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
初中体育课运动负荷判断方法及有效控制
14
(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预判
初中学生(12~16岁)的身心特征 骨骼快速生长,有机物含量高,弹性大,硬度小,易形变, 过大负荷可影响骨骺正常生长。
关节面软骨厚,关节囊和韧带薄且松弛,灵活性好,牢固 性差。
肌肉快速增长,特别是躯干肌、屈肌、大块肌肉领先发育。 肌肉纵向发展较快,但仍落后于骨骼,力量和耐力较差。
例如:当学生承受较小的生理负荷时,额 头微汗、脸色稍红;承受中等负荷时,面 色绯红,脸部有汗下滴;承受过大的运动 负荷时,面色发白,满头大汗,动作失控 等。
2020/12/7
20
(三)通过测试学生的机能指标进行判断
1.心率检测 测定: 运动后即刻,测10秒×6。将一节课中测定得到的
心率相加,除以测定次数,得平均心率。
2020/12/7
26
生理负担量指数评价表
生理负担量指数 2.0-1.8 1.8-1.6 1.6-1.4 1.4.1.2 1.2-1.0
2020/12/7
运动负荷等级 最大 大 中等 小 最小
27
评定:
体育课的生理负担量,应随着课的进行呈 上升趋势,到基本部分(中期或偏后)达 到最高峰;
生理负担量指数应适中;
17
初中学段身心特点、教学要求及负荷量
学龄阶段 初中阶段
身体
青春发育 期,适合 发展速度, 有氧耐力 和灵敏性
心理
教学要求
兴趣开始分化,
情绪稳定性差、 意志薄弱、自 我意识初步形
成
培养速
度、有 氧耐力 和灵敏 性,意 志力
课的负荷
强度和密度要适宜, 负荷稍有提高,从 而磨练学生意志, 即:课的平均心率 中等,负荷中等
评定方法
运动生理学研究表明:当心率在110次/分以下时,机体的 血压、血液成份、尿蛋白和心电图等都没有明显的变化, 故这种程度的负荷健身价值不大,当心率达到130次/分时, 每搏输出量接近和达到正常人的最佳状态,故这种程度的 负荷健身效果明显。当心率达到150次/分时,每搏输出量 开始缓慢下降;当心率增至160~170次/分之间时,虽无 不良的异常反应,但也未出现具有更好健身效果的迹象。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
浅析学校体育课中的运动训练负荷一、运动训练负荷的概念运动训练负荷是指运动训练过程中对身体负荷的程度,是一种定量的概念。
运动训练负荷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即运动训练强度、运动训练时间和运动训练次数。
其中,运动训练强度是指针对某种运动项目发挥自身最大能力的程度,也就是运动项目所需要的运动能力和技术的要求;运动训练时间是指运动训练的持续时间,也就是每次训练后所需要的休息时间;运动训练次数是指运动训练的频率,也就是每日、每周或每月的训练次数。
二、训练负荷的类型运动训练负荷可以分为四种类型,即刺激阈值、适应期、极限负荷和过载负荷。
1. 刺激阈值:刺激阈值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第一次反应。
当身体接受到适当的运动训练刺激时,身体会对训练刺激做出反应,从而达到身体的适应能力。
适当的刺激阈值可以提高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但如果刺激不够,身体就无法适应运动训练。
2. 适应期:适应期是指身体对运动训练的适应过程。
当身体经过一定的刺激阈值之后,身体开始进入适应期,适应期的主要表现是身体的运动能力和健康水平的提升。
适应期是训练负荷的重要阶段,适当的训练负荷可以让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
3. 极限负荷:极限负荷是指身体的极限能力。
如果运动训练的负荷超过身体的极限能力,身体就无法承受,出现过度疲劳、伤害和疾病等问题。
为了让学生在体育课中得到更好的身体锻炼和运动能力的提高,训练负荷需要进行合理的安排。
1. 运动训练强度要适宜:运动训练的强度应该根据学生的身体水平、年龄和健康状况等因素来确定。
如果训练强度过低,学生无法得到充分的身体锻炼;如果训练强度过高,会对学生的身体造成损伤和伤害。
3. 适当增加训练负荷:适当增加训练负荷可以让学生的身体更好地适应运动训练,并达到更好的身体锻炼效果。
但是增加训练负荷应该慢慢进行,避免过度负荷和伤害。
1. 身体反应评价:身体反应评价主要是评估身体在运动训练过程中的反应情况,包括运动能力的提高、身体健康状况的改善等。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评与调控
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评与调控
运动负荷是指运动中人体从应力、强度、时间以及其他因素获得的负荷程度。
运动负荷是一个主要影响神经机能遗传性和素质性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评估运动负荷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运动负荷测评是指通过测量学生体能素质的等级、计算运动负荷量、评定能力变化,从而确定调节运动负荷的相关措施的方法。
为了更好的测评学生的运动负荷,需要合理的测量手段,并且考虑到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运动负荷程度。
对于儿童学生,可以采用分类法或任务法来测量其运动负荷程度。
其中,分类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体能水平,将学生分为差、中、好,尽量保证强度较高的学生和强度较低的学生组分比例相当。
任务法是指根据学生的基础体能水平,给学生分配具体的运动任务,依照不同任务而调整强度;同时,还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来采用各种技术和表现手段。
除了运动负荷评估之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体能素质定制出特定的训练计划,以实现更协调、更有条理的训练。
根据学生的个体情况,调节训练强度,并且完善体育课程设计,以提高学生运动素质和个人适应能力。
综上所述,恰当的运动负荷测评和调控有助于学生更好的实现体育课程目标,从而培养出一支有可持续竞技能力的学生队伍。
在此,我们强烈建议学校和教师采用运动负荷评估及其相关调整措施,正确和有条理地对待学生运动负荷,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体育课获得健康及前景。
运动负荷与密度
预期效果;运动负荷过大,超过学生生理负担能力,
会引起过度疲劳,有损身体健康,因此合理安排体 育课的运动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掌握运动技术
和技能、对提高教学质量都有重要意义,体育教师
必须科学地安排和调节课的运动负荷。
2、能够促进学生各种能力产生定向变化
适宜的运动负荷应该能够促进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 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增进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在这 几个方面都产生定向变化。 (1)在学习和掌握运动技能的不同阶段,运动负荷的安排 不同。 (2)运动负荷要符合发展各种不同身体素质的不同要求。 (3) 运动的乐趣也需要适宜的运动负荷来诱发。
量正常,可以维持同样的运动强度;如果脉搏次数逐渐降低,说明仍然
具有一定的潜力,可以适当增加负荷量,但负替量的增加要循序渐 进。——摘自中国青年报2004年9月27日对毛振明教授“孩子该如何进 行体育锻炼”的专访。
(八)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测定与计算
心率测定法,是通过一次课中多次测定学生的心率,了 解和掌握一次课心率变化情况,分析生理负荷安排是否合理。 其具体的测定步骤如下:
(六)体育课运动负荷的检查和评定
一堂体育课运动负荷的安排是否合适,要通过实践来检验 和评定。通常采用观察法、自我感觉法、生理测定法检验。 ①观察法。教师在课中通过对学生外部表现进行观察,主要 从学生的脸色、呼吸、汗量以及完成动作的质量、控制身
体的能力、注意力、练习的积极性等方面判断生理负荷的
大小。 ②自我感觉法。以学生自述主观感觉来判断生理负荷的大
小。如自我感觉对练习的兴趣、课后饮食、睡眠等。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③生理测定法。包括测定心率、血压、呼吸频率、肺活量、 吸氧量、尿蛋白等生理生化指标。最常用的是心率测定法。
体育实践课密度与生理负荷测定 课件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2指导时间
❖ 凡教师有目的地用于讲解、示范、演示、纠 错、保护帮助、个别指导等时间均为指导时 间。
❖ 一般是从开始一直到结束均为指导时间。
课的各项活动时间的界定
❖ 3观察与帮助时间 ❖ 凡学生用于相互观察、分析讨论、相互保护帮助的
时间均为观察与帮助时间。
❖ 4组织措施时间 ❖ 凡课中整队、调动队伍、交换场地、搬运安装分发
❖ 体育课生理负荷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 习时所承担的量与强度对机体的刺激程度。
❖ 合理安排课的生理负荷对增强学生体质、增 进健康、掌握锻炼身体的技能与方法,提高 运动技术水平,防止伤害事故等,都具有重 要意义。
(二)体育课生理负荷测定与评价
❖ 1、教育观察法(教师) ❖ 2、学生自我感觉(学生) ❖ 3、生理测定法(脉搏测定法)
3、生理测定法(脉搏手工测定法)
❖ A、准备工作 ❖ B、实际测量 ❖ C、统计与制图
A、准备工作
❖ a 熟悉所测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 过程及教案
❖ b 准备好测量工具 ❖ c 确定测定人员的分工(2人一组,1人测量,
1人记录) ❖ d 选择好被测对象(班级中等水平,男女合
班,男女各选1人)
体育课运动负荷(心率)测定记录表
课的部分或顺序
测定时间
测定时的活动内容
心率(次)
备注
学校: 上课教师: 课的平均心率: 运动负荷变化曲线图:
班级: 测量时间:
受侧者: 测量者:
性别: 记录者:
B、实际测量
❖ 每次课的测量次数不应少于20次(每次测量 10秒或6秒的心率次数)。
❖ 主要采用定时测(2分钟测1次)和练习前后 测两种方法相结合。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李英涛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能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也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测量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被测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5min的脉率绘成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
例如,某次体育课中各部分的时间和脉率测定情况如下:安静时脉率(课前)为80次/min ;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占时9min,测得一次脉率100次/min ;基本部分占27min,共测6次脉率,分别为128、130、142、158、178、140 次/min ;结束部分占4min,测得的脉率为100次/min ;按照上述顺序绘出的脉率曲线图(图 1 )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图。
从图中难以分析该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因为既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00次/min,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不大;也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78次/min ;而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过大。
这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计算出本课次平均脉搏:128次/min来进行确定本课次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
但是,为了更科学地得到结论,下面让我们对测定的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表1 •某次体育课中脉率变化曲线图首先,将图中各点(即脉率数)与横座标之间作一垂线,这样就把这 次体育课分割为 8个小区,然后用下列公式计算各小区的生理负荷量:刀 X n =Nt+dt其中刀X n 表示各个小区的生理负荷总量,N 表示各个小区中的最低脉 率,t 表示各小区所占的时间(分),d 表示各小区中最高脉率与最低脉率 之差。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结果为:刀 X i =80 X 5+20/2 X 5=450刀X 2=100X 5+28/2 X 5=570刀X 3=128X 5+2/2 X 5=645依次分别计算为刀 X 4=680、刀X 5=750、刀X 6=840、刀X ?=795、 刀 X 8=600。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101-1998
中小学生体育锻炼运动负荷卫生标准【WS/T 101—1998】前言合理的体育锻炼是促进学生生长发育,提高学习工作能力,增强体质的有力手段,也是培养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重要措施。
有研究表明,只有使体育锻炼的运动负荷达到极限的压力下,体力、心理和智力的自然潜力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达到增强体能,延长创造性工作年限的目的。
但是,运动负荷过大,又容易引起疲劳和损伤。
因此,对于生长发育期的学生,安全、有效的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研究成为本标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国内外虽有各级各类学校体育课教学大纲,但没有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的运动负荷标准,说明本标准的研制很有必要。
本标准参考成年人体育锻炼运动负荷的要求,结合中小学生生长发育期的年龄特点,体育课教学的需要,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学校卫生工作条例》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通过中小学体育课运动负荷现状调查和现场实验研究,制定了中小学生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强度(靶心率)的卫生要求,对每次锻炼时间和每周体育锻炼的次数作了明确的规定。
因此,本标准符合国情,与学校体育、卫生的有关法律和法规没有矛盾,是学校体育卫生监督的依据。
本标准从1998年10月1日起实施。
本标准由卫生部卫生监督司提出。
本标准由华西医科大学、哈尔滨市卫生防疫站负责起草;成都市教委、成都市卫生防疫站参加起草。
本标准起草人:魏嗣琼、李殿元、陈希宁、张建新、施兴国。
本标准由卫生部委托北京医科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负责解释。
1 范围本标准规定了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运动负荷的适宜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普通中小学校身体健康学生的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
农业中学、职业中学、中等专业学校也应参照执行。
2 定义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2.1 靶心率target heart rate(THR)),通常达到最大功能的达到最大运动强度时的心率称为最大心率(HRmax60%~70%时的心率称为靶心率。
[教育学]体育课密度与生理负荷的测定
第三节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与负荷一、体育实践课的密度(一)概念体育课密度亦称一般密度或综合密度,是指课中各项教学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以及各项活动之间的时间比例。
每次课中的教学活动有救师指导、组织措施、学生练习、观察与休息、学生互相帮助与保护等5项(表8—4)。
课中某项活动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称为专项密度,如教师指导的密度、课组织措施密度、学生练习密度等。
1.教师的指导:包括教师的讲解、示范、纠正错误、演示教具和个别指导等。
2.组织措施:包括整队、调动队形、搬运安装、分发和收回器材等。
3.学生练习:包括教师规定的练习和自我练习。
4.学生间相互帮助、观察、讨论、分析等。
5.休息:指学习后必要的休息和必要的等待时间。
对于体育课而言,上述五种活动都是必不可少的,并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和任务,各种活动分别占有不同的份量和比重。
一般是教师指导约占15-20%左右;学生练习约占30-50%左右;组织措施约占10-15%左右;学生的观察、帮助约占12-25%,但这只能作为参考,不可照搬。
应注意根据课的具体目标、教材性质、学生人数、场地器材、气候条件等具体情况进行合理的安排。
课的密度安排是否合理,即是否有效、合理地使用体育课的时间,直接影响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体育课密度的安排与调控在具体操作时应注意下列要求:1.教师在课前要根据课的任务、教材特点、教学条件等情况,合理地确定和安排各项活动的时间和分量,要进行周密的计划和准备。
如新授课,教师指导的比重就相对大一些,而复习课则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多一些;再比如,强度小的教材(武术、技巧、长跑等),要比强度大的教材(短跑、投掷等),练习时间相对长一些等等。
2.改进和提高课的组织水平,严密教学组织,对场地器材设备摆放要便于教学,要使学生熟练地掌握课中各项教学活动的队形变换和分组方法,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措施和队伍调动。
3.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技巧。
[小学三年级]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教师常规
(1)课前要求
1.根据大纲和教材的要求安排好教学计划,写好学年学期单元和课时等四个计划。
2.按课时计划布置好上课场地,准备好教具,搞好教学环境卫生。
3.做好自身的准备活动。
4.穿整洁的运动服装和运动鞋,带好口哨,保持仪表端正,提前15分钟到达上课地点,指导学生做好课前准备工作。
体育课运动负荷与密度测定与分析报告
一、体育课的运动负荷
1 运动强度 运动强度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大小和机体的紧张程度,影响运动强度的主要因素是练习时的速度和负重量。如初中生100米快速跑,跑后即刻心率可达到180次/分以上,慢跑1分钟,心率一般在130次/分左右,显然前者强度大,后者强度小。在体育活动中,较大强度的项目有跑、跳、攀登等,而走、爬、投掷等的运动强度则相对较小。
(2)课堂要求
1.认真检查学生的出勤,着装情况,明确宣布本节课的内容,任务和要求,安排见习生,带领学生做好准备活动。
2.通过教学给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风范和耐劳毅力的锻炼。
3.讲解语言清晰简洁,示范动作力求准确规范,老年女教师可以培养学生做示范,合理组织课堂练习。
4.各种类型课都有适宜的运动量和密度,加强安全教育,采取有利的安全防护措施。
2.有伤病或女生的例假等情况,课前须向任课老师请假后参加见习。
3.课前3分钟应按教师制定地点站好队,并保持安静准备上课。
(2)课堂要求
1.专心听课,认真思考,认真观察示范。
2.遵守纪律,注意安全,按教师布置的教学内容和要求进行练习,不得自行变换联系内容,不开玩笑,练习中应有秩序,听从小组长指挥。
3.不随便移动器材的位置的高度,不得坐在器械上,注意保持场地。器材的卫生整洁。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计算
体育课中运动负荷的计算作者:李健莹来源:《体育师友》2009年第03期计算课的运动负荷的方法很多,但最经常用的是通过课中脉搏数据的计算来评定运动负荷是否合理,笔者据个人长期经验与实践总结,下面介绍三种脉搏数据的计算方法,以期与各位从事体育教学的同行共勉。
1 平均心率计算法计算课的平均心率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面积计算法,另一种是点算法。
面积计算法比较准确,但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现重点介绍点算法。
点算法是要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
将所测课中各次心率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课的平均心率。
计算公式是:X= X1+X2+X3+¨+ Xn/n注:X、X2、X3代表课中各次心率数, n代表测量总数。
如根据脉搏测定曲线表中课中脉搏测定数据,用上述公式计算,是平均心率为:x=(90+96+114+126+114+131+120+138+126+144+132+144+126+156+168+162+156+144+132 +108+96)/21=130(次/分)2 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运动负荷指数计算法是在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的基础上进行的。
其计算公式如下:运动负荷指数=课中每分钟脉搏平均数/课前安静状态每分钟脉搏数例如:课中每分钟平均脉搏数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状态时每分钟脉搏数为84次/分,则:运动负荷指数=147次/分÷84次/分=1.853 百分率计算百分率计算法是在测得课前相对安静脉搏数和计算出课的平均心率以后,计算出心率增加的幅度(即百分率)。
公式是:心率增加幅度=课的平均心率-课前相对安静心率/课前相对安静心率×100%例如:课中平均心率为147次/分,课前相对安静心率为84次/分,则:心率增加幅度=(147次/分-84次/分)÷84次/分×100%当然算无定法,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找出最适合自己的运动负荷计算方法,以便更好地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服务。
学校体育 测负荷、密度表
学校体育测负荷、密度表体育课运动负荷测定表组员:胡X 谢 X 黄X 课的部分测定时间测定时练习内容脉搏次数备注课前 5 安静时 623 整队 66 准备部分 5 慢跑 7810 徒手操 7812 徒手操 8414 讲解、示范 9417 8字绕膝练习 9620 运球练习 10823 纠正错误 96 基25 练习 114 本部 26 练习 126 分 27 讲解 9630 开始行进间运球 9632 行进间运球 11435 教师讲解 9637 完整技术练习 13240 整队 120 结束部分 41 整理活动 10845 下课 90 课后 5 恢复脉搏 84次min 140 132 114 130 108 126 120 110 96 96 100 94 78 97 90 80 70 60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min体育课运动负荷脉搏测定曲线图体育课:篮球为复习课授课者:马X 受试者:谢X 平均脉搏:97次/min 根据曲线图波动状况分析运动负荷为一般水平,作为复习课来说并没有有效的达到增强体质和掌握体育技能技术的目的,脉搏曲线波动过大,说明每次练习的间隙时间过长,所以任课老师应该更注重合理分配练习与间隙时间,这样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组员:胡X 谢X 刘X 黄X各项活动名称顺活动结束合理不合理备部分教学活动内容指练措互休序时间时间时间注导习施帮息1 整队 ? 31s 开始2 慢跑 ? 3min09s 部分3 徒手操 ? 7min51s4 教师讲解、示范 ? 12min32s5 纠正错误 ? 12min52s6 教师组织 ? 13min12s7 学生观察 ? 13min50s 10s8 带球上篮 ? 16min9 整队 ? 16min10s 10 观察 ?16min25s 11 带球上篮 ? 17min54s 12 换队形 ? 18min24s 5s 13 观察 ?19min1s 3s 14 带球上篮 ? 20min52s 基 10:15 集合 ? 20min57s 本 00 部 16 教师讲解 ? 21min12s 20s —分 10:17 正确示范 ? 21min34s45 18 讲解 ? 21min50s 5s 19 变换队形 ? 22min13s 10s 20 观察 ?23min28s 15s 21 整队 ? 23min33s 2s 22 教师讲解示范 ? 26min10s 40s 23 布置场地 ? 26min47s 24 教师讲解 ? 27min14s 10s 25 观察 ? 32min54s 1min 26 练习 ? 34min22s 27 纠正错误示范 ? 34min55s 28 教师讲解 ? 35min58s 29 集合 ? 36min8s 结束部分 30 放松 ? 39min5s 31 总结 ? 41min38s1、学生练习 31%练习 31%2、组织措施 12%指导 17%3、保护帮助 12%帮助 12% 4、教师指导 17%休息 21% 5、休息 21%措施 12% 6、浪费 7%浪费7%学校:山西师范大学班级:体教0703班任课教师:马X 受试者:刘X 测定者:胡X 谢 X 黄X 测定时间:2009年11月26日制图:黄俊芳气候:温和课的主要教学任务运球属于复习课 11人参加虽然每人一颗篮球但是根据课的密度分析其练习占的比例仅为31%,对于复习课来说其密度达不到,而休息的时间和浪费的时间太多,因此我建议授课老师要充分的利用场地器材,充分收获到复习课应有的效果。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
体育课运动负荷分析教学内容:双手胸前传接球教学目标:1、认知目标:进一步建立运球双手胸前传接球动作概念。
2、技能目标:巩固提高运球、传接球技术动作与对球得控制与支配能力发展灵敏、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英勇、机智、果断、胜不骄、败不馁得优良品质与团结一致、密切配合得集体主义精神。
场地器材篮球41只录音机1 台篮球场一个。
教学过程:开始部分(2 ')1、体育委员整队清点人数。
并向教师报告。
2、师生问好宣布本课得教学内容与目标以及注意事项组织成四列横队集合要求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
准备部分(8 ')一、配乐游戏小渔网4'方法:游戏开始担任“小渔网”得同学在场内用手触及正在跑动得其她同学其她同学用各种躲闪、摆脱动作在场内积极跑动被触到者加入“小渔网”等“小渔网扩大到四人时从头组成二个“小渔网”进行活动。
以此类推逐渐组成许多“小渔网直到剩下最后一名时游戏结束。
教法:讲解示范师生按规则集体练习。
要求: “鱼”要机智、灵敏、英勇。
“鱼网”要动脑筋、协力、果断、快速。
规则: 1“小渔网”不得松手触人。
2 在游戏过程中不得逃出界外被迫出界者作被触到论处。
二、熟悉球性(4 ')方法:球绕肘转、绕腰、膝转、“8字”绕环指尖拨球各种姿势得抛接球等。
组织:散点练习教法:讲解、示范指导学生解放模仿、创造练习。
要求:球尽量不要落地。
基本部分(30 ')一、运球(6 ' )A凹凸运球B、单手前后左右运球C、左右手交替运球D、体前变向运球E、胯下运球F、急停急起运球。
重点:运球得手型按拍球得部位、力量。
要求:原地与行进间交替进行。
护球尽量眼睛注意前方。
二、抢运球(5'方)法在整个篮球场上进行。
一半同学持球另一半同学无球。
游戏开始持球同学在场内运球在运球中要躲避无球同学得抢断无球同学则用合理得动作进行抢断球一旦抢到球后互换。
规则A、无球者不得用推、拉等犯规动作抢球B、发生被迫运球出界或违例情况按被抢断论处。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
试谈体育课生理负荷量的测量与评定佛山市第十三小学李英涛通过体育课生理负担量的测量,可能了解运动量的大小,观察机体对体育课的反映和评定学生身体功能水平,为改进体育课教学提供依据。
同时也是评价一堂体育课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
一、测量生理负荷量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是将被测者安静时、准备活动结束时、基本部分结束时、整理活动结束时和课后5的脉率绘成曲线图,根据曲线图的变化,分析体育课的负荷量是否合理。
例如,某次体育课中各部分的时间和脉率测定情况如下:安静时脉率(课前)为80次;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占时9,测得一次脉率100次;基本部分占27,共测6次脉率,分别为128、130、142、158、178、140次;结束部分占4,测得的脉率为100次;按照上述顺序绘出的脉率曲线图(图1)是一条不规则的曲线图。
从图中难以分析该次体育课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因为既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00次,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不大;也不能以某一次脉率,如178次;而断定本次课的生理负荷量过大。
这时,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通过计算出本课次平均脉搏:128次来进行确定本课次的生理负荷量是否恰当。
但是,为了更科学地得到结论,下面让我们对测定的数据再做进一步的加工、整理与分析。
表1.某次体育课中脉率变化曲线图首先,将图中各点(即脉率数)与横座标之间作一垂线,这样就把这次体育课分割为8个小区,然后用下列公7090110130150170190051015202530354045式计算各小区的生理负荷量:∑其中∑表示各个小区的生理负荷总量,N 表示各个小区中的最低脉率,t 表示各小区所占的时间(分),d 表示各小区中最高脉率与最低脉率之差。
根据以上公式计算结果为:∑X 1=80×5+20/2×5=450∑X 2=100×5+28/2×5=570∑X 3=128×5+2/2×5=645依次分别计算为∑X 4=680、∑X 5=750、∑X 6=840、∑X 7=795、∑X 8=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