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瓷业习俗共30页文档

合集下载

景德镇的风俗 -回复

景德镇的风俗 -回复

景德镇的风俗-回复景德镇的风俗是指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的民俗文化传统和习俗习惯。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区之一,景德镇不仅以其独特的瓷器制作技艺而闻名,同时也流传着许多丰富多彩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以景德镇的风俗为主题,详细介绍景德镇的传统习俗和民俗文化。

第一部分:景德镇的历史背景景德镇位于中国江西省北部,是中国最重要的瓷器产区之一。

自唐代以来,景德镇就以其灿烂的瓷器文化而闻名于世。

这里的景德镇窑一直以来都是中国瓷器工艺的代表,因其所产的瓷器质地坚韧,造型优美而备受推崇。

作为中国的制瓷中心,景德镇镇民习俗与瓷器制作密不可分。

第二部分:景德镇的传统习俗1.瓷器制作技艺的传承:景德镇的瓷器制作技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作为景德镇人,许多家族会以制陶为生,并世代传承这一技艺。

每个家庭都有传统的瓷器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一些重要的生活习俗活动也经常会与瓷器制作相关联。

2.瓷器市集:景德镇每年都会举办大规模的瓷器市集。

这是一个聚集了全国各地瓷器制作者和收藏家的盛会。

人们可以在这里欣赏到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瓷器,还有机会与制作大师交流心得和购买心仪的作品。

3.瓷器礼仪:在景德镇,瓷器不仅仅作为一个实用品,更是一种传达人们社交礼仪的重要媒介。

在一些重要的场合,如婚礼、贺寿、开业等,人们往往会赠送瓷器来表示祝福和尊重。

第三部分:景德镇的民俗文化1.瓷器文化节:每年的10月,景德镇会举办一年一度的瓷器文化节。

这个节日吸引了许多游客和瓷器爱好者,他们可以参观瓷器展览、体验瓷器制作过程、欣赏传统民俗表演和品尝当地美食。

2.传统手工艺:除了瓷器制作,景德镇还有其他传统手工艺如景德镇刺绣、景德镇竹编等。

这些手工艺代表了古老的工艺传统和生活方式,也是景德镇的宝贵民俗文化遗产。

3.传统节日庆祝:景德镇的居民也会按照每年的传统节日进行庆祝。

例如春节期间,人们会进行烟花爆竹、舞狮和观看传统的舞龙表演。

中秋节期间,人们会举办赏月活动,同时品尝传统的月饼和瓷器粥。

-景德镇的瓷器文化资料

-景德镇的瓷器文化资料

粉彩瓷
粉彩也叫“软彩”,是釉上彩的一个品种。 谓釉上彩,就是在烧好的素器釉面上进行彩绘, 再入窑经摄氏600度至900度温度烘烤而成。粉 彩瓷的彩绘方法一般是,先在高温烧成的白瓷 上勾画出图案的轮廓,然后用含砷的玻璃白打 底,再将颜料施于这层玻璃白之上,用干净笔 轻轻地将颜色依深浅浓淡的不同需要洗开,使 花瓣和人物衣服有浓淡明暗之感。由于砷的乳 浊法作用,玻璃白有不透明的感觉,与各种色 彩相融合后,便产生粉化作用,红彩变成粉红, 绿彩变成淡绿,黄彩变成浅黄,其他颜色也都 变成不透明的浅色调,并可控制其加入量的多 寡来获得一系列不同深浅浓淡的色调,给人粉 润柔和之感,故称这种釉上彩为“粉彩”。
谢谢观赏
欢迎到景德镇欣赏它的瓷器文化!
世界上唯一的青花瓷塔
景德镇瓷器历史
从东晋开始烧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镇素有“瓷都”之称。其瓷器 造型优美、品种繁多、装饰丰富、风格独特。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 生产瓷器,元代以后迅速发展,令人瞩目的成就是创烧了成熟青花、釉里红及各 种单色釉品种。及至明代,是景德镇的鼎盛阶段的开始,陶瓷艺术集历代瓷艺之 精华,取得了更高的发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种,此时应有尽有;大量新工艺、新 的装饰手法,也先后涌现。如清新优雅,气韵生动,足与水墨画并驾齐驱的永乐、 宣德青花;鲜红莹亮,色若朝霞,灿如霁日宣德霁红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 柔和精巧的成化斗彩;薄如纸、莹如玉、吹之欲飞的永乐薄胎甜白;金碧辉煌, 雍容华贵的嘉靖、万历五彩;还有黄、绿、紫相间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 雀绿、深沉幽净的霁青,娇艳柔美的浅黄,呈色稳定的矾红等等,都创始于明代, 如百花齐放,万紫千红,尽态极妍。而后,明、 清时在珠山设御厂,成为全国 的制瓷中心。现如今,景德镇瓷器在工艺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陶瓷企业越 来越多并且规模也越来越大,并且形成了“术业有专攻”的态势,在烧成难度很 大工艺如高温颜色釉、粉彩轧道工艺、各种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发展,比如 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欧式风格的也有韩式风格的餐具出现。

江西景德镇民俗文化

江西景德镇民俗文化

景德镇瓷用毛笔制作技艺,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市传统技艺,江西省省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景德镇瓷用毛笔的制作历史,应当与景德镇的制瓷业同时兴起。并随 着瓷器生产品种的不断扩大、瓷器生产工艺的不断创新,瓷用毛笔的品种 及生产技艺也不断的增加和完善。
在新中国成立之前,景德镇制作瓷用毛笔的店家有十五六家,主要分 布在现珠山区辖区内的毕(笔)家弄、汪家街、公馆岭及厂(御窑厂)前 一带。毛笔业的业主和工人,以江西临川李家渡人为多,少部分为金溪人。 在众多笔店中,以紫星堂和林文堂的画笔最好。20世纪50年代初,所有的 毛笔店联合组成瓷用毛笔合作社,后改称瓷用毛笔厂,厂址设在现珠山区 辖区内的马鞍山路。20世纪90年代,瓷用毛笔厂改制解体。瓷用毛笔的制 作呈分散状态。现全区有私营毛笔店8家。
瑶里镇长明村所属谢家园自然村,该村村民古代绝大部分为“施”姓。 该村的地形,村前有一大一小两座山丘(像两头昂首蹲坐的狮子),村后 有一座大山(像一头大象),后面的大象紧紧护着前面的狮子,构成了 “大象护狮”这样一种独特地形,“狮”又与该村“施”姓谐音,即“大 象”之神灵护佑着“施”氏村民。该村村民即此命名他们的灯彩为“青狮 白象灯”,每年正月,瑶里镇长明村都会举行《青狮白象灯》灯彩活动, 村民用迎舞青狮、白象灯来恭祝祖国国泰民安。
早在清朝康熙后期,景德镇的粉彩瓷就已问世,雍正时相当精致,乾 隆年间达到很高的艺术水平。“珠山八友”留下很多粉彩画的瓷器珍品, 其领袖人物王琦,将一般的绘瓷方法应用于绘瓷板人物像,画技精深,画 风新颖,被人们称为“神技”。新中国成立后,粉彩瓷更有长足的发展, 许多具有健康、清新、大方特色的新作琳琅满目。
景德镇民窑器的美术装饰方法大致有胎体绘画装饰、釉下彩绘画装饰 和釉上彩绘画装饰。广义的还有颜色釉色彩美术装饰。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集团文件版本号:(M928-T898-M248-WU2669-I2896-DQ586-M1988)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景德镇是中外着名的瓷都,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与其他三大名镇相比,景德镇的独特在于它是我国惟一一座以手工业着称的城市。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

景德镇四面环山,青罗玉带般的昌江自安徽祁门蜿蜒北来,擦城而过,遇城南的岚山西折而流向鄱阳湖。

上世纪六十代,景德镇未通火车,连汽车都很少,进出物资大部分靠舟楫。

十里江岸,十里码头。

晨曦码头,车水马龙人声杂;夕阳激滩,纤绳绷直号子齐。

夜幕低垂,两岸桅杆两行木;日出雾散,一江风顺一江帆。

上游顺水放来了木排和竹筏,船上挑下白的是米,绿的是茶。

还有一船船松木窑柴,码放在高高的岸上,一垛垛的窑柴象一排排房屋一样整齐漂亮。

下游运来了白色瓷土,黑色煤炭,还有五颜六色的百货……从景德镇运出的则是享誉世界的名瓷,通过昌江,再飘洋过海,运向世界各地。

景德镇因盛产瓷器而成了“都”,掂量掂量这顶桂冠的含金量,便知对于景德镇这座中等城市来说,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啊。

倘若说景德镇是瓷器的海洋,是瓷器的王国,此说并不过誉。

徜徉在景德镇的街头巷尾,可见通街的店铺几乎一色的瓷器。

贸易市场,街头地摊也都摆的是瓷器,身在其中、犹如走入瓷器的海洋。

左边是瓷,右边是瓷,前边是瓷、后面还是瓷,抬眼俯首全是瓷。

盘碗碟勺、瓶坛壶罐、青瓷釉瓷、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啧啧不止。

历经千年的景德镇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绪,那静静流淌的昌江水,还有昌江两岸满地的破碎瓷片、依稀可见的古城旧貌、幽深的坯房、黑洞洞的窑弄……虽然历史已翻过重重的一页,但往日的旧迹却还萦绕未散。

那时候,昌江的水极清极清,河底下碎瓷片的花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河边就像是一个喧闹的市场,一群群的妇女跪在木制的洗衣凳上,用手搓洗着衣服,还不时地用棒槌去槌打。

景德镇传统瓷艺述论稿

景德镇传统瓷艺述论稿

景德镇传统瓷艺述论稿
景德镇传统瓷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中国瓷都的代表,景德镇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背景,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瓷文化。

景德镇传统瓷艺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唐代,经历了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发展与创新。

景德镇传统瓷艺的特点在于其造型、色彩与纹饰的多样性和精细度。

景德镇陶瓷制作所采用的素材主要是高岭土和瓷石,经过多道工序制成瓷器。

在制作过程中,景德镇的陶艺家们注重研究和探索瓷器的生产工艺,不断完善和改进,传承和发扬了传统技艺。

景德镇传统瓷艺也是中国民间工艺的一种代表。

在景德镇,陶艺家们用传统的手工技艺制作出了各种各样的瓷器,如盘、碗、壶、瓶等。

这些瓷器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被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建筑装饰、文化礼品等领域。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景德镇传统瓷艺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一些新的瓷器材料和工艺被引入到景德镇传统瓷艺中,不断推动着瓷器工艺的创新和发展。

同时,景德镇传统陶瓷也在国内外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

综上所述,景德镇传统瓷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多样性和精细度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我们应该珍惜和发扬景德镇传统瓷艺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为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做出自己的贡献。

景德镇的风俗

景德镇的风俗

景德镇的风俗
景德镇是一座历史悠久的陶瓷名城,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风俗文化。

1. 陶瓷文化:景德镇素有“陶都”之称,陶瓷是景德镇的特色产业。

当地人民对陶瓷文化的喜爱和热爱表现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比如餐桌上的瓷器是不能缺少的,他们习惯在重要的节日和婚礼等场合赠送瓷器作为礼物。

2. 茶文化:景德镇是中国瓷器与茶文化交融的重要地区之一。

当地人民饮茶习俗源远流长,他们喜欢研究茶叶的品质和泡茶的技巧。

在景德镇,人们常常邀约亲友在茶座上畅谈人生。

3. 婚俗:景德镇的婚俗注重传统仪式和家庭纽带。

传统的婚礼仪式包括迎亲、拜堂和举办宴会。

新娘会穿上华丽的婚纱,新郎会戴上锦帽。

婚宴上,新婚夫妇常常给亲友赠送精美的瓷器作为礼品。

4. 民间歌舞:景德镇有众多的民间歌舞表演,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比如,“花鼓舞”是景德镇非常著名的舞蹈形式,通常由一名鼓手和一到两名舞者组成,以欢快的节奏和灵活的动作表达情感。

5. 庙会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景德镇会举办盛大的庙会活动。

这是一个集游乐、商贸和民俗文化于一体的盛会,人们可以欣赏到传统的民俗表演、品尝当地特色美食以及参与各种游乐项目。

这些风俗文化的传承,使得景德镇成为一个充满活力和独特魅力的城市。

景德镇瓷业供奉习俗

景德镇瓷业供奉习俗

景德镇瓷业供奉习俗悠悠千载,兴亡百代,景德镇对于中国文化的意义,始终是以瓷的光芒来映照的。

那么,景德镇的民风民俗,便理所当然地具备了与瓷业崇拜相关的千年血脉。

在景德镇陶瓷工人祈神的庙宇里,没有菩萨,没有土地,没有中国民间几千年来都享有香火的各路神仙,只有一捧高岭瓷土,一位为发展镇瓷作出了贡献的退隐官吏,几位技艺超群的工匠师傅,一批为窑工请命的瓷业英雄。

他们被立祠祭祀,被堂而皇之地尊奉为“神”,成为了陶瓷工匠们的偶像,在迎神庆典中,享有着崇高的地位。

除了瓷土神,一位相传点化了高岭村村民的老人,其余被人们崇拜纪念的,均真名真姓,其实,他们就是劳动者自己的化身。

在景德镇享受百姓香火的偶像,有两位最值一提。

一是师主庙里的瓷业师祖赵慨,这是一位在晋朝入过仕的退隐官吏,字叔朋,曾先后在福建、浙江、江西为官。

也许他官做得并不大,因为即使被奉为师祖,人们也并不清楚他入仕时曾担任过什么具体职位。

只知道他退隐昌南之后,把自己了解的福建、浙江等地的制瓷技术,与昌南当地的制瓷技术结合起来,力促了昌南瓷业的发展。

中国历史上留下好名声的官吏,无非一是政绩,二是文章。

中国士大夫阶层,一般是做官做到失意时,才能产生好文章,如欧阳修被外放到淮北小城滁州,写下了流韵千古的《醉翁亭记》;柳宗元于唐顺宗永贞元年因王叔文事件被贬为永州司马,借山水寄情,写下了著名的山水游记《永州八记》。

说起柳宗元,还真的与景德镇有些关联。

他曾应饶州地方官员的请求,写过一篇关于瓷器的介绍文章,很短,不过一百余字,类似现在的说明书或广告词。

瓷器是担任地方官的朋友准备进贡朝廷的,此文收录在他的文集中,也被转录在清代朱琰的《陶说》中。

但柳宗元自己并未说明当时是哪位先生请他而作。

后人有考证说,柳宗元的那位官吏朋友,即是当时任饶州郡守的元崔,如果属实,那么柳宗元在这则短文中尽情歌颂的美瓷,当属唐代还不算太出名的饶瓷了。

以柳宗元的文化人格,饶瓷若不是真的在他眼中美如玉色,他不会像今天的一些文人那样只要有好处,什么话都敢奉承的。

【景德镇陶瓷习俗—行话俗语】工艺类

【景德镇陶瓷习俗—行话俗语】工艺类

【景德镇陶瓷习俗—⾏话俗语】⼯艺类 景德镇制瓷业分⼯细致,因此,各⾏业中使⽤的⾏话俗语⼗分丰富。

清代蓝浦在《景德镇陶录》中对景德镇特有的瓷业⾏话俗语的记载:“景德镇陶业,俗呼货料,操⼟⾳登写器物花式,字多俗者,其不见于字书,字如(⽯由)(⼟⾜)之类。

……” 在千余年的制瓷⽣产实践中,景德镇瓷⼯们为了彼此交流和学习技艺的需要,为了对某种⽣疏事物进⾏语⾔表达从⽽达到群体性(⾄少是⾏业中)的共识,逐渐地产⽣了⼀种独特的⾏业语⾔。

这些制瓷过程中的⾏业语⾔⼗分丰富,包含了原料、燃料、颜料、⼯艺、⼯具、器型、计量等⽅⽅⾯⾯,并且渗透到瓷器⽣产各⾏各业中。

⼯艺类1、原料⼯艺类 ⼟坑:瓷⽯的采矿点。

“试照⼦”:对瓷⼟进⾏测试,看其在窑⽕中的收缩率及耐温程度,是否符合制瓷的要求。

“照⼦”即⼀⼩块经配制好的泥料。

做⼟:即开⽩⼟矿。

塘⼝:地表清净后所露出的采矿点。

明矿:地表开采的矿区。

暗矿:地下开采的矿洞。

打地龙:在地下⽔平巷道中采⽯,俗称“打地龙”。

采⽯⽅法有两种,或“⽯质原料则先⽤薪柴附⽯着⽕烧出裂痕,然后⽤铁凿凿下……”,或⽤打眼放炮法。

打眠垄:是在⼭坡上开凿隧道采矿。

2、成型⼯艺类 “三踩两响”:指琢器练泥,即⽤⾚脚踩泥三次,⽤铁铲拍泥料两次,以排除泥中空⽓,使之融合并“熟透”。

正所谓的“菊花芯,莲花瓣,三道脚板两道铲。

” “扯喇叭”:指圆器拉坯⼯艺。

拉坯⼯将碗坯拉成喇叭状,故名。

“扯喇叭” “栽坯”:即将⽑坯倾斜地栽在料板上。

“拍死⼈头”:指印坯⼯拍打模利(即“死⼈头”)的⼯序,也是圆器内部的定型⼯序。

“刹合坯”:即各种施釉⼯序。

 剐坯:指挖圈⾜。

“⼟狗⼦”:剐坯⼯的绰号。

剐坯⼯是把坯底挖成圆洞状,如钻⼟的“⼟狗⼦” (⼀种昆⾍),故名。

“螃蟹”:即拉坯⼯的绰号。

拉坯⼯因长年盘膝在坯车⼲活,致使两腿膝关节变形,⾛起路来如螃蟹⼀样⼀摇⼀摆,故名。

“轿夫”:⼤器装坯⼯的绰号。

⼤器装坯⼯常常两肩各扛着⼀块装有成坯的料板送⼊窑⾥,如抬轿⼀般,故名。

景德镇的风俗 -回复

景德镇的风俗 -回复

景德镇的风俗-回复“景德镇的风俗”是指江西省景德镇市独特而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习俗和习惯。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景德镇拥有悠久的陶瓷制作历史和独特的陶瓷文化,同时也孕育着许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风俗习惯。

本文将从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主要节日的庆祝方式,以及婚嫁习俗、祭祀习俗等方面,逐步揭示景德镇传统风俗的内涵。

一、节日庆祝风俗在景德镇,主要的节日有春节、端午节、中秋节等,每逢节日,人们热闹繁忙,庆祝活动丰富多彩。

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景德镇人民最为隆重庆祝的节日。

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景德镇的街道上洋溢着热闹喜庆的气氛。

人们会进行一系列传统活动,如春联贴门、拜年、赏灯等。

此外,景德镇还有一个独特的传统,即民间艺人在街头表演实景春灯,以此来庆祝春节。

端午节是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景德镇人民会聚集在一起,纷纷参加龙舟竞渡活动。

龙舟竞渡的起源之一就是屈原投江救美的传说,景德镇人民通过划龙舟祭奠和怀念屈原,更是锻炼身体和增强团队合作精神的一种方式。

中秋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景德镇人民乐于庆祝的节日。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亲人团聚,赏月、吃月饼是中秋节的传统习俗。

景德镇人民还有一个与众不同的中秋节活动,那就是观赏瓷制月亮。

景德镇以陶瓷闻名于世,人们会制作各式各样的陶瓷月亮,装饰在窗户上,使整个城市都充满了节日的气氛。

二、婚嫁习俗在景德镇,婚嫁习俗有着独特的风格和传统,传承了数百年。

婚礼前的准备工作是婚嫁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郎新娘的妈妈都会提前赴亲戚之间邀请亲友参加婚礼,准备婚礼用品。

同时,家中会做一笔大的开支,以示家庭经济条件的雄厚。

婚礼当天,一大早,新郎和伴郎会骑着闹马到新娘家中接新娘,此举象征着新郎的勇敢和诚意。

在新郎接新娘之际,会有一系列的门前拥挤、拦路、献艺等有趣而热闹的传统游戏。

新郎必须经受众多难关,最后才能正式迎娶新娘。

香奩过程是婚礼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香奩是由新娘家人为新郎准备的礼品,一种表达敬意的方式。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历史渊源
景德镇瓷器泥胚考古发掘表明,景德镇自五代开始生产瓷器,宋、元两代迅速发展,至明、清时在珠山设御 厂,成为全中国的制瓷中心。
景德镇瓷业习俗是景德镇制瓷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景德镇在宋代出现"村村窑火,户户陶埏"的景观,瓷业 习俗已具雏形。
明、清以后,珠山御厂的设立和海外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刺激了景德镇制瓷业的蓬勃发展,致使几乎所有散落 在乡村的小窑作坊都集中到城区,形成众多的手工业工场,吸纳了大量从业人员,“窑户与铺户当十之七八,土 著十之二三”。景德镇由此成为“五方杂处”、有“十八省码头”之称的陶瓷大都会,为瓷业习俗的最终形成奠 定了坚实的基础。
社会影响
2017年5月27日,由国家体育场鸟巢文化中心、北京文化产权交易中心联合主办的“筑梦鸟巢留住传世技 艺”2017鸟巢非物质文化遗产邀请展于国家体育场鸟巢文化中心开幕,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代表作品在展会上展 出。
2017年10月15日-17日,由文化部非遗司担任支持单位,中国非遗保护中心、湖北省文化厅、武汉市政府共 同主办,武汉市文化局、武汉旅游发展投资集团、湖北省非遗保护中心承办的第二届长江非遗大展在汉闭幕,景 德镇手工制瓷技艺在大展上被非遗传承人交流。
曹开永,男,1939年3月26日出生。2009年5月26日,曹开永入选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 传承人,江西省景德镇市申报。项目名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兰国华,男,1941年8月24日出生。2012年12月,兰国华入选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 承人,江西省景德镇市申报。项目名称:景德镇手工制瓷技艺。
瓷业师祖是景德镇做坯业所供奉的神,师主庙兴建于明代,尊奉赵慨为佑陶之神,陶瓷行业举行迎神会酬庆 功活动时所祭奠。
钱大元神是匣钵业祭拜的神,供奉在新社公庙内,是为了祭奠最早发明大器匣钵的钱大元帅兄弟五人,每年 农历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举行祭拜活动。

景德镇非遗内容

景德镇非遗内容

景德镇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项:
1. 景德镇传统瓷窑作坊营造技艺:这是一种独特的技艺,涉及到砌窑、修窑、槎窑、抹泥等步骤,最终完成传统瓷窑的建造。

这种技艺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 陶瓷民间习俗:这些习俗个性鲜明,是围绕瓷业形成的一个自足内生文化系统。

它们包括生产习俗、节日习俗、语言习俗、工具习俗、服饰习俗、饮食习俗、建筑习俗、传统歌谣等内容,如祭拜瓷业神主、中秋烧太平窑、祭祀风火仙师等。

3. 陶瓷民间故事:这些故事广泛流传于境内城乡各地,主要反映窑工、瓷工、瓷器品种的传说。

例如风火仙师、太平窑、美人祭等民间传说,它们展现了景德镇窑工、瓷工与封建势力、剥削阶级斗争的智慧和勇气,反映了他们开发陶瓷新品种的探索精神,并记录了景德镇有关生产习俗、崇拜习俗、饮食习俗等民俗事象。

此外,景德镇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省级26项,市级83项,形成了以手工制瓷技艺为核心,其他门类较齐全的具有瓷都特色非遗项目保护体系。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信息,建议查阅景德镇市政府官网或相关新闻报道。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

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作者:佚名文章来源:不详点击数: 866更新时间:2006-4-27一、中国是瓷器的故乡,素有“瓷器之国”之称。

景德镇是我国陶瓷主要产地之一,制瓷历史悠久,闻名中外,享有瓷都之誉。

郭沫若1965年在一首诗中写道:“中华向号瓷之国,瓷业高峰是此都。

”景德镇春秋时属楚地,秦统一中国后属九江郡,汉改属豫章郡,三国时属吴;东晋荆州剌史陶侃曾“擒江东寇于昌南”,遂于此地设镇,曰新平镇,意为新近平安之地。

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改镇置县曰新昌县。

唐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更名为“浮梁”。

据《郡县释名》:“以溪水时泛,民多伐木为梁也”,故称浮梁。

因镇治所在昌江之南,又称昌南镇;又因此地镇民多以陶为业,故又称陶阳镇。

景德镇一名始于北宋景德年间(公元1004-1007年)。

“北宋景德年间烧造,土白壤而埴,质薄腻,色滋润,真宗命进御器,器底书‘景德年制’四字。

其器光致茂美,当时则效,著行海内,于是天下咸称景德瓷器。

”(《景德镇陶录》卷五)景德镇由此得名。

元代在景德镇设“浮梁瓷局”,这是历史上第一个官方瓷业机构,专门负责烧造官府用瓷及官办贸易所需瓷器。

瓷局代表朝廷,集中了人才、技术、原材料等多种优势,这对景德镇瓷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力的促进。

景德镇制瓷业在元代进入了一个创新时期,首先是制胎原料,采用了瓷石加高岭土的“二元配方”,提高了烧成温度,减少了器物变形,烧造出颇有气势的大型器皿;其次是青花、釉里红的烧制成功,使中国绘画技巧与制瓷工艺的结合更趋成熟,具有强烈中国气派与风格的釉下彩瓷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然后是颜色釉的成功,高温烧成的卵白釉、红釉、蓝釉,是熟练掌握了各种呈色剂的标志,从而结束了元代以前瓷器单一的影青釉和单一的刻划花装饰的局面。

明代初期,景德镇设御窑厂,专门烧造官府用瓷。

为了保证御窑厂产品的数量和质量,官府把在战乱中失散的工匠又重新集中起来,使景德镇制瓷工匠的队伍和瓷业生产规模都空前庞大起来,“工匠来八方,器成天下走”正是当时极好的写照。

瓷场“老炮儿”的习俗

瓷场“老炮儿”的习俗

瓷场“老炮儿”的习俗作者:一朵来源:《中国新时代》2016年第08期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器型复杂,烧制难易程度不一,为了便于工厂统计生产数量、工人工资和成品价格,需要一个能够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单位,“件”作为通用计量单位便由此诞生了。

“这个瓶子100件”,“那个瓷板相当于150件”,“那个观音差不多200件”。

“啊?啊?我只要一个,不要100个,更不要150个、200个。

”这是一个外行人在景德镇买瓷器常常会遇到的困惑。

在景德镇此“件”非彼“件”。

景德镇瓷器种类繁多,器型复杂,烧制难易程度不一,为了便于工厂统计生产数量、工人工资和成品价格,就需要一个能够综合考量各方面因素的单位,“件”作为通用计量单位便由此诞生了,“件”数愈大,瓷器越大,技艺要求愈高,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也愈多,也越难烧成。

相对而言,圆器(如盘、碗、碟等)器型比较规范,制坯技艺相对简易,烧造上也比较容易掌握,通常用口径、高度表示就可以了,所以“件”通常是用来形容琢器(比如方形、异形)的。

“件”没有行业标准,只是凭感觉的大概估摸,经老一辈人的口口相传,成为景德镇特有的瓷业习俗的一种,并且一直沿用至今。

手艺活自然离不开人,所以陶瓷习俗更多的是对陶瓷艺人生活、心理、精神面貌的反映。

在中华大地,陶瓷名窑如璀璨繁星遍布各地,各个陶瓷产区,都有这样或那样的陶瓷习俗。

景德镇瓷业历史悠久,经过长久的累积,这里形成的习俗可以说是各个陶瓷产区中最集中、最典型的代表和反映。

景德镇瓷器所谓的“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指的是制瓷工艺程序繁多,因此形成了众多的行业,解放前有“8业36行”之说。

每业每行,都自觉或不自觉地形成了一定的习俗,也就形成了一种文化。

这些习俗刻板而又放松,严肃而又热闹,它既满足了镇民追求喜庆吉祥、调节生活节奏的心理,又适应了瓷都生产和增强行业凝聚力的需要。

在《景德镇市志略》中记录了许多关于解放前的景德镇瓷业习俗,这其中有些在如今看来也是十分科学、实用的,用这些习俗来大致揣摩和描绘当时制瓷业的光景,不失为一件趣事。

独特行话暗语道破景德镇千年瓷业习俗

独特行话暗语道破景德镇千年瓷业习俗

独特行话暗语道破景德镇千年瓷业习俗天下闻名的“瓷都”景德镇,自五代时期开始小规模生产瓷器,到明清时期皇家御厂的设立,以及海外市场的扩大,形成了众多手工业工场。

瓷工们为了彼此交流和学习技艺的需要,为了对某种生疏事物进行语言表达从而达到群体性(至少是行业中)的共识,逐渐地产生了一种独特的行业暗语。

这些独特的词语背后所暗藏的、承载的,便是景德镇千年瓷俗。

、景德镇瓷业分工细致俗称八业三十六行“景德镇陶业,俗呼货料,操土音登写器物花式,字多俗者,其不见于字书,字如(石由)(土足)之类……”这是清代景德镇督陶官蓝浦在所著的《景德镇陶录》中,对景德镇特有的瓷业行话暗语进行的记载。

景德镇瓷业的分工非常细致,俗称八业三十六行。

据《景德镇陶录》叙述,景德镇仅制坯业就有淘泥、拉坯、印坯、镟坯、画坯、春灰、合釉、上釉等分工,各道工序环环相扣,全为手工制作。

因此,各行业中使用的行话暗语也十分丰富。

据景德镇陶瓷民俗博物馆原馆长、文博研究员周荣林介绍,在瓷器的原料、颇料和墨型上,就有近百种称谓;在坯房(手工作坊)、红店(画瓷器作坊)、窑场、瓷行(销售店号)等行业中,有关工具、工序、技术、行规、计量单位以及人际关系的行话暗语更是数不胜数。

印坯工套坯自诩“县官坐堂”在瓷器的制作过程中,瓷工们之前可能有些简短的对话,在外人听来都像暗语,听得云里雾里,几乎只有业内人士才知道其中的含义。

比如在烧窑之前,要对瓷土进行测试,因为不同批次的瓷土,在窑火中的收缩率及耐温程度也是不同的,这将直接影响制瓷的优劣。

一小块经配制好的泥料,瓷工们称其为“照子”;测试的过程也就是“试照子”。

还有一些更显得无厘头的行话暗语,周荣林介绍说,如瓷工们将圆形瓷的模具称为“死人头”,印坯工人拍打模具给圆器内部定型的工序,就被形象地称为“拍死人头”。

因为印坯工在套坯时,会用木巴掌把坯底打得“啪啪”作响,所以他们就自诩为“县官坐堂”。

还有一些行话暗语对制瓷工序进行了高度概括,如“前三脚”,指的是打杂、做坯和印坯,因为这是瓷器成型过程中的前三道工序;同样的,“后三脚”是瓷器成型过程中的最后三道工序,即利坯、刹合坯、剐坯。

景德镇制瓷工序

景德镇制瓷工序

景德镇制瓷工序1. 景德镇制瓷的第一步选料啊,就像皇帝选妃似的,那材料得各个都水灵,稍有瑕疵都不行,挑剔得很呢。

2. 制瓷时把原料捣碎,这动静,感觉就像是雷神在敲他的大鼓,轰隆隆的,要把那些原料碎成渣渣才肯罢休。

3. 练泥这工序啊,那双手在泥里搅和,就像大厨在揉特大号的面团,把泥揉得服服帖帖的。

4. 制坯的时候,陶工的手就像魔法师的魔杖,在陶泥上轻轻一点,坯体就慢慢有了形状,神奇得很。

5. 拉坯就更绝了,陶泥在转盘上转啊转,就像个听话的小陀螺,陶工想让它变成啥样就啥样,感觉是在给泥巴做超级变身呢。

6. 修坯的时候,那工具在坯体上一刮,就像理发师给顾客精心修理头发一样,一点点地让坯体变得精致无比。

7. 晒坯时,一排排的坯体摆在那儿,就像一群等待检阅的小士兵,整整齐齐地站着晒太阳呢。

8. 画坯这工序可不得了,画师的笔就像马良的神笔,在坯体上这么一挥,花鸟鱼虫就都活灵活现了。

9. 给坯体上釉的时候,就像给一个光溜溜的小孩穿上一层亮晶晶的铠甲,瞬间就变得华丽无比了。

10. 施釉的时候,那釉料落下,就像仙女洒下的仙露,坯体瞬间就被赋予了不一样的光彩。

11. 吹釉这活儿啊,工人拿着工具吹釉,那感觉就像吹泡泡似的,不过吹出的是能变成精美瓷器的“魔法泡泡”。

12. 装窑就像把一群娇贵的大小姐送进闺房,得小心翼翼的,不然磕着碰着可就前功尽弃了。

13. 烧窑的时候,窑里的火焰啊,就像一条愤怒的火龙,在里面肆意地翻滚,把瓷器烤得妥妥当当的。

14. 窑内的温度,高得感觉能把钢铁都化成水,那些瓷器就在这高温下慢慢蜕变。

15. 看窑火的师傅就像守护宝藏的巨龙,眼睛一刻也不敢离开,生怕窑火调皮出乱子。

16. 出窑的时候,就像开盲盒一样刺激,你永远不知道这一窑烧出来的瓷器是绝世珍品还是有点小瑕疵。

17. 检验瓷器就像老师批改试卷,眼睛瞪得大大的,任何一点小毛病都别想逃过。

18. 包装瓷器那可精心了,就像给稀世珍宝穿上层层防护服,就怕它在运输过程中受了伤。

景德镇瓷业习俗

景德镇瓷业习俗

景德镇瓷业习俗
1.祭祀
景德镇行业神是制瓷行业所供奉和祭奠的保佑本行业利益的。

应制瓷分工的不同,各行业都有不同的祭拜的神,如烧窑业有窑神、做坯业有师祖神、匣钵业有钱大元神等等。

窑神即“风火神”,是为了祭奠明代童宾以身试火烧成精致的龙缸而成立“佑陶灵祠”来供奉其为风火仙师。

平日里每座窑房都要供一个风火神的神龛,烧窑点火前都要在神龛前先祷告,祈求保佑烧出好窑。

每年冬天还要举行暖窑神活动,这种活动相当盛大。

瓷业师祖是景德镇做坯业所供奉的神,师主庙兴建于明代,尊奉赵慨为佑陶之神,陶瓷行业举行迎神会酬庆功活动时所祭奠。

钱大元神是匣钵业祭拜的神,供奉在新社公庙内,是为了祭奠最早发明大器匣钵的钱大元帅兄弟五人,每年农历四月十六日至十九日举行祭拜活动。

2.瓷业管理
瓷业管理中的习俗是瓷业中的主要部分,由于制瓷业工序的繁杂,为了便于管理,在瓷业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一整套行规。

包括行帮、杭会、会馆等行业组织,以此来管理、约束、调控、奖惩与联络感情。

3.专业俗语
景德镇的陶工们在生产实践中进行交流和学习技艺形成了具有地方和行业
特色的专业行话俗语。

作为技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一行业语言,形成了行业文化的重要部分,它不仅仅是一一种地方方言,而且具有民俗的特征,它包含着技术经验,具有科学性、地方性和民俗性。

如:利坯(即修坯)、打箍(给烧好的瓷器镶边)、挛窑(修建和修补柴窑)等等,这些行业俗语运用相当广泛,涉及每一个具体的工种语言,具有明显地行业特征,由于景德镇是个“五方杂居”之地,因此,行业语言也相当繁杂。

但这些行业语言由于没有专门的记录,属于口语形式,因此也伴随着文化的发展而逐渐的有了很大的改变。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

景德镇民俗民风简介景德镇市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西北与安徽东至县交界,坐落在黄山、怀玉山余脉与鄱阳湖平原过渡地带,景德镇是中外著名的瓷都,与佛山、汉口、朱仙镇并称中国四大名镇。

与其他三大名镇相比,景德镇的独特在于它是我国惟一一座以手工业著称的城市。

景德镇由于制瓷历史悠久,瓷器产品质地精良,对外影响大,“瓷都”两字成了景德镇的代名词。

景德镇四面环山,青罗玉带般的昌江自安徽祁门蜿蜒北来,擦城而过,遇城南的岚山西折而流向鄱阳湖。

上世纪六十代,景德镇未通火车,连汽车都很少,进出物资大部分靠舟楫。

十里江岸,十里码头。

晨曦码头,车水马龙人声杂;夕阳激滩,纤绳绷直号子齐。

夜幕低垂,两岸桅杆两行木;日出雾散,一江风顺一江帆。

上游顺水放来了木排和竹筏,船上挑下白的是米,绿的是茶。

还有一船船松木窑柴,码放在高高的岸上,一垛垛的窑柴象一排排房屋一样整齐漂亮。

下游运来了白色瓷土,黑色煤炭,还有五颜六色的百货……从景德镇运出的则是享誉世界的名瓷,通过昌江,再飘洋过海,运向世界各地。

景德镇因盛产瓷器而成了“都”,掂量掂量这顶桂冠的含金量,便知对于景德镇这座中等城市来说,那可是至高无上的荣誉啊。

倘若说景德镇是瓷器的海洋,是瓷器的王国,此说并不过誉。

徜徉在景德镇的街头巷尾,可见通街的店铺几乎一色的瓷器。

贸易市场,街头地摊也都摆的是瓷器,身在其中、犹如走入瓷器的海洋。

左边是瓷,右边是瓷,前边是瓷、后面还是瓷,抬眼俯首全是瓷。

盘碗碟勺、瓶坛壶罐、青瓷釉瓷、琳琅满目,异彩纷呈、看得人眼花缭乱,让人啧啧不止。

历经千年的景德镇留给人们的是无尽的思绪,那静静流淌的昌江水,还有昌江两岸满地的破碎瓷片、依稀可见的古城旧貌、幽深的坯房、黑洞洞的窑弄……虽然历史已翻过重重的一页,但往日的旧迹却还萦绕未散。

那时候,昌江的水极清极清,河底下碎瓷片的花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河边就像是一个喧闹的市场,一群群的妇女跪在木制的洗衣凳上,用手搓洗着衣服,还不时地用棒槌去槌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