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 教案

合集下载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分米的认识_冀教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分米的认识_冀教版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分米的认识_
冀教版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的估计、测量、讨论交流等活动,使学生知道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会选择分米做单位进行测量,了解分米与厘米、分米与米的进率,会进行简单的换算。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3.在实际测量中,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4.在测量等活动中,让学生主动求和,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习惯,并在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信心。

教学重难点:
1.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2.在测量的过程中理解单位的实际意义,并能用自己的方式或语言表达。

教学过程:
【导入】激趣导入
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米。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
【讲授】探究新知
【活动】训练反馈
【活动】总结拓展
到今天为止,我们学习过哪些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这几个长度单位中,每相邻两个长度单位之间的进率都是多少?〔都是10〕你有什么办法来区分它们?〔在这些长度单位中,米是最大的,依次是分米、厘米〕那么,有没有比米更大的长度单位了呢?在什么时候能用到呢?它和米之间又有什么样的关系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这个问题。

(完整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完整版)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全册教案

一、厘米、分米、米课题名称:认识厘米课时安排:2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长度单位测量物体长度。

过程与方法: 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测量、交流活动中,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厘米的含义,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教学难点】:体会厘米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培养学生初步的测量意识和能力。

【教法】:直观讲解、讲练结合【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认识厘米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可以用字母“cm”来表示。

1厘米记作1cm。

把直尺的0刻度对准纸条的左端,再看纸条的右端对着几。

从直尺的0刻度开始画起,画到数字几,就是几厘米长。

【教学反思】:课题名称: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1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在实际测量的过程中,认识长度单位“米” 。

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体会测量在生活中的简单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初步的空间感。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米”,能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教法】:讲练结合、实物演示【学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板书设计】:米的认识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者距离,通常用“米”作单位1米=100厘米或 1m=100cm【教学反思】:课题名称:分米的认识课时安排:1课时【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过程与方法: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教学设计
5.关注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差异,给予每个学生个性化的指导和关爱,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困难,提高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厘米、分米、米三者之间的换算关系。
2.能够在实际情境中灵活运用长度单位进行测量和问题解决。
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测量态度和良好的空间想象力。
b.及时给予学生反馈,鼓励学生发挥优点,改进不足,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6.课后巩固,拓展延伸:
a.布置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b.推荐拓展阅读和实践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利用生活实例引入:在课堂上展示一些学生熟悉的物品,如铅笔、书本、桌子等,让学生猜测这些物品的长度,并引导他们思考如何准确测量这些长度。
b.你是如何测量物体长度的?
c.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是什么?
2.小组代表发言: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汇报讨论成果,其他小组成员进行补充。
3.教师点评:对每个小组的讨论成果进行点评,强调重点知识点,纠正错误认识。
(四)课堂练习
1.设计练习题: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5.家长参与:请家长协助学生完成以下任务:
a.监督学生完成作业,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鼓励学生克服困难。
b.与学生一起参与实践活动,增进亲子关系,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2.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学习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精确测量的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尊重事实、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冀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第5课时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冀教版小学数学 二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第5课时 分米的认识》教学设计

第5课时认识分米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米尺、尺子、线绳、电脑课件、长纸条。

教学重难点:1、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体验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探索分米与米之间的关系。

(3)小练习。

三、实践应用1、巩固练习。

2、本课知识与生活相联系,使学生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通过师生动手操作,巩固已有知识,在此基础上引出新内容,让学生直观感知长度单位“分米”。

通过观察与实际操作让学生直观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初步感知分米、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通过用手反复比划,使学生充分感知1分米的实际长度。

通过观察想象,加深学生对分米的认识。

在小组合作中让学生真正体验到1分米的实际长度,及时内化所学知识。

达到对分米的真正体验。

小结:有了上面分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教师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得出米和分米,米、分米、厘米三者之间的关系,相信学生能学会,给学生想象的空间和时间,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及时的反馈练习,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巩固,及检验学生应用新知的能力。

改变以往教师单一出题的形式,由学生出题来考其他的同学,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同时也加大了训练的力度。

达到了事倍功半的效果。

通过学生身边的数学,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数学知识生活化,让学生对数学有亲切感。

并培养了学生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师先展示两根线绳(一根长1米,1根长1厘米):现在老师要考考你们的眼力,比一比,看一看老师手里的绳子大约有多长?你们的眼力可真好,简直就是火眼金睛了。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 分米 米》单元教学设计详案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 分米 米》单元教学设计详案

课时教学详案教学内容:冀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P1-11教材分析:本单元分为四部分:一是自选工具测量,体会统一测量单位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二是认识测量单位厘米、分米、米,知道它们之间的关系。

三初步认识线段。

四结合单元内容安排了综合实践活动“我们的测量”。

本单元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实际,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实际测量活动中,体会厘米、米的实际意义,知道分米,了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长度单位换算;初步认识线段。

3、在测量活动中,培养学生初步的估测意识和习惯,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能估测-些物体的长度,并能正确的进行测量。

4、体会测量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长度单位,为了让学生了解长度单位的概念,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让学生体会同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注重在实际测量过程中体验长度单位的含义。

本单元的内容编排有以下特点:1、在实际测量中,体会长度单位的含义。

2、借助实物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

3、再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的活动中,了解线段。

4、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学情分析:在实际生活中,虽然学生在一年级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也喜欢进行这样的比较活动,具有比较丰富的生活经验,但不一定能进行量化比较,不能量化把握物体长度,没有建立长度单位的表象,空间观念以及估测意识和能力。

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自选工具测量》P1.2.11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法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使用不同测量工具得出不同测量结果的原因,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渗透规范的测量方法教学过程:一、测量自家餐桌的长度2.课上汇总测量结果,讨论测量使用的方法。

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数学冀教版二年级下册 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

《厘米、分米、米》本课教学先通过让学生估计一支铅笔的长度引入测量观念,接着通过测量,认识,练一练,想一想等方法,让学生认识这些长度单位,理解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

教学安排为:厘米,线段,米,分米及单位间变换。

【知识与能力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对长度单位进行正确换算。

铅笔,蜡笔,橡皮,铅笔盒,直尺,毛线,彩带。

(一)故事引入,揭示课题师:同学们来看大屏幕,多多昨晚做了一个梦,看看他梦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发言。

师谈话:这幅图画里面出现了很多有关长度的句子,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学习有关长度的知识。

教师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教师展示一支铅笔和一只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只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支蜡笔的长度?学生估计后发言。

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3、师:同桌间一起来量一量我们的课桌,一会交流一下测量结果。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

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学生试量后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星法)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如铅笔盒)去测量。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

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④……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教案4米的认识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教案4米的认识

4 米的认识◆教学内容教科书7、8页,认识米并测量◆教学提示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会用直尺测量物体长度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共设计了两个活动。

活动一,测量黑板的长度。

教材呈现了用直尺测量黑板的情境图和两个同学的对话。

活动二,认识一米,了解米和厘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米”以及米和厘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1米=100厘米,能用米为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重点、难点重点:帮助学生建立1米的长度概念难点:在利用米尺认识米和厘米关系并进行测量的活动中,体会测量工具的作用。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米尺、折尺、铅笔、三角板、卷尺学生准备:铅笔◆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1.直接提出问题:如何测量黑板的长?提供测量工具,供学生自行选择:直尺、三角板、米尺、折尺、卷尺……2.挑选学生上来选择不同的测量工具进行测量,并将答案写在黑板上。

3.通过观察几位同学的测量过程,讨论,你觉得哪种测量方法更为简单准确,哪一种测量工具更为合适。

设计意图:直接抛出问题,由学生自己解决,通过几次选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感受各种尺子的用途不同,有了感性直观的认识。

(二)探究新知1.教师介绍:量比较长的物体或举例时,通常用米作单位,拿出米尺和折尺,说明,他们的长度是一米。

同时也说明,米是国际上统一是用的一个长度单位,并介绍米和1米的字母表示。

2.拿出皮尺和卷尺,与学生互动,找出1米。

3.提出再量一次的要求,让学生用卷尺或者米尺再次测量黑板的长。

设计意图:使学生体会到用米做长度单位量较长的物体比较方便。

同时感受人类在制造使用工具方面的智慧。

4.体会并认识1米。

学生参与活动:和米尺比一比。

学生用米尺测量自己的身高,感受米尺的长度,用能够用语言进行描述。

5.尝试用双手表示1米的长度。

初步体会一米的实际长度。

6.提出问题:看谁最认真,仔细观察,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学生观察并给出结论:米尺上有100个1厘米的小格。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冀教版

二年级数学下册教案-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冀教版

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第1 课时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学内容】教材第1~2页例1、例2;议一议、试一试及练一练第1,2题。

【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会用指定的物品作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能描述测量的结果。

3.感受与同学合作学习的乐趣,了解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及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PPT课件、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谈话引入1.谈话:新学期开始了,我们发了新书,你们高兴吗?书是我们的好朋友,那你们知道书有多长吗?2.学生估计数学书的长度,可以用手比划。

二、探究新知1.用不同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选一选:分小组,选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每人选一样。

(2)量一量:四人一小组进行测量。

教师强调:作为标准的物品要一个接一个地摆放,要放平摆直,并注意一段对齐。

(3)说一说:你选用什么物品进行测量?量的结果是多少?(4)议一议:为什么同一长度量出的结果也不同呢?小结:测量同一长度,选的标准不同,量的结果也不同。

2.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测量不同的长度。

(1)学生自由选择工具测量自己喜欢的物品:桌子的宽度,铅笔、橡皮的长度……(2)将测量结果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3)集体交流:通过刚才的测量活动,你发现了什么?(4)小结:如果选不同的物品作标准去量,长度不同的物体测量的结果可能会与事实不符,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正确比较出不同物体的长短。

3.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测量同一长度。

(1)全体同学用小方块或其他同规格物品去测量数学教材的长度。

(2)汇报测量结果。

(3)提问:为什么这次测量出来的结果是相同的呢?怎么才能使每个同学测量出的结果相同呢?(4)小结:只有用同样的物品作标准进行测量,才能得到同样的结果。

三、巩固练习1.用同一种工具测量文具盒的长度,找出最长的和最短的,进一步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作用。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教案5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  厘米、分米、米教案5厘米、分米、米的关系

5 厘米、分米、米的关系◆教学内容教材9、10页,分米的认识。

◆教学提示分米比厘米大,比米小,与厘米和米相比,人们日常生活中用的不是很多,一般情况下,人们习惯用几十厘米描述几分米。

如,一支笔的长是2分米,人们经常说这支笔的长是20厘米。

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用分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重点、难点重点:让学生建立1分米长度的表象,理解厘米和分米之间的关系。

难点:物体的长度超过1米时的描述方式。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彩带、米尺、粉笔盒、学生准备:直尺◆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昨天,我们认识了一个长度单位家族中的新朋友——厘米和米。

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习过哪几个长度单位?(米、厘米)其中最大的长度单位是什么?(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米大约有多长?最小的长度单位呢?(厘米)请你用手势表示一下1厘米大约有多长?1.小组活动导入:分发给每组学生一条彩带。

长短各不相同。

要求:首先估测彩带长度,然后进行实际测量彩带,并记录彩带的长度。

2.小组交流结果3.教师讲授:测量不足1米的物体长度时,还可以用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不赘述,直接将学生带入课堂之中,通过一个小组活动,测量彩带长度,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即当长度比一米短时,应该怎么描述。

此时由老师引出新授长度单位---分米。

(二)探究新知1.测量课桌的长度如果老师让你估计出我们所使用的课桌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它的长度是多少?你认为用什么单位比较合适呢?(厘米)为什么不选择米为单位呢?(因为桌子的长度不够1米))(1)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测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用直尺进行实际的测量,要求:四人小组试着用厘米作单位量一量课桌面的长是多少?并思考:是怎样测量的?(学生活动)(2)汇报方法让个别小组代表汇报测量的情况。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测量_冀教版(7)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测量_冀教版(7)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测量_冀教版(7)教学目标:1、经历体会并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

2、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会用厘米作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在估测物体长度的过程中,进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2、难点:初步建立1厘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使学生初步感受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伙儿带来一个故事,想听吗?(播放动画并配音:)从前,有个叫阿福的人,他想做一件新衣服,因此,来到一家裁缝店。

师傅:“欢迎、欢迎,你想做什么?”阿福:“我想做一件上衣。

”师傅:“我来量一量,徒弟,你来记!一拃、两拃、三拃,身长三拃;袖长……”量完之后,小徒弟就按照量好的尺寸认认真真地做起衣服来。

徒弟:“身长三拃,一拃、两拃、三拃……”过了两天,阿福高快乐兴地来取新衣服,穿上一看:“啊!这衣服太小了!”师傅:“哦?我再量一量……告诉你身长三拃,如何做成了两拃?!”徒弟:“我明明做了三拃长啊,这是如何回事呢?”)师:是啊!阿福专门不快乐,小徒弟也专门纳闷,到底是如何回事呢?和你的同桌讨论交流一下。

生:师傅手大,徒弟手小,师傅和徒弟的手不一样大(你的方法专门专门)师:手的大小与拃的长短有什么关系?伸出小手演示一下,老师是师傅,你是徒弟,先比手的大小其他同学能够跟你旁边坐的老师比一比,再把手指伸直:从大拇指的指尖到中指指尖的一段距离确实是一拃,师傅的拃比徒弟的拃长。

师:谁能把刚才的演示用一句话完整地说一说(生:师傅手大,拃就长,徒弟手小,拃就短,因此徒弟的三拃就和师傅的三拃不一样长)你真了不得。

那如何样解决师傅和徒弟在测量中显现的问题呢?生:师傅量师傅做,徒弟量徒弟做;用一个人的手量;用尺子量。

师:老师明白了,确实是要统一测量工具。

依照你的体会,用哪种工具测量比较精确?(尺子)小结:在测量的时候要有一定得标准,人们通常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如此既准确又便于交流。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1单元 厘米、分米、米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精品教案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介绍了长度单位厘米、分米、米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掌握这三个长度单位的意义,学会在不同情境下选择合适的单位进行测量,并能够熟练地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厘米、分米、米这三个长度单位的意义,并能够正确使用它们进行测量。

2. 培养学生进行长度单位换算的能力,使他们能够熟练地进行厘米、分米、米之间的转换。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他们的实践能力。

4. 培养学生对长度单位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更多长度单位的欲望。

教学难点:1. 学生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可能存在困难,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来帮助他们加深理解。

2.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对于学生来说可能较为复杂,需要通过反复练习和讲解来巩固。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具:米尺、卷尺、直尺等测量工具。

2. 学具:练习本、铅笔、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展示不同长度的物体,引起学生对长度的兴趣,并引出长度单位的概念。

2. 讲解:介绍厘米、分米、米这三个长度单位的意义,并通过实际测量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它们的大小。

3. 换算:讲解厘米、分米、米之间的换算关系,并通过练习题让学生进行换算练习。

4. 实践: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利用测量工具进行实际测量,并记录结果。

板书设计:1. 厘米、分米、米2. 三个长度单位的概念和意义3. 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关系4. 实际测量活动的要求和注意事项作业设计:1. 填空题:填入适当的长度单位,完成句子。

2. 计算题:进行长度单位之间的换算。

3. 应用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课后反思:重点关注的细节:教学难点长度单位的概念理解1. 厘米、分米、米的定义厘米:厘米是国际单位制中长度的单位,符号为cm,它是米的百分之一。

1厘米等于0.01米。

分米:分米也是国际单位制中的长度单位,符号为dm,它是米的十分之一。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第5课时 认识分米∣冀教版

冀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第5课时 认识分米∣冀教版

第1单元厘米、分米、米第5课时认识分米【教学内容】教材第9~10页例1、例2,练一练第1,2题及身边的数学。

【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认识“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3.积极参与合作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教学重点】认识长度单位分米,知道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

【教学难点】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准备】米尺,直尺,8厘米、1米、60厘米的木条各一根,PPT课件,长纸条。

教学过程教师批注一、问题情境1.教师拿出两根木条(一根8厘米,一根1米)让学生先估测,再实际测量。

师:我们已经认识了厘米、米两个长度单位,并能估测一些物品的长度,现在老师有两根木条,请同学们估计一下,这两根木条各有多长?学生估计,记下估计结果,再测量,并记录。

2.拿出60厘米长的木条,让学生观察,并与前面两根木条比较长短,然后进行估计和测量。

最后说明,计量比厘米大,比米短的物体的长度,可以用“分米”作单位。

师:同学们观察一下老师手里的这根木条,与刚才的两根木条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学生了解,这根木条比8厘米的木条长,比1米的木条短。

师:请大家估计一下这根木条有多长,再实际测量一下。

学生估计、测量。

师:大家测量出这根木条的长度是60厘米。

今天我们再学习一个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用分米来表示这根木条的长度更简便一些。

分米用字母“dm”表示。

二、认识1分米1.结合直尺认识分米,知道1分米=10厘米。

师:请大家拿出你们准备好的尺子,1厘米1厘米地数,数到10厘米,看看10厘米有多长。

学生数、交流。

师:这10厘米长度就是1分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1 dm=10 cm2.体会“1分米”的实际长度。

先让学生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再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师:请你在米尺上找出1分米的长度。

用手比一比1分米有多长。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第一单元教案
教学重点
1.体会厘米的含义。
2.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品的长度。
3..掌握用直尺测量的正确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
教学准备
直尺
教学方法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知识呈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调整
板书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知识呈现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活动
个性调整
一、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
广宗县第三小学教案
第(1)单元
主备课人
刘新辉
辅助备课教师
夏书青、梁美英、张军霞、钟书波、马君尚、李月梅、郭君勉
单元主题内容简析
本单元的知识:学习用不同的方法测量,认识厘米、米、分米、用直尺测量和画线段。
教学目标
1.认识厘米、分米、米这三个长度单位。
2.使用直尺测量的正确方法。
3.会熟练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
板书设计
学习测量、认识厘米
教学反思
教学重点
熟练进行三者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使用直尺测量的正确方法
课时安排
4
教学准备
米尺,卷尺,软尺等
广宗县第三小学教案
主备课人
刘新辉
辅助备课教师
夏书青、梁美英、张军霞、钟书波、
马君尚、李月梅、郭君勉
课题
学习测量、认识厘米
教学目标
1.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2.掌握用直尺测量的正确方法。
3.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二、综合实践拓展应用
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三、观察直尺,认识厘米和几厘米的实际长度。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测量_冀教版(9)

二年级下数学教案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测量_冀教版(9)

二年级下数学教课设计厘米、分米、米认识厘米并丈量 _冀教版( 9)教课目的: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成立 1 厘米的空间观点,知道厘米在生活中的作用。

2、初步学会估测物体的长度,并会用刻度尺丈量物体的实质长度,培育学生的空间观点和着手操作能力。

教课重难点:教课要点: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知道 1 厘米的实质长度,正确的成立 1厘米的空间观点,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长度的方法。

教课难点:知道 1 厘米的实质长度,正确成立 1 厘米的空间观点,正确地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

教课过程:【一】创建情形,引入课题:1、看图讲故事。

今日,我们先听一个小故事。

这位先生叫阿福,他在一家衣服店里做衣服时发生了一件风趣的事。

师:阿福到达衣服店做上衣,师傅用手量了量阿福的身长是 3 拃,徒弟记录下来,而后,徒弟用他的 3 拃来做新衣,结果又瘦又短。

师傅连忙又用手量了一遍,问徒弟:〝告诉你3 拃,怎么做成了2 拃?〞徒弟非常疑惑,我是量的 3 拃这是怎么回事呢?2、议论要解决的问题:听完故事,有的同学已经有了自己的想法,学生们回答师傅手大,徒弟手小,他俩的拃不同样长。

那么如何做才不会出现这类状况呢?小组内议论沟通报告。

可以师傅量师傅做。

也能够徒弟量徒弟做。

更正确的是用尺子量一量。

为了丈量的正确和沟通的方便,人们发了然尺子,往常用它来丈量物体的长度。

〔师示小直尺〕这是我们在学习上用的直尺,它是尺子中的一种,直尺上有一种常用的长度单位厘米,今日我们就来认识这位新朋友――厘米。

〔板书课题:认识厘米〕3、认识直尺:察看直尺,你发现了什么?①认识刻度线②认识数字③认识长度单位:厘米【二】认识 1 厘米,帮助学生成立 1 厘米的表象:1、猜1 厘米长:师:同学们,猜猜看 1 厘米有多长呀?在直尺上试着找一找 1 厘米。

2、找直尺上的 1 厘米:师:〔引领学生看大屏幕〕大家看,在直尺上从0 刻度到1 刻度这一大格的长度就是 1 厘米。

〔老师要加体态语和手势〕从 1 刻度到2 刻度也是 1 厘米。

冀教版-二年级下-一 厘米、分米、米-1.厘米、分米、米

冀教版-二年级下-一 厘米、分米、米-1.厘米、分米、米

《认识分米》教学建议一、教学目标1.经历认识分米和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过程。

2.知道厘米、分米、米之间的关系,能用分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

3.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二、教学建议教师为每组学生分别准备一条长短不同的几分米长的彩带。

◆测量彩带1.教师让各组学生举起彩带,先估测一下它们的长度够不够1米。

然后各组用米尺实际测量,并记录彩带的长度。

2.交流各组的测量结果。

教师介绍:测量不足1米的物体长度时,还可以用一个比米小、比厘米大的长度单位“分米”。

◆识分米1.让学生在直尺上找出10厘米的长度,并用手比一比,10厘米就是1分米,然后引导学生用分米描述彩带的长度。

2.让学生找一找生活中有哪些长度是1分米的物品,帮助学生建立起清晰的1分米的长度观念。

◆测量教室的门1.测量教室门的高。

先让学生估计,然后师生一起进行实际测量并描述测量结果。

重点使学生学会在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用米、分米或厘米描述测量结果。

2.提出以小组为单位探索厘米、分米、米之间关系的要求,给学生讨论、研究的时间。

交流时,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练一练第1题,,让同桌合作测量,完成后交流测量结果。

第2题,先让学生独立完成,再交流。

重点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身边的数学可先让学生说一说关于火车的知识,是否知道儿童乘车购票时有关身高方面的规定等。

也可以启发学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事情与长度有关(如看书、看电视的距离等)。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厘米、分米、米教案

冀教版二年级数学下册教学设计 厘米、分米、米教案

《厘米、分米、米》教案第一节用不同的工具测量教学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第1~2页。

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初步了解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创造活动过程中,建立起对长度单位的理解。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重点难点重点: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长度单位的作用。

难点:理解长度单位的作用,对长度单位进行正确换算。

教具学具1.有大石头、地毯、长方形、布、竹竿的课件。

2.硬币、曲别针、文具盒、橡皮、铅笔、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课件出示如下几种实物:一块大石头、地毯、一块长方形布、一根竹竿。

师:你知道它们有多长吗?如何去测量?生1:把两臂伸直测量。

生2:用拃去测量。

生3:用脚去测量。

生4:就是用身体的一部分去测量。

师:测量的结果是多少?生1:大石头有2个两臂伸直的长度。

生2:长方形布有5拃长。

生3:竹竿有4个脚长。

师:什么东西最长?(因为测量用的标准不同,所以无法判断谁最长)师:同学们,两臂伸直的长度。

一拃的长度,一只脚的长度,这三者的长度不一样,也就无法判断大石头、长方形布、竹竿的长度谁最长,对吗?生:对。

师:同学们的困惑,老师也知道。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课题:统一长度单位。

设计意图:用测量实物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使学生感到测量一个物体的长度要有统一的标准。

并有想要掌握长度测量的正确方法,并正确使用这些单位。

二、探究新知1.用不同的物品作标准量同一长度(数学课本的宽)。

(1)选定标准。

①教师提问:如果我们要量数学课本的宽有多长,也就是它的这条边有多长(手势比划),那么我们可以找些什么物品作为量的标准呢?②学生自主选定物品作标准。

如硬币、曲别针、等边三角形纸片、正方体小方块等。

(2)学生测量操作。

(学生分小组用自己选定的物品作标准量数学教科书的宽,教师巡视、指导)(3)学生汇报交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冀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第一单元厘米、分米、米第1课时厘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用不同方式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长度单位的重要性。

2、在测量、交流等活动中,激发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体会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能估计较短的物体,培养初步的估测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厘米,会用厘米作长度单位,测量物体的长度,体会厘米的含义。

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测量二、自主探索交流体验1、估计铅笔和蜡笔的长度,2、用蜡笔量出铅笔的长度,验证自己的估计。

3、交流自己的测量方法。

渗透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4、激发学生用实物测量桌面的长度的兴趣,引导学生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体会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最后引导学生用统一的工具(小棒)去测量。

5、教师谈话引出直尺。

6、认识长度单位:厘米。

(1)引导学生观察直尺。

(2)引导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cm)引导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3)引导学生学习用厘米作单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并测量物品的长度。

①测量橡皮的长度。

掌握测量的方法。

②测量新铅笔的长度,学会估计、测量,进一步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三、综合实践拓展应用1、小组合作,完成练一练第2题自选几种学习用品,先估计,再测量,把结果都填在统计表中。

2、“个人特别小档案”活动。

从生活实践引入,沟通数学与相识生活的练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让学生经历估计——验证——交流——归纳的全过程,培养学生估测意识,提高学生参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

在交流过程中引导学生归纳出测量的方法。

让学生经历用身边的物品做工具(单位)去测量另一物品长度的过程。

亲自参与测量活动,通过汇报交流,促使学生体会到统一单位的必要性。

让学生经历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理解测量方法多样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师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讨、汇报,激发学生参与测量活动的兴趣,始终保持积极主动地参与测量、思考、汇报、交流等活动。

让学生始终经历反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主动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

感受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通过不同的体验活动,让学生了解直尺,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含义。

测量、划线、用手比划、举出实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的空间观念。

在应用厘米做单位测量物体长度的活动中,进一步体验测量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尝试估计,学会测量。

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与同伴共同解决有价值的问题,既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小组中取长补短,进一步尝试估测和学会测量,而且充分体验与同学合作解决测量问题,感受成功的喜悦。

学习测量,感受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让测量延伸到课外。

教师谈话:(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要知道这支铅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这支腊笔的长度我们怎么办?要知道课桌有多高,又可以怎么办?分别引导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揭示课题我们都要进行测量。

本学期第一节数学课我们就学习测量。

教师拿出一支铅笔和一支蜡笔,请同学们先估计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大约等于几根蜡笔的长度?学生估计后发言。

要知道估计的是否准确,就要测量。

下面就请你拿出一根铅笔和蜡笔来量一量,看你估计得准不准。

学生试量后交流。

(可能出现不同的量法)首先教师通过谈话过渡引出用身边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测量课桌面的长度。

教师提示参与活动的方法:先估计课桌面的长度有几个测量物体那么长,然后再测量,预设交流测量方法和结果:①用铅笔来量的课桌的长度,有4根铅笔那么长;②用文具盒量的课桌的长度,有3个文具盒那么长;③我们是用拃量的,大约有6拃。

教师谈话和学生一起思考、感悟为什么同是一样的课桌测量的结果会不一样。

引导学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铅笔量,还有用拃量;┅┅测量的工具不一样,所以测量结果不同。

教师引导:要是我们测量的课桌的长度结果一样,我们必须用同样的一种测量工具而且一样长的来测量。

下面我们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结果是多少?请学生用一样长的小棒再测量一下课桌面的长度。

(学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后汇报交流)教师:今后测量长度只要都用这样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吗?(让学生质疑)别人没有这样的小棒怎么办?看来要知道物品的长度,就要使用统一的工具和长度单位来测量。

那现在都用什么工具呢?(尺子)教师:请大家都拿出直尺,认真观察一下,然后用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学生观察后交流汇报:直尺上有“厘米”;有小格;有数字0、1、2、3、4……;还有cm等。

尺子上的“厘米”就是国际上统一使用的一个长度单位。

“厘米”用字母“cm”来表示。

请大家找到1厘米,从“0”到“1”就是1厘米长。

请学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手比一比、在练习本上画一画1厘米的线。

然后进行比较,结果都一样长。

学生自由找出几种约长1厘米的物品。

如:手指的宽度、图钉的长度、订书钉长度等。

教师引导:同学们,我们又认识了一位新朋友——厘米,你能用它正确测量物品的长度吗?请大家用直尺测量一下一块新橡皮的长度,测量、交流、汇报,同时展示他们的测量方法。

重点让学生展示要从“0”开始量。

教师引导学生测量新铅笔的长度:要求先估计,再测量。

然后交流、汇报,说出是如何测量的,和测量的结果。

教师引导学生参加测量活动:然后展示各组的测量成果,表扬合作出色,测量正确的小组同学,并以发“合作优秀”卡奖励。

学生在测量前往往不喜欢先估计,教师应给与重视:可让学生比一比谁估计的最准确,这样也有利于学生估测意识的培养。

为了使小组合作学习顺利有效的进行,可以这样安排:学生前后桌4人一组,分工测量文具长度,测量前每个人都要估计,填在估计表格中,然后一人用直尺测量,一人监督,一人读书,一人记录。

如此轮换分工,比一比谁估计的最接近,谁测量、读数不出现错误。

教师深入到各组参与,指导。

学生随便测量自己的身体各部位,然后填“个人特别小档案”表。

第2课时米的认识教学目标:1、经历以米、厘米为单位正确测量物体长度的过程,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并会估计物体的长度。

2、在活动中体验测量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难点:体会米的含义,知道厘米、米之间的关系,知道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教具准备:新铅笔、米尺、数学课本、文具盒、1米多长的绳子。

一、创设情境1、师生利用课前共同准备的直尺、三角板、等工具测量小组中各物品的长度。

2、指导学生同桌合作,用不同的测量工具测量绳子的长度。

学生在测量的过程中会随机比较、选择用哪些测量工具比较合适。

(主要是直尺或米尺)3、用米尺测量课桌的长度。

二、体验探究1、认识米,、知道1米有多长。

2、让学生以组为单位,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3、学生在观察、交流过程中认识米与厘米之间的关系。

归纳:100厘米=1米 1米=100厘米 1m=100cm4、让学生联系身边的事物,找出几种长度是1米的物品。

三、实践应用1、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度?2、学生自主量一量教室中比较大的物体的长度(或高度)。

教师要与学生共同完成测量活动。

3、出示书中5页练习题。

4、课外小作业:让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物体的长度。

让学生自己操作既符合儿童的心理需求,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又可以为后面的测量做好铺垫,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让学生充分发挥自主性,通过动手操作亲自感知,从实践中总结出“量比较长的物体或距离,通常用‘米’做单位”。

对1米多长的绳子的测量以及1米20厘米的书写既是对用米做单位的再次体验,又为后面的练习做好了铺垫。

让学生以一把米尺为准,直观体验1米有多长。

这种徒手做动作既使学生感兴趣,乐于参与的活动,又是让学生再次体验,从而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

让学生亲自动手去数,从而建立1厘米和1米的空间观念,并通过数自己探索出1米=100厘米。

联系生活实际,第三次体验1米到底有多长。

根据低年级孩子的认知规律,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以身边的数学为窗口,将学生的视野拓展到丰富的现实生活中,让学生从中体会数学知识的重要作用,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在已经建立1米有多长的空间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亲自去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合作能力、以及数学语言表达能力。

进一步对比较短的物体用厘米作单位,比较长的物体用米作单位进行巩固练习。

同桌合作进行测量(对个别测量方法不正确的,教师进行指导)教师引导学生说出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学生说出哪些物体的长度用“厘米”做单位。

请你们用尺子(包括米尺)来测量一下绳子的长度。

指导学生总结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通常用“米”做单位。

开展测量课桌的比赛,看那个组测量的又快有准。

可能有的学生用自己的尺子测量,有的学生用老师准备好的米尺进行测量。

汇报交流时学生很容易比较出用米尺测量又快又准。

你们还知道哪些物体的长度需要用米作单位?小朋友们,测量比较长的物体用米做单位,那么你们知道1米到底有多长吗?让学生用手比划一下。

老师告诉你们这是一把米尺,它的长度就是1米。

预设可能:有的用手感知;有的会看一看1米到自己哪儿;有的学生会说墙围的宽度是1米。

学生可能有多种方法让学徒手比划1米的长度,1米的高度;米尺上有多少个1厘米。

让学生观察一下米尺上的1厘米有多长,用手比划一下,数一数有多少个1厘米。

学生通过一边做动作,一边归纳比划:1厘米这么长,100个这么长就是1米。

小朋友们,你们能从教室中找出几种长度大约是1米的物体吗?可能找到:教室中的日光灯的长度、黑板左右两边的长、门上下两边的长、课桌的长等。

在生活中,一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米:花池的宽、我小弟弟的身高、我家电视的宽……先估计,再测量先让学生用手比划1枝铅笔的长,再比划2、3、4、5、枝铅笔的长度,从而估计出1米大约等于几枝铅笔的长(5或6枝)让学生先估计教室中的黑板、门、讲台等比较长的物体的长度,然后再进行实际测量。

重点使学生学会测量结果不够整米时,怎样描述测量的结果。

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

让自主进行实际测量。

(教师适当进行指导)适时进行汇报。

第3课时认识分米教学目标:1、经历小组合作、交流探索出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的过程。

2、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分米,初步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3、在与同学合作的学习活动中,获得与同伴解决问题的经验。

了解长度单位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

激发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教具准备:米尺、尺子、线绳、电脑课件、长纸条。

教学重难点:1、知道1分米有多长。

认识米与分米、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2、知道1米=10分米,1米=10分米=100厘米。

教学过程:一、问题情境1、师生谈话,回忆、展示1米和1厘米的长度。

2、通过观察,引出比厘米大、比米小的长度单位“分米”。

二、体验探究1、认识分米。

2、小组合作探索厘米、米、分米之间的关系。

(1)观察直尺得出分米与厘米的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