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5)

[题目]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的选文,回答问题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作者孟子,战国人,是孔子以后_______思想的代表人物。

2. 下列朗读节奏正确的一组是 ( )

A.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B.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3. 对“得道者多助”理解正确的是 ( )

A. 能搞好内部团结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B. 能讲明正确道理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C. 能懂得统治方法的君主,他帮助支持的人就多。

D.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

4. 这段文字论述的中心意思是 ( )

A. 民心所向,上下团结,则战无不胜。

B. 不能靠划定的疆域界线,管理百姓。

C. 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巩固国防。

D. 不能靠武力的强大,震慑天下。

[题解]

第1题。考查文学常识。

答案: 儒家

第2题。考查朗读节奏辨正。

答案: C

第3题。考查对主旨句理解辨正。答案: D

第4题。考查对中心意思的理解。答案: A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选择题(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器) 池.非不深也(池塘)

B.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故.君子有不战(所以)

C.寡助之至.(极点) 城.非不高也(内城)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区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三里之城.城.非不高也

B环而攻之.而不胜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C 自富阳至.桐庐寡助之至.

D委而去.之过中不至,太丘舍去.

3.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狼之并驱如故

B.水陆草木之花

C.亲戚畔之

D.康肃笑而遣之。

4.选出下列翻译正确的一项()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都,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B.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C.委而去之(萎靡不振地逃跑)

D.池非不深也(池塘不是不深)

5.选出对文章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

A.孟子认为“战必胜”的必要条件是“得道”。

B.“君子”是指追随贤明君主的人

C.文章主要论述了弱者可以战胜强者。

孟子《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学考试练习题

孟子《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学考试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对比阅读经典题型汇编一.[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

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夫以老者之智

D.属予作文以记之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2分)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译文:

9.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2分)

答:

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2分)

【答案】6、①这里是限制的意思②通“返”(返回)7、C8、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9、把兵库里的武器融化后制造农具,给百姓使用;打开粮仓救济贫苦的人10、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精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附参考答案)

中考课内文言文阅读精选《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附参考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一)[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àng):原野。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⑴寡助之至()⑵亲戚畔之()⑶所恶勿施尔也()⑷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句子: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答:【答案】18.(4分)(1)至:极点(2)畔:同“叛”,背叛。(3)所恶:所厌恶的东西(事情)。(4)走:跑。(每词1分)19.(3分)句子: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句子1分,翻译2分)20.(2分)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第二句和第三句,每句1分,只写第一句不给分)21.(2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答“失道者寡助”给1分)22.(4分)不一样。甲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施行的“仁政”;乙文所说的“道”,指的是统治者得天下的方法、途径。(每层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三)[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尖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乙]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选自《论语》)6.解释文中加点的字。(2分)①兵革非不尖利也兵()②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③足兵兵()④民信之矣信()7.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①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译文:②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译文: 8.[甲] 文中提出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乙]文重点强调的观点是什么?(3分)答:9.你认为[甲] [乙]两文重点强调的内容有什么关系?(3分)答:【答案】6.①兵器②疆界(答“限制”也算对)③军备(军队)④信任,信用7.①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②从古到今,人都有一死,(如果)不取信于民,国家就无以立足。8.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或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民无信不立(或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9. [甲] 文重点强调的“人和”(“得道”)与[乙]文重点强调的“民信”(“取信于民”),二者有密切的相关性。“民信”(“取信于民”)是“人和”(“得道”)的重要条件(或“内容”)之一。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北京市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练习及答案(2017年北京市中考题)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4-7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下列各组加点词句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A. 天时不如地利自云先是闻秦时乱

B. 地利不如人和至若春和景明

C. 环二攻之而不胜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D. 池非不深也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5.用现代汉语翻译词句。(2分)

委而去之翻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依据全文对“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2分)

【甲】只要有规定的边疆界线,有限要的山河,有强大的武力,就能使人民安居乐业,巩固国防,威慑天下。

【乙】使人们定居下来保证他们不迁徙,靠划定边界是不行的;巩固国防靠山河的险峻是不行的;威慑天下靠武力强大是不行的。

7.结合上下文和下面的【链接材料】,简要说明这段文字共同体现了怎样的思想。(3分)

【链接材料】

勾践①说于国人曰:“寡人不知其力之不足也,而又与大国执仇,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此则寡人之罪也。寡人请更②。”于是葬死者,问伤者,养生者;吊有忧,贺有喜;送往者,迎来者;去民之所恶,补民之不足。……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国之父兄请曰:“昔者夫差耻吾君于诸侯之国,今越国亦节③矣,请报之。”……果行,国人皆劝④。父勉其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曰:“孰是君也,而可无死乎⑤?”是故败吴于囿⑥,又败之于没⑦,又郊败之。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汇编

一、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 1— 18 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

A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 、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 、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环而攻之而不胜 (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 (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 (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 、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

B.委而去.之去:离开

C.寡助之至.至:到 D.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

A.三里之.城天下顺之.

B.委而.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顺为正者

D.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

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人,结构缜密。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三里之城.城:内城

B.环.而攻之环:围

C.委.而去之委:放弃

D.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士兵

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

例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A.念无与为乐者.

B.卿今者.才略

C.或异二者.之为

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

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文章集中反映了孟于“仁政“法治”的思想。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又证明论点,逻辑严密,说服力强。对比论证的方法来

D文精收站介,这来用明上口,期读时要注值节;奏正确。例如:‘”城/非不高也”“战/必胜矣”。小品敢/君子有不战,

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 ; ; ;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

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

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

(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

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

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

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

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

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

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

2005年芜湖市

(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

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

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

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2分)

(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

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

B、必有/得天时/者矣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

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

答:

24?分)答:年四川省攀枝花市2006分)分,每小题28-10阅读《〈孟子〉二章》,完成小题(6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

时不如地利也。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M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

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

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 / 10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

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

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

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

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

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

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

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

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9分,每小题3分)

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译文:

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

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

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

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

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15分)

[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②与:同“为”,替的意思。③尔也:而已。④圹(ku 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4分)

(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

3 / 10

(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

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3分)

句子:

翻译:

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2分)

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2分)

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4分)

答:

2007年浙江丽水

(二)(11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