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现状及变化趋势

合集下载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作者:王珣郝淑丽来源:《财经界·上旬刊》2017年第09期摘要: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我国财政“统收统支”的制度,但是国家分配财政及资源的大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政府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转变以及市场在我国现有经济制度下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总结,并就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优化。

关键词: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由社会主义经济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节后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

经过分析1978-2017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偏低。

从1978年之后,放权让利的政策基调不可避免的带来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缩小,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到2004年达到21%。

但相比于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仍然较低,日本的这一比重1985年就己达到33%。

公共支出的规模较小无疑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

经济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总额超过60%,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降再降。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处于增长趋势,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也有所恢复和增长,但基本建设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我国近十年财政支出变化分析

近十年来,中国的财政支出经历了较大的变化。

这一期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财政支出规模也大幅增加,但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我国财政支出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自2024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左右。

其中,2024年和2024年的增速稍有放缓,主要受到经济增长放缓以及财政收入下降的影响。

但随着经济的复苏,财政支出增速在2024年以后又逐渐回升。

其次,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发生了一些变化。

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住房保障等社会事业支出占比逐渐提高,这体现了政府对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关注和投入增加。

同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领域的支出也有所增加,反映了政府加大对经济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支持力度。

然而,农业农村领域支出相对较低,仍然面临一些短板和不足。

第三,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模式发生了一些转变。

财政支出的主要渠道由政府直接投资向公共服务购买转变。

政府职能逐渐向市场调节、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转变,这就需要通过购买社会服务来满足民众的需求。

同时,财政支出从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向人力资本和社会保障投入为主转变,这是为了提高民众的生活质量和促进经济转型升级。

另外,近年来,我国财政支出也面临一些新的挑战和问题。

首先,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使得政府债务压力增大,需要更加谨慎地进行财政管理。

其次,财政支出结构的调整需要更多的投入和措施,以提高财政支出的效能和质量。

最后,财政支出的转型需要注重资源的配置和范围的选择,以确保支出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总的来说,近十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出总体稳步增长、结构调整、模式转变的特点。

在未来,我国需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推进财政支出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以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及其优化分析^p【摘要】:^p :改革开放以来,打破了我国财政“统收统支”的制度,但是国家分配财政及资的大方向依旧没有改变。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为了顺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需要,政府角色在经济活动中的转变以及市场在我国现有经济制度下地位的不断提升,我国的财政支出结构应该做出相应的优化。

本文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数据进行分析^p ,就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和特点进行总结,并就改善民生、促进我国社会事业发展问题对财政支出的结构进行优化。

【关键词】:^p :财政支出结构优化一、1978年至今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在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基本经济制度下,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具有鲜明的独特性。

中共十四大确立,我国由社会经济转变为社会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开放初期的财政支出仍表现为计划经济时期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基本建设支出为主的经济建设支出占主要地位。

因此,我国财政支出节后变化的总趋势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政府职能的转换而变化的,同时也是随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的转变而变化的。

经过分析^p 1978-20__年的财政数据,可以发现我国的财政支出有明显的变化。

财政支出总量结构偏低。

从1978年之后,放权让利的政策基调不可避免的带来公共支出相对规模的缩小,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一直处于下降趋势。

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使下降趋势有所缓和,到20__4年达到21。

但相比于与其他西方工业化国家仍然较低,日本的这一比重1985年就己达到33。

公共支出的规模较小无疑会影响政府职能的履行。

经济建设支出占总财政支出比重下降。

80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总额超过60,为了激发经济活力,财政收入一降再降。

虽然我国财政收入处于增长趋势,基本建设支出规模也有所恢复和增长,但基本建设支出和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仍然呈下降趋势。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确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市场经济,并完成建立“社会市场经济体制”,其想要达到的结果就是为了使市场在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这也就明确了财政支出结构调整变化的方向和发展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
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是指中国财政收入和支出的变化方向和变化幅度。

从过去几十年来看,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财政收入也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

这主要是由于税收制度的改革和扩大开放政策带来的经济增长所带动的。

2. 政府支出不断扩大:我国的政府支出一直保持着快速增长的态势。

政府支出的主要方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农村发展等。

尤其是近年来,政府在扶贫、教育、环保等领域的投入不断增加。

3. 财政赤字不断减少:我国财政赤字的规模在过去几年持续减少。

通过有效的财政管理和减少隐性债务,政府在控制赤字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4. 透明度提高:我国的财政透明度不断提高,公开和透明的财务报告成为一项重要举措。

政府财务公开平台的建立和财政数据的公开使得政府的财政变化趋势更为清晰可见。

总的来说,我国的财政变化趋势是向着财政收入增长、支出扩大、赤字减少和财政透明度提高的方向发展的。

这些趋势是中国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也为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3,.民生类比重依然过低
一些重要的民生类支出项目,如教育支出、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和福利支出等近年来虽快速增长,但由于起点较低,其占财政支出比重仍然距离西方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要强化教育、卫生、医疗、社会保障、住房、城乡社区事务等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持力度,这也是我国现阶段社会矛盾焦点较为集中的领域。必须更加注重民生支出,使改革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27.1
8.7
14.8
10.7
1999
38.4
27.6
8.2
15.3
10.5
2000
36.19
27.6
7.6
17.42
11.19
2001
34.2227.6来自7.618.612
2002
30.26
26.87
7.74
18.6
16.53
2003
28.04
26.24
7.74
19.03
18.94
2004
27.85
四、结论
财政支出结构和规模是否适当,不仅影响政府职能的实现,并且直接社会资源配置的优化程度。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存在最优限度,政府支出规模过大或过小都不利于经济的发展。而财政支出包括很多项目,不同的支出项目对经济增长的效应不同,合理的财政支出结构是推动经济发展是重要保证。合理的财政结构和适当的财政支出规模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财政政策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
13.65
2010
34.21
28.48
5.93
21.3
10.08
从上表可以看出: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但比重仍然偏高。经济建设费所占比重从1978年64.1%降至2006年的26.6%。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需要政府大力投入。所以,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经济建设支出内部结构不合理,其中基本建设支出比重呈下降趋势。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分析一、中国的公共财政的支出状况中国目前处在中低收入的国家的阶段,需求的无限性和财政收入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中国政府对财政这种经济资源的使用的取舍十分艰难。

目前的中国,财政支出总是偏好城市,并且一直以来未得到很大的改善。

我国的财政收入的增长却主要用于公务人员的新增工资分配和投资城市建设,包括用于消除城市贫困现象,使城市得到较大的发展。

这时财政分配仍然严重的向城市倾斜。

显然,上述财政支出状况不仅造成了城乡居民严重的不公平,而且在一方面上促进了城乡二元化结构,加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利于实现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

二、与发达国家的比较以及对我国的启示我国与美国农业自然资源相当,现在我国也是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绝大多数,怎样能像美国一样实现成功的转变呢?以下不妨从从财政支农方面探讨一下美国的发展以及对我国的启示。

1.美国实行对农业农民的各种优惠政策和农业补贴制度。

美国对农业实行关税保护以及各种增值税和所得税的优惠政策。

在生产、限产和各种农业设施上给予农民的补贴有的甚至超过了自身种植的收入。

这些都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给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

2.美国极其重视对农业科研的进行。

目前美国政府已经建立起来了以农干部为主干的、融教科产三位一体的“农业科学、教育和推广体系”。

我国在农业的科技发展和推广上有极大的欠缺。

3.美国的社会福利普遍比较高,在农村也不例外。

而我国社会保障体系显然还没有覆盖到农村来,在这一方面的差距是不言而喻的。

三、一些建议和解决的方案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讨论,对于中国财政对农村和农民的支出,笔者提出以下的建议:1.提高对农村农业的重视,加大对农村农业的支出。

我国面对如此庞大的农业体系很农村人口,农业和农村问题是十分严重的经济、政治和社会问题,三农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当前从总体俩说,财政对农村农业的投入有巨大的不足,尤其是财政在农村和城市的分配上存在巨大的不公平。

2.加大对农业教育科研投入,加强科研推广中国现行的科研教育经费存在明显欠缺的问题。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近1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本文将围绕财政支出的总体增长、支出结构变化和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进行分析,以探讨过去10年财政支出的现状。

首先,从总体上看,我国财政支出在过去10年呈现稳步增长的态势。

根据国家财政部的数据,从2011年到2020年,我国财政支出从11.74万亿元增长到25.84万亿元,年均增长率约为9.5%,远高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

其次,支出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过去10年中,我国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和优化,逐渐实现了从过度依赖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倾斜的转变。

在基础设施投资的拉动下,这一转变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均衡。

同时,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逐年增加。

例如,在过去的10年中,教育支出年均增长率超过10%,医疗卫生支出年均增长率也在8%左右。

另外,财政支出的重点领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财政支出逐渐聚焦于科技创新、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和区域发展等领域。

特别是自2013年提出“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战略以来,投入科技创新的财政支出大幅增加,力度持续加大。

同时,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也投入了大量资源,包括生态补偿、环保设施建设等方面。

此外,扶贫攻坚一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重要领域之一。

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大力投入脱贫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在区域发展方面,中央财政支持中部地区、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力度也不断加大,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综上所述,近10年来我国财政支出呈现稳步增长、支出结构发生变化和支出重点领域不断调整的态势。

财政支出的增长不仅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城乡发展的均衡,也推动了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的改善。

未来,我国财政支出将继续加大对创新、环保、脱贫以及区域发展领域的支持力度,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

近六十年我国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变化分析一、财政支出规模变化新中国成立后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可大致分为三阶段:1949~1977年;1978~1997年;1998~至今。

第一阶段的财政支出处在百亿元的水平。

1949~1952年三年间,国家实施一系列没收官僚资本,稳定物价、统一财经政策,合理调整工商业,土地改革,工矿企业的民主改革和生产改革等方面的政策;是国民经济得到基本恢复和发展的过渡时期。

1951年和1952年财政支出的增长率很高,分别为79.4%和41.0%。

1952~1957年,财政支出增长率逐年下降,在57年甚至出现了负数;1958~1960年,财政支出规模又以30%的增长率扩大,这与当时大跃进和三年饥荒有着直接的联系。

1961~1962年的负增长与当时的经济调整政策有关,由于大跃进导致的破坏影响,中央召开七千人大会,提出来“八字方针”,大幅度压缩预算基本建设拨款,并于1964年完成国民经济调整任务。

1966~1976年,在“文革期间”,除了个别年份有负增长率,财政支出均保持一定的增长,尤其1969年,财政支出的增长了46.95%,这是与同时期财政收入的高增长相关的。

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国家可以平衡收支,所以很多年份的财政支出都是和财政收入同增同减。

财政支出第二阶段的规模保持在千亿元的水平。

1978~1984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1000多亿元;1985~1989年,连续五年支出保持在2000多亿元;1990-1997年,保持在3000亿元~9000亿元以上,最多的是1997年的9233.56亿元。

增长的速度较不稳定的,1978年最高,增长率为33.0%,1987年最低,增长率为2.6%。

1980年和1981年等个别年份出现过负增长。

究其原因是在1979-1980两年间,财政赤字非常严重,中央进行了第二次经济调整的,缩小了固定资产投资的规模。

第三阶段的财政支出,整体上升到了万亿元和十万亿元的水平,从10000亿元逐渐增加到60000亿元。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近10年来,中国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呈现出一系列特点和变化。

以下是相关参考内容:首先,总体趋势呈上升态势。

近10年来,中国财政支出持续增加。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的财政支出为13.1万亿元人民币,而到2019年,这一数字已经增加到23.8万亿元人民币。

这表明中国政府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视程度以及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投入都在不断增加。

其次,教育支出持续增加。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对教育的重视程度加大,中国政府在近10年里对教育事业的投入不断增加。

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1.55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4.4万亿元,增长了183%。

这一系列的投入主要用于学校建设、教师薪酬改革、教育设施建设和教育经费保障等方面,有效推动了中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第三,社会保障支出逐年增加。

随着社会老龄化的加剧和人口结构的变化,社会保障支出也在近10年间持续增加。

数据显示,从2010年的1.32万亿元增加到2019年的3.6万亿元,增长了172%。

这一系列的投入主要用于提高养老金、医保报销水平,改善医疗服务和基本建设等,有效保障了老年人和困难群体的基本生活需求,推动社会和谐稳定。

第四,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断增加。

近10年来,中国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持续增加。

主要体现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水电站、核电站等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上。

据统计,2010年至2019年,中国政府累计投资了12.8万亿元用于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6.3万亿元用于能源基础设施建设。

这一系列的投入有效提升了交通和能源基础设施的供给水平,推动了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农业和农村发展得到重视。

近10年来,中国政府对农业和农村发展的投入不断增加。

主要体现在农业科技研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根据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9年,中国政府投入了累计2.5万亿元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

这一系列的投入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力水平,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其问题

我国财政支出现状及其问题

中国财政支出现状及问题财政支出通常是指国家为实现其各种职能,由财政部门按照预算计划,将国家集中的财政资金向有关部门和方面进行支付的活动。

也称为公共财政支出,也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为提供公共服务产品和服务,满足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的财政资金的支付。

财政支出是国家将通过各种形式筹集上来的财政收入进行分配和使用的过程,它是整个财务分配活动的第二阶段。

国家集中的财政收入只有按照行政及社会事业计划、国民经济发展需要进行统筹安排运用,才能为国家完成各项职能提供财力上的保证。

我国财政支出的现状:从政府职能角度看,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可分为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及其他支出。

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领域一方面转移性支出项目不断增加,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财政开始更多地注重运用影响总需求的。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的不同方式来间接调控宏观经济。

财政支出的结构随着经济发展而变化,相对于我的经济发展程度来说,我国政府自身的消耗过大,而各项社会公益性支出,特别是对社会保障医疗卫生教育支出等方面的投入明显不足就目前而言,我国财政支出尚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它的公共性,而这恰恰是公共财政的本质要求。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呈逐年下降趋势,且内部结构不合理。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费呈快速下降趋势,由78年的64.08%下降到2003年的28.04%,再到2006年的26.56%,中国是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仍很薄弱,而通讯、能源、交通等发展是经济增长的根本保证,需政府大力投入。

2.社会文教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逐年增长,说明中国队教育、文化和社会服务事业发展越来越重视。

但所占比重仍然较少。

3.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

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5.77%,但由于国防支出受国际、国内形势的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一直维持在8%以下。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公共财政体制的建立,财政支出逐步退出了一般性和竞争性领域,支出的重点转移到了三农、教育、科技、医疗卫生、就业、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3篇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3篇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3篇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分析1摘要:财政支出是财政分配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文章对中国近年的财政支出规模及结构进行分析,提出应增加财政用于社会公共服务支出的建议。

关键词:财政;支出规模;结构;对比;社会公共服务一、中国财政支出规模(一)财政支出的绝对指标财政支出的绝对额,即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支出和使用的财政财政资金数量总额。

它是一种直接用货币表示地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

可较为直观的具体反映一定时期内政府财力集散程度和所提供社会共同事务的规模。

从图1可以看出,中国从2001年到2010年的财政支出是随着GDP 的增加而逐年增加的。

这也符合并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财政支出规模上升的发展趋势的学说,其中,有瓦格纳的“政府活动扩张法则”,马斯格雷夫和罗斯托的“经济增长阶段论”,皮考克和维斯曼的“内外因素论”,鲍莫尔的“非均衡增长模型”等等。

(二)财政支出的相对指标相对量指标是指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支出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数量与相关经济指标的比率。

它反映了财政支出和宏观经济运行及国民收入分派的相互制约的关系。

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指预算年度内政府实际安排和使用财政资金的数量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率。

一般来说,在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大致相同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越大,说明财政参与国内生产总值分配的比例越大,社会财力越集中,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或干预程度也就越高;反之越小。

从图2可以看出,中国的财政支出比例系数从2001年到2010年一直保持在一个比较平稳的水平,说明我国的政府对经济运行的介入或干预程度多年没有太多的变化。

财政支出增加额占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的比重,它反映在预算年度内,国内生产总值的新增部分被政府集中,通过财政支出安排的份额,反映了政府对新增国内生产总值的集中和控制程度。

一般来说,在经济运行正常、主要经济比例稳定的条件下,财政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是基本稳定不变的,否则,就会影响原有的经济秩序和分配结构。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

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收藏人:猫的雅舍| 来源 | 分享2014-10-03 | 阅:1 转:79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及分析判断(一)我国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1.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小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呈现出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预算内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1978年为30 .96%,1995年降到最低点11.6%,以后逐渐上升,2002年上升到21.4%。

2003年估计这一比重达到21.6%,见下表一。

2.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即预算内财政支出与预算外财政支出之和占GDP的比重的变化,必须联系国家对于预算外支出资金口径的调整来考察。

1993、1996年国务院两次调整了预算外资金支出口径,从而导致预算外资金范围的缩小,这样预算外资金1993、1997年两次大幅度下降,因此对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变化可以按照预算外资金口径两次调整的时间来分析。

1993年国务院对1986年决定的预算外资金范围进行了调整,原来确定为预算外资金的国有企业留利和专项基金不再作为预算外资金,而此项资金占预算外资金的比重一直维持在80%左右。

这就是说按1993年调整后的预算外资金口径计算,1978—1992年间预算外资金规模只有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规模的20%,这样对1978—1992年间的中口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该期间(预算内支出十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外资金支出的20%)占GDP的比重来计算。

1996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对预算外资金的概念作了明确的规定,同时将 13项数额较大的政府性基金纳入预算管理,地方财政部门掌管的预算外资金也纳入地方预算。

因此,1996年国务院只是将预算内外资金相互间进行了调整,一部分预算外资金纳入预算管理,并没有缩减预算内外资金的总规模。

这样,1993年以后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就可以用统计年鉴公布的预算内外支出之和占 GDP的比重来衡量,不需调整,据此可以得到我国中口径的财政支出规模的变化趋势。

第3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3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第三节 财政支出结构分析
一、政府职能与财政支出结构 (一)按政府职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 的变化趋势 财政支出结构:指各类财政支出占总支 出的比重,也称财政支出构成。
一般来说,财政支出结构与政府职能存 在着密切的对应关系。而政府职能可以 划分为两类:即经济管理职能和社会管 理职能。,从而形成相应的经济建设支 出和社会管理支出。 (二)按政府职能分类的支出结构变化 的原因分析
二、财政支出规模发展变化的一般趋势 (一)瓦格纳法则 19世纪德国经济学家阿道夫·瓦格纳(Adolf Wagner)最早提出财政支出扩张论,他的研 究成果被后人称为“瓦格纳法则”。 其含义为: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 占GDP的比重也相应随之提高。(见图3-2所 示)
瓦格纳的结论是建立在经验分析基础济因素。
四、按照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 可分为经常性支出和资本性支出。这是 现代公共财政学研究财政支出分类的一 种主要方法。 (一)经常性支出 是指维持公共部门正常运转或保障人们 基本生活所需要的支出,主要包括:人 员经费、公用经费和社会保障支出。其 特点是它的消耗会使社会直接受益或当 期收益。(举例)
注意:经常性支出直接构成当期公共物 品的成本,按照公平原则,当期公共物 品的收益应与本期公共物品的成本相对 应。 因此,从理论上说,经常性支出的补偿 方式应为税收。如果以公债方式对经常 性支出筹资,实际上就是将本期公共物 品的成本递延到了未来,这样就会使公 共物品的收益和公共物品的付费在时间 上发生差异。
(二)反映财政支出规模及其变化的指标 1.财政支出增长率,以△G(%)表示。 即当年财政支出与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 百分比,即“同比增长率”。 2.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以Eg表示。 即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弹性 系数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 增长速度。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财政支出是指一国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为履行其职能所支出的资金总量。

一国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所支付的成本,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不仅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意图的具体表现。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度,结构应当合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

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财政支出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在这五项支出中,经济建设费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稳居各类财政支出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虽然从1980年58.2%降至2009年的42.0%,但这部分支出仍然是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仅为4.9%、18.4%、4.1%。

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社会文教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社会文教支出从1980年的16.2%增长到了2009年的35.3%。

但增长速度过慢,特别是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仅增长2.6个百分点。

2000-2009年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呈现较快的增长,从2000年的1922.37亿元增长的2009年的7606.68亿元,是2000年的3.95倍。

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0%减少到2009年的9.97%。

依然没有达到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网发(2002)42号)规定的15%—20%的比例。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

中国财政支出结构及变化财政支出是指一国各级政府在一个预算年度内为履行其职能所支出的资金总量。

一国财政支出是各级政府履行职能所支付的成本,财政支出的规模和结构不仅反映政府介入经济社会生活的深度和广度,而且也是政府实施宏观调控意图的具体表现。

财政支出的规模应当适度,结构应当合理,提高财政支出效益是加强财政支出管理的基本要求。

财政支出结构是指各类公共支出占总公共支出的比重,它直接关系到政府动员社会资源的程度,从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社会经济结构各个方面,包括社会总供需结构、产业结构、社会事业各个方面构成等。

其对市场经济运行的影响可能比财政支出规模的影响更大。

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公共支出的侧重点不同,所以应随经济发展而不断调整,进行财政支出结构的优化。

一般按照政府职能对财政支出结构进行分类,财政支出主要分为:经济建设费,社会文教费,国防费,行政管理费,和其他支出。

在这五项支出中,经济建设费虽呈下降趋势,但仍稳居各类财政支出之首。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虽然从1980年58.2%降至2009年的42.0%,但这部分支出仍然是我国财政支出的第一大项目,远远高于发达国家的水平。

美国、日本、德国政府投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仅为4.9%、18.4%、4.1%。

社会文教支出稳步增长,但增长速度过慢。

社会文教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一直是稳步增长的,社会文教支出从1980年的16.2%增长到了2009年的35.3%。

但增长速度过慢,特别是1991年至2000年10年间仅增长2.6个百分点。

2000-2009年社会保障支出金额呈现较快的增长,从2000年的1922.37亿元增长的2009年的7606.68亿元,是2000年的3.95倍。

但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重来看,却呈现了下降的趋势,从2000年的12.10%减少到2009年的9.97%。

依然没有达到国务院《关于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试点方案》(网发(2002)42号)规定的15%—20%的比例。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

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分析内容摘要: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我国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也逐步转向市场经济,与此相适应,财政体制也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转变。

公共财政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为目标,为市场经济提供服务的政府分配行为。

长期以来,我国不论是在财政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一直奉行以收定支的理财原则,存在重收入轻支出的财政思想,致使支出管理严重滞后,这与公共财政以支定收的财政理念是相悖的。

因此,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

科学界定政府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职能范围,并以此为标准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提高支出效率,则成为财政改革的重要内容。

关键词:中国财政财政支出财政结构一、引言中国的财政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改革开放前,其主要功能是经济建设,是生产建设型的财政。

改革开放以来,财政顺着四个方向调整:一是生产建设支出的比例在逐年下降,但仍占很大比重,二是由于党政机构得不到控制,行政运转费用的比例日益上升,所占的分额越来越大,三是预算外的自收自支规模越来越大,一些政府和政府各部门收费被收支两条线固定和合法化,四是地方政府的财政特别是县乡财政的显性债务和隐性债务越来越多,数额巨大,五是财政支出结构中,近两年开始更多地向社会保障等公共支出进行调整。

二、中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考察按照财政支出的性质分类,财政支出通常分为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购买性支出,也称为生产性支出,是政府购买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进行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

这些支出项目的目的和用途尽管有所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点:政府付出了资金,也相应地获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来履行政府的各项职能。

也就是说,在这类支出安排中,政府如同其他经济主体一样,在从事等价交换的活动。

之所以称这类支出为购买性支出,是因为这类支出反映了公共部门要占用社会经济资源的要求,由政府部门运用这些资源,就排除了私人部门运用它们的可能性。

目前在我国,购买性支出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基本建设支出、增拨企业流动资金、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费用、地质勘探费、工交商业部门事业费、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文科卫事业费、国防费及行政事业费等。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

近10年财政支出现状近10年间,财政支出呈现出多元化和持续增长的趋势。

财政支出不仅涵盖了民生保障、公共服务等传统领域,还增加了创新支出,科技投入等新兴领域的财政支持。

首先,民生保障领域的财政支出一直保持在高位。

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支出总体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

其中,教育支出是最为突出的,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因此每年都需要巨额资金来支持教育事业的发展。

2019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超过5万亿元,连续数年位列各项支出的首位。

其次,公共服务领域的财政支出也得到了大力支持。

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主要集中在交通、环境、文化旅游等领域。

特别是交通领域,铁路建设、公路建设等都获得了政府的大力支持。

2019年,全国交通运输领域的支出超过1.2万亿元,其中铁路运输是主要投入领域。

然而,科技投入和创新支出是近10年以来财政支出中相对新兴的领域。

这两方面的投入在国家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显得至关重要。

特别是在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现状下,加大对科技投入和创新支出对于促进技术创新和实现经济增长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方面的投入总体呈现出快速增长态势。

2019年,全国科技投入超过2.2万亿元,同比增长11.7%,其中高技术产业拨付达到1.1万亿元。

最后,财政支出的多元化除了上述领域,还涵盖了文化、农业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我国正在积极推进文化建设,加大对文化和艺术事业的投入,促进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另外,近年来我国农业领域也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投入人力物力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和农业现代化建设。

总体来看,近10年来我国的财政支出不断增长,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重点支持民生领域、公共服务领域、科技创新和文化发展等。

这些领域的财政支出区别明显,但都反映出政府重视改善人民生活、促进国家发展的决心和努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按财政支出功能分类的财政支出结构
现状及变化趋势
班级;13经济2班姓名:李溢智学号:2013333501134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有了突飞猛进地发展,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享受到的经济发展成果跟经济的发展却是不成正比的,国家财政支出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行政费用占财政总开支比例过大,财政支出中“缺位”、“越位”现象突出等,这些都制约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

解决财政支出中存在的问题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现状
总体上来说财政资金供给范围不规范。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统收的局面已被打破,但传统的国家包揽一切的分配思想和财政统支的局面仍保持着。

财政资金的供给范围未能做出大的调整,缺乏明确、科学的界定。

2011年中央财政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4403.16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8.1%,但这与发展中国家的25%-30%、发达国家的30%-50%差之甚远。

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2011年在文化体育支出380.52亿元,仅仅占全国财政支出的0.7%。

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对社会文教、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投入也不足。

这不仅使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和力度弱化也不利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表1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
表2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变化(续表)
如表1,表2所示,我国目前财政支出的现状有以下几点:
1.经济建设支出比重偏高。

在过去计划经济体制下,我国追求纯而又纯的公有制经济发展,因此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占财政支出总量的50%以上。

后来随着改革开放、经济体制的转变,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国家经济建设方面的支出有所减少,但仍达到38.5%,高居各项支出之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要求看,其比重仍然偏高。

同时必须注意到,我国经济建设支出的内部结构也不尽合理,在很长时期内,政府参与竞争性、经营性项目过多,用于生产性的支出偏多,而用于基础设施、公用事业等方面的支出不足。

近年来这方面情况有所改变,但由于管理方面的疏漏,经济建设支出的总体效益仍不理想。

2.行政管理支出比重逐年上升。

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一直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而且呈逐年上升态势。

从1978年的4.71到2010年的21.3,增长了近4.5倍。

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有随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而增长的合理性一面;但也有着由于机构膨胀、人员编制过多、经费增长迅速、服务效率低下而不合理的一面。

1978年全国财政供养人员为2015万人,到2008年增长至5802万人,增长88.7%。

如果把办公设施和公费医疗、离退休保障的因素考虑进去,财政负担更重。

3.社会文教支出比重偏低。

我国社会文教费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16.2%上升到2000年的27.6%,到2011年教育支出2989.82亿元,总体呈增长态势,这是可喜的现象。

但其增长速度远低于行政管理支出的增长速度。

其中教育费占GDP的3.66%,而世界教育支出水平平均占GDP的4%以上(如表3)。

我国科技事业支出的比重也一直只占财政支出的4%以下,而且还有缓慢下降的趋势。

这不仅与发达国家相比处于极低水平,也与我国的经济增长极不适应。

在医疗卫生支出上,我国也处于程度较低的水平。

社会文教事业大多数属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应成为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因此,提高社会文教费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势在必行。

表3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公共教育支出占GDP的比重(单位:%)
4.国防支出比较稳定,并有所下降。

1980年,国防支出曾达到1
5.77%,但由于国防支出收国际和国内因素影响较大,从2000年以来就维持再8%以下,2010年更是下降到了5.93%。

当前我国处在和平发展的时期,在整个世界和平与发展也是现阶段的主要方向,所以,国防支出所占比重相对稳定,并以适当比例下降,有力地支援了经济建设。

二.我国未来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化趋势
1.科学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从国家未来的发展来看,财政支出范围应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1)国家政权建设和社会经济稳定运行,如国防,公安等。

(2)维护社会稳定,提高民族素质,对外部社会效益巨大的社会改革事业支出,如社会保障,教育,医疗,科技,卫生等。

(3)有利于经济环境和生态环境改善,有巨大外部经济效益的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如水利,电力,道路,桥梁,环保,生态等。

2.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

健全以市场为基础的财政职能,统筹辅助市场,逐步引入市场调节机制。

政府的基本职能就是保护产权,为市场经济的运作提供制度框架,这也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所提供的一种能为全体公民共享的公产品。

3.关注民生,建设服务型政府。

政府必须调整和完善财政支出结构,扭转重经济增长,轻社会事业发展的传统做法,加大公共服务支出,扩大公共服务覆盖面,让全体百姓共同分享经济发展成果,从而不断化解社会矛盾和改善民生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