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爱上语文课
【摘要】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人与人的交往离不开语文,任何一门功课的学习也离不开语文。然而,目前语文课并没有受到学生的欢迎,也越来越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针对这个问题,文章提出了一些方法以改善这种状况。
【关键词】语文;教学;微笑;情境;沟通;趣味性
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学好语文,能为学生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不再受到学生欢迎,语文课变得越来越枯燥、乏味,激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究其原因,可能是传统的语文教学过多地强调语文的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却忽略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语文课渐渐变得越来越枯燥、越来越乏味,因而也丢失了人心。于漪说:“如果一个老师有能力把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起来,那他就成功了一半。”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什么”为“我要学什么”,才能摆脱目前语文教学尴尬的境地。那么,该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呢?笔者认为,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一、通过微笑拉近师生心灵的距离
课堂教育是一个心与心沟通、交流的过程。沟通、交流的效果决定语文教学的效果。只有实现心与心的沟通与交流,才能让学生发自
内心地爱上语文课。而微笑是拉近师生之间距离的有效途径。试想,如果教师总是板着脸上课,学生就会随时小心翼翼、唯恐出错。这样,又怎能畅所欲言呢?因而,教师应用微笑面对每一个学生,处理每一个问题。学生没有畏惧心态,师生间是一种平等关系、朋友关系、伙伴关系。在关爱、理解、信任的基础上感染、教育学生。这样,学生又怎么会不喜欢语文课呢?当然,作为初中生,他们也许会在有意无意间影响课堂纪律,如果处理不当,既达不到教育学生的目的,又会让教师的形象大大受损。因此,作为教师,应对学生多一分宽容和理解,在他们犯错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化危机于无形。甚至,有时还要装糊涂,幽默风趣地化解尴尬。用微笑面对学生的过失,不仅保护了学生的自尊心,又化解了矛盾,可真是一举两得。所以,千万别让嘲讽、责骂阻隔了心灵的沟通,僵化了师生的关系。
二、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一个好的故事,往往都会设置一个合适的情境氛围,来吸引观众。同样,一堂成功的语文课也必须巧设一个合理的情境氛围,这样不仅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让学生快速融入到课文里。因此,笔者在教每一篇课文时,都会精心设置导入,为课文创造一个合适的氛围。例如:在上七年级(下)综合性学习《戏曲大舞台》时,事先请音乐教师教学生唱《唱脸谱》,课前准备又请学生自画脸谱,以及戏曲中相关的图画,将之悬挂于教室四周,并于课前反复播放歌曲《唱脸谱》。这样,不仅为上课营造了浓郁的戏曲氛围,而且还使学生未学其文,先入其境。因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
兴趣盎然,积极主动的配合参与;而且,下课后学生仍旧曲不离口,很好地实现预定目标。由此可见,好的开头,有时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通过故事缩短文本与生活的距离
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语文课也应该善于利用丰富的生活资源,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享受生活,把语文内容拓展开去。把生活中的故事与文本结合,既能增强语文的趣味性,又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一个人大脑的容量是有限的,记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遗忘。唯有自己感兴趣的东西才能记忆犹新。因而,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把教学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兴趣结合,与生活中的例子结合,让学生过目不忘、记忆犹新。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让学生爱上语文。例如:在教七年级上册《在山的那边》时,要求理解句子“山那边的山啊,铁青着脸,给我的幻想打了一个零分”中“山”为什么是“铁青着脸”时,笔者给学生举了一个例子:某日,你走在一个开满鲜花、蝴蝶飞舞的上学路上,因为今天正好是你的生日,心情很好。觉得花儿很美、蝴蝶在围绕你跳舞……不过,一不小心,跌进泥水坑里,满身污垢。这时可能你便觉得花儿也不美了、蝴蝶也在嘲笑你了。其实,时间、地点、景色都没发生变化,为何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这时,学生很快就发现,唯一改变的只有心情。通过这样一个类比,学生就理解了《在山的那边》一文中,因为我爬上山顶后没有看见预期中的大海,心情沮丧时的主观感受便是“山”“铁青着脸”。当然,有时为便于学生理解课文,笔者也会把时事与文本相结合。例
如教《邓稼先》时,为了让学生明白邓稼先在中国从“任人宰割”到“站起来了”这一巨大转变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时,借用现实生活中的时事政治告诉学生:落后就可能挨打,同时也明白“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对中国的巨大意义。
四、将知识与活动结合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喜欢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活动。可以选择性地把一些枯燥的内容与学生的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内容抢答”、“课本剧表演”、“辩论赛”等活动,让他们在集趣味性、知识性的互动中,强化学习、增长知识、培养能力。让学生与学生之间产生思维的碰撞,闪现智慧的火花。让语文课“动”起来,让学生爱上语文课。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蒲松龄的《狼》时,考虑到初一学生文言文实词积累不多,加之本文故事性很强,故将疏通文意环节与课本剧表演结合。学生在评价表演的同时,疏通了文意,落实了文言实词的用法,且增强了记忆。在整个活动中,表演者与评价者兴致高昂,不仅出色地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丰富学生的感知
当代社会处于一个高科技时代,一个信息化的时代,为了开阔学生的视野,适应时代的需求,多媒体辅助教学也越来越受到重视。将枯燥的知识通过多媒体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乐的渲染,图像的视觉冲击,丰富学生的感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例如,在上七年级下册《乡愁》时,就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播放名家朗诵,让学生把握诗歌的情感,同时展示诗歌中有关邮票、船票、
坟墓、海峡四个意象的图片,增强学生的视觉感受,学生就有了一个前景性预设。之后再通过学习,增强学生把握诗歌主旨的能力。
总而言之,要让学生爱上语文课,必须把学生放到主体地位,教师为学生的学习创造条件,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让学生“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让学生“对知识充满好奇、充满乐趣”,那么,学生还能对语文课说“不”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