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

合集下载

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与试验

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与试验

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安全性分析与试验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和能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视,电动汽车(EV)因其零排放特性而逐渐成为汽车市场的主流。

作为电动汽车的核心组成部分,锂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能直接关系到车辆的整体安全。

本篇将对电动汽车锂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实验验证其安全性能。

1. 锂动力电池的安全性分析1.1 锂动力电池的化学特性锂动力电池采用的是锂离子电池,其具有能量密度高、循环寿命长和充放电速率快等特点。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过充、过放、短路或物理损伤等极端条件下,可能发生热失控、起火或爆炸等安全事故。

1.2 热失控现象热失控是锂离子电池安全事故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

当电池内部温度升高到一定程度时,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失控,产生大量热量,导致电池温度进一步升高。

如果不采取措施,电池内部可能会发生燃烧或爆炸。

1.3 安全性能影响因素锂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电池材料、电池设计、电池管理系统(BMS)等。

电池材料的选择和制备工艺对电池的热稳定性和化学稳定性有重要影响。

电池设计,如电池单体的结构、电池模块的布局等,也会影响电池的安全性能。

电池管理系统负责监控电池的工作状态,对异常情况及时采取措施,以保证电池安全。

2. 安全性试验方法为了验证锂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需要进行一系列的试验。

以下介绍几种常见的试验方法:2.1 过充试验过充试验用于评估电池在过度充电条件下的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将电池充电至超过其标称容量的一定比例,观察电池的温度、电压等参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起火、爆炸等现象发生。

2.2 过放试验过放试验用于评估电池在过度放电条件下的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将电池放电至低于其标称容量的一定比例,观察电池的温度、电压等参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起火、爆炸等现象发生。

2.3 短路试验短路试验用于评估电池在短路条件下的安全性。

试验过程中,通过特定装置使电池发生短路,观察电池的温度、电压等参数的变化,以及是否有起火、爆炸等现象发生。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
故障诊断与处理:通过自检、报警等方式,及时发现并 处理电池管理系统的故障,确保电S):实时监控电池状态, 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异常情况
2
热管理系统(TMS):控制电池温度,防 止高温导致电池热失控
3
安全阀:当电池内部压力过高时,安全阀会 自动打开,释放压力
4
绝缘设计:电池外壳采用绝缘材料,防止短 路和漏电
5
防爆设计:电池内部采用防爆结构,防止电 池爆炸
6
电池保护电路:在电池外部增加保护电路, 防止外部短路和过充过放
电池热失控机制
内部短路:电池内部正 负极接触,产生大量热

外部短路:电池外部电 路短路,产生大量热量
过充:电池充电过量, 导致内部温度升高
过放:电池放电过量, 导致内部温度降低
环境温度:高温环境下, 电池内部化学反应加速,
产生大量热量
电池老化:电池老化导 致内部结构变化,产生
大量热量
电池安全防护措施
04
延长电池寿命:通过优化充 放电策略,提高电池使用寿 命
06
故障诊断与预警:及时发现 电池组中的潜在故障,并提 前预警,避免事故发生
电池管理系统设计
电池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监控电池状态、 保护电池安全、优化电池性能
电池管理系统的组成:电池管理系统硬件、 电池管理系统软件
电池管理系统硬件设计:包括传感器、控制 器、执行器等
有毒等
4
研究进展:新 型电解液、固 态电解质等研
究方向
3
电池管理系 统安全性
电池管理系统功能
01
监控电池状态:实时监测电 池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
03
保护电池安全:具备过充、 过放、过温、短路等保护功 能

动力电池产品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

动力电池产品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

动力电池产品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动力电池是电动汽车的核心组件之一,而锂离子电池是当前主要的动力电池技术。

在选择动力电池时,评估其安全性和环保性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围绕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展开讨论。

1. 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评估1.1. 锂离子电池的热失控问题在过充放电、高温环境或机械损伤等情况下,锂离子电池可能发生热失控,导致电池包起火或爆炸。

因此,进行热失控测试是评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之一。

1.2. 电池包的耐压性和耐撞性电池包是由多个电芯组成的,其外部壳体需要具备足够的耐压性和耐撞性,以保护电芯免受外界的损伤。

通过压力测试和撞击测试可以评估电池包的安全性能。

1.3. 过充和过放保护性能过充和过放会导致锂离子电池性能下降、容量损失甚至电池损坏,因此,安全电池管理系统(BMS)需要具备过充和过放保护功能,确保电池在适当的电压范围内运行。

2. 锂离子电池的环保性能评估2.1. 资源利用率锂离子电池的资源利用率影响着其环境可持续性。

评估电池中的正负极材料的资源利用率以及电池回收利用率是评估其环保性能的重要指标。

2.2. 材料的环境影响锂离子电池的制造过程中需要使用大量的材料,如电解液、隔膜等。

评估这些材料的环境影响,例如毒性、可降解性、可再生性等,可以综合评估锂离子电池的环保性能。

2.3. 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电池制造过程需要能源,其中包括材料开采、生产工艺等。

评估制造过程中的能源消耗和碳排放量,对锂离子电池的环保性能做出评价。

结论:综合评估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需要考虑电池的热失控问题、耐压性和耐撞性、过充和过放保护性能等安全性指标,以及资源利用率、材料的环境影响、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等环保性指标。

只有在确保电池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达到一定标准的情况下,才能在动力电池产品中广泛应用锂离子电池技术。

本文从安全性和环保性能的角度,对锂离子电池进行了评估。

通过严格的测试和评价,才能确保动力电池产品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和环保性能,为电动汽车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风险及保障措施

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风险及保障措施

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风险及保障措施
电动汽车动力锂电池的使用风险及保障措施包括以下几点:
一、电池短路火灾可能性:电池短路产生的热量可能会引发起火,破坏车辆,甚至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为此,应使用阻燃材料来隔离电池,以减少短路发生的风险,间隔电池空间时要尽量避免杂物混入。

二、电池寿命缩短:电池在长期使用中会受到温度变化、过充电等影响,导致容量逐渐减少,大幅度缩短使用寿命。

因此,每次充电前要检查电池的电压及容量情况,避免电压过高或容量过大,同时要控制电池的温度在指定范围内,更好确保其寿命。

三、电池易燃毒性:电池的性能变化可能会导致其存在自放电和自热情况,此时电池容易起火并可产生有毒气体,为此,在更换电池时,应使用封闭容器,以减少可能出现的危险,避免发生意外情况。

四、安全锁定装置:为防止意外情况发生,应严格控制电池使用过程中的手段和制度,同时,为确保电池安全,可以根据电池的规格和使用环境安装相应的锁定装置,以最大限度地确保其安全使用。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一、本文概述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全球能源结构的逐步转型,锂离子电池作为一种高效、环保的能源存储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便携式电子设备、电动汽车、航空航天、储能电站等多个领域。

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应用范围的扩大,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凸显。

电池热失控、燃烧甚至爆炸等安全事故不仅会造成巨大的财产损失,还可能威胁到人们的生命安全。

因此,对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影响因素分析,对于保障其安全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综述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研究现状,分析影响电池安全性的主要因素,包括电池材料、制造工艺、使用条件等,并探讨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有效方法和未来发展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为锂离子电池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促进锂离子电池技术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锂离子电池的基本原理与结构锂离子电池,作为现代电化学储能技术的核心,其基本原理和结构是理解其安全性和性能的关键。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通过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能量存储和释放的二次电池。

其结构主要由正极、负极、隔膜和电解液四个部分组成。

正极是锂离子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采用具有高嵌脱锂电位的材料,如钴酸锂、锰酸锂、磷酸铁锂等。

正极材料的性能直接影响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安全性。

负极材料则通常采用具有低嵌脱锂电位的碳材料,如石墨、硅碳复合材料等。

负极的主要作用是储存和释放锂离子,其结构和性能对电池的循环寿命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隔膜位于正负极之间,是防止电池内部短路的关键组件。

隔膜通常由聚烯烃等多孔材料制成,具有良好的离子通透性和机械强度。

电解液则是锂离子电池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由有机溶剂和锂盐组成,其主要作用是传导锂离子,实现正负极之间的电荷转移。

锂离子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充放电过程中,锂离子在正负极之间移动,实现化学能与电能之间的转换。

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负极;放电时,锂离子从负极脱嵌,穿过隔膜,嵌入正极。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的分析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的分析

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的分析随着人们对环保和能源安全的重视,电动汽车作为一种新型汽车逐渐被人们所接受,电动汽车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车型的核心部件之一,其质量安全性问题尤为重要。

锂离子电池是一种高度集成的系统,由多个电池单元组成,正负极之间通过电介质隔膜隔开,每个单元都具有一定的电压和电能。

但在使用过程中,各国都曾发生过电动汽车电池起火等安全事故,尽管事件数量并不算大,但对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安全的担心加之对安全事故的不断曝光,导致市场上对电动汽车安全性问题的关注度越来越高。

首先,锂离子电池的过充和过放是造成安全事故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使用中,如果电池单体电压过低,容易发生过放,容易导致锂离子电池内部热失控,甚至引发火灾爆炸。

反之,如果电池的单体电压过高,会导致电池的过充,使电池内部的化学反应愈加活跃,也会产生热量,甚至引发火灾事故。

其次,用草图解释人类的活动如何增加电动汽车起火的风险。

一个草图可以是例如短路、过充或过放引起电池温度过高或可燃性液体泄漏。

另一个草图可以是电动汽车在充电时被水淹没,导致电池内部进入水分,从而引发火灾等问题,这些都是重要的安全隐患。

此外,还有一些电动汽车电池自身固有的问题,例如,如果单个电池单元发生故障,容易引起其它单元发生热失控现象,这样的“串联、平行”的电池安全隐患非常值得关注。

最后,环境也是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性的一方面。

高温或严寒气候下,锂离子电池电导率将发生变化,增加电池热失控的可能性,对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和储存环境进行严格的控制是必须的。

综上所述,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问题是电动汽车发展和推广过程中的重要瓶颈问题。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汽车生产厂商需要针对电池设计、制造、监测、故障处理进行全方位的改进和优化。

同时,监管部门也应该对新能源汽车的设计、生产、销售、维护等各方面加强规范和管理,确保电动汽车的安全性符合相关标准。

美国Battery教授Halpern的话可以为此作为结束语:“这个领域竞争激烈,生产厂商不想在电池上花费多余的成本,但是他们也不能承担风险”。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1、使用安全型锂离子电池电解质目前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使用碳酸酯作为溶剂,其中线型碳酸酯能够提高电池的充放电容量和循环寿命,但是它们的闪点较低,在较低的温度下即会闪燃,而氟代溶剂通常具有较高的闪点甚至无闪点,因此使用氟代溶剂有利于抑制电解液的燃烧。

目前研究的氟代溶剂包括氟代酯和氟代醚。

(对策1.1)阻燃电解液是一种功能电解液,这类电解液的阻燃功能通常是通过在常规电解液中加入阻燃添加剂获得的。

阻燃电解液是目前解决锂离子电池安全性最经济有效的措施(对策1.2),所以尤其受到产业界的重视。

使用固体电解质,代替有机液态电解质,能够有效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对策1.3)。

固体电解质包括聚合物固体电解质和无机固体电解质。

聚合物电解质,尤其是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目前已经成功用于商品化锂离子电池中,但是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其实是干态聚合物电解质和液态电解质妥协的结果,它对电池安全性的改善非常有限。

干态聚合物电解质由于不像凝胶型聚合物电解质那样包含液态易燃的有机增塑剂,所以它在漏液、蒸气压和燃烧等方面具有更好的安全性。

目前的干态聚合物电解质尚不能满足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应用要求,仍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才有望在聚合物锂离子电池上得到广泛应用。

相对于聚合物电解质,无机固体电解质具有更好的安全性,不挥发,不燃烧,更加不会存在漏液问题。

此外,无机固体电解质机械强度高,耐热温度明显高于液体电解质和有机聚合物,使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扩大;将无机材料制成薄膜,更易于实现锂离子电池小型化,并且这类电池具有超长的储存寿命,能大大拓宽现有锂离子电池的应用领域。

常规的含阻燃添加剂的电解液具有阻燃效果,但是其溶剂仍是易挥发成分,依然存在较高的蒸气压,对于密封的电池体系来说,仍有一定的安全隐患。

而以完全不挥发、不燃烧的室温离子液体为溶剂,将有希望得到理想的高安全性电解液。

(对策1.4)离子液体是在室温及相邻温度下完全由离子组成的有机液体物质,具有电导率高、液态范围宽、不挥发和不燃等特点,将离子液体用于锂离子电池电解液中有望解决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及防控技术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及防控技术分析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问题及防控技术分析摘要:锂离子动力电池具有高比能量、长寿命等特点,是目前电动汽车的主流动力源。

然而,由其安全问题引发的事故时有发生。

综述介绍并分析了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典型安全事故及其原因,详细讨论了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及热扩展危害,重点对动力电池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并展望动力电池的未来发展方向。

动力电池作为电动汽车的引擎,已成为汽车和新能源化工领域技术竞争的核心。

在国家科技部、工信部的持续引导和支持下,我国动力电池的研发水平、工程化能力和产业规模得到了快速提升。

锂离子电池是目前最具实用价值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具有高比能量、环境友好及长寿命等特点。

然而,以热失控为本质的电池安全问题仍困扰着电动汽车的发展。

本文介绍了近几年国内外发生的动力电池典型安全事故,并总结分析原因,详细讨论了动力电池热失控机理及危害,对动力电池安全防控技术研究进展进行概述,并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

1 动力电池安全事故及原因分析1.1 安全事故分析研究电池的安全特性,揭示事故原因,对解决动力电池系统安全性问题十分必要。

表1列举了近五年发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部分事故及原因分析。

表1 近年发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事故由表1可知,由机械碰撞、内短路等引起的电池热失控是电池发生起火、燃烧甚至爆炸的核心原因。

热失控触发的具体原因可细分为机械、电和热触发3类(如图1所示)。

几种触发形式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外界的机械触发(如挤压、针刺、跌落等)导致电池形变,引发短路等并造成电触发,而电触发产热造成了热触发(温度升高、过热),直接引起电池热失控,发生燃烧、爆炸等事故。

综上,热触发造成的热失控是导致电池安全事故发生的核心原因,对热失控机理的分析和揭示具有重要意义。

图1 动力电池事故触发的原因图1.2 热失控机理及危害国内外学者对电池热失控机理进行大量研究。

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反应过程如图2所示。

由于内部短路、外部加热,或者电池在大电流充放电时自身发热,发生热引发,产热速率大于散热速率,电芯中的SEI膜、电解液、正负极等在高温下发生一系列热失控反应(热分解等),使电池内部温度快速升高,直到某一温度点,放热速率迅速增加,电池内部能量将会在瞬间剧烈释放,此过程不可逆且不可控,称为热失控,此温度称为热失控触发温度(TRonset)。

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问题及其解决方案

的产生 。 同时锰酸 锂 稳 固 的结 构 ,使 其氧 化 性能远 远低 于钻 酸 锂 ,分解 温 度超 过钴
酸 锂 1 O℃ ,即 使 由于 外 力 发 生 内部 短 0 路 ( 刺 ) 外部 短 路 、过 充 电时 ,也 完 针 、 全 能够 避 免 了 由于 析 出金 属 锂 引发 燃烧 、
过 。 磷 酸铁 锂 的可 逆 容 量 可 以达 到 10 6
mA /。 hg
锰酸锂和磷酸铁锂的比较 :就 目前的情
况看 ,锰酸 锂价 格较低 ,技 术较 成 熟 , 已有
磷酸铁锂对 电解液的氧化能力低 ,具有
更 好 的安全性 ,可 以用来做 更 大的 电池 。表 1为 常 用 正极 材 料 的差 热 扫描 分 析 ( C) DS 数据 ,总放热量 越 高 ,其 热稳定 性越 差 。从 表 1中 可 以 看 出 ,磷 酸 铁 锂表 现 出很 好 的 热稳 定性 ,这是 由其 结构 所决定 的 。在磷 酸
多余 的锂 离子 游离 到 负极 形成 枝 晶 。钴酸 锂材 料 的理 论 比能 量是 超 过 每 克 2 0mAh的 ,但 7
为保 证其 循环性 能 ,实 际使用 容量 只 有理 论容 量 的一半 。在使 用过 程 中 ,由于某 种原 因 ( 如 管理 系统 损坏 ) 导致 电池充 电电压过 高 ,正 而 极 中剩余 的一部 分锂就 会脱 出 ,经 电解 液 到 负 极表面 以金 属锂 的形 式沉 积形成 枝 晶。 枝 晶刺

Y£ 。 垒 L

自 奎一

为了保 障动力锂离子 电池使用的安全性 ,
电动汽 车 、 电动 自行车 用锂 离子 电池 的有 关标
准 中都 规定 了电池 安 全性能 的 条款 ,主 要测 试 项 目包括过放 电、过 充 电、短 路 、跌 落( 振动 冲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
测试验证,
售后服务,
路、过充、
确保电池质
确保电池性
确保客户安
过放等问题

能和安全性
全使用
04
电池材料改进
正极材料:采用高安全性材料,如磷酸铁锂、锰酸锂等
负极材料:采用高安全性材料,如硬碳、石墨烯等
电解液:采用高安全性电解液,如凝胶电解液、固态电解质等
隔膜:采用高安全性隔膜,如陶瓷隔膜、聚合物隔膜等
3
国际安全标准
1
IEC 62133: 国际电工委员会制定的锂离子电池安全标准
2
UN 38
电池状态,确保
流、温度等参数
控制器、执行器
过放、过温等保
电池安全
的监测和控制

护措施
热失控防护
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测电池状态,及时采取措施防止热失控热扩散防护:采用隔热材料和散热设计,降低热扩散风险热失控预警:通过监测电池温度、电压、电流等参数,提前预警热失控风险热失控抑制:采用阻燃材料和冷却系统,降低热失控危害程度
电池短路
短路原因:内部 短路、外部短路、制造缺陷等
短路后果:电池发热、燃烧、爆炸等
短路防护:采用安全设计、加强电池管理、提高电池质量等
短路检测:通过 监测电压、电流、温度等参数进行 短路检测短路处理:切断 电源、冷Fra bibliotek电池、更换电池等
电池过充过放
01
过充:电池充电过量,可能导致电池发热、膨胀甚至爆炸
演讲人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性问题 析
01.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
02.
03.
目录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措施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标准
1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分析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分析

全生命周期的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能分析摘要:锂离子动力电池作为新一代环保型高能电池,已成为新能源汽车的主流产品。

在汽车新能源的大规模推广和应用中,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应用最为广泛。

在新能源电池的推广和应用过程中,除了新能源的价格、使用寿命等方面需要考虑的因素外,动力电池系统的安全性是最重要的问题。

关键词:锂离子;安全性;动力电池前言:对锂离子电池特性的研究可以分为热力学和动力学两个方面。

热力学特性主要研究锂离子电池的电压和容量参数,相对简单,动力学研究相对复杂。

锂离子电池的锂离子电池比和低温特性属于动力学研究领域,锂离子电池涉及非常复杂的物理和化学反应。

通过大量的研究报告可以发现,锂离子电池可以采用交流阻抗的方法来研究其动态特性。

锂离子电池的负极对温度较为敏感,可能会导致电池性能下降。

1.锂离子电池的结构锂离子电池包括几个非常不同的系统,其设计过程相对复杂。

锂钴氧化物、锂锰酸盐、镍钴锰三元和磷酸锂铁及其他制造工艺,以及绕组和圆盘制造工艺,联合铸造新型离子电池。

每个不同的结构都由几个基本单元组成。

从左至右依次为: 正极板、正极板、隔离膜、负极板和负极板。

正极和负极集电体分别为铝箔和铜箔,正极和负极是由活性材料、导电材料和粘合剂混合而成的多孔介质层,可以通过电解质,隔离膜是允许锂离子通过但不允许电子通过的多孔介质。

许多研究者称之为锂离子电池三明治的形状结构,因为这种类似三明治的结构特别有利于锂离子电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发展。

物理和化学过程,如锂离子电池,是其动力学过程。

对它们的研究和解释将有助于进一步发展锂离子电池的创新应用。

2.锂离子电池动力学过程原理分析在进入负载或外部电源后,锂离子电池正式连接到电路。

进入电路的电池会改变锂离子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电过程揭示了电池的内部动态过程。

对于锂离子电池来说,充放电过程的原理是非常相同的,但是负电荷和正电荷的运动方向恰好相反。

当锂离子电池连接到负载时,电极的正负电压之间会有很大的电位差。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

锂离子动力电池的安全性问题及改善技术
阻燃溶剂的主要应用问题:与负极匹配 性较差,电池充放电库伦效率低,需要 寻找匹配的成膜添加剂。
Charge–discharge curves of the Li/LiFePO4 coin cells with addition of 10 v% TMPP. X.P.Ai,H.Yang et. al, Electrochimica Acta 53 (2019) 8265–8268
A TEM image of the typical LiCoO2P3DT particles
Temperature dependence of the DC conductivity for a. p-
doped P3DT only and b. LiCoO2p-doped P3DT particles.
不仅可解决电池的过充安全性问题, 而且有利于电池组中单体电池的容量 平衡,降低对电池均一性的要求。
(2)、电压敏感隔膜
在隔膜部分微孔中填充一种 电活性聚合物,在正常充放电 电压区间隔膜呈绝缘态,只允 许离子传导;而当充电电压达 到控制值时,聚合物被氧化掺 杂成为电子导电态,在电池正 负极之间形成聚合物导电桥, 导致充电电流旁路,避免电池 被过充。
镍基 正极分解 Li/粘结剂
溶剂 热分解
锰基 正极分解
LiC6/粘结剂
水溶液电池体系:
主要的过充副反应
有机电解液电池体系:
有机电解 液氧化分解
有机小分 子气体+Q
内压增大 温度升高
副反应产热速率 散热速率降低
不安全行为发生机制
电池散热速率
当放热副反应的产热速率高于电池的散热速度时,电池内压及温度急 剧上升,进入到无法控制的自加温(即热失控)状态,导致电池发生爆 炸和/或燃烧!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1.2 正极材料 目前, 常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活性材料有 LiCoO2、LiNiO2、LiMn2O4、LiN1-xCoxO2、LiFePO4 和 LiCo1/3Ni1/3Mn1/3O2。研究表明LiMn2O4 和LiFePO4的安全性能较好。正 极材料的安全性主要包括热稳定性和过充安全性。在氧化状态,正极活 性物质发生放热分解,并放出氧气,氧与电解液发生放热反应,或者正 极活性物质直接与电解液发生反应。表1 列出几种正极活性物质与电解 质发生放热反应的温度和分解温度。从表中可以看出,LiMn2O4 的热稳 定性最好,放热峰位置高于其它3 种活性物质。很多研究人员针对安全 性对不同的正极活性物质进行了研究。其中J. R. Dahn用TGA分析了 LiCoO2、LiNiO2 和LiMn2O4 在受热过程中氧的释放量,研究结果表明 LiMn2O4 氧释放量最小,被认为是最安全的正极活性物质。H. J. Kweon 等[17]研究了表面包覆Al2O3、MgO 的LiCoO2 在充电时的热稳定 性,该方法极大改进了电池的充放电速率,具有很好的安全特性。 LeisingR A 等研究了电池在滥用条件下的反应行为,认为当电池以0.5 C 或以上倍率过充时电池会破裂,证明正极是热源。钟盛文等对用 LiCo1/3Ni1/3Mn1/3O2 、钴酸锂、锰酸锂的安全性能进行比较,对电池进 行热稳定性、过充、短路、穿钉等安全性测试。结果表明, LiCo1/3Ni1/3Mn1/3O2的最高安全温度为165 ℃,最低爆炸温度175 ℃,其 热稳定性高于钴酸锂低于锰酸锂; LiCo1/3Ni1/3Mn1/3O2 可以通过3 C、 4.8 V 过充测试,钴酸锂能通过1 C、4.8 V 过充测试,锰酸锂能通过3 C、 10 V 过充测试;3 种材料均通过短路测试,表面温度为120~123 ℃;3 种材料均通过穿钉测试,表面温度为104,109 ℃。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及解决方法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及解决方法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性及解决方法在新能源汽车进展过程中,除价格高、续驶里程短和充换电基础设施不足外,动力安全性是消费者和专业人士关注的重点。

这个问题也影响到了动力电池比能量的提升。

“进展防短路、防过充、防热失控、防燃烧及不燃性电解液是应对动力电池安全性的关键。

”武汉大学艾新平教授在上海举办的第14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新能源汽车产业进展高峰论坛上强调。

锂离子动力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机制艾新平分析指出,锂离子动力电池除了正常的充放电反应外,还存在很多潜在的放热副反应。

当电池温度或充电电压过高时,很简单引发这些放热副反应。

重要的过热副反应包括:1.SEI膜在温度高于130℃时分解,使电解液在暴露的高活性碳负极表面大量还原分解放热,导致电池温度上升。

这是引发电池热失控的根本原因。

2.充电态正极的热分解放热,及进一步由活性氧引发的电解液分解,加剧了电池内部的热量积累,促进了热失控。

3.电解质的热分解导致电解液分解放热,加快了电池温升。

4.粘结剂与高活性负极的反应。

LixC6与PVDF反应的起始温度约为240℃,峰值290℃,反应热为1500J/g。

重要的过充副反应为,有机电解液氧化分解,产生有机小分子气体,导致电池内压增大,温度上升。

当放热副反应的产热速率高于动力电池的散热速率时,电池内压及温度急剧上升,进入无法掌控的自加温状态,即热失控,导致电池燃烧。

电池越厚,容量越大,散热越慢,产热量越大,越简单引发安全问题。

锂离子动力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引发因素重要包括下述3种情况引起的短路:①隔膜表面导电粉尘、正负极错位、极片毛刺和电解液分布不均等工艺因素;②材料中金属杂质;③低温充电、大电流充电、负极性能衰减过快导致负极表面析锂,振动或碰撞等应用过程。

此外,还有大电流充电导致的局部过充,极片涂层、电液分布不均引起局部过充,正极性能衰减过快等过充因素。

锂离子动力电池安全技术的进展电池安全设计制造、PTC限流装置、压力安全阀、热封闭隔膜及提高电池材料的热稳定性等常规方法,有其局限性,只能在肯定程度上降低电池不安全行为的发生概率。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03
定期进行电池安全检查,排 除安全隐患
02
建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异 常情况
04
提高电池管理系统的智能化 水平,实现自动安全控制
谢谢
安全防护措施
1
电池管理系统(BMS):实时监控电池状态,防止过充、过放、过热等异常情况
2
热管理系统(TMS):控制电池温度,防止高温导致电池热失控
3
安全阀:释放电池内部压力,防止爆炸
4
绝缘材料:防止电池短路,提高电池安全性能
5
电池外壳:保护电池内部结构,防止外部冲击破坏电池
6
安全认证:通过国际安全认证,确保电池安全性能达标
02
改进电解液配方: 选择具有高稳定 性、低易燃性的 电解液配方,如 添加阻燃剂、抗 氧化剂等
03
优化电池结构: 采用具有高安全 性能的电池结构, 如叠层式、卷绕 式等
04
提高生产工艺: 采用自动化、智 能化的生产工艺, 提高生产效率和 电池质量
加强安全监测
01
实时监测电池温度、电压、 电流等参数
力等参数控制对电池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03
电池设计:电池结构、电极布局、电解液
注入量等设计对电池安全性有重要影响
04
质量控制: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对电池
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如杂质、缺陷等
使用环境
01
温度:高温或低温 都可能影响电池的
安全性
02
湿度:过高的湿度 可能导致电池短路
或腐蚀
03
压力:过大的压力 可能导致电池变形
影响锂离子电池安全 性的因素
电池材料
正极材料:影 响电池的容量 和循环寿命
01
04
隔膜:影响电 池的安全性和 充放电效率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

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题分析锂离子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池类型,广泛应用于手机、笔记本电脑和电动车等设备中。

然而,随着锂离子电池的使用增加,其安全性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

在本文中,我将通过逐步思考的方式分析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

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锂离子电池的结构。

锂离子电池由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组成。

正极和负极之间通过电解质和隔膜分隔,以防止短路。

电池充电时,锂离子从正极迁移到负极,放电时则相反。

然而,锂离子电池在充放电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一系列安全隐患。

首先,过充和过放电是最常见的问题之一。

过充会导致电池内部产生过多的锂离子,增加电池内部压力,可能引发电池膨胀、漏液甚至爆炸。

而过放电则可能导致电池内部压力下降,降低电池性能甚至损坏电池。

其次,电池的温度也是一个重要的安全因素。

锂离子电池在高温环境下容易发生过热,可能导致电池内部短路、漏液甚至爆炸。

此外,低温下锂离子电池的性能也会降低,影响电池的工作效果。

另外,电池的物理损伤也可能引发安全问题。

当电池外壳被刺穿或损坏时,电池内部的正负极可能直接接触,导致短路并产生过热。

此外,如果电池被弯曲或挤压,也会导致电池内部结构破坏,增加安全隐患。

为了提高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措施。

首先,电池的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应严格控制电池内部压力,避免过充和过放电。

其次,电池应该配备温度管理系统,监控电池的工作温度,并在温度异常时及时采取措施,如降低充电速率或停止使用。

此外,电池的外壳材料应具有高强度和耐磨损性,以减少物理损伤的发生。

除了制造商的努力外,用户在使用锂离子电池时也要注意安全性问题。

首先,避免将电池暴露在极端温度下,以防止过热或过冷。

其次,应注意充电时使用原装充电器,避免使用劣质或不合适的充电设备。

此外,用户还应避免对电池进行剧烈的物理损伤,如撞击、挤压等。

总的来说,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涉及到电池的结构设计、制造工艺、温度管理以及用户的使用习惯等多个方面。

锂动力电池安全事件及失效分析和防护措施

锂动力电池安全事件及失效分析和防护措施

锂动力电池安全事件及失效分析和防护措施一:锂离子电池重大安全事故:2014年一共发生了6起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当时还并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到2015年,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增加到了11起,几乎每个月都有安全事故发生,这两年间,事故车辆以纯电动汽车为主,起因主要是动力电池的自燃。

2016年电动汽车起火事件开始大量增加,2016年以来,已经曝光起火的锂电池厂超过了10家。

不仅涉及许多国产品牌汽车,一些国际知名汽车品牌,例如特斯拉,也频频发生起火事件,同年一起三星Note7手机电池起火引发西南航空公司客机火灾的事故,一时间电池安全引起了极大关注。

2017、2018年相继发生了18起与25起电动汽车事故;到2019年,仅上半年就接连发生了12起严重汽车安全事故,5~8月,新能源汽车自燃事故高达79起,可以看出,电池安全问题仍未得到很好解决。

锂离子电池因为其能量密度高、对环境友好、使用寿命长等特点,在消费电子和新能源汽车领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同时,锂离子电池也是十分的危险,非常容易发生起火爆炸。

据OFweek锂电网不完全统计,2016年锂电池产业相关起火事故有40起,分布在锂离子电池的生产、运输、应用、回收等各个环节。

锂离子电池安全吗?二:锂电池安全因素:锂离子电芯充电后,处于一种高能量的状态,锂离子电池在意外情况下(高温、过充放、内外短路等)引起锂离子电池内部产生热量,如果产生的热量超过了电池热量的耗散能力,锂离子电池就会过热,电池材料就会发生SEI膜的分解、电解液分解、正极分解、负极与电解液的反应和负极与粘合剂的反应等破坏性的副反应,则会引起电池的温度进一步升高,副反应加速,从而释放更多的热量,导致温度进一步升高,加剧反应过程,释放更多的热量,最终导致电池热失控着火或爆炸。

热失控发生的反应过程热失控触发机理导致锂离子电池爆炸的原因有炙烤、高温、外短路、挤压和撞击、过充电、过放电、浸泡等等,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预防事故的发生:电池热失控诱因▲针刺、短路、挤压、撞击当锂离子电池出现短路、针刺或挤压的时候,会导致内部隔膜破裂引发温度突然爆炸式升高,最终出现爆炸的情况,特别是安全性能差的锂离子电池,这个时间将会更加短,一般5秒左右就会爆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材料篇:钴酸锂正极材料的分子结构和充放电的模型
•材料篇:钴酸锂的充电物理反应模型
• 充电化学反应式:LiCoO2→0.5Li+Li0.5CoO2 • 实验证明,钴酸锂(LiCoO2 )电池在正常充电结束后 • (即充电至截止电压4.2 V左右),LiCoO2正极材料中的Li • 还有剩余。 • 此时若发生过充等异常情况,LiCoO2正极材料中的Li+将 • 会继续脱嵌,游向负极,而此时负极材料中能容纳Li+的位 • 置已被填满,Li+只能以金属的形式在其表面析出,聚结成 • 锂枝晶,埋下了使电池内部短路的安全隐患。
•结构篇:星恒电源的新型安全阀结构
•结构篇:星恒电源添加的特别安全措施
• 我们选用 了一种特殊 的材料,将 其加工成型 做成正极密 封圈
材料篇:几种正极材料的综合比较

•钴酸锂
•锰酸锂
•磷酸铁锂
•镍钴锰酸锂
•耐过充
•╳
•√
•√
•╳
•氧化性
•很强
•一般
•弱
•强
•过充极限
•0.5C/6V
•3C/10V
•3C/10V
•0.5C/6V
•用作动力电 池的安全性
•容量
•很不安全 •可达10Ah
•安全性能好 •10~30Ah
•安全性能好 ,
•可达100Ah
•结构篇:传统安全阀的结构
• 弹簧片式安全阀 随着使用 时间的延长,弹簧的弹性会变化 甚至消失。这样就无法保持电池 在正常状态时的密封性能,电池 的性能会很快衰减,安全性也无 法保证。
• 金属薄片刻伤安全结构,它 利用内压达到并超过刻痕部位的 最大承受压力时,将其冲破实现 卸压。但要想刻成能承受一定压 力的伤痕本身就很难,刻伤部位 承压也不均匀,且成本很高。
孔隙对Li+有很好的导通率,使电池充放电 反应正常。
材料篇:隔膜材料的要求
耐有机溶剂
避免隔膜溶解导致正负极大量接触而大面积短路。
耐热性好
避免大电流放电,或其它高温情形时,隔膜因热溶解而导 致大面积内部短路。
穿刺强度大
避免隔膜被正负极料的颗粒刺破,导致大面积内部短路。
大电流切断性能(shutdown 特性)好
•150℃左




• 由上表可知钴酸锂(LiCoO2 )电池的氧化温度最低,
即氧化性能最活泼。因此,以钴电池的正极材料,它的危险性是最高的。钴酸锂小
功率电池,比如手机电池,尚且存在爆炸隐患,更不要说把
•它用在大功率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上了。
•而锰酸锂(LiMn2O4 )和磷酸铁锂(LiFePO4)则因氧化温 •度高,而被视为安全。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安全性问 题分析
锂离子电池的几代变革
•第一代锂离子电池: •负极:锂金属,工作电压高达3.7V。 •由于直接以极其活泼的金属锂作为负极,安全隐患太大已经被淘汰。
•第二代:低功率液态锂离子电池。 •负极:C的同素异形体材料,工作电压有所降低,为3.6V。 •它避免了直接以金属锂作为负极的安全隐患,一般用于笔记本电脑,摄像机等。
• 低功率锂离子电池,它们活跃在功率较小的IT产品市场;而动力型锂离子 电池却是用在电力驱动车和军用驱动上。后者放电的功率远大于前者,即电池 内部承受的电流远大于前者,而如前所述,在有机电解液中通过强大的电流( 一般高达几安,甚至几十安),同样也是锂离子电池的危险因素之一。
•(3)使用条件苛刻对安全性要求更高
•可靠性
•严格的检测和监控
材料篇:目前使用的正极材料种类
钴酸锂(LiCoO2 ) 锰酸锂(LiMn2O4 ) 磷酸铁锂(LiFePO4) 镍钴锰酸锂 (LiCoxNiyMnzO2)
•影响正极材料安全性的重要指标: •A 容易不容易形成枝晶?(耐过充能力,过充会不会形成枝晶扎穿隔膜) •B 氧化-还原性强不强? (容易不容易燃烧?) •C 承受大电流、高电压的能力 ?(是否适用于高功率大电压情况)
2. 锂原子/离子半径较小,体积比氢-镍电池小30%,它的体积比能量也很高 。一般是镉-镍电池的2倍、氢-镍电池的1.5倍。
3. 第三,锂又具有最低的电负性,标准电极电位为- 3.045 V(以氢电极为参 比而言)。所以,只要找到合适的正极材料,就可获得较高的电动势,目 前它的工作电压为3~4伏,是镉-镍,氢-镍电池的3倍。
•结构篇:正负极片与隔膜的组合结构
•传统的 卷绕结构
•我们 的层
叠结 构
• 目前市场上大多数 厂家采用圆柱形卷绕结 构,即一层正极片,一 层隔膜,一层负极片卷 绕成圆柱形。 • 我公司采用右图所 示的层叠形
•在大电流或高温情况下,隔膜具有热缩性质,120 ℃时隔膜面积缩小 10%, •此时卷绕结构的电池将发生大面积的正负极直接短路,进一步恶化工 作条件 •而我们在设计层叠结构时,已经将隔膜面积留10%的余量,即使隔膜发 生热缩依然不会导致大面积的直接短路。 •所以在动力电池领域,层叠结构比卷绕结构更安全
6. 锂离子电池的放电电压平坦,无记忆效应,自放电小,循环寿命长,也是 它强有力的优势。
锂电池的安全隐患 从何而来?
•(1)锂离子电池的核心元素:活泼的金属元素Li。
• 在非正常情况下(如过充),Li+可能负极得到电子,作为金属锂析出,并聚 •集成锂枝晶,刺破隔膜,连通正负极,引起电池内部短路。另外,在遇到空气或 •水分时,析出的金属锂,也极其不安全的因素。
• 我公司的锰酸锂正极材料采用经过铝离子表 面修饰的正尖晶石结构,有效解决了锰酸锂正极 材料过充分子结构塌陷的问题,同时提高了导电 性,使之更适用于动力型的场合。
•材料篇:几种正极材料的氧化温度比较

•LiCoO2
•LiMn2O4 •LiFePO
4
•LiCoxNiyM nzO2
•氧化温 •150℃左 •250℃左 •>400℃
材料篇:星恒电源的电解液
LiPF6/EC+EMC+DMC电解液。LiPF6 电解质 电导性好,耐氧化性好,可大电流放电,溶 于有机溶剂EC+EMC +DMC中分解温度可达 80~130℃。
•材料篇:正负极材料的安全配比
•正极材料
•负极材料 •大10%
• 为避免负极C材料的孔隙被正极来的Li+填满,而正极的Li 还未脱嵌完的情况。我们采用:负极料比正极料过量10%的 安全保护措施,以杜绝过量的Li在负极表面形成锂枝晶,而 造成的安全隐患。
•不安全 •/
•大功率能力 •一般
•很强
•一般
•/
•价格
•昂贵
•低廉
•低廉
•一般
材料篇:负极材料
星恒电源有限公司选择了MCMB(中间相碳微球 )。它的直径在5~40µm之间,是球形片层结构且 表面光滑。它的球形片层结构良好的高密度电极 ,特别适合用作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 它的表面光滑减少了负极周围的副反应,促使电 解液保持稳定安全的状态。
4. 与大部分化学电源采用水溶液作电解液不同,锂离子电池采用有机溶剂作 电解液。因此,锂离子电池往往具有宽广的温度使用范围,一般 20℃~60℃,尤其适合低温使用。而水溶液电池在接近0℃时,即因电解液 凝固而完全报废。
5. 锂离子电池不含重金属元素(比如:铅酸电池中的Pb)和有毒元素(比如 :镉-镍电池中的Ge),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而被称为绿色电池。
安全性问题如何解决?
•结构保证
•材料入手
•A 采用层叠的极片和隔膜组合方式 •B 采用更可靠的安全阀结构 •C 减少电芯串并联的级数
•A 选用安全性更高的锰酸锂,
•磷酸铁锂等正极材料
•B 合理的负极材料
•可靠的外围电路
•C•D•压选•E选,用合用导更理更电好的好更温正温好度负度的特极特电性材性解的料,液隔比更配膜例高方材耐料•失•效A 设分•B计析•使上,从电保减工芯证少艺工外电和作围芯材在电极料合路限上理的条保的可件证条靠工电件性作路下,的的作概好率,
•(2)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电导性差,可燃性、氧化还原性 •溶液。
• 锂电池的工作电压达3~4 V,传统水溶液的理论电解电压为1.23 V,在锂电池 •的高电压下水早被电解了。因此,锂电池只能采用高抗压,高沸点的有机电解液。 • 有机溶液普遍具有电导性差的缺点( 即电阻大),在短路和超负荷的工作下, •大电流将快速引起电池内部放热,引发电解液燃烧;而在过充、过放的情况下, •电解液被氧化或还原,产生大量气体,使密封的锂离子电池甚至有爆炸的危险! •另外,电池内部升温与电池反应的加剧是一对正反馈恶性循环,导致电池短时间 •内燃烧或爆炸。
•结构篇:锂聚合物的安全问题
• 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的电解液是固体胶状聚合物 ,采用铝塑膜进行包装,有很多锂离子电池无法比 的优势:能量密度比高、超轻超薄、个性化造型、 超高的性能价格比等
• 它只是防止了爆炸的发生,而电池在非正常情 况下仍然会出现内部发热,严重时铝塑膜会裂开, 大量的胶状有机聚合物将漏出来,接触氧气剧烈燃 烧。因此,聚合物锂离子电池目前还不能推广到大 容量、高功率领域。
大电流通过电池或电池外部短路时,温度升高,隔膜微孔 闭塞,切断电流回路,阻止了电池内部热损害反应继续发 生,把电池将因此而引发的安全性事故扼杀在摇篮之中。 当温度降低,膜孔重新开启,电池恢复正常。
材料篇:星恒电源的隔膜材料
PP-PE-PP三层复合膜。
120℃时,PE膜孔闭合,内阻上升,升温减缓;
• 动力型锂离子电池通常使用在苛刻的条件下 ,比如:作为电动车用电源, 它们工作在户外,承受着环境温度的变化对它的冲击,同时还要接受颠簸和急 停、加速等外在动力的考验。 •因此,动力型锂离子电池的安全性问题比一般的锂离子电池更突出,要求更高。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得从材料、结构、保护电路入手。最后再通过科学的检测与 •权威的认证,如此才能把高效、安全的动力型锂离子电池,交到客户的手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