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扬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合集下载

周扬简介_周扬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周扬简介_周扬的资料介绍、故事传奇

周扬简介 周扬 姓名:周扬 原名:周运宜 性别:男 出⽣年⽉:1908年—1989年 籍贯:湖南益阳 周扬(男)(1908—1989)原名周运宜,字起应。

笔名有绮影、⾕扬、周苋等。

湖南益阳⼈。

1928年毕业于上海⼤夏⼤学,同年冬留学⽇本。

1930年回上海,参加领导中国左翼⽂艺运动。

曾任左联党团书记、⽂化总同盟书记、《⽂学⽉报》主编。

期间主要介绍苏联⽂艺理论。

1936年提倡“国防⽂学”,与、胡风等提出的“民族⾰命战争的⼤众⽂学”发⽣著名的“两个”的论争。

1937年到延安,历任陕⽢宁边区厅长,鲁迅艺术⽂学院院长,中央⽂委委员,延安⼤学校长。

抗战胜利后,任华北联合⼤学副校长。

后相继任中共晋察冀中央局宣传部长、华北局宣传部长。

1949年与郭沫若、茅盾等筹备。

召开了全国第⼀次⽂代会。

中华⼈民共和国成⽴后,⼀直担任⽂化宣传⽅⾯的领导⼯作,主要担任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化部副部长等职。

他是五六⼗年代中国⼤陆⽂艺界的实权⼈物,具体领导了中共中央部署的各种⽂艺运动和思想⽃争,发表了许多重要的⽂艺讲话。

“⽂⾰”初受到政治性批判,并被监禁。

“⽂⾰”后得到平反重新复出,担任过⽂联主席。

中宣部副部长等职。

1983年因发表《关于马克思主义⼏个理论问题的探讨》,涉及“⼈道主义”和“异化”的问题⽽遭胡乔⽊等⼈的批判,后长期卧病。

⼀⽣著译甚多。

翻译⼩说诗歌⽂学作品有《安娜·卡列尼娜》,《⽣活与美学》等。

编有《马克思主义与⽂艺》,系统分类介绍马、恩、列、斯、⽑以及、鲁迅的有关论述,有较⼤影响。

出版论著有《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民的⽂艺》、《坚决贯彻⽂艺路线》等。

他的很多论述带有不同时代强烈的政治⾊彩,是个争议较⼤的⼈物。

论著:《表现新的群众的时代》、《新的⼈民的⽂艺》、《坚决贯彻⽑泽东⽂艺路线》等 译作:《安娜·卡列尼娜》、《⽣活与美学》等。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研究

20世纪80年代我国人道主义与异化问题争论研究一、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背景及序曲“文化大革命”之后,学术界对之前侵犯人权贬低人性的残酷现象进行批判与反思,想要寻得人性和尊严的复归,并从那时起关注起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以及改革开放的进行,学术界也有了一个相对开放活跃的状态,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一场热热闹闹的大讨论轰动了全国,一时间可谓是众说纷纭,通过这次讨论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异化理论更加深入人心,影响深远。

这次大讨论的序曲要追溯到1978年,那时朱光潜发表了《文艺复兴至十九世纪西方资产阶级文学家艺术家有关人道主义、人性论的言论概述》,紧接着汝信也发表了《青年黑格尔关于劳动和异化的思想——关于异化问题的探索之一》,这两篇文章可以说是在“文化大革命”之后较早触及人性问题并最先谈及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到1979年,王若水在《关于“异化”的概念——从黑格尔到马克思》一文中很清晰地阐释了异化的概念,朱光潜在《关于人性、人道主义、人情味和共同美问题》一文中表明马克思并没有否定过人道主义并且认为真正的共产主义体现为人道主义同自然主义的统一。

以上四篇文章的问世表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开始映入学者们的眼帘。

二、“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讨论的过程及主要观点这次大讨论真正发端于1980年8月,王若水发表了一篇名为《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的文章,单从这篇文章的题目来看旗帜就非常的鲜明,直接表明了他的立场。

他认为之前的一些哲学类的教科书总是不怎么提及人的价值的追求、人的异化问题、人的真正的解放,而马克思正是从现实的人的角度出发寻求人的解放才创立了唯物史观。

他说人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同时还是马克思主义的归宿点。

这在学术界引起了非常大的反响,一时间众说纷纭。

赞成王若水观点的学者主要都认为马克思主义它本身就是人道主义或者说人道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有机部分。

《周扬的文学批评》PPT课件

《周扬的文学批评》PPT课件

精选课件ppt
3
• 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建国后 历任中央文化部副部长、全国文联副主席、中国 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共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十年 浩劫中,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的长期迫害 。粉碎“四人帮”后,他恢复了名誉,重新工作 ,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福院长、顾问,中共中央 宣传部副部长、顾问。在第四次文代会上当选为 全国文联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席等职。
精选课件ppt
1
• 批评家简介 • 文艺思想 • 文本解读:《论赵树理的创作》
《论艺术创作规律》
精选课件ppt
2
批评家简介
• (一)生平:周扬(1908-1989),原名周起应,主要笔 名有周笕、绮影、企新、谷扬等,湖南益阳人。早年就读 于上海大夏大学,1928年赴日本。1930年回国,参加领导 左翼革命文艺运动,曾任中共上海中央局文委书记、中共 左联党团书记、《文学月报》主编等职。1937年赴延安, 曾任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陕甘宁边区文协主任、鲁迅艺 术文学院院长、延安大学校长。1946年至1949年,先后任 中共晋察冀中共局、华北局宣传部长。
精选课件ppt
24
• “作者在描写他的人物上,其次一个特点就是:他总是通 过人物自己的行动和语言来显示他们的性格,表现他们的 思想情绪。关于人物,他很少做长篇大论的叙述,很少以 作者的身份出现来介绍他们,也没有作多少添枝加叶的描 写。”
精选课件ppt
25
• “他还每个人物以本来面目。他写的人物没有‘衣服是工 农兵,面貌却是小资产阶级’;他写农民就像农民。动作 是农民的动作,语言是农民的语言。一切都是自然的,简 单明了,没有一点矫揉造作,装腔作势的地方。而且,只 消几个动作,几句语言,就将农民的真实的情绪的面貌勾 画出来了。”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的解放(下)试卷与答案2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与人的解放(下)试卷与答案2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95.0 分!您通过考试!正确答案:第一部分;判断题1.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周扬赞成把马克思主义等同于人道主义。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答案分析: 无2.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984年1月3日,胡乔木在中央党校宣讲了批判周扬的重要文章:《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3.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粗陋的共产主义要求废除私有财产的不平等,以铲除社会上的富有和贫穷的对峙。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4.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共产主义是完成了的自然主义和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的统一。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5. 王虎学博士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对待《手稿》。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6.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7.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共产主义的论证进一步深化了。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8. 王虎学博士认为,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辩证分析《手稿》中的积极成果与旧的痕迹。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9. 王虎学博士认为,“顶点论”对《手稿》的国际影响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正确√A. 正确B. 错误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10.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马克思关于人的生存状态、人的解放的深刻洞见,构成了“以人为本” 的思想资源和立论基础。

正确√A. 正确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答案分析: 无11. 根据王虎学博士所讲,19世纪30、40年代,“共产主义”开始出现在西欧的一些报刊上,并且很快成为一种思潮。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8页]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8页]

二、关于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和异化
胡乔木于1984年1月3日在中共中央党 校作了《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讲 话。在这篇讲话中他从两个方面指出人道 主义一词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含义:一个是 作为世界观和历史观;一个是作规律,探索文艺和政治的新型 关系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思想解放运动中, 文艺与政治的关系成为了文艺议程上一个 尖锐的现实问题。究其原因,从毛泽东明 确提出“文艺从属于政治”这个命题到 “文化大革命”这段时间内,文艺被严重 地政治化,自身的发展受到了根本性的阻 碍。
一、解放思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 学思想
1.关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2.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问题 3.文艺鉴赏和批评 4.继承与革新问题
二、对“文艺从属于政治,文艺为政治服务” 的辨正
周扬有关文艺与政治关系的观点是有 一个发展过程的。他作为党的文艺工作的 领导者,曾坚定不移地信奉“文艺为政治 服务”、“文艺从属于政治”的观点,讲 “政治优位”,讲文艺为政治中心和政策 服务,倡导写重大国防题材,要求作家学 习政策。
第二节 新时期胡乔木对马克思主义 文艺学的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胡乔木(1912—1982),原名胡鼎新, 江苏省盐城县人。中国共产党杰出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政治家 和社会科学家。
一、对《讲话》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1.坚持《讲话》的根本精神,纠正部分提法 2.阐明“二为”方针,推进文艺批评
第六章 新时期周扬、胡乔木对马克 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与发展
第一节 新时期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思想的坚持 与发展
周扬(1908—1989),原名周起应。出生于 湖南益阳县。从20世纪30年代到80年代的半个世 纪中,周扬都是作为我国重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 理论家和文艺领导人出现于中国文坛。可以说, 周扬的文艺批评生涯是一部中国文艺学思想在特 定历史阶段斗争发展史的缩影。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

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同反马克思主义的三次论战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在1919年至1921年间,马克思主义者同反马克思主义流派开展了三次大规模的论战。

一、关于“问题与主义”的论战。

从五四运动中分化出来的资产阶级右翼知识分子胡适,1919年7月在《每周评论》上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后他又连续著文论述有关问题),公开反对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攻击宣传马克思主义“是阿狗阿猫都能做的事,是鹦鹉和留声机器都能做的事”,反对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社会问题,主张“一点一滴的改良”。

8月,李大钊在同一刊物上发表了《再论问题与主义》一文,指出:中国社会问题的根本解决,必须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只有用革命的方法解决中国社会的问题,一个一个具体问题才有解决的希望。

在这个时期,陈独秀、瞿秋白等也曾发表文章,批判了胡适的反动观点。

这场论战是无产阶级思想对资产阶级思想的第一次反击。

它有力地回击了资产阶级对马克思主义的进攻,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帮助许多先进知识分子认清了改良主义的反动本质,显示了马克思主义的强大生命力。

二、关于社会主义的论战。

1920年11月至1921年2月,地主买办阶级的知识分子代表梁启超、张东荪披着“社会主义者”的外衣来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先后在上海《时事新报》、,《改造》等刊物上发表文章,反对社会主义。

他们在“资本主义必倒,社会主义必兴”的幌子下,贩卖英国资产阶级哲学家罗素鼓吹的基尔特社会主义,宣扬连连资协调,反对暴力革命,认为中国将来可以经过发展协社(资本主义占支配地位的合作社)逐渐蜕变为社会主义。

因此,不必从事工农运动,不必建立无产阶级政党。

马克思主义不合中国国情。

陈独秀、李大钊、李达、蔡和森等在《新表年》等刊物上发表了许多文章,对上述谬论进行了驳斥。

他们指出:在中国这样的半殖民地,要想独立地发展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

要改变中国的落后面貌,唯一的出路就是实现社会主义。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 理论评论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素材

高中语文课外阅读素材:理论评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及其面临的挑战一、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世界地位马克思主义诞生以来,迄今已成为世界性的最具影响力的思潮,不仅成为人文社会科学中引人注目的学派,而且成为广大劳动人民改造世界也改造自身的革命指南。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世界社会主义文艺运动同样影响巨大,还成为许多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新文艺的指针。

列宁曾讲到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即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和法国的社会主义学说。

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形成,则应看到马克思、恩格斯不仅对德国的康德、黑格尔和歌德的美学思想有批判继承,对法、德启蒙思想家的德罗、莱辛的美学思想,对古希腊、罗马的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等的美学思想也都有所继承。

他们本人还十分爱好文学,对文艺实践深有了解。

当代荷兰学者佛克玛和易布斯在论述20世纪世界文艺理论的书中,除了把当代世界的文艺理论梳理为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流派外,他们认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批判地继承了西方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的传统,并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又一派文艺理论。

在他们的视野中,除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理论外,还包括被我们今天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艺理论。

作为西方的学者和后现代主义的阐释者之一,佛克玛和易布斯也不能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重要性和世界影响。

他们还用一节论述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应该说,当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是个巨大的存在,并且随着学术研究的进步和文艺实践的发展而不断获得新的发展和丰富。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我国的传播大体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1920—1949年。

这时期的特点是从介绍部分观点到走向全面而系统的介绍,并逐步与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高峰是产生了毛泽东文艺思想。

20世纪 20年代初,李大到、邓中夏、萧楚女、恽代英、沈泽民等共产党人都有运用辩证唯物史观来论述文艺问题的文章。

早期党的领导人中,翟秋白对传播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贡献比较大。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评析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评析

周扬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探索评析周扬既是正统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又是党在文艺战线上的主要领导人,这双重身份的重叠与糅杂,使他成为中国现代文艺理论史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先驱者和推动者。

周扬从20世纪30年代走上文坛开始,一直致力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探索,并自觉根据中国革命文学的实践经验,有针对性地将马克思主义文艺的基木原理进行中国化改造,其中国化探索在其不同的文艺思想阶段呈现出不同的形态:在20世纪30、40年代,他对马克思主义文论的中国化探索主要体现为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系统化、中国化改造;在20世纪50、60年代,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官方代言人,周扬所做的主要工作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毛泽东文艺思想进行全方位的阐释和宣传;新时期开始后,周扬又通过对自己文艺思想的反思继续进行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中国化探索。

可以说,周扬对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探索的轨迹,浓缩了中国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发展历程和理论特征,尤其是他在20世纪30、40年代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引介和中国化改造更是深刻影响了党所领导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化、文艺运动的历史。

总之,在还原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历史演变并反思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正反两方而经验上,周扬是我们绕不开的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家。

一、周扬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的引介与阐发周扬一生都致力于苏俄文论的译介,并以苏俄文论为基底建构了自己的文艺理论体系,这在学界是不争的事实。

苏联文学、文论深刻影响了他的文学观念,重塑了他的批评语言,改造了他的批评方法和模式,尤其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成为了他从事文学批评的最重要的批评方法。

周扬之引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是基于当时中国革命文学进一步发展的现实需求,因为,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被引进之前,曾经名噪一时的无产阶级写实主义显示出明显的弊端:一方而,它没有实现与现实历史的、客观的结合;另一方而,它没有真正触及现实主义的核心,只是将旧现实主义的写实方法与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机械结合在一起。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执行者...

宁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执行者...

摘 要周扬在二十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也是一个复杂的人物。

由于其长期在中国文艺界身居要职,扮演着文艺政策主要设计者的角色,并且深谙文学理论批评,在他身上,几乎浓缩了一部当代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潮的历史。

因此,延安时期至“十七年”时期,周扬作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要阐释者,和文艺政策的主要制定者、实施者,在当时的文艺界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随着时局的不断变化,周扬总感到不能完全领会领袖对于文艺的真实意图,从而也使自己陷入到了悲剧之中。

纵观周扬的一生,可谓是矛盾的一生,在整个二十世纪的文学史上,他分别扮演着文艺政策的阐释者,执行者,反思者的角色,他每一个角色的坚守或者改变都会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事业产生重大的影响。

本文从周扬这个人物角色入手,从对周扬活动的研究和整合去观照文学发展的演变及其文艺思潮的变化,同时在对周扬的历时性梳理过程中,探析出中国左翼文学、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基本脉络。

在阐释者这个角色中,主要论述周扬对《讲话》的丰富与理解;在执行者这个角色中,主要侧重于周扬对文艺政策的执行与调整及背景分析;在反思者这个角色中,主要阐明了周扬在文艺与政治关系上的重新认识及其对文学理论的再思考,特别是在人性,人道主义异化等方面的深刻见解。

总之,在对周扬的认识与评价中,我们看到多面的周扬,既看到他在文艺上的“左”的一面,对文学“正道”与“大道”的摇荡,又看到周扬对文艺发展及其现象的反思与坚守的一面。

从这个意义上讲,周扬的复杂性也代表了中国知识分子的整体人格和面貌,同时体现了存在于中国知识分子身上的许多缺陷和不足。

关键词:周扬;阐释者;执行者;反思者;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Waver and Persistence——Interpretating of Zhou Yang(1942-1983)Huang Zhaoxia (Chinese Contemporary Literature)Directed by Wang YansenAbstract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Zhou Yang is an important figure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 but also a complex character, and he has too much complexity and incomprehension. He played the key positions in long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in China, played the role of literature and art policy of the major designers, well versed in literary theory and criticism from him, almost concentrated of a contemporary Chinese literary theory and literary history .Zhou Yang is also a combination of multiple roles. As the main interpreter, "Seventeen Years" art key policy makers, and practitioners, can be described as an influential literary and art circles. At the time, he played an irreplaceable role, Zhou Yang didn't fully grasp the overall leader's true intentions, which also make ourselves into a tragedy. Throughout the life of Zhou Yang, his life can be described as contradictory. In the entire twentieth century literary history, he played a significant impact that he adhere to each role or change the will of the Chinese culture and art.According to this paper, from the integration of the activities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to the readings of literature and the literary trend of the evolution of changes, Zhou Yang took the process that combing the Chinese left-wing literature of the basic context. This role in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ose, mainly discussed his speech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rich.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is role, we mainly focu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Zhou Yang's arts policy and the background analysis and adjustment. In this reflective role, we mainly clarify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 the art and politics on a new understanding and rethinking of literary theory, especially in humanitarian insights.In short, in the understanding and evaluation of Zhou Yang, both in literature and art to see him on the "left” side of literature, but also see Zhou Yang's art Development and the phenomenon of reflection and stick side. In this sense, Zhou Yang also represents the complexity of the overall personalit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ppearance, while the body of Chinese intellectuals highlights many of the deficiencies and shortcomings.Key words: Zhou Yang; Interpreter; Performer; Reflective; Socialist Realism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

一、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逐年增加。

为了有效管理生活垃圾,提高资源化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有必要对生活垃圾的组分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和分析。

本报告通过对某城市生活垃圾的组分情况进行调研,旨在为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运输和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二、生活垃圾组分情况1. 可回收垃圾可回收垃圾主要包括废纸、塑料、玻璃、金属和布料等。

在所调查的生活垃圾中,可回收垃圾占比约为30%。

废纸和塑料是可回收垃圾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可回收垃圾总量的70%和20%。

2. 厨余垃圾厨余垃圾是指居民日常生活中产生的食物残渣、蔬菜瓜果皮核等。

在所调查的生活垃圾中,厨余垃圾占比约为50%。

其中,食物残渣和蔬菜瓜果皮核是厨余垃圾的主要来源。

3. 有害垃圾有害垃圾主要包括废电池、废荧光灯管、废药品及其包装物、废油漆和溶剂等。

在所调查的生活垃圾中,有害垃圾占比约为10%。

其中,废电池和废荧光灯管是有害垃圾的主要来源。

4. 其他垃圾其他垃圾主要包括烟蒂、尘土、灰土、陶瓷制品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

在所调查的生活垃圾中,其他垃圾占比约为10%。

三、问题与建议1. 问题(1)可回收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随着可回收垃圾产生量的增加,现有的回收处理能力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不完善。

目前,厨余垃圾处理设施主要集中在城市周边,难以满足城区居民的需求。

(3)有害垃圾处理能力不足。

有害垃圾种类繁多,处理技术要求高,现有处理设施难以满足实际需求。

2. 建议(1)加大可回收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力度。

提高可回收垃圾的回收利用率,降低环境污染。

(2)完善厨余垃圾处理设施。

在城市周边和城区建设厨余垃圾处理设施,提高厨余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3)提高有害垃圾处理能力。

引进先进的有害垃圾处理技术,提高有害垃圾的资源化利用率。

(4)加强垃圾分类宣传和引导。

提高居民垃圾分类意识,培养良好的垃圾分类习惯。

四、结论通过对生活垃圾组分情况的调查分析,我们发现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在生活垃圾中所占比重较大。

“异化”问题讨论和周扬的遭遇

“异化”问题讨论和周扬的遭遇

上世纪80年代初,随着思想解放的开展,在人性、人道主义问题上的禁区被逐渐打破。

至1982年底有关讨论文章已有400多篇。

那时,人道主义、异化是作为科学研究和学术讨论在进行的。

但是,进入1983年以后,却突然变成了一个极其严重的政治问题――反党反社会主义。

以周扬《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为靶子、为拐点,掀起了一场对人道主义、异化问题的批判。

探讨人道主义成了“大问题”1980年9月27日,周扬在中央党校作题为《思想解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报告,概略地谈了他对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看法,并说“我们的缺点和错误是把人道主义送给了资产阶级”。

该文全文刊载于中央党校主办的《探讨》杂志1981年试刊第2期。

1980年10月下旬,全国马列主义研究会主办的全国马列文艺论著学术讨论会在天津举行,中心议题就是人性、人道主义、异化问题。

10月29日《光明日报》对会议作了详细报道。

周扬在听了会议情况的汇报后,比较详细地对这个问题发表了看法。

1982年5月12日,周扬在“毛泽东文艺思想讨论会”上发表题为《一要坚持,二要发展》的讲话,也谈到了当时讨论较多的人性、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他再次提到经济异化、政治异化和思想异化。

这篇讲话经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兼中央书记处研究室主任邓力群审阅,发表于6月23日《人民日报》。

时隔半年,周扬在《发扬十二大精神》一文中说:“我们要爱惜人,关心人,过去我们也批评过人道主义、人性论,有的带有很大片面性,有的是批评错了的。

我们要提倡用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人性论和人道主义,不应不加分析一概反对或轻视。

唯物主义的人性论、无产阶级的人道主义总不应该不讲。

而且要尊重人,尊重人的尊严。

”(《人民日报》1983年1月5日)“全国纪念马克思一百周年学术报告会”文件袋1983年3月7日,周扬在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部联合举办的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学术报告会上做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报告。

80年代的文学思潮

80年代的文学思潮

陆文夫、刘宾雁、邓友梅、从维熙、刘绍棠、李国文、 流沙河、公刘等。
③“知青作家”的崛起 主要有韩少功、张承志、史铁生、贾平凹、王安忆、 张辛欣、梁晓声、孔捷生、李杭育、张抗抗、阿城、 北岛、舒婷、顾城、江河、杨炼等。
④新锐作家的突现 主要有小说家莫言、刘索拉、残雪、马原、余华、 苏童、叶兆言、格非、孙甘露、北村、刘恒、方方等。
4、文学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给文学带来的巨大变化:
(1):文学存在方式的变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文学不再是纯粹的高雅的精神活动,而成为了一种 商品,文学的创作与阅读过程也成为了一种生产与 消费的过程。文学特别是文学期刊,也要考虑自身 的生存利益问题。 (2):纯文学的边缘化,大众文学兴起。现代消 费社会形成,符合人民大众的消费文学、快餐文学 统称为大众文学快速兴起。而纯文学由于不能产生 利益价值而边缘化。
6、大众通俗文学
大众通俗文学从 80年代初经由港台传入,以武 侠、侦探、言情小说为代表,伴随着文化市场的不 断繁荣,大批消费者的形成,作品数量猛增,如何 顿的《只要你过得比我好》、王安忆的《长恨歌》 以及王朔的小说及影视作品等,逐步形成与精英文 学、主流意识形态文学并立状态。
王蒙的小说
一、作家简介
一、几次重要的文艺讨论
1、关于人道主义问题的讨论
人道主义问题讨论始于1978年底,到 1983 年,共发表相 关论文 600 多篇。 1983 年3月,为纪念马克思逝世 100 周年,周扬发表了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重要理论问题的探讨》,根据早期马 克思的观点,认为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同样存在着人的 ‚异化‛问题,对解放后文学创作中否定‚人‛的现象做了全 面深刻的质疑。
④中国现代主义作家获重评 新月派、象征派、现代派诗歌、九叶派、新感觉派等, 沈从文、钱钟书、张爱玲、废名、萧乾、朱光潜、穆 旦等都获得了新的文学史地位和文学评价。

周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探索

周扬对马克思主义的最后探索
了马克思主义和人道主义的一致,肯定了"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概念。这篇文章当
时得到了胡乔木的表扬,因而被评上了《人民日报》1980年"好文章"奖。谁也没有想
到,三年以后,胡乔木又授意汝信对这篇文章作检讨。
1983年是马克思逝世一百周年。为了纪念,中共中央决定召开一个大会,由总书记胡耀
邦做讲演。此外,再召开一个由中宣部、中央党校、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教育部联合举办
六十年代批判人道主义
“文革”义的。在1960年7月的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三次
全国代表大会上(当时周扬是中宣部副部长,党在文艺方面的最高官员)作报告,就批判
了"资产阶级人性论、资产阶级虚伪的人道主义、'人类之爱'和资产阶级和平主义
等",称之为"修正主义的"谬论。周扬指名批评了"南斯拉夫铁托集团",说他们在
刊》1996年12月号上,于光远在1997年的《广州文艺》上,也都叙述了这件事的过程并
表明了他们支持周扬的态度。虽然这都是个人意见,但这也许是一种迹象,表明在经过
这么多年之后,在这个问题上终于可以发表不同意见了。;
作为知情人,我觉得我有责任把我所知道的有关这桩公案的情况写出来。至于其中的是
非曲直,让历史学家去评说吧!
化更有兴趣。他对异化问题是有研究的,曾在中央党校作过有关这个问题的报告。
为考虑这个问题,有一夜他没有睡好觉。第二天他说,他决心讲异化问题。我对他说:"你
决心讲异化,我很高兴。"我原来想,以周扬的身份,可能会觉得谈异化这样的敏感和
有争论的问题是不合适的。他下这个决心需要勇气。
周扬根据我们的讨论,决定挑选四个问题来讲: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二,要重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中国当代文学史(洪子诚)教案及重点[1]

下编: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3课时)具体到中国,特别是30年代民族矛盾加深后,文学渐渐成为政治的仆役;17年中,文学几近毁灭。

但是,文革结束后的80年代,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一个总的特征和趋势是政治放松了对文学的控制。

1:原因(1):文革推行的极权和极左的封建专制模式使人们思想僵化,要想彻底根除文革影响,使国家政治、经济生活步入正轨,就必须推行一种思想解放运动。

使人们思想自由独立,也就必然要使文学脱离政治的束缚。

(2):党吸取了历史的经验教训,认识到文学有自身的独特性,要遵从文学的自身规律,加以引导,不能横加干涉。

2:过程,我们重点看一下文学解放的过程,分两个层面:(1):政治批判阶段——批四人帮。

即配合全党全国上下的批判四人帮运动,在文学领域对四人帮的罪行进行揭批。

这一批判来自并服从于当时的政治斗争:A:批判四人帮的“阴谋文艺”,揭露四人帮篡党夺权的反革命图谋和极左政治路线。

“阴谋文艺”指四人帮为夺权而炮制的一些作品:包括《反击》、《欢腾的小河》、《春苗》、《盛大的节日》等,写所谓的革命群众和走资派之间的斗争。

同时还对其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方法“三突出”、“根本任务论”、“主题先行论”等唯心和实用主义进行批判。

B:批判“文艺黑线论”。

文艺黑线论否定17年甚至五四以来的文学成就,造成一种文学空白,为自己炮制阴谋文艺找借口。

1977年《人民文学》开辟了彻底批判文艺黑线专政的专栏。

但文革结束的头两年,对四人帮的批判在形式上是激烈的,在思想理论上并未摆脱左倾。

特别是中央推行的两个凡是方针,压制了对左的错误的批判,因此这一时期的批判仍是在肯定和维护文化大革命的前提下进行的。

只是批判四人帮,并不批文革,这说明文学界只是把批判当作一场政治运动来看待,用错误观点来批判错误的事件。

要彻底拨乱反正,必须建立正确的思想路线。

(2):思想层面:思想反思阶段——批文革1978年《光明日报》刊登《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全国展开讨论,目的是破除两个凡是,寻求思想解放。

国内近三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综述

国内近三十年关于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综述国内人学研究最早的关注点就是马克思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研究始终是贯穿国内人学研究的一条主线,也是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

纵观国内近四十年的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历程,异化、人道主义、人性和人的本质问题始终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关注重点,围绕这些问题的研究使得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逐渐形成了体系化、学科化、多元化的格局。

标签:人学;异化;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一、国内研究历程与成果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发轫阶段。

1983年周扬在纪念马克思逝世100周年报告会上题为《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的演讲、1984年胡乔木在中央党校所作的题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演讲进一步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人学问题的讨论的深化,围绕讨论形成了相关的论著。

叶舒宪就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对象、方法及其主要内容进行了探讨,是国内较早就这一问题进行专门讨论的论文。

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一大批人学研究专著涌现出来。

刘全复、何祚榕的《马克思主义与人学三题》、刘悦伦等著的《现代人学》、袁贵仁的《人的哲学》就人学的相关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进行了系统探讨。

20世纪90年代初到90年代末是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的展开阶段,这一阶段国内学界对人的研究更加深入和系统化。

1990年中国国际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了黄楠森主编的《人学词典》和1995年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了孙鼎国主编的《人学大辞典》,两部辞书在整合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为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性的参考。

韩庆祥的《马克思人学思想研究》、袁贵仁的《马克思的人学思想》是国内较早系统阐述马克思人学思想的专著。

这一阶段,国内开始出现了一批有影响力的人学研究机构,如北京大学哲学系人学研究中心、中共中央党校哲学部、吉林大学社会发展研究所等。

2002年1月经民政部批准,中国人学学会在北京成立,由此开启了国内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的新阶段。

周扬文艺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谱系

周扬文艺批评与马克思主义谱系

著 的形式表现出来 , 但 却散见于大量的著作 、 书信 、 评 论 文章之 中。周扬 的文艺批 评 中弥 漫着 马克思 主
义 文 艺学谱 系 的思 想 血 脉 , 追 根 溯 源 的探 讨 不 仅 有 助 于理解 共 产 党 人 曾经 为一 种 什 么 样 的文 学 而 奋
批评经常代表着曾经作为主流派的左翼文学思潮 的 政 策 性意 图 , 因此 周 扬 的 文艺 批 评 不 同 于一 般 的 批 评, 它是一种“ 权力话语 ” 。这种话语所传达 的内容 往往要隐退 自己的理论个性 , 去服从组织上 的某项 政策。早在《 讲话》 发表 以前 , 周扬 以宣传 为核心 的 文 艺批 评模 式 已经 开 始 建 构 了 , 很 快 就 与 毛 泽 东 形
人 民、 教 育 人 民的有 力 的武 器 , 突 出强调 了阶级斗 争
文艺批评总是一种以“ 我们 ” 的姿态 出现 的、 指示式 或 者训 导 式 的风格 。也 许有 人对 这种 真理 在握 的姿 态表示反感 , 但是周扬 自己却 自信十足 , 因为他 的批 评话语背后潜存着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谱系集体 的声
师” 。 … 本 来文 艺 具 有教 育 、 认识 、 审美 、 娱 乐 等 多
典型化” 。其实 , 在 决定 人 物个 性 的诸 多 因 素 中 , 马
克 思 主义创 始人 始 终 强调 社 会 的 、 经 济 的 和 阶级 的
种功能 , 但是周扬和革命导师们突出的是文艺对大 众 的政 治宣 传 和引 导教育 功 能 。
95
把文 艺工 作者 的身 份和地 位 提到前 所未 有 的严肃 丽
崇 高 的程度 , 他 的名 言 是 : “ 作 家 是 人类 灵 魂 的工 程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

80年代那场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争论卢 之 超这是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思想界展开的一场重大的理论性和现实政治性的争论。

争论一方面涉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一方面关系如何认识和推进我们正在进行的实践,应该说是严肃的和具有原则性的。

但不幸的是,这场争论虎头蛇尾,留下的是更多的分歧。

参加争论的两位主要人物,周扬同志和乔木同志,都是我尊敬的前辈。

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开始,我有不少时间在乔木领导下做点具体工作,同他比较熟悉。

过去只是同周扬住在一个办公大院里,听过他的报告,参加过他主持的一些会,没有工作上的接触,他并不认识我;后来在理论务虚会上他是我们的组长,我的一些发言可能引起他的注意,才大概对我有个印象,以后又没有多少接触。

他们两位虽然个性很不一样,但都是忠诚党的事业而且思想非常深刻的人物,都是具有矛盾性格和带有悲剧色彩的人物,而且两位都已相继离开了我们。

虽然由于工作关系,我了解这一争论全过程中一个重要方面的大部分情况,某种程度上说也参与了争论。

但是要真正动手写这篇回忆性的叙述,仍感到十分为难。

只是近来出现了不少与这场争论有关的记述和评说,叙说迥异。

有些貌似亲历的叙述,实际离事实甚远。

有人情况了解得很少,结论却下得十分大胆。

因而不得不说明一些我所了解的情况。

对于这场争论,我当然有自己的观点。

这里主要不是谈理论观点,而是想根据亲见亲闻和亲身经历,从我所了解的角度,谈一些实际过程。

观点可以继续争论,事实却是客观的历史存在,容不得臆想和编造。

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学术性讨论,三中全会以后不久便开始了。

作为对过去左倾思潮下全盘否定人道主义的种种错误观点的拨乱反正,作为对“文化大革命”中种种非人道罪行的清算,思想解放之初,重提人道主义问题是很自然的。

据统计,到1983年,有关的讨论文章至少已有四五百篇,我印象中就有邢贲思的《怎样识别人道主义》、汝信的《人道主义就是修正主义吗?》和王若水的《人是马克思的出发点》等文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几个理论问题的探讨周扬《人民日报》1983年3月16日一、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导师马克思已经逝世一百年了。

在这一个多世纪中,人类历史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大变化。

许多曾经显赫一时的人物已经在人们的记忆中无影无踪地消逝了。

许多曾经名震遐迩的学说已经失去它的光泽,不再能唤起人们的最初热情,而变得越来越暗淡了。

可是作为推翻旧世界解放全人类的革命导师马克思的形象却永远放射着光芒,他所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却象常青树那样永远保持着青春的活力。

它迎接了来自各个方面的挑战,克服了重重险阻,始终胜利地前进。

我们用不着讳言,在这一百多年中,马克思主义所经历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

它曾受到严峻的考验。

它在一定时期和一定场合,也出现过停滞、倒退、甚至质变。

从最初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成立,直到目前为止,我们可以找到不少说明这种情况的历史事实。

我国由林彪、江青两个反革命集团所造成的十年内乱,就是其中一个突出的例证。

在这种时刻,往往有人对马克思主义丧失了信心,产生了怀疑。

可是无论经过什么惊风恶浪,马克思主义总是显示了永不衰竭的战斗力,在曲折的道路上不屈不挠地向前挺进。

这是什么缘故?因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

马克思主义不相信什么终极的真理。

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不仅运用批评自我批评的武器来克服自身的缺点,纠正自身的错误,并且随着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大革命实践的发展而改变自己的形式。

这样就防止了停滞和僵化。

列宁曾经在《国家与革命》中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不同时期所写的著作,指出他们如何丰富和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恩格斯于1892年为自己早期著作《英国工人阶级状况》所写的德文第二版序言中,说明他早年所作的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的调查报告及某些分析和论断,由于情况的改变而过时了。

这都说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并不认为他们自己的一切论断和观点都是臻于至善的永恒真理。

相反,他们批判了杜林对于“永恒真理”这个字眼的庸俗玩弄。

他们以三大革命实践作为发展自己理论的主要依据。

马克思尤其关心自然科学的发展,认为科学能转化为生产力。

他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根据恩格斯的回忆,马克思对于自然科学中的任何一种新的发现都是感到欢欣鼓舞的。

这原因就在于自然科学的新发现新突破,不仅推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同时也可以促使马克思重新检验自己的学说,发展自己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既然是发展的,所以对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也就没有固定的模式。

列宁并不是把马克思恩格斯原来关于革命的设想作为固定的模式,去制定十月革命的理论的。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曾经根据俄国的城市武装暴动的模式去进行,结果遭到失败。

后来毛泽东同志根据中国的革命实际,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确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理论,才取得了胜利。

实际上,倘使不抛弃固定的模式,不承认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学说,我们的民主革命就不可能成功。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应当是同样的。

我们党中央提出了走自己的道路,这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原则的。

无论在进行民族解放斗争的问题上,或在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问题上,每个民族都要从自己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道路。

在这个问题上,既不应强人从己,也不应强己从人。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必须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历史和实际相结合,所以必然要形成各自所具有的马克思主义的不同特色。

正如列宁所说,一切民族都将走到社会主义,但各个民族的走法却不一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特点。

我们党提出的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正是列宁这个思想的运用和发展。

多样性的、各具特色的社会主义学说异彩纷呈,终归会丰富马克思主义并促进它的发展。

就世界的范围来说,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需要在实践中探索,在实践中总结。

正如胡耀邦同志在“十二大”报告中所指出,目前我国正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在新的伟大实践中,积累新的经验,创造新的理论,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推向前进。

我们不能走回头路,完全照搬过去的经验和过去的理论,纵使这些经验和理论曾经是正确的,在当时条件下起过积极良好的作用,但在目前也要根据新情况加以重新检验和估计,需要发展的就应加以发展,需要改造的就应加以改造,而不能墨守成规。

我们不应被习惯的惰性作用所左右,必须克服穿新鞋走老路的倾向。

在不断发展中的马克思主义,需要根据不同时期革命任务的需要,和不同学派结成一定的同盟,在今天新的历史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要寻找、争取、扩大同盟军。

马克思主义不能没有同盟军。

恩格斯曾嘱咐过德国无产阶级的领导人,要把十八世纪末叶战斗的无神论的文献翻译出来,广泛地传播到人民中去。

列宁也着重谈到这个问题。

他认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如果以为,只有通过纯粹马克思主义的教育这条直路,才能使千百万人民群众摆脱愚昧状态,那就是最大的而且最坏的错误。

他甚至说:如果不敢同十八世纪(资产阶级还是革命阶级的时期)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结成同盟,就无异是背叛马克思主义和唯物主义。

我们应该重视恩格斯和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要有同盟军的思想。

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有些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是进步的民主主义者、民族主义者、人道主义者。

但是,他们可以和我们合作。

我们也应尽力争取和他们合作,在某一特定时期,在某一特定问题上和他们合作。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许多知识分子,就是通过民族解放的要求和爱国主义思想情绪走向马克思主义的。

我们不应该轻视和排斥还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的爱国主义者。

要尊重他们,团结他们,和他们一道努力实现祖国的统一和繁荣的大业。

在一定的条件下,马克思主义者也可以同资产阶级或小资产阶级的人道主义者结成同盟。

法国的杰出作家、伟大的人道主义者罗曼·罗兰,同时也是一位反对帝国主义反动派和法西斯主义的英勇战士,是社会主义苏联的真诚朋友。

他在三十年代访问苏联后所写的书简和别的文稿中,一再表示,世界进步和人类的幸福是和社会主义休戚相关的。

当然,马克思主义者与非马克思主义者结成同盟军,要注意自身体系的独立性,要有团结和批评的两手,要力争马克思主义在同盟中处于主动地位,不使自己成为别人的附庸。

二、要重视认识论问题要捍卫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个重要问题。

恩格斯说:“自由是在于根据对自然界的必然性的认识来支配我们自己和外部自然界”。

(《反杜林论》)这种对必然性的认识和利用,就是自由。

在认识论问题上,有哪些方面沿着马克思主义的轨道,也就是科学的认识论的轨道前进了?有哪些背离了?这是摆在我们面前要求解答的问题。

认识论问题取得进展,我们的思想就可以大大提高一步,我们的实践就可以更有成效,就可以少犯错误。

我们在这方面有弱点。

我们党在建党前没有这一方面的理论准备,不象俄国有赫尔岑和车尔尼雪夫斯基,他们本人不是马克思主义者,但和马克思主义比较接近。

普列汉诺夫和列宁在俄国革命前就发表了不少文章。

中国的情况不同。

陈独秀虽然是中国党的创建人,但实际上只是一个激进的革命民主主义者。

李大钊是最早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他是最早的建党人之一,并且是我党的第一个勇敢的殉道者,不过他的著作并不多。

直到毛泽东思想的形成和确立,中国党在理论上才成熟起来。

经过七大,用毛泽东思想统一了全党的认识,从而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不过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又面临理论准备不足的问题。

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说,经济建设我们还缺乏经验,还需要积累经验。

这个思想,他在1962年又提了一次,说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们还是一个很大的必然王国,我们必须认识它。

因此,缺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准备,这是中国党的一大弱点。

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可以说是这三个发达国家的革命斗争和代表当时最高水平的理论成果的总结。

马克思大半生在英国度过,他的许多著作都是在英国写成的。

英国不仅产生了出色的政治经济学,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典型。

《资本论》就是取它作为探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规律的范例。

法国的资产阶级革命进行得最彻底,经历了十分复杂而又曲折的政治变革,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中的阶级斗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马克思写的《法兰西内战》等著作都取材于法国。

同时,在空想社会主义方面,法国又有象圣西门、傅立叶这样卓越的人物。

我国从向西方寻找真理时期起,就已经对英法这两个国家的学术文化开始介绍。

严复曾译出不少这两国的名著。

唯独对于德国的古典哲学接触得最少,也最不熟悉。

王国维只是了解一些尼采和叔本华的哲学观点。

那时的人物都不熟悉德国思想家的著作。

但是德国古典哲学恰恰是马克思主义三个来源之一。

德国古典哲学经过马克思的批判,其中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被继承、被改造,成为他据以剖析一切社会现象的根本原则。

列宁晚年曾研究了黑格尔哲学,虽然也批评了黑格尔的思辨观点,但总的说来对黑格尔哲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他说,不懂黑格尔的全部逻辑学就不能完全理解马克思的《资本论》,特别是它的第一章。

他还曾经给当时苏联党刊《在马克思主义旗帜下》撰文,倡议组织“黑格尔辩证唯物主义之友协会”。

列宁去世后,由于斯大林对德国古典哲学的蔑视,苏联哲学界并没有认真执行列宁的上述指示。

在中国,尽管毛泽东同志对于斯大林把德国古典哲学视为对资产阶级革命的反动这种错误观点表示了反对,可是上述否定德国古典哲学的思潮仍冲击了我们思想界,使我们无形之中割断了马克思主义和德国古典哲学之间的联系,这就不能不给我们在认识论研究方面带来偏差。

在我国,具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著作自然要算是毛泽东同志的两论。

尽管两论发表在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之前,但是比起斯大林这部著作来,它自有其优点。

斯大林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也有它的优点,在把马克思主义通俗化方面起了很大作用,但是也有缺点错误。

比如,他把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的区别归结为方法和理论的区别,并把两者割裂开来。

他对辩证法的解释是不完整的。

在概括唯物主义三个基本特征时,他把世界及其规律是可认识的作为其中一项。

这等于说唯心主义者都是不可知论者。

其实不少唯心主义者也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如黑格尔、贝克莱。

斯大林的著作一发表,整个苏联哲学界都按斯大林的体系讲,哲学停滞了。

五十年代,毛泽东同志批评了斯大林的错误。

他说,斯大林讲事物的内在矛盾,只讲对立面的斗争,不讲对立面的统一。

这一批评十分中肯,也很重要。

斯大林只讲斗争,这是他那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政治观点在哲学中的反映。

毛泽东同志批判了斯大林的这一错误观点,坚持了矛盾的同一性,坚持了从马恩到列宁所阐述的对立统一律的原旨。

毛泽东同志以此为基础,并根据他在《矛盾论》中所提出的不同矛盾应用不同方法去解决的原则,建立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学说和党在文化上的双百方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