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合集下载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1]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1]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2009——2011)(一)2011湛江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2023年中考语文文言文专题训练《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课内阅读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回答各题。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知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委.而去之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2.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3.《孟子》说服力极强,结合文段中的语句具体分析其语言特色。

4.《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说“得道着多助”,下面的链接材料中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链接材料】孟子曰:“桀、纣之失天下者,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①也。

”【注释】①圹(kuàng):野外。

5.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问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兵.革非不坚利也兵:武器B.委而去.之去:离开C.三里之城.城:外城D.寡助之至.至:极点(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寡助之.至往之.女家B.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C.然而不胜者.以顺为正者.D.环而.攻之何苦而.不平(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著作的语录体典籍。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含答案附文言文的词类活用技巧(一) 阅读回答下列问题(共4小题,共28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7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3.(7分)下面是有关本文的分析,请根据文章内容将其补充完整。

(前两空用自己的话回答,后两空用原文回答)文章先用“三里”“七里”等词语来强调防守方虽____________,但占有地利,用“环而攻之”来表明进攻方____________,用攻方无法取胜的结果证明地利的重要。

然后再用一组排比句,表明防守方占有地利,用其最终却“____________”的结果证明人和的重要。

在此基础之上,文章最后阐明了作者的观点,告诉我们君子“战必胜”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限两个字)。

4.(7分)(1)《伯牙善鼓琴》中“钟子期必得之”一句中“之”是代词,代“伯牙所念”,《核舟记》中“能以径寸之木”中“之”相当于“的”,文中“七里之郭”一句中“之”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2)《小石潭记》“如鸣珮环”一句中“环”是指“圆形中间有孔的玉器”,《醉翁亭记》“环滁皆山也”一句中“环”是“围,绕”的意思,本文中“环而攻之而不胜”一句中,“环”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

(二) 阅读《《孟子》两章》回答下列问题(共5小题,共40分)《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题专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真题专练)(原卷版)-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17:《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卷版)真题专练【12023年山东省聊城市中考语文真题】课内文言文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成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感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威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6. 加点词语解释或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 委而去.之一狼径去.B.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皆以.美于徐公C. 七里之郭.出郭.相扶将D.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7. 翻译句子。

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8. 举例证明“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这一观点。

【22023年黑龙江省大庆市中考语文真题】选出下列加点虚词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A. 有仙则.名险躁则.不能治性(《诫子书》)B. 无丝竹之.乱耳环而攻之.而不胜(《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 旧南阁子也.当余之从师也.(《送东阳马生序》)D. 以.当南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32023年四川省成都市中考语文真题】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足肤皲裂而.不知B. 左臂挂念珠倚之.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C. 相与步于.中庭行者休于.树D. 何.处无竹柏水何.澹澹【42023年湖北省潜江、天门、仙桃、江汉油田中考语文真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 项伯畔.楚而归汉攻亲戚之所畔.(《得道多助,失道寡助》)B. 辄引.车避道属引.凄异C. 异一夫之.用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D. 以.佐国安人先帝不以.臣卑鄙【52023年广东省广州市中考语文真题】根据课本,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试卷及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个词在文中表示“道义”?A. 天时B. 地利C. 人和D. 域民2. 文中“三里之城,七里之郭”中的“郭”指的是什么?A. 城墙B. 城池C. 护城河D. 城门3. “委而去之”中的“委”字的意思是?A. 扔掉B. 委托C. 放弃D. 委屈4. “得道者多助”中的“道”字指的是?A. 道路B. 道理C. 道义D. 道德5.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孟子强调的治国理政要素?A. 封疆之界B. 山溪之险C. 兵革之利D. 人和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2. 地利3. 人和4. 域民5. 威天下三、句子翻译(每题3分,共15分)1.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2.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3.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4.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5.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四、默写填空(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不如______,地利不如______。

”2.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______之险,威天下不以______之利。

”3. “得道者______,失道者______。

”五、内容理解概括(5分)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孟子的战争观和治国理念。

六、描写手法(5分)请分析文中使用了哪些描写手法来阐述孟子的观点。

七、句子赏析(5分)请任选一句进行赏析,并说明其表达效果。

八、人物环境情感分析(5分)请分析文中体现出的人物、环境及情感特点。

九、主旨剖析(5分)请阐述本文的主旨,并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答案: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C. 道义2. B. 外城3. A. 封疆之界4. C. 放弃5. D. 战争胜利取决于民心向背和道德支持二、解释字词(每题2分,共10分)1. 天时:指自然气候条件,如晴天、雨天等。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

中考文言文试题—《得道多助,失道寡助》(3)[题目]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 在文中横线上填写出课文原句。

2. 用“/”划出下边句子的节奏。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3. 文中的“畔”是一个通假字,它与_______相通,意思是_______。

4. 用加点的词各写一个成语。

① 多助之至: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失道者寡助:_______、_______、_______。

5. 选出加点词词义基本相同的一组 ( )A. 池非不深。

B. 兵革非不坚利。

园林池沼宽畅。

可汗大点兵。

C. 然而不胜者。

D. 攻亲戚之所畔。

不以木为之者。

辍耕之垄上。

6.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本文采用的论证方法是:举事例,讲道理。

B. 本文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

C. 文章通过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论述,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D. 孟子所说的“人和”指的是: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

7. 孟子认为决定战争胜负的最主要条件是_____________,《曹刿论战》中的曹刿认为“可以一战”的最重要条件是(用课文中句子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

[题解]第1题。

考查识记默写。

答案: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第2题。

考查划出句子节奏。

答案: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第3题。

考查对通假字的理解。

答案: 叛背叛第4题。

考查对词及成语的把握。

答案: ①至高无上至理明言如获至宝等②孤家寡人孤陋寡闻曲高和寡寡廉鲜耻第5题。

考查对词义的理解。

中考文言文专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专练集锦

中考文言文专题《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专练集锦

中考复习资料《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阅读真题(后附部分答案)2020年04月《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阅读题一、(2018年湖南省岳阳市中考题)(甲)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

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者耶?”(选自《战国策•齐策》)5.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七里之郭.(_____)(2)委而去.之(_____)(3)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4)天下顺.之(_____)(5)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_____)(6)使者不说.(_____)6.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的句子标出停顿。

(每句标一处)。

(1)天时不如地利(2)岁亦无恙耶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苟无民,何有君?8.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都阐释了①______的治国理想,但语言风格不同,(甲)文大量使用②_______、③________句,语言气势磅礴;(乙)文则大量运用④________句,语气强硬,不容置辩。

二、(2017年北京市中考题)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列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9-2013对比阅读中考题集

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2019-2013对比阅读中考题集

人归来的情景。
答案:(1)D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奉命于危难之间(《出师表》)
B.环面攻之而不胜 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居庙堂之高则忧 其民 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D.满目萧然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2)A
(6)选文(三)中孟子认为君主怎样做才能够“战必胜”?理由
是什么? (6)“得道”即“施行仁政”.理由:得道者多助.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202X·山东省德州卷】
(二)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
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
10.(2分)本文中,孟子认为在决定战争胜负的三个因素中,最 重要的因素是什么?
答:
10. (2分)人和
理好阿县啊!”子奇治理阿县,把兵库里的兵器锻造成为耕田的农
具,打开粮仓来救济贫穷的人民,阿县治理得整整有条。魏国的人
听说小孩子治理阿县,兵库里没有武器,粮仓里没有积粮,于是就
起兵攻打(齐国)阿县,阿县的人父子兄弟相互鼓励,以自己家的
兵器打败了魏国军队。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2 分)
返回导航 上页
下页
【乙】齐王使使者问赵威王后。书未发,威后问使者曰:“岁亦无
恙耶?民亦无恙耶?王亦无恙耶?”使者不说,曰:“臣奉使使威
后,今不问王,而先问岁与民,岂先贱而后尊贵者乎?”威后曰:
“不然,苟无岁,何以有民?苟无民,何以有君?故有舍本而问末
者耶?”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练习题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2004年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习题集锦一、(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及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训练题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池非不深也池:护城河B.委而去.之去:离开C.寡助之至.至:到 D.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项是( )A.三里之.城天下顺之.B.委而.去之环而攻之而.不胜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顺为正者D.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3.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全文的中心论点。

B.文章通过对“天时”“地利”“人和”三个条件的比较,阐述了“地利”对战争胜利的决定性作用。

C.文章“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论断,阐明了统治者施行“仁政”的必要性。

D.文章论证中运用排比、对比等手法,使文章气势恢宏,层层深人,结构缜密。

4.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三里之城.城:内城B.环.而攻之环:围C.委.而去之委:放弃D.兵.革非不坚利也兵:士兵5.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是( )例句: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A.念无与为乐者.B.卿今者.才略C.或异二者.之为D.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6.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文章集中反映了孟于“仁政“法治”的思想。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正反又证明论点,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对比论证的方法来D文精收站介,这来用明上口,期读时要注值节;奏正确。

例如:‘”城/非不高也”“战/必胜矣”。

小品敢/君子有不战,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不足为外人道.也B.委而去.之去.国怀乡一狼径去.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以.天下之所顺以.光先帝遗德D.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宋何罪之.有8.对“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一句翻译恰当..的一项是()A.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B.品德高尚的人故意不战,只要战就一定能取得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与答案一、选择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句话表达的意思是:A. 人在成功的时候会得到更多帮助B. 失败后,周围的人会离你远去C. 人在成功时需要更多的帮助和支持D. 成功后,你会变得更加独立答案:C2.以下哪项不是失道的原因?A. 缺乏诚信B. 没有正确的价值观C. 缺乏执行力D. 人际关系差答案:D3.失道后,以下哪个方法最不可取?A. 寻找正确的人生方向B. 逃避现实C. 反思自己的错误D. 重新树立信心答案:B4.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是:A. 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B. 具有创新精神C. 具有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D. 以上都是答案:D5.“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A. 成功的道路B. 道德C. 正确的方向D. 知识、技能答案:C二、填空题1.失道的原因有很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_______观。

答案:价值2.失道后,我们应该及时反思自己的错误,寻找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3.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是具备扎实的专业_______。

答案:知识4.“得道多助”中的“道”指的是正确的_______。

答案:方向5.失道后,我们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如重新树立_______。

答案:信心三、问答题1.什么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答:这是一句成语,意思是在人生的道路上,如果能够找到正确的方向,就能得到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相反,如果失去了正确的方向,就会变得孤独和无助。

2.失道的原因有哪些?答:失道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正确的价值观。

此外,缺乏执行力、人际关系差等也是失道的原因。

3.成功者的共同特点有哪些?答:成功者的共同特点包括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创新精神、超强的意志力和毅力、良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的价值观和目标意识等。

同时,成功者还需要具备积极乐观的态度,勇于承担责任和决策,并能不断学习和进步。

四、判断题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是一句表达人生哲理的成语。

答案:正确2.失道的原因只有缺乏正确的价值观一种。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专项训练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 :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专项训练
8.解释下面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 )(2)寡助之至( )
9.请简要概括孟子对战争的看法。
阅读文言文(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完成下面小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A.本文以议论为主,逐层推进,一气贯通,气势充沛,体现了孟子“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
B.本文先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接着两两比较,指明“天时”的重要性。
C.文章运用了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证明作者的观点,逻辑严密,说服力强。
D.文章对于“得道者多助,失曲同工之妙。乙文相当于论证了甲文的哪一观点?请写出具体语句(限一小句),并结合乙文的内容和思路进行分析。
18.阅读下面选文,完成问题。
【甲】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日: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A.七里之郭:外城亲戚畔之:同“叛”,背叛
B.委而去之:放弃齐军使治阿:派遣
C.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域追者反曰:同“返”,返回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练习题一、默写句子(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

得道者多助,。

寡助之至,;多助之至,。

,攻亲戚之所畔;故,。

”参考答案:(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选择题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如果敌人围攻一个有城墙的城池,即使敌人有得天时的优势,也不一定能打赢,因为城墙高,城池深,兵器锋利,粮食充足,如果城池内部团结一致,那么即使地利不如敌人,也能够获胜。

因此,国家的疆界不是封建王朝的界限,国家的稳固也不是靠山川险阻,国家的威望不是靠兵器的利益。

得道者会得到很多帮助,失道者会受到很少的帮助。

当失道者遭到困境时,亲戚会背叛他。

当得道者遇到困难时,天下会支持他。

所以,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1)夫环而攻之环:围攻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武器3)委而去之委:放弃4)寡助之至至:到达极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意思是: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4.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人和。

我认为文中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的句子是“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因为这个观点强调了仁政的重要性,表明君主应该以仁政来治国,这样才能得到天下人的支持。

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委而去之():放弃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疆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武器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意思是:通过攻击亲戚的弱点,利用天下的支持,君子可以不用战斗就能获胜。

8.文中体现了___怎样的治国主张?___强调了人和的重要性,认为国家的稳定和繁荣需要人民的团结和互助,而不是靠武力和地理条件。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练习

得道多助_失道寡助练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测试题班级:姓名:一、解释一词多义: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2、得道.者多助()3、伐无道.,诛暴秦()固: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池:1、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2、池.非不深也()国:1、固国.不以山溪之险()2、搜于国.中三日三夜()二、解释加点词:1.天时.不如地利.()()2.环.而攻之而.不胜.()()()3.夫.环而攻之()4.城.非不高也()5.米粟非不多.也()6.是.天时不如地利也()7.兵革..非不坚利.也()()8.委.而去.之()() 9.域.民不以.封疆之界()10.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1.故君子有.不战()12.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3.寡.助之至,亲戚畔.之()()三、翻译下面句子:1、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4、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5、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答案:二、解释一词多义:道:道路仁政道义固:巩固固执,顽固池:池塘护城河国:国防国都三、解释加点词:1、围攻表转折2、发语词3、这4、泛指武器装备5、委:放弃;去:离开6、限制凭借7、震慑8、少“畔”同“叛”,意义:背叛。

四、翻译下面句子:1、所以说,管理百姓(限制老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2、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3、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内外亲属(兄弟骨肉)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中考题集锦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了,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好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7.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

(4分)(1)夫环而攻之环:(2)兵革非不坚利也兵:(3)委而去之委:(4)寡助之至至: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 B.然而不胜者得道者多助C.固国不以山溪之险以天下之所顺 D.寡助之至天下顺之19.请将文中画线句子“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20.作者认为决定战争胜利的主要条件是什么?你认为文中哪个句子最能体现作者的仁政思想?(2分)参考答案(一)17.(1)包围(2)武器(3)放弃(4)极点18.C 19.译文:用天下百姓都归顺于你的这一条件,去攻打连内外亲属都背叛他的人,所以说实施仁政的国君不打战则已,如果打战,就一定能取胜。

20.①人和。

②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二)2011绍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课文《<孟子>两章》)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4分)(1)委而去之()(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4)寡助之至,亲戚畔之()16.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 环而攻之而不胜委而去之B.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得道者多助C.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多助之至,天下顺之D.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17.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两章》中考习题集锦2004年四川省遂宁市文言文阅读(每小题2分,共10分)(一)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三),,,;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四)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选文横线上应填的文字正确的一项是()A、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B、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

D、池非不深也,城非不高也,M粟非不多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2、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环而攻之而不胜(环:包围)B、池非不深也(池:水池)C、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3、对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B、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方圆三里那样的小城和方圆七里的大城)C、委而去之(弃城而逃)D、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不能只靠武力强大来震慑天下)4、下面判断有误的一项是()A、《孟子》相传是孟子及其弟子所作。

B、文章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模式。

C、文章第(四)段运用了正反对比论证和举例论证的方法。

D、本文骈散结合,读来琅琅上口,朗读时要注意节奏正确。

比如“城/非不高也”、“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5、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文中与“得道者”意思相同的一个词是“君子”。

B、作者在论述战争的三个要素时,着重强调了“人和”。

C、文章的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D、文章集中反映了孟子“仁政”、“法治”的思想。

1 / 102005年芜湖市(一)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20、解释下列加上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2分)(1)委而去之委:(2)亲戚畔之畔:21、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示正确的一项是()A、天时/不如地/利B、必有/得天时/者矣C、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D、域/民不以/封疆之界2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分)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23、对“天时”“地利”“人和”三者在军事上的不同作用,作者持怎样的看法?(用文中句子回答)(2分)答:24?分)答:年四川省攀枝花市2006分)分,每小题28-10阅读《〈孟子〉二章》,完成小题(6 ,失道寡助得道多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M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2 / 10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8、下列加点的实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域:区域、地域B、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畔:通“叛”背叛C、傅说举于版筑之间举:被选拔,被起用D、必先苦其心志苦:使……受苦9、下列四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属予作文以记之B、环而攻之而不胜杜少府之任蜀州C、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曹操比于袁绍D、择其善者而从之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10、选择对文章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A、《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强调了在治理国家中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B、《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这一中心论点。

C、遭腐刑而著《史记》的司马迁,幼年丧父发奋读书的欧阳修,身残志坚的张海迪等三人的故事不能证明“生于忧患”的道理。

D、《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告诉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苦难是对人生的一种磨练,我们只有战胜苦难,才能取得成功。

三、把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文。

(9分,每小题3分)11、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译文:12、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译文:1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2007年天津市(人教四年制)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语文试卷三.(本大题共5小题,共15分)阅读下面两个文言文语段,回答18~22题。

(15分)[甲]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 孟子曰:“桀、纣①之失下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

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得其心有道:所欲与②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③。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④也。

”注释:①指夏桀、商纣,古代的暴君。

②与:同“为”,替的意思。

③尔也:而已。

④圹(ku àng):原野。

18. 解释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具体含义。

(4分)(1)寡助之至()(2)亲戚畔之()3 / 10(3)所恶勿施尔也()(4)兽之走圹()19. 甲文认为“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的结果是怎样的,将这个句子写在下面,并加以翻译。

(3分)句子:翻译:20. 甲文说的“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的情形,在乙文中有形象的描绘。

乙文中的这个句子是:。

(2分)21. 乙文中说到的“桀、纣”,其失天下的原因,用甲文的句子来解释就是:。

(2分)22. 甲文说“得道者多助”,乙文说“得天下有道”。

这两个“道”的意思一样吗?说说你的理解。

(4分)答:2007年浙江丽水(二)(11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4分)(1)傅说举于版筑之间()(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3)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4)出则无敌国外患者()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4分)(1)饿其体肤。

译文:(2)人恒过然后能改。

译文:18、作者认为一个国家走向衰败灭亡的原因是“”。

(用原文回答)(3分)2008年浙江省初中毕业生学业考试(湖州市)(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19 越。

(8 分)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选自《孟子? 公孙丑下》)1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

(3分)①池非不深也4 / 10②兵革非不坚利也③委而去之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2 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译文:19.结合现实,谈谈你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理解。

(3 分)答:(二)[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M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

既而君悔之,遣使追。

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

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

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

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2分)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②追者反曰7、下列句中加点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2分))(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A.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属予作文以记之夫以老者之智D.C. 2分)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译文:分)、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92 答: 210、乙文中“”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分)2008 年四川省内江市初中毕业会考暨高中阶段升学考试试卷分)9 题.( 9 一一(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M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粟非不多也。

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7、对下面文句中加点字的解释有错的一项是() ( 3 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背叛)地方去)(到……、委而去之A B DC、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兵器)、以天下之所顺(用、靠)5 / 108、文中画线句“三里之城,七里之郭,……是地利不如人和也”论证的观点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