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
“8 8年 9月, 18 海军衙门颁发了李鸿章主持制定的《 北洋海军章程》 , 这是中国第一个具有近代内容的海军章程 。” 它的颁发 , 不仅从制 度上 推行了中国海军的近代化 , 同时也开了清末中国在军制 中学习西方, 朝 近代化发展的方向。 ( ) 二 建立近代化 的海军基地 在组建北 洋舰 队的同时 ,李鸿章开始 了近代化海军基地的建设 。 18 年到 18 年在大沽建成 了 5 80 85 个船坞 ,从而使北洋有 了维修基地 。 l8 8 8年后 , 威海卫基地的工程也全面展开。大沽 、 旅顺 、 威海基地 的建 成, 是中国海军基地近代化的开端 。 ( 推进近代军事后勤体制的确立 三) 在经营北洋海防期 间,李鸿章对建立近代后勤体制的重要性有 了 比较深刻的认识。李鸿章在北洋建立的这套较为完整 的后勤机构 , 是中 国军队实现后勤近代化迈出的重要一步。1 9世纪 7 0年代, 李鸿章兴建 新式炮 台主要在直隶地区 , 中又以大沽 、 其 北塘的炮台建设最 为重要 。 从 8 年代开始 , O 新式炮 台的建设由隶转移至奉主要 又是在旅顺和威海 两地进
论孝 鸿蕈 硇海 防思 想
宁夏理 工学 院 张 林
[ 摘 要 ] 洋务运动中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 出海防思想的人 , 在 但他却是第一个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 第一 个创建 中
国近代海军的人, 本文主要介绍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以及对中国海防的重要贡献。 [ 关键词] 洋务运动 李鸿章 海防
十七世纪中叶。 世界历史步人 了近代 时期 。14 80年英国资产阶级 和新贵族发动革命 , 拉开了欧美大陆资产阶级革命的帷幕 , 开创了资本 主义代替封建主义并推动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 的新时代 。 在近代 中国 , 面对西方列强 的坚船利炮 和清政府的腐败,封建统治阶级 内部的有识 之士领导了洋务运动 ,希望能够实现 自 强求富的 目标。其 中代史实表 明, 在主张借法 自强的洋务派首脑人物 中, 与洋务运动相始终 , 站在这 股潮流前而尽力呼吁的 , 李鸿章可谓第一人。 而在这其 中最能体现李鸿 章功绩 的, 就是他的海防思想以及他对中国海防所作的贡献 。 但是李鸿章却不是第一个论述海防思想 的人。早在第一次鸦片战 争 时 期 , 则 徐 就 认 识 到 “ 面 水 战 , 英 夷 长 技 ” 必 须 “ 制 坚 厚 战 林 洋 是 , 另 船, 以资制胜。” 他成为晚清倡建近代海军之第一人。 虽然李鸿章不是晚清第一个提出海防思想 的人 ,但他却是第一个 使晚清海防思想走向系统, 第一个创建中国近代海军的人 。 海防思想的倡导者与策划者 中国在两次鸦片战争 中的惨败 , 使得李鸿章 比较早地看到八旗 、 绿 营旧军的腐败, 意识到改革军事 、 加强国防建设的迫切性和重要性 。李 鸿章在提倡西化的同时,提 出了“ . 变易兵制” 的主张 , 要求对清军的编 制、 装备和训练等方面进行全面的改革。但是 , 清政府和清军 内部积习 很深, 军事改革很难得到真正的推行。但在此时 , 李鸿章开始确立的思 想, 并将其运用于实践 , 注重海防物质基础的营建。 17 8 4年 日本 派 兵 侵略 我 国 台湾 后 , 引发 了晚 清 第一 次 海 防大 讨 论 。 在这次大讨论 中, 总理船政 大臣沈葆桢与福州将军文煜奏 , 根据对侵 占 日军实力的了解 , 极力主张购买铁甲船, 尽管官员们对购买铁 甲船一事 意见不一 . 有反对者 , 也有建议缓办者 , 但主张买船者还是 占了上风 。 李 鸿章认为应该 自己造船 。 李鸿章对英国人赫德推荐的英 国新式炮艇 , 即 “ 蚊炮船” 船小炮大 . , 视其为价廉物美的海上“ 攻防利器” 因此 , 。 他拒绝 购买铁 甲船 , 而向英国订购 了几艘 “ 蚊炮船” 李鸿章海防思想的守势战 略思 想 对 李鸿 章 反 对 购铁 甲船起 了支 配 作用 。 李鸿章在他的海 防思想中 , 不仅奉行守势战略的思想 , 而且还主张 以陆守为主。他认为“ 中国兵船甚少 , 往堵敌国海口, 上策 固办不到 , 只 有采取次策 , 自守 口岸 。” 基于这种认识 , 李鸿章虽然也认为应整顿海 防 , 整 顿 海 防 的 目的 是 为 了 深 化 以 “ 口” “ 守 ” 支 撑 的 守 势 但他 守 和 陆 为 战略 。 17 89年, 日本吞并琉球 , 将其攻为冲绳岛 , 这再次引起了清王朝 朝 野上下对海防的关注 。 此时, 中国仅有蚊船炮数只, 只可守口, 很难出海 应战 , 这终 于使李鸿章开始意识到加强外海作战能力的必要性 了。 日本 吞并 琉 球之 后 , 鸿 章进 一 步 认 识 到 日本 为 中 国永 远 之 大 患 , 李 中 国整 顿海 防 必 以预 防 日本 为 目标 ,因 此 在 李鸿 章 的积 极 倡 导 和大 力 推动下 , 清王朝终 于做出了购买铁 甲船的决定, 向德国定购了两艘铁 并 甲船 , 李 鸿章 的海 防思 想 一是 立 足 于 严 防 日本 , 是 认识 到海 军 具 这时 二 有机动作战的作用, 可以将 防御领域由海 口拓展到外海。 这与他以前的 海 防 思想 相 比 , 是 得 到 了极 大 的 发 展 , 可看 作 是 他 海 防思 想发 展 可谓 也 的巅峰时期。 二、 中国 海 防近 代 化 的推 进 者 中国海防的近代化首先是从北洋开始的,并且从北 洋水师取得的 成绩最为显著 , 影响也最为巨大: 李鸿章则是北洋海 防近代化的主要设 计者和推进者 , 因此也可以说李鸿章是中国海 防近代化的推进者。 李鸿章推动北洋海防的近代化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的。 ( ) 一 建立 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舰队 李鸿章组建北洋舰 队,实现中国海军近代化的主要办法是购置外 国军舰 。 北洋舰队首次购置外国军舰 , 是在 17 8 5年经赫德介绍 , 准备购 置英国的炮船 4艘。 86年 , 4艘炮船驶抵天津。 l7 这 从十九世纪 8 0年代 开始, 李鸿章对北洋水师舰船的购置开始向大型 、 先进 的目标发展。李 鸿章命令当时驻德公使李风苞具体办理 购船事宜。 这样 , 18 年 , 到 8 8 李 鸿章在北洋建立成了…支 由铁 甲船 、 快船 、 炮船 、 鱼雷艇等组成 、 配套整 齐、 阵容可观的新型海军舰队 , 拥有大小舰船 2 。 5艘 这是当时亚洲第一 流 的海 军 舰 队
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建设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课前演讲稿件李鸿章在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学院:人文学院年级:14级专业:历史学(S)班级:历史学(S)1班姓名:李红叶学号:14020440120今天,我要讲主要内容是,李鸿章在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中的作用。
暂且不论甲午海战中是否是因为李鸿章的“避战求和”而导致了北洋水师的覆灭,而就李鸿章在建设中国近代海军中的作用,我们应该是给予正确的评价的。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清统治集团内部出现了长达三十余年的洋务运动。
筹建中国近代海军,是洋务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洋务运动的倡导者、组织者之一的李鸿章,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
1870年10月下旬,在奕訢推荐之下,李鸿章就任直隶总督要职。
1874年12月,他以丁汝昌提出的关于建设近代海军的“三洋方针”为基础,全面、系统地规划了一个以组建近代海军为核心,强化海疆防御的方案—《筹议海防折》。
李鸿章这一思想和行动的产生,有其深刻的主客观原因。
就其客观原因来看,首先是清统治者自遭受二次鸦片战争的沉重打击以后,终于意识到长期处于有海无防局面带来的危险。
林则徐、魏源提出的“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方针,向西方学习,导致清王朝长期忽视军队对外职能、缺乏国防战略的传统军事思想发生了变化;而从林则徐、魏源开始,经过许多杰出人物加以充实发展的近代军事思想,终于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大地上重新获得了一线生机。
正当清统治者苦心研讨如何挽救日益衰败的封建王朝时,赫德和威妥玛先后向清廷呈递了《局外旁观论》及《新议略论》。
就这“二论”内容的实质而言,表明了西方列强在新的形势下,采取一种新的侵华策略方针。
西方殖民者侵华策略方针的变更,促使清政府加快了筹建近代海军的步伐。
为此,朝廷急切地要求沿海督抚拿出一个既能预防各国“不致生疑”,又可确保海疆安全的强国御敌方案。
就其主观原因来看,李鸿章是一个汉族地方实力派人物,并以这种身份进入清廷高层领导集团。
所以,他不仅对当时国内外形势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而且对洋枪洋炮的作用,更是有着亲身的体验。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北洋水师的故事
中国近代历史故事-北洋⽔师的故事 北洋⽔师,或称作北洋舰队、北洋海军,是中国清朝后期建⽴的⼀⽀近代化海军舰队,同时也是中国清代政府建⽴的四⽀近代海军中实⼒最强、规模最⼤的⼀⽀。
实⼒曾是东亚第⼀,世界第九(这⾥采⽤当年《美国海军年鉴》的排名,前⼋名分别为:英、法、俄、普(鲁⼠)、西、奥(斯曼)、意、美 )。
下⾯⼩编给⼤家讲⼀讲中国近代历史故事-北洋⽔师的故事。
北洋⽔师 北洋⽔师1888年12⽉17⽇于⼭东威海卫的刘公岛正式成⽴。
在1894年-1895年的中⽇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它标志着洋务运动的失败。
清政府也因此签订了中⽇《马关条约》。
成⽴过程 1875年(光绪元年),朝仪海防⼤讨论,依洋务派《筹议海防折》,光绪特命北洋⼤⾂李鸿章创设北洋⽔师,通过总税务司R.赫德在英国订造4舰炮船(即伦道尔炮艇),此为清朝海军向国外购军舰之始。
1879年,向英国订造了两艘撞击巡洋舰扬威号、超勇号。
1880年,向德国船⼚订造铁甲舰定远号、镇远号。
1881年,先后选定在旅顺和威海两地修建海军基地。
1880年在天津设⽴负责海军事务的机构——海军营务处。
1881年,派丁汝昌统领北洋海军。
英⼈琅威理、德⼈式百龄先后担任海军训练。
⼜设⽴北洋⽔师学堂,修筑旅顺和威海卫军港。
北洋舰队各主要战舰舰长及⾼级军官⼏乎全为福州船政学堂毕业,⼤部分还到过英国海军学院留学实习。
中法战争后李鸿章加速购置舰船,扩充北洋海军。
1885年,总理海军事务衙门设⽴,李鸿章遣驻外公使分别向英国、德国订造了两艘穹甲巡洋舰致远号、靖远号与两艘装甲巡洋舰经远号、来远号。
1888年12⽉17⽇,北洋⽔师正式成军,同⽇颁布施⾏《北洋⽔师章程》。
主要军舰⼤⼩共有25艘,辅助军舰50艘,运输船30艘,官兵4,000余⼈。
从此,中国正式拥有了⼀⽀当时东亚第⼀,世界第九的海军舰队。
1888年以后,由于翁同龢户部”减省开⽀“导致舰队经费⼤幅减少,多被政府挪往他处。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
光绪前期张佩纶与李鸿章谋划近代海军之研究姜鸣从1875到1885年,是清末海军建设的重要准备时期。
针对海防建设,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发起了多次讨论,并在舰队编成、购舰造船、军港要塞建设、军事教育等各个环节展开了探索实践。
对这一时期的海军发展,近年来学术界予以了较多的关注和研究。
这一时期,清朝政坛经历了由恭亲王奕訢主政到醇亲王奕譞主政的交替,而在此期间极为活跃的政治力量“清流”,也经历了由盛到衰的转变。
在这个历史时期,“清流”与海军建设,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但未见研究成果。
以往谈论“清流”,大多使用《花随人圣盦摭忆》、《梦蕉亭杂记》、《翁同龢日记》、《越缦堂日记》等笔记日记,谈论的多是军机处内“南北派”的斗争。
这些材料,虽然不乏精彩之处,但仅是当时政治生活的一个局部,尚不足以反映多维的历史真相。
比如说,“清流”代表人物张佩纶、张之洞、陈宝琛与军机大臣李鸿藻、北洋大臣李鸿章的真实关系,就一直没有予以清晰的揭示;对于张佩纶乃至“清流”重要人物都参与中国近代海军的创建,几乎毫不知情。
自然也就无法探究晚清政局中的许多秘密。
台湾学者高阳曾在《同光大老》之《杀贼书生纸上兵》一节中说:“有一点铁样的事实,似乎研究近代史的人,尚未谈过(不敢肯定,读者中倘知有人谈过,千乞见告);此即李鸿章早就选定了张佩纶为衣钵传人。
这一个念头,甚至在张佩纶获严谴后,亦未放弃。
”[1]近年来,笔者致力于李鸿章、张佩纶关系研究,从两人通信中发现大量新鲜而重要的内容,为学术界从未关注和研究的,在2002年修订版的《龙旗飘扬的舰队——中国近代海军兴衰史》中,笔者曾作部分披露。
这里,进一步介绍李鸿章、张佩纶在建设近代海军时的交流、探索和付诸的行动。
[2]一、张佩纶与李鸿章关系的渊源“清流”是晚清一股重要的政治力量。
一般认为,在甲申年(1884年)以前,一批在翰林院、詹事府供职为主的京官,以儒家传统观念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诉求,以奏疏为工具,议论时政、搏击权要。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近代化
近年来 , 术界对 李鸿章 与 中国海军近 代化 的研 究成 学 果较 多 。张 家 瑞 的 《 鸿 章 与 中 国 近代 海 军装 备 建 设》 李 ( 福建论坛 》 19 《 , 8年第 3 ) 9 期 认为 , 章在 海军 的建 设 李鸿
和运 用中对舰 队 的统 一组织 指挥认 识不够 , 是他 创建 近 这 代海军 失败 的根 源 。黄新 田的《 论李 鸿章在 创建 中国近代
南沿海 安全 的局 部性 问题 , 而是关 系到 国家独立 地位 和 民
族 发展前途 的全局 性 问题 。近代 海防建设 的首要 内容 , 就 是建 立一支 近代 化的海军 舰队 。
者和 实践者 , 为中 国近代 海军的诞 生作 出了巨大 贡献 。 李鸿 章 (83 10 年 ) 安徽合肥 人 ,85年师 事 曾 12- 9 1 , 14 国藩 , 并得到赏 识。 1 7年 中进 士 , 授 翰林 院编修 。太 8 4 后 平天 国起 义爆 发后 , 李鸿 章 奉命 办 团练 , 从此 开始 了戎 马
最后 才在刘 步蟾 、 凤苞 的 开导 和影 响 下 , 尽 曲折 从德 李 历
突飞猛进 。19 , 73年 乾隆 皇帝 面对 英 国马 戛 尔 尼 使 团 所
赠 当时欧洲最先进 军舰 的模型无 动于衷 , 朝 与当 时世 界 清 海军 近代化进程 失之交臂 。 海 防问题是 近代 中国 面对 资本 主义 列强 的侵 略 而提
生涯 。16 8 0年他 率 军进 驻 上 海 ,8 3 1 6 16 - 8 6年任 江苏 巡 抚兼 南洋通 商 大 臣 , 署 两 江 总督 、 后 实授 湖 广 总督 ,8 0 17 年任 直隶总督兼北 洋通商大 臣 。在 十九世 纪下 半 叶 , 鸿 李 章创 办了一系列近代 军事 和民用工业 , 甲午战 争之 前几 乎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
论李鸿章近代海防建设作为近代中国政治舞台具有重大影响的李鸿章,是一个复杂的人物,学者对其评述褒贬不一,但作为洋务运动的重要领导人,李鸿章对于晚清中国的近代化无疑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试从海军海防战略、建军原则、海军编制、武器装备、国防教育等方面论述了李鸿章为近代海防作出的贡献,对近代海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标签:李鸿章;海防近代化由于历史的原因,中国历代统治者无不视海洋为天然“长城”,形成了根深蒂固的重陆轻海的国防思想。
直至鸦片战争败于西方的坚船利炮,方才将防卫视角移向海疆。
在近代中国,从国家全局理性的认识并统筹海防,李鸿章是其中的主要领导人和实践者,几乎和当时具有先进知识的中国人一样,李鸿章也是从外国“坚船利炮”的现象上直观的认识到中国的积弱所在,他以一个兵家视角审时度势,逐渐转变观念,将国防重点从对内转向对外,从塞防转向海防,提出了理论主张,进行了实践探索,并主持建立了近代中国最强的海军,为近代海军的诞生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对近代海防的近代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一、提出了海战的战略战术李鸿章敢于冲破传统军事思想及体制,大胆革新,审时度势,科学判断出近代中国国防战略态势,聚焦海防,构建出近代海防战略的蓝图。
一是科学分析了当时形势。
李鸿章的建军方针起于他对时局的认识和判断。
在1872 年的奏折中说:“臣窃维欧洲诸国,百十年来由印度而南洋,由南洋而东北,闯入中国边界腹地,凡前史之所未载,亘古之所未通,无不款关而求互市此三年余年一大变局也。
西人专恃其枪炮、轮船之精利,故能横行于中土”。
①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认识到世界形势的变化,看到近代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海上,有了海防意识的萌芽,而且,他还认为海防重于塞防,重海防轻塞防的思想虽有偏颇之处,但反映出李鸿章对西方列强的海上侵略本性和实力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二是从实际情况出发,三洋布局,海口防御。
建立新式海军,用炮艇装备起来,分驻内海港口,在陆军的协同配合下,依靠近海自然优势保卫海防。
李鸿章对国家有功
李鸿章是中国近代海军当之无愧的创始人,是他一手亲力打造出一支现代化的海军舰队,这一点他功不可没。
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
马骏教授通过分析了李鸿章对近代军事的四大建树,以探寻一个王朝覆亡的轨迹。
一、建立中国第一支海军
在李鸿章的努力下,最终北洋海军于1888年建立起来,共有军舰25艘。
而且这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支海军一诞生,就是亚洲海军第一,世界海军第七。
二、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第二大建树:以更新武器装备为起点,以训练改革为重点,推行军事近代化进程。
三、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第三大建树:引进与自制结合,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四、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第四大建树:创办近代军事学校。
苏州机器局
上首先在松江创办了一个洋炮局,此后,又命韩殿甲、丁日昌在上海创办了两个洋炮局,合称“上海炸弹三局”。
同治三年,松江局迁到苏州,改为苏州机器局。
金陵机器局
江南制造局
接管原由崇厚创办的天津机器局,并扩大生产规模
上海轮船招商局。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简介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下面是由本人为你提供的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让我们来进一步了解。
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位海军司令的介绍中外古今,都不乏因一次战争的胜负而改变双方前途和命运的事例。
经过甲午战争,日本因胜利而更快地走向军国主义道路,并使这个原来封建落后的太平洋岛国跻身于世界强国的行列;中国清朝政府的失败则使得对中国发展具有一定促进作用的洋务运动破产,并使此后中国近代化的道路更加曲折而艰难。
今天,世界的形势和中日关系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不能忘却我们民族所受的耻辱与苦难。
痛定思痛,我们更应该对这一历史事件进行认真的反思。
丁汝昌是甲午海战中的关键人物,以往不少中国近代史的论著和辞典都对其大加颂扬、说他作战勇敢,指挥镇定,最后“严辞拒绝”敌人的诱降,(苑书义等著《中国近代史新编》(中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坚持不屈”服毒自杀,(《中国近代史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还有一些作者将丁收入“历代名将”、“历代爱国将领”一类辞典。
然而、据我们广泛地查核资料,考证史实,发现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为了更好地总结历史经验,以免误导我们的后代,我们认为有必要还丁汝昌以本来面目。
据史载,丁汝昌1836年出生于安徽庐江北乡石嘴头村,14岁时,父母在荒旱中双双饿病而死。
1853年,走投无路的丁汝昌参加了太平军,驻安庆。
1861年随程学启叛反,编入湘军,为哨官,授千总。
1862年被拨入淮军刘铭传所部,不久升营官,领马队。
后在作战中先后担任了马队的参将、副将。
1868年,因对捻军作战有功,授总兵,加提督衔,赐协勇巴图鲁勇号。
1874年,朝廷“裁兵节饷”,丁汝昌被置于“闲散”之列,便致书抗议。
刘铭传拟“命将召至而戮之”,丁汝昌逃到巢县汪郎中村,隐居赋闲,僻居乡间数年。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
刘公岛海战: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的最后一战甲午中日战争,中国遭受了极大的损失,但是在这里,我们要说的是中国最后一战——刘公岛海战。
刘公岛海战发生在1894年的8月,这是甲午战争的最后一场战役。
当时,中国东北地区的陆军已经被日军围困,饱受战争的摧残。
而中国海军的总司令李鸿章,希望能够利用自己手上的3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在刘公岛海域与日本的6艘巡洋舰展开一场决定性的海战,给日本带来致命的打击,从而扭转战局。
就在李鸿章指挥中国舰队集结之时,日本舰队已经抵达了刘公岛海域,开始了搜寻任务。
当晚,中国舰队决定采取夜袭的策略,以期能够在日本军队措手不及之时,一举摧毁对方。
然而,由于天气不利和战术上的错误,中国舰队并未达成预期的效果,反而让日本舰队有了反击的机会。
随着日本舰队的逐渐逼近,中国舰队不得不进行冲锋,与对方决一死战。
两队舰艇在如火如荼的海战中激烈交锋,发出震天动地的轰鸣声。
尽管中国舰队人数上处于劣势,但是因为舰艇装备的重炮火力比日本更强,在打击能力上并未处于下风。
在几个小时的战斗中,中国舰队斩获了日本舰队中的一艘大型巡洋舰“长岛号”,并未能够达成彻底击败日本的战术目标。
随着战斗的进展,中国海军的两艘重炮舰被击沉,剩下的1艘重炮舰和2艘巡洋舰血战到底,虽然船体遭受猛烈的轰炸,但是士兵们还是坚定地战斗着。
最终,随着李鸿章亲身指挥下,中国舰队在日本军队猛烈的攻势中,艰难地诱导对方吃下了苦头。
最终两队舰艇在刘公岛海域狂风暴雨中相撞,当混乱中逐渐退去时,日本舰队撤离,中国舰队坚决的守护了国家领土和尊严。
正是这一场可以说是孤注一掷的刘公岛海战,成为了甲午战争的最后一战。
尽管战局上并没有扭转甲午战争的胜负,但是中国海军也在战争中表现出了顽强的战斗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
战争过后,中国海军也在刘公岛海战的成果上重新打造,从而变得更加强大。
甲午战争,代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段不幸历史,而刘公岛海战也成为这段历史中令人称赞的一页,并成为了中国海军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近代海军发展的历程
1945年接收「太康」与「太平」,标准排水量1150吨,最 高航速21节,主炮为三门3吋炮。 1948年接收「太和」、「太仓」、「太湖」、与「太昭」, 标准排水量1240吨,最高航速20节,主炮为四门3吋炮。
1911-1927年,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中国近代海军参加内战并四分五裂的阶段.在这一阶段, 先后发生了辛亥革命、护法战争和军阀混战等重大事件.在这样的国内环境 中,海军不可能置身事外,或参加革命、护法,或成为军阀混战的工具,呈 现出朝秦暮楚、四分五裂的状态.此外,在海军内部,逐步形成了闽、粤、 东北三个派系,派系之间的斗争十分激烈.在长期混战内战中,海军实力不 但无法扩充,反而有所损耗.
1946-1949年
甲午海战后,直到抗战结束以前,中国海军的规模都非常的小。而国 共内战时期的中国海军,因为不论是大陆还是台湾,这一段时期都是 中国现代海军真正的开始,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也可以说是中国海军 最辉煌的时期。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华民国以战胜国的身份从日本接收很多军 舰,同时也从英国和美国获得不少先进军舰。根据1948年出刊的英国 【世界船舰年鉴】所发表的统计,中华民国有作战船只112艘、辅助 船只80艘,在亚洲排第一。
1840年,英法联军凭借“坚船利炮”撕开了中国闭关自守 的万里海疆,开启了中国近代的大门。
危机促使的海军改革
近代中国在西方"坚船利炮"的刺激下被迫向 西方学习的结果,鸦片战争后,中国在国防 观念上开始了重要转变。面对日益严重的海 防危机,清政府第二次海防大筹议决心“惩 前毖后”、“大治水师”,成立统一领导全 国海军的海军事务衙门,逐步改变了重陆轻 海的国防思想,将海防建设作为一项重要任 务提上议事日程,同时接受了“师夷长技” 的主张,认识到引进西方先进海军技术装备 的必要。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海军建设的进步。
历史趣谈:李鸿章简介 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李鸿章简介晚清名臣洋务运动领导人李鸿章生平
导语: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
李鸿章(1823-1901),晚清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安徽合肥人,世人多尊称李中堂,亦称李合肥,本名章铜,字渐甫或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
作为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晚清重臣,他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授文华殿大学士,曾经代表清政府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等。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慈禧太后视其为“再造玄黄之人”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还在与太平军作战的时候,李鸿章就显露出他与大清国所有官员的不同之处:对外国的科学技术和国内的经济活动有极大的兴趣。
最初的动机是他组建的淮军需要银两购买武器。
当淮军在两岸布满太平军营垒的水道上成功地进行了大穿越进至上海,从而一举扫平了长江下游的太平军后,李鸿章利用上海富绅的银两引进洋人的机器设备,于1863年左右创办了中国第二个近代军工企业:上海洋枪三局(第一个是曾国藩1861年创办的安庆内军械所)。
李鸿章算过一笔账:一发英国的普通炮弹在市场上要卖到30两银子,1万发铜帽子弹要卖到19两银子。
创办近代企业需要的不仅仅是财力,更重要的是思想和观念的更新。
李鸿章曾写有一份描绘蒸汽动力运转的奏折,无异于100年前的一篇科普文章:
镟木、打眼、绞镙旋、铸弹诸机器,皆绾于汽炉,中盛水而下炽炭,生活常识分享。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
李鸿章与甲午战争的历史教训1894年9月,日本海军和北洋水师在黄海海面进行了激战,北洋水师全军覆没。
如今,一百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人们仍然会记得当年甲午海战的那种惨烈场面。
而且人们也仍然会在思考,当时号称世界第六的北洋水师到底败在何处。
对于这些问题,我想每个人可能都会有着自己的答案,而有一本书名字叫做《龙旗飘扬的舰队》。
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就用现代意识来审视历史。
对中外海军进行了比较研究。
而同时,对于海军的发展策略,对于清朝政府,对于清流政治,也进行了自己的分析。
今年是甲午战争116周年,也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这两次战争对于中国现代历史的影响极为重大,每一个中国人都不能忘记这两次战争。
在甲午战争之前的几十年里,当两次鸦片战争的硝烟散去之后,中国人当中的一部分先行者已经看到中国面临了数千年所未有的巨大的变化。
他们开始思考,那么魏源曾经说过要师夷之长计以制夷。
就是要学习外国人的技术来制外国人。
李鸿章曾经最早倡导,说天下事穷则变,变则通。
所以就有了后来绵延三十年的洋务运动。
这个洋务运动它的军事上的重点,就是仿效西方,建立现代化的海军,以保卫国家的海防。
这是当时的中国面对世界局势的变化,所做出的一个回应。
那么当中国面临西方列强的入侵,面临亡国灭种生存危机的时候,我们隔海相望的东邻日本,也遇到了同样的挑战。
中日两国对于西方的回应几乎是同步的。
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日本把效仿西方,脱亚人欧,就是它要离开亚洲进入欧洲这样的一个理想和政治改革列为国策。
通过明治维新,消除了藩封割据,完成了中央集权和君主立宪。
又把海外扩张,以朝鲜为跳板,踏上大陆,继而征服世界,作为其具体的步骤。
这样,中日两国在走向现代化的道路上,不可避免就会出现了碰撞。
中国政治家很早就看出日本的崛起会对中国的生存产生严重的威胁。
在民族兴亡的竞争中,日本将成为中国最主要的假设敌。
在1874年的时候,李鸿章就曾经指出:泰西虽强,尚在七万里以外,日本则近在户闼,视我虚实,诚为中国永远大患。
中国海军由红海走向蓝海的历程
中国海军由红海走向蓝海的历程辽宁号再次返役,002号航母服役在即,一个又一个好消息牵动着每一个国人的心。
中国海军一步一步发展壮大由红海走向蓝海,一股自豪感从每一个中国人心中升腾而起。
但你是否知道,早在一百三十一年前,祖国海军就已经是全球第六,亚洲第一的海上力量。
细说起来,那真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历史记忆。
但是,牢记历史,才能更好的开创未来,以史为镜,吸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的错误再次上演。
从明朝开国后,中国海疆不断受到倭寇袭扰,于是明王朝下达了禁海令。
一直到康熙年间,为了对付割据台湾的郑成功,清王朝又再次下达迁界禁海令,从此中国沿海“寸板不得下海”就不提海军发展了。
但是,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拥有“坚船利炮”的强盗们一波又一波从海上而来,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
高高在上的皇族们终于明白没有海防的中国只能是列强们嘴边的肥肉。
于是,以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开始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希望能够师夷长技以自强。
从此开始了漫长的学习之路,创办学堂,选派留学生,拨款创办海军舰队,大量购买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铁甲舰和巡洋舰。
到1888年,北洋水师已经是亚洲第一世界第六的海上力量。
连英美也忌惮不已。
初期的北洋水师,意气风发,但是水师提督丁汝昌一生没有学习过海军指挥,更没有海战经验,清政府也清楚其管理不好北洋舰队。
于是聘请英国海军军官朗维里作为副官代为训练。
其上任初期,北洋舰队军纪严明,战斗力爆表。
正是因为有这样的形象,所以李鸿章才敢提议北洋舰队访日。
可是访日归来,强大的外表让舰队内部洋人与中国人的矛盾越来越严重最终朗维里愤然辞职。
而日本却深受刺激,全国上下从明治天皇到普通百姓纷纷为日本海军建设捐款购买最新式的铁甲舰(后被日军命名为吉野号,火力装甲强过北洋水师所有军舰),整体舰队火力更强过北洋舰队。
然而,清政府依然沉迷于暂时强大的外表之下。
此时的北洋水师,从军官到水兵,都不服没有海军经验的丁汝昌。
在随后的七年时间里,日本海军不断加强舰船吨位,战斗人员综合素质。
李鸿章与北洋海军的创建
作者: 戚海莹[1]
作者机构: [1]山东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山东济南250002
出版物刊名: 东岳论丛
页码: 139-141页
主题词: 李鸿章;北洋海军;海防建设
摘要:李鸿章不仅是晚清倡导海军建设的主要人物之一,而且是北洋海军的创建者。
在北洋海军筹办过程中,李鸿章不顾顽固派大臣的反对,坚持己见,力排众议,积极营建海军基地,多方购买舰炮,培养海军人才,为北洋海军成军做了大量实际的和开拓性工作,推进了中国近代海军建设,使北洋海军的实力跃居亚洲第一。
在当时它不仅增强了中国海防力量,而且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遏止了日本侵略中国的野心,推迟了日本侵略中国战争的发生,并在甲午战争期间为防御和抗击El本的侵略发挥了一定作用。
对此,应该给予基本肯定。
李鸿章的功与过
李鸿章的功与过他有着清一代汉族官僚的最高殊荣。
他是当时国外知名的“中国第一人”。
欧洲雕塑家把他与德国的俾斯麦、英国的格兰斯顿并列为“世界三大伟人”,并雕像纪念。
他——李鸿章,生前谤言丛集,死后馆盖难以定论。
贬之者称其为大刽子手、大汉奸、大卖国贼、誉之者称其为近代化的开创者、奠基人。
李鸿章毕生所从事的活动,几乎涵盖了近代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思想文化各个领域。
李鸿章个人的历史,同时也是晚清40年的历史。
他任直隶总督兼北大大臣25年,既是手握行政、军事大权的第一总督,又是这一时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代表人物,权大任重,内外兼顾。
这一方面使他在洋务运动中大显身手,干出一番事业;大另一方面,弱国外交的困境又使他战难取胜,和必退让,最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最受攻击和诽谤的悲剧性人物。
今天,当我们重新审视李鸿章的时候,不妨用公平、公正的眼观,把他放在当时那个大背景大环境中去评判。
一、功李鸿章帮助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
李鸿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被后世史家和百姓骂成是镇压农民起义的刽子手,其实这不仅对李是不公平的。
因为在我们看来,此运动的局限性更加明显,综观历史,农民起义,只是以武力实现了改朝换代。
它并不能直接地推动文化和文明的进步,也不能引导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明创造;更不能派生出伟大的学说和先进的理论。
它只能以一个新政权,取代一个旧政权。
正是因为大清帝国有像李鸿章这样的臣子拼命保驾,有像李鸿章这样的才学超人之士运筹帷幄,太平天国才没有完成他们消灭大清的志向,洪秀全才会兵败如山。
李鸿章创立了淮军。
作为淮军的最高统帅,李鸿章对其严格治理,加大训练强度,整顿军中纪律。
他要求自己的军队不能依靠洋人,一定要“自强”,而最初的自强之道,就是所谓“讲求洋器”。
在任命统领时,看中能力,不论出身与文化。
他鄙弃那些空有一肚子才学而不知世事之人(可见他“务实”的治世思想在这里已经有所体现)。
在征集军饷的时候,采用关税和厘金分开使用的办法,主张厘金的用途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海权与近代中国的历史命运——近代中国海军海防事业的主要经办人李鸿章
一、海上军事斗争在近代中国的重要地位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发动鸦片战争,从海上敲开了中国封闭已久的国门,由此拉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
二十年之后英法联军的侵华舰队卷土重来,再次用坚船利炮突破中国的海上藩篱,然后驱兵北京城,点火焚烧了圆明园。
188 4年,法国远东舰队在侵华战争中肆行于中国东南沿海,在马尾全歼了中国的福建水师。
十年之后的甲午战争,更是上演了一幕兰色的历史大悲剧,日本海军全歼中国海军北洋舰队,区区岛国将泱泱大清帝国彻底打跨。
几年过后,八国联军的舰队又不费吹灰之力,迫使清朝政府接受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将中华民族彻底推入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
此后的中国,更是国门洞开,有海无防;外国侵略者的军舰在中国的领海和内河横冲直撞,如入无人之地。
据不完全统计,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
百余年里,中国由一个完全独立的封建主权国家亦步亦趋地沦入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的黑暗深渊,中华民族在此历史过程中虽不断奋起抗争,但更多的则是历尽劫难,饱尝屈辱。
回顾这一段不幸的民族历史,我们不难看到:外敌的不断入侵、特别是来自海上的外敌不断的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从一定意义上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列强侵略中国的历史,更是一部列强从海上侵略中国并频频得手的历史。
如果说侵略与反侵略战争是构成中国近代历史发展演变的重要内容之一;那么,在海洋方向入侵与反入侵的军事斗争,则关系着侵略与反侵略战争的胜负成败,从而也就决定了近代中国历史发展的大命运。
二、中华民族在海洋方向的奋力抗争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中的一些有识之士对国家所面临的海洋方向的严重危机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并陆续提出了一些应对之策。
以30余艘舰船和不足万人组成的英国远征军,远涉重洋侵犯中国,使拥有近百万常备军的中国军队一触即溃。
论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能强大 。李鸿章更指 出“ 海防百年可不用, 日不可无备。 一 呻
三 、 区建 军 的 海 防 观 念 分
、 失败的惨痛教训, 使得满清当局逐渐认识到海 防的 重要性 。1 7 8 4年 日本侵 台后,李鸿章深深感加强海 防的重要 。为重 点筹办海军, 强海防 , 加 他甚至提出放弃“ 塞防” 把有 限的财力主要用 ,
一
缘政治角度而言 , 也是一个海洋 大国, 关注 中国的海 防思想具有极为 造兵轮船之费万不可省。求省费则必屏 除一切 , 国无与立, 终不得强 矣。0 ”这些言论为朝廷所采纳, 使中国的造船水平不断提 高, 海防力量
得 以加 强 。 如 为 了 省 钱 而 不 加 强 国 防建 设 , 异 于 自取 灭 亡 , 家 怎 无 国
战 斗 , 洋海 军 基 本 没 有支 援 ; 中 日甲午 海 战 中 , 洋舰 队也 基 本 上 北 在 北
李鸿章分别在不 同场合强调海 防的重要, 为中国海军的建立起到 了重大作用 。 但是 , 在李鸿章眼里 , 防还是 以防为本 , 海 这是后进国家
的首要生存法则 。 由此 ,和 戎” 李鸿 章 的海 防 思想 处 于 第 一 价 值 序 “ 在 列 , 是 李 鸿 章 海 防思 想 的突 出特 色 之所 在 。但 和 戎之 外 , 更 强 调 这 他
L g l y t m ndS ce y e a S se A o it
谂李鸿章的海防思想
朱 海 伍
摘 要 从鸦片战争开始, 中国不断遭受来 自海上的西方列强欺辱, 李鸿章主张加强海防, 建立强大海军。 本文在此对李鸿 章 的海 防思 想做 了简要 的介 绍和 分析 。 关键词 加强海防 建立海军
加强海防 。李鸿章指 出: 洋人谕 势不谕理 , 以兵势相压 , “ 彼 我欲 以笔 舌胜 之, 此必不得之数也 。0 ” 说明中国只有也建立 强大的海军, 以实力
李鸿章建设海军
李鸿章建设海军
客观上讲,无论是日吞琉球,还是法占越南,李鸿章都深切意识到,列强的威胁来自海上。
因此,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提出“海防论”,积极倡议建立近代化的海军。
同治十三年(1874年),李鸿章在海防大筹议中上奏,系统提出以定购铁甲舰、组建北、东、南三洋舰队的设想,并辅以沿海陆防,形成了中国近代海防战略。
中法战后,鉴于福建船政水师覆败,清政府决定“大治水师”,于光绪十一年(1885年)成立海军衙门,醇亲王总理海军事务,李鸿章为会办。
利用这个机会,北洋水师建设成军。
成军后的北洋海军,拥有舰艇25艘,官兵4千余人,在成军当时是亚洲最强大的海上力量。
与此同时,李鸿章加紧旅顺、大沽、威海等海军基地的建设,以加强海防。
但是,清廷文恬武嬉,内耗众生,户部迭次以经费支绌为借口,要求停止添船购炮,自此,北洋海军的建设陷于停顿、倒退的困境。
李鸿章的海防思想(下)
6 ; 7 I
接 战 , 若 恃 为 洋 面 制 敌 未 必 确 有 把 握 ” 。 在 这
建 北 洋 海 军 的 战 略 目标 。 基 于 这 种 考 虑 ,李 鸿
种 挑 战 下 ,李 鸿 章 忧 虑 地 指 出 , “ 洋 铁 甲 船 外
与 守 口 大 炮 铁 船 , 皆 断 不 可 少 之 物 ” , “ 求 欲
与 基 地 建 设 关 系 来 讲 , 选 择 旅 顺 、威 海 、大 沽 是 没 有 错 误 的 , 也 完 全 能 够 保 障 北 洋 海 军 完 威 “ 可 以 驻 守 辽 渤 , 出 可 以 援 应 他 处 , 辅 以 备 入 炮 台 陆 军 驻 守 ,良足 以 拱 卫 京 畿 ” 的 战 略 任
目 前 之 费 ,以 贻 日后 之 悔 。 ” 李 鸿 章 主 张 自 造 舰 船 应 该 本 着 “ 造 而 船 必 求 精 ” 的 原 则 ,加 少 速 发 展 中 国 造 船 业 。 18 年 ,针 对 形 势 的 变 化 , 80
尤 宜 先 从 旅 顺 下 手 。 ” 从 北 洋 海 军 战 略 任 务
有 提 及 ,但 主 要 都 出 于 整 个 洋 务 运 动 和 当 时 政 治 斗 争 的 需 要 , 其 直 接 原 因 是 缺 乏 民 族 自 信
心 , 并 受 其 妥 协 求 和 思 想 的 影 响 。 有 的 学 者 则 认 为 李 鸿 章 坚 持 以 船 炮 装 备 为 先 导 , 采 取 了 购
怕 不 够 客 观 ,但 李 鸿 章 在 此 问 题 上 确 实 又 存 在
着 保守和信心不足 的局限性 。 李 鸿 章 还 十 分 重 视 海 军 基 地 的 建 设 , 认 为 基 地 是 舰 队 进 退 战 守 的 依 托 ,建 设 包 括 炮 台 、 船 坞 、学 堂 、军 用 物 资 屯 储 地 在 内 的 海 军 基 地 是 “ 要至 急 之举 ”。 他参 照 西方 国家 选 择海 至 军 基 地 的 条 件 ,根 据 北 洋 的 地 理 和 拱 卫 京 畿 的 战 略 目 的 ,确 定 了 先 近 后 远 的 设 防 原 则 ,先 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鸿章与中国海军
王丹
商学院商务英语系商英班1207090138 摘要:作为晚清叱咤风云的大臣,李鸿章在清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中国海军近代化史上,李鸿章起了非常重大的作用,也为今天我国海军国防建设提供了借鉴。
本文的重点在于从历史角度,分析李鸿章对中国海军近代建设的贡献;以李鸿章对中国近代海军的建设为主要方面评价李鸿章其人。
关键词:李鸿章;洋务运动;中国海军;鸦片战争;
正文
引言:提起“李鸿章”这个响当当的大名,恐怕略懂历史的人都想对他的生平发表一通自己的看法。
西方人称他是“东方的俾斯麦”,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视其为“大清帝国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强一争长短之人这些看似夸张的评论无不彰显出在当时那个时代,李鸿章作为一个权倾朝野的大政治家、大外交家的超群能力。
他也曾签下不少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背上“卖国贼”、“汉奸”的骂名。
时至今日,随着关于李鸿章的史料更加丰富、关于李鸿章的认识更加深入,后世对李鸿章的评价趋向多元化。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洋务运动,是中国走向近代化的起点和标志,是古老的中国所进行的一场轰轰烈烈的自强求富运动。
筹建近代化海军是洋务运动“自强”方面的重要内容,而李鸿章作为洋务运动最主要的倡导者和实践者,为中国海军近代化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一、洋务运动前的中国海军
洋务运动前,古代中国在海军建设方面已取得了光辉瞩目的成就,无论在舰船制造、舰队航海,还是在海军武器等方面,均不断发展创新,长期居于世界前列。
众所周知,明朝郑和曾七下西洋,我国海军舰队建设也在明朝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清朝海军总的来说沿袭了明朝时期的特点,但却大不如前。
道光、咸丰年间,清海军曾英勇抗击了英法侵略军的海上入侵,但此时清海军的武器装备已跟西方产生了悬殊的差距,且清海军未能真正地组织海军,因此清海军经常处于挨打的地位。
中国古代海军不论在造船技术还是航海知识上都远比西方先进。
但在郑和下西洋后,中国的航海事业日趋式微。
尤其是在收复台湾后,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致使中国进入了遭西方海上强国欺凌的近代历史。
二.李鸿章的人物简介
李鸿章,晚清军政重臣,淮军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
字子黻、渐甫,号少荃、仪叟。
安徽合肥人。
道光二十七年(1847)中进士。
同时,受业曾国藩门下,讲求经世之学。
咸丰三年(1853)受命回籍办团练,多次领兵与太平军作战。
1858年冬,入曾国藩幕府襄办营务。
1860年,统带淮扬水师。
湘军占领安庆后,被曾国藩奏荐“才可大用”,命回合肥一带募勇。
同治元年(1862),编成淮勇五营,曾国藩以上海系“筹饷膏腴之地”,命淮勇乘英国轮船抵沪,自成一军,是为淮军。
旋经曾国藩推荐任江苏巡抚。
地方实权既握,又于
江苏大力扩军,采用西方新式枪炮,使淮军在两年内由6000多人增至六、七万人,成为清军中装备精良、战斗力较强的一支地方武装。
后淮系军阀集团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
李鸿章到上海后,同外国雇佣军(后组建为常胜军)出犯太平军。
1863年和1864年他率淮军攻陷苏州、常州等地,和湘军一起镇压了太平天国。
从60年代起,李鸿章积极筹建新式军事工业,仿造外国船、炮,开始从事标榜“自强”的洋务事业。
1865年分别在上海和江宁(今江苏南京)创立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和金陵机器制造局。
同年,署理两江总督,调集淮军数万人赴中原对捻军作战。
1866年,继曾国藩署钦差大臣,专办镇压捻军事务。
次年,授湖广总督。
其后,采取“就地圈围”、“坚壁清野”等战略,相继在山东、江苏间和直隶(约今河北)、山东间剿灭东、西捻军。
1870年,继曾国藩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从此控制北洋达25年之久,并参与掌管清政府外交、军事、经济大权,成为清末权势最为显赫的封疆大吏。
李鸿章从19世纪70年代起,进一步扩大洋务事业,因标榜“自强”进而“求富”,主要以“官督商办”的形式创办了一系列民用企业。
同时,又著手筹办北洋海防,以外购为主,自造为辅,于光绪十四年(1888)建成北洋海军。
为培养“自强”“求富”所需人才,还创办各类新式学堂,并派人赴欧美留学。
所有这些洋务事业,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中外力量对比悬殊的格局,使李鸿章产生了严重的“惧外”思想,在对外交涉中始终坚持“委曲求全”的方针。
1901年11月去世。
谥文忠,晋封一等侯。
著有《李文忠公全集》。
三、李鸿章对近代中国海军建设作出的贡献及北洋舰队失败原因分析
李鸿章长期担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他自己曾多次强调:要“筹办海防,欲与洋人争衡,非治土寇可比,必须时加戒备。
”,“日本狡焉思逞,更甚至西洋诸国,今之所以谋创水师不遗余力者,大半为制驭日本起见。
”为了防范外敌,尤其是东邻日本的野心,于是北洋、南洋舰队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开始筹建,而北洋舰队与更是由李鸿章亲自一手经营,也是他一生花费最多,经营最久的事业。
到19世纪八十年代,李鸿章已成为外国商人的最大主顾,到1894年甲午战争前,李鸿章辖下的北洋水师已拥有总吨数四万多吨,在当时可说是相当可观的一支真正舰队了。
中日甲午海战使北洋舰队重创。
李鸿章在甲午海战中的指挥失误也是他得卖国贼之骂名的重要原因之一。
,就中日两国实力来说甲午海战爆发时,总体而言,中国海军实力稍逊于日本。
张明林在他的著作《外国人评点李鸿章》中总结了北洋海军的四条严重缺点:1、制度上含混不清;2、指挥系统不清;3、经费不足;
4、军纪不严。
从这些记载看,北洋海军的综合实力也许还需要再做考证。
事实上李鸿章早在战前给光绪帝地走这种就写到“自光绪十四年后,并未添购一船;操演虽动,战舰过少。
”
这场战争也许注定要失败,根源不在李鸿章,而在腐朽的清政府,这个风雨飘摇的国家机器已经没有太多精力与外敌抗衡。
有传言慈禧曾挪用北洋海军的经费用于私人享乐,在颐和园上她花了千万,国家危难之时,军费紧缺,若有千万补给军费,海战不致输得如此惨烈吧。
西方报纸有评论说:“日本非与中国战,实与李鸿章一人战耳。
”触目惊心,言中其实。
由于李鸿章贪恋权位,忠诚地执行慈禧太后妥协投降的外交路线,避战保船,乞求帝国主义出面干涉之误,加之北洋海军自身的腐败因素,各省大吏又“徒知划疆自守”的地域、派系之见等种种原因,致使北洋海军及所有海防设施也随甲午战争的失败而覆灭。
李鸿章误国、
卖国之罪是不可饶恕的,但不等于所创办的近代海军、工程功绩也随李鸿章的卖国之名而被唾弃。
应该承认的事实是,这些军事设施、海防工程、北洋海军在反击外来侵略者的“炮战”、“海战”、“陆战”中都发挥了近代化人才和武器的威力。
李鸿章把学习西方的富国强兵之策,努力付诸实践,比起昏顽、愚昧、空喊“礼仪”治国、救国的封建顽固派,的确可称“鹤立鸡群”。
他的思想、言行并没有越出封建囹圄,但却给这种封闭的囹圄打开了一道缺口,代表并领着统治阶级中“不想灭亡”的那部分人,走出国门,顺应历史潮流不自觉地迈开了前进的脚步。
四、对李鸿章的评价
李鸿章“少年科第,壮年戎马,中年封疆,晚年洋务,一路扶摇”,在晚清政坛上纵横驰骋半个多世纪。
梁启超评价李鸿章“是为时势所造之英雄,非造时势之英雄”。
李鸿章举办洋务活动,兴建北洋舰队在不同程度上起了与外国资本主义争利、抗衡的作用,维护了清王朝的苟延残喘。
在中国海军建设和清朝海防上这是李鸿章的本意。
但他没有想到引进的先进科学技术、近代教育会冲击封建传统的思想、文化、观念,破坏封建制度的根基,增强了独立自主的竞争意识,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垮台和资本主义发展。
这种符合人民的愿望、顺应历史潮流的进步,不是李鸿章的预期目的,但这些进步因素的萌发,又无不与李鸿章“超卓之眼孔”、思想、行动紧密相联系。
从积极意义上来看,李鸿章,应是中国近代化事业的开拓者,顺应历史发展的进步人物。
而从消极的方面来看,李鸿章只是一个忠君爱国、思想开放的封建士大夫。
对李鸿章来说,他只是封建王朝里,一个以忠君爱国为行为原则,以“治国平天下”为目标的普通士大夫而已。
历史机缘与巧合,把他推到了风尖浪口,成为了一个备受争议的风云人物。
一个时代的人,做一个时代的事。
李鸿章这个封建时代的普通士大夫,怎可苛求他锐意资本主义改革,甚至叛君叛国,做个“乱世枭雄”以天下为己任?他只是个传统的士大夫罢了,他的切身利益和道德观念,都只注定他一生对这个封建王朝忠心耿耿,呕心沥血;也注定了他的悲剧人生。
这就是一个弱国之相的无奈。
参考文献:
[1]梁启超,《李鸿章传》,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
[2]赵焰,《晚清有个李鸿章》,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
[3]雷颐,《李鸿章与晚清四十年》,山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4]《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