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合集下载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欧泳敏/广西师范大学摘 要: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阶段,改革开放40年以来,在我国经济不断快速增长的同时,生态文明的建设也面临着重大的挑战和机遇。

在本文中,我将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主要内容以及该自然观在中国的融合、创新与发展这三方面进行论述,试图将之与中国的实情结合起来,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和早日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等目标找到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阿基米德支点”。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 中国生态文明建设 融合 创新 发展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和生态文明的概念(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念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最根本的是指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在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使得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产生异化和趋离,对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进行了批判,并提出了“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物质交换”等生态自然观的理论。

这些理论对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引导和推动作用。

(二)生态文明的概念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

当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过渡时期。

从广义上看,生态文明是工业文明之后的一个新的人类文明阶段。

从狭义上看,生态文明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来说的一种人类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和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主要内容(一)人、自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地球上自从有了人,人就开始和自然发生关系,所以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是一个亘古而又恒新的时代课题。

首先,自然环境为人类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资料基础和生存空间。

人与自然的统一性表现在人类的实践活动离不开对自然客观存在的依赖上。

其次,实践使得人与自然联系起来,相互作用,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使得“天然的自然”不断向“人化的自然”转变。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
现代自然观是指在现代科学和哲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

它强调自然界的客观性、规律性和整体性,认为自然界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个部分之间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复杂而有序的系统。

现代自然观认为自然界是由物质和能量组成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和转化的关系,这种关系可以通过科学实验和理论推导来研究和描述。

现代自然观也强调自然界的多样性和演化性,认为自然界中的各种生物、生态系统和自然现象都是在不断变化和演化的过程中形成的。

此外,现代自然观还注重人类与自然界的关系,认为人类应该尊重自然界的规律和生态平衡,采取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总之,现代自然观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涉及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等多个领域,它对于人类认识和理解自然界、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推动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指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演变。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自然观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从原始的迷信和神秘主义,到现代的科学观察和实证研究,每个阶段都对人类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人类社会的早期,人们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迷信和神秘主义的观念。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是由神灵或超自然力量所控制和决定的,人类只能通过祈祷和祭祀来获得自然的恩赐或避免自然的惩罚。

这种观念在原始社会和古代文明中广泛存在,它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无知和敬畏之情。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开始逐渐摆脱迷信和神秘主义的束缚,转向对自然界进行科学观察和实证研究。

这标志着自然观进入了理性和实证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人们通过观察和实验来获取关于自然界的知识,并通过逻辑推理和数学模型来解释自然现象。

这种自然观的发展使得人类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预测自然界的规律,推动了科学和技术的进步。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又发生了变化。

现代科学的发展使得人们认识到自然界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

人们开始意识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因素,这使得对自然界的认知变得更加复杂和困难。

同时,人们也开始意识到科学方法的局限性,科学只能提供有限的知识和解释,而不能回答所有的问题。

在当代,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越来越趋向于综合和系统化。

人们开始重视跨学科的研究和综合分析,以获得更全面和深入的认识。

同时,人们也开始关注自然界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倡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利用自然资源。

这种自然观的发展反映了人们对自然界的尊重和责任感,也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总结起来,自然观的发展经历了从迷信和神秘主义到科学观察和实证研究,再到综合和系统化的过程。

每个阶段都对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和社会进步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和人类对自然界认识的不断深入,相信自然观将会继续发展和演变,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可持续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从恩格斯的自然观谈科学发展观

从恩格斯的自然观谈科学发展观

自然观是人们对自然界的根本看法或总观点,它既是世界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法论。

自然观以概括和总结自然科学的重大成果为基础,并且随着自然科学领域中划时代的发现,必然会改变自己的形式。

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三种自然观是:古希腊朴素辩证法自然观,17、18世纪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19世纪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

20世纪在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基础上,总结概括现代科学技术新成就产生的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恩格斯的生态思想是现代生态自然观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在19世纪,人类的生态环境问题尚没有现在这样严重,马克思和恩格斯不可能就生态问题进行专门而系统的研究,但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刻的生态思想。

发展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当人类发展与自然发生价值冲突和对立,重要的不是放弃对发展的追求,而是反思和审视传统发展观及其引导下的工业文明实践的片面性和盲目性,以科学的、合理的发展观匡正和引导人类的实践活动方式。

科学发展观的前提和第一要义是发展,根本着眼点是发展什么和怎样发展的更好、更合理、更科学的问题,因而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就是如何缓解人与自然的矛盾、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可持续发展。

科学发展观实现了从物本主义发展观转向人本主义发展观、从唯经济主义发展观转向全面发展观、从自发发展观转向协调发展观、从不可持续发展观转向可持续发展观,集中体现了生态文明的基本要义和原则,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上跨入生态文明的发展方向,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意蕴。

因此,科学发展观引导下的生态文明实践,是实现人—自然—社会的整体价值和谐和人类全面进步的中介和现实途径。

自然辩证法对科学发展观的形成提供了理论贡献,科学发展观是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中提出的“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各项事业的改革和发展的一种方法论。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

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发展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和改变。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人们对自然界的运作规律有了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认识,同时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实证主义为基础的。

实证主义认为,只有依靠观察和实验,通过确凿的事实和数据来揭示自然现象的真相。

因此,现代科学的发展始终强调实证和实验的重要性,以此为基础,进行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这一理念使科学家们能够通过不断的实验和观察,逐步揭示了自然界中许多以往无法解释的现象,如地球的运行、生物起源和人类遗传等。

同时,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可以逐渐控制和改变自然界,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

与此同时,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引起了自然观的变迁。

以前,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多是建立在宗教和传统知识基础之上,往往充满了神秘和超自然的色彩。

然而,随着科学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和理解逐渐趋向于理性和合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使人们觉醒了对自然现象的稳定和普适性的认识,促使人们更加理性地看待自然界的存在和变化。

人们逐渐从迷信和神秘的角度转向了科学的角度,通过实证和实验来解释和探索自然。

另外,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以前,人们常常认为自然是不可改变的,人类只能顺其自然,顺应自然的法则。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人们开始尝试通过科学手段改变和控制自然。

例如,人类通过研究和利用自然资源,开发了许多新的能源和材料。

另外,人类还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等手段改变了许多生物体的遗传特性。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人类能够更好地满足自身需求,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伦理和环境问题。

综上所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自然观的变迁紧密相连。

科学技术的进步使人们对自然的认识逐渐深化和改变,从而影响了人们对自然的看法和态度。

然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例如人类对自然的过度开发和破坏,以及伦理和社会问题的出现。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3_现代科学技术与自然观的新发展_512704976

21
新物质的发现
打破了“原子不可分”、“元素不变”的神话, 打破了物理学已经发展成熟的看法。
22
相对论的创立与新的时空观
1、历史背景
——理论与实验的矛盾
以太之谜与洛伦兹的解释
——旧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矛盾
马赫、彭加勒
23
2、相对论的创立及其基本内容
1905年,爱因斯坦发表《运动物体中的电动力学》,从而创立了 狭义相对论。
哲学意义
1、从根本上否定了牛顿经典力学的绝对时空观。根据相对论,时 间、空间与物质不可分割,随物质运动状态而改变。 2、揭示了时间与空间的统一性。狭义相对论证明了时间与空间存 在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把三维空间扩展到四维。
28
达利: 永恒的记忆》 达利:《永恒的记忆》,1931
量子力学与新的自然图景 1、创立过程
42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20世纪自然观的基本特征
43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演化发展的自组织自然观 天人和谐的生态自然观
44
普遍联系的系统自然观
联系的思想已经开始在这个世纪初进入科学研究的微观过 程。
20世纪初,相对论强调了物质与运动、与时空的普遍联系;量子 力学强调了物体运动位置量与运动量、能量与时间量之间的关联。
39
2、自组织理论 ——概念 ——非平衡作用 ——自稳定作用 ——突现作用 ——选择评价作用
40
评价选择 组 织 水 平 自稳定
自稳定
开放与非平衡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电子信息技术与Cyberspace的出现 Cyberspace 信息化,全球化,地球村,知识经济,赛博空间 (Cyberspace),伦理、法律、新型人际关系,人机 关系。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和完善。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人类开始意识到自然界的存在和影响,并试图解释自然现象的原因和规律。

1. 古代自然观的形成在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

原始社会的人们通过观察天象、地理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变化,逐渐形成了一些关于自然的基本观念和认识。

例如,他们认识到太阳的周期性运动,认识到季节变化与气候的关系等。

2. 古代自然观的发展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文明的兴起为自然观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条件。

古代文明的代表,如古埃及、古希腊、古印度和古中国等,开始进行系统的观察和研究,探索自然界的奥秘。

例如,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四元素说”和“地心说”,这些理论对后世的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 中世纪的自然观中世纪是欧洲封建社会的时期,宗教对人们的思想和观念产生了重大影响。

基督教的神学观念主导了中世纪的自然观,人们普遍认为自然界是上帝的创造物,人类应该顺应上帝的旨意。

科学研究的重点转向了神学和哲学,自然观的发展相对缓慢。

4.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是自然观发展的转折点。

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界,追求对自然的真实和客观认识。

伟大的科学家和思想家,如伽利略、哥白尼和伊凡·休伊森等,通过实验和观察,提出了一系列关于宇宙和地球运行的新理论,推动了自然观的进一步发展。

5. 近代自然观的形成近代自然观的形成与科学革命密不可分。

17世纪至18世纪,一系列科学大发现和科学理论的建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彻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

科学方法的确立使得自然观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科学成为了人类认识自然的主要手段。

6. 现代自然观的多元化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科学研究的深入,现代自然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各个学科领域的发展,如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都为自然观提供了新的视角和理论基础。

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

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复杂而多元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相互关系和共同发展。

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进步和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自然环境对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同时也意识到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破坏。

因此,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强调在现代化进程中,要实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涉及到多个方面,包括生态文明建设、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等。

以下是一些具体的方面:1.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的核心。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具体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包括生态保护、生态修复、生态产业、生态城乡等多个方面。

2.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它强调在满足当代人需求的同时,不损害未来世代的需求,实现长期的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社会发展等多个方面。

3.环境保护:环境保护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的基础。

它强调在发展过程中,要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

环境保护包括大气、水、土壤、生物多样性等多个方面。

4.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的关键。

它通过科技手段,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环境污染,促进生态保护和修复。

科技创新涉及到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

5.政策法规:政策法规是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的保障。

它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法规,规范人类行为,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

政策法规包括环境影响评价、排污收费、生态补偿等多个方面。

总的来说,人与自然发展的现代化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概念,它涉及到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

在实现现代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和方法,促进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这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参与,包括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等各个层面。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 自然观 中国社会发展

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1.引言1.1 概述概述:自然辩证法是一种哲学方法论,旨在研究和理解自然现象背后的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矛盾和变化。

它是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进行辩证思考和把握的重要工具。

自然辩证法的基本原理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自然世界,并指导我们在中国社会发展中探索合理的方向。

本文将首先对自然辩证法进行概念解释,介绍其基本原理及其在中国社会发展中的应用。

其次,将探讨中国古代和当代的自然观。

中国古代的自然观念深受儒家、道家和墨家的影响,将天地万物视为一个整体,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而当代中国的自然观念则呈现出更加科学化、综合化的特点,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本文将着重阐述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背景和当代社会发展的现状。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传统的国家,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社会变革和发展过程。

从古代封建社会到现代社会主义建设,中国社会经历了许多风云变幻,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问题。

文章的结论部分将对前文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我们需要在借鉴和传承中国古代的智慧基础上,充分利用自然辩证法和现代科学方法,促进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只有深入理解自然辩证法和自然观念的内涵,我们才能更好地应对当前的环境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能够增进读者对自然辩证法、自然观和中国社会发展的认识,促进思想的碰撞和交流,为中国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1.2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我们将对整篇文章的结构进行概括和说明。

文章分为五个部分,分别是引言、自然辩证法、自然观、中国社会发展和结论。

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重点和内容,并且它们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逻辑关系。

接着,我们将详细介绍每个部分的内容和组织方式。

在引言部分,我们将对整篇文章进行总体概述,包括介绍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同时,我们也会描述文章的结构和组织方式,为读者提供一个清晰的导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论文--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

浅谈生态自然观与我国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人类由于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利用各种自然资源,因而不同时代的人们,包括杰出的思想家,虽然有人也指出了人类活动对于周围自然环境的破坏性影响,但更多的是为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奇功而自豪。

由此带来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过度地消耗资源,向环境排放大量的污染物,无节制地人口膨胀,破坏了生态平衡和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环境,出现了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生物多样性的逐渐消失,沙漠化、表土流失、水资源短缺等一系列全球环境问题。

这些情况的出现,更使人类亲自体味到了自身生存环境所面临的危机。

我们耗尽大自然的所有宝贵资源的时候,自然界就会成为僵死的质料;我们在破坏了其他动植物存在的条件时,人类自身的存在也就成了问题。

这一危机的最终结果可能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完全破坏,即人类生存环境的丧失。

人类究竟应该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自然界,重温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无疑会有重要启迪。

而中国共产党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继承和发展。

一、马克思恩格斯“生态自然观”1.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时候,强调自然是有规律可循的,并且这种规律是不依人的意识和意志而改变的,但只有人才有意识,人们可以认识和掌握自然规律,并利用好它为人类服务,但是一度超过了界限,我们人类就会要遭受自然的报复。

马克思指出:“自然规律是根本不能取消的。

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能够发生变化的,只是这些规律借以实现的形式。

”恩格斯指出:“事实上,我们一天天地学会更加正确地理解自然规律,学会认识我们对自然界的惯常行程的干涉所引起的比较近或比较远的影响。

”恩格斯承认“人对自然的统治”,但是“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像征服者统治异族人那样,决不是像站在自然界之外的人似的,——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我们对自然界的全部统治力量,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

”[1]我们应该充分的认识这些自然规律,从而能够更好的为我们人类服务。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

用自然辩证法看待科技创新在当今社会,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它的影响深远,从改变个体生活方式到塑造全球经济发展趋势。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这一复杂现象提供了一种独特的视角。

本文将运用自然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深入探讨科技创新的本质及其在社会中的重要地位。

自然辩证法是一种研究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辩证法,探究自然世界与人类思维的相互作用和关系。

它强调事物的动态性、矛盾性和普遍,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和方法论基础。

科技创新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具有明显的自然属性。

它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科学等各个领域中,呈现出客观规律性和普遍性。

科技创新的进程往往受到自然法则的制约,同时,它也通过对自然界的改造和利用,不断拓展人类的生产力。

然而,科技创新并非单纯的技术问题,它还具有强烈的社会属性。

科技创新通过推动医疗、教育、交通、农业等领域的进步,深刻地改变了人类社会。

同时,社会需求和市场压力又驱动科技创新的发展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互动关系。

从人类社会的角度看,科技创新不仅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展,也给人类的精神世界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它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拓展了人类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在科技创新的推动下,人类社会的文明得以传承和发展,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方式产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自然辩证法为理解科技创新提供了独特的理论框架,强调了科技创新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科技创新作为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强大力量,正是在这种统一中实现了自身的发展。

随着科技创新的不断推进,我们对它的认识也将不断深化,从而更好地利用科技力量,推动人类社会的持续进步。

《自然辩证法》是德国哲学家恩格斯写的一本哲学著作。

这本书中,恩格斯从唯物主义的立场出发,对自然科学和哲学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提出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观点和思想。

在哲学创新方面,恩格斯的自然观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他不再认为自然界是由上帝或神灵支配的,而是认为自然界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它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发展过程。

第三章 当代自然观的发展

第三章 当代自然观的发展

爱因斯坦的统一场论和相对时空观
爱因斯坦对20世纪初的 自然科学革命和自然观 念转变的贡献是巨大的, 在科学史上创造了一个 又一个奇迹,归根到底, 就是对世界统一性的追 求。
爱因斯坦关于世界统一性的信念早在1901年就具有了
“从那些看来同直接可见的真理十分不同的各种 复杂的现象中认识到它们的统一性,那是一种壮 丽的感觉”。
三、系统自然观
20世纪40年代末兴起的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 以“系统”的观点看自然界,提出了系统与要素、 结构与功能等信的范畴,揭示了自然界物质系统的 整体性、层次性、动态性和开放性。

耗散结构理论 协同学 突变论 超循环论等
20世纪70年代前后相继出现的这些自组织理论以及 分形理论和混沌理论,则是系统科学的新进展。
统一了物质世界的空间、时间、质量和运动等的 属性,说明世界是在空间、时间中运动发展着的 物质世界。
爱因斯坦相对论的生动体现
哥本哈根学派的量子解释自然观
“全部现代物理为量子力学所支配。这个理论华丽宏伟,却 又充斥着混乱。„„这个理论经受了所有的检验,没有理由 认为其中存在什么缺陷。„„我们知道如何在问题中运用它, 但是却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没有人能够懂得它”
在混沌态,系统中元素随机运动,只是运动轨迹永不相交, 但当从整体上,即跨越不同空间尺度和时空尺度上来把握 混沌运动时,又有精细结构和规律。 从系统的演化来看,由于未来状态对初始条件极为敏感, 从而使精确预测成为不可能。
• 混沌使得实体与关系、永恒与变化、必然与偶然, 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多样、复杂的 世界。
• 以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层次、有序、 无序、整体等概念对物质存在的空间形式、 物质的广延性作了定性和定量的描述,更 具体、更生动地阐明了空间和时间是物质 存在的基本形式以及空间、时间与物质相 互联系、不可分割的思想。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和理解的观点和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的研究深入,自然观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本文将从古代至今的历史背景、主要观点和现代自然观的发展三个方面详细探讨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一、历史背景自然观的发展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科学的发展密切相关。

古代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主要依靠观察和经验,形成了一些原始的自然观念。

随着古代文明的兴起,例如古埃及、古希腊和古印度等文明,人们开始对自然现象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和研究,逐渐形成了一些自然观点。

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对自然观的影响较大,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与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相联系。

到了近代,随着科学革命的兴起,人们开始运用科学方法研究自然,自然观也逐渐从宗教信仰转向科学理性。

二、主要观点1. 古代自然观点古代的自然观点主要基于观察和经验,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带有一定的神秘色彩。

例如,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们认为世界是由四个元素(土、水、火、气)构成的,万物的变化是由这些元素的组合和转化所导致的。

古印度的自然观点则与宗教信仰相结合,认为自然界是由神创造和控制的。

2. 中世纪自然观点中世纪时期,宗教信仰对自然观的影响较大。

基督教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和万物,自然现象的发生和变化是上帝的旨意。

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与神秘和超自然力量相联系,例如,彗星的出现被认为是上帝的警示。

3. 现代自然观点现代自然观点的形成与科学革命的兴起密切相关。

随着科学方法的应用,人们开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研究自然现象,逐渐摒弃了宗教信仰和神秘主义的解释。

现代自然观点主要基于科学理性和实证主义,强调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规律。

例如,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和达尔文的进化论等科学理论对现代自然观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现代自然观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人类对自然的研究深入,现代自然观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

现代自然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1. 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6(现代自然观的新发展2)

自然辩证法概论讲义2-6(现代自然观的新发展2)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新发展 (2)
(生态自然观)
陈红兵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
chenhb2066@
内容要点
阐述人和自然界的相互联系、相互依赖和相 互作用,强调生命和自然界具有内在价值, 保护生命和自然界是人类的一种道德责任。
阐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原则为我们建设资 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了重要理论 基础。
生态伦理观则试图在人类根深蒂固的价值 与伦理观念中来一场新的启蒙,把权利和 义务关系赋予非人类的物种、自然物和整 个生态系统。在它看来,人与自然伦理关 系的确定有助于结束人与自然数百年的敌 对状态。
生态伦理观试图用道德来约束人对自然的行为, 表面看只是伦理的边界扩大,但实质上蕴含着一 场观念上的革命。传统伦理观只关注人这一个物 种的福利,而生态伦理观关注的是千百万个物种 的福利。生态伦理观向人们提出了全新的道德要 求,这意味着人类的一次深刻的角色转变,即由 自然的征服者变成自然的调节者,实现这一角色 的转换不仅需要强制性的政策法规,更需要道德 的力量。生态伦理观便是要为人类适应这种新的 角色建构起系统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
其三,自然界具有目的性。控制论创始人维纳认为, 人、生物和无机自然界具有三个不同层次的目的性: 一是人的目的性。它是人类自觉的和有计划的追求 和行为。二是动物和植物的目的性。它是生物有机 体对外界环境的一种适应性,一种本能。三是无机 自然的目的性。这是在负反馈机制作用下,使得一 个自然过程得以维持或趋向一种特定的稳定状态, 即目标值(目的)。当代自组织理论的研究也表明, 目的性并非人类独有的,自组织系统也具有这一属 性。普里高津创立的耗散结构理论认为,形成耗散 结构的先行条件是远离平衡态,失去稳定性,进入 非线性区,才能形成新型的目的性结构,它表现为 依靠正反馈机制,自动搜寻目标,从而自行产生和 维持这样的结构。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方式的总称,它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不断演变和进步。

本文将从古代到现代,介绍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并探讨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 古代自然观的发展古代自然观主要以神奇主义为基础,人们对自然现象的解释往往依赖于超自然力量或者神灵的干预。

例如,古希腊的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由四个元素(地、水、火、气)构成,而这些元素受到众神的支配。

在中国古代,道家、儒家和佛家等思想流派也对自然现象有着各自的解释。

2. 中世纪的自然观中世纪的自然观受到基督教教义的影响,人们普遍相信上帝创造了自然界,并且自然界的运行是按照上帝的旨意进行的。

这种观念限制了人们对自然界的研究和探索,科学思想受到压制。

3. 文艺复兴时期的自然观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开始重新审视自然界,对自然现象进行观察和实验,科学思想逐渐崛起。

伽利略、哥白尼等科学家通过观察和实验,提出了地心说被日心说取代的学说,这标志着自然观的重大转变。

4. 科学革命与现代自然观17世纪的科学革命对自然观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伟大的科学家牛顿通过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了经典力学,建立了自然科学的基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不断深入,浮现了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

5. 现代自然观的多元化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现代自然观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

量子力学、相对论等新的物理学理论挑战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生态学的兴起使人们开始关注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进化论的提出改变了人们对生命起源和发展的理解。

自然观的发展对人类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科学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改变了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和利用方式,推动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

其次,自然观的变革也引起了哲学、文学、艺术等领域的变革,人们对自然界的审美和思量方式发生了转变。

此外,自然观的发展还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全球化进程。

总结起来,自然观的发展是人类认识自然界的历史进程,从古代的神奇主义到现代的科学观念,自然观不断演变和进步。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

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引言概述:自然观是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和理解的总结和反映,它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而不断演变。

从古代的原始自然观到现代的科学自然观,人类对自然界的认知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过程。

本文将从五个大点阐述自然观的发展过程,包括宗教自然观、哲学自然观、实证自然观、现代科学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

正文内容:一、宗教自然观1.1 神灵崇拜:古代人类对自然界的解释是基于对神灵的崇拜,认为自然界的现象是神灵的意志和力量所造成的。

1.2 自然神学:随着宗教的发展,人们开始通过研究宗教经典和神圣文本来理解自然界,形成了自然神学,认为自然界是神的创造和表现。

二、哲学自然观2.1 古希腊哲学:古希腊哲学家开始用理性思维来解释自然现象,提出了一些关于自然界本质和运行规律的理论,如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学观念和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理论。

2.2 中世纪哲学:在中世纪,基督教哲学占主导地位,人们开始将信仰与理性相结合,探讨上帝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2.3 文艺复兴时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潮推动了对自然界的观察和研究,启蒙了现代科学的发展。

三、实证自然观3.1 科学革命:17世纪的科学革命标志着实证自然观的兴起,人们开始通过实验和观察来验证自然现象,并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理论,如牛顿的力学和伽利略的地心说。

3.2 机械自然观:实证自然观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机械自然观,认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类似于机械装置的运行规律,强调因果关系和可预测性。

四、现代科学自然观4.1 相对论和量子力学:20世纪的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展颠覆了经典物理学的观念,提出了新的对自然界的认知,如相对性原理和不确定性原理。

4.2 系统论:现代科学自然观强调整体性和相互联系,将自然界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研究系统的结构和相互作用。

五、生态自然观5.1 生态学的兴起:生态学的发展使人们开始关注自然界的整体性和平衡性,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提出了生态系统和生态学的概念。

5.2 可持续发展观念:生态自然观还强调人类与自然界的和谐共生,提倡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融合、创新与发展作者:王凯来源:《青年与社会》2020年第05期摘要:马克思主义中囊括极为丰富的生态自然思想:人从属于自然界的产物,因此需要和自然界之间达成和平共处的关系;人类在进行世界改造的过程中需要充分贴合自然规律。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生态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强调展现出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地位。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当下,我国的核心发展支撑便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飞快的历史进程中,我国的经济水平不断增长,而生态文明却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挑战,为了切实有效地贴合新时代需要,有必要从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以及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着手,促进其融合、创新与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以及生态文明的概述(一)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概述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所涉猎到的范围庞大,其核心是对人类以及自然环境之间的关联的重要表达。

在马克思所处的时代中,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趋势较为迅速,但是随之而来的便是较为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自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逐渐产生较为严重的偏离状况。

鉴于此,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刻的批评,同时提出了有关于人类、自然发展的重要辩证关系,这些理论均能够成为当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内容,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二)生态文明的概述通过对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综合审视,可以发现其总共经历了三大重要文明阶段,分别为原始文明、农业文明以及工业文明。

现下,人类正处于工业文明的发展时期,急需跨越到生态文明时期。

就广义层面来看,生态文明从属于工业文明之后的全新文明阶段,而就狭义层面来看,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以及精神文明同处于一个平台,其主要是指在人类发展历程中不仅仅要照顾经济。

物质以及制度文明的发展,而且还需要充分保障与生态文明之间的联系,用以维持社会的基本形态,切实有效地保障社会的繁荣发展。

二、中国现下生态建设现状我国向来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在经历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无论是在经济建设亦或是精神建设方面均获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其背后却是不得不予以重视的生态环境问题,如果不对其予以解决的话,势必会导致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就目前来看,我国生态建设现状主要体现于以下几点:首先,国土资源安全,土地从属于国家以及人民赖以生存的最核心条件,同时也是最基本条件。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

浅谈自然观的形成与发展信息工程学院160304270213归振翔浅谈自然观形成与发展自然观是人对自然认知的总和,也就是人们对自然界的看法,对人和自然关系的看法.人们在想自然是什么?人们常常是从经验科学的角度来回答这个问题,多从物理生物化学的层面来解释自然。

人类在不同文明阶段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最终都可以追溯到对“自然是什么”问题的解决。

然而自然观的认识大体包括人们关于自然界的本源、演化规律、结构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等方面的根本看法。

自然观是世界观的组成部分,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的客观物质世界。

唯心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精神或上帝的产物。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处在永恒运动、变化、发展中的物质世界;自然界一切现象都是对立统一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我国现行的哲学和哲学史出版物, 把自然观简单的划分为“朴素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唯心主义的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观" [1]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技水平非常有限,人们的智力水平也不是很高,所以人们的认识能力也比较低。

因此,人们对自然界的一些变化既不理解,又无能为力.这不能不引起人们思想上的种种迷茫,往往用虚幻的想象去填补当时经验和知识所无法回答的空白,就出现了许多神话传说。

因此,在那个时代,无论是在西方还是在中国,人类所持的自然观都寓于神话或原始宗教之中。

神话是远古人类对世界的起源、自然现象以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初步理解,它以故事和传说的方式世代相传.在西方有《神普》和《荷马史诗》等,在中国则有《山海经》和《淮南子》等.神话或原始宗教的自然观,主张存在着超凡世界,即现实的自然界与超自然的世界的划分。

任何神话和原始宗教都主张,既存在着一个包括人和社会的现实的客观自然界,又存在一个各种神和鬼魂居住的超自然世界。

相信自然界存在着秩序,而且这种秩序是超自然“实体”干预的结果。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完整版)整理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

自然辩证法思考题答案第一章马克思主义科学自然观1、如何理解朴素唯物主义自然观、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和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辩证关系?P26-P42(1)古代朴素自然观以直观性、思辩证和猜测性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认识自然界的本原和发展,但缺乏系统的、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依据,尤其是将非物质性的东西当作先于物质世界的独立存在,并认为物质世界是它的派生物,为唯心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借口,最终导致人类认识的分化。

(2)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核心是自然界绝对不变,虽然在实证科学的基础上继承和坚持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思想,但是不懂得一般与个别、运动和静止等的辩证关系,以一种片面的、孤立的和静止的方法观察自然界,即不懂得自然界的辩证法,自然不能把唯物主义坚持到底。

(3)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克服了以往哲学自然观的缺陷,坚持了物质世界的客观实在性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原则,突出了物质世界的整体性和矛盾性,提示了物质世界的普遍联系,强调了人类起源于自然界、依赖于自然并在把握自然界发展规律的基础上能够能动地和改造自然。

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和谐统一。

2,如何认识机械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局限性?P183、如何把握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对认识人与自然辩证关系的意义和作用?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第一,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然界和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二,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其侧重点: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第三,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法论基础;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提供了新的思维方式; 人工自然观突出并反思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生态自然观站在人类文明的立场,强调了人与自然界的协调和发展。
3、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相互关联:
系统自然观通过系统思维方式,为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提供了方 法论基础; 人工自然观通过突出人的主体性和实践性,为系统自然观和生态自然 观提供了认识论前提; 生态自然观通过强调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协调性关系,为系统自然 观和人工自然观指明了发展方向和目标。
3、 有助于建设生态文明。
人工自然观将随着系统科学尤其是生态学的发展 而改变自己的形式并逐步完善和发展起来。它作为人 类自然观发展史上最先进的一种自然观形态,将在实 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系统自然观、人工自然观和生态自然观之间的关系
1、 它们都围绕人与自然界关系的主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自然观的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它们都坚持人类与自然界、人工自 然界与天然自然界、人与生态系统的辩证统一,都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观提供了理论依据,都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理论基 础。 2、 它们在研究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方面各有侧重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当代形态

● ●
系统自然观
人工自然观 生态自然观
它们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论基础。
一、系统自然观
系统自然观: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概括和总结自然界系 统的存在和演化规律所形成的总的观点。
主要观点:
1、 自然界是以系统的方式存在的。
思想渊源: 1、 古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2、 近代系统自然观思想。
基础:
突变论、分形论、超循环论、混沌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n 自然系统不仅存在着,而且演化着; n 自然系统不仅是确定的,而且会自发地产
生不可预测的随机性; n 自然系统不仅是简单的、线性的,而且是
复杂的、非线性的。 自然界是确定性与随机性、简单性与
复杂性、线性与非线性的辩证统一。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4.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其一、是对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n 美国著名哲学家拉兹洛曾形象地刻画道, 现代系统论赋予人们一种透视的眼光来考 察自然界、世界、宇宙。
n 这是根据一种新的科学范式,一种作为 “新的自然哲学”的“系统”的观点,认 为系统是总的自然界的模型。
n 一种新的世界观正在全世界先进科学思考 着的头脑中形成。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2)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n 生态危机及其主要表现
n 人口激增 n 自然资源消耗、短缺 n 环境污染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2)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n 对生态危机的反思
一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危机 二是与社会问题相关,是社会异化的产物 三是传统工业生产方式的必然结果 四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的传统发展观的必然
结果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n 人与自然关系的 两极观点
人类中心主义 生态中心主义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人类中心主义
第一,什么是人类中心主义
n 人类中心主义,或曰人类中心论,是在处理人与 自然的关系中,主张以人为核心的观点。它的实 质是,一切以人为中心,或一切以人为尺度,为 人的利益服务,一切从人的利益出发。
的各种自然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九)以存在的领域(大的)为标准划分
① 自然系统:由自然物的活动构成的系统; ② 社会系统:由社会,以及社会内部的活动
要素所构成的系统; ③ 思维系统:人的主观精神、主观逻辑运动
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十)以人对系统的认识程度为标准划分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n 基本观点:
n 其一,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 和基础;
n 其二,环境创造人,人也创造环境; n 其三,人要与自然和谐一致; n 其四,改革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是实现人
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人类中心主义是工业革命以来,西方用以指 导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人类中心主义
第三,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及其限度 n 人和所有生物为了自己的生存,都有利己
性。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合理性的自然 基础。 n 人类自我意识的产生,并逐步产生以自我 为中心的自觉意识,最后在理论上上升为 价值目标。这是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合理性 的认识基础。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生态中心主义
n 从人类中心主义到生态中心主义, 从否认自然的“内在价值”到尊重 自然的“内在价值”,这是世界观 转变下的自然观的进步与发展,这 种转变和发展具有理论和现实的双 重意义。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生态中心主义
第二,生态中心主义在理论上的不足: 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未能摆脱“中心”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生态中心主义
第一,什么是生态中心主义
n 生态中心主义,或曰非人类中心主义,将人视为 与自然平等的存在,否定人类的特殊性,在人与 自然的关系上强调自然的核心地位。
n 以动物解放/权利论、生物中心论、生态中心论 和深层生态学等为代表的非人类中心主义,对人 类中心主义进行了猛烈的抨击。作为这些运动的 成果,人类道德共同体的范围从人类扩展到动物、 再从动物扩展到植物和所有生命共同体,进而扩 展到大地、岩石、河流乃至整个生态系统。
基本粒子、场的运动构成的系统;
③ 化学系统;分子运动系统; ④ 生物系统:活的有机体的运动系统; ⑤ 社会系统:人类赖以存在的形式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八)以人的加工改造程度为标准划分
① 自然系统:尚未打上人工印记的客观系统; ② 人工系统:人工制造的各种系统; ③ 自然与人工的复合系统:被人利用和改造了
丰富和发展; 其二、形成了一种探索组织性、复
杂性问题的思维方式——系统思维 方式。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三、生态自然观
1.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思想 2.生态危机生态自然观 3.人类中心主义与生态中心主义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n 生态——自然界中的生物,不论是动 物、植物,还是微生物,都是在一定 的环境中生活,并和环境形成一个不 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发生着各种联系 和作用,这种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 关系,就叫生态。研究这种关系的科 学就是生态学。
也无能量的交换;
② 封闭系统:系统与环境只有能量交换,
而无质量交换;
③ 开放系统:系统与环境既有能量交换,
又有质量交换。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四)以是否具有静止质量为标准划分
① 实物系统:具有静止质量的系统; ② 场态系统:不具有静止质量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五)以相对静或动的关系为标准划分 ① 运动系统:处于变化发展中的系统; ② 静止系统:保持质的相对稳定状态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二)以系统中要素间的相互作用的类型 为标准划分
线性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加合性的,
或称“弱相互作用”的;
非线性系统:要素间的关系是非加合性的,
或称“强相互作用”的。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三)以系统与环境交换的内容的差异为 标准划分
① 孤立系统:系统与环境既无质量,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六)以运动模式的稳定性程度为标准划分 ① 平衡系统:处于稳定变化过程中的系统; ② 非平衡系统:处于不稳定(失稳)
变化过程中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七)以运动方式的复杂程度为标准划分
① 机械系统:以位移运动为主的宏观系统; ② 物理系统:由声、光、热、电、磁、
论的传统思维模式。并且,生态中心主义 从“自然主义”的观点出发来考察人与自 然之间的关系,完全否认人的主体性、特 殊性,势必陷入认识论上的误区。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生态中心主义以自然的“内在价值”为其 理论的核心,但是,关于自然的“内在价 值”问题至今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
生态中心主义看到了人与生物、物种、自 然之间的不平等,却未能深入思考隐藏在 这一不平等背后的真正的不平等——人与 人之间的不平等。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
(1)什么是系统?
“系统是处于一定相互联系中并与环境 发生关系的各组成部分(要素)的总 体(集合)。”(贝塔朗菲定义)
“系统是由相互作用和相互依赖的若干 组成部分结合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 整体。“(钱学森)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系统: 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相
第一,全部世界是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 第二,层次性是世界的基本秩序 第三,创生是世界进化的动力 第四,系统是世界和事物存在的基本模式 第五,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发展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二、系统自然观
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 2.自然界物质系统的基本特点 3.系统自然观的基本内涵 4.系统自然观确立的意义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人类中心主义
西方人类中心主义思想从古希腊 罗马哲学家开始,经过近代笛卡尔、 培根和洛克,再到康德,达到其理论 和实践的最终完成。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人类中心主义
康德提出“人是目的”这一著名的 命题。他认为只有人是目的,人的目的 是绝对的价值。而且,据此人要为自然 界立法,“人是自然界的最高立法者”。
① 白系统:人们对系统内部的各要素及 其关系都了解清楚了的系统;
② 灰系统:人们对系统内部结构有些了 解,但尚未全部了解清楚的系统;
③ 黑系统,人们对系统的内部结构一无 所知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十一)以主客观的关系为标准划分 ① 客观系统:人的精神活动之外的所有事
物构成的系统; ② 主观系统:人的主观逻辑运动的系统。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1.系统及其系统分类
(3)系统的多样性(系统分类)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一)以系统的尺度、规模和范围为标准 划分
胀观系统:大于总星系尺度的宇宙大系统; 宇观系统:从星团、星系、超星系到总星系
尺的大系统;
宏观系统:人体感知可直接观察到的尺度范
围的系统;
微观系统:从基本粒子到分子尺度的系统; 渺观系统:夸克及其以下层次的系统。
n 从伦理学的角度分析,人类中心主义认为只有人 类才具有内在价值,才有资格获得伦理关怀。人 作为理性存在物,其道德地位优于其它物种,其 它存在物都无内在价值,仅有工具价值。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人类中心主义
第二,人类中心主义思想的产生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明确提出人类中心主义命题:“人是万 物的尺度,是存在的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的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一、2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描绘 的自然图景
20世纪推动人类世界观进步的六大科学发现 1. 相对论 2. 量子力学 3. 物质结构论 4. 大爆炸宇宙学 5. 分子生物学 6. 系统科学
第一专题现代自然观与发展观创新
一、20世纪科学的重大发现及其 描绘的自然图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