:
❖ 原始社会——烧烤地面,以隔潮湿。 ❖ 周初——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 ❖ 晚周——出现铺地砖。 室外铺地: 新石器中期——卵石铺砌; 唐代就全用预制地砖。
平板枋 (宋称普拍枋): 位于阑额之上,是承托斗拱的部件。 柱头枋 :檐柱或内柱中心线上,用于联结各朵斗拱的枋料,称为柱头 枋,清式称正心枋。在里跳或外跳拱上的联系枋料,称为罗汉枋。 雀替 :是置于梁枋下与柱子相交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可以用于柱间的花牙子下,称为花牙子雀替,在建筑末端,由于开间较 窄自两侧柱挑出的雀替常联为一体叫骑马雀替。雀替可用于柱间的挂落 下,成为纯装饰构件 。
大木作
大木作是我国木构建筑的主要结构部分,由梁、柱、枋、檩等组成。同 时又是木建筑比例尺度和形体外观的重要决定因素。清式大木做法可分为大 木大式和大木小式。
大木大式建筑一般用于宫殿,官署,庙宇中的主要殿堂。而大木小式则 是次要房屋和一般民居。
开间(面阔):木构建筑正面相邻两檐柱间的水平距离,明 间、次间、 梢间、尽间。
柱头科:位于四周檐柱上方,起承托挑尖梁并传递其荷载的作 用;受力斗拱。
转角科:位于角柱上方。
清代斗栱则以踩计:
出一跳叫三踩(宋称四铺作),出两跳叫五踩(宋称五铺作), 出三跳叫七踩(宋称六铺作)。
五、斗栱中的模数 宋代 “材分(fèn)制”:
斗拱或素方用料的 断面尺寸为一“材”。 材的高宽比为3∶2 材分八等: 据等级之别而用: 一等材:6寸x9寸,用于9间或11间的大殿; 二等材:5.5寸x8.25寸,用于5间或7间的大殿; 三等材:5寸x7.5寸,用于3间或5间殿、7间厅堂; 四等材:4.8寸x7.2寸,用于3间殿、5间厅堂;
➢ 礓礤是以砖石露棱侧砌的斜坡道,可以防滑,一般用于室外。 ➢ 辇道则倾度平缓,用以行车的坡道,常与踏跺组合在一起。
后来则主要起装饰作用。
坡道-踏步-辇道
栏杆:先在台基或地面置地栿,再在上立望柱、栏板和抱鼓石。
①二望柱间只用一块栏板; ②栏板都采用单勾阑形式; ③望柱头的变化很多,柱身相对缩短; ④栏杆结束处大多用抱鼓石,该石比例较前代为长,少数也使用戗兽
副阶周匝 :建筑主体从外到内另外加一圈回廊的 ,在宋《营造法式》 中称为“副阶周匝”,这在早商建筑中已经出现,一般应用于比较隆重 的建筑。
分心斗底槽 又称分心槽,是宋代殿阁内部四种空间划分方式之一,即 以一列中柱及柱上斗拱将殿身平面等分(河北蓟县独乐寺山门)
双槽: 内柱将平面划分为大小不等的 三个区域(唐大明宫含元殿,北 京故宫太和殿)
枋:水平承重及联系构件,断面及尺度常相差较大。清式名称有: 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等。
置于梁枋下与柱相交处短木,可以缩短梁枋的净跨距离。
清代叫法
1.坐斗:大斗。位于斗栱的最下部。 2.十八斗:除大斗外的十字花形。 3.槽升子(开槽的):和垫板发生关系。 4.三才升(不开槽的): 不与垫板发生关系。 5.瓜栱(最短的) 6.万栱 7.厢栱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 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山东曲阜孔庙大成殿,即耸立在最高级 台基上。
台 基 须弥座
天坛圜丘台基
(二)踏道
踏道:用以解决具有高度差的交通设施。 踏道类型:阶梯形和斜坡式两种。 (1)阶梯形踏步 :常布置在明间的阶下,垂带石中线与明间檐柱中线重合。 也可位于室内,可用单阶、双阶或多阶等形式。 (2)坡道
角柱 檐柱:檐下最外一列称为檐柱。 中柱:在纵中线上,不在山墙内,上面顶着屋脊的是中柱。 金柱:檐柱以内的称为金柱。 山柱:山墙正中一直到屋脊的称为山柱。 瓜柱:立在梁上下不着地,作用与柱相同的称为童柱,也称瓜柱。
金柱 檐柱
山柱 中柱
移柱法、减柱法:宋辽元金,常将若干内柱移位,或减少部分内柱的处 理 ,以获取较大的室内空间。
枋
枋
枋为水平承重和联系构件,有额枋、平板枋、檐枋、柱头枋、随梁枋 等。
额枋(阑额): 柱子上端联系与承重的构件。有时两根叠用,上面 的清谓之大额枋,下面的叫小额枋(由额),二者用垫板(额垫板)。 如位于室内柱头上,则称内额,位于地脚处的叫地袱.如不穿入柱头而在 柱顶上放一根通长达整个建筑物立面的硕大枋料,则称檐额,檐额下用 绰幕枋。
通面阔:各开间的总和。 通进深:各步距离的总和或前后檐柱间的水平距离。 步:屋架上相邻两檩中心线的水平投影距离。
清式建筑高度分为: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
柱
1 柱的分类:按所处位置分,总的可分为外柱和内柱两大类。 按结构所处 部位分,又可分为檐柱、金柱、中柱、山柱、角柱、都柱、望柱、童柱 等; 按形状分,又可分为直柱、梭柱、收分柱、瓜柱、束竹柱、盘龙柱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