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土地的誓言
9土地的誓言学案
9.土地的誓言设计者兼馨施教者七年级班姓名等级【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揣摩、品味本文激情昂扬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1、激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学习文中精彩的比喻、排比、呼告的手法。
4、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和探究精神。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强化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学习重点】1品味本文富有激情的语言,培养爱国之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难点】1、对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理解。
2、爱国热情的深入和强化。
【预习准备】预习课文,查出生字词;了解作者相关资料;“九一八”事件的相关信息。
【学习方法】合作探究法【学习课时】二课时【学习过程】第一教时一、屏气凝神听誓言:老师导学1、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面对国土的沦陷,试想,对于东北大地,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境。
2、背景及作者介绍: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端木蕻良(1912-1996),辽宁省昌图县人,先后毕业于南开和清华,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3、检查自己的预习情况:基础大比拼。
(1)注音:炽痛()泛滥()嗥鸣()怪诞()亘古()谰语()蕻()(2)写汉字:gǎo头()默qì()污huì()蚱měng()斑lán()田lǒng ()4、有感情的读课文,感知结构内容。
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第二段的主要内容是:二、创设意境品誓言1、、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抒发思乡之情,感情舒缓,境界优美,找出文中最富有感情和最精彩的语句,联系文章的背景,理解、揣摩这些句子。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知识点
七年级土地的誓言知识点在世界各国的历史中,有很多著名的政治宣言或者是领袖的发言。
在中国,最著名的宣言之一就是土地的誓言。
这个宣言是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所发表的。
这个宣言的内容十分重要,对于理解中国的社会历史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本文将详细介绍土地的誓言的历史背景、内容及其相关的知识点。
一、土地的誓言的历史背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
这是一个政治翻天覆地的历史时刻,整个中国社会面临着很多的新问题和挑战。
当时中国仍然是一个农业社会,绝大部分的人民都从事着农业生产。
然而,由于封建制度的维护和民族资本主义的侵略,农民受到了巨大的压迫和剥削。
土地问题成为了当时中国最紧迫的问题之一。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决定彻底推行土地改革,以此来解决广大农民的问题。
二、土地的誓言的内容土地的誓言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主席毛泽东在1949年9月21日所发表的。
这个宣言,包含了当时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主张和理念,其主要内容如下:1. 实行土地改革,彻底消除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保障农民的生存权和权益。
2. 实行农村民主化,建立农村管理组织,保障广大农民的政治权益。
3. 推行一系列国家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村经济的发展,让农民成为国家的经济支柱。
4. 呼吁全国各族人民,要团结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了国家的发展和繁荣,为了人民的福祉和幸福,团结一致,共同奋斗。
三、土地的誓言的相关知识点1. 土地改革的思想土地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逐步形成的一种思想,它的核心目标就是要消除封建土地制度,解决广大农民的生存和发展问题。
土地改革的实施有助于保证农民的生存权和权益,实现社会主义的公平和正义。
2. 农民运动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中,农民运动一直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社会运动。
尤其是在20世纪初至中期的中国,农民运动经历了一个特别的时期。
农民在这个时期,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运动机构,逐渐建立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政治主张,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土地的誓言》朗诵稿
在那个苦难的年代,我们脚下的土地曾被蹂躏得满目疮痍。
但在这片热土上,我们从未放弃过对家乡的热爱和对自由的追求。
今天,让我们共同回忆那段历史,用我们的声音,诠释那份永恒的誓言。
我常常想起我的故乡,那片生我养我的土地。
那里有我儿时的欢笑,有我成长的足迹。
但当我再次踏上那片土地时,我发现一切都已经改变。
曾经的田野、河流、树林,都已消失在战争的硝烟中。
我的心如刀绞,泪水模糊了双眼。
然而,即使在无尽的苦难中,我们依然坚守着对家乡的誓言。
我们发誓,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要为这片土地而战。
我们要用我们的血肉之躯,守护家乡的每一寸土地。
我们要让那些侵略者知道,我们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是勇敢的战士,是永不屈服的民族。
在这片土地上,我们经历了太多的磨难。
但我们从未放弃过希望。
我们坚信,只要我们团结一心,只要我们勇敢抗争,总有一天我们会重获自由。
我们要让这片土地再次焕发生机,让我们的子孙后代在这片土地上快乐地生活。
亲爱的朋友们,让我们共同铭记这份誓言。
让我们携手并进,为我们的家乡、为我们的民族、为我们的土地而奋斗。
让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共同创造一个美好的未来。
谢谢大家!。
9《土地的誓言》教案
9.《土地的誓言》教案成功中学王群学习目标1.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或技巧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感情。
学习过程一.导入新课:师:今天我们上的这篇课文是端木蕻良的《土地的誓言》,当同学们初看这个题目时有什么疑惑呢?【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素读”文章的能力,《土地的誓言》一文,从课题切入,让学生在接触文本之初提出疑问,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生1:这是怎样的一片土地?生2:土地怎么会发出誓言呢?生3: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呢?师: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解决大家的疑惑!二.揭示目标:师: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投影出示目标)学习目标⏹ 1.流利感情的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 2.学习作者运用多种手段或技巧来表达自己对故土的感情。
老师相信,同学们一定会认真自学并顺利达到目标。
三.自学课文:独立自学一听读课文的同时勾画生字词,感知课文内容。
提示:请用“我认为这是一块的土地,因为文中体现了这一特点”作答6分钟听读后期待你精彩的回答!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
五分钟后让同学们畅所欲言,教师只做评价、更正、补充。
(自学检测:触摸关东大地,体味炽热情感师:先听老师朗读课文,思考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并用笔划下课文中的依据。
投影显示:这是一片________土地(师配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生认真听读课文,不时圈点勾画)【设计意图:通过两段不同的配乐,让教师的朗读更具有感染力,让学生能更好理解文章的内容,能更深感受到作者笔下黑土地的美丽丰饶。
】师:听了老师的朗读后,相信同学们对这片土地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请同学们先把自己的想法和同桌交流一下,然后我们全班分享。
(生同桌交流)师:下面我们来请同学说说这到底是一片怎样的土地。
生1:这是一片富饶的土地。
表现在“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松香气味的煤快”、“赤色的足金”说明这片土地肥沃,物产和矿藏资源丰富。
生2:从红布似、金黄、斑斓、赤色我还觉得这是一片五颜六色的土地。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
初中语文试卷马鸣风萧萧《土地的誓言》知识讲解撰稿:王欢欢审稿:王军霞梳理运用作者与背景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昌图人,现代作家。
学生时代即开始创作,是东北流亡作家群中的代表人物。
1936年创作的反映东北沦陷区人民生活的短篇小说《鹭鸶湖的忧郁》是他的成名作。
主要著作有《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和《曹雪芹》等。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段路轨,反诬中国军队所为,炮轰东北军驻地,攻占沈阳。
由于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东北三省沦亡。
东北三省的人民,身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重大山压迫,处在水深火热之中,东北人民被迫背井离乡,离开了生他们、养他们的故土而四处流浪。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和深沉的爱国热情写下了这篇文章。
知识积累1.炽.(chì)痛:热烈而深切。
2.泛滥.(làn):愿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3.仰望:抬头向上看。
4.标直:笔直。
5.呻.(shēn)吟:指人因痛苦而发出的声音。
6.嗥.(háo)鸣:(野兽)大声嚎叫。
7.斑斓.(lán):灿烂多彩。
8.狐仙姑:东北地区民间迷信的神仙。
9.谰.(lán)语:没有根据的话。
10.怪诞.(dàn):荒诞离奇,古怪。
11.亘.(gèn)古:远古。
12.默契.(qì):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13.族系:具有某种共同属性的同类。
14.田垄.(lǒng):田埂。
15.镐.(gǎo)头:刨土用的工具。
16.丰饶.(ráo):富饶。
17.破晓:天刚亮。
18.污秽.(huì):肮脏的东西。
19.端木蕻.(hóng)良20.召.(zhào)唤21.白桦.(huà)林(zhàměng)22.浆.(jiāng)液23.山涧.(jiàn)24.蚱蜢..(lù)27.场.(cháng)院25.碾.(niǎn)26.辘辘..考题例析(2011 河北承德)阅读下面有关某县土地沙化状况的统计资料,回答后面的问题。
原创2:第9课 土地的誓言
创作背景:
1941年9月18日,“九一八” 事变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 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 亡在关内的东北人依然无家可归。 作者怀着难以抑制的思乡之情写 下了这篇文章。
整体感悟与体验 听范读,思考问题 要求: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或词语。 3、朗读时注意对语气、语速、重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红熟的浆液”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岩浆”。深层 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 一样在燃烧,在沸腾, 就要喷涌而出。
3、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 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 么?
作者愿意为了美丽的东北故乡而战斗,甚至不惜牺牲 自己的生命。表达了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从欣赏景物、体会感情入手,了解作者通过描写东 北大地丰富的物产,美丽的景色,回忆自己在那土地上发生的美 好往事,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怀念、眷恋之情,同时也表 达了作者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在我们这片洒满热血的土地上,作为二十一世纪的中学生, 更应该好好学习,将来建设最美好的家园。
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比喻句: 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红玉的脸庞……
拟人句: 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
疑难会诊
1、怎样理解文中“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中的“泛滥” 与“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的“埋葬”这两个词语的确切 含义?
“泛滥”:更加形象地写出作者心情的激愤狂放,比“洋溢”更 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中小学资料】七年级语文下册 9《土地的誓言》语言品味 (新版)新人教版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
中小学最新教育资料《土地的誓言》语言品味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泛滥”一词该如何理解?)
“泛滥”一词原意是“江河水溢出。
淹没土地”,又引申为“思想、事物到处扩散”,是贬义褒用。
这里是无法操纵与控制的意思,表现出作者的心情正如决堤之水不可遏抑地向四下泛滥奔流,一发不可收拾。
它比用“澎湃”“涌动”等词语更多了几分野性和难以驾驭的力量。
表达作者极其强烈的思乡之情。
2.理解“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中“埋葬”这个词的确切含义。
“埋葬”只用于已经死去的事物,那么,我的欢笑已经死去了吗?是的,昔日飘荡、回响在田垄的欢笑曾经是晶莹如露珠般点缀在垄上,散发出迷人的光泽。
而今,这一切早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只是凄苦、哀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确实“死了”,它被埋葬在故乡的田垄间。
这里用“埋葬”比“飘荡”“回响”更多了一层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3.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便在田野里飘扬。
河流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地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
(“窜”改为“长”行吗?为什么?)不行。
“窜”字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柳条生长的速度之快,力量之强;“长”则显示不出这种效果。
9.土地的誓言
导入
“九 · 一八”事件,日本侵略者的 铁蹄践踏着富饶的关东平原,无数的 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四处流浪。 他们不知何时才能回到自己可爱的故 乡,才能与家人欢聚一堂。事隔十年, 作为东北作家群中的一员,作者怀着 难以遏制的思乡之情,面对故乡的土 地发出了壮怀激越的誓言。
九·一八事变
日军袭击下的西南大学
品味语言
2.文章起初写“关东大地”用“她”来 称呼,而到了后面却改口说“土地,原野, 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为什么?
人称的变化实际上是情感的变化的结果。文章 开始用第三人称,是因为感情起初比较平稳,但随 着作者情绪一步步的激动,作者就不满足于使用向 第三者介绍的人称代词“她”了,于是抛开读者直 接与自己所叙述的对象进行对话交流,对土地以 “你”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这在修辞 上叫做“呼告”,具有强烈的抒情效果。
合作探究:
1、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土地自 身发出誓言”。
合作探究:
2、作者运用哪些手段把自己对国土的这种感情表达 出来?试举例说明。 (1)、运用大量富于鲜明感情色彩的词语,直接抒发 感情。 (2)、运用排比、比喻修辞表达加强情感的冲击力。 (如:“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怪诞的 狂风”;“当我想起故乡的时候,。。。。。。喷涌着 血液一样”;在春天,。。。。。。多么丰饶”等句 子。) (3)、人称的恰当运用。(先用第三人称“她”而不 用“它”,隐含将土地比作“母亲”的意思;随着情感 的越趋激荡,作者又将她改成第二人称“你”,直接倾 诉对故土的感情,显得直接而迫切,产生了强烈的抒情
注 音
lá n
chì
há o
lá n
炽痛
《土地的誓言》专项阅读练习题(附答案)
《土地的誓言》专项阅读练习题(附答案)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精彩开篇词几个世纪以来,那些当年被逼得走投无路的破产的 __,漂流到海外去谋生的当儿,身上就常常揣着一撮家乡的泥土。
当时离乡别井的人们,都习惯在远行之前,从井里取出一撮泥土,珍重地包藏在身边。
他们把这撮泥土叫做“乡井土”。
直到现在,海外华侨的床头箱里,还有人藏着这样的乡井土,在一撮撮看似平凡的泥土里,寄托了人们多少丰富深厚的感情!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采用的人称变化、呼告、排比比喻等表现手法;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3.在熏陶感染中让学生感受到 __的苦难,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着祖国东北大地的时候,无数的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远离故土家园。
试想,他们是怀着怎样的家仇国恨与思念之情思?今天,我们就来感受一下东北同胞当时的心情。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1.请给下面加粗的汉字注音。
炽(chì)痛嗥(háo)鸣怪诞(dàn) 亘(gan)古谰(lán)语蕻(hóng) 镐(gǎo)头默契(qì)污秽(huì) 蚱蜢(měng) 田垄(lǒng)2.解释下面词语。
炽痛:热烈而深切。
泛滥:比喻坏的事物不受限制地流行。
谰语: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怪异无稽,荒唐离奇。
亘古:自古以来。
默契:指双方的意思没有明白说出而彼此有一致的了解。
污秽:肮脏的;不洁净的。
3.作者链接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曹京平,辽宁省昌图人,现代作家,散文作品有《默尔格勒河》《风从草原来》《花一样的石头》,小说《曹雪芹》《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长江》。
4.背景链接1931年9月18日,日本 __强行侵略东北,发动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人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的惨状和悲痛的场面,四个月内东北全境沦陷,我们可爱的家乡就这样被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蹂躏了十四年。
9 土地的誓言
土地的誓言
——端木蕻良
端木蕻良(1912-1996)原名曹汉文, 主要作品有《憎恨》《科尔沁旗草 原》《大地的海》《长江》等。 与萧军、萧红等人被称为“东北 作家群”,开了抗日文学的先声, 第一次把作家的心血与东北广袤的 黑土,铁蹄下的不屈人民、茂草、 高粱,搅成一团,以一种浓郁的眷 恋乡土的爱国主义情绪和粗犷的地 方风格震动着人们的内心。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 站立!为了她,我愿意 付出一切。
课文总结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着饱
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 一八”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强 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他失去的是美 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 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 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 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整体感悟与体验
1、感受文中作者蕴含的感情。 2、划出自己深受触动的句子 或词语。 3、朗读时注意对语气、语速、重 音等的把握和处理。
你注意到这些问题了吗?
1、第一段中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物产? 你认为有必要列举那么多吗?删去一半如何? 2、 怎样理解第一自然段中“我常常感 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九 一 八 ” 事 变
逃难
流浪
我 要 妈 妈
回顾历史
1931年9月18日,日本侵略者自行
炸毁沈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污蔑是 中国军队袭击日军,于是侵占东北 三省,从此揭开了中国十年抗日的 帷幕。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日军 的侵略造成了中国军民30000000 万人伤亡,最著名的就是日军南京 大屠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知识点及教案【导语】《土地的誓言》是当代作家端木蕻良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文章中作者抒发了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以及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7课《土地的誓言》课文原文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不管我走到哪里,即使我睡得很沉,或者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都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这种声音是不可阻止的,是不能选择的。
这种声音已经和我的心取得了永远的沟通。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这声音便是从那里来的。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这个我是知道的,我常常把手放在大地上,我会感到她在跳跃,和我的心的跳跃是一样的。
它们从来没有停息,它们的热血一直在流,在热情的默契里它们彼此呼唤着,终有一天它们要汇合在一起。
9、《土地的誓言》
评 析
•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 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文中所 说的“红熟的浆液”。 • 从深层看:他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 栗着、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 象:一个是大地之心,一个是作者之心。 • 这块广大的“关东大地”因为拟人化的描写 有了生命和情感,可以像人一样召唤、激励我为 之奋斗、牺牲!
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达“我不 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哪些故乡特有的 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浅浅地流过, 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 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 的· · · · · ·
在故乡的土地上,我印下我无数的脚印。在那田垄 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 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我吃过我自己种的白菜。故乡 的土壤是香的。在春天,东风吹起的时候,土壤的香气 便在田野里飘扬。河流唛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 的窜出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到处有一 种鸣叫,天空清亮透明,劳动的声音从这头响到那头。 秋天,银线似的蛛丝在牛角上挂着,粮车拉粮回来,麻 雀吃厌了,这里那里到处飞。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辗 着新谷的场院辘辘的响着,多么美丽,多么丰饶……
•
2、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 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展现东北大 地的丰饶美丽。
•
3、大量运用排比造成连贯 的、逐渐增强的气势。 4、课文中有忧伤、舒缓的 回忆,有强烈急切近乎呐喊的誓 愿,形成文章的波澜与节奏。
•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
立”?
1、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 见她召唤我回去。
2、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 我。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 不得不回去……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七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第9课 土地的誓言
• 1931年9月18日,日
•
本侵略者自行炸毁沈 阳北郊的一段铁路却 污蔑是中国军队袭击 日军,于是侵占东北 三省,从此揭开了中 国十年抗日的帷幕。 战争是无情和残酷的, 日军的侵略造成了中 国军民30000000人 或伤或亡或流离失所, 东北 人民成为“亡国之人”
日本侵略者用我国同胞进行细国的30年代,是动荡不安的年代,国民党的白色 恐怖统治,日本侵华战争的蹂躏,把中国折腾得千 疮百孔。曹汉文(曹京平)为了掩人耳目,避免国 民党迫害,在写完小说之后,突发奇想,决定给自 己起个既不被人猜疑,又让人难以模仿的名字。于 是,用了“端木”这个复姓,又把他印象很深的东 北红高粱中的“红粱”移作名字。这样他的名字就 成了“端木红粱”。可是,他当时身处白色恐怖之 中,公开使用“红”字,很容易招来嫌疑。所以, 他灵机一动,就将“端木红粱”中的“红”字改为 “蕻”了。但是“端木蕻粱”又不像人名,就又把 “粱”改作了“良”。这样“端木蕻良”就成了曹 京平的笔名。
从表层看,这是写实。在任何一块大地的深 层,都涌动着沸腾的岩浆,这些岩浆就是“红熟 的浆液”“燃烧的洪流”。从深层看,这是虚写。 在作者的心中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 烧在沸腾在奔突,似乎正要喷涌而出!
讨论
说说在现实生活中,我们是怎样表达 对祖国的热爱?
课堂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充溢着饱满、深 沉的爱国热情。作者把“九· 一八事变”以 后东北流亡青年压抑的情感,用火一样炽 热的语言表达出来。 这篇课文在艺术上体现了端木蕻良浓 郁的抒情风格与独特的抒情方式。那就是 以倾诉式的语言表达激情,以富有力度与 浓度的情感打动人心。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 亲密之情,须臾不可分割。
4、这时我起来……乃是我的家乡。
(最新整理)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内容的相同: 都有对故土的回忆和描绘。
内容上的不 同点:
2021/7/26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46
• 对故土的深切怀念 • 对故乡优美景物的赞美 • 离别故土无尽的凄苦和无奈 • 收复家园恢复国土的激情与信念
2021/7/26
47
文章主旨:
《土地的誓言》这篇抒情散文充满
着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他把九.一八
2021/7/26
写意 大地之心和作 者之心都在颤 栗着、愤怒着, 即将以不可阻 挡之势爆发出 来
“关东大地”有 了生命与情感, 可以象人一样召 唤着我们,激励 着我们为之奋斗 为之牺牲。
38
3.作者在第二自然段里,为了表 达“我不能离开她”的感情,描述了 哪些故乡特有的景物?
“土壤的香气在田野里飘扬。河流 浅浅地流过,柳条像一阵烟雨似的窜出 来,空气里都有一种欢喜的声音。原野 到处有一种鸣叫,秋天,银线似的······
2021/7/26
39
这一段中又有哪些语句 最富有感情,最能打动 你呢?你感受到了什么?
2021/7/26
40
1.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 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埋葬”改为 “飘荡”或“回响”可好?)
“埋葬”,只用于已死的事物,而 这里是指昔日在田垄间留下的欢笑早 已荡然无存,取而代之的是凄苦、哀 愁和悲愤!作者的欢笑只属于失去的 故园。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人民压抑的情感用火
一样炽热 的语言表达出来。日本侵略强
占了关东原野十年之久,他失去的是美
好家园,对国人来说,她是祖国完整版
图上沦丧的土地,文章对关东原野的怀
念,正体现中华民族驱逐民族侵略者,
收复东北失地的激情。
2021/7/26
黑龙江省五常市第三中学七年级语文下册9土地的誓言导学案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情感。
2、揣摩、品味本文精彩段落和语句。
3、培养并提升学生热爱故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导引>1、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扫除阅读障碍。
给加点字注音:炽.痛()嗥.鸣()斑斓.()谰.语()怪诞.()亘.古()默契.()田垄.()蚱蜢.()污秽.()2作者及作品介绍端木蕻良:原名曹汉文,辽宁昌图人。
现代作家。
20世纪30年代“东北作家群”的代表人物。
作品有长篇小说,;短篇小说,散文集,,传记小说《》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思考:作者对家乡的土地发出了怎样的誓言?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二问题导学:1 引导学生重点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①“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②“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③“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④“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
……洗去她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品味这些句子,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热爱家乡,赞美家乡,对家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经的憎恨的复杂情感。
)2 课文一、二两段在写作内容和表达情感上有什么异同?三典题训练所选景物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的景物?四达标检测阅读下段文字,回答问题: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的心里怀着①________的热爱。
……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②________着一种热情。
③________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原野上④________的狂风……1.按原文在横线上填词:①________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________2.语段第一句话在全文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试从结构、内容上分析3.“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文中还有多处类似的句子,如何理解“她呼唤”“她召唤”?“无时无刻”说明了什么?4.这段话中作者列举了哪些东北特有的景物?其用意是什么?5.课文不仅满怀深情地描摹了故乡的美丽景色,还回忆了“我”在故乡成长的足迹。
七年级下9土地的誓言-端木蕻良
东北特有的物产:
东北物产丰富, 地大物博。
白桦林
马群
鹿 群
山 雕
蒙古狗
高粱
豆 粒 玉米
煤块
黑土地
4、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土地的誓言”?
作者面对土地发出誓言,而不是 “土地自身发出誓言”。
5、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 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 · · · · 在那亘 古的地层里,存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 心里喷涌着血液一样。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 什么?这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作者思乡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 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红熟的浆液”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 液”。深层是指作者内心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红熟的浆液
沸腾的岩浆
表层
深层
写实
写意
{ 作者之心
大地之心
作者内心也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 一样,在燃烧,在奔突,似乎正要喷 涌而出。
6、文章结尾一句“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 必须看见一个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或 者我的坟前”的含义是什么? 作者愿意为了土地不惜奋斗,为了美丽的 东北故乡而奋斗,甚至不惜牺牲自己。表达了 强烈而深沉的爱国之情。
白桦林 huà
污秽 huì 蚱蜢 zhà měnɡ
自读课文,理解作者情感。
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 作者的情感?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 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1、怎样理解“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 一种热情”中的“泛滥”一词? 2、“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中 为何使用第二人称“你”?如何理解 这句话的含义? 运用了“呼告”手法,这是一种在 行文中直呼文中的人或物的一种修辞。 产生强烈的抒情效果。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9课《土地的誓言》同步练习内容预览:9.*土地的誓言一、积累与运用1.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①喷涌________②山涧________③默契________④田垄________⑤污huì________⑥泛làn________⑦怪dàn________⑧斑l án________2.形似字注音组词涌()________谰()________诵()________澜()________绕()________涎()________饶()________诞()________3.在横线上选填恰当的关联词或者都即使不管我总是被这种声音所缠绕,________我走到哪里,________我睡得很沉,________在睡梦中突然惊醒的时候,我________会突然想到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4.《土地的誓言》作者________是现代作家,本文写于________事变后第十年。
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
5.用下面的句式写一段话当……的时候,当……的时候,或者当……的时候,我想起……我想起……我想起……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课内阅读土地的誓言对于广大的关东原野,我心里怀着炽痛的热爱。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仰望天上的星星,手里握着一把泥土的时候,或者当我回想起儿时的往事的时候,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在原野上呻吟;我看见奔流似的马群,深夜嗥鸣的蒙古狗,我听见皮鞭滚落在山涧里的脆响;我想起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红玉的脸庞,黑玉的眼睛,斑斓的山雕,奔驰的鹿群,带着松香气味的煤块,带着赤色的足金;我想起幽远的车铃,晴天里马儿戴着串铃在溜直的大道上跑着,狐仙姑深夜的谰语,原野上怪诞的狂风……这时我听到故乡在召唤我,故乡有一种声音在召唤着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9课《土地的誓言》教案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土地、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揣摩、欣赏精彩段落和语句
教学仪器与媒体:投影仪、PP软件、录音机等。
教时:一课时
教学过程与方法:
前置性作业
怪诞(dàn )亘古(gèn )默契(qì)污秽(huì)....
炽痛(chì)嗥鸣(háo)谰语(lán )
...
一、情境导入
1、导语
2、学生上网检索有关背景和作者的资料
二、整体感知
1、范读
2、学生自读
三、品读精彩语句
1、学生朗读并互相评价
2、揣摩特殊词语的用法
(1)“我有时把手放在我的胸膛上,我知道我的心还是跳动的,我的心还在喷涌着热血,因为我常常感到它在泛滥着一种热情。
”
(2)请再看这样一个句子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颗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留着我的手印。
”
作者为什么不用“飘荡着我的欢笑,回响着我的欢笑”之类的词语呢?
(3)学生讨论后学法总结指导
这两个词语的运用都逾越了常规。
对于这些特殊的用法,应从以下两方面求解:
A、明确该词的本意;
B、分析该词所处的语境。
最后在本意和语境间可以发现词语的具体确切含义。
四、扩展思考
同学们你们在现实生活中是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热爱的呢?
五、布置作业(播放《松花江上》)
“九一八真的成为历史了吗?”以此为题写一篇小作文。
(可以网上检索有关资料)
1、教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