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课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u)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注释:1、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2、七里之郭:方圆七里的外城。
郭:外城3、环:围。
4、池:护城河。
5、如:比得上6、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盔、盾之类。
7、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8、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原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然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导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得道多助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全文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孟子二章》词语重点一、古今异义词:1.郭:古义:今义:2.池:古义:今义:3.去:古义:今义:4.亲戚:古义:今义:5.委:古义:今义:6.域:古义:今义:7.是:古义:今义:二、一词多义:(一)虚词:1.之:亲戚畔之三里之城寡助之至2.而:夫环而攻之泉香而酒洌环而攻之而不胜3.于:舜发于畎亩之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而死于安乐也4.以:以天下之所顺所以动心忍性(二)实词:1.国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国恒亡去国怀乡2.拂行拂乱其所为入则无法家拂士三、词类活用:文言文中有一些形容词或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可译为“使(让,把)”+宾语+动词(形容词)请照下面例子翻译下列加点的词。
孟子翻译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为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译文: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4. 天下有达尊三:爵一,齿一,德一。
朝廷莫如爵,乡党莫如赤,辅世长民莫如德。
恶得有其一以慢其二哉?译文:天下有三个为人们普遍尊敬的东西:一个是爵位,一个是年龄,一个是德行。
在朝廷里没有什么比得上爵位的,在乡里没有比得上年龄的,在辅佐君主抚养百姓方面就没有比得上德行的。
怎能凭着他的爵位来轻视我的年龄和道德呢?5. 焉有君子而可以货取乎?译文:哪有贤德君子可以用金钱收买的呢?6. 君子不以天下俭其亲。
译文:君子不因为天下大事而俭省应该用在父母身上的钱财。
7.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
译文:君子要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就产生了。
所谓“孝”“悌”,可为“仁”的根本吧。
8.滕文公问曰:“腾,小国也,间于齐楚。
事齐乎?事楚乎?”孟子对曰“是谋非吾所能也。
无已,则有一焉:凿斯池也,筑斯城也,与民守之,效民而弗去,则是可为也。
译文:滕文公问道:“滕国是一个小国,处在齐国和楚国两个大国之间。
是归服齐国好呢,还是归服楚国好呢?”孟子回答说:“到底归服哪个国家好我也说不清。
如果您一定要我谈谈看法,那倒是有另一个办法:把护城河挖深,把城墙筑坚固,与老百姓一起坚守它,宁可献出生命,老百姓也不退去.做到了这样,那就可以有所作为了。
”1.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僻邪侈,无不为已。
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
译文:人民有一个基本情况: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财产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古诗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赏析
古诗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赏析“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出自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orG,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和练习
【今语对释】孟子说:“得到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不如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重要),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重要)。
(譬如有座)内城方圆三里、外城方圆七里的小城,(敌人)包围攻打它却不能够胜利。
(敌人既然来)包围并攻打它,一定是得到了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但是却没有胜利,这正是说明有利的时令、气候不如有利的地理形势。
(又譬如,另有一座城池,)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士兵们的)武器和盔甲不是不坚固锐利,粮食不是不充足,但守城的士兵们抛弃了城池离开了它,这是说明有利的地理形势(又)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所以说,不能用划定的边疆界线来限制人民(定居而不迁走),不能凭借山河的险要来巩固国防,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和盔甲的坚固来建立威信。
施行仁政,得到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多;施行暴政,失去民心的人,帮助他的人就少。
缺少帮助达到极点,(连)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全天下的人都会顺从他。
用全天下都顺从他的力量去攻打(连)亲属(都)背叛他的人,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得道的君子要么不战,若战,就一定会获得胜利。
”【阅读指南】1.孟子是儒家著名代表人物,其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弟子所著,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本文强调了战争中“人和”的作用,提出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主张施“仁政”以统一天下。
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在今天也仍然有它的积极意义。
2.全篇结构紧密。
文章把“天时”“地利”、“地利”“人和”两两对比,交织立论,提出“天时不如地利”(第二段)“地利不如人和”(第三段)的观点。
这部分内容紧紧扣住了第一段提出的论点。
第四段又紧接前面的“人和”加以申述,层层深入,蝉联直下,一气呵成,无懈可击。
3.本文在论证思路结构上,是层进关系。
“天时”、“地利”、“人和”逐层论述,不可颠倒。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
《孟子》三章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为了孟子的读书,孟母曾三次择邻而居,一怒断机。
孟子从40岁开始,除了收徒讲学之外,开始接触各国政界人物,奔走于各诸侯国之间,宣传自己的思想学说和政治主张。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倡“以民为本”,“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
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
孟子说“侧隐之心,人皆有之。
”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
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对照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没少看到经典的古诗吧,古诗有固定的诗行,也会有固定的体式。
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全文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
《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译文《庄暴见孟子》参考翻译庄暴拜见孟子,(对孟子)说:“庄暴(我)被大王召见,大王告诉我他喜欢音乐,我没有话回答了。
”(又问孟子)说:“喜欢音乐(这件事,应该)如何(看待)呢?”孟子说:“大王如果非常喜欢音乐,那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
”又一天,孟子被齐王召见,(对齐王)说:“大王曾经把喜欢音乐(的事情)告诉给庄子,有这事情吗?”齐王变了脸色,说道:“我并不是喜欢先王的音乐,只是喜欢世俗流行的乐曲罢了。
”孟子说:“只要大王非常喜欢音乐,那么,齐国也就差不多(治理好)了!现今流行的乐曲如同古代的音乐一样。
”齐王说:“(这个道理我)能够听听吗?”孟子问道:“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说:“不如同别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又问:“与少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也快乐,哪一种更快乐呢?”齐王回答:“不如与多数人(一道欣赏音乐快乐)。
”孟子说:“请让我给您讲讲什么才是真正的欢乐吧。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吹笛的声音,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这样喜欢击鼓奏乐,那么,何以使我们这种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也都感到头痛,皱着眉头互相议论:‘我们大王真喜欢打猎呀!可是,为什么使我们这样极端(痛苦)呢?父子不能相见,兄弟妻儿离散!’这里没有别的,只是因为大王不能与百姓同悲共乐的缘故。
假如大王在这里击鼓奏乐,百姓听到大王鸣钟击鼓、吹箫奏笛的声音,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击鼓奏乐呢?’假如大王在这里打猎,百姓听到大王车马的声音,看见仪仗的华美,全都高高兴兴地呈现出喜悦的气色,并且互相转告说:‘我们的大王大概很健康吧!(不然),怎么能够出来打猎呢?这里没有别的(原因),只是因为大王与百姓共同娱乐的缘故。
天时不如地利 字词解释 句子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如:比得上郭:外城环:围天时比不上地利,地利比不上人和。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地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而:却然:这样而:却者:…的原因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来攻城,必定有得天时之处,这样却还不能取胜的原因,是天时比不上地利啊。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池:护城河兵革:武器装备兵:兵器委:放弃去:离开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域:居住(使…居住)以:凭借、依靠固:巩固国:国家、国防这是因为地利比不上人和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威:威慑、震慑利:锐利得道:施行仁政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锐利。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pàn)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寡:少至:极点亲戚:内外亲戚畔:同“叛”,背叛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以:凭借故:所以凭着天下人都归顺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出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意思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天时地利人和文言文
天时地利人和文言文一、原文及注释“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字词注释-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 环:围。
- 池:护城河。
-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 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 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 固国:巩固国防。
- 威天下:震慑天下。
- 得道者:施行仁政的君主。
道,指儒家推崇的仁政、王道。
- 畔:通“叛”,背叛。
二、文章翻译孟子说:“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天时地利人和原文及翻译
时地利人和原文及翻译
时地利人和原文及翻译:
1、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译文
孟子说:“有利的时令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形不如得人心,上下团结。
周围三里内的城墙、周围七里的外城,包围攻打它却无法取胜。
包围攻打它,一定是遇到了利于作战的时令和气候,既然这样都无法取胜,这(是由于)适宜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利于作战的地形。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不是不锋利,盔甲不是不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士兵)弃城并离开它,这(是由于)利于作战的地形比不上人心的团结。
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凭借划定的边疆界线,巩固国防不凭借山川的险要,建立威信、统治天下不凭借军事力量的强大。
施仁政、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多很多,不施仁政不得民心的君主帮助和支持他的人会很少很少。
得到的支持少到了极点,连族内外的亲属都会背叛他;得到支持多到极点,天下人都会顺从他。
凭借天下人都顺从他的优势,去攻打连族内外都会背叛他的君主,所以得道的君主有不战之时,如果进行战争,则必定胜利。
古诗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翻译赏析
古诗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翻译赏析“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出自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条件,有利的地理条件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有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从四面围攻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了有利的天气时令,可是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时令气候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条件。
城墙不是不高啊,护城河不是不深啊,武器装备不是不坚固锋利啊,粮食不是不充足啊,但守城者却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orG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地去,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振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会归顺于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优势,攻打连内外亲属都反对的寡助之君。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然而不胜者
然而不胜者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出自《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其古诗全文翻译如下:
【原文】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
【翻译】
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以全天下人都顺从的力量去攻打连亲戚都会叛离的人,必然是不战则已,战无不胜的了。
”。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原文及翻译
【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叛)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士兵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内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条件比不上有利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上下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