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王丹
商学院商务英语系商英班1207090138 摘要:作为晚清叱咤风云的大臣,李鸿章在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李鸿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天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历史角度,分析李鸿章对中国海军近代建设的贡献;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为主要方面评价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国海军;鸦片战争;
正文
引言:提起“李鸿章”这个响当当的大名,恐怕略懂历史的人都想对他的生平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西方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些看似夸张的评论无不彰显出在当时那个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政治家、大外交家的超群能力。他也曾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背上“卖国贼”、“汉奸”的骂名。时至今日,随着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更加丰富、关于李鸿章的认识更加深入,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趋向多元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是古老的中国所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筹建近代化海军是洋务运动“自强”方面的重要内容,而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海军
洋务运动前,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还是在海军武器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众所周知,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我国海军舰队建设也在明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清朝海军总的来说沿袭了明朝时期的特点,但却大不如前。道光、咸丰年间,清海军曾英勇抗击了英法侵略军的海上入侵,但此时清海军的武器装备已跟西方产生了悬殊的差距,且清海军未能真正地组织海军,因此清海军经常处于挨打的地位。
中国古代海军不论在造船技术还是航海知识上都远比西方先进。但在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日趋式微。尤其是在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进入了遭西方海上强国欺凌的近代历史。
二.李鸿章的人物简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安徽合肥人。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地方实权既握,又于
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次年,授湖广总督。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1901年11月去世。谥文忠,晋封一等侯。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三、李鸿章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作出的贡献及北洋舰队失败原因分析
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自己曾多次强调:要“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日本狡焉思逞,更甚至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为了防范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李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的事业。到19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已成为外国商人的最大主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舰队了。
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舰队重创。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指挥失误也是他得卖国贼之骂名的重要原因之一。,就中日两国实力来说甲午海战爆发时,总体而言,中国海军实力稍逊于日本。张明林在他的著作《外国人评点李鸿章》中总结了北洋海军的四条严重缺点:1、制度上含混不清;2、指挥系统不清;3、经费不足;
4、军纪不严。从这些记载看,北洋海军的综合实力也许还需要再做考证。事实上李鸿章早在战前给光绪帝地走这种就写到“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
这场战争也许注定要失败,根源不在李鸿章,而在腐朽的清政府,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机器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与外敌抗衡。有传言慈禧曾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用于私人享乐,在颐和园上她花了千万,国家危难之时,军费紧缺,若有千万补给军费,海战不致输得如此惨烈吧。西方报纸有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触目惊心,言中其实。由于李鸿章贪恋权位,忠诚地执行慈禧太后妥协投降的外交路线,避战保船,乞求帝国主义出面干涉之误,加之北洋海军自身的腐败因素,各省大吏又“徒知划疆自守”的地域、派系之见等种种原因,致使北洋海军及所有海防设施也随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覆灭。李鸿章误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