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
“天时不如地利”“晏子治东阿三年”阅读答案及翻译
阅读下文,完成10-14题。
(17分)[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晏子治东阿三年,景公召而数之曰:“吾以子为可,而使子治东阿,今子治而乱。
子退而自察也,寡人将加大诛于子。
”晏子对曰:“臣请改道易行而治东阿,三年不治,臣请死之。
”景公许之。
于是明年上计(年终考核地方官的治绩),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晏子对曰:“前臣之治东阿也,属托不行,货赂不至;陂(池塘)池之鱼,以利贫民。
当此之时,民无饥者,而君反以罪臣。
今臣之治东阿也,属托行,货赂至,并会赋敛,仓库少内,便事左右,陂池之鱼,入于权家。
当此之时,饥者过半矣,君乃反迎而贺。
臣愚,不能复治东阿,愿乞骸骨,避贤者之路。
”景公乃下席而谢之曰:“子强复治东阿。
东阿者,子之东阿也。
寡人无复与焉。
”10.用“/”给下列句子断句(每句断一处)。
(4分)(1)环而攻之而不胜(2)今子治而乱1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4分)(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亲戚畔.之()(3)晏子对.曰()(4)景公乃下席而谢.之()12.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2)景公迎而贺之曰:“甚善矣,子之治东阿也!”13.甲文中孟子首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点,然后运用论证,列举和的例子,从攻城守城两方面论证了论点,最后强调人心向背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
(3分)14. 乙文中,晏子最初治理东阿的方法体现了甲文中孟子的治国思想,请简要分析。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孟子三章》专题练习(有答案) XXX《孟子三章》专题练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对比阅读XXX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XXX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XXX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XXX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XXX发于畎亩之中,XXX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XXX吾举于士,XXX举于海,XXX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孟子》两章)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为哪一项()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限制。
B.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多助之至.至:抵达。
D.曾.益其所不能曾:通“增”。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而山不加增..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臣以XXX攻宋..C.寡助之至杜少府之任蜀州..D.困于心衡于虑搜于国中..3.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A.一个国家,国内却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土,国外却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B.一个国家,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等的国家和外在的忧患,这个国家就往往会灭亡。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试题及答案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以下哪部古典文学作品?A. 《孟子》B. 《论语》C. 《庄子》D. 《道德经》答案:A2.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主要强调的是什么?A. 地理环境的重要性B. 个人努力的重要性C. 时机选择的重要性D. 人际关系的重要性答案:A3.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天时”指的是什么?A. 天气B. 时机C. 命运D. 时局答案:B4.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地利”指的是什么?A. 地理位置B. 土地资源C. 地势条件D. 地缘政治答案:C5. 以下哪项不是“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所要表达的含义?A. 地理条件比时机更为重要B. 人应该顺应自然C. 环境对成功的影响大于时机D. 个人的努力比环境更重要答案:D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6.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全文是:“天时不如地利,_______。
”答案:地利不如人和7.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出自《孟子》的_______篇。
答案:公孙丑8.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强调了_______在战争中的重要性。
答案:地理条件9. 在“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中,“人和”指的是_______。
答案:人心的团结10. “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告诉我们,即使在不利的_______条件下,只要拥有良好的地理条件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成功。
答案:时机三、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解释“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的含义。
答案:这句话意味着在战争中,即使没有有利的时机,只要拥有有利的地理位置和人心的团结,也能取得胜利。
12. 举例说明“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答案:在商业竞争中,即使没有赶上最佳时机,只要公司选址得当,地理位置优越,并且团队合作默契,也能在竞争中取得优势。
四、论述题(20分)13. 论述“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在现代社会的意义。
答案:在现代社会,“天时不如地利”这句话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天时不如地利”“子贡问政”比较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子贡问政”比较阅读答案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做6—9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子贡问政。
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
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
③足兵兵
④民信之矣信
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
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
[答案]
6.①兵器②疆界③军备④信任,信用
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
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民无信不立
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民信”是“人和”的重要条件之一。
沪教版《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理解精选(含答案题目)
《天时不如地利》一、检查背诵二、根据内容填空:1、孟子,名,字,时期的思想家,他是仅次于的儒家代表人物,被后人称之为“”,他和孔子的学说被称为“”。
本文选自《》,它的作者是。
2、本文的中心论点3、文中用“”和“”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条件和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5、“”这四句运用了”6、“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的重要性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8、第一段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9、第二段采用论证方法,作用是具体有力地论证了“”的观点。
10、第三段运用论证方法,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观点。
本语段又运用了修辞手法,表达效果是双重否定排比句有肯定,加强语势的作用,极言。
11、第四段进一步论证了欲得“”,必先“”,突出“”在战争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孟子“”思想。
12、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句回答)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14、“”“”“”是决定一场战争胜利与否的条件。
其中、是客观条件,是主观条件。
而决定“”的关键是“,”。
(用文中的话来回答)15、写出文中的通假字。
通三、解释加点字:)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B攻亲戚之所畔结构助词C寡助之至到D天下顺之代词 E 环而攻之代词2、下面对课文的理解全部正确的一项是()①文章先用攻城而未能取胜的例子来论证“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 练习题512复习用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512复习用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512复习用六年级中文“时间不如地点”名称:_________一、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孟子》。
公孙秋霞。
《孟子》是孟子及其弟子所著的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善于言辞。
其文章气势恢宏,论证严谨,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2、孟子,名轲,字子舆,思想家、教育家。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后世常常“孔孟”并称。
他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著有《孟子》。
二、主要内容及思想短文《时不我待》描述了战争中的民心问题,指出民心是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突出了“人和”在战争胜负中的决定性作用,体现了孟子的“仁政”思想。
从决定战争胜负的因素出发,通过对“时机”、“地理优势”和“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人和”在战争胜利中的决定性作用。
因此,本文通过引申,提出了“得道多助,失道少助”的诊断,并阐述了实施“仁政”的必要性。
从战争到国事,真理由浅入深,很有说服力,说明"人和"决定战争的胜负;;“仁政”能否实施,决定了君主能否获得世界的重要意义。
第三,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强调“人和”的重要性)论据:“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进攻“不胜”-------天时不如地利城市不高,池子不深,军事革命不强,不赚钱,小米不多;被托付去的防御是“去”——地理优势不如人的和谐(战争中“人的和谐”的需要)(类比):该地区的人\\加强国家\\统治世界------治理国家需要“人的和谐”(结论):得道多助―顺之失道寡助―畔之(“人和”必胜)通过比较论证,本文提出了“正义比不正义更有帮助”的观点(请注意,这是一个“观点”,而不是一个“中心论点”)四、写作特色(1)本文善于运用转喻的方法。
从文末开始,孟子虽然反对战争,但多次提到战争。
例如,这是为了迎合王子们的心理,以便有机会向王子们宣传他们的“仁政”主张。
(2)文章析理精微,议论恢宏,气势奔放,阐明引申层层深入,逻辑性很强;还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使文章生动形象。
【初中语文】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练习题)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课时作业(二十二) [22 《孟子》三章](891)1.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题目。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乙】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
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
奚①以知其然也?民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敬上畏罪,敬上畏罪则易治也;民贫则危乡轻家,危乡轻家则敢陵②上犯禁③,陵上犯禁则难治也。
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贫。
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
(选自《管子》)【注】①奚:疑问代词,相当于“何”。
②陵:侵犯,这里是违抗的意思。
③犯禁:触犯禁令。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是以善为.国者③必先富.民(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B.得道.者多助伐无道.,诛暴秦C.然后治之.无丝竹之.乱耳D.民富则.安乡重家然则.何时而乐耶(3)理解填空。
两文都论述了治国之道,都强调,甲文从的角度来论述,乙文则从的角度来论述。
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
……后特征为洛阳令。
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
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
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叩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
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
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
”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
”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
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阅读附答案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阅读附答案【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周武王克殷(1),召邵公问曰:“殷之士众,奈何(2)处之?”邵公对日:“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王日:“不可!”邵公出,周公入,王日:“为之(3)奈何?”厨公曰:“使各居其宅,田其田,无变旧制,惟仁是亲。
百姓有过,在予一人。
”武王曰:“广大乎,平天下矣!凡所以贵士君子者,以其仁而有德也。
”注释:克殷:攻下殷都。
殷,商朝的都城。
奈何,怎么办,怎么处置。
为之:对他们。
之,指士众。
1.解释下列划线字在句中的含义。
①寡助之至②亲戚畔之③委而去之④以其仁而有德也2.翻译。
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有罪者杀之,无罪者活之,何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以”字的解释,不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B.以天下之所顺C.以其仁而有德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4.甲文提出了“__________________”的中心论点,最后得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结论,文章第二、三两段主要采用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5.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也体现了“得道”的思想,请你结合现实或历史,再举出一个论证“得道者多助”的事例。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练习(含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对比阅读中考真题|文言文+文言文|文言群文|古诗词+文言文(2024·云南昭通·二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译注》)[乙]秦攻赵长平,齐、燕救之。
秦计曰:齐、燕救赵,亲,则将退兵;不亲,则且遂攻之。
赵无以食,请粟①于齐,而齐不听。
周子②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③,而齐、燕之计过矣。
且赵之于燕、齐,隐蔽也④,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今日亡赵,则明日及齐、楚矣。
且夫救赵之务,宜若奉漏壅⑤,沃焦釜⑥。
夫救赵,高义也;却秦兵,显名也。
义救亡赵,威却强秦兵,不务为此,而务爱粟,则为国计者过矣。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粟:粮食②周子:齐国谋臣,其名不详。
③中:得,适合。
④隐蔽:屏藩,屏障。
⑤奉漏壅:意为捧着漏瓮。
⑥沃焦釜:浇烧干的锅。
1.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3)则且遂攻之且:(4)则明日及齐、楚矣及:2.翻译下列语句。
(1)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3.[甲][乙]两文都谈论了战争取胜之道,二者有何异同?4.由[甲][乙]两文,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答案】1.放弃同“叛”,背叛将要到,波及 2.(1)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
(2)这就好比牙齿有嘴唇保护一样,没有了嘴唇,牙齿就要受冻。
3.异:[甲]文主要论述“人和”的重要性,强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文则强调“唇亡齿寒”的道理,说明齐国只有联合赵国抗秦才能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 .(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 .(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限两个字)。
4 .(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
(2)《小石潭记》“如鸣琼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二)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答案
问题补充: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两组是()
A.B.C.D.E.2.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从学过的课文中举出一例证明本文论点。
4.把下面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解析:
1.AB;2.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略(只要所举例子能证明本文论点即可。
)4.凭借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提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阅读附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阅读附答案
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①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②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③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④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⑤故曰,_________________,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___________________。
⑥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⑦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⑧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⑨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得道者多助:_______________
(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
(3)兵革非不坚利也:___________
(4)天下顺之:________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1)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环而攻之而不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这段文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①句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B.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意图不是论战争,而是借论战争来说明实行“王道”的必要性。
天时不如地利测试题
《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一.基础1.《天时不如地利》选自 ,作者: ,名 , 字 , 时期的 家。
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 、 。
2. 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 。
(2)本文的主旨句是: , 。
(3)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 这两个论据分别是从 和 两个角度证明中心论点的。
3. 解释加点词的意思。
天时: 地利: 不如: 人和:三里之城.: 七里之郭.: 环.而攻之: 池.非不深也: 委.而去.之: ( ) ( ) 兵革..非不坚利也:( ) ( )( ) 米粟非不多也: 封.疆之界、:( )( ) 威.天下: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得道者: 寡助之至..:( )( )失道者: 亲戚畔.之: 天下顺.之: 二.请理清全文的结构:三.问答题: 1. 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是什么他们之间的关系是2.把“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的句子改成:“城高,池深,委而去之……”好不好为什么3.为什么“人和”比“天时”、“地利”更重要4..本文的论证方法有哪些本篇在论证方面的特点是什么5.本文的君子是指什么(用文中词语回答。
)现代生活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仍然有其普遍的意义,请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道”的理解。
6.本文主要是谈战争还是政治为什么7.“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这句话是主张打仗的还是不主张打仗的,为什么8.在战乱不止,各国之间你死我活的战国时代,如果说施行仁政的大道理,君王会不会采纳呢善辩又有些“狡猾”的孟子采用了什么办法《天时不如地利》课堂测试题答案三.请理清全文的结构:第一层次:(第1句),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第二层次:(第2-4句),列举两个事例,从进攻和防御两方面分别论证分论点。
第三层次:(第5-8句),进一步深入论证“得道”即“得人和”,“得人和战必胜”。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题(附答案)
时不如地利》练习一、填空: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4、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两个语句:]二、、解释加点字:1、地利..()()..不如人和2、七里之郭.()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5、委.而去.之()()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8、以天下之所顺.()9、·..之所畔.()()10、攻亲戚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1、环.而攻之()三、翻译句子: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6、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选择题1.下列句中“之”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是______—A.三里之城B.夫环而攻之C.七里之郭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B.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C.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D.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3.以下不是判断句的一句句子是_____A.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B.是天时不如地利也C.是地利不如人和也'D.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一句运用的修辞手法是_____A.对偶B.排比C.对比D.比喻11.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________A.孟子和孔子是同时代的思想家,同是儒家的代表人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
[天时不如地利翻译]天时不如地利第一篇天时不如地利:《天时不如地利》阅读附答案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加粗词语。
(1)环而攻之而不胜_________________(2)委而去之_________________(3)亲戚畔之_________________2.下列加粗词古今词义不同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B.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D.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3.选出理解有误的一项()A.第一段紧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心论点,提出了论题。
B.第二段主要论述的是天时不如地利。
C.第三段中的一组排比句,主要是列举事实来证明观点。
D.第四段更进一步论述了人和的实质。
4.翻译下面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5.结合这篇文章,举出历史事例说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个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参考答案:1.(1)包围;(2)丢弃;(3)同叛,背叛2.C3.A4.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背叛的国君,所以,(能实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
【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唐诗宋词、古文名句、古诗试题、古人列传、作文大全、小说阅读、散文阅读、励志名言、好词好句、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Tang poems and Song poems, ancient famous sentences, ancient poetry test questions, ancient biographies, composition books, novel reading, prose reading, inspirational quotes, good words and good sentence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Learn about the different formats and writing styles of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甲】赤壁【乙】天时不如地利阅读答案与翻译【甲】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02《天时不如地利》练习及答案
《天时不如地利》练习一、文学常识1.天时..: 2.地利..:3.人和....:..: 4.三里之城5.环.而攻之:6.夫.环而攻之:7.池.非不深也: 8.兵革..非不坚利也:9.委.而去之: 10.委而去.之去:1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3.封疆之界..不以山溪之险:....: 14.固国15.威.天下: 16.寡助之至..:17.亲.戚畔之: 18.亲戚.畔之:19.亲戚畔.之: 20.天下顺.之:三、语句翻译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2.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失道者寡助。
5.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6.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内容理解1.这篇文章运用了和的论证方法,阐述了的中心论点。
作者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其结论是“”。
3.孟子用“”“”“”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的重要性。
4.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和“”的观点。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即“人和”)的句子是“。
”8.文段④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证了的重要性,推出了的结论。
9.孟子在文中指明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是,它就是下文说的“多助”和“”。
10.从上文看,得“人和”的实质是“”,得“人和”的最佳局面是“”。
要巩固国家的根本方法是。
11.文章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接着分别举了和的例子,突出了“人和”的重要;最后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进一步阐发欲得“人和”,必先要。
全文紧紧围绕“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时不如地利》
二、根据内容填空:
1、孟子,名,时期的思想家。
本文选自《》。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3、文中用“攻而不胜”和“委而去之”的例子有力的证明了“
”和“ ”的观点。
4、孟子用“ ”“ ”“ ”来概括有利于战争的各种客观条
件和主观条件,并强调了“ ”的重要性。
5、“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这
四句运用了的修辞手法,写出了防御一方的“ ”。
6、“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这句话运用了
手法论证了“得道”的重要性。
7、请写出本文中含义深刻、富有哲理、至今仍然被人们经常引用的
两个语句:
三、解释加点字:
1、地利不如人和()()
2、七里之郭()
3、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4、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5、委而去之()()
6、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7、域民不衣封疆之界()
8、以天下之所顺()
9、攻亲戚之所畔()()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11、环而攻之()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环而攻之
B、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C、寡助之至
D、天下顺之
E、攻亲戚之所畔
五、翻译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戈之利。
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答案:
二、1、轲,战国《孟子》
2、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3、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4、天时、地利、人和人和
5、排比地利不如人和
6、对比
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三、解释加点字:
10、地利不如人和(指有利于作战的地形)(得人心,上下团结)
11、七里之郭(指外城墙)
12、是天时不如地利也(这,这是)
13、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指内城墙)(护城河)
14、委而去之(抛弃)(离开)
15、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16、域民不衣封疆之界(限制)
17、天下顺之(服从)
18、攻亲戚之所畔(同“叛”,背叛)
10、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建立威信)(兵器)
11、环而攻之(围)
四、下列句中“之”的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A )(D )
环而攻之代词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的
寡助之至到
天下顺之代词
攻亲戚之所畔去独
五、翻译句子:
1、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得到的帮助就少。
2、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地势的险要,在天下建立威信不能只靠锐利的兵器。
3、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4、适宜作战的天气不如有利作战的地形,有利作战的地形不如人民上下团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