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城县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蒲城县志
卷四人口
第三章婚姻家庭与姓氏
第三节姓氏
据有关旧志、族谱及碑石记载,蒲城县自周、秦至明、清,较早或较有影响的姓氏主要有:贾、邓、龚、王、张、苏、李、赵、刘、郭、姚、惠、耷、瓽、杜、窦、吉、杨、姜、任、韦、朱、蒲、蒋、陈、息、石、米、义、胡、宋、金、元、史、黄、崔、侯、乔、梅、田、秦、吴、吕、方、翟、钮、关、于、董、罗、沈、夏、冯、曹、蔡、袁、骆、武、叠、叱、
钤耳、罕井、昨和、比丘、屈男、同、上官、荔非、夫蒙、地连、弥姐、奥屯、夏侯等。
贾姓是蒲城有史以来记载最早的姓氏,西周有贾城(今贾曲乡贾曲村)、贾大夫墓。其次是李、骆二姓,汉高帝二年(前205)有著名骑士重泉人李必、骆甲。三合乡、上王乡、罕井镇屈家,其《族谱》、《初祖祠堂碑记》均记,其祖先是汉代迁楚三大姓(昭、屈、景)于关中时迁居蒲城的,自称为屈原后裔,明代有为官清正、不畏权奸的屈灼,清代有以诗名世、人称“关西夫子”的屈复。苻秦建元三年(367),邓艾祠建于西头乡前阿村,“环祠数十家,皆邓氏”(金代《魏太尉邓公祠碑》)。苏坊乡苏姓原籍扶风,汉代迁入莲勺县崇德乡乐邑里(今苏坊乡北姚村与崇德村一带),隋代有持节大将军苏孝慈。杨姓原籍华阴,隋炀帝大业年间进士杨纂,因族侄反隋失败而受株连,被除名,移居蒲城,唐初为大臣。张、刘二姓唐代就有:保南乡敬母寺村《大元寿昌张氏阡表铭》载,张氏世居奉先,其远祖在唐元和年间曾受诰封。明初《池阳刘氏老户族谱序》称:“始祖讳宁,字静俺,在唐宪宗驾前为臣……寿满古稀,致士旋归,赐黄金千镒,良马百匹,赐以卤阳湖北荒草地千百余亩,永无赋税差粮,以作养马之场,水草足备,生息蕃盛。”王姓在蒲城是大户,影响也大。北周有帅都督王辩。上王乡苇村、罕井镇武仪村王姓世居蒲城,“自唐末五季已五世同居,金元光年间(1222~1223)兵乱,举旗奔窜仓卒相失,后有讳毅者,年四十始还故乡,生子曰显政”;其另一支迁居原任乡富王村,每年农历腊月三十,必往苇村祭祖,年深日久,不耐其烦,遂将始祖影轴偷至富王,得王圣域保存至今。县城《王氏族谱》载:“始祖讳信,字好古,其先太原人,官宜君教谕,因宋南渡,家于蒲之尚义里”,至十八世,有王鼎、王益谦等名人。三合乡《武氏碑记》称:“武氏一门,历代相传,家世自崇训驸马(招于安乐公主)营修唐陵(睿宗桥陵)有功,特赐养马山一座,因居于此,未曾迁徙他地。”马湖、西头乡之韦姓记载于金代《进义校尉韦公墓表》:“祖自长安韦曲,后迁居蒲城之东永平,因家焉。”翔村乡窦姓,原籍扶风,五代时其先祖窦专,任后唐谏议大夫,将家迁入蒲城,其子为后汉宰相窦贞固,隐帝时将其家乡永安乡封为贤相乡(在今翔村乡马家村一代)。员(音yùn)姓原籍彭城(今徐州市),本姓刘,十世祖凝之为北魏大臣,孝文帝喜其坚贞,赐姓员(与伍员相比),后代员半千为唐初大臣,晚年于开元二年(714)游尧山时,因爱其地而定居,死后葬尧山南麓。永丰镇温汤村奥屯,记载于《金故昭毅大将军邻州新平县令奥屯公神道碑铭》:“奥屯,其先居上京胡里改路(故治在黑龙江依兰县),金人得国,徙家蒲城。”《金史·国语解》:“奥屯,金姓。”其后代改姓为奥。兴镇化木寨吴姓,祖先是浙江省浦江县人,元末参加朱元璋起义军,明朝建立后,因功封为军户,洪武七年(1374)于化木建立屯寨居住。赵姓最早见于后周保定四年(564)圣母寺四面造像碑题名,其后又有迁入者。《蒲城文献征录·明处士九万赵公墓碣》:“公讳九万,先世洛阳人,国初靖难兵入燕,再徙章邱(今山东章丘县)。始祖奎,以永乐庚子十八年(1420)中山东乡试,任蒲城学谕。”“以蒲土厚民淳,偕弟九畴、九成家焉。”县城和贾曲乡米姓,自认米芾后裔,其祖先由湖北襄阳迁入甘肃宁州(今宁县),
后人米厫任蒲城县训导时,将其家迁来,明、清有书画家米万钟、米汉雯,人称“大米”、“小米”。县城和县西原姓始于元末,清代《原子明墓志铭》称:“公姓原,讳承光,字子明,浮阳其号也,先世山右洪洞人,元末徙蒲,官千户。”县东常姓原籍安徽,明初,常遇春带兵入关时,其侄常存任亲军侍卫指挥,后因厌倦军伍,辞官寓居蒲城白堂山(龙山)。陈庄乡任姓始于明初,《任氏始祖墓碑》载:“洪武年间从戎,自金陵(今南京市)迁居蒲邑陈庄寨。”据传,同时落户的还有蒋、刘二姓。钤铒乡杜姓原籍长安,明代《故中军都督府都督同知杜公墓碑》载:“公讳清世,为蒲城著姓,相传为唐相如晦之后,自京兆杜曲徙今车渡里居焉。”平路庙乡伏龙村岳姓,系岳飞后裔,民国前期上将岳西峰之父墓志铭称:“公讳振兴,字子起,先原籍河南汤阴县,乃宋岳武忠王之裔也,明末避张、李难,始迁蒲城东南伏龙村。”孝通乡甘池樊家之樊姓,见记于《明大中丞樊公墓表》:“公讳东谟,字伯明,别号昌南,先为晋巨室,居上党,后有讳良者,始徙甘池。”龙池乡梁家村梁姓,记载于《皇清太学生崇轩梁公暨元配蔺孺人合葬墓志铭》:“公姓梁氏,讳联陞,崇轩其字也。先世自延安肤施县迁居蒲邑之拔楼村。”党睦镇叱姓源出“后魏献帝定姓叱干氏”,《姓氏考略》云:“叱,叱干氏所改,陕西蒲城有叱氏。”翔村乡马家之换姓,全国唯蒲城一例,其本姓宦,后因家庭纠纷,一支改宦为换。据马长寿先生在《碑铭所见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一书中考证,渭北蒲城一带许多古老姓氏多系羌姓,如:雷、姚、瓽、罕井、昨和、屈男、弥姐、同碲、地连、荔非、夫蒙、钤耳等,在唐代以后,除雷、姚二姓外,瓽演变为党,罕井、昨和、屈男、弥姐演变为井、和、屈、弥,同蹄演变为同、周,夫蒙演变为蒙、马,罕井镇、钤铒乡等地名均与羌姓有关。
清末以来,由于人口多次迁入,蒲城姓氏逐渐增多。据县民政局1984年的地名考察资料分析和统计,在新中国成立以前,蒲城姓氏已接近200个,按音序排列,主要有:安、奥、鲍、白、蔡、曹、崔、陈、成、程、叱、党、戴、邓、牒、丁、董、窦、杜、段、樊、范、方、封、冯、傅、高、耿、龚、缑、苟、关、郭、韩、何、和、贺、侯、忽、胡、宦、黄、霍、皇甫、吉、姬、冀、季、纪、贾、简、姜、蒋、焦、金、靳、荆、井、景、康、亢、寇、蓝、雷、李、连、廉、梁、寥、柳、刘、卢、鲁、陆、吕、罗、骆、麻、马、梅、蒙、孟、弥、倪、钮、牛、潘、彭、蒲、齐、乔、秦、庆、仇、屈、权、冉、任、单、常、尚、邵、申、沈、师、石、史、佀、宋、苏、孙、索、谭、田、帖、同、童、涂、陶、万、汪、王、韦、魏、温、吴、仵、武、息、惠、奚、郗、夏、霰、肖、校、谢、解、辛、邢、徐、许、薛、严、阎、颜、杨、姚、野、叶、义、阴、尹、由、尤、鱼、余、于、尉、元、原、袁、岳、员、曾、翟、张、仉、赵、朱、郑、钟、周、左。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人口流动加快,全县每年从全国各地迁入的人口平均达万人以上,加之1959至1962年安置三门峡库区移民四、五万人,所以姓氏较前发生了大的变化。据县公安局颁发居民身份证办公室的资料统计,截止1990年底,在已发证的44万人中,姓氏已达到615个,其中复姓9个。较多的姓氏是张、王二姓,分别达到4.6和4.4万人。其他达到万人以上的姓氏依次有:李、刘、杨、赵;5000人以上的姓氏依次有:陈、马、郭、孙、傅;3000人以上的姓氏依次有:曹、屈、任、韩、党、唐、周、原、田、何、徐、梁、薛;最少的姓氏是:那、莫、牌、柒,各有1人。
兹将615个姓氏按音序排列如下:
A 艾、爱、安、奥、敖
B 巴、白、柏、摆、拜、班、邦、包、鲍、宝、贝、本、毕、边、卞、别、并、卜、布、步
C 才、采、蔡、菜、曹、草、丛、崔、存、茶、柴、昌、长、畅、钞、晁、车、陈、沉、成、程、呈、迟、池、叱、冲、崇、种、丑、初、厨、褚、楚、传、纯
D 达、代、呆、逮、淡、党、邓、迪、邸、娣、第五、殿、刁、牒、丁、东、冬菊、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