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研究
公 众 相 同 的 价 值 观 和道 德 准 则 , 此 , 要 制 订 社 会 道 德 责 为 需 任标准 或规范 , 开展 审核 认证 活动 。1 9 并 9 6年 6月 欧美 的 商 业 组 织 及 相 关 组 织 召 开 了 制 订 规 范 的 初 次 会 议 , 议 拟 会 订 了制订新 标 准 的备 忘 录 。19 9 7年 初 经济 优 先 权委 员 会 ( o n io cn miP i ie , E ) 立 了经 济 优 先 权 委 C u c nE o o c r r i C P 成 l ots 员 会 认 可 委 员 会 ( o n i o cn mi P i ie e c , C u c n E o o c r r isAg n y l ot C P A) 由 C P E A , E AA 负 责 制 定 该 标 准 , 根 据 IO 指 南 6 并 S 2 ( 质量体 系评估和认证机 构的基本 要求 ) 评估认 可认 证 机 来 构 。2 0 年 , 0 1 经济优先权 委员会认 可委 员会 ( E AA) 名 C P 更 为社 会责 任 国际 ( o i cu tblyItrain lS ) S c l o na it nen t a,AI , a Ac i o 负责起草社会 责任 国际标 准 , 由来 自 1 个 国家 的 2 它 1 O个 大
设 :
企 业具 有 内部 规模 经 济 。为 了简化 分 析 , 鲁格 曼 假 克 设 劳动是唯一投 入 , 与古 典 理论 不 同的这 个 是成 本 函数 但 中包含 一个 固定投 入成本 。这样 就假定 了产品 的平均 成本 不 再 是 一 个 常 数 , 是 随 着 产 量 增 加 而 递 减 的 函 数 , 是 一 而 这
新贸易理论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新贸易理论主要研究的是规模报酬递增和不完全竞争条件下的产业内贸易,虽然Helpman-Krugman差别产品模型对企业的规模做出了限定,但为简化起见,选用的是典型企业,也不考虑企业间差异。
近期的实证研究表明,考虑企业间的差异对于理解国际贸易至关重要,同一产业部门内部企业之间的差异可能比不同产业部门之间的差异更加显著,而且现实中并非所有的企业都会从事出口,无论在企业规模还是企业的生产率方面,企业都是异质的。
新新贸易理论将研究重点放在异质企业上,考虑企业层面异质性来解释更多新的企业层面的贸易现象和投资现象。
新新贸易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新贸易理论的区别在于无论是“传统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作为研究单位,而“新新贸易理论”,则将分析变量进一步细化到企业层面,研究企业层面变量(firm-level variations),从而开拓国际贸易理论和实证研究新的前沿。
新新贸易理论更关注企业的异质性与出口和FDI决策的关系,关注企业在国际生产中对每种组织形式的选择。
新新贸易理论有两个分支,一是Melitz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异质企业贸易模型,另一个是Antras为代表的学者提出的企业内生边界模型。
异质企业贸易模型主要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会从事出口贸易而有的企业则不从事出口贸易;企业内生边界模型主要解释是什么因素决定了企业会选择公司内贸易、市场交易还是外包形式进行资源配置。
二者同时都研究了什么决定了企业会选择以出口方式还是FDI方式进入到海外市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
浅析新国际贸易理论国际贸易理论在于揭示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结构以及贸易利益的分配问题。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国际贸易理论也在不断发展。
二战后,国际贸易表现出新的特点与格局,传统国际贸易理论无法或不能全部解释这些现象,新贸易理论因此得以涌现发展。
本文对新国际贸易理论的产生、主要内容、特征等作了简要介绍。
一、战后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战后特别是六十年代以来,国际贸易格局出现了一系列新变化:技术密集型产品贸易比重迅速上升;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部分;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工业国传统的“出口制成品,进口初级产品”的贸易形势逐渐变化,出现了大量的同一产业内既有出口又有进口的产业内贸易;跨国公司空前发展,跨国公司内部贸易成为工业国总贸易量的主要组成部分。
二、针对国际贸易格局的新变化对传统国际贸易理论的反思传统国际贸易理论主要指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和赫克歇尔-俄林的要素禀赋论,是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核心内容,以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为基础,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以比较优势为基础进行自由贸易,可以实现贸易双方的利益双赢。
因此其主要在于解释产业间贸易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垂直分工与贸易。
所以不能或不完全能解释国际贸易中的新变化,必然会引起对传统贸易理论局限性的重新思考:首先,传统贸易理论是以国家之间的差异和要素禀赋的差异来解释贸易,强调国家间的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的反向关系,即国家间差异越大,产生贸易的可能性越大,即贸易更多发生在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显然不能解释二战后要素禀赋相似的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成为世界贸易的主要组成部分这一事实。
其次,传统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应当按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进行生产与贸易,即所交换的应当是要素密集度不同的产品,应当是产业间的贸易。
然而,实际的贸易构成中却包括大量的要素密集度相似的同一产业内的双向贸易,即产业内贸易。
此外,当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及由此引起的公司内贸易时,就会进一步发现传统理论的不适应性,期望有一种考虑了公司行为的贸易理论。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
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篇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作业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之比较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告诉我们,在国家和阶级存在的历史条件下,所谓的自由贸易只能是一种有条件的“自由”。
如果不能从根本上认清国际贸易中存在的不平等交换的实质,甚至错误地高估本国工业的发展水平,错误地坚持和实践发达国家倡导的所谓自由贸易,势必会给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危害。
可以说,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给了我们一种科学的方法,让我们能够认清形势,明辨是非。
但是,在具体贸易战略和政策的制定上,我们应该借鉴西方有益的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虽然是针对发达国家的国际贸易发展形势提出的理论对策,但是由于它改变了传统贸易理论的假设条件,并据此提出了重视技术创新的战略性贸易政策,非常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发展阶段和制定贸易战略的需要,对我们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与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区别马克思和克鲁格曼由于各自所处历史时代背景迥异,所秉承的价值观不同,进行贸易理论研究的目的不同等诸多原因,二者的贸易理论必然也会存在着很多的差异。
1. 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不同马克思国际贸易理论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考察了国际贸易的起源、发展、变化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同时运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抽象到具体,从一般到特殊的顺序,通过对历史沿革的叙述,深入探讨了国际贸易的性质及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间的本质关系。
马克思认为,对外贸易既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前提,也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物和结果。
世界贸易和世界市场不仅在16世纪揭开了资本的近代生活史,作为实现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对促进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起到了积极的决定性作用。
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之后,不断扩大对外贸易就成为了这种生产方式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而这种生产方式也在为对外贸易的扩大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
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
,
。
而 事 实上 作为现代 国际 贸易学
,
,
理论基 石 的
也 就 是 说 如 何来 解 释 产 业 内贸 易 传 统 的 贸易 理 论 在
,
,
一 定 程 度 上 己 无 能 为力 需 要 有新 的理 论 加 以 解 释
这 些 理 论 模 型 虽 然 不 同 但都 会 考 虑 两 个 重 要 方 面
,
基 于 产 品差 异 性 的 需 求 设 定
不 同 的 经 济 学 家 基 于 不 同 的 假 设 前 提 而 提 出 不 同 的模
。
与 规 模 报 酬 递 增 相 联 系 的非 完 全 竞 争 的 因 素
型 所有 这些 理 论 模 型 统 称 为 新 贸 易理 论
, ,
。
每个
,
贸 易 之 后 的总 品 种 数 大 于 封 闭 经 济 下 单 个 国 家
。
的 总 品 种 数 但 小 于 封 闭 经 济 下 两 个 国 家 简单 相 加 的 总 品 种 数
,
对 于 经 过 市 场 筛选 而 留 下 来 的 企 业 来 说
,
因 为 存 在 规模 报 酬 递 增 所 以 每个 企 业 比 以 前 生 产得 更 多 平 均成 本线 下 移 被 淘 汰 出 市场
, , ,
他于
年获得克 拉 克 经 济学奖 克拉
。
岁 以 下 的 年轻 经 济 学 家 并 且 已 经 对 经 济学做 出 了重 大 贡 献
。
由于
,
获得 这 一 奖 项 的很 多 经 济学家 后 来 都 获 得 了诺 贝 尔奖 因此 它 成 为 预 测 诺 贝 尔 奖 的最 重 要指 标 获 得 诺奖 只 是 时 间 问题
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
浅析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的局限性二战后不断扩大的垄断、规模经济与产业内贸易使古典贸易理论与新古典贸易理论局限性凸显出来,因为两者均基于国家间差异尤其是生产要素相对差异解释贸易,这意味着国家间相似性与贸易量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然而事实上这与战后贸易主要发生于要素禀赋相似国家之间的现象不符,故不能解释产业内贸易,而新贸易理论则集中解释产业内贸易,从市场结构角度,即用市场结构中不完全竞争、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等构造新的贸易理论模型。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则是新贸易理论的主要代表,本文简要对其理论及其局限性进行评论。
一、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及其局限克鲁格曼的PP-ZZ模型是运用内部规模经济、垄断竞争和产品差异化构筑起来的新模型。
假定劳动为惟一生产要素;存在企业内部规模经济;市场结构为垄断竞争,意味着从长期看每个厂商利润为零。
PP-ZZ模型的思路:由企业最优化的短期均衡条件即MR=MC确定PP 曲线,由企业长期均衡条件即总收益等于总成本确定ZZ曲线。
如图,PP曲线表明,随着人均消费量C的增加,价格亦将上升;ZZ曲线即反映:从长期看,利润为零,增加消费使规模经济实现,价格下跌。
在交点E上均衡。
引入国际贸易后,市场规模扩大,故ZZ曲线向下移至Z[,1]Z[,1]。
结果,人均消费C[,1]降至C[,2],但每种商品总消费增加,P/w 下降,即实际工资W/p提高。
从厂商角度看,规模经济发生作用,单位成本就降低;从消费者角度看,产品价格也因此下降,实际收入W/p提高,产品多样性带来选择范围扩大,故增加福利。
此模型成功解释了产业内贸易中相似产品贸易的原因,解释了相似国家特别是发达国家间的贸易行为。
贸易互利起作用的是产品差异化和内部规模经济。
此模型的福利改善与赫俄模型的不同在于赫俄模型中贸易导致稀缺生产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下降,而富裕要素所有者实际收入上升,因而分配不均,而PP-ZZ模型中的福利改善是所有消费者的改善,表明基于规模经济条件下,生产有差异的制成品,贸易相对来说不必然导致分配不均。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及其发展评析汇率目标区理论是克鲁格曼等人提出的,他们认为经济开放的国家会实行货币政策自由化,加入到浮动汇率体系,并以本国利率为基础,建立一个独立于外部冲击之外的汇率目标区。
因此,目标区的确定不再依赖于对通货膨胀的担心,而是取决于进入该区域后的收益大小。
从区域选择来看,目标区域包括美元区、欧元区和亚元区。
在各种目标区中,美元区与其他三个地区相比具有更大的优势。
汇率目标区理论最初形成于70年代中期,当时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趋严重,日元兑美元升值给美国带来了很大损失。
在这样的背景下,许多经济学家主张实行美元区制度,以防止日元过快升值。
目标区理论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传播,大量经济学家开始呼吁采取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区。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汇率目标区的优势在于能够使本国利率为决定汇率水平的基础,能够及时反映外界环境对本国的影响。
克鲁格曼等人还假设:汇率目标区理论仅适用于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决定,对于区域性的外汇市场,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根据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资本市场规模、政治稳定性以及货币政策选择等因素,选择适合本国发展需要的汇率目标区。
目前,欧元、英镑等货币已经成为各自所属区域的货币,世界上几乎所有国家都同时采用了美元作为主要储备货币。
因此,在当今的全球范围内,汇率目标区理论已经失去了原先存在的意义。
由于汇率目标区理论过于注重单一货币的决定,忽略了跨国界货币的选择,它未能指明各国应选择何种汇率作为汇率目标。
从货币政策协调的角度来看,每一种货币或每一个国家都应该根据自己的国情和发展战略选择不同的汇率目标区。
如果将一种固定汇率作为唯一的目标,无疑会限制经济主体的货币选择权。
另外,各个货币或国家可能同时处于几个目标区之内,这种现象在实际生活中也经常发生。
因此,需要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在宏观层面上构建货币区间结构。
汇率目标区并非一成不变,随着[gPARAGRAPH3]指数的发布,金融市场联系紧密的欧洲货币汇率区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新贸易理论的分析与评价
新贸易理论的主要内容
比较优势理论
提出者:大卫·李嘉图 理论核心:各国应根据自身比较优势进行国际贸易 理论假设:完全竞争市场、无运输成本、无贸易壁垒 理论意义:解释了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规模经济理论
概念: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单位产品的成本逐渐降低的现象 原因:生产规模扩大可以降低固定成本,提高生产效率 影响:规模经济可以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应用:规模经济理论在新贸易理论中,解释了国际贸易中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
应对全球化挑战的不足
理论模型过于 简化,无法完 全解释现实经
济现象
缺乏对非价格 因素(如文化、 制度等)的考
虑
难以解释全球 价值链的形成
和演变
对发展中国家 的贸易政策制 定缺乏指导意
义
新贸易理论的未来展望
深化理论研究的方向
研究新贸易理论在数字经 济时代的应用
探讨新贸易理论对全球价 值链的影响
分析新贸易理论对发展中 国家的影响
促进国际贸易: 新贸易理论强调 比较优势,推动 各国之间的贸易 往来
提高生产效率: 新贸易理论强调 规模经济,推动 企业提高生产效 率
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强调 技术溢出,推动 企业进行技术创 新
推动全球分工: 新贸易理论强调 全球分工,推动 各国在全球产业 链中的定位和分 工
新贸易理论的局限性与挑战
促进经济增长: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 场,促进经济增长
改善民生:贸易可以带来更多的 商品和服务,改善民生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提高就业率:贸易可以带动相关 产业的发展,提高就业率
促进技术进步:通过贸易,发展 中国家可以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 理经验,促进技术进步
新贸易理论
元;二是对于每个国家的消费者,其可选择的汽车种
类从15个上升为20个。这两个结果正是A国和B国参 与国际贸易获得的贸易收益的具体体现。 以上模型表明开放贸易不仅能使消费者享受低价 的好处,而且能使消费者获得多商品的选择。
贸易效应
(1)消费者
因市场扩大以及竞争加剧导致价格下降和品种增加 (2)生产者 选择效应(退出) 规模效应(生存)
结论:即使两国之间没有基于技术或(和)要素禀赋
差异的比较优势,源于规模经济的贸易仍可为参与国带 来收益。
(三)新贸易理论的贸易基础和贸易得益
1、贸易基础
新贸易理论认为:各国并不一定因为本国的资源禀 赋而参与国际分工,国际分工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国的历 史、某个偶发事件和过去的政策的产物;国际贸易产生 的原因也不完全是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 模报酬递增驱动的。
(2)一个处于垄断竞争状态的行业该行业生产具有内部规
模经济的特征。 (3)假定每种汽车由一家企业生产,因此汽车企业的数量
等于汽车种类的数量。
(4)假定所有种类的汽车是对称的,也就是说不同品牌的 汽车虽然有差异性,但在需求和成本等方面是相同的。这个
假定可以使我们不需要关心每个汽车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只
关注汽车行业的品种数量和平均价格。 下图表现了克鲁格曼模型的基本思想。
(三)新贸易理论和传统贸易理论的关系
新贸易理论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它取代了传统的比较 优势理论,而是共同丰富和完善了国际贸易理论,二者 是互相补充而非替代的关系。二者除了有一些基本假设 相同外,还存在以下不同点:
1、解释对象不同
前者主要解释发生在发达国家之间的产业内贸易,而后 者则着重解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间贸易。
垄断竞争和国际贸易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引言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在1980年提出的,对传统的理论进行了扩展和修正。
该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的原因和效果方面有着独特的贡献,对于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
内容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主要基于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
该模型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影响是与国家的经济环境和特定产业的竞争力密切相关的。
在传统的比较优势理论中,贸易是根据不同国家的生产成本比较决定的,而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更注重产业内部的竞争力。
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认为,规模经济和市场规模效应是国际贸易中的重要因素。
规模经济是指企业在产量扩大的过程中,平均成本会降低的现象。
市场规模效应则指的是市场规模的扩大可以促使企业的生产和销售效率提高。
产品差异化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产品差异化也被认为是影响国际贸易的重要因素。
克鲁格曼认为,国际贸易的发生和扩大往往是由于不同国家的产品在质量、品牌、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
同质化与分裂效应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还提出了同质化与分裂效应的概念。
同质化效应指的是由于市场规模的扩大,货品相对于相关产品的利润率会逐渐下降,从而导致生产同质化的趋势。
分裂效应则是指由于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国际竞争的加剧,产业分工逐渐加深,各个环节的生产分散在全球范围内。
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在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中,还考虑了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的问题。
信息不完全使得企业往往难以获得关于市场需求、合适的进口产品等信息。
自由进出口则意味着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口和出口货物,这将有助于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
结论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在解释国际贸易现象和效果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通过考虑情境依赖的竞争模型、规模经济与市场规模效应、产品差异化、同质化与分裂效应、信息不完全与自由进出口等因素,该理论对于分析国际贸易政策的制定和效果评估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与外贸产业发展
经济研究“新—新贸易理论”、企业异质性与外贸产业发展*马颖李酣提要|“新—新贸易理论”的基本逻辑起点是企业在生产率和组织形式等方面存在异质性,其研究重心放在对开放经济条件下企业能否参与经济全球化运行以及在全球范围内组织生产的模式进行分析。
这一理论从微观层次上对外贸产业发展路径及其政府相应的配套政策进行了探讨,阐述了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政策借鉴意义。
本文从企业异质性与产业平均生产率形成之间的关系、异质性企业的内生产品选择对产业发展的影响、企业组织形式差异与产业动态的关系以及差异化企业对产业集聚的效应等几个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一总结,并且对“新—新贸易理论”的学术价值与政策含义作一评价。
关键词|微观企业异质性产业贸易发展政策中图分类号|F710作者信息|马颖,男,1954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430072。
李酣,男,1979年生,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博士研究生,430072。
*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发展经济学前沿理论研究”的结题成果,项目批准号:05JJD790079。
一、引言无论是基于劳动生产率差异的李嘉图模型,还是基于资源禀赋差异的赫克歇尔-俄林(Hecksher-Olin)模型,还是以规模收益递增作为理论分析起点的“新贸易理论”,都将产业(industry)或部门(sector)作为研究对象,却忽略了处于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在生产率和规模等方面存在着诸多差异。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从一系列基于企业层次的实证研究发现,上述几种理论模型与实际经济环境相去甚远,对不同国家出口企业的经验研究至少揭示了上述模型未作考察的两种现象:第一,在一个产业中通常只有小部分企业从事出口生产,而且这些出口企业的分布并不服从该产业中企业总体的随机抽样结果;第二,该产业中从事出口的企业通常规模更大,生产率也更高。
这两类现象显然在原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中无法得到解释,现有的国际贸易理论框架与当今世界贸易现实之间的巨大鸿沟,催生了对新型贸易理论的需求。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
简述新贸易理论观点
新贸易理论是指80年代初以来,以保罗·克鲁格曼(Paul Krugman)为代表的一批经济学家提出的一系列关于国际贸易的原因,国际分工的决定因素,贸易保护主义的效果以及最优贸易政策的思想和观点。
起初新贸易理论旨在用实证的方法解释贸易格局,添补传统贸易理论的逻辑空白,后来发展成为以规模经济和非完全竞争市场为两大支柱的完整的经济理论体系。
关于贸易发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从供给角度分析,认为在不完全竞争市场结构下,规模经济就成了引起专业化与国际贸易的重要原因。
即使各国的偏好、技术和要素禀赋都一致的情况下,也会产生差异产品之间的产业内贸易,并且国家间的差异越大,产业间的贸易量就越大,而国家间越相似,产业内的贸易量就越大。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
第二部分
• 历史积累过程和作用
第六章 贸易、历史积累和不平衡 发展
• 6.1摘要
• 克鲁格曼的研究认为:不平衡发展 理论竟与赫克歇尔-俄林的理论完 全吻合。
6.2基本模型
• 假定两个地区北方和南方是完全对称 的
• 假定这两个地区的劳动力相等 • 假定每个地区可以生产两种产品:一
个是工业制成品M,另一个是农产品A, 并且能够以零运输成本条件进行贸易。
6.3不平衡发展的动态性
1. 长期均衡的特点取决于偏好和技术,但那 个地区起什么作用却取决于它最初时的地 位,例如取决于原始积累
2. 另一个引人关注的问题是贸易所能起到的 作用。资本存量的不平衡取决于假定只要 两个国家之间没有实现完全的国际分工, 则产品贸易会使两国工资率(即一个要素 的价格)相等。不平衡发展理论与赫克歇 尔-俄林-萨缪尔森模型之间便存在着相似 性。
5.3.2小结
• 库尔诺双头垄断模型揭示出一个新 的从贸易中获利源泉,这是一种贸 易加剧竞争的作用。还揭示了一个 新的贸易产生的原因:由于产品供 应垄断者预见到出口比在本国市场 销售具有更高的需求弹性,从而互 相进入别国的市场。
5.4未来的研究任务
1.动态的模型 2.更贴近现实世界的竞争模型 3.无法实增条件下,特别是当这些 报酬递增以外生经济形式存在时,历史 的作用非常关键。某种国际分工模式也 许是因为历史上的偶然事件或者这个国 家的最初的经济特点所形成的,然后随 着生产规模扩大形成优势的积累使这一 国际分工模式得以固定下来。
三.技术与贸易
这是新贸易理论(强调报酬递增和 不完全竞争)和技术创新促进国际分工 这两个观点之间的自然联系。本书第十 章把技术和贸易的分析与新贸易理论相 联系。来说明技术创新带来的报酬递增 是怎样导致不完全竞争条件的出现,而 且反过来说明短期垄断是技术创新的必 要的动力。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
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
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
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
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酬不变。
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
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思路”摘要:克鲁格曼在新贸易理论和新经济地理学两个领域卓有成就,本文重点分析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其主要观点认为国家保护民族产业,应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产生规模经济效益,促进企业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分析评价新贸易理论以期对我国更好地发展对外贸易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和政策建议。
关键词:新贸易理论;传统贸易理论;战略贸易一、引言在经济全球化大背景下,研究相关国际贸易理论对于丰富国际贸易理论、推动世界贸易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
保罗(克鲁格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经济学家之一,因在“贸易模式上所做的分析工作和对经济活动的定位”方面的贡献而独获2008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
保罗(克鲁格曼主要的学术贡献有两个:一是对新贸易理论的贡献;二是对新经济地理学的贡献。
二、新贸易理论和贸易政策的新思路(一)新贸易理论兴起原因传统的国际贸易基础理论主要涉及三个基础性问题,即贸易产生的原因、贸易商品或要素的流向问题和贸易发生所带来的福利(利益)问题。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也不例外,同样要解释国际间的贸易为什么能够发生;预测国际贸易格局;解释贸易商品流向。
不论是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还是新贸易理论都必须能够为各国的贸易政策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二)规模经济与国际贸易绝对优势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间贸易的产生主要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差异,新贸易理论认为相似经济体之间之所以会发生贸易,主要是基于规模报酬递增所带来的国际分工的不同。
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发达国家在相关技术水平和资源禀赋方面所存在的差异已不明显,但随着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和国际市场细分程度的不断加深,促使世界各国之间可以发生贸易的产品更多、更细化。
新贸易理论认为现阶段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行为更多地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上所具有的规模优势,已不再是主要取决于各国之间在传统贸易阶段资源禀赋上所存在的差异。
(三)不完全竞争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指出垄断竞争的企业可以通过国际贸易扩大市场、增加消费人口来扩大生产,从而获得规模经济、降低平均成本和产品价格。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及其发展评析
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及其发展评析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是克鲁格曼博士于1980年提出的一个汇率衡量框架,它将汇率视为一个目标区,其变动是由货币政策的决策造成的。
自提出以来,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一直受到国际金融界的高度关注,成为国际货币政策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概念、原理及其发展等几个方面,对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及其发展进行评析,以期为国际货币政策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念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归结于克鲁格曼博士1980年提出的“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框架。
该框架的基本观点是:汇率的决定受到政策决策的影响,而不是市场力量的影响。
它将汇率定义为一个目标区,并将货币政策的作用细分为“宽松的”和“紧缩的”两种形式。
根据此框架,当发行货币国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汇率会出现贬值趋势,当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汇率会出现升值趋势。
二、原理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基本原理是,政府在采取货币政策时会影响汇率,从而影响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政府和公民的利益。
例如,当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时,汇率会出现贬值,从而降低进口物价水平,刺激出口,有助于拉动经济增长;而当政府采取紧缩货币政策时,汇率会出现升值,从而提高进口价格,限制出口,有助于抑制通货膨胀。
三、发展自提出以来,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逐渐得到国际金融界的认可,在现代货币政策研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大欧洲货币制度的建立和欧元的普及,对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的应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使得国际货币政策的管理更加科学和完善。
2011年,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也成为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支持的汇率管理模式。
四、总结从概念、原理及其发展等几个方面来看,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是对当前国际货币政策设计和实施的一个有利参照,因此在国际货币政策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未来,克鲁格曼汇率目标区理论将继续受到重视,更多的实证研究将深入探讨该理论的实际应用,以期为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
浅谈“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及其发展论文一、新新贸易理论的提出背景传统的贸易理论主要关注国家间的比较优势、要素禀赋差异以及规模经济等因素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然而,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传统的贸易理论在解释现实贸易现象时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例如,一些国家在某些产业上并没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却仍然能够成为该产业的重要出口国;一些国家的企业通过外包、离岸生产等方式参与全球价值链,但传统的贸易理论难以解释这种现象。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经济学家们开始尝试发展新的贸易理论。
在这个过程中,“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崭露头角。
新新贸易理论强调企业异质性、市场不完全竞争以及企业行为对贸易模式的影响,试图更全面地解释现实贸易现象。
二、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新新贸易理论的思想脉络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
当时,一些经济学家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贸易模式的影响。
例如,Melitz(2003)提出了“企业异质性”的概念,认为不同企业的生产效率和出口能力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Antràs和Helpman(2004)则进一步提出了“市场不完全竞争”的概念,认为企业在出口过程中会面临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限制,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形成。
新新贸易理论认为,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是解释现实贸易现象的关键因素。
企业异质性会导致不同企业在生产效率、出口能力等方面存在差异,从而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市场不完全竞争则会导致企业在出口过程中面临各种限制,如市场准入壁垒、贸易成本等,这些限制会影响企业的出口决策和贸易模式。
三、新新贸易理论的发展随着研究的深入,新新贸易理论逐渐得到了丰富和发展。
一方面,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例如,Antràs和Helpman(2014)提出了一种新的全球价值链模型,该模型考虑了企业异质性和市场不完全竞争对全球价值链的影响。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
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谈国际贸易新理论及其对中国贸易发展的启示摘要:首先对美国经济学家保罗·克鲁格曼的国际贸易新理论进行了概述,通过对其经典论文的解析得出了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几点启示,认为我国应采取战略性贸易政策,鼓励扩大生产规模,提高竞争优势。
关键词:国际贸易新理论;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保罗·克鲁格曼在国际贸易、贸易地理及国际金融等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而他的理论的核心就是围绕国际贸易和国际金融领域,提出了“国际贸易新理论”,引入了规模报酬和不完全竞争,用非比较优势的观点解释了当今国际贸易出现的新特点。
新贸易理论也成为国家贸易理论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里程碑。
一、新贸易理论产生的背景二战后,国际贸易活动出现了新特点、新现象。
首先,1960年代末开始,由于日本、西欧在国际经济领域的地位迅速上升,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起来,使美国的经济霸主地位受到极大动摇,并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客观存在的贸易不等价交换,国际贸易活动在二战后大幅度增加,不是发生在经济互补的国家,而是在发达国家之间,这种贸易的相似性,改变了传统的对国际贸易的看法。
这就需要有一种新的贸易理论对世界贸易现象作更为客观和切合实际的解释。
其次,伴随国际贸易大幅增加的同时,贸易中增长最快的不是要素互补的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而是要素禀赋极其相似的工业化国家之间,各国之间进行的贸易之大多数也不是产业间贸易,而是发生在同一产品内部的产业内贸易。
国家与国家之间的贸易活动已不再完全取决于各国之间的资源优势差异,而更多的取决于一个国家在某个行业所具有的规模优势,比较典型的是大部分国际贸易活动是“飞机式的贸易”。
飞机制造所需要的经济规模使整个世界就只有为数不多的国家制造者,而且世界上也只有少数几个飞机制造中心,即使日本和美国两国之间没有差异,似乎也只有其中一个国家才会生产宽体喷气式飞机。
“新贸易理论认为,相当一部分国际贸易,特别是经济特征相似国家之间的贸易,其产生原因主要是报酬递增形成的国际分工,而不是国与国之间在资源禀赋上存在的差异。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
克鲁格曼国际贸易新理论之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国与国之间的差距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原因,新贸易理论也承认国与国之间的差异是国际贸易产生的动因之一,但不完全是因为这种比较优势,而在很大程度上则是由规模报酬递增驱动的。
新贸易理论最重要的理论创新在于引入产业组织理论,把国际贸易理论从完全竞争的这一假设条件的束缚下摆脱出来,市场中不完全竞争是普遍现象,完全竞争才是特例,而且产业领域也存在规模报酬递增的现象,并非是规模经济报酬不变。
将规模经济作为国际贸易研究的假设条件,可以提示国际分工格局形成和国际贸易发生的新的动因。
针对国际贸易的产生原因在国际贸易新理论中的解释,我阅读了克鲁格曼的两篇相关的文章,分别是“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和“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及贸易模式”。
后一篇文章是前一篇文章的扩展,在原有模型的基础上添加了运输成本和需求模式不用的条件,得出了更为启发性的结论。
下面我将分析并总结一下这两篇文章。
一、基本模型文章分析一个垄断竞争的基本模型,假设如下:A.所有居民都有同样的效用函数,在这个函数中,所有产品都对称;B.所有产品以同样成本函数生产,每件产品生产中所使用的劳动力数量是产量的线性函数,(报酬递增,平均成本下降,边际成本保持不变);C.一种产品的产量必须等于该产品个别消费量的总和;D.充分就业需要求出的三个变量:第一是每件产品相对于工资的价格;第二是每件产品的产量;第三是所生产产品的种类数。
上面的假设条件,保证了所有实际生产的产品可以以相同的产量和价格来生产。
三个变量的确定过程:作者很巧妙的运用了以下几个条件:1.有代表性的个人追求效用最大化;(假设需求弹性随消费量上升而下降)2.垄断竞争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决定价格;3.随着新企业进入市场,利润最终会走到零的状态。
由前两个条件可以求出产品价格与消费者需求弹性的关系,而需求弹性又取决于产量,因此,为了求出利润最大化价格,我们还必须求出利润最大化产量。
国际贸易新理论的“新”在何处——对保罗·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的评析
《 望 减少 的年 代 》 1 8 期 ( 9 8年 ) 《 理 和 贸 易 》 1 9 、地 ( 90 年 )《 、 流行 国际 主 义 》 1 9 ( 9 6年 ) 《 条 经 济 学 的 回 、萧 归 》( 9 9 年 ) 19 、《国 际 经 济 学 》( 0 0 年 ,与 20
是认 为 : 任何 一 个 国家 , 论 它 的经 济力 量 是 强 是 不
一
对 利益” 和 大卫 , 说 李嘉 图 的“ 比较 利 益 ” 之 外 , 说 还 有 马歇尔 等人 对这 两 种 学说 的新 古 典模 型化 努 力 。 他们 通过 探讨 国际 分工形 成 的原 因和进行 分工 的依 据, 论证 了国际分工 和 国际 贸易 的利 益 , 倡导实 行 自
M a. 2 r Oll Vo. o 1 41 N .2
第4 1卷 第 2期
国际贸易新理论 的“ 在何处 新"
— —
对保 罗 ・ 鲁格 曼 “ 贸 易理论 ” 克 新 的评 析
乌 兰 ,吴 高 娃
( 蒙古 师 范 大 学 经 济 学 院 ,内蒙 古 呼 和 浩 特 0 0 2 ) 内 10 2
由贸易 。
、
贸 易 理 论 的 发 展 历 程
国际 贸易是 商 品生产 和商 品交换 发 展 的必然 结 果 。随着商 品 的跨 国界 流 动 和 国 际 贸 易 的 纵 深 发 展 , 生 了解释 国际 贸 易 活 动 规律 的 国际 贸 易 理论 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及其发展评析200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在经济理论方面做出重大贡献的领域有:垄断竞争贸易理论(Krugman,1979a,1980)、战略贸易理论(Brander & Krugman,1983)、新经济地理(Krugman,1991a)、金融危机理论(Krugman,1979b)、汇率动态变化(Krugman,1991b)和发展中国家的债务问题(Krugman,1988)等,其中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和战略贸易理论也被称为新贸易理论,而新经济地理在一定程度上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自然延伸。
克鲁格曼获奖的最主要原因是分析国际贸易模式和经济活动区位选择。
在克鲁格曼的所有理论贡献中,其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影响最大,对当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具有革命性的意义,因此本文侧重对此进行述评。
我们希望通过对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为代表的新贸易理论的介绍,梳理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与当代其他国际贸易理论之间的逻辑联系,展示近三十年来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基础之上的。
同时,我们也将讨论克鲁格曼理论对中国贸易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克鲁格曼与新贸易理论(一)新贸易理论的产生李嘉图比较优势理论假设有两种产品和一种要素(劳动),将国际贸易的根本原因归结为技术的差异。
赫克歇尔和俄林(HO模型)把要素禀赋看成国际贸易的基础,其理论本质也是比较优势,只不过比较优势的基础是要素禀赋差异而非技术差异。
该模型假设一国利用两种要素生产两种产品,不存在要素密集度逆转,而且市场完全竞争、同类产品同质和规模报酬不变。
在这些前提下,一国将出口密集使用其充裕要素生产的产品。
所以贸易主要应该在存在一定要素禀赋差异的国家之间发生,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进行。
但该理论与实际情况具有很大的反差,“二战”后,绝大部分国际贸易是发达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进行的横向贸易,而不是发生在有着较大要素禀赋差异的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
而且大量的贸易是发生在同一行业和同类产品(如汽车,计算机等)之间,是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交换。
理论与现实存在着巨大的不一致。
对此,Helpman & Krugman在《市场结构和对外贸易》(1985)中指出了传统贸易理论遇到的四种困境:(1)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量;(2)不能解释现有的贸易构成;(3)不能解释公司内贸易的作用和现有规模,也不能解释外商直接投资;(4)不能解释贸易自由化的福利效果。
这些事实对传统贸易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
上个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一些国际贸易理论家,通过在贸易理论模型中引进规模经济、不完全竞争和差异化产品,彻底改变了国际贸易理论的面貌。
在这些理论模型中,影响力最大的是基于垄断竞争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贸易理论和基于寡头市场结构的战略贸易理论。
克鲁格曼在这两类文献的发展中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影响力更大。
战略贸易理论结论的不稳健性和福利分析的不可靠性使得主流贸易理论家在近年来更加关注克鲁格曼的垄断竞争贸易模型。
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最核心的创新就是把规模经济的思想纳入国际贸易。
事实上,俄林等人很早就认识到报酬递增可能是国家间发生贸易的一个原因,后来在70年代末,A. Dixit & V. Norman(1980)和ncaster(1980)也各自独立地形成了规模经济和不完全竞争可以在没有外生比较优势的情况下促进国际贸易产生的思想。
但克鲁格曼的成功之处在于将Dixit & Stiglitz(1977)的“多样性喜好”方法应用到国际贸易理论中,从而能够用简单的技巧把规模报酬递增的思想进行模型化。
(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主要观点克鲁格曼的论文《报酬递增、垄断竞争与国际贸易》(1979a)是现代国际贸易理论发展史上一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论文,对近30年来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在规模报酬递增基础上,通过垄断竞争市场结构所特有的垄断性质和竞争性质,他推导出两个重要的市场均衡条件:(1)每个厂商最大化自己的利润,要求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MR=MC),厂商定价采用的是在边际成本上加成定价的方式。
(2)当经济利润为正时厂商可自由进入,所以长期均衡时一定有零利润,或价格等于平均成本(P=AC)。
由此两个均衡条件,克鲁格曼提出了著名的向上倾斜的PP曲线和向下倾斜的ZZ曲线(参见图1),从而决定了国内均衡水平。
图1 PP曲线和ZZ曲线(Krugman,1979a)上述均衡是内部均衡,不过引入贸易也相当容易。
例如,假设两个大小相同的国家从封闭经济走向自由贸易,由于两国要素禀赋相同,在HO模型中绝对找不到他们之间进行贸易的理由。
但是在垄断竞争模型中,贸易的发生将具备其合理性:因为厂商生产差异化产品并出口到另一国家,生产规模的扩大有助于平均成本的下降;同时由于面对来自外国厂商的竞争,竞争厂商数量的增加能够降低产品的均衡价格。
克鲁格曼认为当两个各方面都相同的国家开展贸易时,在贸易方面的效应就像一个国家的人口增大了一倍一样,这对PP曲线没有影响,但会下移ZZ 曲线(参见图1)。
因此,每种产品的均衡消费量会从c[,0]下降到c[,1],而真实工资(w/p)[,0]会上升至(w/p)[,1]。
消费量下降是由于个人将花销分散到更多的产品种类上,而这提高了需求弹性,降低了产品均衡价格,提高了真实工资水平。
对于消费者,这只是一方面的收益,与此同时,在自由贸易下两国产品种类的总和将超过贸易前任何单个国家的产品种类数,消费者可以消费到更多的差异化产品,因此将提高福利水平。
克鲁格曼(1979)的模型虽然已经非常简单清晰,但在扩展中仍然有一些麻烦,即使是加入运输成本这样的变动,也可能使得模型的解变得非常复杂。
克鲁格曼在其《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与贸易模式》(1980)一文中对这一模型进行了修正和简化,使用具体的CES效用函数,从而使得真实工资不再是消费量的函数。
使用了CES函数的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模型几乎成为当代国际贸易主流文献的标准工具,其影响至今不衰。
经此变动,图1中的PP曲线变成一条水平线,当发生自由贸易时,真实工资不再变化,企业生产量不再变化,个人消费量下降,产品的种类数与人口数同比例上升(参见表1)。
表1 克鲁格曼1979年模型与1980年模型贸易时各变量变化比较变量 真实工资 企业生产总量 个人消费量 商品种类数1979年模型 上升 上升 下降 上升(小于人口比例)1980年模型 不变 不变 下降 上升(与人口同比例)这一简化使得模型具有了更强的可扩展性,他开始允许两国的规模不对称,并引入运输成本,在此基础上推出了著名的“本国市场效应”:两个国家进行贸易时,规模大的国家将会生产更多数量的产品而且会成为该差异化产品的净出口国。
关于“本国市场效应”背后的机理是简单的,由于规模报酬递增和运输成本的存在,生产活动倾向于在规模较大的市场需求附近形成集聚。
“本国市场效应”从需求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一个国家在生产某一特定产品上具有优势。
由于较低的价格水平,规模大的经济中人们的福利会相对较高,因为整个消费中只有小部分担负了运输成本。
这一结论引起了国际贸易学界至今不衰的研究兴趣。
正如杨小凯和张永生(2001)所言,新贸易理论实际上讲述了规模经济和多样化消费之间两难冲突的故事。
一方面消费者有多样性喜好,希望产品种类越多越好,另一方面,从生产者角度看,由于规模经济产品种类是越少越好,因为生产规模的扩大意味着成本的降低,但是市场竞争会去折衷这种两难冲突,达到某种垄断竞争的均衡。
而且人口的增加或者通过贸易将会使得规模经济和多样化两难冲突的折衷余地增加,从而提高生产率和产品种类。
(三)新贸易理论的贡献和缺陷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最大的贡献是提高了理论解释现实的能力,克服了传统贸易理论所遇到的困境。
最明显的就是新贸易理论能够解释产业内的国际分工,很好地吻合了现实中的贸易模式。
同时,新贸易理论也说明了许多新兴产业和贸易模式的形成似乎更是一种偶然的机遇,正如海闻(1995)所分析的那样,由于工业品的多样性,任何一国都不能囊括一行业所有的产品,从而国际贸易成为必然,但是具体哪一国生产哪一种产品,则没有固定的模式。
不同国家在分工中拥有哪些优势产业,往往取决于分工发生前初始条件的细微差别。
而且分工模式一旦形成,优势产业就会由于路径依存而在相当长时间内得以延续。
克鲁格曼模型虽然简单,但其中已经蕴含着混沌理论中蝴蝶效应的思想。
克鲁格曼的新贸易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还在于他为其后的贸易理论发展提供了一个可扩展的分析框架。
当然克鲁格曼新贸易理论也有一定的弱点,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在克鲁格曼的模型中所有的企业都是一样的,他没有考虑企业的异质性,对贸易开展之后企业之间的“竞争淘汰”效应和“规模变化”效应缺乏很好的解释,所以没有办法解释为什么有的企业规模会扩大,有的企业会被淘汰,也没有办法去解释贸易开放后由于企业优胜劣汰导致生产效率提高的好处。
而这些缺点正好促进了当前新新贸易理论在克鲁格曼理论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
另外,新贸易理论不能说明国内贸易向国际贸易转变的内在机制,即既然国际贸易有这么大的好处,为什么要从国内贸易开始呢?新贸易理论提出了“贸易障碍”来解释这种现象,但是模型中没有代表这些障碍的具体变量或参数,所以消费者和生产者永远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中交易,相互隔离的市场永远不会在均衡中出现,市场一体化和全球化是外生给定的(杨小凯、张永生,2001),这种缺陷也使得后来杨小凯等人创立了超边际分析的内生化贸易理论模型(Smythe,1994)。
二、垄断竞争贸易理论对国际贸易主流理论的影响(一)新旧贸易理论的综合克鲁格曼垄断竞争贸易理论的一个强大优势就在于他的理论与传统贸易理论能够自然地联结融合在一起。
我们可以想象有两个国家和两个产业,两个国家由于要素禀赋的不同,在两个产业上分别具有比较优势。
每个产业中有很多差异化的产品,两国之间可以基于规模经济进行差异化产品的产业内贸易。
产业的比较优势可以不表现为某个产业的只出口不进口,而是表现为出口大于进口的净出口。
在这样的一个模型中,H-O体系与克鲁格曼模型就浑然一体了。
Lancaster(1980)、Dixit & Norman(1980)、Krugman(1981)、Helpman(1981)以及Helpman & Krugman(1985)都研究了产业间贸易和产业内贸易的综合模型。
他们认为新旧贸易理论的综合非常重要,因为它可以用来检验和预测国家之间不同的贸易模式。
瑞典皇家科学院认为新旧贸易理论的综合形成了在更广范围内对双边贸易流量进行经验研究的基础,从而允许研究者评价新贸易理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