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燃烧学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强迫着火特征
(1)体现为局部火焰及其传播 (2)燃点远高于自燃点 (3)点燃过程比自燃过程复杂 (电火花引燃)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热理论中的灭火措施
降低系统的氧气或可燃气的浓度。 降低系统的环境温度。 改善系统的散热条件,使系统的热量更容易散发出去。
重要结论:
降低氧气或可燃气的浓度,对灭火来讲比降低环境温 度的作用更大;相反对防止着火来讲,降低环境温度的作 用大于降低氧气或可燃气浓度的作用。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四、燃烧条件的应用
防火措施: 1、控制可燃物 2、隔绝空气 3、消除点火源 灭火方法: 1、隔离法 2、窒息法 3、冷却法 4、抑制法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基本概念
燃烧产物:由燃烧或热解作用而产生的全部物质。
烟:由于燃烧或热解作用所产生的悬浮于大气中可 见的固体和(或)液体微粒。
燃烧的化学基础:有关计算 燃烧反应速度方程 燃烧时空气需要量的计算
固液体可燃物燃烧时的空气需要量计算 气来自百度文库可燃物燃烧时的空气需要量计算
固、液体理论燃烧产物生成量 燃烧热与燃烧温度的计算
燃烧的物理基础:热量的传递
热量传递的方式:
一、热传导
1、热传导定义:相互接触而温度不同的物体或物体中 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当不存在宏观的相对位移时, 由微观粒子的热运动引起的热传递现象。 2、傅里叶定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链琐反应理论中的灭火分析
1、链锁反应理论中灭火的关键要使已着火的系统灭火,关键在 于使系统中自由基的增长速度小于其销毁速度。 2、链锁反应理论中的灭火措施: 降低环境温度,以减慢自由基的增长速度; 增加自由基在固相器壁的销毁速度; 增加自由基在气相中的销毁速度。
灭火基本原理
1、降低着火系统温度; 2、断绝可燃物; 3、稀释空气中的氧气浓度; 4、抑制着火区内的链锁反应。
可燃气体的燃烧
泄压装置
(一)安全阀 1、定义:通过阀瓣的开启泄放出介质而降低容器内压力的一种特殊 装置。 2、特点:操作不用中断。 3、缺点:密封性能有时不良; 不能适于急剧的化学反应迅速升压所需的快速泄放情况; 对各种腐蚀性介质适应能力差; 对于黏性较大或有结晶体的液态介质,有时会黏住阀瓣, 影响启 跳压力的精度等。 4、适用场所 适用于容易产生物理过程超压的操作,容许介质存在微量泄漏, 且介质黏度不大的场所。 (二)爆破片 1、特点: 爆破压力精度高、动作快,泄放量大,可用耐腐蚀性强 的材料制造。 2、缺点: 膜片破裂后操作中断,且其制造质量要求高。 3、适用场所:主要用于防止化学性爆炸,用于泄压要求灵敏介质 不易泄漏,不宜安装安全阀的压力容器。
液体的燃烧
一、闪燃和闪点 1.闪燃 可燃液体蒸气与空气混合气体遇火源发生一闪即灭的现 象。 2.闪点 在规定的实验条件下,液体表面发生闪燃的最低温度。 二、同类液体闪点变化规律 1、同系物闪点随分子量增加、沸点升高、比重增大、 蒸气压降低而变高。 2、正构体比异构体的闪点高。 丁醇>丙醇>乙醇>甲醇; 同系物间点随分子量增加而升高。
辐射是通过电磁波传递能量的方式。 热辐射是因热的原因而发出辐射能的现象。 辐射换热是物体间以辐射方式进行的热量传递。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一、着火
着火:可燃体系因某种原因引起自动升温,反应自动 加速,最后出现火焰的现象。
二、着火分类
1、自燃:可燃物在无外部火源作用下,因受热或自 身发热并蓄热而发生燃烧的现象。 热自燃:可燃物因被预先均匀加热而产生的自燃。 化学自燃:可燃物在常温常压下因化学反应产生的热 量着火。 2、点燃(引燃):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物体等 高温热源的强加热而着火,然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 燃物中。
1、黄磷 (存放在水中) 2、烷基铝 (存放在苯中) 3、硝化纤维素(存放在水中或酒精中,含水量不得少于32%或放 在低于20℃的密闭箱子中)
(三)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
相互接触能自燃的两种物质,一般一种是强氧化剂,一种是强还
原剂。
(四)与氧化剂混合,在撞击或摩擦作用下能着火或爆炸
相互接触能自燃的物质储运过程中要分开; 与氧化剂混合,在撞击或摩擦作用下能着火或爆炸的物质,运输过 程中要防止撞击或摩擦。
气中扩散,使新鲜冷混气发生链锁反应的结果。 (层流火焰传播速度——马兰特简化分析)
可燃气体的燃烧 物理化学参数对层流火焰传播速度的影响
(一)可燃气与空气比值的影响
混气中可燃气与空气比值不同, Sl不同。存在一最佳比值,在 此最佳比值条件下火焰传播速度最快; 火焰传播存在浓度极限,混气中可燃气太少或太多,火焰均不能 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严格控制火源
1、化学火源: 明火 化学反应放热 2、高温火源: 高温表面 热辐射 3、电器火源: 电火花 静电火花 4、冲击火源: 冲击与摩擦 绝热压缩
可燃气体的燃烧 防止可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预混气
密封操作 浓度监测报警 通风换气 惰气保护
可燃气体的燃烧
切断爆炸传播途径
(一)安全水封
可燃气体的燃烧
预混气中火焰的传播理论
正常火焰传播区
1、正常火焰传播
主要依靠导热的作用,将火焰中产生的热量传给未燃混气,使之 升温并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气中传播的现象。
2、特点
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减小或接近不变。
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减小。 燃烧波以亚音速进行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轰
1、爆轰:
主要依靠冲击波(激波)的高压使未燃气受到近似绝热压缩的作 用而升温着火,从而使燃烧波在未燃区中传播的现象。
内容:在不均匀温度场中,由于导热形成的某点的 热流密度正比于该时刻同一地点的温度梯度。
燃烧的物理基础:热量的传递 二、热对流
1、热对流定义:流体中温度不同的各个部分之间,
由于相对的宏观运动而把热量从一处带到另一处的现象。 2、对流换热:具有相对位移的流体与所接触的固壁 面之间的热量传递过程。
三、热辐射
爆轰的预防措施
防止火焰向爆轰波转移,在未生成爆轰波之前,阻止 火焰传播,可安装阻火器。 在爆轰初始生成时,可将管径急剧增大,使爆轰中 断,并与阻火器并用。
可燃气体的燃烧 气体爆炸的预防 可燃气爆炸的条件:
有可燃气。 有空气,并且可燃气与空气的比例必须在一定范围内。 存在火源。 预防可燃气爆炸的原则: 严格控制火源。 防止可燃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气。 切断爆炸传播途径(抑爆技术)。 在爆炸开始时及时泄出压力,防止爆炸范围扩大及爆 炸压力升高(卸压技术)。
可燃气体的燃烧 分解爆炸
(一)分解爆炸的条件 1、分解爆炸必须是放热反应; 2、存在能量足够的火源或热源; 3、初始压力不小于分解爆炸的临界压力; 4、分解爆炸不需要氧气,爆炸上限为100%。 (二)能分解爆炸的几种气体 1、乙炔 2、氧化乙烯 3、乙烯 4、氮氧化物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轰 爆轰产生的条件 (1)初始正常火焰传播能形成压缩扰动。
(2)管子足够长或自由空间的预混气体积足够大。 (大于爆轰前期距离) (3)可燃气浓度处于爆轰极限范围之内。 (4)管径大于爆轰临界直径。
爆轰波对设备破坏特点
1、波速很快,会使设备中常用的泄压装置失去作用。 2、压力很大,特别碰到器壁时,会产生反射增压作用。 3、体现为动压冲击作用。
可燃气体的燃烧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强迫着火
一、强迫着火的特征 1、强迫着火
当一个冷的反应混合物被一个热源迅速地局部加热时,在热源附 近就会引发火焰,并且这个火焰就会传播到附近的冷的混合物中去, 这种引发火焰传播的过程即定义为强迫着火或引燃。
点燃(引燃):
可燃物局部受到火花、炽热物体等高温热源的强加热而着火,然 后依靠燃烧波传播到整个可燃物中。
(二)阻火器:阻火器是阻止火焰传播的火焰阻断装置。 金属网阻火器:在器内用若干层有一定 孔径的金属网,把空间分隔成许多小孔隙。 砾石阻火器:器内是用沙粒、卵石、玻璃 球、铁屑等作为充填料,将器内空间分隔 成许多小孔隙。 波纹金属片阻火器:通常由交迭放置的 波纹金属片组成的有三角形孔隙的方形 阻火器和将一条波纹带与一条扁平带绕 在一个芯子上组成的圆形阻火器。
(二)可燃气体的分子结构 (三)初始压力
对二级反应,压力与火焰传播速度关系不大。
(四)初始温度
混气初温增加,火焰传播速度越高。
(五)惰性气体的含量
惰性气体加入量越多,火焰传播速度越小。
可燃气体的燃烧 可燃气体爆炸
预混气爆炸温度、爆炸压力、爆炸升压速度的计算; 爆炸威力指数和爆炸总能量计算。 爆炸温度: 爆炸压力: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三、着火条件
1、着火条件 如果在一定的初始条件下,系统将不可能在整个时间 区段保持低温水平的缓慢反应态,而将出现一个剧烈的加 速的过渡过程,使系统在某个瞬间达到高温反应态,这个 初始条件便称为着火条件。 2、正确理解着火条件 ① 达到着火条件,只是具备着火的可能。 ② 着火条件指的是系统初始应具备的条件。 ③ 着火条件是多种因素的总和。
消防燃烧学
消防技能基础教研室 张友达
内容
1 2 3 4
燃烧的化学基础 燃烧的物理基础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气体、液体、固体燃烧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一、燃烧和火灾的基本概念
1、燃烧: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 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称为燃烧。 2、火灾: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 灾害,叫火灾。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产烟量的影响因素:
氧气供给情况:氧气供给充分,碳粒子生成少,或不 生成碳粒子。氧气供给不充分,碳粒子生成多。 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可燃物分子中碳氢比值不 同,生碳能力不同,碳氢比值大的生碳能力强。 可燃物分子结构:环状结构的芳香族化合物生碳能力 比直链的脂肪族化合物高。
二、燃烧本质
特殊的氧化-还原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发生电子转移,反应物和生成物在 反应前后的化合价发生变化。 特殊性:伴有放热、发光、火焰和发烟四个特点。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三、燃烧条件
1、燃烧的必要条件 可燃物:凡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它氧化剂起燃烧反 应的物质都称为可燃物。 助燃物:凡与可燃物结合能导致和支持燃烧的物质 称助燃物。 点火源:凡能引起物质燃烧的点火能源统称为点火 源。 2、燃烧的充分条件 可燃物和助燃物要有一定的数量和浓度,点 火源有 一定的温度和足够的能量。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共同特点:
放出可燃气和大量热,可燃气在局部高温环境中与氧 结合,发生自燃。 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消防安全要求。 储运中防止包装破损,防止吸水、吸潮。 防止与酸接触。 着火后,严禁用水扑救。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二)空气中能自燃的物质
2、爆轰区的特点:
(1)燃烧后气体压力要增加; (2)燃烧后气体密度要增加; (3)燃烧波以超音速传播。
可燃气体的燃烧
层流预混气中正常火焰传播速度
火焰传播机理
1、热理论
火焰能在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传播到 新鲜冷混气中,使冷混气温度升高,化学反应加速的结果。
2、扩散理论
火焰能在新鲜混气中传播是由于火焰中的自由基向新鲜冷混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二、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及危害性
1、燃烧产物的毒害作用 (1)缺氧、窒息作用 (2)毒性、刺激性、腐蚀性 (3)高温气体的热损伤 2、燃烧产物的危害作用 (1)烟气的毒害性 (2)烟气的减光性 (3)不完全燃烧产物的爆炸性
燃烧的化学基础:燃烧的产物
建筑火灾中常见的可燃物和燃烧产物
爆炸升压速度:
爆炸威力指数=最大爆炸压力×平均升压速度。 爆炸总能量:
可燃气体的燃烧
爆炸极限
一、基本概念
1、爆炸下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低浓度。 2、爆炸上限:可燃气与空气组成的混合气体遇火源能发生爆炸 的最高浓度。
二、实用意义
(一)评定气体和液体蒸气的火灾危险性大小。 (二)评定气体生产、储存的火险类别。 (三)确定安全生产操作规程。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谢苗诺夫自燃理论
在整个温度范围内,放热速率都大于散热速率,体系 温度自动增加化学反应加速,着火。
F-K自燃理论
(弗兰克-卡门涅茨基自燃理论)
预测物质发生自燃的可能性。 求材料活化能。
着火与灭火的基本理论 典型物质自燃
一、易自燃的化合物与单质
(一)与水作用发生自燃的物质 1、活泼金属 2、金属氢化物 3、硼烷 4、金属磷化物 5、炭化物 6、金属粉末 7、保险粉 8、 CaO 无水AlCl3 Na2O2 NaOH 发烟H2SO4 氯磺酸、PCl3 (与水接触时,虽不产生可燃气体,但放出大量的热,能将附近的可 燃物引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