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八则、《天时不如地利》原文
八上语文文言文孟子三章
八上语文文言文孟子三章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2、《富贵不能淫》【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孟子·公孙丑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下面是小编为你准备的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多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翻译
多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课文翻译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作者:《孟子》
全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文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文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文及翻译【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得道多助拾到寡助的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出自战国时期孟子《孟子·公孙丑下》,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啊。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其他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条件,去攻打那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选自《孟子·公孙丑下》,孟子出身于鲁国贵族,他的祖先即是鲁国晚期煊赫一时的孟孙。
但当孟子出生时,他的家族已趋没落。
春秋晚期的大混乱,使他们的家族渐趋门庭式微,被迫从鲁迁往邹。
再以后历事维艰,到孟子幼年时只得“赁屋而居”了。
孟子父母的状况,今已不可考。
流传下来的只知孟子幼年丧父,与母亲过活。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上学的时候,大家都知道一些经典的文言文吧?文言文,也就是用文言写成的文章,即上古的文言作品以及历代模仿它的作品。
相信还是有很多人看不懂文言文,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作品简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出自《孟子·公孙丑下》,指站在正义、仁义方面,会得到多数人的支持帮助;违背道义、仁义,必陷于孤立。
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递进。
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作品原文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7而8不胜。
夫9环而10攻之,必有得天时11者矣,然而不胜者,是12天时不如地利也13。
城非不高也14,池15非不深也,兵革16非不坚利17也,米粟18非不多19也,委20而21去22之23,是24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25曰,域26民不以27封疆之界28,固29国30不以山溪31之险32,威33天下不以34兵革35之利。
得道者36多助,失道者37寡38助。
寡助之至39,亲戚畔40之。
多助之41至42,天下顺43之。
以44天下之45所顺,攻亲戚46之所畔,故47君子有48不战,战必胜49矣。
词句注释1.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优势。
3.人和:指人心归向,上下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huán):包围。
7.之:代这座城8.而:连词表转折。
9.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10.而:连词表递进。
11.天时:指有利于攻战的自然气候条件。
12.是:这。
13.也:表判断语气,“是”。
14.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非:不是。
15.池:护城河。
孟子原文和翻译
孟子原文和翻译孟子二则原文和翻译孟子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城市)人。
下面是店铺为您收集整理的孟子二则的原文和翻译,想了解的朋友们不要错过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读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的翻译您知道吗整理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上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下面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帮助。
原文天时⑴不如地利⑵,地利不如人和⑶。
三里之城⑷,七里之郭⑸,环⑹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⑺非不深也,兵革⑻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⑼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⑽民不以封疆⑾之界,固⑿国不以山溪⒀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⒁者多助,失道⒂者寡助。
寡助之至⒃,亲戚畔(叛)⒄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⒅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叛),故⒆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⑴ [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⑵ [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⑶ [人和]作战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⑷ [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⑸ [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⑹ [环]包围。
⑺ [池]护城河。
⑻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⑼ [委]放弃;[去]离开。
⑽ [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⑾ [封疆]划定的疆界。
⑿ [固]巩固。
⒀ [山溪]地势;山河。
⒁ [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者,...的人,次处特指君主下同。
九下《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九下《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及解析重点知识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节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广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作战的地形好;作战的地形好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攻城的)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攻方)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却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作战的地形好。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充足,(守城的却)放弃而逃离了城,这是因为作战的地形好比不上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主。
所以,行仁政的君主要么不战,战就一定能胜利。
理解:孟子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举同样的一个“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城作为例子正反说明:第一种情况:小城地理坚固,但天气有利于攻城,攻城的一方四面围攻小城,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天时不如地利”。
第二种情况,同样是这座小城,地理条件非常好,可是攻方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最后守城的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言。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孟子〔先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赏析:中心论点即篇首两句。
孟子提出三个概念:天时、地利、人和,并将这三者加以比较,层层推进。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
《孟子三章》全文及译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运,然而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的原因。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也并不是不充足,但(守城者)弃城而逃,是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不如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的原因。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依靠划定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能够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内外亲属都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这一点,攻打被内外亲属背叛的君主,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译文: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录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买卖奴隶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帮助的人少到极点时,连亲戚也会叛离;帮助的人多到极点时,全人下的人都会顺从。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孟子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
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孟子《人和》原文及翻译11、【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①。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②,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③非不深也,兵革(4)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⑤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6)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7)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8)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9)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①天时、地利、人和:《苟子·王霸篇》说:“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苟子所指的“天时”指农时,“地利”指土壤肥沃,“人和”是指人的分工。
而孟子在这里所说的“天时”则指尖兵作战的时机、气候等;“地利”是指山川险要,城池坚固等;“人和”则指人心所向,内部团结等。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内城叫“城”,外城叫“郭”。
内外城比例一般是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③池:即护城河。
④兵:武器,指戈矛刀箭等攻击性武器。
革:皮革,指甲胄。
古代甲胄确皮革做的,也有用铜铁做的。
(5)委:弃。
(6)域民:限制人民。
域,界限.(8)畔:同“叛”。
(9)有:或,要么。
【译文】孟子说:“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
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
另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
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
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
《孟子·公孙丑下》
《孟⼦·公孙丑下》《孟⼦·公孙丑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2015-08-12古⽂诗词歌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出⾃《孟⼦·公孙丑下》。
孟⼦是战国时期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物。
与孔⼦并称“孔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的意思是:有利的时机和⽓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的齐⼼协⼒。
作品原⽂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和。
三⾥之城,七⾥之郭,环⽽攻之⽽不胜;夫环⽽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不⾼也,池⾮不深也,兵⾰⾮不坚利也,⽶粟⾮不多也;委⽽去之,是地利不如⼈和也。
故⽈: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亲戚畔之;多助之⾄,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故君⼦有不战,战必胜矣。
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畔:通“叛”,背叛。
⽩话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不上作战中的⼈⼼所向、内部团结。
⽐如⼀座⽅圆三⾥的⼩城,只有⽅圆七⾥的外城,四⾯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四⾯包围的⽅式攻城,⼀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时令⽐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供给也并不是不充⾜啊,但是,守城⼀⽅还是弃城⽽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不上⼈⼼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民定居下来⽽不迁到别的地⽅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的强⼤。
能⾏“仁政”的君王,帮助⽀持他的⼈就多,不施⾏“仁政”的君主,⽀持帮助他的⼈就少。
⽀持帮助他的⼈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戚也会背叛他;⽀持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要么不战⽃,如果战⽃就⼀定会取得胜利。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
孔子论语十则原文翻译译文论语十则选自《论语》孔子说:“学习知识,进而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而来,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儿吗?我有才学,别人不了解我,可是我自己并不恼怒,不也是品德高尚的人所具有的吗?”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说:“光读书学习不知道思考,就迷惑不解;光思考却不去读书学习,就什么都学不到。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说:“由(子路)!教给你什么叫‘知’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真正的知啊!”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道:“孔文子凭什么被人们谥为‘文’呢?”孔子说:“孔文子聪敏好学,不认为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是羞耻,因此谥他为‘文’啊!”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却不感觉满足,教导他人不知疲倦,这些对我来说,有哪一点是我所具备的呢?”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行路,一定有可以作为我的教师的人在中间;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他们的短处,自己如果也有,就要改掉它。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喜爱它的人,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在河边说:“消逝的时光像这河水一样呀!日夜不停。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整晚不睡,用来思考,却没有长进,不如去学习。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孟子》二章”是指选入人教版中学语文课本九年级下册的两篇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及《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都出自《孟子》。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及注释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原文及注释《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先秦诗人《孟子》的著作。
全文如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如下: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不如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式。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凭借险要的山河,威慑天下不能凭借锐利的武器。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
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注释如下:①天时: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②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③人和:指得人心、内部团结。
④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指的是内城的墙。
“三里”“七里”都是虚指。
⑤郭:外城的墙。
⑥环:围。
⑦环而攻之:四面合围攻打它。
环:围。
⑧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八年级上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先秦.《孟子》天时○1不如地利○2,地利不如人和○3。
三里之城○4,七里之郭○5,环○6而攻之而不胜。
夫○7环而攻之,必有○8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9天时不如地利也○10。
城非○11不高也,池○12非不深也,兵革○13非不坚利○14也,米粟○15非不多○16也,委○17而去○18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19民不以封疆之界○20,固○21国○22不以山溪○23之险,威○24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25多助,失道者○26寡○27助。
寡助之至○28,亲戚畔○29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30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31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天时:包括时令、气候,乃至政治形势等非人力所能及的条件。
○2地利:指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3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有所向,内部团结。
○4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城非不高也:城墙并不是不高啊。
○5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6环:围。
○7夫:句首发语词,不译。
○8有:要么,或者。
○9是:这。
○10也:表判断语气,“是”。
○11非:不是。
○12池:护城河。
○13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武器;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14坚利:精良。
坚,坚固。
利,锋利。
○15米粟:粮食。
○16多:充足。
○17委:放弃。
○18去:离开。
○19域:这里用作动词,是限制的意思。
○20封疆之界:划定的边疆界线。
封,划定。
疆,边疆。
界,界限。
○21固:巩固。
○22国:国防。
○23山溪:山河。
○24威:震慑,树立威望。
○25得道者:实施“仁政”的君主。
者,……的人,此处特指君主。
道,正义。
下同。
○26失道者:不实施“仁政”的君主。
○27寡:少。
○28之至:到达极点。
○29畔:通“叛”,背叛。
○30顺:归顺,服从。
○31亲戚:内外亲戚,包括父系亲属和母系亲属。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粗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3)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第一段紧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了论题。
B.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天时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组排比句,主要是列举事实来证明观点。
D.第四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人和的实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这篇文章,举出历史事例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1)包围;(2)丢弃;(3)同叛,背叛2.C3.A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语》八则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3、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7、无欲速,无见小利。
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8、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xx,名x,字xx,xxx人,xx学派的创始人。
《论语》是由xxx收集编撰而成。
这本书是记录xxx的一本著作
天时不如地利
孟子
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