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 基本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并能正确理解《天时不如地利》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2.能够领会这篇课文所传达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3.能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4.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
3.引导学生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表达和思考。
教学难点:1.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人生哲理和价值观。
2.引导学生在表达和思考时正确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子。
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复印件。
2.多媒体设备和相关教学素材。
3.课堂小组活动的准备。
教学过程:Step 1 引入环节(5分钟)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一幅插图,引起学生的注意,让学生猜测插图与本节课的内容之间的关系,并启发学生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Step 2 导入课文(10分钟)1.让学生跟读课文标题和段落的小标题,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
2.利用问题导入,提出一系列问题,让学生对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进行预测和揣测。
Step 3 阅读理解(25分钟)1.组织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帮助学生熟悉课文的语言和节奏。
2.利用多媒体设备呈现课文的相关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画面和情境。
3.让学生逐段理解和解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的情节和人物感情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
Step 4 讨论交流(10分钟)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人生感悟进行深入交流,引导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2.让每个小组展示自己的讨论成果,并整理出一份小结,展示在课堂上。
Step 5 练习巩固(10分钟)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个故事,讲述一个人在逆境下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的故事。
2.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别讲述自己编写的故事,并评选出最佳故事。
Step 6 总结回顾(5分钟)回顾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学习收获,引导学生对本节课的学习进行总结梳理,并对下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预告。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的意思,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2.学习课文中描述天时、地利、人和的词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课文中的词语。
2.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表达方式,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三、教学准备1.课文《天时不如地利》2.多媒体教学设备3.学生作业本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天时、地利、人和”的概念,让学生举例说明。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预测课文内容。
(二)课文阅读1.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理解生字词。
2.教师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3.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韵律。
(三)课文讲解1.教师讲解课文内容,重点解释“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
(四)课堂讨论1.让学生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词语,复习生字词。
(二)课文讲解1.教师详细讲解课文,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活动a.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天时、地利、人和?b.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才能充分利用天时、地利、人和?(四)作业布置1.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感悟。
2.复习课文,熟读成诵。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天时不如地利》,让学生理解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含义,并学会了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这些概念。
在课堂讨论环节,学生积极参与,表达了自己的观点,提高了文言文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关注和指导。
重难点补充:教学重点:1.理解“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含义,并能在实际情景中运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11课《天时不如地利》教案长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的】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相结合,体会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文言文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之前学的《论语八则》是出自哪本书?由何人编纂?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著作?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文学常识参考: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解题。
回答预习题问题:(参考: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解释重点加点字: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陈翠华 2009 10)1、通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初步了解文章大意。
2、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3、学习古人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理清论证思路,把握说理方法。
教学难点:论证结构的把握。
课时安排:1课时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
①环而攻之而不胜 ( ) ②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 )③池非不深也 ( ) ④委而去之 (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结论。
3.“得道者多助”中的“道”指的是:( )A.正确的道理 B.统治的方法C.“地利”与“人和” D.施行仁政的治国之道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5.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②寡助之至,亲戚畔之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3分)①委.而去.之(委:)(去:)②亲戚畔.之(畔:)10.下面“以”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2分)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B.以.天下之所顺C.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唐雎不辱使命》) D.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11.请用“/”标出下面语句的朗读节奏。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2.翻译下列句子。
①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译文:②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13.“人和”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请你结合历史或现实,再举出一个相关的事例。
答:含义:。
事例:。
2008内江市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A、委而去之.(到……地方去)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 D、以.天下之所顺(用、靠)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文中最能表达“人和”意思的一句话是:。
( 4 分)9、翻译下面句子。
( 3 分)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答案:(2004·烟台)1.①却、可是②这③护城河④放弃 2.①震慑天下不能单靠武器装备的精良。
7.2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1(语文上海版(五四学制)六年级下册)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设计教学课题天时不如地利课时 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重要文言词语,并把握其词义。
如:郭、夫、委、去、域、兵革、亲戚等。
(2)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能自己释义、翻译这篇文言文。
(3)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互相联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学习本文,让学生懂得战争中“人和”的重要作用。
(2)掌握基本文言词语、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3)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强调“人和”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习做人的道理。
(2)让学生认识孟子超人的智慧和对国家作出的贡献,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重点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难点学习文章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教学练习设计分层教具德育融透点、渗透点、结合点“人和”在现代社会还有现实意义绿色教育结合点开拓视野,陶冶情操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板书课题。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这篇文章。
1、作者简介孟子(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并有“亚圣”之称。
2、解题本文是一篇短论,记叙了战争中民心向背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3、检查预习,了解内容。
齐读课文(1)正音夫郭粟寡戚畔(2)指导朗读节奏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故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 顺之。
二、质疑释疑1、借助工具书,在翻译的基础上叙述课文梗概。
2、以小组为单位,分段翻译全文,要求遵循“逐字翻译”的原则。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实词解释(投影)2.结合注解理解课文内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
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天时不如地利》是沪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
本课主要讲述了分享的重要性,并通过一个古代故事来阐述“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分享并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了解分享的概念和意义;•能够读懂本文并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掌握一定的阅读理解技能。
2.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分享精神,让学生明白分享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意识,让学生学会合作与分享;•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和生活,让学生知道世界不是理所当然、占有全部。
3. 学习策略与方法目标•通过课堂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如阅读+讲解、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学生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道理•学生理解分享的重要性•学生学会分享并体味分享的快乐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享的价值和快乐;•如何通过阅读理解和课堂讨论的方式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环节通过一段小故事来导入主题,启发学生对分享的思考。
2. 预习环节在预习环节,让学生自读文章并回答问题,旨在了解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学生自读后,教师带领学生进行讨论,提问、回答和补充彼此的思考。
教师与学生共同确定本文课文形式是古代故事,中主题是什么。
3. 阅读理解环节教师介绍故事的背景和主角以及剧情展开。
教师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同时引导学生探讨故事中“天时不如地利”和“分享”的含义。
4. 分享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分享自己的生活中分享与被分享的经历,进一步让学生感受到分享的快乐和意义。
5. 总结反思环节教师帮助学生总结本节课的知识点,引导学生反思将今天学到的知识与自己的生活联系起来,最终让学生得出结论:分享是一种美德,分享可以让我们更快乐。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性。
1.2 教学内容:介绍“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
分析“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概念和意义。
讨论法:引导学生探讨“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1.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的理解。
第二章:地利的概念与作用2.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利”的概念。
让学生理解“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2.2 教学内容:介绍“地利”的概念和含义。
分析“地利”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地利”的概念和作用。
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2.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地利”的理解。
第三章:地利的实际应用3.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运用“地利”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2 教学内容:分析“地利”在农业、商业、城市规划等领域的应用。
探讨“地利”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如选择居住地、就业等。
3.3 教学方法:案例分析法:分析具体案例,展示“地利”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地利”在个人生活中的应用。
3.4 教学评估:学生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中的积极程度。
学生理解度:通过提问检测学生对“地利”应用的理解。
第四章:天时与地利的对比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天时”与“地利”的对比。
让学生理解在实际生活中如何运用“地利”优势。
4.2 教学内容:分析“天时”与“地利”的对比,探讨在不同情境下如何运用“地利”优势。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在不利的天时条件下,运用“地利”来取得成功。
4.3 教学方法:讲授法:讲解“天时”与“地利”的对比及运用“地利”优势的方法。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的教案设计第一章:引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和背景。
2. 引发学生对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思考。
教学内容:1. 讲解“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
2. 分析“天时不如地利”在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让学生举例说明。
2. 教师通过讲解历史和现实中的例子,帮助学生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意义。
作业:1. 让学生课后寻找更多“天时不如地利”的例子,并进行思考。
第二章: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优势。
教学内容:1. 讲解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分析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优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2. 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地理环境优势,进行实践活动。
作业:1. 让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所在地区的地理环境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利用策略。
第三章: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利用地形优势。
教学内容:1. 讲解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分析如何利用地形优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2. 教师讲解如何利用地形优势,进行实践活动。
作业:1. 让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所在地区的地形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利用策略。
第四章: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适应和利用气候优势。
教学内容:1. 讲解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2. 分析如何适应和利用气候优势。
教学活动:1.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气候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
2. 教师讲解如何适应和利用气候优势,进行实践活动。
作业:1. 让学生课后思考自己所在地区的气候优势和劣势,并制定相应的适应和利用策略。
第五章: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水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最新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 ,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一【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翻译:孟子说: 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让天下都归顺他的人,攻打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的人,所以得道的人要么不打仗,要打仗一定会胜利的.【课文结构】本文分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攻守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得出论断,点明主旨.【课文分析】《天时不如地利》一文观点鲜明,结构严谨,很有气势.文章开头两句提出论点: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性.文章列举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事例,来论证观点.文章最后又用域民、固国、威天下 ,不能仅仅靠天时与地利条件,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结尾归结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论断.文章强调人和的重要性,推而广之,方方面面应该以和为贵 .【思维训练】1.本文的论点是什么?本文的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2.本文的论据是什么?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两个论据分别证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本文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既摆事实,又讲道理. 先用环攻不胜和委而去之两个论据证明论点;然后又用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道理从反面强调人和的重要性.4.本文大量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排比. 增强论述的语气.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得道者6.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天时、地利是客观的,外在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而人和是主观的,内在的,在事物发展变化中起着决定作用.所以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7.本文体现了作者什么思想?要取得战争的胜利,必须顺应民意,得到人民的广泛支持;而要达到这一点,就得施行仁政.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二教学目标:掌握孟子的文学常识及其政治主张,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推行孟子心中的仁政.理清论证思路,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体会论证过程中双重否定句、排比句的表达效果.教学重点: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文章的写作意图,掌握通过类比论证、正反论证、举例论证的方法证明观点的方法.教学流程:一、导入1、复习: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谁?儒家学派的核心思想是什么?你认为什么叫做仁 ?2、孔子处于春秋末期,春秋之后就进入了战国时代, 战国二字体现了当时怎样的时代特点?你认为战国的国君最关心的是什么?3、身处战国的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的又一位代表人物,面对一心只想通过战争征服他国的战国君王们,智慧又擅长辩论的孟子会用什么办法来推行儒家行仁政,爱百姓的政治主张呢?他是怎么把齐桓公、晋文公、梁惠王、滕文公等各国君主骗得一愣一愣的呢?今天我们这节课与其叫《天时不如地利》,不如叫做狡猾的孟子二、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自读课文,读出孟子向君王游说说理时的自信.2、集体朗读,读出说理的气势,注意排比句的朗读方法.3、同学互译,圈划不理解的字词句,互助解答4、指名翻译,重点强调.城、郭、是、池、环、兵、委、去、域、亲戚、至、顺畔、夫三、把握中心1、你认为孟子写这篇文章的真实目的是什么?(是为了教君王如何攻击别的国家吗?)从文章中哪些句子可以读出孟子的真正想法?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2、道的本意是道路 ,后来引申为方法、法则的意思.结合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认为孟子这里谈到的人和之道具体指什么?施仁政、民贵君轻爱百姓这是使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的道3、本文的论证中心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合 ,要表达的道理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写作的意图是规劝当时的统治者施行仁政.4、作为一篇议论文,一般会有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议论过程.本文孟子是如何提出论点、分析论证、得出结论的?再读文章.四、论证过程1、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通过军事引起君王的兴趣,再通过层层说理慢慢将君王引入自己设下的仁政的圈套 .2、孟子是如何从军事角度说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第二小节、第三小节与第一小节之间是怎样的关系?举出事实论据,分别举例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第二小节与第三小节论述的角度有什么不同?孟子在这里使用双重否定句想要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正反论证,加强说服力. 双重否定句增强语气.4、你认为为什么在天时、地利、人和这三者中,人和的作用?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依据,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 内因决定外因.有了人和 ,其他问题能够通过集体的智慧和力量迎刃而解.5、孟子讲完军事之后,将人和最重要的道理类比到了治国的领域之中,在第四小节作者主要采用了讲道理的方法,属于道理论证.文中的排比句起到怎样的表达效果?道理论证;增强语势,更有说服力6、那么孟子认为怎样才能人和呢?孟子又是如何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的?正反论证.7、至此你认为孟子的道理说清楚了吗?请理出孟子的论证过程.8、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 看似教君王怎么打仗,其实文字背后的意思是说,真正的君子是不会随随便便打仗的,君子爱好和平,只有万不得已才打仗,如果君王热衷于打仗,那你就不是君子可见孟子的狡猾五、复习总结1、请同学们回顾以下,孟子是怎样从吸引君王的兴趣开始一步一步引导君王,最终把君王引向孟子实行仁政的政治主张的?君王听说孟子要谈论打仗的办法,一定认真聆听,经过孟子从正反两个方面举例论证,以及从军事类比到治国方略,便会被孟子严密的论证牵着鼻子走,打心底里认为要打胜仗,治理好国家确实需要人和 .这时,落入孟子事先布置好的圈套的君王自然而然就要追问人和的方法到底是什么了.孟子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并从正反两个方面加以论述.2、通过这篇文章,你学到了哪些论证自己观点的方法?3、联系实际生活,谈谈你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获得了哪些启示?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教学目标: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大意,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关系.了解课文层层递进的写法.教学重点:积累字词,正确理解作者观点.一、导入课文我们刚学了《论语》八则,了解到孔子是我国儒家思想的创始人,被称为圣人 .后来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儒家思想,被称为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主张仁政 .我们今天要学的《天时不如地利》也体现了这种精神. 二、散读、齐读课文要求:1.读准字音2.注意断句、标点符号停顿要读出来3.说说文章主要阐述了什么观点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三、借助注释了解大意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文意,并且圈划出自己不能解决的字词或句子的翻译.2、质疑解疑与归纳补充班级讨论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3、积累几个实词和虚词之:三里之成,七里之郭:的环而攻之:指城郭而:环而攻之而不胜:前,表承接;后,表转接.夫:发语词,表示下面要发表议论然而不胜者, :这样却亲戚畔之:内外亲属去:委而去之放弃域:限制,名词作动词.畔:通叛 .4、掌握几个句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有利的时令比不上有利的地理环境,有利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人心齐.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拥有仁义道德的人就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缺少仁义道德的人就会很少人帮助.四、理解课文结构及孟子思想1、本文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还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 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一段:提出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第二三段:分析论点从第二、三段看,涉及的主要内容是有关战争方面的.第二段从攻城方的角度写,虽然攻打的是个小城,也选择了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但是没有选择有利于进攻的良好的地理形势,所以不胜而返,从而强有力地证明了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第三段从守城方的角度写,守城者据守着高城深池 ,拥有坚利的兵革、丰盛的米粟,却弃城而逃,显然是因为地利不如人和第四段:总结论点,得出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第四段的主要内容,涉及到封疆、固国、兵革、畔之、攻、战必胜 ,这些都是描写战争的词语,可见本文的主要篇幅都是写有关战争方面的内容,但作者的态度不是鼓吹战争制胜,而是反对不义战争,反对以兵革之利威震天下,甚至他认为即使有封疆之界、山溪之险、兵革之利 ,也不一定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那战争靠什么制胜呢?作者就此自然而然地提出自己的主张:得道多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由此引申出的结论就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即使要打,也一定是打胜仗.从这段看,作者只是以战争为例,落脚点是要谈治国之道,具体来说就是人和之道 , 仁政之道 .由此明确: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可以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本文的主旨.2、关于孟子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 .四、朗读训练五、作业1. 背诵2.分类积累词句3.拓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理解名言警句。
天时不如地利 精品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积累文言知识,掌握古今异义词及词类活用现象。
2.了解《孟子》散文的特点,理解孟子的政治主张。
3.背诵短文,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1.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培养学生文言文自学能力。
2.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品味对比、排比等修辞的表达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与“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增强对国家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的认识。
【教学重点】1.背诵默写名句。
2.正确认识“天时”“地利”“人和”的时代意义。
【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文常了解1.孟子:名轲,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
2.《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内容包括孟子的言行、政治学说以及哲学、伦理、教育思想等学术问题论争。
《孟子》在先秦诸子散文中独具风格,对后世散文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与《大学》、《中庸》、《论语》合称四书。
3.孟子生活在战国,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
当时,各大国间“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对此,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最早提出“民贵君轻”主张,呼吁各国诸侯重视人民作用;主张残暴之君是“独夫”,人民可推翻;强烈反对不义战争,认为只有“不嗜杀人者”,才能统一天下。
孟子向往历史上尧舜功绩,到处游说,宣传他的“仁政”、“王道”,并把这寄希望于封建统治发“仁心”,力图维护原始井田制度,使天下归顺,以成就王业,“黎民不饥不寒”。
这反映孟子继承并发展前代政治家提出民本思想,对恢复经济,发展生产,使人民休养生息,有一定作用。
今天看,孟子思想虽有阶级时代局限性,唯心倒退,但许多间接主张,客观上对人民有利,值得肯定。
(二)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如何利用地利克服天时的不利影响天时乃至国运,当是难以左右的。
但若不甘被人蹂躏,若想自己决定船到哪里靠,就得在利用好地利上花些巧思。
本文将利用军事、政治、经济三个角度分别介绍,在坚持对天时的敬畏和尊重基础上如何运用地利取得战胜困难的制高点。
军事:采取主动防御策略谋士孙子曾说:“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想保家卫国,得深刻认识战争中国缘何如此。
咱们看看常见的天时不利因素有哪些。
一、雨雪大难,河流暴涨。
如孙武所言:“兵者,诡道也。
”带兵走军事教条,往往只会死于天灾人祸之下。
政客周恩来反复研究了鲁迅的《阿Q正传》后总结出一句“工夫在诸葛亮之下,神仙也未必做得到”,拿的就是这层意思:孔明比天气预报厉害,依据自身长处灵活应对,走主动防御策略。
二、地域复杂,交通不便。
道路崎岖、人烟稀少,除了对野战中的兵力和运输带来影响,还方便了敌军偷渡过河湖入侵本土。
好比美国的达拉斯就是一座无人问津的草原小镇,但只要核武库在那,谁也别想占领。
以上两点说得实在,那如何运用地利提升自己呢?下面介绍两种军事策略:以少打多和迅速攻破为突破口。
一、以少打多策略派骑兵奇袭敌后,可以在巧妙运用地形和地貌方面获胜。
错综复杂的山路和辽阔无垠的平原,对登山家和平民车辆的艰难脱离,在战士眼里是隐藏优势和精神支援的战利品。
这里人迹罕至,突袭敌人吃惊、击中对手要害、发动对方退却,就不止因为数量上的优势而赢得关键胜利。
二、迅速攻破策略为了突破被动局面,领导者应对战的攻坚能力和战场上的应变能力做出比较充分的准备。
清军乾隆时期也学过游击战,把步卒藏在树丛中,只有等对方逼近近十米之内,才予以一起迎击,藉此免去了负伤的风险。
政治:奠定自身政治基础一个国家政治稳固,有利于经济稳定,从而保障国家安全。
政治上,国情和外部环境两面都要考虑周全:一、国内稳定稳图远不稳图近。
凡是国家政治本身就有不稳定的因素,需在政策制定和执行上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决策,并且广泛征求社会各方面意见,充分发挥人民大众的力量,让政府更多地真正代表人民的利益。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反思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反思二七天时不如地利《孟子》教学目标:1、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2、学习课文层层推理的学习方法,体会孟子作品“雄辩”的风格特点。
教学重点:积累常见文言实词、虚词, 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学习课文层层推理的学习方法,体会孟子作品“雄辩”的风格特点。
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 我们经常听说”孔孟之道”, 上篇课文我们学习了《论语》,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作品《天时不如地利》。
一、读通课文,积累理解1. 学生分小组轮流朗读课文, 读准读通。
读准字音:“夫”,fú,发语词,放在句首,以引起议论。
“粟”,sù:谷子, 与“栗”,lì区别。
“畔”,pàn2. 请学生轮流朗读课文,注意停顿句读,读出韵味。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 PPT 字词积累(考查重难点词句)1、“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2、“是天时”:“是”,“这(就是)”的意思,”3、“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4、“域民”:“域”,界限,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5、“固国”的“固”,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国巩固”。
6、“威天下”的“威”,形容词用作动词,作“威慑”讲。
7、“寡助之至”的“之”动词,作“到”讲。
8、“畔”:通“叛”,背叛。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的】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3.集体朗诵和个人朗诵相结合,体会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重点】1.在熟读的基础上,讨论“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轻重关系,体会孟子的思想。
2. 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难点】学习古人说理论证的方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1.朗读文言文2.查字典、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二、导入1.之前学的《论语八则》是出自哪本书?由何人编纂?2.《论语》是哪个学派的著作?师:今天我们就一同学习另一位儒家代表人物——孟子(文学常识参考: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县)人,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
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存在〈孟子〉一书中。
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
)3.解题。
回答预习题问题:(参考: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论述了战争中民心背向的问题,指出民心所向,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三、初读课文、翻译疏通1.朗读课文(老师范读,学生齐读,要注意正音,读得顺畅)2. 请学生翻译第1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1)解释重点加点字:天时不如地利: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不如(“知之者不如好之者”),比不上。
地利不如人和:人和,指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孟子用“天时”“地利”“人和”来概括有利于作战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
(2)【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请学生翻译第2段,注意以下词语的解释。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
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三篇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孟子被人们称为“亚圣”,在儒家仅次于孔子,孟子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六年级语文《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模板,欢迎大家阅读!【学习目标】1.学习课文层层递进的写作方法,体会文中排比句的表达作用。
2.正确理解天时、地利人和之间的相互联系。
3.懂得“人和”是我们生活中最重要的内容,自觉为社会和谐尽一份力。
【课文题解】1.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地位仅次于孔子,被尊奉为“亚圣”。
2.《孟子》,是一部记录孟子的思想和政治言论的书,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
【串讲课文】原文: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翻译:孟子说:“得天时不如得地利,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翻译:譬如一座内城三里、外城七里的城邑,敌人包围攻打却不能取胜。
原文: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翻译:敌人围攻一定是选择得天时的时日了;可是没有胜利,这说明得天时不如得地利。
原文: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翻译:城墙筑得不是不高,护城河挖得不是不深,兵器和铠甲不是不锐利坚固,粮食不是不多;可是(当敌人进犯时)弃城逃跑,这说明得地利不如得人和。
原文: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翻译:所以说:限制人民不必靠国家的疆界,巩固国防不必凭山河的险峻,威服天下不必恃武力的强大(兵器和铠甲的锐利坚固)。
原文: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翻译:得到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多,失去正义的人帮助他的人少。
原文: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翻译:帮助他的人少到极点,连内亲外戚也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极点,天下都归顺他。
原文: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题目:《天时不如地利》教案: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2.掌握基本的地理知识,如地形、气候、地势等;3.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地理意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学方法讲解法、分组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展示法等。
三、教学内容1.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2.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
四、教学过程第一节:导入教师利用案例,让学生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如秦皇岛之战中,山海关地势之险阻挡了日军侵略中国的步伐;同时,在各个战场上,地形和气候也是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
第二节:教学内容1.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地理因素包括地形、气候、地势等,都是决定历史事件走向的关键因素。
地形之会影响历史事件的发展,是因为地形会影响交通、军事防御、资源分布等方面,从而影响着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例如,长江流域地势平坦,气候湿润,是农业大省,可以支持大量的人口生存和发展;而西藏地形复杂,气候恶劣,资源匮乏,只能适宜少量的人口生存。
2.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地理环境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密切相关。
地理因素会影响人类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
例如,长江流域地形平坦,气候湿润,水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发达,人口密集。
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下,人民可以创造出精致的文化,促进文明的进步。
而西藏地形险峻,气候恶劣,水资源匮乏,自然条件恶劣,人类的发展相对较慢。
第三节:教学扩展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一下在中国历史上哪些战役受到了地理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地形、气候、地势等因素是如何影响的。
2.案例分析教师可以挑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历史事件,例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征战、秦始皇统一六国等,让学生通过分析这些事件,加深对地理因素影响的认识。
3.多媒体展示教师可以选用一些相关的图片、地图、视频等多媒体资料,让学生通过多媒体展示的形式学习和了解地理因素对历史事件的影响。
天时不如地利课程设计
天时不如地利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内涵,分析地理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知识目标包括:掌握地理基本概念,理解地形、气候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掌握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了解不同地理环境下人类活动的特点。
技能目标包括:培养学生观察地理现象的能力,提高地理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包括: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提高学生对地理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地理基本概念、自然地理要素的关系、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等。
具体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物等自然地理要素的基本概念和关系;农业、工业、城市、交通等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制约。
三、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实验法等多种教学方法。
讲授法用于传授地理基本概念和原理;讨论法用于探讨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案例分析法用于分析具体地理环境下的人类活动;实验法用于观察和验证地理现象。
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教学资源本课程的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参考书、多媒体资料、实验设备等。
教材和参考书用于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多媒体资料用于展示地理现象和环境,实验设备用于观察和验证地理现象。
教学资源的选择和准备应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需要,以确保教学的顺利进行和学生的学习体验。
五、教学评估本课程的评估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考试等。
平时表现评估学生的出勤、课堂参与度、团队合作表现等;作业评估学生的知识掌握和应用能力;考试评估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全面理解和运用。
评估方式应客观、公正,能够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
评估结果用于指导和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果,同时也为教师提供教学反馈和改进的依据。
六、教学安排本课程的教学安排规定了教学进度、教学时间和教学地点等。
天时不如地利 教案
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案标题:天时不如地利教案目标:1. 帮助学生理解“天时不如地利”的意义和应用;2. 培养学生分析和评估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能力;3.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做出决策的能力。
教材和资源:1. PowerPoint演示文稿;2. 白板和马克笔;3. 学生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5分钟):1. 在白板上写下“天时不如地利”这个成语,并请学生尝试解释其含义。
2. 引导学生思考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与“天时不如地利”进行联系。
知识讲解(15分钟):1. 使用PowerPoint演示文稿介绍“天时不如地利”的含义和由来。
2. 解释环境因素对决策的重要性,并列举一些实际例子以帮助学生理解。
案例分析(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实际场景或问题进行分析。
2. 学生需要考虑天时和地利因素,并讨论它们对于解决问题或做出决策的影响。
3. 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
练习与讨论(15分钟):1. 分发学生练习册,其中包含一些与“天时不如地利”相关的问题。
2. 学生个人完成练习,并随后进行讨论,分享他们的答案和观点。
总结与评价(5分钟):1. 回顾本课的教学内容,强调“天时不如地利”的重要性。
2. 评价学生在案例分析和练习中的表现,并提供反馈。
拓展活动:1. 鼓励学生自行寻找更多与“天时不如地利”相关的例子,并进行分析。
2. 要求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注意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记录下来。
教案评估:1. 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含义的理解程度;2.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分析和评估能力;3. 学生在练习和讨论中的参与程度;4. 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总结和应用能力。
教案扩展:1. 可以引导学生进一步研究和探讨环境因素对决策的影响,并进行更深入的分析;2.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项目,要求他们在实际情境中应用“天时不如地利”的原则,并撰写报告。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教案
孟子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案标题:孟子天时不如地利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和理解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的观点;2. 掌握运用孟子的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观点;2. 运用这一观点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理解和运用孟子的观点进行问题分析;2.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教学准备:1. 孟子相关文本或资料;2. 学生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孟子的思想,简要介绍孟子的背景和主要观点;2. 引出"天时不如地利"观点,解释其含义。
步骤二:理论讲解(15分钟)1. 分析"天时不如地利"的内涵和意义;2. 通过举例,解释孟子观点的具体应用;3. 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孟子观点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场景。
步骤三:案例分析(20分钟)1. 提供一个实际问题案例,例如城市规划中的选址问题;2. 学生小组讨论,运用"天时不如地利"观点分析和解决问题;3. 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展示不同观点和解决方案。
步骤四:扩展拓展(10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探讨"天时不如地利"观点的局限性和适用范围;2. 提出其他相关观点,如"人事不如地利",与学生进行比较和讨论。
步骤五:总结(5分钟)1. 总结"天时不如地利"观点的核心思想;2. 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重要性;3. 激发学生思考,鼓励他们将这一观点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教学延伸:1.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选择一个实际问题,并运用"天时不如地利"观点进行分析和解决;2. 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孟子的相关著作,深入了解孟子的思想。
教学评估:1. 学生小组讨论和汇报的表现;2. 学生对"天时不如地利"观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3. 作业完成情况和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的观点及作者的论证思路。
2、体会骈句的表达效果。
3、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重难点分析:
1、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2、理清文章采用“逐层深入论证”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常说儒家思想,也就是孔孟思想。
孔子的思想是“博爱”,那孟子的思想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的《天时不如地利》,一同去了解孟子思想吧!
二、检查预习:
1、孟子和《孟子》资料。
孟子:名轲,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以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合称“孔孟”,有“亚圣”之称;孟子的政治主张主要是“仁政”“兼爱”“非攻”,主张和平,反对战争。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张及个人修养。
2、有关孟子的名言。
三、疏通文意:
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模仿录音齐读。
2.指名朗读课文并正音。
3.齐读课文。
4.疏通词句。
(1)借助课下注释,同桌间合作完成逐段疏通文句的任务。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古代城邑有内外城之分,城为内城,郭为外城;三里、七里均非实指,旨在说明城邑之小。
是(是天时不如地利也):作代词用,即“这(就是)”的意思,与“也”合用,构成判断,意思是“这就是……的道理”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域民:“域”,界限,可解释为“限制”,名词作动词用。
固(固国):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指使国巩固。
威(威天下):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动词,“威慑”。
(2)练习:译出下列语句。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四、研析课文: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中心论点提出后作者是怎样进行论证的?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后面部分?
五、赏析全文:
1.短论在论证方法上有什么特色?
2.应该怎样看待孟子“人和”的主张?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课文。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