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行政区划简表

合集下载

汉朝行政区划简表

汉朝行政区划简表
新朝
郡国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右队 兆阳 后队 保忠信卿 太原 上党 增山 归新 沟搜 获降 受降 得降 填狄 治亭 陈留 巨野 济阴 泰山 莒陵 新平 有盐 左队 汝汾 吾符 鲁 陈定
郡 荆
国 郡 扬 国 郡 冀 国 郡 幽 国 郡 青 国 郡 徐 国 益郡 凉郡 交郡
州 尹
司隶 郡 郡
豫 国 郡
国 广汉属 蜀郡属 犍为属 郡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凉 国 张掖属 张掖居延属 并 郡 上 上党 太原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郡 涿 代 广阳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幽
国 辽东属
交 郡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东汉
郡国 河南 京兆 河内 河东 弘农 左冯翊 右扶风 颍川 汝南 梁沛陈鲁 魏 钜鹿 勃海 赵 常山 中山 安平 河间 清河 东 陈留 泰山 山阳 济阴 东平 任城 济北 东海 广陵 琅邪 彭城 下邳 平原 东莱 齐 济南 乐安 北海 南 南阳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吴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豫章 巴 蜀 汉中 广汉 犍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州 司隶 郡 并郡
郡 兖
国 郡 豫 国 郡 荆 国 郡 扬 国 郡 冀 国 郡 幽 国 郡 青 国 郡 徐 国 益郡 凉郡 交郡
州 司隶 郡 并郡
郡 兖
国 郡 豫 国
汉朝郡国
西汉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郡国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 河东 河内 河南 上 太原 上党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东 陈留 山阳 济阴 泰山 城阳 淮阳 东平 沛 颍川 汝南 梁鲁 南 南阳 江夏 桂阳 武陵 零陵 长沙 庐江 九江 会稽 丹扬 豫章 六安 魏 巨鹿 常山 清河 赵 广平 真定 中山 信都 河间 涿 代 勃海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广阳 齐 平原 千乘 济南 北海 东莱 甾川 胶东 高密 琅邪 东海 临淮 楚 泗水 广陵 蜀 巴 汉中 广汉 犍为 越巂 益州 牂柯 武都 陇西 金城 天水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安定 北地 南海 郁林 苍梧 交趾 合浦 九真 日南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汉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标志着中央集权制在中国历史上的完善和发展。

作为一个庞大的帝国,汉朝拥有广袤的疆域和多样的民族,为了更好地管理国家事务,汉朝采用了一套完整的地方区划制度。

这个制度在当时不仅起到了有效管理国家的作用,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的核心是郡县制。

按照郡县制,中国的疆域被划分为一级行政区域,即郡,和二级行政区域,即县。

郡是汉朝最高级的行政区域,辖下通常有数个县。

县则是下属郡的辖区,负责具体的地方治理和居民管理。

这种行政区划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国家的管理效率和地方的自治能力。

每个郡县都有一个官员来负责地方事务的管理,这些官员被称为郡县令。

郡县令负责处理地方政务,行使审判权以及负责警察事务等。

他们的任命是由中央政府进行,以确保地方行政的统一性和中央集权的实施。

除了郡县制之外,汉朝还设置了一些特殊的区域行政单位来管理特定的地方。

比如说,边远地区经常面临外族的威胁和动荡的局势,为了更好地维护国家的稳定和安全,汉朝设置了边境卫戍区,由将军来担任这些区域的官员,负责边境地区的防御和军事抗击。

此外,汉朝还设置了道、郡和县三级的行政机构,道是省级的行政区划,辖下有若干个郡,而郡则辖下有若干个县。

这种多级行政区划制度保证了国家在地域上的延伸,既能够更好地统筹安排国家事务,也能更好地照顾到地方的利益和需求。

汉朝地方区划制度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国家治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这套制度建立了一种相对稳定的政治和社会秩序,为国家的统一和繁荣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这种地方区划制度的遗产也延续至今,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区划制度有一定的影响和启示。

总而言之,汉朝地方区划制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行政管理制度,为汉朝的统治和疆域管理提供了有效的支持。

郡县制的建立以及其他特殊区域行政单位的设置,保证了国家的治理效率和地方的自治能力。

这套制度的运行不仅为汉朝的统一和繁荣打下了基础,也为后来的朝代提供了借鉴和参考,对于我们今天的行政管理制度也具有重要的启示价值。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大纲一、行政区划层级的变化1、秦汉的两级制向魏晋南北朝的州、郡、县三级制转变2、隋唐前期的州、县二级制向唐后期至宋辽金的道、州、县三级制转变3、元代的多级制向明清的省、府、县三级制转变二、行政区划幅员的变化1、县级政区的幅员变化2、统县政区的幅员变化3、高层政区的幅员变化三、行政区划边界的变迁1、山川形便的原则2、犬牙相制的原则知识点汇总T01:郡县制的起源知识点说明:介绍了郡和县的历史起源及发展,指出郡县制并非老早就有,也非起于秦始皇统一中国。

T02:分封制和郡县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分封制和郡县制的不同形式和性质,应避免将两者混为一谈,两者虽是不同历史时期的产物,但郡县制并非直接继承分封制,两者之间有个延续的过程。

T03:基层政区、统县政区、高层政区知识点说明:介绍了行政区划的不同层级政区的特点以及各自演变的规律。

T04:山川形便、犬牙相制知识点说明:介绍了历史上行政区划边界划定的两个基本原则,以及中央政府在不同时期对于这两个原则的运用以及背后所体现的政治背景。

正文中国历代行政区划变迁今天我们讲的这一讲是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变迁。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一定的行政区划当中生活,但是不一定有人会注意到行政区划变迁的历史,因为这其实也是一个比较专门的学问。

我们今天大概把中国两千五百年以来的行政区划变迁作一个简单的介绍。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始皇刚刚统一中国就召开了一个重要的会议。

这个会议有两项议程,一是议帝号,二是定制度。

议帝号就是秦始皇把自己的称号定为皇帝,他认为自己功过三皇五帝,所以就把三皇五帝的称号合起来,叫做皇帝,他就称为秦始皇帝。

这个帝号的议定就是表示皇权专制的出现,另外一个定制度,就是确定如何来划分全国的行政区划。

最终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每个郡之下设若干县。

这个制度虽然在秦统一之前就已经在局部地区实行,但是在统一的国家中却是第一次实行。

因为统一的国家也是秦始皇第一次缔造的。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两汉的文化
1.史学成就 (1)《史记》:西汉中期___司__马__迁___撰写,以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形式, 叙述了上起黄帝、下至汉武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首创了_纪__传__体__通史体裁, 是一部 兼具史学和文学特色的不朽名著。“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2)《汉书》:东汉中期班固撰写,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_断__代_ (1)对内:实行大一统政策,加强中央集权 ①政治:实行内外朝制度、察举制、刺史制度、监察制度等制度,颁布“推恩令”。 ②经济:改革币制,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均输平准”平抑物价,征 收大商人、高利贷者的财产税。 ③思想:通过“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行思想大一统。
① 改革币制,将铸币权收归中央。 统一铸造五铢钱
②实行_盐__铁__官__营___,由政府垄断生产和销售。
(2)经济上③推行 均输
从经济上削弱地方诸侯的势力。 平准,增加收入,平抑物价。
国家统一征购和运输货物的政策。
④抑制工商业者,向他们征收财产税。
(3)思想上: 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 ,儒学__独__尊___地位确立。
3.阅读“丝绸之路线路图”
信息解读:“丝绸之路”把西汉同中亚、西亚、欧洲和非洲许多国家联系起来,促 进了它们之间的政治、经济和军事、文化的交流。
4.阅读“东汉画像砖中描绘的集市”(见教材P22)
信息解读:东汉建立后,统治者吸取前朝灭亡的教训,调整统治政策,轻徭薄赋, 出现了“光武中兴”的盛况。画像砖描绘了各行各业忙碌的场景,是社会稳定和繁 荣的表现。
第4课 西汉与东汉——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巩固
课程标准
课标解读
1.通过了解汉朝削藩、开 1.了解汉武帝即位之初的历史状况,从“时空观念”角度认识“推恩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第二讲中国历代疆域和政区变迁

郡县制,即分民而治
中央政府将全国领土分为不同层次的行政管理区域, 在各个区域内设臵地方政府,并授予地方政府一定行 政、军事、财政、司法等权利。秦以前郡、县设臵出 现在各诸侯国的边界地带。
秦汉时期郡县 二级制
一、秦
郡县两级政区
汉初中央直辖15郡,武帝时增至110郡国。前106年将 全国分为13个区域,每个区域称部,派一刺史执行监 察职能。各州借用《禹贡》九州之名,外加两个《周 礼•职方》州名,以及两个不在《禹贡》、《周礼•职 方》范围内,合在一起共13个刺史部:冀、兖、青、 徐、扬、荆、豫、凉、益、幽、并、朔方、交趾。 后来又增加一个司隶校尉部。共14个监察区。
三、奠定:清代的中国疆域 1.明
1368年,朱元璋称帝,国号明,建都南京,后迁都北京。 至1386年,在元故有版图基础上,完成了除北元控制区 外大部地区的统一。明前期强盛时疆土与元后期基本 相同。
2.清 明后期,建州女真在东北崛起,1583年,任明建州左卫 指挥使的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1616年即汗位,建 国号金,史称后金。1626年皇太极嗣立,1635年改女真 族为“满洲”,1636年即皇帝位,改国号清。清统一全 国的历史过程大致可分为四个组成部分: 第一,统一东北诸部族和收服漠南蒙古。 第二,灭明统一中原及江南广大地区。 第三,战胜卫拉特蒙古及西域诸部,收服北、西北、 西南广大地区。 第四,通过雅克萨之战和外交谈判,确定中俄东段、 中段边界。
中央——路——州——县
北宋元丰年间实行二十三路:
京东东路、京东西路、京西南路、京西北路、 河北东路、河北西路、河东路、永兴军路、 秦凤路、淮南东路、淮南西路、两浙路、江 南东路、江南西路、荆湖北路、荆湖南路、 福建路、成都府路、梓州路、利州路、夔州 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行政区划演变

历代⾏政区划演变夏朝:⽅国商朝:⽅国约150周朝:诸侯国周初分封71国(53姓姬),后增五六⼗,县数为756县县有⼤⼩,⼤县置县令,⼩县置县长,县令、县长之下有县丞、县尉县下设乡,乡下设亭(相当于现在的管区),亭下设⾥西楚霸王:分封制西汉:郡国并⾏制,后加州(不是⼀级政府,只是监察区),州、郡、县、乡、亭(⾥)新朝:郡国并⾏制先改12州,裁撤朔⽅、司⾪部,改凉州为雍州、交趾为交州,后改9州东汉:郡国并⾏制,东汉末年州郡县三级制州(14)、郡国(105)、县(⾢、道、侯国)、乡、亭、⾥、什、伍三国:州郡县魏有司、豫、兖、青、徐、凉、雍、冀、幽、并⼗州全境以及荆州的南阳、南乡、江夏、襄阳、等四郡65县。

扬州的九江、庐江等⼆郡⼗四县。

东吴有荆州的南郡、武陵、长沙、零陵、桂阳等五郡102县。

扬州的丹阳、会稽、建安、吴郡、豫章、庐陵、庐陵南部等七郡146县。

交州的全境。

晋朝:设州郡县乡亭五级东晋⼗六国:州郡县制,州郡数量激增东晋领有扬、北徐、豫、江、北青、司、荆、北雍、东益、宁、交、⼴、北并、北冀、梁、徐、北兖等⼗七州,及幽、冀、东秦、青、并、兖、秦、雍等侨州,共⼆⼗五州南北朝:州郡县制侨州、侨郡、侨县数量激增,⾄南北朝末年灭亡前有30州、100郡、400县。

隋朝:废郡制,以县直⾪于州,后⼜改为郡县制,州(郡)、县、乡、亭(⾥)583年⾄607年实⾏州县制共24年,607年(⼤业三年)复改州为郡,在郡上设置司⾪、刺史15员,司监察之职,郡县制11年,⾄618年。

隋初共有州241,郡680,县1524。

隋⽂帝末年,全国有297州1348县,607年,隋炀帝增设冀州、兖州、青州、徐州、豫州、扬州、荆州、梁州及雍州等九个监察州(按古名),⼤业五(609年)年的⾏政区划,隋郡为190,县1255,郡分九等,后缩减为三等。

唐朝:州县制,道、州(府)、县、乡、⾥(保、邻、坊)州分7等辅、雄、望、紧、上、中、下,县分六级京(⾚)、畿(望)、上、中、中下、下体制较尊的地区设府,⽐如开封府、临安府、绍兴府等州称知州,军⼀般是军事重镇或要冲,监设在⼀些主要的⼯矿牧盐等重要物资产区,领县的军监与府、州同级,都⾪于路,但实际地位则要低于府和州,不领县的军、监与县同级,同⾪于府或州。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

古代的县、郡、国、州、军、路有何区别?“县”在秦以前大于郡,算是一级行政单位,但在秦和以后的朝代算二、三级行政单位。

“郡”在秦以前小于县,算是二级行政单位,但只在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些朝代存在,并主要为二级行政单位。

“州”在周、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一级行政单位,但在唐、宋、元、明、清为二、三级行政单位。

“路”在宋、金两朝为一级行政单位,在后面的元朝为三级行政单位。

“军”在宋、唐两朝为二级行政单位。

在宋朝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在唐朝于设兵戍守之地,设置“军”、“守捉”、“镇”、“戍”等。

“国”主要有三意1、分封国,无国号。

①西周分封的诸侯国。

爵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

如春秋列国、战国诸侯国、汉初七国。

经春秋兼并到了战国,大诸侯们纷纷僭越称王,也称国。

此外,汉初封给异姓王的国,不少占有多郡之地。

此类特点:天子、皇帝任命,封地有大有小,权利大,世袭制。

②大小似郡的分封诸王“国”,仅占一郡之地,属于郡一级的行政单位,有时也称藩国、诸王称藩王。

此类“国”在古代经常作为地名或人的郡望。

如晋朝的琅琊国、东海国、清河国、濮阳国、谯国、吴国。

汉朝的同姓诸侯国,削藩后渐同郡制,中央高度集权。

晋朝在诸王“国”设置内史执掌太守之任。

魏晋南北朝也多有沿袭。

特点:皇帝任命但中央集权,封地同郡,权利小,也是世袭制。

2、分封王,建国号。

三国时期的魏国、蜀国、吴国,后来各自称帝互不藩属,建有“国号”,各具独立地内政外交。

这类“国”可能还存在分封诸王的“国”(藩国),如三国时期魏国封给曹植的陈国。

3、自己称王,略似战国,或建国号。

晋十六国时期依照春秋诸侯国故例,自称王的国,但又不是严格意义的世袭分封国,如燕国(史称前燕国)。

特点:与当时的郡制封国大不同,自行称王,势力很大,地域或小或大甚至占据几个州刺史部,世袭制。

周代县大于郡,秦以后县属于郡。

郡,周制,天子地方千里,分为百县,县有四郡,故春秋传曰,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是也。

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西汉郡县与封国并行制
汉朝承袭了秦朝“郡县制”这种行政区划管理制度,与秦行政区划不同的是,在推行“郡县制”(全国设置郡国62个,到了孝平二年即公元2年,全国共有郡国103个)的同时又推行封国制,封国包括王国和侯国,这种两种并行制又称“郡国制”,两汉时期虽郡国并行,但仍以“郡县制”为主。

汉朝初期,刘邦面对拼凑起来的诸侯势力和亡秦后的六国背景,首要任务是:极力维持稳定局面,铲除异姓诸侯王,以分封子弟的方式,调和异姓诸侯王与郡国制的两极偏差。

刘邦与项羽相争时,先后分封功臣韩信、英布等七个异姓王。

由于异姓王非刘邦嫡系,又雄踞一方,在封立后数年之中,他们相继被诛除殆尽。

称帝后,又分封同姓子弟九王,称为“同性王”,高于列侯。

他们在封国内是国君,权力很大,其政权与中央基本相同,除太傅和丞相由中央任命外,自御史大夫以下的各级官吏,都由诸侯王自己任命。

诸侯王还有一定的军权、财权等。

使后来中央政府及封国之间的斗争,延续了很长的时间。

汉初恢复封建制,同时又施行郡县制,使郡国杂处,以相牵制,对维护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起到积极作用。

汉代中央政治制度

汉代中央政治制度

汉代中央政治制度是指中国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的国家政治组织和运行方式。

汉朝的政治制度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影响,为后来的政治体制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关于汉代中央政治制度的主要特点:
1. 皇帝制度:汉代采用了中央集权的皇帝制度,统治者被称为皇帝。

皇帝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具有绝对权力,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宗教方面的权威。

2. 三公九卿制度:为了协助皇帝治理国家,设立了宰相、大将军、大司马等三公职位,以及太尉、司徒、司空等九卿职位。

他们分别负责政治、军事、民生等方面的职责,形成了一种官僚体制。

3. 封建制度:汉代实行封建制度,将国家划分为郡、县、乡等行政区划。

封建制度使得土地的所有权和统治权都集中在皇帝和皇室之手,而地方官员主要由中央政府任命。

4. 科举制度:汉代实行科举制度,选拔政府官员。

通过考试来选拔官员,而不是根据世袭或推荐。

这种制度有助于提拔人才,促进了社会流动性。

5. 刑法和民法:汉代制定了一套刑法和民法,以确保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这些法律规定了犯罪和刑罚,以及民事纠纷的解决方式。

6. 统一文字和货币:汉代实行了统一文字(汉字)和货币(铜钱),加强了国家的一体化和统一性。

总的来说,汉代中央政治制度奠定了中国封建政治和官僚体制的基础,影响了中国政
治制度的发展方向,并在一定程度上延续到后来的朝代。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

中国传统文化专题(6)专题六:古代的历史地理与行政区划略说同学们在中国住了那么久,去过许多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么样的呢?一.中国的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就是过去几千年中国范围内的地理状况,它包括历史自然地理和历史人文地理。

比如民族的母亲河黄河,不同时期的河道和出海口都不一样,黄河的泥沙与现在比是多少等等,这是自然历史地理;又如“中国”这个名称是什么时候开始的?中国各历史时期各民族所建立的政权的疆域是怎样的?汉朝、唐朝的版图有多大?历代行政区划有过什么变化?古代某地今天属于什么地区?一些地区经济发达是否有其历史背景,历代又有什么变化?还有中国人口分布状况的前后变化,人口的迁移,方言的分布;各地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的传播等等,这就是人文历史地理。

学习中国经济的同学,了解中国的人文地理是必须的。

古代中国的地域范围是怎样的?它不限于今天的中国,它是历史时期的中国。

具体地说,我们是以清朝完成统一以后,帝国主义入侵中国以前的版图为中国古代的版图。

就是从十八世纪五十年代到十九世纪四十年代鸦片战争之前的中国版图作为历史上的中国范围。

东北到外兴安岭,今天漠河是中国的北极,外兴安岭在漠河之北,今天的俄罗斯境内。

它包括乌苏里江以东,而现在乌苏里江为中俄界河,东边就是俄罗斯了;西北到巴尔喀什湖,也是前苏联,今天的哈萨克斯坦境内,葱岭和帕米尔高原;其它地方大致与今天相同。

曾经在这个范围内活动的民族,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曾经在着这个范围内建立的政权,都是中国历史上的政权。

对此,我们可把握以下几点:1 “中国”这个概念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而逐步扩大的。

春秋时所谓中国,是中原的代名词,只是指黄河中下游地区的中原,与今天的概念不同。

应该说,华夏民族并不仅仅生活在当时的中原,它逐步包括了长江、珠江流域,也包括了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范围。

如匈奴等民族建立的五胡十六国,鲜卑人(古代的民族,居住在今内蒙、东北一带)建立的北魏,到唐朝,都是中国的一部分了。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行政区划的演变

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概况行政区划是国家对所辖领土进行分级管理的区域结构,是中央集权出现后的产物。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随着朝代的更迭,其最明显的变化特征莫过于行政区划的变化。

从行政区划的定义可知,其变化过程是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同步的,因而地方的行政区划和中央政府便会产生分权和集权的矛盾,而这也是推动行政区划变动的主要动力。

可以说,中国行政区划的变迁史也就是中央和地方权力的调整史。

那么行政区划的划分又是以什么为标准的呢?由于行政区划的作用是统治和管理土地和人民,因此其划分和管理的决定性因素是政治。

在中国历史上政区的划分是以政治为首要因素,同时顾及到自然、经济等相关因素。

在中央政权稳定的情况下,最理想的是三者的兼顾。

具体从政区地理的角度来看,行政区划基本上遵循四个要素,即中央到地方分几个层次进行管理;行政区面积范围;国家内部政区间的界线;行政中心的选择。

每一次改朝换代都意味着行政区划的变迁,而这种变迁也在很大程度上综合反映了我国人文地理面貌的变化。

中国历史上出现最早的地方行政单位是县,至春秋早期其含义已与邑类似,并多见与各类文献中,而秦和楚更是最早势力含有行政区划意义的县的国家。

较之县稍晚出现的是郡,大约在春秋中晚期,初期郡的地位较低,地理位置也较偏远。

此时郡与县的出现已经开始慢慢打破西周以来的分封制度。

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六国,废分封,行郡县,使郡县二级制得到正式的实行。

初分天下36郡,后增加桂林、南海、象郡等至46郡。

至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是由于秦末农民起义中六国旧贵族的要求,也是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尽管后来汉高祖陆续废除异姓王而分封同姓诸侯,地方和中央集权的矛盾还是无法避免。

这就出现了从景帝开始的削藩策略,至汉武帝时期推行推恩令等措施,使汉代王国灵帝大为缩小。

至此汉又回归至郡县二级制。

西汉初继承秦41郡,至汉平帝时中央政府所辖103郡,而东汉时达到105郡,但此时由于刺史制度的实行和演变,郡的行政级别已将为二级,州则升至以及行政区。

地方行政区划

地方行政区划
地方行政区划
《尚书·禹贡》五服制
• 。《尚书·禹贡》:
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 “五百里甸服。五百里侯服。五百里绥服。
五百里要服。五百里荒服。” 从禹的角度看,五服制的设定完全是为了 统治的需要。他把都城以外的土地分为五 等,每一等四方各五百里,意即希望此地 的臣民都顺服于他
诸侯国的分封有四种情况:
• 至明代,省级行政制度日趋完善,洪武九年,该行 省为承宣布政使司,行省取消,但习惯上仍称省。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组成三 司,分管行政、监察和司法、军事行政。三司分立, 加强了相互之间的牵制与监督。明代的省份是都指 挥使司辖一省卫所年户。明代共十六都司,五行都 司,二留守司。
• 至清代,总督、巡抚成为地方实官,实行省、府、 县的三级行政区划。
• 宋太宗初设15路,后增至23路,南宋半壁江山分成16路。 • 一路之内,设帅、漕、宪、仓四司: • 帅司即安抚使,掌兵民事务; • 漕司即转运使,掌财赋; • 宪司即提刑按察使,掌刑狱; • 仓司即提举常平使,掌救恤; • 四司皆为中央派驻地方监督各州府政务的官员。
• 元朝(行省制) • 自元代开始,中国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为行省
(简称为省),历经元、明、清三代。 • 行省下辖路,路领府、州,府、州辖县。 • 各路设总管府,置达鲁花赤、总管等职,其下设有
同知、治中、判官、推官以及经历、智事、照磨等。 • 各府设达鲁花赤、知府或府尹,下设同知、判官、
推官等。 • 州也设达鲁花赤、州尹、同知、判官等。 • 县设达鲁花赤、县尹、丞、主簿、尉、典史等职。
• 宋代路、州、县三级行政设置
• 中央与地方的关系:通过路监察州县官吏,实现对 地方的有效控制与管理。至两宋,开始实行道路制,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史政治部分基础知识专题(四)·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

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与地方管理制度的发展演变在中国古代史上,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我国古代的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管理制度也在不断发展,并逐渐成熟一、中国古代中央行政制度的发展演变主要朝代主要行政制度及其职权划分变化趋势秦朝确立了皇帝制度,规定皇权至高无上。

并建立三公九卿制度。

即在中央设置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太尉(负责管理军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诏令,兼理国家监察事务),这就是三公。

三公以下设诸卿,分掌具体政务皇权逐渐加强相权日益削弱隋唐确立并发展了三省六部制。

隋文帝在中央确立了三省六部制,唐太宗时期进一步明确划分了三省的职权。

三省是中央最高的政府机构:中书省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尚书省负责执行国家重要的政令。

三省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是尚书省下设机构,包括吏部(主管官吏的考核和任免)、户部(主管户口、赋税等)、礼部(主管国家的礼仪制度)、兵部(主管军政)、刑部(主管刑法)、工部(主管国家的工程建设)北宋在中央,分散宰相权力。

在宰相之下设立参知政事为副相,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使管理军事,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管理财政收入等,分割宰相的财政权。

这样,把宰相的职权一分为三,便有皇帝总揽大权。

在军事上,将中央禁军的统领权一分为三,都直接对皇帝负责元朝在中央,设中书省(上承天子,下总百司,为中央最高行政机构,行使宰相职权)、枢密院(为中央最高军事管理机关)和御史台(为中央最高监察机关)。

此外,另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管理西藏地区。

明朝在中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把中央行政权分属六部。

六部各设尚书,直接对皇帝负责清朝清朝初年,中央政权机构大体上采用明朝制度,设内阁、置六部,但还保留着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

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

凡军国大事都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决定,皇权受到限制康熙亲政以后,设南书房,参与机密,替皇帝草拟谕旨。

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

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

西汉初设置的地方行政机构是什么篇一:201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复习资料12014年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必背资料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一、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一)知道家天下制度的开始:在禹之前,政治权力的交接通常以禅让的方式实现。

禹死后,禹的儿子启继承禹的地位,政治权力由“传贤”演化为“传子”,“家天下”制度由此开始,国家成为帝王的私产,王权在一姓中世袭,宗族关系从此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大同”时代“天下为公” “小康”时代“家天下”(二)周朝的建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灭商,建立周朝,定都于镐京。

(三)分封制和宗法制的基本内容1、分封制(1)内容:西周周武王将子弟和功臣分封于各地,成为各领一方的诸侯。

(2)分封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3)主要诸侯国:周武王时召公之子受封于燕(深入东北最远的姬姓贵族),周公长子代表周公受封于鲁(姬姓贵族封国中位据最东)。

周成王时商朝旧贵族微子封于宋地。

(4)诸侯权利:世袭统治权(5)诸侯义务:对周天子定期朝贡并提供军赋和力役。

(6)作用及影响:①积极作用: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三个有利于)有利于扩大统治区域,有利于周的文化形式在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的覆盖。

②消极影响:西周后期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形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1)含义:宗法制是实行按照血缘宗族关系分配政治权力。

(2)特点:嫡长子继承制。

(3)宗法等级: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4)大宗与小宗:周天子以嫡长子世代继承最高执政权力,其余诸子分封为诸侯,诸侯国对于周王室处于附属地位。

周天子为天下的大宗。

封为诸侯的庶子对天子为小宗,在本国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诸侯的庶子分封为卿大夫,他们对诸侯为小宗,在本家为大宗,其地位也由嫡长子继承。

从卿大夫到士,也形成同样的大宗与小宗的关系。

3、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①神权与王权结合(史实:早期大规模的祭祀活动和商代的占卜制)。

汉朝行政区划等级

汉朝行政区划等级

汉朝行政区划等级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时期,其行政区划制度在西汉和东汉时期有所不同。

在西汉,主要的行政区划是州、郡和县。

州和郡的等级相对较高,而县则等级较低。

下面是汉朝行政区划的等级介绍:
- 州:州是由中央直接领导的行政单位,其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由中央派遣官员进行管理。

州的大小和下辖的县、乡数量视情况而定。

- 郡:郡是由中央派遣官员管理地方行政单位,其下辖的县、乡等行政单位直接受郡内官员的管理。

郡的等级与州相当。

- 县:县是地方行政单位,其大小和数量由当地政府自行决定。

县的行政长官是由中央派遣的官员或地方选举产生的官员担任。

- 乡:乡是地方行政单位,其大小和数量由当地政府自行决定。

乡的行政长官是由县、郡派遣的官员或地方选举产生的官员担任。

汉朝的行政区划制度在地方层级上实行了比较严格的行政管理和监管体系,为地方经济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度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

汉书地理志《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中国最早以"地理"为书名的著作。

著者班固(32 ~92),是《汉书》中十志之一。

内容包括西汉及之前中国疆域及政区的划分及消长演变情况全书共3个部分:①黄帝之后至汉初疆域变迁;②西汉疆域政区及各地的山川、湖沼、水利、物产、民俗以及户口的沿革等,是全书的主体;③秦汉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关系和海上交通情况。

该志开沿革地理学之先河,对于创立具有现代科学意义的历史地理学具有重大影响。

5本词条无参考资料, 欢迎各位编辑词条,额外获取5个金币。

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汉书·地理志•作者班固•创造时间汉代•卷数上下两卷•种类地理,历史目录1内容介绍2历史影响3评价4开创政区地理志折叠编辑本段内容介绍汉书地理志包括上、下两分卷,是班固新制的古代历史地理之杰作。

历史的时、空不可分,故写历史必记及地理。

此志,首先叙述汉以前的地理沿革,着重写了《禹贡》九州和《周官》九州;接着叙述西汉的地理,以郡国为条,用本文加注的形式,依次写各郡国及其下属县、道、侯国的地理概况,诸如郡县的民户、人口,废置并分更名的历史,各项特产,都尉、铁官、盐官、工官等治所,山川湖泽,关塞要隘,名胜古迹,道路交通,等等;并总记了西汉平帝时郡、国、县、道、侯国的总数,全国的幅员,土地面积,定垦田、不可垦地、可垦不可垦地,民户、人口总数等;再就是参考了《史记·货殖列传》写各地风俗特产的内容,汇总了刘向"略言其地分"、朱赣"条其风俗"的成果,加以班固本人对历史和地理的了解和研究,按经济和风俗特点区分地域,写了各个地域的范围、历史、地理、民生、风俗和特点,以及中外交通和交流的情况。

从而大大地拓展了史学研究的范围,对后世发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志重点在"风俗",意在说明地理与政治的关系,提示为政者注意各地风俗,从地理实际出发以施其政。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东汉

郡国
司隶

河南京兆

河内 河东 弘农左冯翊 右扶风


颍川 汝南

梁沛陈鲁


魏 钜鹿 勃海

赵常山中山安平河间清河


东 陈留 泰山 山阳 济阴

东平任城济北


东海 广陵

琅邪彭城下邳


平原 东莱

齐济南乐安北海


南 南阳 江夏 零陵 桂阳 武陵 长沙


吴 九江 丹阳 庐江 会稽 豫章
汉朝郡国
西汉

郡国
司隶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弘农 河东 河内 河南


上 太原 上党 西河 朔方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东 陈留 山阳 济阴 泰山

城阳淮阳东平


沛颍川 汝南

梁鲁


南 南阳 江夏 桂阳 武陵 零陵

长沙


庐江 九江 会稽 丹扬 豫章

六安


魏 巨鹿 常山 清河

赵广平真定中山信都河间

桓亭富昌真定常山新博朔定


垣翰 迎河 厌狄 朔调 通路 北顺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鲜

广有


河平 建信 乐安 济南 北海 东莱

甾川郁秩高密


填夷 沂平 淮平

和乐水顺江平


巴 新成 就都 导江 西顺 集巂 就新 同亭


乐平 厌戎 西海 填戎 张掖 设屏 辅平 敦德 安定 威成


南海 郁平 新广 交趾 桓合 九真 日南
新朝

郡国
司隶

京兆尹 左冯翊 右扶风 右队 兆阳 后队 保忠信卿


太原 上党 增山 归新 沟搜 获降 受降 得降 填狄


治亭 陈留 巨野 济阴 泰山

莒陵新平有盐


左队 汝汾 吾符

鲁陈定


前队 南顺 江夏 南平 建平 九疑

填蛮


庐江 延平 会稽 丹扬 九江

安风


魏城 巨鹿 井关 平河


巴 蜀 汉中 广汉 犍为 牂牁 越巂 益州 永昌

广汉属蜀郡属犍为属


陇西 汉阳 武都 金城 安定 北地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张掖属张掖居延属


上 上党 太原 西河 五原 云中 定襄 雁门 朔方


涿 代 广阳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辽东属


南海 苍梧 郁林 合浦 交趾 九真 日南


涿 代 勃海 上谷 渔阳 辽西 辽东 玄菟 乐浪 右北平

广阳


齐 平原 千乘 济南 北海 东莱

甾川胶东高密


琅邪 东海 临淮

楚泗水广陵
益郡Βιβλιοθήκη 蜀 巴 汉中 广汉 犍为 越巂 益州 牂柯


武都 陇西 金城 天水 武威 张掖 酒泉 敦煌 安定 北地


南海 郁林 苍梧 交趾 合浦 九真 日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