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采访死人,10年记者有话说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浅析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作者:任笑晨来源:《今传媒》2014年第05期收稿日期:2014-01-06作者简介:任笑晨,女,河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播音与主持艺术研究。
摘要: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
在雅安地震报道中,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
本文笔者以蒋林为例,试述出镜记者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采访技巧。
关键词:灾难报道;芦山地震;出镜记者中图分类号:G2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5-0120-02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频发,不仅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而且给人们的心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力。
这些不期而至的事件让“灾难报道”这个词语日渐清晰,公众对于事件的表层信息和深层信息产生了极大的需求,从而激起受众的新闻欲望,由平时对新闻媒体的相对接受状态转变成主动接受状态,对新闻媒体从业人员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相较于其他国家,我国灾难报道的机制还不完善,报道的理念相对滞后,但是,从汶川地震到雅安地震,不难看出,我国媒体应对突发自然灾害报道的能力和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
而出镜记者作为现场报道的一部分,是灾难现场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出镜记者,是指在新闻现场,在镜头中从事信息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新闻主播)的总称[1]。
从汶川地震时的张泉灵、陈晓楠到雅安地震时的蒋林,可以看出,出镜记者作为新闻现场的眼睛,是灾区人民声音的传播者,是连接受众和灾难现场的一个重要纽带。
甚至可以说,没有出镜记者就没有现场直播报道。
2013年4月20日的四川雅安地震,再次引起了我们对灾难报道中出镜记者的讨论。
身穿白色婚纱进行现场报道的女记者,引发了公众的批评和质疑,把灾难现场当做秀场,很不应该。
作为出镜记者的一份子,蒋林因其思路清晰,表达准确,理智冷静,客观真诚,被众多人称为媒体报道的典范。
干货 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
记者确定了采访的重点范围,选择了采访对象,进行了背景研究,在这个基础上便可以着手设计问题。
设计问题主要是为正式提问做准备,同时也有利于记者理清头绪,排除疑问,抓往关键。
一、通用原则(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记者采访根据不同题目、不同对象设计不同问题,这一点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怎样设计?设计问题时通常做什么考虑?遵循什么原则?这些问号都是要动一番心思,才能最后划句号。
一般来说,有这样三条原则是通用的。
其一,记者头脑中必须清楚,应该从访问对象口中得到哪些要点,用以阐明所报道的题目;其二,记者必须有把握能够使提出的问题准确地传达给被采访者,防止对方对问题迷惑不解;其三,记者提出的问题应该使观众一听即懂。
相对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但最易忽略。
二、 辅助公式 (记者如何设计采访问题)经验不足的记者提问往往缺少逻辑联系,老练的记者在偶然情形下也难免一时语塞。
针对这两种情况,美国内华达新闻学教授拉鲁.吉尔兰德推出了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GOSS”。
这个公式对我们设计问题可以提供可行的方法。
“GOSS”公式基于这样一种理论: 大凡制造新闻事件的个人和组织总是出于某种目的和目标(GOAL);并且总是面临或即将面临实现其目标的障碍(OBSTACLE);新闻制造者已经找到或者正在寻找某种避开障碍的解决办法(SOLUTION);然后再返回目标,追问这一目标是在什么时候由什么人的意见而开始的(START)。
吉尔兰德将这个辅助公式用下图表示:“GOSS”公式可以提醒记者设计下列一些具体问题:目标–“你们要实现的目标是什么?”“贵组织的目的是什么?”障碍–“你们遇到过什么难题吗?”“目前的阻力是什么?”解决–“你们是怎样对付这些难题的?”“你们有解决矛盾的计划没有?”开始–“这一设想是什么时候开始的?”“是根据谁的意见?”需要指出,”GOSS”公式只是设计问题的辅助公式,而不是万能公式。
记者每次采访的题目、情形都是不尽相同的,因此不可能制定到处适用的公式。
有关采访的英语口语对话
【导语】记者⼀闪⽽过,在被采访时,我们可能还没有回答或说够,记者的话题就已经结束了,那你知道有关采访的英语对话有哪些吗?下⾯是收集整理的⼀些有关采访的英语对话,⼤家⼀起来看看吧!【篇⼀】有关采访的英语⼝语对话 记者: Excuse me, I am the reportor of the X Daily, may I have a talk with you? 打扰了,我是X⽇报记者,能和你谈⼀谈吗? 志愿者: OK. 好的。
记者: I know you have been as a volunteer for ten years, where do you usually do volunteer work? 我知道你当志愿者已经10年了,你通常是在哪做志愿⼯作的呢? 志愿者: I use my time to volunteer at a hospital or maybe work for a local charity, charity school for example. 我利⽤我的时间在医院或者本地的慈善机构,⽐如慈善学校,做义⼯。
记者: What do you do in charity school? 你在慈善学校做些什么呢? 志愿者: I often take part in the activities, like charity sale and also on-spot donation from audience. 我经常参加义卖、现场募捐等活动。
记者: Yeah, there are significative things. 恩,都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志愿者: That is ture, I like this kind of activity. 对的,我喜欢这样的活动。
记者: Do you come here every week? 你每个星期都来吗? 志愿者: Yes, almost unrelenting. 是的,⼏乎不间断。
唐山大地震采访记
就认识,他对我们很支持。他说,军用电话已经接通,你们可以先用一下,但时间不要太长,不要超过半个小时。因为这是目前唐山通北京的唯一的一部电话,就靠它向军委汇报情况,联系调动部队抢险救灾。在这里我们又遇到了新华社河北分社记者江山和北京军区分社记者张景发,他们也都是在当天随河北省委和北京部队领导一起乘飞机到达唐山的。我们简单地交换了一下情况,决定立即与总社联系,写内部报道。
进入唐山市后,到处是死尸。有时甚至马路上车子都没法通行。我们的司机说:“老张,你下去给我拉一拉吧!死的我也不敢轧!”没办法,我就只好下车把死尸一个一个拉开,车子才过去……
唐山全市已是一片废墟,地委机关所在地找不到了,市委大院房屋倒塌不见一人。组织在哪里?领导又在哪里?我们逢人便问,到处打听。在一家倒塌了的工厂门前,碰到一位全副武装的站岗民兵。他告诉我们说,市委领导在市中心马路上停着的一辆红色大轿车里,那里是临时组织起来的指挥中心。我们按照那位民兵指给我们的方向去寻找。
他们说,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迅速抢救出倒塌的房屋下面压着的还没有死的群众(后来得知当时还有10万人左右)。时间就是生命,时间越长,这些人活着的希望就越小。现在余震不停,抢救工作的危险性很大,特别是那些残墙断壁,危险性更大。最关键的是工具,一般的锹镐之类工具不行,因为这些被压着的群众,大都是压在倒塌的房屋预制结构水泥板下面。一块水泥板都是两三千斤重,搬不动,拿不起。有的手指头抠得直流血,眼睁睁地看着人在那里压着,没有办法,最好是能够迅速派来一批吊车。其次是重伤员太多:一是抢救出之后立即包扎治疗问题;一是如何迅速转移问题。如果抢救出来治疗不及时,死亡率就会增加……
在这辆车上,我们见到了当时的领导:当天从石家庄赶来的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副主任马力和被抢救出来的唐山市委书记许家信。车上一共有四五个人。许家信上身穿着一件圆领衫,下身穿着短裤,头上和腿上缠着透着血迹的白色绷带。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
在采访中让新闻当事人真实地言说采访是记者获得新闻的重要途径。
只有掌握了采访技巧,记者才会得到自己想得到的新闻消息,才有可能写出具有较强新闻价值的新闻报道。
从新闻最基本的五个要素(五“W”)出发,一件新闻的构成离不开“人”这一要素:采访的对象是人,获取信息的对象也是人,而新闻对外传播的终端还是人?对新闻记者来说,一起新闻事件中的当事人是记者要采访的主要对象,同时也是新闻媒体面对的受众之一。
对新闻当事人的采访,核心问题是对受众心理的把握。
只有掌握了受众心理,采访才能顺利展开,并能取得最具新闻性的信息,还原真实的新闻事件。
一、重视采访的“首次效应”“首次效应”即对事物的第一印象。
对记者来说,要在很短的时间内接近素不相识的采访对象,并能与其进行深入采访,这其中“首次效应”的运用也就显得格外重要。
现在流行的是“美女记者”,而美女记者为什么有时候能够比男记者更容易打开局面呢?这里面恐怕就有一个“首次效应”的问题。
有时候,美女漂亮的脸蛋和容貌往往会给被采访者留下一个不忍拒绝的印象,采访也就能因此顺利展开。
在1998年举行的全国“两会”的记者招待会上,著名的凤凰卫视主持人吴小莉的出名就是因为在1998年的“两会”上被朱镕基总理点名回答提问,而她能引起朱镕基的注意就是因为她穿了一件红色的鲜艳衣服。
随后,在第二年的全国两会上,许多女记者就受吴小莉的启发,而纷纷穿起了红色的衣服,但效果却不能和吴小莉相提并论了。
由此可见,记者的服饰有时候也能不能起到让被采访者眼前一亮的“首次效应”,但这一点也需要运用得当才能取得效果。
记者采访什么和穿什么服装应当是有讲究的,应区分不同的场合、时间、人物以及环境氛围来进行适当选取。
而对大多数的记者来说,“首次效应”更多的应在于通过自身的努力和良好素质来赢得被采访对象的好感和认同,这里面既有礼仪、举止和语言等外在素质的得当运用,更重要的则在于记者本身的学识、思想以及提问的技巧和深度等等。
《文汇报》的一名年轻记者曾采访过一位化学工程师,第一个问题是:“请问,您怎么把一种催化剂的效能从5倍提高到30倍的?而国外这种催化剂的效能只有17倍。
天津爆炸事故访谈问题
何婉君1406052014340055551.您认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的时效性如何?为什么?(时效性)新闻时效性较强事故发生后天津人民政府及时召开发布会,但是在发布会中面对记者提问的爆炸原因和危险化学物品成分没有调查清楚,所以时效性知识较强。
2、通过“8.12”事故新闻发布会,您是否对“8.12”事故的有关情况进一步了解?是否达到了您的预期?(信息层面)有了进一步了解,但未达到预期。
伤亡信息不确定,政府责任相互推卸,相应救援措施不完善。
3、在伤亡较为惨重的情况下,您认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是否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一面?是或否,都请具体指出。
(情感层面)否,我认为在新闻发布会上,政府应该拿出强硬的态度,问题出在哪了?谁的责任?补救措施?爆破原因为什么出现在居民区附近,而不是一味的安慰讲以大堆废话。
人民需要的是真相,是减少伤亡人数,是敢于承担问题面对问题的政法。
4、在回答记者提问环节,您认为新闻发布会有关人员的表现如何?请具体指出。
(表达层面)表现的非常失态,没有正面的回答记者的问题,甚至回答不上来记者的问题你,而且新闻发布会还有中断5、“8.12”事故新闻发布会相关发言人的整体表现如何?您认为哪一位较好,哪一位较差?(发言人整体形象)整体表现一般,有迟到现象。
滨海新区区长张勇表现较好积极的承担自己的责任,清晰的说明了事故的初步发生原因及救援情况,对安置工作的部署也较为及时合理。
天津市环保局局长温武瑞表现较差,对天津爆炸事故对环境及居民健康的影响方面回答含糊不清,面对记者提问数次想要起身离席。
6、在14场“8.12”事故新闻发布会中,有没有哪一位发言人的哪一句话让您印象深刻?是哪一句?为什么?(修辞层面)在第六次新闻发布会上,相关人员开场一句“见到大家很高兴”,让我印象深刻。
引起了在场各大媒体的不满,虽然是常态的打招呼,但是不适合在此场合使用。
7、通过观看“8.12”事故新闻发布会视频,您认为发布会的组织工作如何?(会议组织情况)观察数次新闻发布会可以发现,每次人员都有变化,发布会上各部门相互推卸责任,给不出明确的答复。
采访稿对话式范文模板
“感动民商十大人物”之王子欣采访稿感动是年终岁末一段温暖的话题,也是新春伊始一股蓬勃的力量。
用第一抹光线的纯净,为世界画一双眼睛;用第一朵花开的声音,为世界唱一首歌曲;用所有春天的消息,为你写下传奇。
2010年,在民商这片土地上,涌现出一批我们为之感动的人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书写者自己的精彩,感动着你我。
柔中带刚,一面是女性的温柔细腻,一面是不乏男性的威严与大气。
王子欣,以自己充实而高效的生活经历向我们演绎了大学生活的真谛。
严谨、认真、负责的她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人!在“感动民商颁奖晚会”后,我们有幸采访了王子欣学姐。
记:学姐,您好。
《锦瑟》在您的带领下可以说是走过了一个辉煌的阶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那么在您的眼里,《锦瑟》给您或者说在向我们民商传递着什么?王:首先《锦瑟》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我非常欣慰,在我的眼里,《锦瑟》已经渐渐地溶入我的血液,其中有我对它情感的寄托。
《锦瑟》自2003年创刊到今天很不容易,四个板块都有不同的精彩内容,希望同学们通过《锦瑟》了解发生在校园内的各项活动。
但总的来说,我们以与法律有关的内容为主,让同学们通过参与《锦瑟》加深对法律知识的了解。
与此同时,也希望通过《锦瑟》拓展视野、了解社会。
让《锦瑟》成为同学们生活、学习的好帮手。
记:我们知道出版一本刊物不是一件容易的市事,寻找海量资料,筛选,联系出版等,在这其间,一定遇到不少困难。
是什么信念支撑你无谓地面对这一切?王:其实从加入《锦瑟》那天开始,我就对它产生了很深的感情。
从最初的选材、到最后发刊,那种期待和喜悦是别人体会不到的,感觉它像自己的孩子一样。
所以你所说的困难和这相比也不算是困难。
从骨子里透着一种责任,告诉自己无论怎样,都要将每一期做好,也许正是一种对《锦瑟》的热爱支撑我走到今天,同样今后无论走到哪,都会将它装在心里,因为我的成长和《锦瑟》的发展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总想说:《锦瑟》已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
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作者:晚晚来源:《晚晴》2016年第04期“死亡”对很多老人来说是个晦气、不吉利的话题,唯恐避之不及。
乐生恶死虽是人之常情,作为儿女,我们希望老人长寿。
但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谁也改变不了。
因此,当父母、老人进入老年后,他们的身后事,我们做儿女的理当考虑,理当关心。
若生前只字不提身后之事,往往给老人和家人带来很多痛苦,留下不少遗憾。
生活中,有些晚辈虽想和老人聊聊此事,却不知如何开口。
本期,北京大学第六医院院长陆林教授、上海理工大学管理学院乔宽元教授、中国生命关怀协会秘书长罗冀兰、北京市百瑞律师事务所律师龚楠,教您如何与老人谈身后事。
国人缺乏死亡教育生活中,很多老人和儿女不愿谈论死亡,原因何在?乔宽元:相对来说,我们的祖辈、父辈以及之前的人们,更能坦然面对死亡,他们往往在活着时就把寿衣、棺材准备好了,对死亡没有太多恐惧和焦虑。
而我们这代人,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早年受到迷信熏陶,后又受到教条影响,没能树立正确的死亡观。
陆林:我认为,这和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有关。
曾有位80多岁的老人向我求助,他的老伴由于癌症晚期命不久矣,而他却无法面对,甚至想随老伴而去。
这位老人早年留学,素质很高,但因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亲人离去,更别提谈论身后事了。
缺少死亡教育的人不仅因惧怕死亡而容易产生焦虑、抑郁情绪,甚至是极端行为,还会给家人带来巨大的经济和心理压力。
罗冀兰:国人缺乏死亡教育,无法正视死亡,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临终关怀”的发展。
2015年,世界针对80个国家和地区进行的临终关怀情况调查显示,我国排名71。
临终关怀的内涵是,通过适宜的医学手段,尽量减少病人的痛苦和折磨,并对病人和家属进行精神安抚,帮其安排好身后事,从而提高临终患者的生命质量,使其平静、有尊严地走完人生。
老人和晚辈聊聊身后事,有什么意义,是否必要?陆林:我觉得非常有必要,尤其对那些处于疾病晚期的老人。
一方面,聊聊身后事能让老人自己选择是否在人生终点接受没有必要的治疗,延续没有意识的生命;另一方面,讨论身后事是个正视死亡的过程,老人懂得用平和的心态看待生死,反而利于身心健康。
死亡讨论发言稿
死亡讨论发言稿尊敬的主持人,各位评委,亲爱的观众们,大家好!今天我很荣幸能在这个重要的场合,与大家一起讨论一个人类最为神秘而又不可避免的话题——死亡。
死亡是每个人都无法逃避的现象,它既是一种自然规律,也是人类文明深度思考的结果。
在这里,我将从不同的角度来探讨死亡这个话题,并试图给予它一个更加深刻的解读。
首先,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探讨死亡。
对于人类来说,死亡是一种威胁,它直接挑战着我们对生命和存在的意义的认知。
因此,人们对死亡的态度、恐惧和对未知的恐惧会拖累一个人的心灵,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其心理健康。
当我们面对死亡时,我们经常会思考生命的意义、个人的价值和如何面对生与死的关系。
因此,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我们需要找到一种积极的态度来面对死亡,接受它,并更好地去理解人类存在的意义。
接下来,让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来思考死亡这个话题。
对于一个社会来说,死亡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更是一个整个社会需要面对的现象。
在不同的社会中,人们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是不同的,这反映了不同文化和宗教的影响。
一些社会通过举行葬礼、纪念仪式等来表达对死者的尊重和怀念,这有助于人们减轻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
然而,一些社会可能有着不同的观念和习俗,可能更加接受死亡的现实,甚至将其作为一种解脱和转生的方式。
因此,从社会学角度来看,我们需要认识到不同文化背景对死亡的影响,并尊重不同社会对死亡的态度和处理方式。
除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视角外,我们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探讨死亡这个复杂的话题。
哲学家们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人类存在与死亡的关系,提出了许多理论和观点。
例如,柏拉图认为生死是一个连续的过程,死亡只是灵魂从肉体中解放出来;康德认为死亡是人类自由的根源,只有接受自己有限的存在才能真正生活。
通过哲学的思考,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死亡对人类个体和整个社会的意义,以及如何在有限的存在中找到意义和价值。
除了以上几个角度,我们还可以从医学、宗教、艺术等角度来探讨死亡这个话题。
电话采访技巧和采访记录指导
电话采访有哪些技巧打电话,已成为我们记者日常采访中最普遍的方式之一。
作为一名记者,你的大部分信息交流和业务都是通过电话来实现的。
语言运用的技巧也是节省金钱和时间的有效途径。
掌握打电话的技巧能够有效地防止你进行没有必要的交谈。
1、养成随时记录的习惯--在你的办公桌上,应时时放有电话记录用的纸和铅笔。
一手拿话筒,一手拿笔,以便能随时记录。
2、报出本人的姓名和单位名称--说:“你好!我是某某报社(电台/电视台)的某某某。
请问某先生在吗?”如果是秘书接的,等本人来接时,还需再报一次姓名和单位。
为使对方能听清楚,说话节奏应比交谈时稍慢些。
即使是经常通话的人,也不可省去自报姓名这一道手续。
不应想当然地认为对方定能听出自己的声音,以致对方在接电话时还得分神猜想是谁打来的电话。
报名字时也不可只说“我是小李”,因为天下姓李的不知有多少。
所以在自报家门时应报出全名。
这实际上是一种自我推销的方式,可以使对方加深对你的印象。
3、确定对方是否具有合适的通话时间--当你给他人打电话时,他们也许正忙于自己的某一事情。
你应当表明自己尊重他们的时间,并给他们足够的时间作适当的调整。
你可以在开始讲话时向对方问一下:“您现在接电话方便吗?”“您现在忙吗?”“您现在有时间同我谈话吗?”“这个时候给您打电话合适吗?”“您能抽出点儿时间听听我的话吗?”等等如果你想定期和对方进行这种讨论,应征询对方定在哪一天、哪一个钟点更为方便。
这样做,既是为了使对方能定下来心来与你从容讨论,同时也是个风度问题。
在别人正忙时去电话打扰是不礼貌的行为。
在电话中要说明打电话的目的以及需要多长时间。
应实事求是,既不可多报,也不能少说。
明确需占用一刻钟,切不可只说:“可以占用你几分钟时间吗?”应该说:“王总,我想和你谈谈分配方案的事宜,大概需要一刻钟。
现在就谈你方不方便?”有时你可能只是为了和对方约定一个对双方都方便的时间再去电话,但如果对方说“现在不行”,则不宜再推迟。
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浅谈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
工作 者在 背后 付 出辛 勤 的劳 动 ,随着时 不 到预期 的采 访 目的。如某 一记 者 临时 代 的发展 ,采访 的手段 与形 式 也在 不断 接到 一个 采访 任务 ,采 访某 商业 成 功人
2 . 2 要讲究提 问的技巧 提问是新 闻记者与被采访 者之 间相互
地更 新 ,但是 无 论怎 样变 化 ,要想 获得 士 ,由于 事发 突然 ,准 备工 作做 的也 不 交流 的重要 方式 , 也是新闻采访顺利进行 , 新 闻素材 就离不 开新 闻记 者的采访 工作 。 是非 常充 分 ,所 以在采 访 中记者 所提 的 获得有价值 的新 闻素材的关键 。如果提 问 采 访 是一 项 社会 性极 强 的工 作 ,也 是新 问题 都 比较 泛泛缺 乏 深度 ,所 以采访 现 的方式 比较恰 当不仅可以为采访活动营造 闻工作者 最能 显现 自身特 色 的一项 工作 , 场 的气 氛颇 为尴 尬 ,当然这 次采 访 也不 个 良好 的氛 围,融洽双方的感情 ,最为 是 新 闻工 作 者必 备 的一项 专 业素 质 。由 是一 次成 功 的采访 。所 以采 访前 的准 备 关键 的是还可以使采访 活动达 到事半功倍 于采 访对 象 个人 的性 格 原 因 ,有 的采访 工作 是非 常 必要 的 ,即使采 访任 务很 紧 的效果 。如果记者在采访 的过程 中提 出的
一
对做好准备 工作 。
问题不着边 际,不仅会使被采访者产生无 内 向不 善言 辞 ,也 不 爱说 话 ,对 于后者 2 采 访 的 技 巧 所适从 的感觉 ,还极 有可能引起被采访者 就需 要新 闻 工作 者在 采访 的 时候使 用一 2 . 1 换位思考拉近与被采访者的距离 的反感 。所 以一个优秀的新 闻记者 的提 问 定 的技 巧 ,采 取灵 活 多变 的方 式 开展工 作 为一 名 新 闻记 者 ,在 采访 的过程 方式也是其 自 身社交能力、理论水平以及 作 ,使 被 采访 者 以采访 者之 间的交 流沟 中会 遇 到各 种各样 的采访 环境 ,有 时在 业务能力的综合体现 。 通 比较顺 畅 ,从 而达 到 了解 事实 真相 , 采访 中还 需要 新 闻记者 从采 访 的环 境 出 新 闻记者在进行采访的时候 ,通常都 获得 真 实 的新 闻素材 的 目的。所 以新 闻 发 ,考 虑 被采 访者 的心理 感受 ,让 被采 采用循序渐进 的方式提问。在采访新 闻当 记 者 要想 获 得具 有价 值 的新 闻材 料 ,一 访者 感受 到 真诚 。获得 被采 访对 象在 心 事人 的时候首先提出一些 较为轻松 的话题
2023年新闻访谈节目模拟对话稿 新闻类访谈节目(大全40篇)
新闻访谈节目模拟对话稿新闻类访谈节目篇一访谈节目的策划书在大学这个能够充分展示青春风采的舞台上,涌现出一批批才艺非凡卓越超群的人物。
他们在太工这片沃土上挥洒过自己的青春,洋溢着自己的才华。
这些人物中有的执着于学习而勤勤恳恳、默默奋斗,有的在学生组织的工作中运筹帷幄。
但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他们每天都在为自己的美好未来努力耕耘,他们身上闪耀着不同的发光点。
所以,为了将这些优秀人物进行深度挖掘,策划对他们进行访谈,通过他们对一些人生、新闻事件的看法,了解他们的人生历程以及背后的故事,探讨和发现他们那五彩斑斓的内心世界。
让他们的青春风采得以在太工传承。
访谈通过与新闻人物的对话,讲述人生故事,解读心灵秘密,挖掘新闻背景,辨析热点难题,力图将人与社会交织的起伏跌宕表现出来,感知当今校园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因此,这个人物访谈栏目,针对的范围应该是全校师生,风云人物讲述自己在太工奋斗所经历的各种故事,或其行为在太工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影响,尤其是能够打动观众、引起共鸣的经历讲述。
因为我们的文章一方面对学生能产生激励作用,另一方面又让老师们产生怀旧感,引起共鸣。
二、栏目内容。
(一)栏目描述。
1、栏目人物的选择:第一,我们要依托本校的人才资源,比如学生组织的学生干部,成绩优秀或是有特长的学生、在各大比赛获得荣誉的学生及指导老师等重量级人物。
第二,注重自我发掘在太原工业学院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的过程申一马当先,勇立潮头的弄潮儿和优秀典型人物。
2、栏目定位:我们在栏目定位上自始至终突出思想性,注重文化品位。
通过共同努力,使栏目由一系列的设想到实现成功启动,由不成熟到受到校园各界的关注,充分体现了太原工业学院自身的文化追求。
该栏目要使人物选择独具特点、访谈内容深刻,具有哲理性,给人以启迪和教益,同时还要突出在稿件上故事性强、富有感染力。
3、栏目宗旨:访谈是在对人物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对全部访谈内容所进行的系统整理和再创作,以人物访谈为主线,穿插详细的背景介绍,并配以精彩的照片。
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
如何让采访对象打开话匣子作者:李静来源:《记者摇篮》2019年第03期【摘要】新闻采访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想要从沟通中获取有效的信息,就必须架起和当事人交流的桥梁。
然而,很多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因缺乏专业的采访技巧而给当事人带来不便,甚至让当事人无法开口表达自己的看法。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怎样的措施才能让受访对象愿意表达,是我们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关键词】采访技巧; ;采访对象; ;新闻记者一、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作为采访者,记者必须贴近受访者的思维,明确受访者的思想和表达方式。
也就是说,在正式采访之前,记者必须做好一系列的准备,对被采访者的一些相关情况以及生活、社会背景进行了解,认真分析受访者的各项情况同时考虑到受访者的心理及感情态度,从而在采访的过程中始终掌握主动权,引导着受访者的思维进行沟通。
否则很可能因为话题不对、沟通失效等原因造成采访的中断。
所以说,记者必须从思想层面上了解被采访者,在进行采访之前,记者还需明确本次采访需要得到的结果,即事件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受访者的感受及看法等,把握事件的关键内容写出采访大纲,保证采访过程的连续性以及逻辑性。
而人物性访谈之前,记者主要需要对受访者的性格加以研究,受访者的心态如何、待人接物的态度如何等,都是必须研究的重点内容,只有在采访之前做好全面的准备,以各种各样的手段明确采访中可能需要涉及的问题及背景,才能在采访过程中更加得心应手。
二、保证采访氛围轻松愉悦采访实质上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沟通,良好的沟通氛围显然会让采访进行得更加顺利。
在实际的采访工作中不难发现,很多受访者在接受采访的时候都会因为观众和镜头的存在而略显拘谨,如果交流的氛围不能轻松愉悦一些,那么整段采访都将会在紧张的条件下进行,受访者在表达自我看法的时候肯定会有更多的拘谨和担忧,采访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成了一种提问和回答的单向互动,这不是最佳效果。
一個好的记者,应该学会在采访的过程中通过幽默的语言营造好采访的气氛,让受访者的心理压力得以缩减,保证采访工作能够以双向沟通的形式进行,从而避免受访者出现言不由衷的问题。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
新闻采访实用技巧有哪些采访前积极充分地做好采访前的准备工作,是一次成功采访必不可少的过程,也是重要的采访技巧之一。
否则很难将采访顺利完成。
那么一次成功的采访,需要做哪些准备呢?1、平时准备平时准备是一种厚积薄发的准备。
这种准备包含文化、社会、历史、人物等各种知识的储备,也包括对某一新闻事件的持续关注。
一旦需要采访当事人,就可以对采访对象、所涉及事件发生的有关方面,做到心中有数,提问有的放矢。
2、临时准备采访前有针对性地对有关采访对象的背景、事件、环境、现状、原因、问题等进行了解,是非常必要的。
这种准备包括反复酝酿主题,深入了解事件内幕或人物背景,分析受众对事件的期待和诉求心理是什么等相关问题。
3、细节准备采访前的细节准备也很重要。
比如自己的衣着打扮是否得体,采访用的摄像机、三脚架、电池、录音机、照相机、笔、纸是否可用等等,做到万无一失。
4、访前准备要了解掌握相关方面的专业知识。
比如报道一次地震灾难,应该具备一些地震常识,如果不知道震级是什么,不知道烈度是什么,在报道中就会出笑话。
采访中1、氛围在被采访对象的心目中,记者就是一个陌生人,要使这个陌生人开口说话,吐露心声,记者需要在看似平淡的寒暄或闲谈中,营造出宽松的采访环境,借此探求对方的性格、爱好和思想,巧妙的缩短与对方的距离,帮助记者消除对方的陌生感,让对方很快熟悉自己,适应自己,创造出一种轻松融洽的提问气氛。
2、提问某记者去采访泰勒,他问道:“泰勒先生,可否请您解释一下相对论与现代空间时代的关系?”泰勒瞪大眼睛说:“我怎么能解释呢?爱因斯坦用了13年时间才确立了这个公式。
”这次采访没有成功的原因,就在于记者提出的问题不够恰当,提得太大。
可见,正确提问在采访中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那记者在采访中该如何恰当的提问呢?1、巧妙切入主题某记者去采访一位警察劳模,见面问了很多,但他总说一句话:“那是应该的”。
后来该记者发现这位劳模胳膊上有一个伤痕,经追问知道这是他抓捕疑犯时受伤所致。
随身带着两支笔_刘素云访谈录
在中国国际广播电台二楼敞开式的咖啡厅里,这位“刘 素工作室”的当家人,向笔者娓娓道来。谈在耶路撒冷的 驻站经历,谈对新闻的理解与追求,谈生活的真谛与感 受。下班的人陆陆续续从这里走过,不时飘来嘈杂与喧 嚣,而独属于我们的那份宁静和感动却在我心中升腾……
“●一方面很辛苦,甚至有一种 无法抗拒的心理疲劳;但是另 一方面那个地方确实让你不忍离
随身带着两支笔
——刘素云访谈录
开,让你很充实,让你有写不完
的新闻题材。●刚开始工作不源自安心,后来 却越做越喜欢,以至全心地热爱
□ 本刊记者 易 方
这个职业了。我现在常跟年轻人
讲,人都有一个成长期,只要你
投入,兴趣就会向你招手。
记者:驻外记者是许多人向往 的岗位,也是充满挑战的职业。进 驻一个陌生的国度,往往面临着一 系列挑战。能否以你的亲身经历谈 谈驻外记者如何才能很快进入角色 开展工作? 刘素云:我觉得,记者最基本 的素质就是要有新闻敏感,驻外 记者也是这样。一个记者能不能捕 捉到有新闻价值的东西,与新闻敏 感度直接相关。记得有一次跟在以 色列的中国留学生出去旅游,那个 地方的山石很奇特,五颜六色,花 纹特别漂亮。有一个学生就说: “这石头在艺术家看来就是一个艺 术品,但是对科学家来讲,它就是
56 2009.10
日,相当于一周当中根本没有休息 日。4年多时间这么过下来,的确 挺累的。因为网站、广播、报纸、 电视都来约稿件,稿件需求多,工 作量很大。晚上经常要到凌晨两、 三点后才能睡觉,第二天一早又要 起来工作。身体上的累还好克服, 睡一觉或者放松一下就能够恢复过 来,而情绪上的“累”调整起来就 不那么简单了。 有一阵我的情绪特低落,我把 这种状态叫“巴以综合症”。就是 不愿意去翻开报纸看,因为报纸头 版经常是爆炸现场的照片,看了以 后特别难受,看到任何东西都特悲 伤,特沉重。后来我跟其他有相似 经历的记者聊起来,他们也有相同 的感受。 在那儿一方面很辛苦,甚至有 一种无法抗拒的心理疲劳;但是 另一方面那个地方确实让你不忍离 开,让你很充实,让你有写不完的 新闻题材。我觉得人不是为了让自 己不累才活着,而是活着就要考虑 用一辈子去做自己认为有价值、有 意义的事情,当你认准了,你就要 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你就能 做到“累并快乐着”。
安抚遇难者家属及广大公众的情绪记者会发言稿
安抚遇难者家属及广大公众的情绪记者会发言稿
天有不测风云,意外与明天我们永远都不知道哪一个会先降临!那个曾经我们天天一起生活一起欢笑一起分享的人的`离去,我们会不舍会难过,可是除此我们还能做什么呢?我想要是他在天的那边看到你们不能好好吃饭,不能快乐生活,他也会走得不安。
你的亲人只是到了你看不到的地方,但是他们能感应到你,他们不希望因为他们而让你过得不好,失去自己,要让他们知道你是非常坚强非常勇敢的人,即使在这里分离,也有勇气继续爱自己,继续好好生活着。
人生就是这样,想要拥有却不能够拥有,或许会使人们自暴自弃。
确实失去,就要越坚强,过去的事就让它过去,无法挽回过去。
就让我们坚强起来,失去了一个人,至少还有其他人,不会让我们觉得寂寞的!
逝者安息,生者奋发。
生者奋然,死者安息。
尽人事!万事终究有始有终!随缘人死不能复生,请节哀顺变珍惜眼前人,节哀顺便,不要太难过了。
照顾好身体。
家人会在那边过的很好.一定不希望看到大家太难过!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
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
生老病死,一切都是自然现象;人生自古谁无死,只要常活我心中。
亲人去世了,不要太伤心难过,在天堂,他不会喜欢你这样消沉
的,打起精神,努力吧,为了爱你的亲人,为了你自己。
xxx
20xx年xx月xx日。
扫烈士墓小记者采访问题
开头语:敬爱的____您好,我是饶良镇中心小学记者站的小记者,我叫___,可以提问您几个问题吗?(老人称爷爷、年轻女的称阿姨、年轻男的称叔叔、学校老师和领导统称老师。
也可不用称呼,直接开头语开始)
结束语:听了您的回答我收获了很多,谢谢您能接受我的采访。
学校老师:
1.清明扫墓是一项非常庄严的活动,为了组织这次活动学校做了哪些准备?
2.您觉得学校在清明前夕组织这次活动意义何在?
3.有人觉得参加活动就是浪费时间,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您觉得生活中这样的活动应该多提倡吗?
守墓人:
1.听说您在这里守墓好多年了,是吗?您会不会觉得很苦?
2.听说您以前也当过兵,你是不是以自己曾经是军人而自豪?
3.您在这里守烈士墓这么多年,每年都有很多人来扫墓吗?都有哪些人呢?
4.您觉得作为小学生我们应该学习烈士的哪些精神?
所有人都可以提:
1.有时候我们会听到这么一种说法,就是觉得这些革命精神老套、过时,对此您有什么看法?
2.您觉得先烈们的哪些精神值得我们学习和继续发扬呢?
3.您觉得这种革命精神对我们今天的学习生活有哪些帮助?
4.请问,面对这么多英烈的墓碑,您的心灵有哪些触动?
5.对于饶良中心小学组织的这次扫墓活动您有哪些感想?
6.有人觉得小学生参加像这样的活动就是浪费时间,您对此有什么看法?您觉得应该多提倡吗?
7.您觉得对于我们小学生来说更应该学习烈士的哪些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姚贝娜的死,折射出了新闻业所面临的第三大悲哀,作为采访了无数次死人事件的我来说,不得不说说《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了。
中国的新闻业目前面临着史上最大的悲哀:不懂马克思主义的,非要教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不懂新闻的,非要管新闻;不懂记者职业的,非得写点咸吃萝卜淡操心的话,发挥臆想,写写文章,胡诌一下这个职业。
前两种情况,出于各种政治的非政治的因素,我就不再赘述了,忍了10年,不要一朝张狂,害得自己连吃饭的家伙都没了;而对于第三种情况,实在想一吐为快,因为中国记者的真实情况,的确被这些胡说八道的文章给糟蹋了。
文|水满则溢
入行10年,采访过的死人事件数不胜数,当然也包括名人,例如马季、侯耀文、张学津、姜凤山……对于这些名人之死,在我眼里,跟那些因为车祸、火灾、地震,乃至凶杀所命丧无常的普通人之死,没有什么两样。
活着的时候再风光,最终一抔黄土罢了。
马季先生的死,给我印象最深的便是他死亡的当天晚上,我和《法制晚报》的摄影记者坐在他家的楼道里,漫无目标的等待着。
那时,我刚参加工作没多久,再加上一直喜欢马先生的相声,真的很想做出一篇惊世骇俗的文章。
可是,人家死人了,你忍心去敲门吗?我和林晖坐在楼道的台阶上,商量着这件事儿,都觉得不敲门,是人性;敲门,是责任……最终,我们选择了人性,毕竟稿子是给人看的,不是为了出名。
林晖是老记者,我当时是新记者,就在楼道里从马季先生的意外去世谈到了新闻这个行业,可能我们还都是有着过去生活的情结吧,喜欢相声,喜欢有人味儿的东西,喜欢感慨人之不易,所以当名人就这样去世的时候,我们觉得除了悲哀,还有就是记着这个职业所给予
我们的种种意外,恰是这种意外能够让我们感悟人生的很多东西。
后来马季先生下葬的时候,我又去了。
从赵岩、冯巩、王谦祥、李增瑞……乃至更多的相声圈里、其他艺术圈里的名人,你会看到谁是真情,谁是假意,谁是真哭,谁是摆样子……观察,是记者在任何时候都要干的事情,它应该成为记者的潜意识,有人说记者是靠问来采访的,但真正的记者,首先是靠眼睛的——观察力,是采写的生命。
我冒昧的来到了马夫人面前。
我是这样问的:“阿姨,您好。
我是北京青年报的记者满羿,也是马先生的一位忠实的听众,今天很冒昧来先生的葬礼。
我不知道合适不合适,您是否接受我采访,没关系,我知道您很难受,我也知道这样很不礼貌。
”
马夫人是这样说的:“感谢您来参加葬礼,谢谢您,谢谢您。
但是我现在的心情,您也能理解,我就只想表达我们家属的感谢。
”
我看了一眼马东,马东也是说:“谢谢你的理解,我们这次不想特别大的渲染,就是一次亲朋之间的事情,感谢你的到来。
以后咱们可以详聊。
这次真的不好意思”
我最后这样说:“我明白,应该我来说对不起,我最后只想向马先生表达我最后的致敬。
”后来,我冲马夫人鞠了一个躬。
换位思考,带着对逝者的尊重,带着对生命的尊敬去采访死人事件,这不应该是我们记者基本的素养吗?我不否认在这个行业里,有一些人在死亡现场嘻嘻哈哈,在殡仪馆打打闹闹,但是整体的这个行业,就我观察,还很少有没人性没人味,只顾稿子不顾死者的记者,至少在我们那个时候,在我们那个时候的北京,这样的记者几乎没有。
马先生只不过我所报道的死者之中的一员吧,作为曾经的热线记者,非正常死亡的普通人才是我接触最多的。
一次人民大学有一位女博士后跳楼了。
几经周折,采访到了她的导师,一位70多岁的老教授。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这位老教授很痛心爱徒之死,但我也会发现,他的脸上没有那样的悲伤之情,反而很镇定,有的时候还会带着一丝笑容,即便只是礼仪性的。
我带着谦恭之情表达了对逝者的可惜,对这位导师说:“作为记者,我们不是非要打探您学生的隐私,只是觉得一个博士后突然的跳楼,应该跟一般人的自杀不一样,可能背后会有其他的原因,因此想向您了解一下她的情况。
您能接受我采访吗?如果您觉得不合适,我们也能理解。
我们能体会到您失去爱徒的伤心……”
当天,我又找到了她的丈夫。
起初,他的丈夫很抵触,是这样说的:“人都死了,你们还采访,有没有人性。
你们要干什么……”
我是这样说的:“我们所以来采访,并不是来窥探您夫人的隐私,我们只是觉得您的爱人在一切的痛苦即将熬出来的时候,选择了这样的离开,必然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的。
我刚刚采访完您夫人的导师,也了解了一些情况,所以才过来的。
您可以接受我们的采访,也可以拒绝,我们尊重您的选择。
而且,我想如果您以后处理夫人的事情遇到什么麻烦,也可以
找我。
”
这位丈夫低头凝思了片刻,把我让进了屋子里,简单的跟我说了几句,并且互相留了联系方式。
最后,他也对之前的“莽撞”向我道了谦。
其实,采访就是与人沟通,是记者展示和理解人性的过程。
很多所谓的名记,采访名人可以,采访文化人可以,但是你让他们采访普通老百姓,采访死人事件,采访农民,却很难,人家不爱搭理他们。
为什么?名人善说,能说,知道要说什么,也知道你想要什么,所以他会投其所好,借而控制你,最终你以为得到了想要的,其实是他得到了他想要的。
但是老百姓不是这样,他们不善于说,天生对外人有敌意,或者防人之心,你如何去寻找到他们的突破口?有人会用各种所谓的技巧,但是就我自己的工作经历而言,这些技巧纯粹扯淡,人家只是有提防之心,但并不傻。
所以,我只是用情感说话,用道理说话,我不在乎采访结果是成功还是失败,我在乎的是受访者的信任。
对于受访者,我需要的是打入他们的内心世界,不是简单靠几句震世骇俗的话,简单的靠打个电话,梳理资料,就去写一篇几千字的稿子。
就像那篇引起轩然大波的写“庞麦郎”的稿子,在我看来是完全失败的,作者没有进入到受访者的内心世界,之后再跳出来。
对于庞麦郎,我们采访的是一个人,而不是一个精神病或者偏执狂;对于死人事件,我们采访的是人,不是一个死人。
道理其实是一样的,只是你能否悟道而已。
最后,我想说说我们为什么要采访那些死人事件。
对于一个有追求的记者而言,不是简单的因为有书本上强调那种新闻性才去采访,而是他们的意外对于社会而言有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才去采访。
例如我采访马季,不仅仅因为他是名人,更因为人民群众对他的热爱,因为他的相声欢笑了几代人;对于女博士后之死,不是因为一个女人的跳楼,而是因为它背后所可能存在的社会问题。
当年,凤凰岭一个爬野山者坠山而亡,现场民警讥讽我为了点稿费来采写,于是我和这位警察之间产生了下面的对话:
我说:“您看,您来现场是为革命工作;我们来采访也是革命工作。
革命工作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您说这大端午的,谁不愿意在家吃粽子啊,我们干吗非得这么大老远赶来啊。
不都是为了我们的‘党’嘛。
我们是党的喉舌,警察是国家机器,是没有冲突的。
这记者有职业道德的,也有没职业道德的,什么叫良莠不齐啊,我们北青的记者从来都讲职业道德,您不能对个别记者有意见,就都说我们记者不好啊,咱不是得讲客观吗?”
一个貌似领导的警察只得说:“你们是喉舌,好歹还是身体器官,我们是机器,也就一工具。
”旁边一山友还帮腔:“您们喉舌净吃好东西呐还。
”我一听又找补了一句:“我们老百姓不是还得靠你们工具帮助嘛,我们这是嗓子,不是食道。
吃好东西的是食道。
”
周围的警察们实在没的说了。
结果,旁边那跟死者同来的人又说:“你们有时间报报国家大事,经济形势,这种小事有什么可报的啊。
”由于死者家属在场,出于对死者的尊重,我没有再对这个人进行驳斥,但其实我心里想说:“我们来报道就是要提醒更多的人,尊重规定,珍惜生命。
您这自个儿对生命的不爱惜,非要违规爬野山,最后浪费的是国家的人财物力。
”
说实在的,总结这10年的工作,所谓的与受访者的采访技巧,归根结底就两个字:生活;所谓理解受访者,归根结底两个字:常人。
我们现在一些年轻记者或者学习新闻的人,不懂生活,把自己“常人”的位置摆不正——面对老百姓,他觉得自己高人一等;面对名人,他就开始跪舔——不从生活中寻找逻辑,捕捉事件,挖掘意义,完全活在书本里和装B世界的空中楼阁上。
于是,新闻就变得越来越贬值,越来越无意义。
我不知道《记者们在病房外,焦急地等待着她的死亡》这篇文章的作者“掀起你的头盖骨”是何人,假若真的是中传大学的一位学生,我倒真希望你能来北京青年报社实习一下,给我一个机会,教教你如何做记者。
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