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合集下载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

书籍进化简史一、书籍的起源书籍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

在美索不达米亚、古埃及和中国等地,人们开始使用楔形文字、象形文字和甲骨文等符号系统,记录信息和传承知识。

这些符号系统被认为是书籍的雏形,它们逐渐发展成为更复杂的书写系统,为书籍的演变奠定了基础。

二、竹简与帛书随着书写材料的发展,竹简和帛书成为了古代中国的主要书写载体。

竹简是一种用竹片串联起来的书写材料,而帛书则是在丝织品上书写。

这两种书写材料都有其局限性,例如竹简笨重且不便于携带,而帛书则昂贵且不易获得。

但是,它们在书籍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为后世的纸质书籍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三、纸质书籍的出现纸质书籍的出现是书籍进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中国是最早发明造纸术的国家,这一发明为纸质书籍的出现提供了物质基础。

随着印刷技术的发展,纸质书籍逐渐普及,成为了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主要途径。

纸质书籍的特点是易于携带、阅读和保存,同时也有利于传播文化和知识。

四、印刷术的发明印刷术的发明进一步推动了书籍的发展。

最早的印刷技术是木版印刷,即将文字和图案刻在木板上,再用墨水印刷在纸张或布料上。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发展,书籍的产量逐渐增加,价格也相对降低,使得更多人能够获取书籍。

印刷术的出现也为现代出版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电子书与数字化阅读随着科技的发展,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新方式。

电子书是一种数字化的书籍形式,可以通过电子设备进行阅读。

数字化阅读则更加多样化,包括网络博客、论坛、新闻网站等各种形式。

电子书和数字化阅读具有便捷、环保、信息量大等优点,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信息过载、阅读体验不足等。

六、书籍内容的多样性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书籍的内容也呈现出多样性。

除了传统的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还出现了各种类型的书籍,如小说、散文、诗歌、戏剧、游记、传记等。

这些不同类型的书籍满足了不同读者的需求,也为文化和思想的传播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渠道。

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

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中国期刊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在那个时期,期刊作为一种新型的传媒形式开始在中国出现。

最早的中国期刊可以追溯到1895年创办的《清议报》,但由于当时新闻出版业的发展还相对落后,期刊的发行量和影响力都比较有限。

在20世纪20年代,随着中国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兴起,中国期刊得到了空前的发展。

这个时期的期刊大都涵盖了政治、社会、文化、艺术等领域的内容,成为反映当时时代变革和知识更新的重要载体。

著名的《新青年》、《南方画报》等期刊在当时迅速成为知识分子的重要阵地,为中国的新文化运动以及各种思潮的兴起提供了舆论平台。

然而,中国期刊发展面临了战争、政治运动等各种不利因素。

在20世纪中叶,由于战争和政治运动的冲击,中国期刊业几乎完全停滞不前。

大批的期刊被迫停刊,整个行业陷入了低谷。

尽管如此,在这个困境中也不乏一些有声音的期刊坚持下来,如《读书》、《人民文学》等,在困境中展现了韧性。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期刊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随着对知识和信息需求不断的增加,期刊的市场需求逐渐扩大。

此时,政府也开始对期刊行业进行一系列的扶持与鼓励。

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一批专业的期刊社纷纷涌现,行业结构开始逐渐优化。

同时,在编辑技术和印刷等方面的进步也为期刊的发展提供了更加有利的环境。

进入21世纪,中国期刊不仅在数量上获得了飞速的发展,而且在质量上也有了显著的提升。

以《中国科学》、《人民日报》、《经济学家》等为代表的期刊在自身的领域里成为了世界级的刊物。

同时,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也给中国期刊带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

许多传统的纸质期刊开始向数字化发展,推出了在线版,适应了人们对即时性和便捷性的需求。

除了自身的发展,中国期刊在国际交流与合作上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中国科技期刊国际交流中心的成立以及众多期刊的与国外合作办刊,是中国期刊国际化的重要一步。

中国期刊的国际影响力也逐渐增强,其中一些期刊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为中国学术界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国际化平台。

杂志的起源和发展英语作文

杂志的起源和发展英语作文

杂志的起源和发展英语作文Magazines have a long and fascinating history that dates back to the 17th century. The origin of magazines can be trac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rinting press and the spread of literacy. The first known magazine, "The Gentleman's Magazine," was published in England in 1731 by Edward Cave. This publication focused on literary and political content and set the stage for the future of magazine publishing.In the 19th century,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technology and the increase in literacy rates, magazines became more widespread and diverse. Specialized magazines catering to different interests and demographics began to emerge, covering topics such as fashion, health, travel, and hobbies. This period saw the rise of iconic magazines like National Geographic, Vogue, and Time, which became household names around the world.The 20th century brought further innovation to the magazine industry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color printing, photography, and graphic design. Magazines became not only a source of information but also a form of artistic expression and visual storytelling. The proliferation ofmagazines in various genres and formats contributed to the democratization of knowledge and culture.In the digital age, magazines have adapted to the changing landscape of media consumption by transitioning to online platforms and digital formats. While the traditional print magazine continues to have its place, digital magazines offer new opportunities for interactivity, multimedia content, and global reach.Overall, the evolution of magazines reflects the dynamic relationship between technology,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 Magazines have played a significant role in shaping public discourse, disseminating knowledge, and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diverse voices to be heard.中文翻译:杂志有着悠久而迷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

晚清两份《女学报》的前世今生

晚清两份《女学报》的前世今生

( 学报 的创生 ( 女 上 海之 所 以为 中国女报 发祥 地 ,这一 荣誉
是 由 女学报 的创办带来的 。 19 年1月1 日, 向被称为国人 自 87 1 5 一 办的第一 所女子 学校的 中国女学堂在 上海举 行了第一次筹
备会 ; 到次年5 1 该 校即已正式 开馆。 月3 日, 而在开 学前半个月的5 7 一份 题为 中国女学拟增设 月1 日, 报馆告白 的广告也出现在 新闻报 上。 其文日: 敬 启者 : 中国女 学不讲 已二千年矣。 同人以生 才之根本在斯, 于是欲再振兴女学会, 更拟开设 官 话 女 学报 , 以通坤 道消息, 以广博爱之心。 乃万 事创始 , 章程 粗 具。 今得主笔 两三 , 恐不足 以供应
报进行原生态的考察。
天下 想宇宙 。 之大, 闺秀中定不乏大手笔。 无论中西 贤淑名媛, 如有 高 见卓识, 乞请迅速惠赐官话 缘
现 代 中文 学 刊 / 2 5
起 _篇, 章程数 则, 本馆 当有文必录, 公聘笔政 。 夫今 日 日, 何 宜爱人之 不暇, 尚可拘成见乎? 佳作请 寄英租界望平街 蒙学报馆及坭城桥不缠足会是荷。 上海桂墅里女 学会书塾女提调 、 女董事等公启。 此告 白除 在上 海 的报 刊 出现 外 ,亦 曾在 澳 门 的 ( 新报 、 沙 的 湘 报 )刊登 其 中的 ( 知 长 ) 。 “ 桂墅里”即学 校所在地 ,“ 女学会书 塾”则是 中 国女学堂的另一名称 , 意在表明其与筹组中的中国 女学会之 系属 关系。 而由女 学会书 塾的提调 与董 事共 同具 名的方 式 , 则表 明此报 又与中国女学 堂 密切 相关。 因此 , 笔者在19 年 出版 的 ( 95 ( 晚清文人 妇女观》中, 将其定义为 “ 有中国女学会会刊与 兼 中国女学堂校刊的两重性 质” 。 4 创刊号是 1 9 年7 4 8 8 月2 日出版的 。六天后 , 《 新闻报 已对其进行 了及时报导 : 中国近 来报 馆林立 , 而如泰 西之 以女 子主持 笔政者 , 实未之见 。 日沪上创立女学堂后, 近 有诸 女 士共立一 C - < 学报 , - k 于昨 日 为第一期 。 中主笔 人 报 等, 皆以女 士为之 。 展诵之下, 合志数言, 以见 我朝 巾帼 中 未尝无人, 且实开古今风气之先焉。 不过 ,“ 日” 昨 之说 与刊头所署日期不符, 应是 记者未能及 时见到该报所 致。 至于拟议中的 官话 女学报 更名为 ( ( 女学报), ) 当期的 本馆告 白 已 作了说明:“ 本报 向意雅 三俗七 , 用官话 演说一切 女学, 期易于披览, 名之日 官话女学报》 惟主笔 。 各有所见 , 不能一律 , 今定名为 女学报 云。 又 ”

杂志的发展历程

杂志的发展历程

杂志的发展历程杂志,作为一种刊物形式,自发源于欧洲16世纪。

第一份正式的杂志可以追溯到1663年的《欧洲月刊》(The European Magazine),它是英国杂志界的先驱,也开创了杂志的发展历程。

17世纪末18世纪初,伴随着工业革命的进程和新闻传播技术的革新,杂志逐渐成为传播知识、资讯及文学艺术的重要载体。

众多新杂志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其中包括了诸如《发布会》(Annus Mirabilis)和《图书评论》(The Review of Books)等知名刊物。

这些杂志的内容多样丰富,既包括关于政治、科学、历史等领域的评论与讨论,也包括了小说、诗歌、戏剧等文学作品的刊登。

到了19世纪,杂志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印刷技术的进步,杂志的发行量大幅增加,出版周期也大大缩短。

这些年代见证了《独立评论》(The Dial)、《曼彻斯特卫报》(The Manchester Guardian)等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杂志的诞生。

此外,杂志业也逐渐形成了一些特色鲜明的领域,例如:时尚生活类杂志、科技新闻杂志和文学评论杂志等。

20世纪的杂志业迎来了一个黄金时期。

广播和电视等新兴媒体的兴起没有取代杂志,反而进一步激发了人们对杂志的兴趣和需求。

很多家喻户晓的杂志在这一时期诞生,如《人物》(Time)、《国家地理》(National Geographic)和《读者文摘》(Reader's Digest)等,它们不仅在特定领域独树一帜,还成为了世界各地读者的知识窗口和文化娱乐的重要来源。

21世纪的杂志业面临着新的挑战。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媒体崛起,给传统纸质杂志带来了巨大冲击。

许多传统杂志不得不寻求转型,通过建立数字平台或与网络媒体合作,延伸自己的刊物影响力。

然而,纸质杂志的独特魅力依然存在,仍有很多受众喜欢翻阅纸质杂志或收藏自己钟爱的刊物。

总的来说,杂志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发展演变,从最初的文化与思想的沙龙,到后来的知识传播载体,再到今日的文化娱乐和生活方式的代表。

深度时尚中国时尚杂志的发展历史及横向比较

深度时尚中国时尚杂志的发展历史及横向比较

深度时尚:中国时尚杂志的发展历史及横向比较1988年,以《ELLE》杂志进入中国为开端,时尚杂志在中国真正诞生。

漂亮的图片,生动有趣的文字,让《ELLE世界时装之苑》一举成名,并且独占鳌头。

1993年,《时尚》创立;1998年,《时尚》与美国最大的出版集团赫斯特合作,出版《时尚COSMO》,先进的出版理念加入本土化与国际化的完美结合,使《时尚》后来居上。

然而杂志界的竞争远远没有停止,1995年,中国轻工业出版社与日本主妇之友出版社合作,推出《瑞丽》杂志,其编辑理念有别于《世界时装之苑》和《时尚》的顶级奢华主义,选择了实用化、时尚化、大众化这一市场定位。

事实证明,这一定位非常适合正处于蓬勃发展的中国,《瑞丽》也因此获得了巨大的成功,从而奠定了中国时尚杂志三足鼎立的局面。

从1988年到2004年这段时间里,中国时尚杂志产业初步形成并且蓬勃发展!现就从纵向和横向来对中国时尚杂志的发展做一总结,也许从中我们可以发现对《昕薇》的发有借鉴意义的地方!一、中国时尚杂志的发展简史1、1988-1993萌芽期1988年,《ELLE》与上海译文出版社合作,推出《ELLE世界时装之苑》,开创了中国时尚杂志的先河。

某种产业的发展总是与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分不开的,当时的中国正值改革开放,人们的生活有了初步的改善,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时髦”这个词开始出现,对新鲜事物也正处于好奇期,所以《ELLE世界时装之苑》的出版,标志着中国精神文化层面的一个提升。

由于《ELLE世界时装之苑》是当时唯一一本时尚杂志,所以在时尚杂志市场中,其保持着一枝独秀的局面。

但不可否认,当时的印刷装帧虽在杂志中已属顶级,但是和现在相比是不可同日而语,其被接受程度也非常有限。

但这同时也预示着一种新兴的产业将在中国诞生并且蓬勃发展。

正是这种时尚杂志所倡导的生活理念在不断渗透,中国和世界的距离也逐渐缩小。

2、1993-1995年摸索期1993年,《时尚》创立,然而就像所有的新生事物一样,其要经历一个创业和痛苦的摸索期。

杂志的发展历程

杂志的发展历程

杂志的发展历程杂志是一种纸质或电子形式的周期出版物,汇集了各种文章、照片、插图、广告以及其他相关内容。

随着印刷技术的进步和大众的阅读需求,杂志在过去两个世纪里经历了许多演变。

19世纪初,杂志开始以档案形式出现。

最早的杂志是手写或手工制作的,内容以艺术、文学、科学和政治为主。

这些杂志由富有的赞助人资助,通常是少量发行,专门针对特定的读者群体。

19世纪中期,随着印刷机技术的改进,杂志的发行量大幅增加。

这使得杂志更加普及,可供更多人阅读。

创办了一些备受瞩目的杂志,如《哈泼斯杂志》等,这种趋势还进一步加强了杂志的发展。

20世纪初,杂志开始向大众市场进军。

随着大规模出版和散发的出现,杂志的销量和品种进一步扩大。

此时,广告开始在杂志上广泛出现,成为杂志业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创刊的杂志数量也大幅增加,各种以时尚、娱乐和家庭为主题的杂志开始出现。

20世纪中叶,电子技术的发展推动了杂志业的进一步演变。

数字化的出现使得杂志可以以电子形式发布,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和发行成本。

电子杂志不仅可以在互联网上阅读,还可以下载到移动设备上观看。

这使得杂志在全球范围内更易获取和传播。

21世纪,杂志业继续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随着社交媒体的兴起,杂志需要适应新的阅读习惯和媒体环境。

许多杂志开始注重在线内容,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进行推广和互动。

此外,杂志也开始探索定制化的出版物,以满足读者多样化的需求。

总的来说,杂志经历了从精英阅读物到大众媒体的转变。

它从一个简单的印刷品发展成为了一种多媒体平台,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内容和娱乐。

尽管面临着新的竞争和技术变革,杂志仍然是人们获取信息和娱乐的重要途径之一。

杂志发展历程

杂志发展历程

杂志发展历程
杂志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当时人们用手工制作的纸张制成小册子,其中包含文字和插图。

这些小册子主要传播一些宗教、文学或政治方面的信息。

随着印刷术的发明,16世纪
的欧洲开始出现了更加规模化的杂志。

这些杂志在内容上更加丰富多元,涵盖了文学、政治、科学、艺术等多个领域。

到了18世纪,杂志的数量和种类进一步增加。

这部分归功于
工业革命带来的印刷技术改进,使得杂志能够更加快速、廉价地制作。

在这个时期,一些杂志开始成为社交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如《泰晤士报》和《时代杂志》等。

20世纪的杂志发展更加迅猛。

随着摄影技术的进步,许多杂
志开始注重图像的运用,并以照片报道和时尚摄影为特色。

同时,随着大规模印刷技术的普及,杂志的发行量也大幅增长。

杂志对成千上万种不同的主题进行报道,迎合读者的多样化需求。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传统纸质杂志面临着新的挑战。

许多杂志纷纷推出在线版本,并通过数字化的方式来吸引读者。

这种转变使得杂志的内容更加容易获取,并且能够快速更新和与读者互动。

如今,杂志的形式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纸质和在线版本,还有许多杂志选择以视频、音频、社交媒体等方式来传播信息。

杂志行业正不断适应新的媒体环境,不断创新和变革,以满足读者的需求。

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

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

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图书出版作为文化传播的重要手段之一,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

从最早的印刷术到现代数字化技术,图书出版经历了多次变革,不断适应着社会的发展和需求。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阐述图书出版的发展历程。

一、印刷术的发明与图书出版的兴起印刷术的发明是图书出版的重要基石。

隋唐时期,雕版印刷术的出现为图书出版奠定了基础。

最早的印刷书籍如《金刚经》等,内容多为佛教经文,传播范围有限。

随着印刷技术的不断进步,书籍的内容和形式也逐渐丰富起来。

北宋时期,活字印刷术的出现为图书出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书籍的印刷速度和数量得到了大幅提升,使得图书出版业得到了快速发展。

二、近代图书出版的兴起与变革近代图书出版业在西方文化的冲击下得到了快速发展。

随着西方书籍的传入,图书出版业逐渐从传统的印刷行业转变为文化产业。

这一时期,出版社、书商等机构纷纷涌现,形成了近代图书出版业的雏形。

同时,图书的种类和形式也得到了丰富,如小说、诗歌、散文等文学作品开始大量出版。

此外,报纸、期刊等传媒形式也促进了图书出版业的发展。

三、现代图书出版的繁荣与挑战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图书出版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传统图书出版业开始转型,越来越多的出版社开始尝试数字化出版。

数字图书以其方便、快捷、环保等特点逐渐成为人们阅读的新选择。

此外,网络书店等新型销售模式的出现也给传统书店带来了冲击。

然而,数字技术的发展也给图书出版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数字化技术可以更好地保存和传播文化遗产,使得更多的人能够接触到优秀的图书作品。

四、未来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未来图书出版的发展趋势将呈现出多元化、数字化、个性化等特点。

首先,随着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电子书、有声书等数字化产品将成为主流。

其次,随着个性化需求的增加,定制化、专题化的图书将受到更多关注。

此外,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智能推荐、智能分类等技术将为图书出版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未来图书出版业还将面临版权保护、数字鸿沟等问题。

(完整版)杂志发展简述

(完整版)杂志发展简述
《政治记录》周刊19世纪英国最激烈的报纸。威廉呼唤 言论自由,他认为贿赂报纸是国家祸患的根源。
1797年在美国发行《箭猪公报与每日广告报》。 1799年因为发表狂热支持英国的文章被没收财产。 1800年回到英国,受业界人士欢迎,委托他支持两家官
方报纸工作。 1802年创办自己的《政治记录》周刊,呼唤言论自由。 1815年,该刊不堪印花税的重负,提高价格,导致销量
阿狄生在《旁观者》中写到,“对于我自己, 我一心认为是我本人把哲学从壁橱和图书馆以 及大学院校中解放了出来,使其扎根在俱乐部、 集会场、茶桌旁和咖啡屋”。
在174期《旁观者》中,乡绅罗杰爵士与商人 出身的安德鲁爵士这一组人物的激烈辩论,更 是以戏剧化的方式呈现了新兴工商业主与传统 土地贵族围绕“绅士”这一原有社会等级标准 展开的一次话语较量。在辩论中,安德鲁爵士 语带双关,巧妙地在列举商人诸多优点和贡献 的同时,含而不露地指出贵族士绅们滥用特权, 肆意侵犯平民、穷人利益的种种劣迹 。
鲁滨孙主人公说了句话:“在我们这个时代.将再也找不到对基督教的热 情了。也许在这个世界的任何时代也找不到了。”
在18世纪的英国杂志中,第一家首推笛福的《评论》 (1704~1713)。
鲁滨孙主人公说了 句话:“在我们这个时 代.将再也找不到对 基督教的热情了。也 许在这个世界的任何 时代也找不到了。”
1709年4月12日斯梯尔创办。兼有政治性和文艺性, 每期两页,每周发行三次。以戏剧、轻松论文、文艺 作品为主的内容吸引了大批读者。
《闲谈者》18期后,阿狄生加盟,杂志风格独特,成 为人们在茶馆,酒楼谈论的话题,绅士和淑女也相继 购买。
1711年因为政治原因停刊,共出版271期。
3.阿狄生 与《旁观者》
笛福于1704年2月19日创办了评论杂志《法国每周评 论》,初为周刊,次年改为周三刊,同时将名字减缩 为《评论》。主要为辉格党的哈利的英格兰——苏格 兰联合政策争取支持。每期都登有政治、商业和社会问

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杂志书的前世今生这些年很风光的“杂志书”,最近又添了几员生力军,其中最为惹眼的当属安妮宝贝主持的《大方》时热评如潮,这让我这个老牌“杂志癖者” 想说说几句我们“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先说当下,近者如《读库》、《悦读》、《温故》、闲话》、《老照片》、《历史学家茶座》都要算MOOK 圈里混得不错的,其中《老照片》是老大,已有十五年之悠久历史,且引领了举国“老照片热” 。

但是很少有读者注意到,比《老照片》稍晚的《老漫画》却仅有 6 期之寿命,我们的MOOK 工作者不仅应该研究成功的案例也不要忘了那些悲壮的失败者。

我非常不同意“ MOOK”概念是从日本引进这种说法我私藏的旧杂志里有许多品种足以推翻这种论调。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九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智慧而熟练地使用了这种奇特的出版方式,甚至使之成为了另类的斗争利器。

常有书友问,那些标有“某某丛刊” 、“某某第一辑(集)”的,算不算期刊?我开始也不懂这些“似书似刊”的出版物到底应该算书还是应该算期刊,后来多有留意,方略有领悟。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阶段来讲,解放前是一回事,解放后是一回事,盖两者的出版发行政策规定大有不同。

这里只谈前者。

丛刊往往具有期刊的面目,开本、编排、序言、目录、作者、版权页、封面,都一如期刊,全然不像“书”的样子,可是它为什么称丛刊,丛刊的第一本为什么不称“创刊号”,而叫第一辑”或“丛刊之一”呢。

我是在无意中读了金性尧的期刊过眼录》后,才找到了解答。

金性尧写道“尚有介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丛刊,如上举之《燕京学报》号外是一种,由一人执笔作固定题目。

亦有文学性的亚东之《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商务之《星海》,大江书铺之《文学研究》。

出版的日期没有确定,执笔也非一人,而略有同人性,文字则较结实,现实色彩比较少,实则与杂志也并无怎样大不同。

大家知道在四五年前,凡是新出版的杂志,几乎十之八九采用了丛刊的形式,尤其是比较硬朗泼刺的。

这原因不消说是为政治的压力。

书籍的变迁.

书籍的变迁.

书籍的变迁项弋平史前时期,没有文字,我们的祖先是用结绳纪事的。

原始公社末期,才逐渐出现了文字。

到了三千年前的商朝,有了最早的书籍实物――甲骨刻成的文献。

甲,就是乌龟的腹甲、背甲;骨,就是牛的肩胛骨。

用象形文字刻在甲骨文的书,还有刻在青铜器上的书金文和刻在石鼓上的书――石鼓文。

我国正式的书是用竹片和木板做的,也出现在商代。

就是把树木和竹劈成薄片,叫根木简的竹简,在这上页写字。

每一册书要用很多的简,用丝绳或皮带编结起来。

这样的书很笨重。

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重达一百二十斤。

西冯时,东方朔写了一篇文章给汉武帝,共用竹简三千根,要由两个身强力壮的武士吃力地抬进宫廷去。

春秋末年,人们把字写在绸上面,叫帛书,可以卷起来,一部帛书就是一卷绸。

到了东汉,蔡伦总结了前人的经验,改进了造纸的方法,选出了一种质量较高的纸,既轻又便宜。

造纸术的发明,是我国对世界文化的一大贡献。

用纸做的书和帛书一样,也是一卷一卷的,古时候叫卷子。

用纸装订的书,是在印刷术发明以后才出现的,雕版印刷的书大约出现在公元六到八世纪,现在发现最早的雕版印刷书,是公元八六八年唐代刻的《金刚经》。

到了公元十一世纪四十年代,“布衣”毕升又在杭州发明了活字印刷术。

毕升4的发明比德国人古腾贝尓发明铅活字印刷术大约早四百年。

宋代刊印的书流传至今的约有六百多种。

到了近代,又有用石印的书。

现代主要是铅印的书。

据报道,目前世界上一年出版的文献量约五百万篇,且每年按百分之十的速度持续增长。

科技期刊约四万五千到五万种;公开发表的论文约三百万篇;专刊文献约二十五万到三十万件;研究报告约十万件。

这样大师的图书资料的印制、保管方法就必须来一个革命。

现在,我国已有了显微缩印胶卷,就是将图书资料摄在胶卷了,阅读时再用专门的阅读机放大。

目前,世界上有些国家已经实现了图书资料储存的电子化。

今后,我们也要实现图书资料储存的电子化。

就是通过统一编制的字码表,将图书内容译成机器能识别的符号――机读符号,储存在电子计算机的磁带、磁盘或磁鼓上,阅读时通过输出设备再译成从能读懂的文字,用静电复印贡印出来。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

浅谈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无论是在学术界还是在普通读者群体中,整本书的阅读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相对传统而又浪漫的读书方式。

它的前世是阅读传统的书卷,而它的今生则演绎出了一部分人追求纯粹阅读体验的心路历程。

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反映出了我们这个社会的文化演进和人类的文明进步。

整本书阅读的前世,可追溯到中国古代。

在诸子百家中,类书体的理论著作被称作书,如《易》、《论语》、《道德经》等。

这些书籍流传了几千年,仍旧饱含哲理深意,成为历代读者追寻真理的载体。

此外,作为经典阅读的代表,唐宋以后的全书式阅读愈加兴盛。

在这一时期,诸如《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经典作品先后问世,成为我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

整本书的阅读成为人们闲暇时的重要娱乐活动。

随着现代社会知识产业的发展,整本书阅读不再只是寡妇闲居、读书人消磨时光的活动,而是成为了一种更为亲民、普及的知识获取方式。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图书经过正式出版后,被推向市场,供普通读者购买阅读,整本书阅读的人群也越来越广泛。

在这个时代的阅读中,整本书阅读成为了一种私人化的阅读体验,读者可以随时随地地打开书页,沉浸在文字的海洋中。

虽然整本书阅读因其独立、自主的特点,被广泛接受,但是随着移动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阅读方式也受到了冲击和挑战。

网络时代,即使读者下载了某个应用或购买了名著电子版,却也可能因为用户切换、过期、丢失等原因而变得不稳定或消失。

同时,网上购买书籍、数字图书阅读等方式逐渐成为主流。

然而,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整本书阅读都一直被人们所推崇。

以整本书为阅读对象,让人们更深刻、全面地了解作品的内涵,以此带动读者思考,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因此,在这个语言即文字的时代,整本书阅读依然重要,它代表了人类传统文化和智慧的发展方向,保持了文字的魅力和独特性。

总之,整本书阅读的前世今生和发展变迁,丰富了人类文明的历史和文化,也体现了人们对于书籍阅读的深度追求和对于知识的渴求。

杂志的来源

杂志的来源

郁。
❖ 1981年1月《青年文摘》创刊,小32开本, 季刊,创刊号发行23万册。
❖ 1983年改为月刊。同年5月与团中央宣传 部、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首届五四青年智力 竞赛,在国内首开电视有奖抢答直播节目先 河。
❖ 1999年1月《青年文摘•人物版》创刊。 4 月,《青年文摘》被新闻出版总署评为 “1998—1999年度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 刊”。
却在这并不算长的时间 里,一跃成为与世界其他 两大时尚杂志《VOGUE》 和《HAPPER‘S AZAAR》齐 名的时尚媒体 ,并且是 目前为止地区版本数最多
的时尚杂志。
课外链接:时尚杂志
❖ [VOGUE] 诞生时间:1892年 诞生地:美国(月刊) VOGUE最初只是作为一种时装周刊在1892年出现于美国的,主要针对都市 女性。
二、杂志的历史发展
❖ 世界上最早出版的一本杂志是于1665年在阿姆斯特丹出版的《学者杂志》
❖ 法国 为杂志之母,17世纪初发行的小册子,出现于欧洲各书店。这种小册子,
内容是介绍法国的书店和书籍,很有点儿像书评。
❖ 伦敦 1704年出版了第一种介于报纸和杂志之间的定期刊物,发行者是《鲁宾
逊漂流记》的作者丹尼·笛福。刊物名叫《评论》,篇幅为四小页,共发行九年。
❖ 2002年 3月获得新闻出版署颁发的“中国期 刊方阵双高期刊奖”。
❖ 2005年4月下半月刊与李阳疯狂英语合作, 每期推出8页英语知识普及教育专版,杂志 由72页增加至80页。
❖ 2009年4月 《青年文摘•彩版》改为半月刊
五、国际著名杂志
❖ 英国 《经济学人》《自然》《GQ》 ❖ 美国 《时代》《福布斯》《新闻周刊》 ❖ 法国 《读书》 ❖ 中国大陆 《半月谈》《城市画报》《青年文摘》 ❖ 香港、台湾

期刊的发展史

期刊的发展史

期刊的发展史期刊是一个记录并发布学术研究和知识的重要载体,它具有深远的历史渊源。

本文将探讨期刊的发展史,并考察其在学术领域中的重要作用。

古代的期刊起源早在古代,人们就通过各种方式进行知识传播和记录。

在中国的古代,有“官修”的刻石和碑文记录着当时社会的重要事件和知识。

类似地,在古希腊和古罗马,人们也通过刻石和手抄本记录和传播知识。

进入印刷术时代随着印刷术的发明,期刊开始以书籍的形式出现。

最早的期刊可以追溯到17世纪的欧洲,当时的学者们开始用印刷术印刷并发行一些涉及政治、宗教和科学等领域的定期出版物。

期刊形成专业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期刊逐渐形成了各种领域的专业刊物,涵盖了从医学、工程到语言学等各个学科范围。

这些专业期刊在学术界中扮演着扩散和分享知识的重要角色,成为学者们交流研究成果的主要平台。

电子时代的到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电子期刊开始崭露头角。

电子期刊通过网络平台传播,使得研究成果的速度更快,范围更广。

学者们可以迅速获取最新的研究成果,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知识交流和合作。

开放获取和互联网时代近年来,开放获取的概念逐渐兴起,更多的期刊开始采用开放获取的方式发布文章,使得知识更加普及和共享。

互联网的普及也极大促进了期刊的发展,学者们可以轻松地在线阅读和发表文章,推动了学术界的发展。

未来展望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期刊的形式也在不断演变和创新。

数字化、智能化、跨学科交叉等趋势将会影响和改变期刊的发展方向,期刊将继续在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中发挥重要作用。

综上所述,期刊作为学术交流和知识传播的重要载体,经历了漫长而丰富的发展历程。

它不仅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进步,也推动着学术研究的不断深入。

我们对期刊发展史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学术界的运作和进展。

书籍发展经历哪些历程

书籍发展经历哪些历程

书籍发展经历哪些历程1. 原始文字的出现:人类最早的书籍是以刻纹或涂抹方式表达的原始文字,能够记录简单的信息和经验。

2. 手工抄写时代:在用纸和纸张技术出现之前,书籍多以动植物皮革、竹简等材料制作,通过手工抄写繁殖。

这一时期以宗教文献和经典著作为主要内容。

3. 木版印刷术的出现:在中国宋代(公元11世纪),木版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书籍的生产和流通。

这一技术的发展也对世界书籍发展起到了重要影响。

4. 活字印刷术的出现:15世纪,德国的古腾堡发明了活字印刷术,使得书籍的生产速度大幅提升,成本降低,且能够大规模印制相同内容的书籍。

5. 工业化印刷时代:18世纪末至19世纪,随着印刷技术的进一步改良和工业化生产的引入,书籍变得更加普及。

图书市场兴起,各种类型和题材的书籍涌现。

6. 电子书籍的兴起: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随着电脑和互联网的普及,电子书籍开始流行。

人们可以通过电子设备下载和阅读书籍,无需实体媒介,方便携带和存储。

7. 数字化阅读时代:当前,随着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普及,数字化阅读成为主流趋势。

电子书籍通过应用程序或在线平台供人们阅读,带来更多个性化的阅读体验。

8. 多媒体书籍的出现: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多媒体书籍开始涌现。

这些书籍结合了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丰富了读者的阅读体验。

9. 区块链技术在书籍领域的应用:近年来,区块链技术逐渐应用于书籍领域。

通过区块链,书籍版权可以更好地保护,作品的来源和真实性也更容易验证。

10. 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的发展:虚拟现实和增强现实技术的发展为书籍的呈现方式带来了新的可能性。

人们可以通过头戴设备或手机应用来阅读沉浸式的书籍内容。

以上是书籍发展的主要历程,每个时期都对书籍产业和文化传播产生了重要影响,推动了书籍从古代手工制作到现代数字化阅读的转变。

中国期刊史

中国期刊史

一、中国期刊史话(1815-1954年)作为中国近现代出版史整体一个组成部分的中国期刊史,它的发展演变,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精细,从不完备到体例齐全的过程。

一、初创期(1815年-戊戍变法前)初创期的期刊以西方传教士创办的一批中文期刊和以华侨为主要读者的外文期刊为主,宗教性期刊占主导地位,还有商业性期刊和其他专业性期刊等。

总的来说,门类不多,数量的限,可以说是中国期刊史的蒙昧时代。

这些期刊不少是配合西方鸦片商和传教士等殖民者为叩开古老的中国的大门应运而生的。

1815年8月5日,英国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年)和米连共同主编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Chinese Monthly Magazine)在马六甲创刊,学界一般认为这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读者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

《察世俗每月统记传》中的“察世俗”可能是英文Chinese的译音,“每月”即月刊,“统记传”即杂志的意思。

这个月刊仿中国线装书的形式,木版雕刻,每期五至七页,约两千字,初印500册,后增至1000册,免费在南洋华侨中散发,于1812年停刊,共出80多期。

在1840年鸦片战争前,外国传教士在南洋的华南沿海一带共创办了六家中文报刊和十一家外文报刊。

从编辑方针到期刊内容与形式都模仿《察世俗每月统记传》。

麦都思主编了《特选撮要每月统记传》(1823-1826年),麦都思、郭士立主编了《东西洋每月统记传》(1833-1837年)。

后者是第一个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中文期刊。

这些期刊“以阐发基督教教义为唯一急务”,主要内容是宣传基督教的道德观念。

外文报刊则抵毁中国禁烟政策,刺探军情,暴露出传孝士的真面目。

外文报刊中裨治文主编的《中国从报》月刊是美国人在华创办的第一家英文刊物。

鸦片战争后,随着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大批外国传教士涌进中国,其报刊活动也由华南沿海向华中、华东、华北深入,上海成为近代报刊出版事业的中心。

中国资历较深出版社的前世今生

中国资历较深出版社的前世今生

中国资历较深出版社的前世今生中国第一家现代出版机构,由原美北长老会美华书馆工人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得到长老会美国籍牧师费启鸿的帮助,始创于上海,秉承“倡明教育,开启民智”之宗旨,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巨擘,在上百年的漫长岁月中,对中国现代的文化与教育事业发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商务印书馆初期承印商业簿记表册、账本、教会图书等印务,故得名商务。

1897年2月11日,夏瑞芳、鲍咸恩、鲍咸昌、高凤池四人,集资3750元创立商务印书馆,并购置印机数架,设址上海江西路北京路首德昌里末街3号。

1898年,因房屋失火,迁址北京路庆顺里。

当时社会上有学习英语的热潮,商务印书馆嗅出商机,开始译介英语教材《华英初阶》、《华英进阶》,1898年出版后热卖一时。

后清政府下诏“变法”,国人开始研究西学、新学,新教育运动已经萌芽。

1901年商务印书馆扩大规模,添招新股,资本增加为5万元,改为股份有限公司。

1903年与日本金港堂的原亮三郎合作,吸收日资10万元,成为资本20万元的合资公司,由夏瑞芳任总经理,并聘请日籍技师指导,改进印刷技术,采用先进印刷设备,业务日益发展,至1905年资本额增至100万元。

1903年中国第一部小学教科书《最新教科书》出版,以后又编印了高小、中学教科书,风行全国,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具有草创意义。

同年出版严复译《群学肄言》以及林纾等译《伊索寓言》。

后来多种严译名著和林译名著相继面世,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

1915年第一部新式辞书《辞源》问世,开创了中国现代工具书的出版先河。

1918年,主张全面废止中医的代表人物余云岫任商务印书馆编辑。

1921年,经胡适推荐,王云五到商务印书馆任职,并于1930年担任总经理,从此开始了商务现代史上的辉煌时期。

1932年1月29日,一二八事变爆发的第二天,日军空袭使整个闸北陷入一片火海,宝山路的大火吞没了整座商务印书馆大楼。

这座当时远东最大的出版社,连同五楼的东方图书馆中几十万册孤本善本古籍全部毁于一旦。

催眠促回忆前世

催眠促回忆前世

另外一瓶试管,同样的水,他就加上一些恶毒的语言,譬如说“真恶心、讨厌、我恨你、我要杀你”,这些恶毒的心态给它加在水上,过了一段时间,也是这样冷却结冰,完了之后用高倍显微镜观察,拍出来的结晶体的照片就是这样,左边这幅图,你看这么难看,这么丑陋,可见得人的心态能够影响水结晶的结构。那我们晓得我们这个肉体里百分之七十的成分是水,假如我们常常存著好心、爱心、感恩的心态,那我们晓得我们身上的水结晶一定是很美好的,身体怎么会有病?假如说整天心里面都是那些恶念,那些恨你、讨厌你、生气、烦恼,甚至痛苦,那些都是不好的心态,那你就晓得身上百分之七十的水分那个水结晶都很难看、很丑陋,久而久之面相都丑陋了,而且身体还会不好。
我们来细细的看一看她催眠当中的几次轮回经历,在一次的催眠治疗当中,魏斯医生就帮她引导进入这种心理安定的状态,然后让她描述自己看到什么样的情景。结果女病人就开始讲,这都是录音录下来的,她说我见到一个白色的大建筑,是个尖顶的,这个建筑没有门,下面有步梯可以上去,我看到自己穿著一种古老的长袍,正在搬运泥沙,她说现在这个年代是公元前一八六三年。公元前一八六三年已经是将近四千年之前的事情。她说我的名字叫做阿罗德,现年二十五岁。所以这个女病人她在催眠当中把每一生每一世的时间、年代、地点、人物的形像都交代得很清楚。
经过医生的催眠治疗和安慰,找到了他前生水恐惧症的前因,因为他前生就是被这样淹死的,他在极度恐惧、无奈当中淹死的,印象非常深刻,可以让他这一生精神、心理都受到伤害。所以我们想想看,这个心理病人他为什么能够在医生的引导下这么快的恢复健康?其实医生所用的方法很简单,没有用什么药,就给他做安慰、做引导,让他能够明白过去的事情已经过去,你何必再用过去的那个痛苦来折磨你现在?所以真正意识到过去的就像梦一样,梦过去了永远不会回来,他一明白心里就放下了这种恐惧的心理。

美国杂志的历史

美国杂志的历史

它对电视节目进行细分化并诉求于全国观众对电视的 日益痴迷;
《电视指南》从20C 50S 到21C 将列为全国 最受欢迎的杂志; 在80S,它的名气和发行量开始下滑;
在1988年,媒介大亨鲁伯特 默多克收购了三 角出版公司;
新闻集团刚拥有福布斯广播网,而购买《电视 指南》旨在拥有一个自己的节目单。
随着杂志发行量的飙升,全国性杂志的广告版面开 始走俏。
1. 社会改革和扒粪者。
大众杂志的兴起依赖于低廉的价格和较稳定的广 告收入;
杂志也涉足所谓的“黄色新闻”领域——为了公 众利益而进行的社会改革讨伐运动。
一些记者对于传统新闻感到不满意,从报社转向 杂志社,以采写更加宽广话题的深度报道。
西奥多罗斯福总统对于过多的负面报道感到生气,他 于1906年戏称这些记者为“扒粪者”。 雷· 斯坦纳德· 贝克、弗兰克· 诺里斯、林肯· 斯帝芬斯、 艾达· 塔贝尔等记者以此称呼为自豪。 1902年,《麦克卢尔》以有关商业垄断、人身保险 欺诈、城市政府的政治欺骗等话题的系列深度报道,揭 开了调查性报道“黑幕”揭发运动的序幕。
《星期六晚邮报》
B. 《读者文摘》
1922, 德维特· 华莱士和莱 拉·A · 华莱士,格林尼治村。 它维护了早期杂志的功能:刊登 从其他杂志上摘选文章的浓缩文 本。 袖珍式的版式使它在家庭和旅行 中受到读者青睐。 《读者文摘》基于三个标准选取 文章:“实用性”,“持久的兴 趣”,和“建设性”。 到80年代中期,它已成为世界 上最受欢迎的杂志。
安德鲁· 布拉德福德:《美国杂志——英国殖民地 政治地位每月观察》
随着费城杂志的创刊,大批 杂志在殖民地出现。 比如:《独立观察》、《宾 夕法尼亚杂志》、《常识》等; 到了1776年,大约100多种 殖民地杂志出版或倒闭。 虽然历史学家认为这些杂志 内容呆板、缺乏新意; 但它们毕竟创造了工业革命 后一种真正的成功的新媒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这些年很风光的“杂志书”,最近又添了几员生力军,其中最为惹眼的当属安妮宝贝主持的《大方》,一时热评如潮,这让我这个老牌“杂志癖者”想说说几句我们“杂志书”的前世今生。

先说当下,近者如《读库》、《悦读》、《温故》、《闲话》、《老照片》、《历史学家茶座》都要算MOOK圈里混得不错的,其中《老照片》是老大,已有十五年之悠久历史,且引领了举国“老照片热”。

但是很少有读者注意到,比《老照片》稍晚的《老漫画》却仅有6期之寿命,我们的MOOK 工作者不仅应该研究成功的案例也不要忘了那些悲壮的失
败者。

我非常不同意“MOOK”概念是从日本引进这种说法。

我私藏的旧杂志里有许多品种足以推翻这种论调。

我们可以自豪地说,九十年前我们的前辈就智慧而熟练地使用了这种奇特的出版方式,甚至使之成为了另类的斗争利器。

常有书友问,那些标有“某某丛刊”、“某某第一辑(集)”的,算不算期刊?我开始也不懂这些“似书似刊”的出版物到底应该算书还是应该算期刊,后来多有留意,方略有领悟。

这个问题要分两个阶段来讲,解放前是一回事,解放后是一回事,盖两者的出版发行政策规定大有不同。

这里只谈前者。

丛刊
往往具有期刊的面目,开本、编排、序言、目录、作者、版权页、封面,都一如期刊,全然不像“书”的样子,可是它为什么称丛刊,丛刊的第一本为什么不称“创刊号”,而叫“第一辑”或“丛刊之一”呢。

我是在无意中读了金性尧的《期刊过眼录》后,才找到了解答。

金性尧写道“尚有介乎书籍与杂志之间的丛刊,如上举之《燕京学报》号外是一种,由一人执笔作固定题目。

亦有文学性的亚东之《我们的六月》、《我们的七月》,商务之《星海》,大江书铺之《文学研究》。

出版的日期没有确定,执笔也非一人,而略有同人性,文字则较结实,现实色彩比较少,实则与杂志也并无怎样大不同。

大家知道在四五年前,凡是新出版的杂志,几乎十之八九采用了丛刊的形式,尤其是比较硬朗泼刺的。

这原因不消说是为政治的压力。

因这时发行杂志必须向工部局登记,丛刊则择每一期中某一篇作品为刊名,旁注某某丛刊之一,便可以书的方式避免这限制了。

不过这样的做法,自然还有问题,例如登记虽然避免,但查禁依然很严。

”金性尧此文写于1944年,说的丛刊大都是二三十年代出版的,有些话由于当时金性尧身处沦陷的上海,说得有些云里雾里,但大致丛刊是怎么回事他说明白了。

上世纪四十年代,范泉先生创办过几个知名杂志,其中之一乃《文艺春秋丛刊》。

范泉后来回忆道:“在沦陷了的上海出版期刊,必须向敌伪登记,为了避免登记,决定用期刊
的形式,丛刊的名称,分辑出版,每辑一个书名。

”范泉将丛刊与图书的关系说得再清楚不过了。

《文艺春秋丛刊》共出五辑,分别是《两年》、《春雷》、《星花》、《朝雾》、《黎明》,封面是钱君??设计前三辑,池宁设计后二期。

由于“似书似刊”,以致后来图书馆的分类成了头疼的问题,不知道是应该划为图书还是划为期刊,借阅者也常常犯晕。

上世纪五十年代的《图书馆》杂志上有人撰文专门讨论过这个问题。

今天,《老照片》、《读库》它们在书店里就往往不放在期刊架上。

这些小问题其实将牵扯出一个大问题:将来是将MOOK 写入现代期刊史还是写入现代图书史?我个人之见,写进现代出版史吧。

另外说说纯粹个人色彩的MOOK,我也可以举出一个极端的例子。

我们熟知的“礼拜六派”鼻祖周瘦鹃先生,正是他第一个发现张爱玲的惊世才华,将张爱玲的处女作《沉香屑》发表在自己办的《紫罗兰》杂志。

周瘦鹃有一段伤心断魂之情史。

“补白大王”郑逸梅说过为什么周瘦鹃有如此浓得化不开的紫罗兰情结――“瘦鹃生平,对于紫罗兰花,有一重影事,所以他的?Q名,就叫做紫罗兰?Q。

他个人所办的小杂志,就叫做《紫兰花片》。

他的案头,常常供着紫兰花,晨夕灌溉,都是亲自执役,甚至连得他写字的墨水,也用紫罗兰的颜色,他与紫罗兰的情感,可想而知了。

”魏绍昌则将此“一重影事”说得明明白白,原来周瘦鹃少年失恋,
女友周吟萍的西文名叫violet(紫罗兰)。

周瘦鹃自己也说过:“那段刻骨伤心的恋史,以后二十余年间,不知费了多少笔墨。

”“我的那些如泣如诉的抒情作品中,始终贯穿着紫罗兰这一条线,字里行间,往往隐藏着一个人的影子。

”我在这里提供《紫兰花片》书影,这本出了二十期的MOOK,里面的小说散文和诗全部出自周瘦鹃一人之手。

我这里还有一个好玩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黄萍荪可称之为老MOOK啦。

黄在三十年代他主编的《越风》杂志上写了一篇《雪夜访鲁迅翁记》,他没去过鲁迅家,这是一篇向壁虚构之作,虽然文笔十分精彩,可还是落了个“招摇撞骗”的坏名声。

一九四九年全国解放前夕,黄萍荪主编了《子曰丛刊》和《四十年来之北平》(第二辑更名为《四十年来之北京》),绝对的MOOK。

黄的人脉很广,居然请到了徐悲鸿等大名家给他题字画封面。

顺便说一句,过去的封面多是邀请画家亲笔画,不像现在随便用一张照片就算封面设计了。

谢其章
上海出生,久居北京。

近年勤于撰述,出版多部藏书藏刊的专著。

计有《书蠹艳异录》、《蠹鱼篇》(台湾)、《都门读书记往》(台湾)、《漫话老杂志》、《旧书收藏》、《创刊号剪影》、《封面秀》、《梦影集――我的电影记忆》、《“终刊号”丛话》、
《搜书记》、《搜书后记》、《漫画漫话――1910-1951社会相》等。

香港书界誉为“谢氏书影系列”。

另于报章杂志发表文章千余篇,多涉猎文坛旧闻掌故,对提升古旧期刊的版本地位出力尤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