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中常精神分析常渋及到的专业术语
心理学实用专业术语汇总
⼼理学实⽤专业术语汇总A型-B型(TypeA-TypeB)⼀种特质维度,能表明⼈们在具有⼲劲⼗⾜、时间紧迫感强等态度时所表现出的典型⾏为的程度。
Q分类技术(Q-Sort)⼀种评估程序,可以测试被试对⾃我描述的分类。
Rep测验(Rep test)⾓⾊建构技能测验,由凯利设计,⽤以查明个⼈建构。
安全型依恋(secure attachment style)与⾝边重要⼈物的关系很亲密且从不担⼼被抛弃的⼀种依恋类型。
本我(id)在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模型中,与直接需要的满⾜有关的那部分⼈格。
⽐较组(comparison group)指⼀种实验条件,通常是⼀个不接受任何处理的组,它与其他受到特殊处理的组之间的差异可以验证假设。
表露的相互性(disclosure reciprocity)对交谈伙伴⾃我表露亲密程度的匹配。
表⾯效度(face validity)⼀种确定效度的⽅法,考察测验项⽬从表⾯上来看是否能够测量所要测量的东西。
操纵的⾃变量(manipulated independent variable)赖以把被试者随机分配到不同的处理组的⾃变量。
操作条件反射(operant conditioning)通过在有机体产⽣某⾏为后给予某种反应⽽产⽣的学习。
超我(supergo)在弗洛伊德的结构理论模型中,代表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格。
成长需要(growth need)⼀种使个体成长的需要,当得到需要的东西之后,该需要仍然存在。
成就需要(need for achievement)在成就⾏为发起过程中的参与和成功的动机。
重复试验(replication)查明能否获得与过去研究相似的结果的研究。
出⽣次序(birth order)⼀个⼈按照出⽣顺序在兄弟姐妹中的排⾏。
次级特质(secondary traits)除了中⼼特质以外的⽤于描述⼈格的所有特质。
催眠后遗忘(posthypnotic amnesia)被催眠者在被告知他们不会记住的情况下,被催眠后不能回忆起催眠中发⽣的事。
精神分析的术语及其意义
精神分析的术语及其意义精神分析的术语及其意义【这是找到的一个比较集中的简介,因为是转载,如果概念涉及简化问题,依据别的博文为主。
】1.什么是正常人?日常生活中,我们有一种对于正常人的定义,正常人就是能够正视自己,与别人顺利相处,且能够适应正常生活的人。
这种说法看似容易,其实并非如此。
生活会以种种方式置我们于难以自作主张的境地;然而一个正常人却能够再作决定时尽量不伤害到别人以及自己;他能诚实地正视困难而不觉歉疚;也能理性地接受自己岗位上的责任,而不至于迷失自己。
这种人能够尽量利用最充分的潜力生活,而免除许多不必要的烦恼和恐惧。
他也能完美地表达爱和感受爱(以及接受爱的回报)。
他对自己对别人一样地诚实。
在本质上,精神分析通过一百多年的探索所论证的就是无所谓正常与否,弗洛伊德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神经症,拉康教导我们每一个人都具有妄想狂的结构性基础,一个人只是要理解自己、确认自身的主体性,从而和自己的症状有一种平衡的关系。
2.什么是"神经症"(neurosis)神经症,以前称为"神经官能症"(Psychoneurosis),是一系列激烈的情绪症状或无意义的行动。
除了少数的极端情况外,一般的神经症者都还能够进行日常的活动。
神经症可以不同的形式表现。
例如:恐惧驾驶家庭用的机车。
不能和别人共同相处。
工作中有头痛的倾向。
走路时时常强迫地数着人行道上的红砖。
神经症的表现方式有时简单,有时则颇为复杂。
它们也许几乎不被注意到,也许又过于显著。
不过表现的方式很多,不胜枚举。
虽然有的时候神经症似乎不易辨认,但这实在是极为普通的情况。
即使是已达到后期的严重病例,仍然不过略显的奇特或反常罢了。
它通常会带给一个人许多困难,但他还是能够过一般的生活。
神经症在根本上是人在面临生存的各种困境时的一种和现实部分相容的防御性产物,它是和现实同构的,因为文明本身就是对自然的部分形容的防御,人总是以某种方式有某种神经症。
精神分析的术语的解释
本文由xinl iyiyu an贡献d oc文档可能在WAP端浏览体验不佳。
建议您优先选择TXT,或下载源文件到本机查看。
转换指精神上的冲突转变为躯体性的症状,转换后的症状一般显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麻痹或痉挛的等。
这种转换有时是欲望或愿望经过改头换面的满足,但更多的这表现为对这类满足的抑制。
精神分析学认为躯体性癔病症状是一种心因性症状,它的转换或多或少都具有某种含义。
疏泄布洛伊尔首先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释放被病人压抑的情感。
这种方法或来为精神分析法所取代,因为后者不仅书写这种情感,而且他更注重于认识这种情感。
神经症神经症一词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最初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
到了十九世纪,通常用来指“功能性失调”,也就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这种障碍不办有结构上的改变。
后来佛洛伊德发现,神经症中有一种疾病——癔病——是性格失调而不是神经失调,从这以后,神经症就明确用来描述精神失调,这些失调不是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
精神分析学理论把神经症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精神神经症:由患者的心理冲突或过去的一些事件引起的,只能从患者的性格和经历方面进行解释。
精神神经症有三种形式:1)转换性癔病;2)焦虑性癔病(恐怖症);3)强迫行神经症。
真性神经症:是现实性功能紊乱在生理上的反映,可以从患者性生活的习性方面加以解释,真性神经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和焦虑性神经症,前面一种是性活动过度的结果,和面一种是性刺激未能消除而引起的。
创伤性神经症:由某种突如其来的震扰引起,这种病的症状了其他神经症不同,无法加以解释。
换句话说,创伤性神经症中不含有无意识方面的意义。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
精神病学重点整理名词解释1、被害妄想:(delusionof persecution) 是最常见的一种妄想。
病人坚信某人或某个集团对他进行不利的活动,进行打击、陷害,欲置病人或其家人于厄运或死地。
如被跟踪、被监视、被诽谤、被隔离等,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和偏执性精神病。
2、关系妄想:(delusion of reference) (牵连观念)患者将环境中与他无关的事物都认为与他有关。
常与被害妄想伴随出现,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
3、思维被洞悉感(experienceof being revealed )又称内心被揭露。
患者认为其内心所想的事,未经语言文字表达就被别人知道了,但是通过什么方式被人知道的则不一定能描述清楚。
该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意义。
4、病理性激情(pathogenicpassion)[课本无,见于百度百科]:患者骤然发生的强烈而短暂的情感爆发状态,常常伴有冲动和破坏行为,事后不能完全回忆。
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伴发的精神障碍、癫痫、酒精中毒、反应性精神病、智能发育不全伴发的精神障碍、精神分裂症等。
5、缄默症(mutism):由于言语运动区处于抑制状态,病人缄默不语,也不回答问题,可用手示意。
见于癔病和精神分裂症紧张型。
6、戒断状态(withdrawal state):指停止使用药物或减少使用剂量或使用拮抗剂占据受体后所出现的特殊心理生理症候群,其机理是由于长期用药后,突然停药引起的适应性的反跳。
7、原发性妄想症(primary delusion):是突然发作,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它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8、阿尔茨海默症(AD):是一组病因未明的原发性退行性脑变性疾病。
多起病于老年期,潜隐起病,病程缓慢且不可逆,临床上以智能损害为主。
9、创伤后应激障碍(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s, PTSD):也称延迟性心因性反应,是由于受到异乎寻常的威胁性、灾难性心里创伤,导致延迟出现和长期持续的精神障碍。
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介绍
精神分析基本概念介绍一、心理结构本我(id):代表未分化的人格内核。
包含基本的心理能量和动机,这些能量和动机被命名为本能或驱力。
本我遵循快乐原则,即本我只努力满足自己的欲望,以减少内部的紧张。
自我(ego):分化出的应对真实世界的人格结构。
自我遵循现实原则,它必须解决现实问题。
超我(superego):人格中内化道德规范的结构被命名为超我。
超我遵循道德规范,类似于良知,但有更深层的含义,即内在的伦理标准告诉我们如何去行为。
在整个生命过程中,寻求快乐的本我常常与协调现实的自我进行斗争。
个体不会因为成熟而放弃本我,但是,多数成年人会将其纳入自己的控制之下。
当自我,特别是超我,没有做好各自的本职工作时,本我的一些成分就会悄悄溜出去。
现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大脑不是划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个部分的。
但是人类大脑确实存在着不同的水平和结构。
二、防御机制理论来自外部环境和内部欲望的挑战威胁着我们,使我们焦虑(anxiety)。
遵循现实原则的自我试图以现实的方式应对环境。
然而,有时我们也可能会歪曲现实来保护自己免受那些来自本我的痛苦或危险的冲动的伤害。
自我使用的歪曲现实以保护自己的过程被称做防御机制(defense mechanism)。
防御机制的几种表现:压抑——将那些具有威胁性的思想推回到潜意识层面。
例如,关于某些早期创伤经历的记忆,会被隐藏于潜意识中,有时隐藏时间长达几十年,这些问题后来被称为创伤后应激。
反向形成——通过过分强调一个人思维和行为的对立面来避开威胁性冲动的过程。
例如,一些强烈抨击同性恋的人,最终被发现其自己也是同性恋,一些获得各种嘉奖、被称为“反腐先锋”的政府官员最终被发现参与贪腐、洗黑钱。
否认——指一个人简单地拒绝承认使自己变得焦虑的刺激。
例如,当悲剧发生时,警察通知父母,他们的孩子在一起意外中失去了生命,这时,父母的反应很简单:“不,这不可能,我们的孩子正在回家的路上。
”投射——人们将唤起焦虑的冲动以放置或投射到他人身上的形式进行外化。
精神病学名词解释
名解1错觉指对客观事物歪曲的知觉。
正常人在光线暗淡、恐惧、紧张和期待的心理状态下可产生错觉,经验证后可以认识纠正。
临床上多见错听和错视。
病理性错觉常在意识障碍时出现,带有恐怖色彩,多见于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状态。
2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是病态推理和判断,有以下特征:(1)信念的内容与事实不符,没有客观现实基础,但患者坚信不移;(2)妄想内容均涉及患者本人,总是与个人利害有关;(3)妄想具有个人独特性;(4)妄想内容因文化背景和个人经历而有所差异,但常有浓厚的时代色采。
3原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是突然发生,内容不可理解,与既往经历、当前处境无关,也不是来源于其他异常心理活动的病态信念。
包括突发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
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4继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其础上的妄想,或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另一种妄想等。
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5妄想心境(妄想氛围)指患者突然产生一种情绪,感到周围发生了某些变化,这些变化与他有关,患者因此出现焦虑紧张、惶恐不安。
属于原发性妄想(不是建立在感知觉障碍的基础上,也不是认识和领悟能力障碍,而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的一种。
常见于急性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中毒性精神障碍。
6妄想知觉是指患者对正常出现的知觉体验突然赋予妄想性意义,正常知觉与妄想性意义之间无法联系,且无法理解。
属于原发性妄想7幻觉指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
幻觉是临床上最常见而且重要的精神病性症状,常与妄想合并存在。
原因可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病变或功能损害、情绪影响、暗示、周围感觉器官病变、感觉剥夺。
建康人有时也会出现。
分为幻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和嗅幻觉,本体幻觉。
8真性幻觉患者体验到的幻觉形象鲜明,如同外界客观事物形象一样,存在了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而获得的。
心理学名词术语
心理学名词术语1.物质依赖物质依赖,是指长期滥用某种物质后,产生一种心理上与躯体上的强烈而不能克制寻觅该种物质的状态,冀以体验重复使用该物质的心理快感,同时避免戒断的躯体不适。
前者称为心理依赖,后者称为躯体依赖。
2.心电感应心电感应是人体特异功能所出现的超越五官感知不可思议的能力。
具有这些能力的人士有些是天生的,有些是经过气功修练到高深境界后所出现的,也有些是大难不死,如生重病或出意外之后出现的。
基本上它是一种人类潜在的能力,正式的名称应该定为“人体潜能”。
3.感觉记忆瞬时记忆亦称“感觉记忆”,记忆系统的一种,刺激作用于感觉器官所引起的短暂记忆。
通常是指1秒钟左右的时间,即刚刚感觉到所注意的信息时间(有人把这种记忆叫感觉记忆),瞬时记忆时间极短,大量的、被注意到的信息很容易消失,能够记住的东西才进入短时记忆。
4.心理动力是精神分析学的一个概念,指人类一切精神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存在于无意识中的性本能是人的心理的基本动力,是摆布个人命运、决定社会发展的永恒力量。
5.冥想冥想是翻译过来的一个单词,在英文里,它指的是禅修的意思,是瑜伽实现入定的一项技法和途径,把心、意、灵完全专注在原始之初之中;最终目的在于把人引导到解脱的境界。
瑜伽者通过冥想来制服心灵,并超脱物质欲念;感受到和原始动因直接沟通。
通过简单练习冥想,即可帮助人们告别负面情绪,重新掌控生活。
6.催眠催眠是指催眠师向被试提供暗示,以唤醒他的某些特殊经历和特定行为。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催眠与其他一般状态是相似的,包括放松、全神贯注和联想。
在催眠状态下,一个人可能经历“在感知、思维、记忆和行为上的一些改变”,包括暂时的麻痹、幻觉和忘记“对催眠术医师的暗示做出反应”。
7.超感知觉超感官知觉简称ESP,心理学研究范畴。
是指不凭借感官信息而对外界事物获得知觉经验的现象。
心灵学者对超感官知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心电感应或传心术,即两人在远距离下传递思想情感的能力;(2)灵感,即在无直接感觉下产生对具体事物的知觉现象,如可看到封闭在不透明容器内的东西;(3)预知,可预先知道尚未发生的事情或别人的思想;(4)心灵致动,即以心灵的力量来影响或控制物质对象的能力。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
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解释心理学作为一门研究人类思维、情感和行为的科学,涉及到许多著名的名词。
这些名词不仅在心理学界广泛应用,也在日常生活中被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释并探讨其中几个最著名的心理学名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人类内心世界的奥秘。
一、潜意识潜意识是由奥地利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提出的一个概念。
它指的是位于意识之下的一层心理活动。
潜意识包含了个体的欲望、冲动、情绪和经验等,但这些内容无法被主动意识所察觉,只能通过特定技术或理论解读来揭示。
潜意识的存在和作用对于理解个体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具有重要意义。
它对于个体的思维和情感产生重要的影响,不仅在梦境或病理性心理状况中得以表现,而且在日常生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二、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提出的一个理论,该理论对后来的行为主义心理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条件反射指的是一种学习过程,通过一种特定的刺激与一种自然反应相结合,形成一种新的自发反应。
例如,当我们闻到美食的香味时,口水会自动分泌;而巴甫洛夫的狗在听到铃声后也会开始流口水。
这种条件反射可以通过反复的联系来加强或削弱。
三、认知失调认知失调理论由美国心理学家弗斯泰辛纳(Leon Festinger)于1957年提出。
它指的是个体在面对两个或多个相互冲突的认知(信念、态度或价值观)时产生的不适应心理状态。
认知失调常常带来不愉快的感受,个体会通过调整自己的认知和行为以减轻这种不适应。
认知失调的产生对于理解人类决策过程、行为改变以及思维模式的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受害者归因受害者归因是指个体在解释自己或他人遭遇负面事件时所采取的心理过程。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arold Kelley)在1967年提出了这一概念。
受害者归因主要分为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两种方式。
内部归因指的是将负面事件归因于个体的内在因素,例如自身的能力、性格等。
而外部归因则将负面事件归因于外部环境因素,类似于运气、他人的行为等。
精神分析理论
神经症研究
弗洛伊德最初专注于研究神经症 的心理机制,逐渐发展出精神分 析理论。
无意识心理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心理包含无意 识的部分,无意识的心理过程对 人的行为和情绪有重要影响。
理论发展
01
02
03
自我心理学
弗洛伊德之后,精神分析 学派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发 展方向,其中自我心理学 派强调自我调节和平衡。
03
梦境解析有助于了解个体内心深处的需求、冲突和情
感,对心理咨询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移情与反移情
移情的概念
移情是指来访者在咨询过程中,将对过去某人的情感投射 到咨询师身上的现象。
反移情的概念
反移情是指咨询师在咨询过程中,将对来访者的情感投射 到自己身上的现象。
移情与反移情的作用
移情和反移情对咨询关系有重要影响,咨询师需对自身反移情保 持觉察和反思,同时帮助来访者理解和管理移情,以促进咨询效
自我成长与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不仅关注心理问题的解决,也强调个体潜力的发 掘和自我成长。
02
通过自我反思和内省,个体可以深入了解自己的无意识动机和
需求,从而更好地实现自我认知和自我发展。
精神分析理论鼓励个体勇敢面对内心的恐惧福感。
人际关系改善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际关系问题往往 与个体内在的心理结构和防御机制有 关。
精神分析理论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7
目录
Contents
•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 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概念 • 精神分析理论的应用 • 精神分析理论的争议与批评 • 精神分析理论的未来发展
01 精神分析理论概述
理论起源
19世纪末
精神分析理论起源于19世纪末的 欧洲,由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 德创立。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12):移情与暗示
弗洛伊德与精神分析(12):移情与暗示展开全文(三)移情与暗示移情(Transference)作为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专业术语,是指病人将其童年或早期生活过程中的体验与感受,转移到了他的分析家身上。
或者说,他所看到的心理分析家,已经不是“真实的”的心理分析家本人,而是他心目中的,受其童年或早期经验影响的人物。
而利用这种移情的现象与作用,达到特殊的心理分析效果,便成为精神分析的移情方法。
从某种程度上说,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便是从移情开始的。
这仍然是针对安娜·O的个案。
由于移情的出现,布洛伊尔放弃了对安娜·O 的治疗,而把“发现”与“治愈”的机会留给了弗洛伊德。
早在《癔症研究》中,弗洛伊德就表达了这样一种观点,认为在正常的心理过程中,如果有一种经历伴随着大量的情绪或情感因素,那么这种情绪或情感,要么以各种有意识的反射性行为释放出来;要么就会与其他有意识的心理因素一起被消磨掉或消退下去。
但是,弗洛伊德发现,癔症病人则不同,他们的情感处于窒息状态,而对与其有关的经历的记忆在意识中被切断,或者是被压抑。
对此可以有这样一种理论上的解释:其一是在最初经历中,病人心理处于特殊的分离状态,也即布洛伊尔所称的“类催眠”状态。
其二是那个经历与病人的自我不相容,于是产生了抵抗。
对于这两种情况的治疗,涉及到了这样一种考虑:如果最初的经历伴随着情感的发生能够进入意识,那么情感可通过行为而获得释放或发泄,这样,导致病人症状的能量也就会随之消散,症状也就能得到治疗或缓解。
尽管弗洛伊德那时还没有形成关于移情的明确表述,但是已经涉及到了移情的机制与表现。
关于移情,尤其是作为精神分析方法的移情,弗洛伊德是在1912年前后确定的。
1917年在维也纳大学做关于精神分析的讲演的时候,弗洛伊德对听众说,既然已经较为充分地讨论了精神分析所有复杂的病症与难题,绝不至于在结束时竟没有一句讲到治疗的方法与技术。
于是,弗洛伊德就用了“移情作用”这个标题,介绍他的精神分析作为疗法的意义。
精神分析心理学术语
精神分析学术语速查索引A:阿德勒:(1870—1937)奥地利精神病学家。
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他的个体心理学,是对弗洛伊德学说进行了改造而产生的,由生物学定向的本我转向社会文化定向的自我心理学,对后来西方心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主要著作有:《自卑与超越》、《人性的研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自卑与生活》等。
安全感:人在摆脱危险情境或受到保护时所体验到的情感,是维持个体与社会生存不了缺少的因素。
爱情:一种人际吸引的最强烈的形式,一般是指男女之间产生的互相吸引、互相依恋的一种具有浪漫色彩的强烈情感。
爱童症:亦称恋童癖,性变态的一种。
特征是专以未成年的同性或异性作为性幻想、性冲动、性行为的对象,通常是对青春发育前或更早的孩子(一般十二三岁或更小)。
恋童的表现为窥视、抚摸裸童的生殖器,有恋童意象和冲动等,少数有性交行为。
暗示疗法:是指利用语言或非语言的手段,也可结合其他治疗方法,引导求治者顺从、被动地接受医生的意见,从而解除心理压力,达到某种治疗目的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暗适应:当环境从强光向弱光转变时,眼睛对光刺激的感觉下降,光敏感度提高,逐渐适应低强度照明的过程。
B:白日梦:在意识轻度模糊、非睡眠状态下产生的超越现实、打破时空界限、高度自我卷入的幻想活动。
本能:动物在进行过程中形成并由遗传固定下来的、不学就会的能力,它实际上是由一系列无条件反射构成的。
比较分析法:在各种心理学的观点、思想、学说和理论之间进行比较研究,确定它们的异同点和关系。
主要有四种方法:纵向比较、横向比较、同类比较和异类比较。
暴露疗法:亦称内攻疗法,是冲击法的变式。
将患者置于最大刺激的情境中直至其刺激反应渐趋平缓。
包容需要:一种社会性需要,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舒茨的人际行为三维理论中的基本人际需要之一,指个体想要和他人接触、交往,建立并维持满意的关系的需要。
背景效应:亦称上下文效应。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1. 引言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是由维也纳医生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理论体系。
该理论主要关注人类心理活动的无意识冲突和动力,并通过分析患者的梦境、自由联想、抵抗和转移等现象,揭示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机制。
本文将介绍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起源及其对心理学发展的影响。
2.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起源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起源于弗洛伊德的临床实践。
他观察到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不自觉地回避某些话题或感到痛苦,而这种回避和痛苦常常与他们的无意识冲突有关。
弗洛伊德开始探索人类无意识与冲突的关联,逐渐形成了精神分析心理学的理论框架。
3. 精神分析心理学理论的主要内容3.1 无意识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心理活动中存在着无意识过程,它是个体意识之下的底层结构。
无意识包含了个体不易察觉的欲望、冲动和内心冲突,常常通过梦境、幻觉和症状的形式表达出来。
无意识对个体的影响往往超出其自我意识的范围。
3.2 动力精神分析心理学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主要有两种冲突力量:生命冲动(Libido)和死亡冲动(Thanatos)。
生命冲动驱使个体寻求快乐和满足,而死亡冲动则使个体趋向破坏和自我毁灭。
这两种冲突力量在个体内部产生了不断的斗争和平衡。
3.3 自我、超我和本我精神分析心理学将人类心理活动划分为三个层次:自我(Ego)、超我(Superego)和本我(Id)。
自我是个体自我意识和理性的代表,超我是道德和文化的代表,本我是冲动和欲望的原初状态。
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和平衡影响着个体的心理健康与行为。
3.4 梦境和自由联想在精神分析心理学中,梦境是无意识冲突的主要表达形式。
弗洛伊德通过解析患者的梦境内容,揭示了一些隐藏在无意识中的冲突和欲望。
自由联想则是一种治疗技术,患者被要求说出一切经过思维的内容,无论是意识到的还是无意识到的。
这有助于揭示患者的无意识冲突。
3.5 抵抗和转移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常常会出现抵抗和转移的现象。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5)
自我焦虑(ego anxiety):个体因内心冲突而产生的焦虑。
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认为,在人格动力结构中,本我和超我在潜意识领域中总是处于矛盾冲突的不可调和状态。
这一矛盾状态虽经自我调节,但仍无法得以消除。
冲突的核心在于本我不顾一切地追求性本能欲望和快感的满足,同时超我则对此进行道德的和良心的谴责。
这种冲突引起一种弥漫性的恐惧感,使自我产生焦虑的情绪体验。
客观性焦虑(objective anxiety):亦译“客观焦虑”,亦称“现实性焦虑”。
与“神经性焦虑”、“道德性焦虑”相对。
由现实情境中确实存在的原因(包括已经发生的或将要发生的事)引起的焦虑。
弗洛伊德提出。
常见于正常人。
一般与害怕联系在一起,如看到闪电会害怕雷击而产生的焦虑就是客观焦虑。
神经性焦虑(neurotic anxiety):与“客观性焦虑”相对。
自己担心无法控制本我的冲突而产生的焦虑。
弗洛伊德提出。
其表现形式有三种:一是焦虑性期待,因某种可能发生的灾难而焦虑;二是变态恐怖或恐怖症,对某一事物或情境明知不应恐惧,但仍有强烈的恐怖反应;三是突如其来的惊恐反应。
道德性焦虑(moral anxiety):与“客观性焦虑”相对。
由超我受到约束而产生的焦虑。
弗洛伊德提出。
个体因害怕自己的行为违反道德标准,或感觉到自己的思想或行为违背道德标准,常预先在心理上感到威胁而产生焦虑。
原始创伤(primal trauma):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个体幼年时期的痛苦经历。
包括出生创伤及父母死亡或其他家庭成员变故所导致的痛苦经验。
自恋(narcissism):亦称“自我陶醉”。
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自我陶醉乃至狂热的自我爱恋。
最早出自古希腊神话,美少年纳西斯爱恋自己水中的影子,最终憔悴而死,化为水仙花。
后人用纳西斯代表自恋。
弗洛伊德在《论自恋》中根据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将自恋分为两类:(1)原发自恋,指婴儿的自我与本能冲动不分,里比多滞留在内部,以自身为投注对象获得满足而形成的自恋;(2)继发自恋,指儿童期以后,在个人生活中对其他对象的爱恋受到挫折,从而由爱恋他人转为爱恋自己,陶醉于自我想象之中。
心理学理论总论考研名词解释(33)
本我(id):亦译“伊德”、“伊底”。
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指生来具有的无意识的本能和欲望。
本我是人格中最原始的、本能的,且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它又是强有力的部分。
它按享乐原则行事,通过身体运动得到满足。
弗洛伊德把人格动力结构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部分,认为“本我”在人的心理生活中起着关键作用,是人格深层次的基础和一切活动的内驱力。
自我((ego):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指人的理性。
自我是本我的原始欲望与生活现实之间的中介物,是在个体成长过程中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
当本我的要求与现实相抵触而不能得到满足时,便产生了自我。
它按现实原则行事,职责是在本我与外部现实之间进行调节,使之在一定条件下有可能得到满足。
同时它又受超我的约束。
超我(superego):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指良心和道德。
从自我中分化、发展而来。
代表了一定社会和文化的行为规范和准则,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
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良心,负责对违反道德行为准则的行为进行惩罚;另一个是自我理想,负责确定道德行为的标准。
超我按至善原则行事,主要作用是引导自我,限制本我的冲动。
超我的产生与发展实际上是由外化转向内化的过程,其内容来自父母及其代理者传递的文化伦理规范,是幼儿发展中父母的管教和社会化的结果。
快乐原则(pleasure principle):亦称“唯乐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用语。
本我活动遵循的力求快乐、避免痛苦的原则。
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人的本能能量的大小和增减决定人的心理体验。
兴奋量高或增长,心理的紧张状态变高或增长,这种体验为不快乐。
反之,兴奋量低或降低,心理的紧张状态变低或消减,这种体验为快乐。
避苦趋乐是人的本性,人的潜意识活动或本我的活动受快乐原则的调节,只求快乐的满足,不考虑现实的条件。
该原则不能被放弃或取消,只能被改变或修正。
在心理或人格的其他组成部分中亦以其他方式发挥作用,是人的心理活动原始的和基本的原则,但并非唯一的原则。
珍藏贴!读懂荣格心理分析必备22个术语解析
珍藏贴!读懂荣格心理分析必备22个术语解析引言荣格是当代最有影响的心理学家之一,其影响不仅仅在于心理学界,他通过其分析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影响了当代的哲学和整个人文学科,影响到了当代的科学思想和研究。
弗洛伊德曾期望把整个精神分析的未来交付于他,但荣格仍然忠实于自己思想的独立,发展了自己的分析心理体系和方法,不管是'集体无意识'理论还是'积极想像'的技术,都是对于心理学乃至人类思想的贡献。
本文内容即为荣格的著作中常常出现的心理学术语,希望可以帮助读者更好的贴近荣格,贴近他的思想。
荣格心理分析术语文 | Mario Jacob荣格心理分析术语文 | Mario Jacob1. 阿尼玛(Anima,拉丁语中的“灵魂”)一个男性人格中无意识的女性意象。
她常以女性的形象在梦中出现,从具有诱惑力的妓女到心灵和智慧的化身。
她是爱神的本体,因此男性阿尼玛的成长体现在他与女性的关系上。
对Anima的认同可以是作为喜怒无常、柔弱弱娇气及过分敏感。
荣格把Anima成为生命自身的原型。
2. 阿尼姆斯(Animus,拉丁语中的“精神”)一个女性人格无意识中的男性意象。
他是理性的本体。
对阿尼姆斯的认同会使女性变得固执己见、刚正善辩。
更确切地说,他是一个内在的男性, 在女性自我和她自己的无意识创造性源泉之间起一个桥梁的作用。
3. 原型(Archetypes)是不可自现的,但其在意识里的影响,以各种原型意象和种种观点来呈现。
它们都是源于集体无意识,具有普遍性的模式,并且以宗教信仰、神话、传说及童话为基本内容,通过梦境和视觉形象发生在个体身上。
4. 联想(Association)围绕一个具体的想法,由无意识联系所决定的,彼此相关联的思想和意象的自发流动。
5. 情结(Conplex)一个包括许多想法和意象的情感堆积群。
情结的“核心”是一个原型或原型意象。
6. 聚集(Constellate)一旦对一个人或情境产生了强烈的感情,某种情结便聚集(激活)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精神分析治疗中经常涉及到的专业术语转换指精神上的冲突转变为躯体性的症状,转换后的症状一般显现为感觉缺失、感觉异常、麻痹或痉挛的等。
这种转换有时是欲望或愿望经过改头换面的满足,但更多的这表现为对这类满足的抑制。
精神分析学认为躯体性癔病症状是一种心因性症状,它的转换或多或少都具有某种含义。
疏泄布洛伊尔首先采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其目的在于释放被病人压抑的情感。
这种方法或来为精神分析法所取代,因为后者不仅书写这种情感,而且他更注重于认识这种情感。
神经症神经症一词是十八世纪后半期出现的,最初是指精神方面的疾病。
到了十九世纪,通常用来指“功能性失调”,也就是神经系统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这种障碍不办有结构上的改变。
后来佛洛伊德发现,神经症中有一种疾病——癔病——是性格失调而不是神经失调,从这以后,神经症就明确用来描述精神失调,这些失调不是精神系统方面的疾病。
精神分析学理论把神经症划分为下面几种类型:精神神经症:由患者的心理冲突或过去的一些事件引起的,只能从患者的性格和经历方面进行解释。
精神神经症有三种形式:1)转换性癔病;2)焦虑性癔病(恐怖症);3)强迫行神经症。
真性神经症:是现实性功能紊乱在生理上的反映,可以从患者性生活的习性方面加以解释,真性神经主要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和焦虑性神经症,前面一种是性活动过度的结果,和面一种是性刺激未能消除而引起的。
创伤性神经症:由某种突如其来的震扰引起,这种病的症状了其他神经症不同,无法加以解释。
换句话说,创伤性神经症中不含有无意识方面的意义。
自恋性神经症:指患者无法产生移情的神经症。
性格神经症:指患者无法产生移情的神经症。
气质性神经症:精神分析学的术语,指现在通常说的身心性疾病。
儿童神经症:幼儿时期的神经症。
精神学认为,所有成人的神经症在幼儿时期都有过类似的症状。
移情性神经症:一种病人能够产生移情的神经症,或者是患者在精神分析的过程中对医生产生的一种迷恋。
抵抗精神分析资料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情况,既不让无意识过程变成意识。
当患者反对治疗这解释的时候,他便是处在一种抵抗的状态中。
防御机制指一种为保护自我或自己免受冲突、内疚或焦虑之累的无意识反应。
这些机制专事改变无意识冲突,因为无意识冲突通常由于社会习俗的制约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弗洛伊德在他关于精神分析学的第一批文章中(特别是《防御性精神神经症》,1894年)指出了防御机制的概念。
他那时探讨了一种最常见的机制——压抑。
随后,他又提出了不少防御机制。
他在关于焦虑问题(1926年)的书中认为,这些机制的主要功能就是对付由性冲动或攻击冲动而引起的焦虑和内疚。
精神分析学家们对到底有多少机制,以及这些机制的实质到底是什么历来有争论,但是,对一些常见的机制看法还是比较一致的。
弗洛伊德的女儿安娜·弗洛伊德在一篇文章中列述过基本的防御机制,这些机制是:1.压抑2.文饰作用3.反应形式4.投射5.倒退6.移位7.升华8.隔绝9.理智化压抑指从无意识中排出或无意识的鸭子那些有危险的、不能接受的冲动,以及与此冲动相关的记忆或意象。
实际上,压抑一词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早年,就是防御的同义词。
在幼儿时期最初排除压迫在意识中的不愉快的东西,这是初级压抑;防止被压抑的无意识内容进入意识,这是真正的压抑。
这样,压抑就是防御的第一步,他在防御机制中占有独特的地位。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可以说与压抑的发现同时开始的。
但后来他发现了为防止压抑而产生的种种防御机制,那些机制并不一定完全排除无意识的内容。
另外必须注意的是,与其他机制一样,压抑是一种无意识的过程,它和抑制不同,抑制是个人有意识地压制对某一对象的意识。
意识无意识前意识早期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精神活动有两个部分,意识和无意识。
意识是能够被直接感知的心理部分,而无意识则包括各种原始冲动、愿望、本能等各种习俗、道德所不容的内容。
由于这些内容为外界现实所拒绝,便被排挤或压抑到意识阈下面。
但是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在千方百计寻求满足,并一有机会就通过各种途径表现出来。
在弗洛伊德看来,甚至从失言中也可以找到某种无意识的愿望。
因此无意识的精神活动对人的行为具有决定性作用。
在无意识的基础上,弗洛伊德又发现还可以队伍意识的内容进一步区分,于是就有了前意识和无意识本身。
他认为,前意识思想伙记忆是很容易成为意识的,因为他受到的抵抗较弱,而无意识受到的反抗就要强得多,所以无意识思想或记忆很难成为意识。
从一八九零年到一九二零年,弗洛伊德始终在试图发现人格中无法直接了解的决定性因素。
他在这方面的惊人观点,使得人们开始重视无意识对人类活动的重大影响,但是到了一九二零年后,在无意识的基础上,他又提出了他的人格说,于是意识和无意识在精神分析学理论中只是作为不同的精神现象而保留下来。
俄狄普斯情节(恋母情节)一组无意识观念和情感,其核心愿望是占有双亲中异性的一方,排斥同性的一方。
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情节一般在里比多和自我的发展阶段出现,也就是三~五岁之间,不过有些恋母现象可能出现得更早一些。
俄狄普斯之一名称来自神话故事,俄狄普斯在不知道双亲的情况下杀了父亲,娶母为妻。
在弗洛伊德看来,这种情节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也是许多无意识犯罪的原因所在。
要消除俄狄普斯情结,可以使本人与双亲中同性的一方同一化,并暂时放弃与异性一方的关系。
弗洛伊德在一八九年致信佛里斯的一封信中,第一次提到俄狄普斯情结。
他在父亲去世后开始进行的自我分析形成了这一概念。
一九零零年出版的《梦的解析》,正式提出了这一概念。
在一九三零年之前,俄狄普斯情结始终是精神分析学理论的一块基石,但是从那以后,精神分析学越来越侧重于母亲方面的情况,并关注前俄狄普斯情结阶段与母亲的关系。
里比多(欲力,性欲)精神分析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最初指寻求快感的性欲能量,后来弗洛伊德和其他人把生本能和死本能能量也包括了进去。
里比多概念是十九世纪九十年代弗洛伊德发现性冲动在神经症中的重要性时形成的。
到了一九零五年,他又写了《性学三论》一书,假设幼儿时期性发展的几个阶段,从而全面地发展了里比多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里比多是一种力,它迫使性欲望通过躯体和精神活动表现出来。
“里比多”理论试图探讨所有这些表现,从而找到人格发展在生物和心理方面的进程。
根据弗洛伊德的观点,人一生中最初几年的生活,对人格的形成极为重要。
他把这段时间分为几个阶段,每个阶段都用人体某一部分的反应方式来命名。
在口唇阶段,吮吸和吃食是快感的主要来源。
肛门阶段主要是排除和控制产生的快感,阳具阶段开始于儿童意识到性器是快感的来源。
对里比多发展的阐述,是精神分析学人格形成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就可以对伊德、自我、超我,人与人的关系的特殊方式,精神冲突、防御机制以及性格特征等各种各样的心理结构进行说明和解释。
固结在精神分析学中,指对早期某一发展阶段或某一客体的依恋。
固结的出现,说明个体未能顺利通过里比多的发展阶段(三——五岁)。
固结的主要表现事固结者沉迷于幼儿时期的、已不合适的行为形式、或者迫于压力,退向这类行为型式。
挫折过大、过分满足以及极度的爱和恨,都可能引起固结。
个体所固结的幼儿发展过程中的某一个阶段、某一时期或者某一点,就是固结。
倒退通常指回到一种较早的状态或方式。
精神分析学认为倒退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即通过退出压抑的现实环境回到里比多和自我发展的阶段。
摆脱焦虑状态。
弗洛伊德认为,倒退也是创造过程的一个组成部分。
科学家和艺术家对各自专业领域里新的进展,往往采用原始的态度。
他们暂时的放弃传统的和固定的思维方法,拒绝流行的观念,但他们又能重新找到回到现实去的道路。
两性同体通常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和态势。
精神分析学理论一向认为,所有的人在体质和精神性欲方面,都是两性同体的。
弗洛伊德的这一观念是从他的朋友佛里斯那儿得来的,并最初在生物和解剖材料中得到了证实,那些材料显示,男性身上还残留着某些男性器官的残留。
不过当代这方面的理论则通过儿童与父母等同的情况,解释精神性欲中的两性同体现象。
这样,一些无性的活动就具有性的内涵,被动、顺从、受虐、直觉以及接受行为可以看成是女性的特征,主动、独断、施虐、理智以及威胁行为则是男性特征的表现,如果态势有了改变,那就意味着性向发生了变化。
去势情节对可能会失去性器的焦虑情态。
根据精神分析学的观点,所有男性(成人或儿童)都会产生去势焦虑。
这种去势情态主要表现为失去阳具——在去势的威胁中阻止男孩沾染手淫,失去性欲快感能力;或者丧失男性特征。
除了男性,精神分析学家断言女性也会产生去势情节,在这种情节的作用下,她们感到自己“被去势了”,感到有一种强迫性冲动,要证实身上存在着阳具的象征性替代物,或者对任何器官或活动已经同阳具等位而感到焦虑。
自由联想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只有联想是指患者在精神分析医生的帮助下进行思维的方式。
这一技术是以一些假设为根据的:任何思维最终都能通向重要的部分;如果注意力放松,抵抗就会减小到最低限度,反之,就会大大加强。
弗洛伊德采用了只有联想技术以后,就放弃了催眠术。
不过应该说明的是,英文“只有联想”实际上是德文“freier Einfall”的误译。
德文“Einfall”的愿意是“突然想起”、“闪念”(irruption,suden idea),也就是在放松的情况下自然产生的一些想法和念头,并不是什么“联想”。
但是英文“自由联想”这个词现在已经为人们所广泛接受并运用。
精神分析的基本规则(基本规则)精神分析学对自由联想提出的一项基本规则:患者必须毫无保留地把各种想法告诉医生,在报告的过程中自己部门作任何取舍或强调。
移情精神分析治疗到了一定的阶段,患者会对医生产生爱情、倾慕、憎恨、不信任等强烈的个人情感。
早期精神分析学认为这种现象的产生,会干扰医生去发现患者被压抑的记忆。
后来,弗洛伊德认识到,这种情况并不是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对治疗者的自然反应,而是患者把他对过去生活中人物的感情和印象,不知不觉的移向了医生,弗洛伊德称这种现象为移情。
随着俄狄普斯情节理论的发展,可以越来越清楚的看出,治疗中产生的移情,正是患者幼年在恋母阶段对父母的情感的再现。
由于情感的内容是不同的,因此就有不同的移情。
对医生产生依恋、信任或爱情等情感,可以看成是正移情,如果产生憎恶、不信任及轻蔑的情绪,这就是负移情。
这些现象是患者对治疗的一种抵抗,因为它偏离了或回避了本来的治疗目的。
但另一方面,由于这种情感是患者幼儿时期与双亲的基本纠葛的再现,治疗者就可以以次为依据,了解患者病状的根本原因,从而能够有目的地进行治疗。
在这一点上,移情对于神经症的治疗是十分重要的。
但是,移情的情况不仅仅是出现在患者一方,鉴于治疗者本人也有幼年时期的那种经历、情感以及关系,他在治疗过程中也可能会对患者产生个人情感,这是一种反向移情,这种移情会导致治疗的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