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土地的誓言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课件

1931年9月18日晚10时20分,日本关东军 炸毁沈阳北郊柳条湖地段的南满铁路, 反诬是中国军人所为,并以此为借口, 进攻北大营。这是柳条湖爆破现场。
这是“九一八”当晚,南京国民党政府采 取“不抵抗”政策,日军很快攻占东北军 驻地沈阳北大营。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9.25— —1996.10.5)原名曹汉文、 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 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 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和《曹 雪芹》。
听读课文
听老师范读,注意以下要求:
1.注意听准字音。 2.注意教师在朗读时的语气重音, 感 受 作者情感。
怀念、赞美、忧伤、愤怒等
读一读
chì háo
lán
dàn gèn
炽痛 嗥鸣 斑斓 怪诞 亘古
qì zhà měng huì lán lǒnபைடு நூலகம் 默契 蚱 蜢 污秽 谰语 田垄
跟读课文
1、边读边划出令你内心有所触动的句子。 2、说说你是如何理解标题“土地的誓言”的?
课堂小结:
这篇散文通过呼告手法、选择有 特征性的景物、运用排比和比喻将叙 述与抒情结合起来深情地回忆了故乡 的景物,追忆了自己成长的足迹,显 示了自己与土地密不可分 的关系,既 有对故土的深情赞美,也暗含有家难 回的忧伤和愤怒,更有面对土地发出 的眈眈誓言 ,流露出强烈的爱国情怀。
我爱这土地
艾青
感知内容,把握情感
1、作者的家乡——关东原野是一片什么样 的土地?请在文中找出可以概括其特点的 两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2、面对土地,作者发出了怎样的誓言?从 中表现了他什么样的情感?
讨论探究

9土地的誓言学案

9土地的誓言学案

9.土地的誓言设计者兼馨施教者七年级班姓名等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激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学习文中精彩的比喻、排比、呼告的手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爱国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2、爱国热情的深入和强化。

【预习准备】预习课文,查出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资料;“九一八”事件的相关信息。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屏气凝神听誓言:老师导学1、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2、背景及作者介绍: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3、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基础大比拼。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2)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4、有感情的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二、创设意境品誓言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地的誓言》必记词语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地的誓言》必记词语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地的誓言》必记词语
必记词语
碾誓言胸膛嗥鸣山涧高粱斑斓缠绕亘古默契
田垄埋葬镐头土壤禾稻丰饶污秽耻辱
词语解释
誓言[ shì yán ]宣誓时说的话。

胸膛[ xiōng táng ]躯干的一部分,在颈和腹之间。

嗥鸣[ háo míng ](野兽)大声嚎叫。

山涧[ shān jiàn ]山间的小水流。

高粱[ gāo liang ]一年生草本植物。

品种很多。

叶和玉米叶相似,但较窄,花序圆锥形,花长在茎的顶端,茎高,子实红褐色或白色。

子实除供食用外,还可酿酒和制淀粉。

秆可用来编席、造纸等。

也指这种植物的种子。

斑斓[ bān lán ]灿烂多彩。

缠绕[ chán rào ]1.条状物回旋地束缚在别的物体上。

2.纠缠;搅扰。

亘古[ gèn gǔ ]整个古代;终古。

默契[ mòqì]1.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2.秘密的条约或口头协定。

田垄[ tián lǒng ]1.田埂。

2.田地中种植农作物的垄。

埋葬[ mái zàng ]1.掩埋尸体。

2.比喻消灭;清除。

丰饶[ fēng ráo ]富饶。

污秽[ wū huì ]1.不干净。

2.指不干净的东西。

耻辱[ chǐ rǔ ]声誉上所受的损害;可耻的事情。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我们脚下的土地曾被蹂躏得满目疮痍。

但在这片热土上,我们从未放弃过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用我们的声音,诠释那份永恒的誓言。

我常常想起我的故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有我成长的足迹。

但当我再次踏上那片土地时,我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

曾经的田野、河流、树林,都已消失在战争的硝烟中。

我的心如刀绞,泪水模糊了双眼。

然而,即使在无尽的苦难中,我们依然坚守着对家乡的誓言。

我们发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为这片土地而战。

我们要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守护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要让那些侵略者知道,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是勇敢的战士,是永不屈服的民族。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希望。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只要我们勇敢抗争,总有一天我们会重获自由。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生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份誓言。

让我们携手并进,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土地而奋斗。

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9《土地的誓言》教案

9《土地的誓言》教案

9.《土地的誓言》教案成功中学王群学习目标1.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或技巧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上的这篇课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当同学们初看这个题目时有什么疑惑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素读”文章的能力,《土地的誓言》一文,从课题切入,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1: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生2: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生3: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的疑惑!二.揭示目标: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目标)学习目标⏹ 1.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或技巧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感情。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并顺利达到目标。

三.自学课文:独立自学一听读课文的同时勾画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请用“我认为这是一块的土地,因为文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作答6分钟听读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分钟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做评价、更正、补充。

(自学检测:触摸关东大地,体味炽热情感师:先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并用笔划下课文中的依据。

投影显示:这是一片________土地(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读课文,不时圈点勾画)【设计意图:通过两段不同的配乐,让教师的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更深感受到作者笔下黑土地的美丽丰饶。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分享。

(生同桌交流)师:下面我们来请同学说说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1: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表现在“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松香气味的煤快”、“赤色的足金”说明这片土地肥沃,物产和矿藏资源丰富。

生2:从红布似、金黄、斑斓、赤色我还觉得这是一片五颜六色的土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1936年创作的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鹭鸶湖的忧郁》是他的成名作。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积累1.炽.(chì)痛:热烈而深切。

2.泛滥.(làn):愿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3.仰望:抬头向上看。

4.标直:笔直。

5.呻.(shēn)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6.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7.斑斓.(lán):灿烂多彩。

8.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迷信的神仙。

9.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10.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11.亘.(gèn)古:远古。

12.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13.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4.田垄.(lǒng):田埂。

15.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16.丰饶.(ráo):富饶。

17.破晓:天刚亮。

18.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19.端木蕻.(hóng)良20.召.(zhào)唤21.白桦.(huà)林(zhàměng)22.浆.(jiāng)液23.山涧.(jiàn)24.蚱蜢..(lù)27.场.(cháng)院25.碾.(niǎn)26.辘辘..考题例析(2011 河北承德)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创2:第9课 土地的誓言

原创2:第9课 土地的誓言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 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 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悟与体验 听范读,思考问题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3、朗读时注意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红熟的浆液”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岩浆”。深层 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 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就要喷涌而出。
3、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 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 么?
作者愿意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 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 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比喻句: 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红玉的脸庞……
拟人句: 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疑难会诊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 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 含义?
“泛滥”: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心情的激愤狂放,比“洋溢”更 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朗读体验的感受。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土地与家国情怀”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土地对个人和民族的意义,以及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表达对土地的热爱。
举例解释:
-针对难点一,教师可以通过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历史意义。
-针对难点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关于土地的象征性描述,通过讨论、分析,使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针对难点三,教师可以设置一些写作练习,让学生尝试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针对难点四,教师可以结合课文内容,联系现实生活中的例子,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家国情怀的内涵。
在课程总结环节,我强调了对知识点的掌握和运用,希望学生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土地问题,表达对土地的情感。但从学生的反馈来看,他们对这一点的理解还不够深刻。今后,我将尝试联系实际生活案例,让学生们更好地体会到土地与个人、民族的关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土地的誓言》中所表达的主题思想。这篇文章是作者对土地的深情告白,展现了土地对于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意义。它不仅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精神的寄托。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描述。通过分析作者如何运用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表达情感,我们可以理解文章的文学价值和情感表达。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教案,本节课主要围绕以下内容展开:
1.理解课文《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思想,掌握文章的抒情手法和修辞技巧。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

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九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及阅读题答案课后作业题一、基础部份1.以下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A.炽痛(zhì)胸膛(tánɡ)喷涌(yǒnɡ)B.仰望(yánɡ)白桦(huā)呻吟(yīn)C.斑斓(lán)召唤(zhào)缠绕(chán)D.默契(qiè)山涧(jiàn)浆液(jiānɡ)2.以下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汇合燃烧喷涌B.泛滥惊醒跳跃C.嗥鸣孤仙碧绿D.呼唤皮鞭土壤3.以下词语说明有误的一组是()A.炽痛:烈火而深切。

标直:笔直。

B.嗥鸣:(野兽)高声嚎叫。

亘古:远古。

C.谰语:没有依照的话。

污秽:龌龊的东西。

D.怪诞:鬼魅的诞生。

默契:两边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4.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B.“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当我回忆起儿时的旧事的时候”运用了排比的手法。

C.题目“土地的誓言”是“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本文的写作时刻是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之时。

阅读下文,完成5~8题。

土地是我的母亲,我的每一寸皮肤,都有着土粒;我的手掌一接近土地,心就变得安静。

我是土地的族系,。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繁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处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季,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那个地址那里处处飞。

9 土地的誓言

9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被称为“东北 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 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 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 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 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 站立!为了她,我愿意 付出一切。
课文总结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
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 一八”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强 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他失去的是美 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 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 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 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整体感悟与体验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 或词语。 3、朗读时注意对语气、语速、重 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你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吗?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2、 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感 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九 一 八 ” 事 变
逃难
流浪
我 要 妈 妈
回顾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行
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是 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 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 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 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000000 万人伤亡,最著名的就是日军南京 大屠杀。

《土地的誓言》备课手记

《土地的誓言》备课手记

《土地的誓言》备课手记1. 引言1.1 作者简介《土地的誓言》是中国作家鲁迅的经典之作,描写了农民在土地问题上所遭受的苦难和斗争。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笔名鲁迅,浙江绍兴人。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被誉为"百年来最伟大的作家"。

鲁迅一生致力于批判和改革中国社会,他的作品具有强烈的社会关怀和政治意识。

《土地的誓言》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农民的遭遇和斗争,揭示了封建社会土地问题的严重性,并呼吁人们对土地问题予以高度重视。

鲁迅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洞察力,使《土地的誓言》成为了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引起了人们对农民命运的深刻思考和感慨。

1.2 作品背景《土地的誓言》是著名作家张三的代表作之一,发表于20世纪90年代末。

这部小说的背景设定在中国北方的一个农村,描绘了农民在土地改革和现代化进程中所经历的种种磨难和挣扎。

小说通过农民的视角展现了他们面临的困境和挑战,同时也反映了当时中国农村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变革。

作品中描绘的土地、农民和贫困环境,勾勒出了一个真实而深刻的画面,引起了读者对农村现状的思考和关注。

通过对农民命运的描写,小说揭示了土地在农村社会中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化进程对农村生活和传统文化的影响。

作品背景的设定为整个故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读者更加深入地了解农民的生存现状和价值观,进而引发对土地问题、农村改革和现代化进程的思考和探讨。

1.3 主题意义《土地的誓言》的主题意义体现了作者对土地、农民和乡村的热爱和呵护。

作品通过塑造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展现了他们在土地上的生存、劳作和情感,揭示了农民的艰辛与快乐。

在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中,人们往往忽视了对土地的感情和对农民的尊重,而《土地的誓言》正是在呼唤人们重拾对土地的关注和热爱,重拾对农民的敬意和支持。

通过描绘农民的艰辛劳作和对土地的依赖,作品使读者更加珍惜生活中的每一寸土地和每一个勤劳的农民。

作品也反映了当代农村的现状和问题,引发社会对农村发展和农民待遇的思考和关注。

9、《土地的誓言》

9、《土地的誓言》

评 析
•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 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 说的“红熟的浆液”。 • 从深层看: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 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 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拟人化的描写 有了生命和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激励我为 之奋斗、牺牲!
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 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 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 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 的· · · · · ·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 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 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 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唛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 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 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 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 着新谷的场院辘辘的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 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 地的丰饶美丽。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 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 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 愿,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
立”?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 见她召唤我回去。
2、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 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 不得不回去……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 土地的誓言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 土地的誓言
回顾历史
• 1931年9月18日,日

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 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 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 日军,于是侵占东北 三省,从此揭开了中 国十年抗日的帷幕。 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 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 国军民30000000人 或伤或亡或流离失所, 东北 人民成为“亡国之人”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 恐怖统治,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 疮百孔。曹汉文(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 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 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 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 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 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 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 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 “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 “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 京平的笔名。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 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 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 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 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讨论
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 对祖国的热爱?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 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 一八事变”以 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 热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 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 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 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 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请以《土地的誓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请以《土地的誓言》为题,写一篇800字的作文

土地的誓言我来自那片古老而辽阔的土地,带着土壤的芬芳和生命的活力。

我见证了千百年的风雨变迁,承载着无数生命的欢笑与泪水。

我,就是那片生生不息的土地,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这片土地上,我见证了人类的繁衍生息。

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我怀抱中劳作、生活,他们用辛勤的汗水浇灌我,用智慧的双手塑造我。

从最初的荒芜到如今的繁荣,我见证了人类历史的沧桑巨变。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我的依赖似乎逐渐减少。

他们开始向往城市的繁华,追求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我的孩子们纷纷离我而去,只留下空荡荡的田野和孤寂的村庄。

我不禁黯然神伤,默默地守望着这片曾经充满生机的土地。

但是,我没有放弃。

我知道,我的使命就是为人类提供生命的源泉,为他们守护家园的安宁。

于是,我开始努力地改变自己,希望重新唤起人们对这片土地的热爱和珍视。

我用丰收的果实回报人类的付出。

金黄的麦田、硕果累累的果园、满仓的粮食和丰富的物产,让人们重新认识到了我对他们的重要性。

他们开始回想起那些年少的时光,在田野间奔跑嬉戏,与家人共度美好时光。

他们重新意识到这片土地对于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我也以美丽的风景吸引着人们的目光。

我拥有壮丽的山川、清澈的河流、茂密的森林和广袤的草原。

这些自然景观不仅为人们提供了休闲娱乐的场所,也让他们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他们开始珍惜这片土地上的每一寸土地、每一滴水、每一条生命。

然而,我的愿望并不仅限于此。

我希望人类能够真正地理解我、爱护我和保护我。

我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我是不可替代的,是我让他们拥有了生存的基础和发展的动力。

我希望他们能够为了我而努力奋斗,为了家园的美好未来而付出努力。

于是,我发出了誓言:我要用我的力量和智慧,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我要让这片土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我要让每个人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和幸福。

这是我的誓言,也是我对人类的承诺。

我坚信,只要我们共同努力、共同守护这片土地,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简介

七年级下册第七课《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简介

七年级下册《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简介端木蕻[hòng]良(1912.9.25—1996.10.5),满族,原名曹汉文,又名曹京平,曾用笔名黄叶﹑罗旋﹑叶之林﹑曹坪等。

现代著名作家、小说家。

1912年9月25日生于辽宁昌图,满族。

1928年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

1932年在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加入北平左翼作家联盟﹐同时开始文学创作活动,发表小说处女作《母亲》。

1933年开始创作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1935年完成,成为三十年代东北作家群产生重要影响的力作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山西﹑重庆等处任教﹐在重庆﹑香港﹑上海等地编辑《文摘》副刊﹑《时代文学》杂志﹑《大刚报》副刊《大江》﹑《求是》﹐长期从事进步的文化工作。

积极投身于文学创作,主要有长篇小说《大江》《大地的海》、《大时代》、《上海潮》、《科尔沁旗草原》第二部和短篇集《憎恨》等诸多中短篇小说,其中《新都花絮》、《风陵渡》、《红灯》、《红夜》、《雕鹗堡》等篇都是有影响的佳作。

1938年与萧红结婚。

1940年,与萧红到香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端木从香港回到北京。

从50年代到60年代初,他多次到农村、工厂和部队深入生活,并创作了《墨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等大量讴歌新生活的散文作品。

1960年5月与钟耀群结婚。

十年浩劫后,端木以更大的热情和更勤奋的创作加入了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程,先后写出了《怀念老舍》第一批散文和文化随笔,《江南风景》等一批中短篇小说,而尤以长篇小说《曹雪芹》影响卓著。

1979年《曹雪芹》上卷行世,海内外颇多赞誉。

1980年,端木当选为北京市作家协会副主席,1984年当选为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1985年,《曹雪芹》中卷(与夫人钟耀群合著)出版,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又添重笔。

1996年10月5日,这位跨越现当代文坛的辽宁籍著名作家,因病于北京逝世,享年84岁。

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大江》《江南风景》,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含解析)

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炽.痛( chì) 嗥.鸣(háo) 斑斓.(lán)B.谰.语( lán) 怪诞.(dàn)亘.古(gèng)C.碾.着(zhǎn 辘.辘(lù) 丰饶.(ráo)D.田垄.(1ǒng) 污秽.(suì) 蚱.蜢(zhà)答案:A解析:分析:B项“亘”应读gèn ;C项“碾”应读niǎn ;D项“秽”应读huì。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2.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炽.痛(zhì) 山涧.(jiàn) 污秽.(huì) 缠.绕(chán)B.胸膛.(tánɡ) 默契.(qiè) 喷涌.(yǒnɡ) 田垄.(lǒnɡ)C.召.唤(zhào) 泛滥.(làn) 辘.辘(lù) 浆.液(jiānɡ)D.仰.望(yánɡ) 白桦.(huà) 斑斓.(lán) 怪诞.(dàn)答案:C解析:分析:A项中“炽”应读chì;B项中“契”应读qì;D项中“仰”应读yǎnɡ。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对平时容易读错的字音的掌握情况。

3.下列书写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A.喷涌缠绕红熟珠丝马迹B.谰语班谰亘古申吟C.丰绕泛烂桨液飘扬过海D.镐头土穰蚱蜢原野答案:C解析:分析:A项中“珠”应改为“蛛”;B项中“班谰”应改为“斑斓”,“申”应改为“呻”;C项中“绕”应改为“饶”,“烂”应改为“滥”,“桨”应改为“浆” “扬”应改为“洋”; D项中“穰”应改为“壤”。

故答案选C。

点评:此题考察学生对形声字的准确区分情况。

要求学生在平时要仔细区分它们的字形上的细微区别,并能够牢固掌握,灵活运用。

七年级下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七年级下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东北特有的物产: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白桦林
马群
鹿 群
山 雕
蒙古狗
高粱
豆 粒 玉米
煤块
黑土地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 “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 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 · · · · 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 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 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 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红熟的浆液
沸腾的岩浆
表层
深层
写实
写意
{ 作者之心
大地之心
作者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 一样,在燃烧,在奔突,似乎正要喷 涌而出。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 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 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 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白桦林 huà
污秽 huì 蚱蜢 zhà měnɡ
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 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 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一词? 2、“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 为何使用第二人称“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了“呼告”手法,这是一种在 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 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

《土地的誓言》教案(附练习及答案)第一章:导入教学目标:1. 引起学生对《土地的誓言》这篇文章的兴趣。

2. 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背景和作者。

教学内容:1. 向学生介绍《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描绘中国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 介绍作者以及他的其他作品。

3. 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他们认为土地对于人们意味着什么?教学方法:1. 提问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土地的看法。

2. 展示作者的简介和作品列表。

练习:1. 请学生简述他们对土地的看法。

第二章:文学分析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土地的誓言》中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中的角色和情节。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中的主题:土地与生活、土地与希望等。

2. 讨论文章中的象征意义:土地象征着什么?3. 分析文章中的角色:他们的动机、发展和变化。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析角色和情节。

2.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探索文章的主题和象征意义。

练习:1. 学生分析并描述文章中的一个角色。

2. 学生解释文章中的一个象征意义。

第三章:语言特点教学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并欣赏文章的语言特点。

2. 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教学内容:1. 分析文章的语言风格:朴实、生动、抒情等。

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中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等。

教学方法:1. 讲解和示范:解释文章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2. 小组活动:让学生找出并分析文章中的语言特点和修辞手法。

练习:1. 学生找出并解释文章中的一个修辞手法。

2. 学生描述文章的语言风格。

第四章:深入讨论教学目标:1. 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中的主题和信息。

2. 鼓励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

教学内容:1. 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2. 鼓励学生探讨文章中的道德和伦理问题。

教学方法:1. 小组讨论: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分析文章。

2. 引导思考:引导学生思考文章中的深层含义。

练习:1. 学生从社会角度分析文章,讨论文章反映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土地的誓言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出现的生字和关键词语;2、理清文章结构;3、反复朗读,领会作者的情感。

能力目标1、分析本文出现的关键的意象;2、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像;3、学习语言运用的技巧。

价值观目标激发自己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增强对日本帝国主义无比憎恨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充分发挥联想和想像。

2、多读、多体会。

3、在脑海里形成画面。

教学难点努力引起学生的心灵共鸣。

教学时数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松花江上背井离乡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在身边珍藏一把故乡的泥土。

可以说,对故乡土地的热爱,是最朴素最真挚的故乡情,难怪艾青这样深情地吟唱:“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而当日寇的铁蹄践踏祖国的东北大地,让无数东北同胞流亡关内数十年之久,有家不可归之时,这土地又将承载着怎样浓烈而炽热的情感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土地的誓言》,来感受游子对故土热烈深沉的爱。

二、作者简介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县人。

作品有长篇小说《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红、萧军、舒群、骆宾基、罗烽、白朗、李辉英等人一起被称作东北作家群。

三、背景简介九•一八事变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日本帝国主义自1904年从沙俄手中夺取南满铁路和旅顺海军基地权益后,便设立关东都督府,推行殖民政策;1919年设立专门的关东军,加强军事占领;20年代中期更把夺取满蒙、征服中国列为对外扩张的首要国策。

1931年9月18日夜,由关东军密谋,将沈阳近郊柳条湖的一段铁路炸毁,反说是中国军队有意破坏铁路和袭击日本守备队,随即包围和炮轰中国军队北大营。

当时,中国在东北的军队约胡20万人,日本关东军不支两万人,但国民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命令中国军队不得还击,听候政府处理。

第二天,日本便从朝鲜调来援兵,一个星期内,便占领了沈阳、长春等辽宁、吉林两省的30多座城市和大部分铁路,并继续扩大其占领区。

国民政府寄希望于国际联盟对日本进行干预,但当国际联盟代表团于1932年3月14日到达中国时,日军早已占领了整个东北,并于3月1日成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

国际联盟的干预无济于事,东北大好河山沦为日本殖民地,直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东北沦陷长达14年之久。

九•一八事变之后,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日益高涨,并开始进行局部抗战。

这篇文章写于“九一八”事变十周年,当时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法返回他们挚爱着的家乡。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作者用火一样炽热的语言,抒发了自己的思乡之情及热爱祖国之情。

四、初读课文扫清字词1、注音炽痛(chì)嗥鸣(háo )怪诞(dàn )亘古(gèn )谰语(lán )蕻(hóng )镐头(gǎo )默契(qì)污秽(huì)蚱蜢(měng )田垄(lǒng )2、释词:炽痛:热烈而深切。

嗥鸣:(野兽)大声嚎叫。

斑斓:灿烂多彩。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远古。

默契: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东西。

五、再读课文,理清结构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之沸腾;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两段文字在结构上如双峰对峙,宛如对仗工整的一副对联。

六、合作探究,赏析第一部分1、第一句话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统领全文或引出下文的作用。

2、两个“无时无刻”连用有什么作用?两“个无时无刻”说明“我”与故乡的联系非常的密切。

3、“泛滥”一词在文中有何作用?用“泛滥”着一词十分贴切地表现了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奔流。

作者那激愤狂放的心情用了“泛滥”来形容,较之“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4、作者在这段话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色、特产?表达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景物: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反映出中国东北三省,以白山黑水著称,土地肥沃,资源丰富。

情感:体现出作者对东北家乡的无比热爱之情。

5、两个排比句式连用有什么作用?作者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选择富有东北特征、富有时代意味的景物像电影镜头一样叠成画面,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两个排比句式连用,有递进之意,第一个是第二个的前提条件,而第二个是第一个的结果,而且运用排比句式造成连贯的、逐渐加强的气势。

6、“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这几句说明“我”与土地的关系如何?从中反映作者怎样的心理?这几句说明“我”与土地已经和谐到了水乳交融的地步,反映作者想回到家乡的急切心情。

7、如何理解“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几句话?从表层来看,这几句是写实。

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说的“红熟的浆液”。

更深一层的意思应该是说作者的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这时,充满激情的作者就进入了写意的层面:他用诗一般充满激情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家之心。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这些拟人化的描写而有了生命,有了情感,于是可以像人一样召唤着我、激励着我为之奋斗,为之牺牲。

8、归纳第一段段意。

第一段:“我”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我”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我”的内心为此而热血沸腾。

七、作业布置课后练习一第二课时一、导入二、合作探究,赏析第二部分1、“我是土地的族系,我不能离开她”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一个总结上文的语句,进一步强调了“我”不能离开土地。

2、“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想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语句,而用“埋葬”一词?埋葬”一词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在田垄上,散发着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

昔日的快乐欢笑早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故园。

这样想来,用“埋葬”一词是不是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呢?谁埋葬了我们的欢笑,谁夺去了我们的“田垄”,我们就要埋葬他们!让埋葬我们欢笑的田垄成为埋葬侵略者的墓地!从中可见作者发出铮铮誓言的原因。

3、“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学生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

故乡的土壤是香的。

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着新谷的场院辘辘地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在文中有何作用?这几句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了思乡之情。

感情舒缓,境界优美,几乎令人忘却了现实的伤痛。

由这种优美的田园风光,更能使人联想到现在的社会现实,更能勾起作者对那失去的故土的留恋与热爱之情。

4、“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在文中有何作用?这是由衷的沉醉后的急收,思想从美好的回忆中跳回到现实当中,向土地发出了坚强的誓言。

5、“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夜夜我听见马蹄奔驰的声音”作者的情绪有何变化?到此,作者的情绪渐强并达到高潮。

6、归纳第二段段意。

第二段:故乡美好的生活令“我”梦萦魂牵,“我”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牺牲。

三、分析题目《土地的誓言》标题是比较独特的,要点在于“誓言”。

从文章来看,这誓言是作家对着土地发出的。

作者在文章末尾用壮怀激越的发誓:“我要回到她的身边•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自可强烈的感受到。

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成“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从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汉语言有的时候会存在歧义(如:咬死了猎人的狗),一定要结合语境分析。

四、写法透视1、呼告修辞手法的运用。

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称呼,而到了后面时却又改口说“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

作者直接对着土地倾诉了自己的热爱、怀想、眷恋,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她”而不是用“它”相称,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

比如文中“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等等。

这种感情经过多次反复强化,像音乐的主旋律一样得到了加强与深化,自然会在读者心里掀起重重波澜,激起强烈的共鸣。

文章的开头使用第三人称,感情比较平稳,但随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抛开读者直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这在修辞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2、电影镜头式的景物描写。

作者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一个又一个画面,众多的意象如列锦般排列在一起,纷至沓来,加上排比句式的大量运用,从而在文章中形成一种气势和力度,不断冲击着读者。

这些构成了一个立体的充满了细节的活生生的“关东原野”。

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比如文章中“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一段,白桦林、蒙古狗、奔马群、红高粱、黑土地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容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