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国内外PPP项目的比较研究
国内外PPP项目的比较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PPP项目(公私合作项目)被提出和执行。
不仅如此,在全球范围内,PPP模式还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领域,为公共服务的提供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国内,PPP项目的实施经历了多次试错和讨论。
2014年,国务院正式发布了PPP试点指导意见,引导各地区积极参与PPP。
2015年,PPP项目开始快速发展,到2020年,PPP项目建设规模已经超过了7万亿元。
PPP项目的实施对于中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优化财政支出等方面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但是,国内PPP项目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
其中,项目风险、法律制度不完善、政府部门配合不足等问题是常见的。
相对于国内,在国外,PPP项目的管理和运作经验相对丰富,这也成为了中国在PPP项目上学习和借鉴的机会。
PPP项目在不同国家的运作情况也有所不同,下面针对几个典型案例进行比较分析。
德国的PPP项目德国政府对于PPP项目的管理非常严格。
PPP项目一旦确定,就需要进行深入的技术、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研究,确保项目管理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此外,德国PPP项目还要经过严格的评估和审批程序,确保项目的质量和合法性。
德国PPP项目的成功也得益于其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标准体系。
特别是德国的PPP法规,明确了PPP项目相关方面的权利和义务,确保了PPP项目的公正性和透明度。
澳大利亚的PPP项目澳大利亚在PPP项目上的成绩非常显著。
澳大利亚PPP项目的成功主要得益于其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协作。
澳大利亚政府主导PPP项目的设计和实施,而私营企业则参与到PPP项目的管理和运作中。
澳大利亚PPP项目采用了"有回报的风险共担"模式,政府和私营企业共同承担项目风险,以激发企业的项目投资热情。
澳大利亚PPP项目在资金、资源、管理等方面也具有许多值得借鉴的经验。
美国的PPP项目美国在PPP项目上的应用相对于其它国家要少,但是其PPP项目的建设规模非常大。
国内外融资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国内PPP融资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
进入21世纪,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政府对基础设施的需求不断增加, PPP模式也逐渐得到推广。2002年,建设部发布了《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 意见》,标志着市政公用行业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此后,PPP模式在城市供水、供气 、供热、公共交通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2013年,中央政府提出了"新型城镇化"战略,强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这一战略 的实施进一步推动了PPP模式的发展。为了鼓励私人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出台了 一系列政策措施,包括简化审批流程、提供财政补贴等
国外PPP融资模式的起源与发展
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全球化的推进,PPP模式在国外得到了广泛应用。在英国,PPP模式被广 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医疗保健等领域。在美国,PPP模式被广泛应用于交 通、能源、水利等领域。在亚洲国家如日本和韩国,PPP模式也被广泛应用于基础设施建 设领域 在欧洲,PPP模式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例如,欧洲投资银行(EIB)在PPP项目中发 挥了重要作用,为私人部门提供融资支持。此外,欧洲还出现了专门为PPP项目提供咨询 服务的公司,这些公司在项目设计、融资结构、风险管理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总结
总结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PPP 融资模式都经历了漫长的 发展历程
通过引入私人资本和市场化 运作机制,PPP模式可以提高 公共服务的效率和质量,同 时减轻政府的财政负担
12
+
34
在实践中,PPP模式已经证 明了其在提供公共产品和 服务方面的优势
未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PPP模
国内外ppp融资 模式的起源与发
ppp项目发展历程
ppp项目发展历程PPP项目的发展历程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的英国。
当时,英国政府面临着财政紧缩和公共基础设施破败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一难题,英国政府开始尝试与私营部门合作进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管理。
1984年,英国政府首次采用了PPP模式开展一项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达特福德大桥。
在这个项目中,政府与私营合作伙伴合作,共同建设和管理该桥梁。
这标志着PPP模式在英国的首次成功应用。
随后的几年中,英国政府继续推进PPP项目的开展。
1985年,英国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机构——PPP专责机构,负责协调和管理PPP项目。
这一举措加强了政府的组织和监督能力,进一步促进了PPP模式的发展和应用。
1992年,在英国推出了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PPP项目——私立监狱建设项目。
该项目是英国政府首次将PPP模式应用于刑事司法系统。
通过与私营合作伙伴合作,政府成功建设了多个私立监狱,有效缓解了监狱过度拥挤的问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PPP项目逐渐扩大到其他领域,包括医疗、教育、水利、能源等。
政府与私营合作伙伴组成的联合体共同承担了基础设施建设、融资、运营管理等任务。
这种模式不仅解决了政府财政压力大的问题,还提高了项目的运营效率和质量。
从英国开始,PPP模式逐渐在全球范围内普及和应用。
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开始探索PPP项目的建设和运营管理。
在中国,PPP项目的发展也经历了类似的历程。
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陆续推出了一系列PPP项目,涵盖了交通、水利、能源、环保等各个领域。
总的来说,PPP项目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
通过政府与私营合作伙伴的紧密合作,可以实现更好的资源整合和管理,为公众提供更优质的基础设施和服务。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PP)模式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共同合作,共同投资和运营公共项目的一种合作模式。
自2014年以来,中国政府逐渐推动PPP模式的发展,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首先,中国PPP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根据中国PPP中心的统计数据,2014年到2019年,中国PPP项目投资额总计超过12万亿元人民币,涉及了交通、能源、水务、环境保护等多个领域。
特别是在交通基础设施领域,PPP模式得到了广泛应用。
例如,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等大型交通项目中的很多都采用了PPP模式,有效地缓解了交通压力,提高了运输效率。
其次,中国PPP项目的质量不断提升。
中国政府加强了对PPP项目的筛选和审批,加强了项目的风险评估和管理,规范了项目的合同和运营管理。
这些措施有助于确保PPP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同时,中国还推出了PPP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PPP项目进行综合评价,为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参考。
再次,中国PPP模式的参与主体日益多元化。
除了传统的政府和企业参与之外,越来越多的金融机构和社会资本开始涌入PPP市场。
这些参与主体带来了更多的资本和专业知识,推动了PPP项目的发展和创新。
然而,中国PPP模式发展中也存在一些挑战和问题。
一方面,一些PPP项目在运营过程中遇到了资金压力、运营风险等问题,需要加强监管和风险管理。
另一方面,PPP模式在一些地区和领域的推广进展相对较慢,需要进一步改善政策环境和法律法规。
总的来说,中国PPP模式在推动公共项目建设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随着政策的进一步优化和市场的成熟,相信中国的PPP市场将继续发展壮大,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中国PPP的发展历程
程。这些项目也是地方政府自发进行的,没有中央政府的关注、总结和大规模推 广。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199年4到 200年2是我国 PP发P展的第二阶段—试点阶段。本人是在这个阶 段开始研究和从事 PP工P作的,迄今 20年。国内学术界较早研究 PP也P是从这 个阶段开始的。
试点阶段的工作是国家计委有组织地推动的,这点与探索阶段不同。 1992 年初邓小平南巡以及当年底召开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基础 设施市场化投融资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199年3新一届政府成立后,国家计委 开始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 BO可T行性问题。199年3底国家计委官员下海 成立了博拓投资公司,其英文就是 BO。T博拓公司成立后开始运作北京的京通快 速路 BO项T目,由于某种原因未能成功,最后首创公司代表政府投资建设。1994 年国家计委选择了五个 BOT试点项目—广西来宾 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项 目、广东电白高速公路项目、武汉军山长江大桥项目和长沙望城电厂项目。当年 底又有一批国家计委官员下海成立了大地桥基础设施投资咨询公司,其英文名 BridOgfTe r u的s缩t写也是 BO。T大地桥成立后开始为来宾 B电厂项目做准备, 199年55月来宾 B获得了国家计委的批准。由此可以确定 199年4是 BO试T点项 目的起点,可以称为中国 PP元P年。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识局政策】国内已出台P P P指导文件一览时间:2015-08-05?PPP在我国并非全新的事物,上世纪末就已出现通过PPP项目。
截至目前,我国采用PPP模式运作的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涉及交通、通信、能源、水资源等领域,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开创性阶段:20世纪末至2003年典型案例:我国最早采用引入国内民营资本的BOT方式建设的路桥项目——刺桐大桥。
项目结构:泉州市政府和准刺桐大桥开发总公司按60:40的出资比例成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建设期为3年。
项目采用以刺桐大桥经营权质押贷款,固定贷款和流动贷款相结合,并在国内首次采取按揭式还本付息方式偿还银行贷款。
经验及意义:刺桐大桥1997年通车以来,车流量迅速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刺桐大桥的建设,实现了以较小量国有资金引导较大量民营企业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成为国内首例以内地民营资本为主的BOT投资模式案例。
项目不足: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刺桐大桥项目虽有SPV的构架,却并未形成本应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契约文本,在实际运行当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项目前期未考虑排他性条款,当项目收益较好时,政府投资建设了并行的新桥,形成竞争状态,投资方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政府领导层强势施加的“建设增项”,使业主方增加了大量利益让渡负担;过桥收费标准无法形成调整机制等。
以弥补基建投资资金缺口为主要目的,使PPP项目启动伊始就注定会遇到各种困境。
由于PPP模式缺乏好的制度性环境,此期间PPP试点项目无论成功与否,都没能真正起到由点及面的示范效应。
PPP模式在中国的第一轮发展浪潮逐渐归于平息。
2、现代意义发展阶段:2003年至2013年2004年,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26号),将特许经营的概念正式引入市政公用事业,并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燃气供应等领域发起大规模的项目实践。
中国PPP的发展历程_金永祥
中国PPP的发展历程中国PPP经历了五个阶段:改革开放~1993年探索阶段,1994~2002年试点阶段,2003~2008年推广阶段,2009~2012年反复阶段,2013~目前普及阶段。
探索阶段:项目不多,代表项目是广东沙角B电厂,还有北京国际饭店。
改革开放,为境外资本提供了投资机会,也有少部分金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
试点阶段:受1992年十四大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影响,1994年国家计委推出了五个BOT试点项目,北京市计委1994年进行了《BOT研究》课题。
典型案例有广西来宾B电厂BOT项目、成都第六水厂BOT项目和北京第十水厂BOT项目,其中第十水厂项目是汪光焘担任北京市副市长期间负责的。
90年代中期,BOT法草案在UNIDO帮助下完成了初稿,由于政府换届不了了之。
推广阶段:以2002党的十六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起点,建设部出台了《大力推进市政公用市场化指导意见》,汪光焘部长的经历对建设部下决心改革起了关键作用。
全国出现了大量BOT项目,影响力比较大的在水务行业。
典型案例有合肥王小郢污水处理厂TOT项目、兰州威立雅水务并购项目、北京地铁四号线PPP项目。
这个阶段的特点是,运作规范、竞争充分、高溢价频发、市场经济特征明显。
反复阶段:主要受金融危机影响,中国推出的四万亿刺激政策使PPP失去了动力和支撑。
2010年以后政府多次出台政策(如国36条),由于总体政策是倾向国营企业的,在玻璃门面前社会资本参与程度越来越低,国进民退现象突出,央企成为投资主体。
这个阶段的主要项目有银川自来水并购项目、福州燃气并购项目、大连垃圾处理BOT项目,投资人都是国企。
普及阶段:得益于十八大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决定性作用,2013年财政工作会议结束后楼继伟部长做了两个小时的PPP专题报告,给PPP 定位很高。
这个阶段刚刚开始,国家发改委、财政部、住建部等正紧锣密鼓进行立法和政策制定工作,国务院常务会推出了首批80个试点项目。
ppp项目的发展历程
ppp项目的发展历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是指政府部门与私营企业合作,共同领导、投资和运营项目的一种合作模式。
PPP项目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以下是PPP项目的发展历程。
在20世纪70年代,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兴起,PPP项目开始在一些西方国家出现。
由于政府财政压力增大,政府开始寻找新的方式来筹集资金,同时希望通过引入私营企业的投资和专业知识来改善公共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这一新的合作模式逐渐被称为PPP。
然而,在这个时期,PPP还只是一个相对小众的合作方式,应用范围有限。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一些国家开始将PPP合作模式作为公共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首选方式。
英国在1980年代实行了“推特制”(tweeter)项目,由私营企业投资、建设和运营铁路设施。
这一项目的成功经验鼓励了更多国家参与到PPP项目中来。
同时,随着私营企业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发展和国家之间经济合作的增加,PPP项目的范围和数量也逐渐增加。
进入21世纪,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推进和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的需求增加,PPP项目进入了快速发展的阶段。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意识到PPP合作模式的优势,政府部门和私营企业之间的合作变得更加紧密和成熟。
这一时期,PPP项目在交通、水利、能源、环境保护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到了目前,PPP项目已经成为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营的重要模式之一。
尤其是在一些发展中国家,由于政府财政状况较为有限,PPP合作模式成为实现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公共服务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中国积极推动PPP项目的发展,在交通、能源、环保等领域推出了许多具有示范意义的项目。
然而,随着PPP项目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加,一些问题也逐渐浮现出来。
比如,政府在PPP项目中的角色定位、风险分担、投资回报等问题,需要更加细化和明确。
同时,一些PPP 项目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了合同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挑战。
ppp项目的发展历程
ppp项目的发展历程近年来,公私合作伙伴关系(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PPP)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以下将不以标题的形式,简要描述一下PPP项目的发展历程。
1. 历史背景:PPP项目最早起源于英国,主要应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在上世纪80年代,英国政府通过引入私营部门的参与,为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新的思路。
这种模式逐渐在欧洲和其他国家得到借鉴和推广。
2. 初期发展:PPP项目在90年代初期开始扩展到其他国家,特别是在拉丁美洲和亚洲地区。
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供应方面面临挑战,而PPP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式。
政府与商业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和运营项目,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风险的共担。
3. 法律与政策支持:很多国家开始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来规范PPP项目的实施。
这些法律框架通常包括项目招标、合同管理、风险分担等细节,以确保项目的透明度、合规性和可持续性。
4. 行业扩展:随着PPP项目的成功案例不断增加,PPP模式逐渐扩展到不同的行业领域,包括交通、能源、水利、环境保护等。
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和投资机构参与到PPP项目中,增加了项目的融资来源和管理经验。
5. 国际合作: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际间的PPP项目合作也逐渐增加。
国际金融组织和多边开发机构为PPP项目提供融资、技术支持和经验分享,加强了各国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总的来说,PPP项目已经成为许多国家实现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途径。
通过政府和私营部门的合作,PPP项目可以有效解决资源有限、资金短缺等问题,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
未来,随着PPP项目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相信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ppp项目发展历程
ppp项目发展历程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公私合作)项目是指政府与私营部门合作共同承担市场开发、投资、建设、管理和服务等项目的一种合作模式。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PPP项目在国内开始兴起,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
以下是对PPP项目发展历程的总结。
2000年至2005年期间,我国PPP项目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在此期间,相关政策和法律法规开始出台,政府开始鼓励和支持PPP项目的推进。
同时,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如公路、港口等开始采用PPP模式进行建设和运营。
这些项目的成功推进和运营为后续PPP项目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2006年至2010年,我国PPP项目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
国家层面开始加大力度推进PPP项目,相继发布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文件,明确了PPP项目的政策红利。
同时,PPP基金和PPP 专项债券等金融工具开始引入,为PPP项目的融资提供了新的渠道。
在这一时期,一大批PPP项目如城市轨道交通、水务等领域迅速推进,PPP项目的数量和规模大幅增加。
2011年至2015年,我国PPP项目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政府加大了PPP项目的支持力度,推出了一系列鼓励措施。
同时,PPP项目的合作模式也趋于成熟,政府和私营部门的角色、权责和利益分配得到更好的理顺。
在这个阶段,PPP项目在交通、环保、能源等领域不断涌现,给我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016年至2020年,我国PPP项目进入调整期。
在这一时期,政府更加注重PPP项目的质量和可持续发展,加强了对PPP项目的监管和风险控制。
同时,PPP项目的合作模式也逐渐趋于多元化,引入了社会资本、国际合作等方式,为PPP项目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这个阶段,PPP项目进一步拓宽了领域,如文旅、健康、养老等领域开始探索PPP合作。
总的来说,我国PPP项目经历了起步阶段、高速发展阶段、快速发展阶段和调整期等不同阶段。
中国开展PPP的历史
中国开展PPP的历史第一阶段: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西方国家开始大规模开展PPP项目,并取得一定成效。
而随后中国也开始尝试引入PPP模式,但是当时社会对PPP缺乏认识,也没有相关的规范文件,项目只是地方政府小范围地试点开展,如深圳的沙角B电厂BOT项目。
1993年国家部门开始研究投融资体制改革,包括BOT可行性问题。
1994年,国家计委选择了广西来宾B电厂项目、成都第六水厂项目等五个BOT试点项目。
随后各地政府也推出了一些PPP项目,涉及的行业包括电力、自来水、污水、燃气等。
在摸索PPP的过程中,政府和社会对PPP的思考不断深入,也积累了初步的经验。
第二阶段:2013年11月,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2014年5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工作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随后相关的法规政策也逐步完善。
在新的经济形势下,PPP项目开始引发大量关注,项目数量也出现井喷。
中国推广PPP的原因中国的城镇化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还未完成,仍然有大量的融资需求,但是长期以来地方政府财政收入依赖于土地的模式已经不再有效,而简单的信贷刺激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在43号文之后,地方政府通过平台公司融资的渠道被切断,因此政府便更加积极地推广PPP模式,希望可以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公共服务项目中。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中国虽然快速发展了几十年,但有些公共服务并没有跟上发展的步伐,质量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引入更加市场化的社会资本方参与到公共服务项目的设计、建设、运营和维护上,有助于提高服务的水平和效率。
PPP项目的类型和地区分布根据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中心的统计,截至2016年3月末,全国PPP 综合信息平台项目库入库项目7,721个,总投资8.78万亿。
其中,执行库(即处于采购、执行和移交阶段)项目646个,占入库总数的8.4%。
图1.按实施阶段统计按地域统计,贵州、山东、四川、河南、新疆的项目数居前五名,占总数的56.8%;按行业统计,市政工程、交通运输、片区开发等三个行业项目数和投资均居前三名,项目数量占总数的52.7%,投资金额占总投资的65.2%。
中国PPP发展的五大阶段
究 时 被 写 进 了报 告 ,在 后 期 大 了 国 家 计 委 的 批 准 。 由此 可 以 发挥 基础性 作 用 ,以公 有制 为 岳做 B O T项 目时 对 移 交 时 项 目 确定 1 9 9 4年 是 B O T试 点 项 目的 主 体 多 种 所 有 制 共 同 发 展 ,为 设 施 的 状 态 都 做 出 了 明 确 且 严 起 点 ,可 以称 为 “ 中国 P P P元 P P P的推 广 提 供 了理 论 基 础 。
试 点 阶段
北 京 房 山 大 学 城 项 目等 。严 格 的基 本法 律 依 据 。
借 《 指 导 意 见》 的东 风 , P P P发 展 的 第 二 阶 段 —— 试 点 是 试 点 项 目 ,有 的 项 目在 政 府 2 0 0 3年 全 国各 主 要 城 市 掀 起 了 阶 段 。 国 内 学 术 界 较 早 研 究 批 文 里 就 叫 试 点 项 目 , 不 叫 试 市 政 公 用 市 场 化 ( P P P ) 高潮 。
格 的规 定 。
年” 。
“ 十六 大 ” 精 神是 建 设 部 2 0 0 2
探 索 阶 段 的委 推 出 试 点 项 年底 出 台 《 大 力推 进市 政公 用
人 发起 的 ,通过 谈判 方式 和 政 目外 ,各 地 政 府 也 推 出 了 一 些 市 场 化 指 导 意 见 》 的 大 背 景 。 府 达 成 了一 致 ,没 有 招 标 的 过 B O T项 目 , 比 较 典 型 的有 沈 阳 随 着 P P P项 目 的 推 进 ,建 设 部 程 。这 些 项 目也 是 地 方 政 府 自 水厂 T O T项 目 、 上 海 黄 浦 江 大 又 陆 续 出 台 了 一 些 文 件 ,包 括 发 进 行 的 ,没 有 中 央 政 府 的 关 桥 B O T 项 目 、 北 京 第 十 水 厂 2 0 0 4年 出 台 的 1 2 6号 文 《 市 政 注 、总结 和大 规模 推广 。 B O T项 目 、北 京 西 红 门经 济 适 公 用 事 业 特 许 经 营 管 理 办 法》, 用房 P P P项 目 、新 疆 托 克 逊 电 该 办 法 及 各 地 出 台 的 特 许 经 营 P P P 发 展 的 第 二 阶 段— — 厂 项 目、北 京 肖家 河 污 水 项 目、 条例 是 这一 时期 开展 P P P项 目
PPP的概念、特点、历史、本质、目的和目标
PPP的历史、概念、特点、优点、本质、目的和意义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中文直译为公私合营或公私合作,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发源于英国,泛指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之间的一种合作经营模式。
其应用领域为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制造与供应,是对传统意义上应由政府负责并主导的社会服务体系的补充或替代。
PPP模式的一个典型结构是公共部门与中标单位组成的特殊目的公司签订特许合同,由特殊目的公司负责融资、建设及经营。
这种融资形式的实质是政府通过给予私营公司长期的特许经营权和收益权来换取基础设施建设,以解决政府的财政困境。
在合理有效的PPP模式下,政府部门与社会资本之间基于一系列协议安排,有望构建一种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以风险分担、利益共享为原则,在一个相对较长并且稳定的合作期限内,发挥公私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以更加经济、富有效率的方式完成特定公共产品或服务的制造与供应。
当然,PPP模式并不适用于所有社会服务领域,即便是在其广泛实践的基础设施项目建设领域,PPP模式的具体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受限于各国或各地区迥然有异的政治、经济及法律环境。
以其应用效果而言,南橘北枳的现象并不少见。
自1995年实施第一个由国家计委正式批准的BOT试点项目以来,虽然几经反复,PPP模式在中国境内仍然得到长足发展。
据业内人士估算,中国目前已实施的PPP 项目应已超过7000个,其中污水处理行业有2000个以上,燃气行业有1000个以上,市政道路项目则有3000到4000个(含BT项目),此外在城市供水、垃圾处理、交通运输、电厂、学校、医院乃至于城镇开发领域,也都有不少以PPP 模式实施的案例。
无论是从发展的数量还是体量上看,这都是非常惊人的。
在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的改革方向之后,中国财政部和国家发改委于2014年、2015年以来相继发力推动相关工作。
PPP模式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
PPP模式在中国基础设施建设中的应用PPP模式是公共-私人合作模式的缩写,PPP模式在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中已经得到广泛应用。
这种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公共建设项目交给民营企业或者私人资本进行建设,以达到降低政府负担、拓宽渠道、提高建设效率等目的。
本文将从PPP模式的背景、意义、现状、优势以及面临的挑战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PPP模式的背景和意义近年来,中国基础设施的投资速度逐步放缓,政府面临的投资压力越来越大。
PPP模式是一种新的管理理念,其核心就是政府和民间企业共同合作,共担风险,实现合作共赢。
政府通过跟民营企业合作来缓解财务压力,同时民间资本有了新的投资渠道,实现了资本利用的最大化。
二、PPP模式在中国的现状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当时PPP模式就被引进到中国。
2007年,由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领导的PPP项目库正式成立,开始了在全国推广PPP项目的工作。
目前,国家PPP项目库已经跨越了交通、水利、文化教育、医疗、体育等众多领域。
截至2019年12月底,PPP项目库累计新增项目数量已经达到了1817个,合同金额达到了3.15万亿元,其中市级以上项目有691个。
2019年以来,全国各地也相继出台了PPP实施办法、项目库管理办法、财政补贴办法等一系列配套政策,进一步推动了PPP模式的发展。
三、PPP模式的优势1、政府承担的风险更少政府通常是负责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的,这些项目通常需要付出巨额投资。
但是,如果采用PPP模式,政府可以减少自身的投资压力,降低政府财务风险。
2、民间资本参与范围拓宽PPP模式可以拓宽民间资本参与公共事务的范围,以时间和资金的流动为手段,引导民营企业与政府共同承担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
3、加快基础设施建设进程采用PPP模式可以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的进程,创造新的投资机会,降低资金占用时间和资源,推动社会经济发展。
四、PPP模式面临的挑战1、项目定价难度较大PPP模式的难点是如何制定一个完美的工程价格,每个参与者都应该根据自己的期望,通过竞争来确定合理的价格。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第一阶段——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试点阶段 第三阶段——推广阶段 第四阶段——反复阶段 第五阶段——普及阶段
1、探索阶段
时间: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1993年 PPP发展程度:此阶段还没有PPP概念,主要模式是后来归结为PPP的BOT 背景:第一,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吸引了许多境外资金进入我国经济建设的 各个领域,随着改革的推进有一部分资金尝试性地进入了基础设施领域。 第二,80年代中期中等发达国家出现了债务危机,为了推动经济继续发展,在土 耳其首先出现了BOT模式,然后被其他发展中国家效仿,香港商人也把这个概念带 入了我国。 特征:当时,我国没有与BOT直接相关的法规,缺乏经验,审批项目时地方领导往 往直接向中央主要领导汇报,经中央首肯后地方才批准项目 典型项目:深圳沙角B电厂BOT项目、广州白天鹅饭店和背景国际饭店。 小结:探索阶段的项目都是投资人发起的,通过谈判方式和政府达成了一致,没 有招标的过程。这些项目也是地方政府自发进行的,没有中央政府的关注、总结 和大规模推广。
二、中国PPP发展现状、困境与建议
中国PPP发展现状 中国PPP发展的瓶颈与障碍 相关政策建议
中国PPP发展现状
早在 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就出现了一些 PPP 项目。由于中国的城镇化、市 场化、国家化,公共基础设施的升级换代加快,再加上经济增速放缓,财政压力 上升,随着房地产行业的不景气,这样的压力会越来越大,而民营企业在改革开 放的过程中,实力逐渐增强,为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在这样的背景下,鼓励民 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可以缓解财政压力,政府也可以转变职能, 做好服务工作。从 20 世纪 80 年代开始,PPP 项目数量和价值增都在不断长。 1998 年,金融危机的发生使我国的 PPP 项目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短暂性的 低谷。2003 年,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 “让民营资本进入公共领域”,政府 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支持这一模式的发展,我国的 PPP 又迎来了新的高潮。 我国采用 PPP 模式已经完成了许多大型项目,为今后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 训,目前 PPP 项目主要分布在三个领域: 能源、水务和污水处理、交通运输、通 信。
中国ppp的发展历程
中国ppp的发展历程
自从习近平主席提出推动以市场为导向的、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混合所有制”的“政府和市场协同发展”理念以来,中国的PPP(公私合作伙伴关系)发展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中国的PPP发展始于2010年,当时中国国务院批准了一批试
点项目,这些项目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领域,例如公路、桥梁、港口等。
试点项目的成功实施为PPP模式的推广奠定了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PPP发展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
政
府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和法规,为PPP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2014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NDRC)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PPP模式形成一批示范项目的通知》,该通知明确
了PPP项目的审批和实施程序,进一步提升了PPP发展的透
明度和可预测性。
2015年,中国政府启动了“一带一路”倡议,将PPP作为推动
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重要手段。
中国积极推动PPP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应用,为促进地区经济一体化做出了积极贡献。
随着PPP发展的深入推进,政府和市场的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
政府通过出台税收减免、土地使用权等政策,吸引更多私人资本参与到PPP项目中。
同时,政府还加大对项目审计和
监管等方面的力度,确保PPP项目的顺利进行。
到2020年,中国的PPP项目已经涵盖了多个领域,包括交通、环保、农业等。
PPP模式已经成为中国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
工具之一。
未来,中国将进一步完善PPP制度,扩大PPP在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PPP5个阶段
PPP5个阶段PPP的五个阶段按2014年是我国的PPP发展元年,财政部公布了第一批30个PPP示范项目,各地开始关注这种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模式;2015年我国的PPP项目进入井喷期,各地积极论证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项目的PPP模式可行性和契合度,随着财政部第二批206个示范项目的公布,PPP模式的应用在这一年被推向一个阶段性高度;进入2016年,可以预见,各地掀起的PPP潮涌依旧难消,加之财政部第三批PPP示范项目即将出炉,今年的PPP发展形势和成效依旧值得期待。
尽管发展势头强劲,但毕竟PPP模式在我国处于初级应用阶段,政策制定者与实施者均处于探索实践中,对这种模式的基本操作和流程有待熟练掌握,对其理解和运用也有待深化强化。
为此,本期对PPP政府采购项目的阶段流程和采购方式选取作了介绍和分析,希望对各地的PPP项目采购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一、识别阶段识别阶段是PPP项目的起始阶段,这一阶段更多的是判断,即判断一个项目是否适合采用PPP模式。
这种判断从PPP项目的计划到论证,从财政部门、行业主管到社会资本,都需要判断项目本身与PPP模式的契合度。
如果两者间的契合度比较低,那就没必要再花太多精力去硬套PPP模式。
识别时,首先要通过总结近期相关领域PPP项目的实施情况,判断该行业发展趋势;其次要对项目识别阶段的一些定义、概念中易于产生分歧之处进行解惑,避免错误理解和使用PPP模式;最后落实到执行层面,当一个项目经过初步判断具有使用PPP模式的条件和基础后,那接下来应当由谁来推动相关工作,使项目顺利进入准备阶段?这也是本阶段需要明确的重要问题之一。
二、准备阶段在项目准备阶段,需要进行实施方案编制、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文件。
其中,物有所值评价是为了解决项目“能不能”采用PPP模式完成的问题,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则主要是为了限制政府盲目上项目,减轻政府负债。
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示范工作的通知》(财金[2015]57号)发布后,全国各省各县市为争取自己的项目进入PPP示范项目库,通常都会聘请PPP专业咨询公司开展项目准备阶段的咨询工作,其中主要的咨询服务内容即为实施方案、物有所值评价和财政承受能力论证等编制工作。
中国PPP发展历史
中国PPP发展历史纵观PPP模式在我国30余年的发展历程,从早期对西方模式的亦步亦趋,到逐步独立自主并创新开拓,发展至今,独具中国特色的PPP模式已经形成——我国走出了一条具有鲜明特点的PPP发展之路。
我国PPP模式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探索试行阶段(1984~2002年)、稳定推广阶段(2003~2008年)、波动发展阶段(2009~2013年)以及快速发展阶段(2014年至今)。
各个发展时期在国际经济发展和国家政策的影响下,呈现不同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来看:第一,外企逐渐丧失了竞争优势,国企和民企占据主导地位,其中国企竞争优势相对明显;第二,PPP项目实施流程、合同文本和运作方式等逐渐成熟;第三,PPP模式发展大环境逐步改善,发展趋势总体向好。
中国PPP发展存在时序上的不稳定性、空间上的非均衡性和应用上的独特性。
发展趋势总体向好,项目数量和投资额逐年增加,但发展过程中时有波动。
根据明树数据统计分析,项目在空间与行业分布中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市政工程与交通运输类项目较多,农业、林业与社会保障项目较少,东部、西部地区项目多而中部、东北地区相对较少。
总体来看,中国PPP 的发展是制度、政治、文化、经济和其他偶然因素等众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一中国PPP发展历程(一)探索试行阶段(1984~2002年)1.时代背景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急需引用外资推动经济建设。
外商直接投资(FDI)成为中国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为BOT(Build-Operate-Transfer)模式的引入创造了条件。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行投融资体制改革。
1994年国家主管部门选择5个BOT项目作为试点,包括水厂、电厂、高速公路等项目。
广西来宾B电厂成为我国电力行业第一个BOT项目,也是第一个由国家推动并成功的PPP项目。
随后,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和引导全国PPP项目发展,多个地方政府也积极推广PPP应用,试点项目有成功也有失败。
PPP模式在中国的发展历程
相关政策建议
针对以上的困难和瓶颈,政府要加以重视,并针对性地实施一系列措施,改善目 前的状况,创造适合 PPP 发展的环境,鼓励民营资本的进入,完善法律法规保障 其权益。为此中国政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推进 PPP 的可持续发展。 1、政府坚持诚信原则 政府部门与私人部门业合作的过程中,就要坚持平等原则,互利互惠,严格按照 合同履约,不能侵占私人部门的合法权益,同时私人部门更加熟悉市场,了解需 求,也不能利用其在市场上的优势地位侵害人民的利益。 2、 政府转变思想观念 随着经济的发展,政府部门转变其职能的要求越来越突出。政府部门要充分认识 到PPP在提高公共服务质量、转变经济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转变政府职能,打 造服务型政府,积极处理好与 PPP 相关的问题。
3、加强部门间协调 政府要建立跨部门的协调监管机制,既要改善目前多头监管的问题,又要防止监 管缺位; 建立健全体制机制,完善PPP 所需的各项配套措施,完善 PPP 的操作流程; 引入第三方监督评估机构,加强信息披露和社会监督,在兼顾各利益相关方利益 诉求的同时,增强PPP项目的透明度,避免寻租的产生 4、借鉴国外经验 PPP 在中国兴起的时间不长,我国可以借鉴国外 PPP 发展的经验教训,关注现有 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学习 PPP发展成熟的国家的经验,关注新兴市场,开拓 国外市场 5、完善PPP相关的法律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各部门在 PPP 发展中的不同职责,规范 PPP 的操作 流程,可以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增强风险的可控性,避免造成监管的混乱,有 利于加强民间资本的信心。
5、普及阶段
时间:2013年至今 发展程度:国家发改委启动了特许经营立法工作。学术界、咨询界也热闹起来, 各种研讨、沙龙层出不穷,各种文章著作不断问世。财政部也专门成立了PPP中心, PPP展现出火热的场面。 背景:中国城市化经过了十年高速发展,在取得成就的同时出现了大量问题:房 价见顶,土地财政难以为继,地方政府负债高,环境问题突出,国有体制效率低 下。中国需要转变发展方式,提供效率、减少浪费。 新阶段的特点:第一,并购机会将增多以推动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第二,多 个PPP项目同时推进的情况会增加以提供效益,减少浪费;第三,中国企业走出国 门做PPP的情况会增加,新常态下中国企业“走出去”是必然的;第四,总结经验 教训并进行推广会受到新一届领导的重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PP在中国的发展历程PPP在我国并非全新的事物,上世纪末就已出现通过PPP项目。
截至目前,我国采用PPP模式运作的项目累计超过1000个,涉及交通、通信、能源、水资源等领域,总投资超过9000亿元。
我国PPP模式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开创性阶段:20世纪末至2003年典型案例:我国最早采用引入国内民营资本的BOT方式建设的路桥项目——刺桐大桥。
项目结构:泉州市政府和准刺桐大桥开发总公司按60:40的出资比例成立“泉州刺桐大桥投资开发有限公司”。
刺桐大桥经营期限为30年,建设期为3年。
项目采用以刺桐大桥经营权质押贷款,固定贷款和流动贷款相结合,并在国内首次采取按揭式还本付息方式偿还银行贷款。
经验及意义:刺桐大桥1997年通车以来,车流量迅速上升,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刺桐大桥的建设,实现了以较小量国有资金引导较大量民营企业资金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成为国内首例以内地民营资本为主的BOT投资模式案例。
项目不足:由于一系列主客观因素的局限,刺桐大桥项目虽有SPV的构架,却并未形成本应与之相匹配的规范的契约文本,在实际运行当中出现了种种问题。
项目前期未考虑排他性条款,当项目收益较好时,政府投资建设了并行的新桥,形成竞争状态,投资方权益未得到充分保障;政府领导层强势施加的“建设增项”,使业主方增加了大量利益让渡负担;过桥收费标准无法形成调整机制等。
以弥补基建投资资金缺口为主要目的,使PPP项目启动伊始就注定会遇到各种困境。
由于PPP模式缺乏好的制度性环境,此期间PPP试点项目无论成功与否,都没能真正起到由点及面的示范效应。
PPP模式在中国的第一轮发展浪潮逐渐归于平息。
2、现代意义发展阶段:2003年至2013年2004年,建设部颁布并实施了《市政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建设部令第126号),将特许经营的概念正式引入市政公用事业,并在城市供水、污水处理及燃气供应等领域发起大规模的项目实践。
各级地方政府也纷纷以126号令为模板,先后出台了大量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及政策性文件,用于引导和规范特许经营项目开发。
中国式PPP进入第二轮发展浪潮。
此阶段,PPP项目仍然缺乏顶层设计,一切以地方政府短期实用目的优先,各种问题依然延续。
但成功的PPP经验经过复制与改良,促进了PPP理论发展。
实践与理论共识初步成型,政策法规框架、项目结构与合同范式在此阶段得到逐步确立。
3、新一轮热潮:2013年以后近年,我国PPP模式的制度化建设提上议事日程。
随着一系列顶层设计的逐步推进,我国有望形成由法律法规、管理机构、操作指引、标准化工具和专业培训构成的相对完整的PPP政策框架。
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允许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和运营。
2014年5月,财政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工作领导小组正式设立。
特许经营立法工作重新启动,《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特许经营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已于2015年1月公开征求意见。
财政部在2014年12月批准成立了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中心,并下发了首批30个PPP合作示范项目名单和操作指南;国家发改委同期下发了关于开展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的指导意见和通用合同指南。
当前各地PPP项目具有以下典型特征:一是地方PPP投资金额较大。
2014年9月以来,福建、重庆、青海、湖南、黑龙江等十个省级行政单位和南昌、昆明两个省会城市已完成了首批项目筛选,开始进行项目推介,合计推介项目计划总投资额1.2万亿元,除重庆、四川公开报道了其中部分项目已经签署合作协议或备忘录外,多数仍处于推介和洽谈期。
二是PPP推荐试点项目的重点领域以交通和以污水处理行业为主。
江苏、湖南、福建、黑龙江、河南和安徽等六省计划PPP总投资金额4343亿元,项目总数143个。
其中总投资金额最高的为交通领域,计划总投资额3128亿元,金额占比达到72%,而基础设施类项目总数为77个,项目数占比为54%。
三是PPP项目周期长、投资金额大,对大规模低成本长期限资金有大量需求,但此类资金供给并不乐观。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近期中央和各部委也在积极推进各项安排。
首先,国务院鼓励创新投融资机制。
其次,央行正在就新的《应收账款质押登记办法》公开征求修改意见,未来相关PPP项目利用项目收益权质押融资可能会更加便利。
再次,对项目付费支持将通过合同约定,更加规范化。
在未来的PPP模式中,政府仍然可以通过政府付费等方式给予支持,但支持仅限于注资、补贴等合同约定的责任,而非直接替项目公司偿还债务。
2014年12月发改委发文指出“如政府为合作项目提供投资补助、基金注资、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支持,应明确具体方式及必要条件”。
未来PPP项目无论是获得补助、注资,还是担保、贴息等政府支持措施,都可以根据合同进行分析,有利于判断和分析项目运营后期现金流。
当前决策层大力推广PPP,不是把其单纯作为一项融资工具和稳增长工具,而是寄希望于它能撬起一场公共服务变革。
各级政府唯有摒弃认识偏误,才能推出真正适销对路的PPP,激发起社会资本的参与热情。
PPP中国模式的几大特征公私合作模式(PPP)就是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合作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根据社会资本参与程度、承担风险,PPP主要分为外包类、特许经营类和私有化类三类:外包类:私人部门仅承担项目的建设、维护等过程中的一项或几项,政府为其提供的产品或服务付费,项目投资和经营的风险完全由公共部门承担。
特许经营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特征,私人部门涉及项目的投资或运营,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需要共担风险。
参与项目的公共部门需要协调私人部门的收益性和项目整体的公益性之间的关系,项目资产在特许经营期限之后需要移交公共部门。
私有化类:私人部门负责项目的全部投资,也承担全部的风险,项目所有权永久归私人所有。
私人部门在定价和服务质量等方面需要接受政府的监管。
综合最近一两年,有关官员讲话和政策文件,可以大致勾勒出我国PPP模式的结构上的几大特点:一是合作形式以特许经营类为主。
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在《推广PPP: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次体制机制变革》一文中指出,“广义PPP是指政府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合作关系,以授予特许经营权为特征,主要包括BOT、BOO、PFI等模式。
”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43号文”)指出,“鼓励社会资本通过特许经营等方式,参与城市基础设施等有一定收益的公益性事业投资和运营”。
财政部在113号文中提到的项目运作主要方式是特许经营类,也包含了外包类中的委托运营和管理合同。
从目前的政策动向看,在PPP项目经营中,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链比较长,双方共担风险、共享收益,而且项目最终要交还政府。
因此,可以预计,政府和社会资本的合作形式主要是特许经营类。
外包和私有化类,都不是PPP的主要模式。
二是以特殊目的公司为载体。
国务院43号文提出“投资者按照市场化原则出资,按约定规则独自或与政府共同成立特别目的公司建设和运营合作项目”。
财政部解答43号文中提到,“对供水供气、垃圾处理等可以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的公益性项目,要积极推广PPP模式,其债务由项目公司按照市场化原则举借和偿还,政府按照事先约定,承担特许经营权给予、财政补贴、合理定价等责任,不承担偿债责任”。
据此推断,国内PPP项目将主要以特殊目的公司(SPV)为载体来实现。
SPV是政府与社会资本组成的一个特殊目的机构,共同承担风险,全过程合作,期满后移交给政府。
三是政府部门和社会资本分工明确。
政府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招投标和质量监管、特许经营权授予、价格监督、部分政府付费(含补贴)、融资支持基金(包括股权、债权、担保等形式的支持)。
社会资本则需承担包括设计、建设、运营、维护、融资的大部分职能,项目公司可以按商业化原则举借债务,但政府不承担项目公司的偿债责任。
值得注意的是,目前规范文件并没有将合作方定义为私人部门,而是定义为“社会资本”,而我国很多商业化的企业是国有控股的,因此我国的PPP模式并没有排除国有企业这一参与主体。
在传统公私合作模式下,公共部门或私人部门一般只各自负责项目链的部分板块,而不是全程参与项目设计到运营的完整链条,双方都缺乏对项目全生命周期成本收益和质量的全盘考虑。
单一部门“重建设、轻运营”的倾向易导致设施建成后不能发挥应有功效,甚至出现严重的质量问题。
目前财政部推广的PPP基本模式强调政府与社会资本的合作和风险适当原则,合作期限更长,并且项目整体生命过程中合作较为密切,有利于保证项目质量。
PPP模式的本质公私合作具有很长的历史,近年来中东欧及中南美洲国家在PPP方面的巨大成功,使人们意识到其重要意义。
概言之,PPP模式实现了公共项目两个方面的革命。
1、从传统融资进入项目融资模式从金融市场的角度来看,PPP项目融资不再是传统的信用融资,而是以项目前景为基础的项目融资。
项目未来收益是主要保障,借款人接受收益监管和项目资产抵押、质押,融资方具有更全面的尽职调查义务和项目参与权。
通过成立SPV,实现了项目和投融资主体之间的风险隔离。
同时,PPP模式以完整的契约体系和完备的法律架构维系并协调项目各方利益,未来还款主要依靠项目预期收益,是严格意义上的项目融资。
财政只提供有限担保、政府信用有限介入或不介入融资安排,是PPP模式的关键特征。
因此,PPP模式有效控制了中央政府信用、地方政府信用与项目之间的关系,控制了隐性债务风险。
2、实现了私人资本对公共财政领域的合理参与PPP模式以政府与私人部门间的特许权协议为基础,公共部门通过特许权安排掌握项目主动权,并有效借助私人部门的专业能力,同时实现向私人资本的风险分散;私人部门对项目评估、决策、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全程参与,其获益途径可以来自于项目运营和特许权,也可以是其它附带收益,如税收优惠、沿线优先开发权、其他业务牌照等等。
因此,PPP模式有效解决了财政直接投资效率方面先天劣势,同时在公、私两部门间建立紧密的利益联系,规避私人部门道德风险。
PPP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之策目前,PPP模式出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现象。
各级政府对PPP热情高涨,但社会资本则显得相对冷静,据悉截至目前各级政府推出的项目中,与社会资本达成初步意愿的仅占十分之一左右。
1、政府与市场的职能界限不清。
目前社会对PPP模式的认知存在明显的误区,不论是社会资本、专家学者,还是一部分政府部门等,都把PPP单纯地诠释为一种新的城乡基建融资模式。
特别是在4月份宏观数据显示经济持续回落势头未有效扭转时,PPP模式更被误导为了一种投资刺激工具和政策安排。
鉴于当前正在经历前期刺激消化和阵痛期,加之上一轮刺激计划中许多投资项目缺乏严格的可行性研究而仓促上马,这加重了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可行性与有效性的疑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