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
我国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三大类,共计10项合法权益
(一)婚姻家庭权(5项)
(二)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4项) (三)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
(一)婚姻家庭权(5项) 1、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赡养人: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负有赡养义务的人,包 括老年人的配偶、由兄、姐扶养长大的弟、妹。 基本供养:经济上供养、生活上照顾、精神上慰藉 特殊供养:患病提供医疗费用和护理
4.简述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
答:《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从家庭赡养与扶养、社会保障、参与社会发展 等三个方面对老年人的十项合法权益作出了规定。 (1)获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包括:①享受家庭赡养与扶养的权利: 指老年人有从子女及其他依法负有赡养义务的人那里获得赡养扶助的权利。 ②住房权:指老年人有居住在条件良好的房屋及拥有自有的或承租的住房 的权利。③婚姻自由权:指老年人有按照自己的意愿决定和处理婚姻问题 的权利。④财产所有权:指老年人作为财产所有人依法对自己的财产享有 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⑤继承权:指老年人有依法继承父母、 配偶、子女或者其他亲属遗产的权利。 (2)获得社会保障的权利。包括:①生活保障权:指老年人有从国家与社 会获得生活保障的权利,为此国家应建立养老保险和社会救助制度。②健 康权:指老年人有从国家与社会获得医疗照顾的权利,为此国家应建立健 全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制度。③文化教育权:指老年人依法享有继续受教 育以及从事科学技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④享受 生活照料的权利:指老年人有从国家与社会获得生活照料的权利,国家应 当建设老年福利设施,为老年人提供社区服务和特殊优待等。 (3)参与社会发展的权利。指老年人依法拥有继续为国家、社会和家庭作 贡献的权利,国家和社会尊重并创造条件鼓励老年人参与社会发展
2024年度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ppt课件

2024/3/23
1
目录
• 引言 • 未成年人保护法概述 • 家庭保护 • 学校保护 • 社会保护 • 法律责任与救济途径
2024/3/23
2
引言
01
2024/3/23
3
目的和背景
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 健康和合法权益
应对社会上存在的未 成年人保护问题
2024/3/23
法律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加强家庭教育
家长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念,注重培养孩子的法律意识和 自我保护能力,加强对孩子的监
护和关爱。
2024/3/23
25
THANKS.
2024/3/23
26
施家庭暴力。
02
及时干预和制止家庭暴力行为
一旦发现家庭暴力行为,应当及时报警或向相关部门求助,保护未成年
人的合法权益。
2024/3/23
03
提供心理支持和辅导
对于受到家庭暴力或虐待的未成年人,应当提供必要的心理支持和辅导
,帮助其走出阴影,重建自信。
13
04
学校保护
2024/3/23
14
学校的教育职责
促进未成年人全面、 健康发展
4
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性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
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和发展
2024/3/23
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是社会进步和文明的重要标志
5
未成年人保护法概
Hale Waihona Puke 02述2024/3/23
6
定义与适用范围
定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 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 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制定的法律。
第4章 我国特定人群的社会政策法规

② 权利维护:复学、升学、就业等方面同等权利,不得歧视
• 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和矫治p89
– (五)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责任
– 1.未成年人父母或监护人 – 2.公安机关的工作人员 – 3.出版者责任 – 4.销售者责任 – 5.传播者责任 – 6.营业场所责任 – 7.教唆、胁迫、引诱者责任
• 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和矫治p89
– (二)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措施
• 1.联合对未成年人教育与监; • 2.学校教育与管理; • 3.社会环境监控与管理(场所); • 4.传媒与出版物管理
• 三、未成年人不良行为和犯罪的预防和矫治p89
– (三)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 1.严重不良行为:严重危害社会,尚不够刑事处罚的违法行为
•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p68
• (二)社会保障
– 1.社会保险:养老医疗 – 2.护理保障:针对高龄失能 – 3.社会救助:针对三无老人、流浪乞讨、被遗弃老人 – 4.住房保障:优先照顾住房困难老人 – 5.社会福利:高龄津贴制度 – 6.社会扶养:遗赠协议 – 7.保障措施
• 一、老年人合法权益的主要内容p68
• 四、孤儿和流浪未成年保护安置p93
– (三)儿童福利机构设施和工作队伍建设
• 1.完善儿童福利机构设施 • 2.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工作队伍建设 • 3.发挥儿童福利机构作用
– (四)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
• 1.实施更加积极主动地救助保护 • 2.加大打击拐卖未成年人犯罪力度 • 3.帮助流浪未成年人及时回归家庭 • 4.做好流浪未成年人的教育矫治 • 5.强化流浪未成年人源头预防和治理
未成年人保护法(社会保护篇)2021年6月1日起实施

第四章社会保护第四十二条全社会应当树立关心、爱护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国家鼓励、支持和引导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其他组织和个人,开展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和服务。
第四十三条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设置专人专岗负责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指导、帮助和监督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依法履行监护职责,建立留守未成年人、困境未成年人的信息档案并给予关爱帮扶。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应当协助政府有关部门监督未成年人委托照护情况,发现被委托人缺乏照护能力、怠于履行照护职责等情况,应当及时向政府有关部门报告,并告知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帮助、督促被委托人履行照护职责。
第四十四条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图书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儿童之家应当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展览馆、美术馆、文化馆、社区公益性互联网上网服务场所以及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植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免费或者优惠开放。
国家鼓励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博物馆、科技馆、美术馆等公共场馆开设未成年人专场,为未成年人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
国家鼓励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部队等开发自身教育资源,设立未成年人开放日,为未成年人主题教育、社会实践、职业体验等提供支持。
国家鼓励科研机构和科技类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开展科学普及活动。
第四十五条城市公共交通以及公路、铁路、水路、航空客运等应当按照有关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免费或者优惠票价。
第四十六条国家鼓励大型公共场所、公共交通工具、旅游景区景点等设置母婴室、婴儿护理台以及方便幼儿使用的坐便器、洗手台等卫生设施,为未成年人提供便利。
第四十七条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违反有关规定,限制未成年人应当享有的照顾或者优惠。
第四十八条国家鼓励创作、出版、制作和传播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图书、报刊、电影、广播电视节目、舞台艺术作品、音像制品、电子出版物和网络信息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和人格尊严,促进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第四条未成年人有受义务教育的权利。
第二章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第五条未成年人享有人权和基本自由权利。
第六条未成年人有受家庭、社会和国家保护的权利。
第七条未成年人有受医疗保健和预防保健的权利。
第八条未成年人有受教育的权利,接受基础教育。
第九条未成年人有参加文化、艺术、体育活动的权利。
第十条未成年人有休息、娱乐的权利。
第十一条未成年人有受特殊保障的权利。
第十二条未成年人有表达意见的权利。
第十三条未成年人有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劳动、社会实践等活动的权利。
第三章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第十四条国家建立未成年人保护机构,负责协调和监督有关部门、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
第十五条各级政府应当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
第十六条公安、文化、教育、卫生、残疾人事务等部门应当依照各自职责,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学校、幼儿园、青少年活动场所、文化艺术机构等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管理和服务。
第四章家庭保护第十七条父母是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承担抚养、教育、保护、监督、救助等法律义务。
第十八条父母应当爱护、教育、保护未成年子女,提供必要的生活和教育条件,指导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第十九条父母违反法律、法规,使未成年子女身心受到损害的,应当承担依法责任。
第二十条其他家庭成员和监护人,对未成年人承担保护义务,有关法律规定的除外。
第二十一条家庭及其成员对未成年人有虐待、遗弃、剥削等行为,应当由有关机关予以制止和依法处理。
第五章社会保护第二十二条社会团体和个人对未成年人承担相应的保护义务。
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遗弃、剥削等行为的,应当承担法律责任。
第二十三条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破坏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不得利用未成年人从事危害身心健康的劳动。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大及其常委会•【公布日期】2009.09.25•【字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施行日期】2009.12.01•【效力等级】省级地方性法规•【时效性】已被修订•【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护正文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未成年人保护条例(2009年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通过2009年9月25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告第13号公布自2009年12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心理、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自治区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本条例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未成年人依法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和受教育权等权利,根据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特点给予特殊、优先保护。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在处理与未成年人权益有关的事务时,应当充分考虑未成年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特点,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第五条国家机关、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对未成年人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民族团结、民族政策和反对民族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
第六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指导、协调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其主要职责是:(一)宣传、贯彻有关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二)研究决定本行政区域内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重大事项,制定保护未成年人的具体措施;(三)接受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投诉、举报、控告,转交并督促有关国家机关处理;(四)应当由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承担的其他职责。
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办事机构承担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24年修正)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4.04.26•【文号】•【施行日期】2024.04.26•【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护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2006年12月29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第一次修订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决定》第一次修正2020年10月17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二次会议第二次修订根据2024年4月26日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的决定》第二次修正)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家庭保护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五章网络保护第六章政府保护第七章司法保护第八章法律责任第九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生存权、发展权、受保护权、参与权等权利。
未成年人依法平等地享有各项权利,不因本人及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民族、种族、性别、户籍、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家庭状况、身心健康状况等受到歧视。
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应当坚持最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原则。
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一)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二)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三)保护未成年人隐私权和个人信息;(四)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五)听取未成年人的意见;(六)保护与教育相结合。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方案

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方案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方案随着社会的发展,未成年人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未成年人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保障未成年人的权益,维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成为了各级政府的重要任务。
针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工作方案,旨在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下面本文将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方案进行全面阐述。
一、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制定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是加强未成年人保护的基础和前提,保护未成年人的事业需要完备的法律管控和标准,国家应当在承认未成年人权利的同时,加强对未成年人权利的保障。
同时,在制议未成年人保护法律法规的过程中,应当考虑到未成年人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水平等情况,明确法定年龄的范围和保护度,为他们健康成长创造出良好的法律环境。
二、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障体系建立未成年人社会保障体系是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利的重要保障措施,其实现需要提供全面、有效的服务和保障,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教育、食物等方面都应予以保障,尤其是对特殊保障需求的未成年人,如贫困儿童、残障儿童等,应当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
三、加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未成年人是社会的脆弱群体,其因为年龄的关系而需要社会其他群体对其加强保护,保障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是保护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的前提之一。
针对未成年人的权益保护,应当分别从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四个方面进行。
1. 家庭:家庭是未成年人的最初保护环境,父母应当为未成年子女营造鼓励、包容、关爱的家庭环境,同时,父母应该配合学校建立健全的教育体制,共同呵护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2. 学校:学校是未成年人的教育场所,应当严格执行教育法令,尊重学生权利,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实施积极、健康的素质教育,保证教育公平和教育质量。
3. 社会:社会是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和生活场所,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保障,如从文化、建设、法律、政策等等方面确保未成年人权益得到全面保护。
4. 国家:国家是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最后一道防线,国家应建立各种机构和组织,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监管未成年人参加各种活动和行为,应当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时处理未成年人受到的不正当待遇和侵害,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三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于2010年10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7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胡锦涛2010年10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2010年10月28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通过)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条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单位职工工资总额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
职工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的本人工资的比例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记入个人账户。
无雇工的个体工商户、未在用人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非全日制从业人员以及其他灵活就业人员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应当按照国家规定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分别记入基本养老保险统筹基金和个人账户。
第十三条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政府承担。
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出现支付不足时,政府给予补贴。
第十四条个人账户不得提前支取,记账利率不得低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免征利息税。
个人死亡的,个人账户余额可以继承。
第十五条基本养老金由统筹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组成。
基本养老金根据个人累计缴费年限、缴费工资、当地职工平均工资、个人账户金额、城镇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等因素确定。
第十六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十五年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
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不足十五年的,可以缴费至满十五年,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也可以转入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或者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按照国务院规定享受相应的养老保险待遇。
第十七条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因病或者非因工死亡的,其遗属可以领取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在未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因病或者非因工致残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的,可以领取病残津贴。
所需资金从基本养老保险基金中支付。
第十八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
根据职工平均工资增长、物价上涨情况,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
第十九条个人跨统筹地区就业的,其基本养老保险关系随本人转移,缴费年限累计计算。
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规

少年儿童权益保护法规一、总则第一条本法旨在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保障未成年人在安全、健康、教育等方面得到充分的保障,促进其全面发展。
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年满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尊重和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未成年人权益保护工作应当遵循依法保护、全面保护、优先保护的原则。
二、家庭保护第五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为未成年人提供生活、教育、安全等方面的保障。
第六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迫使未成年人从事有害其身心健康的劳动。
第七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关注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沉迷网络等不良行为。
三、学校保护第八条学校应当依法保障未成年学生的合法权益,关心、爱护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第九条学校不得违反国家规定收取费用,不得以任何名义开除、变相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条学校应当加强对未成年学生的安全教育,预防未成年人意外伤害事故的发生。
第十一条学校应当关注未成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四、社会保护第十二条全社会应当共同关注未成年人权益保护,树立尊重、保护、教育未成年人的良好风尚。
第十三条公共场所、文化娱乐场所等应当设置未成年人专区,不得向未成年人出售烟酒、彩票等。
第十四条网络服务提供者、互联网产品运营者应当采取措施,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网络,保护未成年人个人信息安全。
五、法律责任第十五条违反本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公民违反本法规定,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由有关部门责令改正,给予行政处分;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六、附则第十七条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第十八条本法的解释权归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所有。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障法(全文)

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基本养老保险第三章基本医疗保险第四章工伤保险第五章失业保险第六章生育保险第七章社会保险费征缴第八章社会保险基金第九章社会保险经办第十章社会保险监督第十一章法律责任第十二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规范社会保险关系,维护公民参加社会保险和享受社会保险待遇的合法权益,使公民共享发展成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建立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险制度,保障公民在年老、疾病、工伤、失业、生育等情况下依法从国家和社会获得物质帮助的权利。
第三条社会保险制度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方针,社会保险水平应当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用人单位和个人依法缴纳社会保险费,有权查询缴费记录、个人权益记录,要求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咨询等相关服务。
个人依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有权监督本单位为其缴费情况。
第五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将社会保险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国家多渠道筹集社会保险资金。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对社会保险事业给予必要的经费支持。
国家通过税收优惠政策支持社会保险事业。
第六条国家对社会保险基金实行严格监管。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建立健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保障社会保险基金安全、有效运行。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采取措施,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参与社会保险基金的监督。
第七条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全国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国务院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社会保险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的社会保险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其他有关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有关的社会保险工作。
第八条社会保险经办机构提供社会保险服务,负责社会保险登记、个人权益记录、社会保险待遇支付等工作。
第九条工会依法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有权参与社会保险重大事项的研究,参加社会保险监督委员会,对与职工社会保险权益有关的事项进行监督。
社会工作者考试法规与政策历年真题回顾:第四章 我国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

第四章我国特定人群合法权益保障法规与政策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最符合题意)1.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下列关于未成年人合法权益保护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2010年真题]A.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B.除犯重罪外,对未成年人犯罪,不予追究法律责任C.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扶养义务D.除父母外,其他个人和组织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答案】C《未成年人保护法》对家庭保护的具体方法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仅应当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而且应当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正确履行监护职责,抚养教育未成年人。
A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招用未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B项,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应当依法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D项,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
2.某市发现一名被遗弃的婴儿,有关部门多方查找其家人,未果。
关于这名婴儿的养育,不宜采取的安置形式是()。
[2010年真题]A.救助站安置B.福利院安置C.家庭寄养D.依法收养【答案】A由民政部门监护的孤儿,可以在社会(儿童)福利院、敬老院、孤儿学校、SOS 儿童村和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护中心等机构集中安置,并可以根据《家庭寄养管理暂行办法》的规定,开展家庭寄养,根据《收养法》的规定,积极开展孤儿收养工作。
A项,救助站是针对流浪未成年人的安置机构。
3.残疾儿童小刚能适应学校的学习生活,在申请就近入学时却因其是残疾人而遭到甲小学拒绝,小刚的父亲为此寻求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帮助。
根据《残疾人保障法》,关于小刚的入学问题。
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采取的做法是()。
[2010年真题]A.与甲小学协商解决B.与小刚父亲协商解决C.找其他学校招收D.责令甲小学招收【答案】D为保障残疾人的教育权利的实现,《残疾人保障法》规定,普通教育机构对具有接受能力的残疾人实施教育,并为其学习提供便利和帮助。
2024版未成年人保护法ppt完整版

3
预防和制止不良行为 监护人应加强对未成年人的监管,预防和制止其 参与违法犯罪活动或接触不良信息。
2024/1/26
10
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
家庭教育指导方式
国家鼓励和支持设立家庭教育指导机 构,为家长提供家庭教育指导服务, 帮助家长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
家庭教育指导机构可以采取讲座、培 训、咨询等多种方式为家长提供指导 服务,同时也可以通过互联网等新媒 体手段进行普及宣传。
专门教育工作推进 教育部门与司法机关加强合作,共同推进专门教育工作, 制定专门的教学计划和课程,帮助涉罪未成年人重塑正确 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育与矫治相结合 在专门学校中,注重将教育与矫治相结合,通过心理辅导、 行为矫治等手段,帮助涉罪未成年人改正不良行为,重新 回归社会。
23
违法犯罪记录封存制度实施效果
公众监督
加强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宣传教育, 提高公众的未成年人保护意识,鼓 励公众对违法行为进行举报和监督。
媒体监督
发挥媒体的舆论监督作用,对侵害 未成年人权益的行为进行曝光和批 评。
28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6
29
2024/1/26
法定节假日每日不得超过三小 时,其他时间每日不得超过一 个半小时。
不得以任何形式向未实名注册 和登录的用户提供游戏服务。
19
未成年人个人信息网络保护
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 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和必要的 原则。
不得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和双 方的约定收集、使用未成年人个人信 息。
立法原则
儿童优先原则:在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务时,以儿童的最大利益为首要 考虑。
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儿童保护法1991年9月4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1991年9月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五十号公布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未成年人地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第二条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地公民.第三条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地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地公德,反对资本主义地、封建主义地和其他地腐朽思想地侵蚀.第四条保护未成年人地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一)保障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二)尊重未成年人地人格尊严;(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地特点;(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第五条国家保障未成年人地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地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地共同责任.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地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成年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地合法权益.第六条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地职责范围内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地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第七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地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第二章家庭保护第八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地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地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第九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地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地未成年人辍学.第十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地思想、品行和适当地方法教育未成年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地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第十一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第十二条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地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地,应当依法承担责任.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地,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地申请,撤销其监护人地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条地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第三章学校保护第十三条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地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地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第十四条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地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第十五条学校、幼儿园地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地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地行为.第十六条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地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地场地、房屋和设备.第十七条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地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第十八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工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地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工读学校地教职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第十九条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第四章社会保护第二十条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地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地社会活动.第二十一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地活动场所和设施.第二十二条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第二十三条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地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第二十四条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地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地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第二十五条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地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第二十六条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地安全和健康.第二十七条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地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地室内吸烟.第二十八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地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地除外.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地未成年人地,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地劳动或者危险作业.第二十九条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地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地,由民政部门设立地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第三十条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地个人隐私.第三十一条对未成年人地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地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地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地未成年人地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第三十二条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地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第三十三条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第三十四条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地监督管理和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地业务指导.第三十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所地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地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第三十六条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地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地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地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第三十七条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地义务教育不再升学地,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第五章司法保护第三十八条对违法犯罪地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地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地原则.第三十九条已满十四周岁地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地,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第四十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地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地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地未成年人地人格尊严,保障他们地合法权益.第四十一条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地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地成年人分别看管.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地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地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第四十二条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地未成年人犯罪地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地未成年人犯罪地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地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成年人地资料.第四十三条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所在地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地教育挽救工作.第四十四条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地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第四十五条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地继承权.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地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第六章法律责任第四十六条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地,被侵害人或者其监护人有权要求有关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第四十七条侵害未成年人地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地,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第四十八条学校、幼儿园、托儿所地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地,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第四十九条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地未成年人地,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地,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营业执照.第五十条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地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地,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第五十一条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地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地,依法从重处罚.第五十二条侵犯未成年人地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地,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虐待未成年地家庭成员,情节恶劣地,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地未成年人实行体罚虐待地,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条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地,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溺婴地,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明知校舍有倒塌地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地,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地规定追究刑事责任.第五十三条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地,依法从重处罚.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地,依法从重处罚.第五十四条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地行政处罚决定不服地,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地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地,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地,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地规定办理.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地,作出处罚决定地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第七章附则第五十五条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省、自治区、直辖市地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第五十六条本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本所涉及附件如下:1.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全文本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 未成年人:指年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2. 保护:指对未成年人的生存、发展、学习、身心健康和其他方面的权益,进行全面关注和有效维护的法律行为。
3. 监护人:指依法行使未成年人监护职责的人。
4. 家庭环境:指以亲属关系为基础的未成年人抚养教育环境。
5. 学校:指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规定的各类学校。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的全面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国家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特别注意保护贫困、残疾、孤儿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的权益。
第三条保护未成年人的是全社会的责任。
国家、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家庭和个人都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提供必要的和便利。
第二章未成年人的权益第四条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法律保护。
第五条未成年人享有受保护的权益。
第六条未成年人享有平等的权益,在社会、学校、家庭中不受非法侵害。
第七条未成年人有接受教育的权益。
第三章未成年人的保护责任第八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保护和教育未成年人的责任。
第九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生活、学习、发展条件。
第十条国家鼓励各方面力量向贫困、残疾、孤儿和农村留守未成年人提供和社会保障。
第四章未成年人保护的措施第十一条国家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制度。
第十二条政府应当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工作,提供必要的教育、医疗、救助、康复、教育、娱乐和其他公共服务。
第十三条学校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推动其全面发展。
第十四条企事业单位应当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为其提供必要的保护和。
第五章未成年人的法律责任第十五条未成年人犯罪的,依法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第六章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监督和检查第十六条未成年人法律保护的监督和检查工作由有关部门负责。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2020年修订)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全国人大常委会•【公布日期】2020.12.26•【文号】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施行日期】2021.06.01•【效力等级】法律•【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未成年人保障,犯罪和刑事责任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六十四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于2020年12月26日修订通过,现予公布,自2021年6月1日起施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习近平2020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次会议通过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的决定》修正2020年12月26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四次会议修订)目录第一章总则第二章预防犯罪的教育第三章对不良行为的干预第四章对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第五章对重新犯罪的预防第六章法律责任第七章附则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制定本法。
第二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立足于教育和保护未成年人相结合,坚持预防为主、提前干预,对未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及时进行分级预防、干预和矫治。
第三条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应当尊重未成年人人格尊严,保护未成年人的名誉权、隐私权和个人信息等合法权益。
第四条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在各级人民政府组织下,实行综合治理。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业事业单位、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学校、家庭等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共同做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及时消除滋生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各种消极因素,为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第五条各级人民政府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方面的工作职责是:(一)制定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规划;(二)组织公安、教育、民政、文化和旅游、市场监督管理、网信、卫生健康、新闻出版、电影、广播电视、司法行政等有关部门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三)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四)对本法的实施情况和工作规划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五)组织开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宣传教育;(六)其他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工作职责。
未成年人福利法

未成年人福利法一、背景与目的未成年人福利法旨在保障我国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和合法权益,促进其全面发展,确保其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法律援助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
本法的制定和实施,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意义。
二、适用范围未成年人福利法适用于我国所有未满18周岁的公民。
三、主要内容3.1 教育保障- 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义务教育,确保所有未成年人接受良好教育。
- 国家鼓励和支持开展特殊教育,满足不同需求未成年人的教育需求。
- 禁止对未成年人实施虐待、体罚、侮辱等行为。
3.2 健康保障- 国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医疗保障制度,确保未成年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
- 国家加强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心理援助服务。
- 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酒精等有害物品。
3.3 社会保障- 国家对未成年人实行孤儿、弃儿等特殊保护,确保其基本生活权益。
- 国家鼓励和支持社会各界关爱未成年人,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
- 国家建立健全未成年人法律援助制度,保障其合法权益。
3.4 保护措施- 国家加强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禁止传播有害信息。
- 国家严厉打击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依法严惩犯罪分子。
- 国家加强未成年人犯罪预防,开展法制教育。
四、实施与监管- 国家成立未成年人福利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各部门工作。
- 各级政府要加强未成年人福利工作队伍建设,提高工作人员业务水平。
- 社会各界要积极参与未成年人福利事业,共同营造良好环境。
五、法律责任- 违反未成年人福利法规定,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依法承担法律责任。
- 未成年人福利工作人员玩忽职守、滥用职权的,依法给予处分。
- 违反未成年人福利法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六、附则本法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原有法律法规与本法规定不一致的,按照本法执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第四章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内容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概述(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的特点(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原则(三)美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法律和实践二、政府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一)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性机构(二)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三)相关制度建设(四)法律责任三、社会组织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概述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是以社会为未成年人提供特殊保障为目的,调整未成年人与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之间权利义务关系的法律规范、法律原则和法律概念的总和。
(一)未成年人社会保障法的特点保护组织的特定性:保护对象的特定性:内容的法定性:保护方式的特殊性;社会保护的广泛性和复杂性。
(二)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原则社会预防原则;社会责任原则;协调发展原则;(三)美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的法律和实践美国对儿童的保护非常健全,未成年以前父母履行完全监护权;如果父母没有能力监护,会有人帮孩子起诉父母另寻合格监护人。
1、虐待、忽视或遗弃儿童情况的举报1974年联邦法律《预防虐待儿童法》(CAPTA)生效,要求各州就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的举报制定法律。
州立法具体规定哪些人必须举报警察、未成年人保护部门24时热线举报各州成立“中心登记处”,信息共享2、案件调查法律要求的实质性调查主体:警察、未成年人保护部门的个案调研员时间:调查有时限规定,可以根据案件本身的特点和严重程度有所变化方式:进入家中调查结果:向法院提出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的起诉3、抚育监护未成年人必须被转移出家庭时抚育家庭由公立或私立机构招募;具有抚育遭受虐待、忽视或遗弃未成年人资格证书的家庭;联邦政府支付固定津贴;群体家庭以及特殊的看护机构:接纳有特殊问题的未成年人;难以安置在家庭中有个性的未成年人;“永久计划” 1980年美国联邦法律,该计划指出:未成年人不应该被无限期地安置在抚育监护中,相反,应在合理的时间内(一般在一年或两年内)送回原来的家庭,或被安置到新的永久家庭中。
4、法院参与未成年人被抚育监护之后的法院参与。
目的:(1)保护儿童的安全;(2)防止对家庭的不必要干预;(3)保护父母与未成年人的权利;(4)在一个合理的期限内决定未成年人的永久家庭。
一般审理程序包括:(1)决定特殊情况下保护场所(2)审理前准备(3)判决:确认虐待、忽视或遗弃的起诉是否成立(4)处理:为未成年人制定安置计划。
(5)审查:考察整个案件的进展情况。
(6)永久计划审理:为未成年人作出永久性安排。
(7)结束家长权利:不经生父母同意被他人收养(8)收养审查(9)收养的实施5、收养收养:确立等同于生父母与子女间关系的一种法律身份。
私人组织、州和地方的机构可以招募并选择收养家庭;政府对养父母实施经济援助;收养前,养父母可与生父母达成协议;养父母:拥有几乎不受限制的权利生父母:不能再取得监护权二、政府对于未成年人的责任1989年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规定,缔约国是保障儿童实现权利的责任主体。
国家对于未成年人的责任:1、制定和完善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2、提供经费立法目标:保障未成年人获得学校教育权:(1)国家的经费支出义务;(2)父母或学校原因导致未成年人失学的国家干预义务;(3)未成年人退学的国家干预义务;保障未成年人获得社会保护权:(1)国家的经费支出义务;(2)政府及其他社会组织对未成年人的保护义务;(3)对未成年人的救助与救济义务;(一)未成年人保护的专门性机构未成年人保护的执法机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性质:综合协调机构行政性执法未成年人保护专项资金预算1,国务院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职责对地方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工作进行监督、指导;负责组织、协调、监督、管理全国范围内与未成年人保护有关的工作;2,地方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职责(一)宣传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二)监督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法规的实施;(三)协调、检查有关部门对未成年人的教育保护工作;(四)接受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投诉、举报、控告:(五)立案调查或交有关部门调查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案件;(六)为权利受到侵害或者处于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提供物质、安全、法律、医疗、教育等救助;(七)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处罚;(八)研究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的重大事项,提出有关的立法建议;(九)制定每年未成年人保护的经费预算,开展辖区内未成年人的权利保护工作;(十)奖励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者。
(二)政府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政府对于未成年人的职责全面规划,组织实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设立未成年人保护专项基金或者财政部门做出专门预算;开辟、新建、扩建供未成年人文化娱乐、体育、科技等活动的场所;支持、鼓励有关组织或个人成立未成年人保护组织,并对其开展的活动给予物质等方面的帮助;1,公安部门为未成年人及时登记户口;对于非婚生子女、继子女、养子女、父母一方或双方死亡的子女,户口登记机关不得歧视。
对于父母死亡或拒不为子女申报户口的,父母任何一方户口所在地未成年人保护保护委员会、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者民政部门有权代为申报。
2,新闻出版署不健康精神产品有:(1)淫秽出版物;(2)色情出版物;(3)宣扬封建迷信的出版物;(4)宣扬凶杀暴力的出版物;(5)带有歧视、侮辱少数民族内容的出版物。
3,教育行政部门加强对中小学校以及幼儿园的管理和监督接受未成年人的申诉接受受到性犯罪侵害及合法权利受到教师、学校侵害未成年学生的转校申请保障民办学校未成年学生和公办学校的外地生在升学、就业、社会优待、参加先进评选等方面的平等权利4,文化、卫生行政部门预防接种证制度;定期对幼儿园、中小学校等未成年人集中的场所进行检查;保障家庭贫穷或因突发事件生病或受伤的未成年人得以及时医疗救助;5,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接受非法介绍或使用童工问题的举报,在24小时内开展,将调查结果在30日内公开。
实施未成年工培训。
6,民政部门对监护人原因导致生活水平低下的未成年人的物质帮助对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未成年人的物质抚慰审查、批准未成年人福利院的建立对未成年人福利院进行工作指导和监督(三)相关制度建设1,奖励制度各级人民政府、各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以及政府有关部门,对在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中成绩显著的单位或者个人,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
(一)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免受不法侵害的;(二)组织、指导未成年人开展文化、体育、科技活动的;(三)创作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秀精神产品的;(四)为未成年人提供、兴建活动场所及设施或者提供经济资助的;(五)积极兴办幼儿园、托儿所、哺乳室的;(六)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进行教育、挽救的;(七)培训、安置盲、聋、哑、弱智和有其他残疾的未成年人及工读学校毕业生就学、就业的;(八)培训、安置刑满释放、解除收容教养的未成年人就学、就业的;(九)从事其他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活动的。
2,汇报制度发挥未成年人保护机构对工作负责的作用类型:各单位的汇报下级未成年人保护机构的汇报时间限制本领域、本辖区内发生的重大事件或个案:24小时可能造成严重后果或者特别重大的侵害未成年人权利的事件或者个案,2小时内向上级单位汇报可能造成10名以上未成年人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事件或者个案,2小时内向国家未成年人保护机构3、流浪未成年人救助制度各地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或者公安、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庇护所,为生命、安全受到家庭威胁或居住、生活发生困难的未成年人提供临时救助。
流浪未成年人的救助场所应当与流浪成年人的救助场所分开。
提供居住、饮食、心理辅导、短期教育、不良行为矫治等方面的帮助。
查明出生地或者父母生活所在地的,及时送回原籍。
不能查明的,救助机构所在地人民政府负责安排其未成年时期的教育、生活。
流浪儿童在新疆儿童救助管理站院内打篮球4、监护人的监督及培训、协助制度对监护人的监督制度《德国民法典》采取有监护能力的监督人和少年局双重监督体制《越南民法典》对监护采取政府机关监督与亲属监督双重监督机制对监护人的培训、协助制度(1)提供物质帮助以保障未成年人在衣着、营养、心理健康方面符合基本要求;(2)发展公共育儿机构、设施和服务;(3)提供培训;(5)国家监护制度由国家出资设立监护机构对未成年人进行监护的制度。
人民政府代表国家对失去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监护的未成年人进行监护——民政部门国家监护机构设立应具备的条件:(1)必要的居住和生活条件;(2)专业监护人员;(3)资金保障;(4)平等监护;国家监护的条件(1)无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遗嘱监护人;(2)监护人资格被剥夺,也没有其他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遗嘱监护人;(3)父母无力承担监护职责,也没有其他法定监护人、选任监护人、遗嘱监护人。
我国现有法律:只有父母双亡的未成年人、弃婴,才能进入体现国家监护制度的儿童福利院。
(四)法律责任对违反法律规定,没有积极履行职责的相关政府部门,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责令其改正;对拒不改正或者造成严重后果的,未成年人保护委员会可建议主管机关对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政府有关部门违反法律规定,导致未成年人权利受到严重侵害的,其主管机关应当对该部门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行政处分。
三、社会组织对于未成年人保护的责任社会组织的保护是要规定社会组织和个人在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长中的责任。
1,相关教育场所、娱乐场所向未成年人优惠开放的制度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美术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未成年人优惠开放。
娱乐场所的警示标志和安全保护制度2,特定场所禁止未成年人进入制度营业性舞厅、歌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应当设置明显的未成年人禁入标志,不得允许其进入。
对难以判明是否已成年均,上述场所的工作人员应当要求其出示有效身价证明。
“蓝极速”老板接受审查3,避免烟酒对未成年人伤害制度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场所吸烟。
任何经营场所不得出售烟酒给未成年人。
4,未成年人食品、玩具、用具、游乐设施、公共设施等的特殊说明制度未成年人食品、玩具、用具、游乐设施以及公共设施,不得有害于未成年人的人身安全和身心健康。
游乐设施以及其他可能危及未成年人人身安全的设施的经营、管理单位,应当在设施附近的显著位置标明适应年龄范围或者注意事项等警示标志或者中文警示说明。
5,避免不良文化音像制品、网络对未成年人的侵害制度广播电台、电视台应当为未成年人开辟专题节目,并在适宜未成年人收听、收看的时间播出。
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的出版、发行、经销部门、个体销售摊点,不得出版、发行、销售、出租、出借宣扬色情、淫秽、暴力等有害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视、听、读物。
电影、电视部门不得播映宣扬色情、淫秽、暴力的影视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