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合集下载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7.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建设及小结

vi. 房屋修建之前,先埋设了全程的下水道,再逐步按规划营造。
4. 元大都布局特点
i. 总体布局
1. 三套方城:宫城,皇城,外城:11 个城门
2. 明显的中轴线,宫城位于整个大都的中轴线上 3. “左祖右社,前朝后市”的布局 4. 中心之巅,钟鼓楼。 ii. 街道系统 1. 街道整齐,呈棋盘状 2. 通向城门的街道组成干道,有些干道丁字相交,主干道两侧平行分布东西向胡同。 iii. 水系 1. 引水工程规模巨大,两条主要的供水河道 2. 排水工程做的很好。 iv. 居住 1. 50 个坊,无坊门和坊墙,坊内有小巷及胡同,院落式的住宅并联而成。 5. 规划特点总结 i. 是自唐长安以后,平地起家新建的最大的都城,她继承、总结和发展了中国古代都城规划 的优秀传统,至今存留下来。 ii. 北京城虽然是明代以后的规模,但它是在元大都的基础上建造的,可以说,元大都的规划 开创了今日北京旧城区北部的轮廓和街道布局,而北京城市规划的最终奠定是明清时期。 1. 继承了唐宋以来中国古代城市规划的优秀传统手法——三套方城、宫城居中,中州对
置,地下发现大批陶制井圈说明是汉、唐城遗址所在。
幽燕之地,龙蟠虎踞,形势雄伟,南控江南,北连朔漠。
2. 对元大都规划建设有直接影响的城市
i. 辽南京
1. 五代时,北方契丹民族的辽国向中原扩展,将幽州改称为南京,定为陪都。
2. 其城址在今北京外城的广安门内外。
3. 宫城大内在城内西南隅,外城共有八门。
1.
北京简史
i. 千年古都
ii. 公元前 11 世纪,西周燕国国度
iii. 辽、金、元以来,中国的首都(明初,民国时短暂移都南京)
iv. 曾经称谓:蓟、幽州、燕京、大都,北平,顺天府。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精品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精品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重点及真题精品序言一、古代世界四大建筑体系(中国、印度、伊斯兰和欧洲)中国建筑体系以住屋(宅、宫)为根本。

单座建筑而言,以间为单位群体关系而论,以院落为单位,再以纵、横两个方向的轴线上多进、多路的院落形成组群,以纵横道路相分隔,沿着水平向延展开来,组成里坊、厢坊或街坊,进而聚合成以皇宫(王宫)或衙署为中心的城市。

以院、坊、城三个空间层次构成的网络系统。

决定中国建筑的根本因素:1.建筑的制度2.形下“器”,形上“道”3.以形喻意玄学(巫术)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构为主体。

物质基础主要体现在木质的构架、装修和以生土为主的台基和围护(墙)上木构建筑是近似于现代排架,梁柱式结构。

常上课认为是桁架结构?榫卯铰接,构架、铺作、柱子构成一个牢固的整体,具有很强的抗震和抗风性能。

柔曲之美:双曲的屋面,挠曲的屋脊,翘曲和生出的翼角,卷杀的月梁、梭柱、斗拱等等二、原始社会末期到夏商时期,建筑处于“茅茨土阶”和拓扑空间的阶段。

“三礼图”,尤其《周礼·考工记》披露了中国古代建筑制度的基础是周朝建立的。

中国最早描述建筑制度的?“官式建筑”的开端——秦汉。

古代建筑体系的成型期定在汉代基本上是符合历史事实的。

魏晋时又修正汉制,如宫城近于中轴北侧,实行大朝“东西堂”制和“宫衙制”;棋盘状的道路和闾里,普遍实行山陵制等,都影响了以后南北朝和隋唐的建筑制度。

传入的佛教,促使了古代园林在理念和手法上的演进。

卷草纹、琉璃瓦、须弥座,以至梭柱、鸱尾的流行,与印度、中亚、波斯、希腊的原型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而可以说魏晋至南北朝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的交融期和转折期。

唐朝雄浑气势与当时的诗歌、书法、绘画等在风骨上完全同构,宫城——皇城——都城制度的建立的里坊制度纵列的三朝制度,坛庙制度,宫苑制度,以及佛教寺院制度等,都成了建筑演变的起点。

宋朝三重城的形态,厢坊制宫城接近都城中央,宫前千步廊、工字殿、雉门五凤楼,以及文人园,理学和庄园经济影响下的城乡聚居制度等,基本上为元、明、清所继承和发展。

中建史整理

中建史整理

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特征0.2 木结构的特色:我国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由穿斗式、抬梁式和井干式。

(1)穿斗式(或称串逗式)木构架的特点: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2)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0.3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构成: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简明是指平面以“间”为单位,由间构成单座建筑,而间则由相邻两榀房架构成,因此建筑物的平面轮廓与结构布置都十分简洁明确,人们只需观察柱网布置,就可大体知道建筑室内空间极其上部结构的基本情况。

真实是指对结构的真实性显示,暴露、收分、梭柱等。

有机是指室内空间可以灵活分隔,以满足各种不同功能的要求;并易于和环境融为一体,室内外空间可以相互流通渗透。

硬山、悬山、庑殿、歇山、攒尖(图)0.4建筑群的组合庭院的围合方式大致有三种:一是在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墙围合;二是主房与院门之间用廊围合,通常称之为“廊院”;三是主房前两侧东西相对各建厢房一座,前设院门和院墙,通常称之为“三合院”;如将前面的院墙改建为房屋(门屋或倒座),则称“四合院”。

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概况1.2.1夏公元前2070~前1600年: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寻,这所建筑遗址是至今发现的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1.2.3西周公元前1046~前771年:西周有代表性的建筑遗址有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和湖北荊(?)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

岐山凤雏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1.2.4春秋公元前770~前476年《论语》描述的山节藻悦: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4、三国至南北朝

同济大学中国城建史---4、三国至南北朝

4、三国至南北朝时代的城市建设1.三国至南北朝时代的社会经济背景1.城市发展背景i.三国(220-280)、西晋(265-316)、东晋十六国(317-420)、南北朝(420-589)四个历史阶段,历时370年,是统一王朝消失的时代。

ii.三国订立的发展过程中,各国注重发展本地经济。

曹操实行屯田制,“唯才是举”、“以法治军”,在政治及军事力量方面都得到加强,统一了半个中国。

iii.南北朝时由混乱走向统一的过程,由于北方的混乱,北方少数民族和居住中原的汉民族大量南迁,形成了一次中华民族的大迁移、大融合。

2.城市发展概况i.东汉末年,不少城市在战争中受到破坏,城市的建设与发展处于停滞状态。

汉代的东西二部大都毁坏。

ii.三国之中,魏据中原,建都洛阳;汉据四川,建都益州(成都);吴则据长江中下游地区,建都建业(南京)。

曹操为了加强其后方的根据地,建了新都邺城。

iii.三国至南北朝时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民族的迁移,城市发展总的趋势表现在北方中原地区城市的残破以及江南和周边地区城市的崛起,以建康为代表,标志着江南经济的上升趋势,反映了全国城市体系格局的深刻变化。

2.三国时代的城市:曹魏邺城1.曹魏都城邺城a)建设概况1.东汉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建造王都邺城。

2.中国城建史上第一个砖城。

城内有三台:铜雀台、金虎台、冰井台。

《邺中记》记载:“……三台皆砖砌,相去各60步,上作阁道如浮桥……”3.城市平面为规则的横长方形,东西长约2400米,南北宽约1500米,面积约3.6平方公里。

4.邺城位于今河北省临漳县附近,漳河沿岸,除位于城西北角的铜雀台、金虎台尚有遗址外,城址大部已为漳河冲毁,只能依据文献资料来研究。

b)布局特征1.城市有严格的功能分区,城市中间一条东西向的干道,将城市分为两半部,“前世后朝”,官民不相参。

2.改正了东汉洛阳分置两宫的不便,宫殿建筑群布局严整,“前朝后寝”。

3.城市空间艺术上的轴线处理。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

中建史重点考前笔记中建史部分:一、木构架做法:1.抬梁、穿斗(特点、做法)抬梁式(梁柱结构体系)——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至5根。

当柱头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于斗拱上。

这种木构架多用于北方地区及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物。

穿斗式(檩柱结构体系)——用穿枋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联起来。

由此形成了一个整体框架。

这种木构架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特点——抬梁式:用料多,柱网疏,空间跨度大,适于大型官式建筑穿斗式:用料少,柱网密,空间跨度小,适于民间小型建筑2.殿堂、厅堂型构架(特点)唐代殿堂型构架(佛光寺大殿)——中图72页宋代厅堂型构架(南禅寺大殿和镇国寺大殿等)——中图114页特点——1殿堂型是水平分层做法;厅堂型是梁架分缝做法,房屋开间数不受限制相应增加梁架缝数即可。

2殿堂型的内外柱同高;厅堂型的内柱上升,每缝梁架中外柱(檐柱)最短,内柱随梁架举势而高出一步架或两步架。

3殿堂型定型为四种规则的分槽平面;厅堂型不必规定定型的平面,各缝梁架只要椽长、椽数、步架相等,内柱的位置、数量和梁栿的长短可以不同,可适应减柱、移柱等灵活的柱网布置。

4殿堂型的斗拱形成整体铺作层,充分发挥斗拱的结构机能;厅堂型的斗拱分散于外檐与柱梁的节点,斗拱结构机能趋于衰退。

5殿堂型构架做法复杂;厅堂型构架做法大为简化,显出勃勃的生命力。

3.举架、举折(概念、做法)举折(宋):以前后橑檐枋中心的水平距离为B,屋顶举起高度(即脊榑的高度)为H=1/3-1/4B,然后自上而下依次选择1/10H、1/20H、1/40H……逐折定出下面各榑的位置。

举架(清):以步架长乘以相应的举架系数来确定相邻两檩的高差(举高),是自下而上的做法。

中图上说:举折之制:为取得凹曲屋面,需要相应地确定步架的高度。

这种方法,宋《营造法式》中称为“举折”,清《工程做法》中称为“举架”,记述江南建筑做法的《营造法原》中称为“提栈”。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复习笔记.doc

屮国建窥史后很丘1、北方游牧民族有便于迁徙的轻木骨架覆以毛毡的毡包式居室:新疆维吾尔族居住的干旱有土墙平顶或土胚拱顶的房屋,清与西南大森林中有利于原木垒成的墙体“井干”式建筑,而全国大部分地区则使用木构架承重的建筑,这种建筑广泛分布与汉、满、朝鲜、回、侗白等民族的地区,是中国使用面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建筑类型。

2、木架建筑的优势:1;取材方便2;适用性强3;有较强的抗震性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搬迁3、缺点;1、木材越来越稀少2、木架建筑易遭火灾3、无论是抬梁式还是穿斗式结构,都难以满足更大、更复杂的空间需求。

4、我国的木构建筑的结构体系主要有穿斗式与抬梁式两种。

5、穿斗式木架结构特点;用穿杭把柱子串联起来,形成木品木品的房架;禀条直接搁置在柱头上;再沿禀条方向,再用斗林把柱子串联起来。

6、抬梁式木构架的特点;柱上搁置梁头,梁头搁置禀条,梁头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如此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采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与斗拱上。

7、斗拱是中国木架建筑特有的结构部件,其作用是在柱子上伸出悬臂梁承托出檐部分重量。

8、台基;是室内地面高出与室外地面,以求达到防水、防潮和保持室内干燥洁净的目的。

台基上则按柱网安置石质柱础,其作用是保护柱子不受地下水上升侵蛀而导致腐烂。

9、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的特点是简明、真实、有机。

10、屋顶对建筑立面起着特别重耍的作用。

胆魄、平顶、囤顶、硬山、悬山、藏族平顶、毡包式圆顶、拱顶、fu 殿、歇山、卷棚、重殿。

11、中国建筑以群体组合见长。

宫殿、陵墓、坛庙、衙署、邸宅、佛寺、道观等都是众多单体建筑组合起来的建筑群。

庭院是中国古代建筑群体布局的灵魂。

12、中国古代两大主流哲学派别■儒家与道家都主张“天人合一”的思想。

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思想促进了建筑与自然的相互协调与融合,从而是中国建筑有一种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如同从地中生出一般的气质。

13、建设者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处理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善择基址2、因地制宜3、整治环境4、心理补偿14、建筑类型;1、居住建筑2、政权建筑及其附属设施3、礼制建筑4、宗教建筑5、商业与手工业建筑6、教育、文化、娱乐建筑7、园林与风景建筑8、市政建筑9、标志建筑10、防御建筑15、工官制度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与官本为体制的产物。

中国建筑史笔记时间轴线

中国建筑史笔记时间轴线

2)陕西半坡村遗址—木骨泥墙

分为三个区域:

南:居住区

北:墓葬区

东:制陶窑场
早期: 半穴居—下部挖土形成,上部空间构筑而成
中期: 居住面上升到地面,
围护结构是木骨泥墙; 晚期: 分室建筑—大空间分隔组织
3)郑州大河村F1-4—木骨泥墙
木骨泥墙出现的重要性在于,它是建筑由地下到 地上的关键。直立的墙体,倾斜的屋盖,奠定了后世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 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门阿之制, 以为都城之制;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环涂以 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周王城平面 想象图
《周礼·考工记》中记载了周代王城布局 《周礼·考工记》还记述了按照封建等级,不同级别
的城市,如“都”“王城”和“诸侯城”在用地面积, 道路宽度,城门数目,城墙高度多方面的级别差异; 还有对城外的郊、田、林、牧地的相关论述。 《周礼·考工记》对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有深远影响。 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规划,这是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
(2)严格对称、居中为尊的设计观念 中轴线:影壁—门—院—前堂—廊—后室
(3)严格区分主与次、内与外、前与后 (4)木构架柱网初步形成 (5)瓦的使用 (6)完善的排水设施
春秋(前770年—前476年)
一、社会背景:政治上--多国政治 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
经济上--铁器的使用 文化思想上--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
·中国封建社会时期城市的基本职能: 防御、交换、政治实体、精神寓意
3、现代城市的概念 现代城市的含义:人口数量 产业结构 行政管辖的意义
二、中国古代城市组成的基本要素和发展的四个阶段 1、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 手工业和商业区 居住区 2、四个阶段 ·城市初生期(初期形态) 特点 代表例子

同济大学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中国城市建设史

同济大学历届考研试题分析及答案--中国城市建设史
1.宋东京规划要点(2007) 答: 1. 后周世宗柴荣主持,主要力量没有集中在宫城修建,而是适应城市生产生活方式提出要 求。 2.平面不方正规则,三套城墙,三条护城河,皇城,里城,外城。 3.道路井格,以宫城为中心,也有斜街,水工设施多,号称四水贯都。 4.有集中的市,主要转变成商业街,瓦子出现。 5.破除坊里制,转向开放的街巷制。 6.防御技术进步,建立消防瞭望亭。 2.汉长安建设的过程及规划要点 (2006) 答:修建过程: 1. 汉高祖刘邦,将秦朝离宫、兴乐宫改建为长乐宫,在长乐宫以西建未央宫,在未央宫和 长乐宫之间修建武库。 2. 汉惠帝时,修建城墙,建东市西市。 3. 汉武帝时,在长乐宫以北建明光宫,未央宫以北建桂宫、北宫,在西面城外修建宏大的 章宫。 规划要点: 1. 平面配合地形呈不规则矩形,按《周制》中建制,主要宫殿在南,东西市在北。 2. 与战国时期不同,将官署、市场、居民区布置在城内。 3. 宫殿占地面积大,占 1/2 以上 4. 实行闾里制,闾里与宫城相参。 3.谈谈你对《周礼·考工记》对中国都城的影响是“历代遵从,千古一致”的这一观点的 看法。(2005) 答:《周礼·考工记》的“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前朝后 市,市朝一夫”的建设方法的确对于中国历代的大都城建设都影响深远,但是不能把它作为 一条贯穿古代城市规划建 设的主线,因为这种影响并不是在所有的城市都能体现出来的。 北魏洛阳只有宫城居中,左祖右社;隋唐长安则更多的体现出《城制》,如旁三门、九经九 纬、左祖 右社,宫城居中(但偏北)而市却在宫南。元大都则比较全面的体现了《城制》 的布局,甚至可以说它的知道思想就是《城制》。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的明北京城也 都较 多的体现了《城制》的布局。 从整个历史过程来看,的确都是一直都有所遵从,但是除了元大都外,其他很多城市都是前 市后朝,宋东京则是打破了城制的严整的布局,市场集中改为沿街商业。因此,该说法太过 绝对。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同济大学中建史笔记整理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讲课:常青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

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

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

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课程大纲(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考试: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归纳

同济大学中国建筑史复习要点归纳

知识点1-141 、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

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夏后氏世室,堂修二七,广四修一,五室,三四步,四三尺,九阶,四旁两夹,窗,白盛,门堂三之二,室三之一。

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四阿重屋。

周人明堂,度九尺之筵,东西九筵,南北七筵,堂崇一筵,五室,凡室二筵。

室中度以几,堂上度以筵,宫中度以寻,野度以步,涂度以轨,庙门容大扃七个,闱门容小扃三个,路门不容乘车之五个,应门二彻三个。

内有九室,九嫔居之。

外有九室,九卿朝焉。

九分其国,以为九分,九卿治之。

王宫门阿之制五雉,宫隅之制七雉,城隅之制九雉,经涂九轨,环涂七轨,野涂五轨。

门阿之制,以为都城之制。

宫隅之制,以为诸侯之城制。

环涂以为诸侯经涂,野涂以为都经涂。

2、三十幅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

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

3、《营造法式》:李诫,北宋。

编于熙宁年间(1068-1077),成书于元符三年(1100),刊行于宋崇宁二年(1103年),是李诫在两浙工匠喻皓的《木经》的基础上编成的。

《洛阳名园记》:李格非北宋《园冶》:计成明末《清工部工程做法》:官方标准4、我国传统木构的主要结构形式:抬梁式穿斗式井干式5、各种遗址都总结一下原始氏族6、陕西岐山凤雏村周原遗址出土的两进院落建筑遗迹,是中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

7 、我国已知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实例是浙江余姚河姆渡村。

8、汉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成就:后世常见的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主要木结构已经形成。

悬山和庑殿顶普遍使用,出现了歇山等屋顶式样。

(除硬山之外全都出现了)此时斗拱已普遍使用,但形式很不统一。

砖、瓦被大量、普遍使用9、北宋汴梁是我国第一座完成由里坊制向厢坊制转化的都市10、魏晋南北朝宫室布局特点:采取“东西堂”制。

,即:以太极殿为大朝正殿,殿侧建东、西二堂作为常朝及宴会、居住之用(汉代未央宫先声)。

同济大学常青中建史笔记

同济大学常青中建史笔记

▁▂▃▄▅▆▇█▉▊▋▌▍▎▏建筑理论与历史(一)主讲:常青教授第一讲概论09年9月16日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克罗齐《建筑理论与历史》塔夫里郑时龄院士正在翻译的建筑可以不是实体的,而可以是理论上的,理想状态的——Thinking Architecture 思考建筑筑室道谋,以此说明建筑是需要理论的。

西方的理论,中国的问题一、建筑理论的线索·罗马时期《建筑十书》古典的·文艺复兴(意大利15世纪)的时候被再次发现《建筑十书》,成为当时建筑理论的基石·新古典主义(法国的文艺复兴)enlightenment(启蒙运动)已经包括了Modernity (现代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英国工业革命这三种都是范式的理论·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二、参考书籍:·The Ten Books on Architecture by Vitruvius《建筑十书》·Architectural Theory - An Anthology from Vitruvius to 1870《建筑理论史——从维特鲁威到现代》第三十章精读·Theori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理论新议程》第二章符号学与结构主义Semiotic & structuralism 语言也存在所谓的深层和表层signal(能指)—— meaning(所指)第五章形态学相关概念:Morphology;Typology (proto type)原型;Topology第三章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 或者后结构主义post-structuralism通过技术和文化的突破由必然达到自由所谓的结构是从文化突破,对已有概念进行批判其中引用了艾森曼的、屈米等人的理论福柯《知识考据学》历时—共时第一章后现代主义批判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中必须提到的书Complexity and Contradiction in Architecture by Robert Venturi《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罗伯特·文丘里第四章第六章历史主义中国的历史有史可记的从商朝开始关于现代人应如何对待历史的问题,对历史主义进行分类《拼贴城市》用历史主义的观点去看待建筑第九章现象学海德格尔胡塞尔梅洛庞帝德梅隆《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第36期第40期第十一章第十二章批判性的地域主义《批判性地域主义一全球化世界中的建筑及其特性》亚历山大·楚尼斯Tectonic construction structure建构建造构造·Theories and Manifestoes of Contemporary Architecture《后现代建筑理论宣言》Morphology建筑形态学《现代建筑语言》《建筑空间论》布鲁诺·赛维《建筑、空间与时间》基甸Typology类型学《城市建筑学》阿尔多·罗西[意大利]Topology拓扑学(topological transformation)《建筑空间组合论》辩证法《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理论是解析的,而设计是综合的,不可以用某一个理论来做设计第二讲中国建筑起源流与变09年9月23日一、中国的建筑理论营造:含的内容很多,包括道路交通,园林景观,术数操作;接近于人造物artifact建筑:源于日文翻译(Architecture 建筑学Architectonic 建筑术)中国古代有三术:风水术造园术营造术述而不作,信而好古——孔子建筑四杰:刘敦桢、童寯、梁思成、杨廷宝三大名著:《中国古代建筑史》刘敦桢;《中国建筑结构及类型》刘致平;《说园》陈从周《华夏意匠——中国古典建筑设计原理分析》李允鉌:参考李约瑟的《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中国科学与文明)》第十篇《营造法式注释》梁思成二、关于建筑起源的说法1.《建筑史》弗莱彻“建筑之树”在书中从第五版到第十七版出现了,体现了西方中心论、东方主义。

中建史笔记

中建史笔记

Cap.01.抬梁式2.穿斗式3.单体建筑的特点4.建筑群的组合方式,特点,成就。

Cap.15.榫卯:在两个木构件上所采用的一种凹凸结合的连接方式。

凸出部分叫榫,凹进部分叫卯。

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家具及其他木质器械6.茅茨土阶:茅茨——茅草所建的屋顶,土阶——素土夯实,形成高高方方的高台。

房屋建于其上。

7.上栋下宇8.姜寨:该遗址位于陕西临潼,是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分为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9.大房子:唯一陕西西安半坡村遗址,属于10.高台建筑: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夯土台上的建筑物常是一组复杂壮观的建筑组群。

[产生原因]因为在防卫和审美上需要大体量的建筑,但当时的木构技术又难以实现。

随着木构技术的进步,高台建筑在汉之后就逐渐被淘汰。

11.赵州桥(安济桥)位于河北赵县。

建于隋大业年间。

安济桥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空腹拱桥。

大拱由28道石券并列而成,跨度达37米。

这种空腹拱桥不但可减轻桥的自重,而且能减少山洪对桥身的冲击力,在技术上,造型上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12.李春13.高颐(yi)墓阙:阙是从防卫性的“观”演变而来的一种表示威仪和等级名分的建筑,按其所属建筑的性质,分为城阙,宫阙,墓阙等。

汉代是建阙的盛期。

位于四川雅安,建于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的高颐墓阙是仿木构型阙的代表性实例。

整个子母阙分台基,阙身,阙楼,屋顶四部分。

台基、阙身上雕出柱、枋、栌斗,阙楼上雕出楼面平坐木枋、花窗和挑檐斗拱,屋顶雕椽及瓦饰,雕刻颇为精美。

14.巢居到干阑式建筑发展的过程+穴居到地面建筑发展的过程15.结合北京故宫太和殿谈清代木构架建筑的造型特点①斗拱的结构机能大大减弱,成为纯装饰构件。

②斗拱的比例大大缩小,补间铺作的数量增加③柱的比例细长了(唐宋1:8-1:9,清1:10)④屋面举折加大,坡度变陡,出檐深度减小⑤柱的升起、侧脚、卷杀不再采用,屋顶柔和的线条轮廓消失了16.简述唐宋建筑风格的区别唐代建筑柱础矮平,柱身矮,举折平缓,斗拱尺度宏大,建筑出檐深远,整体造型舒展大气;宋代柱身加高,举折变陡,斗拱相对减小,补间铺作数量增加,屋顶组合多样化,装饰丰富多彩,雕刻也很精美,建筑呈现秀丽、精巧的特点17.♥汉代建筑的主要成就♥(本子)成就:木架建筑日趋成熟,砖石建筑和拱券结构有了很多的发展中建发展的第一个高潮1.形成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2.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抬梁式、穿斗式已经出现。

中建史专题复习精要文字

中建史专题复习精要文字

城市建设城市发展概况中国古代城市的三个基本要素:统治机构(宫廷、官署)、手工业和商业区、居民区。

城市是奴隶主和封建主对人民进行统治的据点,城市建设首先是为他们服务。

另一方面,城市又集中表现了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多方面的成就。

汉至明清的都城建设1.中国古代都城的地域选择有一个由西向东推移的趋向(由关中和中原向沿海方向发展),其原因是经济重心的东移。

2.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模式有三:新建城市;依靠旧城建新城;旧城基础上扩建(如明初南京、北京)。

3.都城建设的特点是一切为封建统治服务,一切围绕皇帝和皇权所在的宫廷而展开。

在建设程序上,宫城—皇城—都城—外郭城;布局上,宫城居于首要位置,其次是各种政权职能机构和王府、大臣府邸以及相应的市政建设,最后一般庶民住所及手工业、商业地段。

一城市概念的变迁“城”:古代的城市主要为防御设施,功能简单,先有城后有市,为统治者所在地,是军事堡垒,发挥统治职能。

“市”:古代商贸场所、区域,有时间限制。

“市”为城的组成部分,影响着城市的布局。

“市”分东市,西市,草市(城外郊野较为自由的市)。

现代城市:一定地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一个社会化、多功能、有机的整体。

古代城市经历的四个阶段1.城市的初生期(夏、商、周)2.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3.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4.开放式街市期(宋代以后)第一阶段是城市初生期,相当于原始社会晚期和夏、商、周三代。

这些城垣都用夯土筑成,技术比较原始。

城的面积最大约1-2平方公里,最小约1公顷左右。

许多城内除众多居住遗址外,还有大面积的夯土台,推测是统治者的居住地和活动场所。

这些迹象似可表明城市处于萌芽状态中。

而近年在河南偃师二里头发现的大规模宫殿遗址,占地达8万平方米,周围分布着青铜冶铸、陶器骨器制作的作坊和居民区,总占地面积约9平方公里,其间还出土了众多玉器、漆器、酒器等,表明这里曾有过相对较为发达的手工业和商品交换,虽然还没有发现城墙遗址,但被认为是一座具有相当规模的城市。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

《中国建筑史》知识点总结——第一章:古代建筑发展状况欢迎投稿留言交流一.原始社会建筑的发展1.《韩非子·五蠢》:“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

”《孟子·滕文公》:“下者为巢,上者为营窟。

”2.具有代表性的房屋遗址主要有两种:一种是长江流域多水地区由巢居发展而来的干阑式建筑。

另一种是黄河流域由穴居发展而来的木骨泥墙房屋。

3.浙江余姚河姆渡村发现的建筑遗址距今约六七千年,这是我国已知的最早采用榫卯技术构筑木结构房屋的一个实例,属于干阑式建筑。

4.黄河中游原始社会晚期的文化先后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

仰韶时期的代表实例:陕西临撞姜寨发现的仰韶村落遗址:居住区的住房共分五组,每组都以一栋大房子为核心,其他较小的房屋环绕中间空地与大房子作环形布置,反映了氏族公社生活的情况。

龙山时期:出现了双室相连的套间式半穴居,平面成“吕”字形,室内陆面和墙上采用白灰抹面,遗址中还发现了土坯砖。

实例:山西襄汾陶寺村龙山文化遗址,是我国已知最古老的居室装饰;辽宁建平牛河梁女神庙,是中国最古老的神庙遗址。

二.奴隶社会建筑的发展1.夏:①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是夏末都城——斟;②河南偃师二里头一号宫殿遗址是我国最早的规模较大的木架夯土建筑和庭院的实例。

2.商:①青铜工艺已达到了相当纯熟的工艺;②郑州商城;③偃师二里头以东的尸沟乡;④湖北黄陂县盘龙城;⑤河南安阳殷墟遗址。

2.西周:宗法分封制度,严格的等级制度,城市规模上,诸侯不超王都1/3,中等1/5,小的1/9,城墙高,道路宽,各种重要建筑必须按等级制造。

①陕西岐山凤雏村的早周遗址是我国已知最早、最严整的四合院实例;②湖北蕲春的干阑式木架建筑;(严整的二进四合院)(三合土,白灰,砂,黄泥)③瓦的发明;④陕西扶凤召陈遗址;⑤砖的最早发现(铺地方砖)。

3.春秋:①建筑上的重要发展是瓦的普遍使用和作为诸侯宫室用的高台建筑(或称台榭)的出现;②开始了用砖的历史;③山节藻棁:斗上画山,梁上短柱画藻文;④丹楹:红柱⑤刻桷:刻椽。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中建史重点总结

一、木架建筑的优势:优点:(1)取材方便,(2)适应性强,(3)有较好的抗震能力,(4)施工速度快,(5)便于修缮和搬迁。

缺点:(1)全国的木材越来越少,(2)木构架容易引起火灾,(3)无论是穿斗式还是抬梁式木构架都难以满足室内更大、更复杂的空间要求。

木材的消耗量也很大。

二、木构建筑结构体系:①抬梁式:柱上搁置梁头,梁头上搁置檩条,梁上再用矮柱支起较短的梁,层叠而上,梁的总数可达3~5根。

当柱上用斗拱时,则梁头搁置在斗拱上。

多用于北方地区和宫殿、庙宇等规模较大的建筑。

可采用跨度较大的梁,以减少柱子的数量,取得较大的室内空间。

②穿斗式:用穿枋把柱子串连起来,形成一榀榀的房架,檩条直接搁在柱头上,在沿檩条方向,再用斗枋把柱子串连起来,由此形成一个整体框架。

广泛用于江西、湖南、四川等南方地区。

用料小,整体性强,刚度大,穿插细,但柱子排列密,室内空间尺度小。

③井干式:用原木垒成墙体。

用于东北与西南森林中,用井干壁体作为结构承重墙,但因受木材长度限制,面阔、进深较小。

三、中国古代木结构的特点:结构上基本采用简支梁和柱子,局部采用悬臂梁,采用悬臂出挑和斜向支撑。

四、中国古代单体建筑特点:①简明:平面以“间”为单位,以“间”组成整栋建筑物。

②真实:建筑的结构真实地显示,一般建筑物都毫不保留地将梁、柱、斗拱等木构件。

③有机:指建筑内部空间可根据需要自由地分隔,室内外空间通透,并且易于环境融为一体。

④平面、结构、造型三者的不可分割性。

间的名称:1四柱之间的空间 2两榀梁架之间的空间由中间向两边依次为明间、次间、梢间、尽间。

间的不等宽现象: 依次递减。

明间为最大,尽间为最小,其它间相等五、斗拱作用有3个:(1)结构作用:结构上出挑承重,并将屋面的重量通过斗拱传递给柱子;(2)装饰作用:在立面上作为屋身向屋面的过渡;(3)其他作用: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作为重要的建筑尺度标准和等级象征。

六、斗拱的发展大致分为四个阶段:(1)汉代,斗拱的形式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期。

中建史笔记

中建史笔记

中国古代建筑史封建社会前期建筑(战国至南北朝公元前475年~公元589年)一、战国(公元前475~前221年)a)生产力进一步发展,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繁荣,规模日益扩大,出现了一个城市建设的高潮,如齐国的临淄、赵国的邯郸、魏国的大梁等都是工商业大都市,又是诸侯统治的据点。

b)建筑发展概况:(1)高台建筑发展到顶峰。

“高台榭,美宫室”,“厚葬以明孝;高宫室大苑囿以明得意台榭建筑的基本特点是以阶梯形土台为核心,逐层架立木构房屋。

这应该是在木构建筑技术不发达的情况下建设大体量建筑的一种解决办法。

♦“台”——用土堆砌而成的方形高台。

“积土四方而高曰台”《吕氏春秋》;“台,观,四方而高者也”《说文解字》。

♦台在中国有极其悠久的历史,并一度占据中国古典建筑的主流。

–夏桀有瑶台,商纣有鹿台,周文王有灵台;–楚建章华台,秦始皇建琅砑台,汉武帝建柏梁台、临华台、神仙台;–“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唐.杜牧《赤壁》,铜雀是三国时期曹操修建的高台。

♦生产力很低的上古时代中,先民崇奉山岳,这正是“台”出现的基础。

台的作用最早是用来观天象,通神明,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

♦台还可以登高远眺,观赏风景。

–早在殷商时代,台就和囿结合在一起成为中国古典园林的源头。

♦台的发展和兴起之所以这么早,不仅在于先民的山岳崇拜,还在于它本身是一种起源于奴隶社会的产物,因为在这种制度下才便于动员无数的人力去“堆土”。

古埃及和巴比伦就同样有过不少这种建立高台而取得高度和体量的建筑,充分说明了这是奴隶社会所习惯采取的一种建筑形式。

♦高台建筑的高峰时期是从春秋到秦汉,这是诸侯扰攘的时期,每个独立势力都竞相以高台标榜自己的实力,和现代大企业以高楼大厦显示财富的情况实在没有太大的区别。

–“自春秋到汉代的六七百年间,台榭是帝王宫殿、宗庙中常用的建筑形式。

最早的台榭规模不大,有柱无壁,作眺望、饮宴、行射之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建筑理论与历史笔记整理讲课:常青ps黑字为上课内容,黑粗体是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标题,蓝字是我的一点补充说明,红字是我后来能够想起的期末考试选择填空部分。

另附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和有一堂课上拍的部分幻灯照片以及最后一堂课的复习笔记(基本上是以前课堂上讲过的,我懒的再输入一边了)和一次讲座笔记。

照片拍的不是很清楚,笔记有点散,老师讲的很快,听不懂的就照着说的记了,错误的地方还请见谅。

希望笔记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课程大纲(按照我的理解认为重点的,理出的一条线,供你参考)◆建筑史观(第一讲、第二讲):这门课的意义◆建筑意匠(第三讲~第六讲):从中国传统木构建筑延续性的基本特征追究成因(地理、文化)◆建筑演变(第七讲~第十一讲)演变的现象(第七讲):延续中的变异演变的成因(第八讲~第十一讲):丝绸之路:魏晋南北朝(第八讲、第九讲)西风东渐:中国近代建筑(第十讲、第十一讲)◆建筑保护(第十二讲)ps 常青推荐的书目:《华夏意匠》,《后现代建筑语言》,《大乘的建筑观》李祖元汉宝德,《园冶注释》,《西方的没落》,《斗拱的起源》斯宾格勒,《清式营造则例》,《浮生六记》,《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其中缪朴的《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在上课过程中要求我们都读过<<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为研究生教材,常青老师特别推荐考试:期中论文《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的特征》期末考试选择填空:上课笔记中内容作图题:(意象作图)1.《中国传统木构建筑特征》 2.《21世纪外滩印象》作文题:《从国家大剧院看保罗•;;安德鲁的建筑历史观》ps.常青认为这门课的评分应当是论文的形式而非考试,考试是学校安排,迫不得以的。

我觉得很对,因为写论文能逼着我们去查很多资料,看许多别人的观点,就算不感兴趣,打着抄一篇论文主意的学生也会去读那么几篇文章的。

这远比考试死背笔记来的收获大。

所以我也在次提一提,供你参考。

第一讲:概说●历史观,历史意识:1.涉及过去和现在,深入骨髓的理解即往和历史的关系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意]柯罗奇2.《建筑理论的历史》维特鲁维3.《建筑学的理论与历史》特点:⑴记事本末,事件体(类似于《资治通鉴》对事件的分析)对建筑实践的分析,有的放矢,“分析问题,专题性”⑵“批判的,开放的,无即定规则的,质疑的”⑶方法:“分析”●<<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建筑学新议程》:二战后西方建筑理论与历史的回顾,60年代初开始。

30年代从现代主义到后现代主义,起点是文丘里。

介绍现代建筑的各个流派思潮。

从新现代,解构主义到后工业时代。

)书中的要点:1.对现代主义的批判质疑:起点:文丘里2.关于意义的问题:后现代主义,建筑符号学,结构主义,解构主义。

(探讨表层与深层,所指与能指的问题。

二元并立的逻辑被解构主义否定,解构主义提出:事物的矛盾是起因,结果也是矛盾的)3.创造与根源:60年代,后现代主义将现代主义推到及至。

现代主义讲究有序的形态,表现本能的冲动。

后现代主义不是为艺术而是为生活而存在,如表现荒芜瘟疫的城市即将崩溃,逻辑荒唐的文字游戏,达达主义的,超现实主义的,不同于早期现代主义的理性,后现代主义冲动优于理性,充满对新事物的愿望,艺术和生活没有区别。

解构主义Deconstruction(“后结构主义”):与当代建筑设计有关,以消解过去的一切结构为创造新事物的起点。

4.传统的问题:对传统的反思,历史主义5.类型学与转化:代表:阿尔多•;;罗西,克莱尔(英)类型学:告诉了一种方法,依赖不变的东西,生活形态。

6.文脉主义:城市理论。

不光是新与旧的关系,还有环境的关系。

7.政治理论(建筑伦理学)8.现象学(场所精神)9.技术10.女权(建筑所反映的性的问题)ps.前6点为重点,我觉得以后的课程基本围绕这六点展开同学复印了整本书,书目录如下供参考:<<Theoringzing a New Agenda for Architecture>>1. Postmoderism: Architectural Responses to the crisis within Modernism2. Semiotics and Structuralism: the question of Signification3. Poststructuralism and Deconstruction: the issuses of Originality and Authorship4. Historicism: the problem of Tradition5. Typology and Transformation6. Urban theory after Modernism: Contextualism, main street and beyond7. The school of Venice8. Political and Ethical Agendas9. Phenomenology of Meaning and Place10. Architecture, Nature and the Constructed Site11. Critical Regionalism: Local culture VS. Universal Civilization12. Tectonic Expression13. Feminism, gender, and the problem of the body14. Comtemporary Definitions of the Sublime第二讲(针对中国现代建筑发展,基本为第一讲的补充)1.后现代:例子:上海现代建筑发展特点:一开始就排拒了现代主义(理性与效率的),是与现代主义断裂的,直接进入后现代。

上海现代建筑的发展可以称之为爆发户式的心态。

上海的四个副中心:五角场,徐家汇,花木,真荣2.符号学3.创造与根源:例子:库哈斯的CCTV新总部大楼混乱与矛盾中发现问题——库哈斯建筑的政治,控制势态解构:不断变化,不断消解的过程4.传统问题5.建筑类型学:类型学与转化,是追求原型,传统中存在的至今仍有用的东西,并非结构的表层,结构的深层即为原型。

《城市的建筑》阿尔多•;;罗西解构哲学不反对继承,继承并非接受,是质疑,分析,选择例子:学校的解构:从启蒙到解放思想中国新生代建筑师:新客户派:催恺夸大言论与死板,将本国文化视为己任新城市主义:马青运远离标准,过度的理性主义,反体制的意义主流:中国式的思维:张永和,王澍采取中国精华之际,保持一定距离,以主观态度重新审视,着眼于古今的转变(对于张永和的中国式的思维,着眼于古今的转变这一评论,常青有所质疑)(作业布置:读《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征》缪朴〈建筑师〉36,40)ps.前两课基本象是在听天书,悬乎,所以听到什么记什么,觉得他是在讲一个建筑史观的问题。

因为这方面的书读的不多。

虽然听不太懂,但是感兴趣的人很多。

其实这方面我也很感兴趣的,只是觉得常青讲的虽多,但不透彻,就拿说到解构主义来说吧,他只是讲概念,“消解一切的结构”这些概念书上都能看到啊,但是怎么个消解法呢?对于我们现在设计的意义又是什么呢?关于解构主义建筑的实例也并不少啊,为什么不举几个例子结合着分析一下呢,就觉得在听到节骨眼上的时候突然转说别的了,真吊人胃口。

我想如果以这方面为切入点引入你的主题可能会比较能吸引人。

建议你如果讲的话尽量透彻一点,不一定要多,但要透,最好结合设计课程,多举例子,多看图片。

第三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一)现象学中讲到:参与客体的主体体验,从而寻找本质年鉴学派说:本源在民间●建筑史观1.营造营的概念:围合,匝居从墙顶不分到墙顶分开穴居、巢居、干栏式2.建筑类型学与德昆西类型学:原型,空间的原型,生活的原型德昆西:中国的坡屋顶与西方的不同,来自游牧民族,以帐幕为原型埃及的古代建筑是以洞穴为原型希腊的古代建筑是来自于农耕,以棚屋为原型ps.讲到这里放了些游牧民族扛着帐幕走的幻灯以及殿堂建筑的结构分解图:他是想说明这是中国大屋顶的原型,屋顶与柱子是铰接关系,屋顶整个落在一圈额枋上(铺作层)可以随时被取走,这种“铰接关系”在以后的课中反复强调了。

3.中国木构体系发展的特征:地域性超出了时代性中国木结构体系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延续的中国文明是向前走的,西方文明是向上走的S.B Fletcher 《建筑史》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中国文明没有神权的统治,所以不求永久中国民族是实用的民族4.时间因素,地域因素:官式建筑的单调,是因为它是一种“式”,“式”是一套制度古风,丰富的在民间6.亚细亚生产方式:聚族而居,生产方式混杂不清(手工业与农业混杂),导致城与乡的界线模糊7.院、坊、城是同构的:中国——城中城:体现了匝居(营)的特点围合:井田式的九夫为井(夫:一个状劳力一天耕作的范围)九井为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道路系统:九经九纬,道路围合成坊,每个坊为一城,井田一体,城乡一体罗城——子城——内城——宫城例子:北京城:都城——皇城——宫城三重宫城城门是午门按人伦秩序来划分空间秩序及大小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台阶为宫字形,九五比(宋朝中间连起的称抽心舍)毛主席纪念堂为当初的大清门(中华门)两侧为衙门天安门广场为T形广场《天朝杀场》澳例子:五凤楼方土楼例子:庙、园、市结合——上海特点例子:《清明上河图》中的生活、文化、技术8.中:择中而居圆:原始,无方位感,向心——中国追求中心择天下之中以为国(国指首都:河南洛阳),择国之中以为宫,择宫之中以为庙周公测影台:登封1尺5寸以九宫格确定方向: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方位东西南北中五行木金火水土颜色青白红黑9.长城与15寸降水线:长城坐落在游牧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分界线上15寸降水线为划分的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变化的分界线第四讲:中国传统建筑的基本特征(二)●建筑意匠1.匝居,营居《清式营造则例》序论《华夏意匠》李允禾Tectonic 意匠(构造)K•;;Frampton 肯尼斯•;;弗兰姆敦《构造文化》构造的诗意表达:High TectonicArchitectonic 地脉2.四合院:中国的四合院是关于人的隐喻是人伦秩序,排列组合,从城市到住宅3.两种空间形式:殿堂、厅堂厅堂特点:彻上露明,没有明伏(不好意思,没有繁体字的输入)和草伏之分,内柱高于外柱,无吊顶天花,只有檐下有斗拱,承载出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