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辅导教学设计含练习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教案附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教案和习题及答案醉翁亭记预习提示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朝______家______家。
2、下列加粗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琅琊(yá)饮少辄醉(zhé)b、林霏开(fēi)云归而岩穴暝(míng)c、山肴野蔌(yáo)晦明变化者(huì)d、树林阴翳(yì)水声潺潺(chá)3、下列加粗词在句中的含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行者休于树。
(出家而未经剃度的佛教徒)b、野芳发而幽香。
(香花)c、蔚然而深秀者。
(茂盛的样子)d、醉翁之意不在酒。
(情趣)4、按要求默写课文原句或原词:⑴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⑵文中描写山间的四时风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⑶《醉翁亭记》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
⑷文中写朝暮之景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
⑸贯穿文章主线的词是_____________。
⑹文中文眼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指出加粗字用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a、管夷吾举于士。
b、多会于此。
c、行者休于树。
d、达于汉阴。
6、指出翻译正确的一项是()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a、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面对着泉水上边。
b、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面临着泉水上边。
c、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的翅膀似的,高踞在泉水上边。
d、有座亭子,四角翘起,像鸟张开翅膀一样,高踞在泉水上边。
7、本文写景的主要作用是()a、表现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b、表现琅琊山的胜景。
c、寄托作者被贬后的抑郁心情。
d、为“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作铺垫,表现作者山水之乐。
8、下列句子中加粗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a、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环滁皆山也。
d、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9、下面加粗的“而”字表修饰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玡也。
《醉翁亭记》教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素质教育精讲课堂(统编版)
深入研究教材,明确《醉翁亭记》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准备教学用具和多媒体资源,确保《醉翁亭记》教学过程的顺利进行。
设计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学习《醉翁亭记》的积极性。
(二)课堂导入(预计用时:3分钟)
激发兴趣:
提出问题或设置悬念,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导学生进入《醉翁亭记》学习状态。
回顾旧知:
学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设备,包括投影仪和音响系统。
- 学生使用的课本《醉翁亭记》和相关辅导资料。
- 教师准备的教学PPT和教案。
2. 课程平台:
- 学校的学习管理系统(LMS),用于发布课程材料和作业。
- 电子图书馆资源,提供相关的文学作品和参考资料。
2. 请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醉翁亭记》中的表达技巧。
答案:
《醉翁亭记》中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如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修辞手法等。寓情于景是指作者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使景物具有了情感色彩。情景交融是指作者在描写景物的同时,融入了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使景物与情感相互映衬。修辞手法是指作者运用了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在标题下方列出课文中的主要景点,如“醉翁亭”、“琅琊山”、“酿泉”等,用简洁的语言描述每个景点的特点。
- 在每个景点旁边标注相应的诗句或描写句子,让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作者对景物的描绘。
- 用线条和箭头连接各个景点,展示景点之间的联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的结构。
2. 表达技巧板书设计: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
《醉翁亭记》导学案练习题及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背景背诵课文,积累优美词句2、根据注释、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3、初步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重点】1、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2、认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学习作者旷达的情怀【学习难点】1、认识作者“与民同乐”的高尚情怀2、理解本文情景交融的写景方式【自主预习案】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环( ) 晦明( ) 筹 ( )饮少辄醉( ) 琅琊( )( ) 林霏( )2、.指出下列加点字的含义①醉翁之意不在酒( )②泉香而酒洌( )③负者歌于途( )④树林阴( )3、本文选自,作者,字永叔,号,晚年又自号为,谥号“文忠”,世称“ ”他是(朝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唐宋八大家的另外几家是:唐朝的和;宋朝的另外几位散文家是、、、、、4、填空①《醉翁亭记》以“”“”二字提挈全篇文中的脉络关系极为密切的句子是结尾部分用一句就把“醉”和“乐”统一起来,点明全文的主旨②本文以色彩鲜明的语言,描绘了四时景物的特征其中最突出的四句是:③“醉翁之意不在酒”的意思是,与它意思相同的成语还有、、④文中“水落而石出者”一句现在已提炼成一个成语:文中的意思是原指一种自然景象,后多用来比喻它的近义词是5.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①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②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链接材料: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晚年自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於其间,是为六一欧公一代儒宗,风流自命答案:1、chú,huì,gōng,zhé,láng,yá,fēi;2、①情趣②清③背负东西④遮盖3、《欧阳文忠公文集》欧阳修醉翁又号六一居士欧阳文忠公北宋4、①醉乐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醉能同其乐②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③表示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指桑骂槐别有用心另有企图④水落下去,水底的石头就露出来事情终于真相大白真相大白5.①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阴②醉了能够同大家一起欢乐,醒来能够用文章记述这乐事的人,是太守啊【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导入语1:“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国历代文人雅士大都喜欢游山玩水,借此抒怀言志,许多山水也因文人而闻名醉翁亭就是因为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千古美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的今天,我们就随着欧阳修一起去欣赏一下这里的美亭美景美情吧!导入语2:庆历六年欧阳修因支持范仲淹的政治改革被贬为州太守时,心情郁闷,他经常去州西南的琅琊山醉翁亭饮酒抒怀,虽然他醉翁之意不在酒,但醉翁亭却因为他写的一篇《醉翁亭记》而闻名于世,这其间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就让我们一起进入醉翁亭一探究竟吧!本节课我们的学习目标是:(见上文)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一)读亭1、听一听听老师范读课文,整体感知(或者听课文录音带朗读)首先请同学们听老师朗读课文,要求:在听读的时候把不知道的字注上音2、记一记每学习一篇课文,我们首先都要积累一些新词在听读中,你圈点勾画了哪些生字词?你能读准他们的语音吗?(教师在黑板上把以下字写出来,然后请同学上来注音,查看学生听读的效果)壑琅琊潺酿辄霏暝晦洌肴酣弈筹答案:chú hè láng yá chán niàng zhé fēi míng huì yǔ lǚ liè yáo sù hān yì gōng chóu3、读一读读准了生字的读音后,我们就可以大声的读课文,让我们自由的放声快速读一遍课文吧!你能站起来为大家大声的读一段课文,来展示你的学习成果吗?① 指名分段读课文②检查朗读效果,点拨指导“也”、“而”的朗读语气4、译一译读完课文,我们还要弄明白课文讲了什么内容试着译一下课文吧!有什么疑难记下来,咱们一起解决①小组自学要求:读懂大意,参考课文下面注释及语境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记录疑难②课堂交流,解决自学中的疑难5、想一想醉翁亭在哪呢?谁建的亭子?谁起的名字?为什么叫这个名字?(二)品亭1、评一评有人认为,醉翁亭只是因为欧阳修才出名,它本身和周围的景色并不美你怎么看,说说你的理由答案:亭本身美:有亭翼然临于泉上亭周围景色美:望之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水声潺潺,而泄出于两峰之间的酿泉;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的山间朝暮之景;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的山间之四时之景等由此可见,本文在由景生情、情景交融手法的运用上是相当出色的2、想一想太守欧阳修到醉翁亭游玩,喝醉时是什么样子的?你是如何理解他的“醉”的?答案:颓(tuí)然乎其间喝酒喝醉了:“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zhé)醉” “苍颜白发,颓(tuí)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陶醉了:陶醉于州一带朝暮四季自然景物不同的幽深秀美,陶醉于州百姓和平宁静的.生活,陶醉于太平盛世,政治清明由“人游”和“太守宴”说明州在他的治理之下,百姓过着和平宁静而富足和谐的生活3、议一议到醉翁亭附近游玩的人和鸟,他们的感受可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这个字是禽鸟乐、人之乐和太守之乐有什么不同?答案:乐禽鸟知山林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太守因人感到快乐而快乐,乐民之所乐,即与民同乐(三)悟亭1、读一读本文题目是《醉翁亭记》,说明本文的体裁是一篇记,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可叙事、写景、状物,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作者在文中抒发了什么感情?齐读第四段,回答答案:全文围绕“乐”字下笔,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和与民同乐的感情2、辩一辩本文既写了“醉”又写了“乐”,醉和乐的关系怎样?答案:“醉”和“乐”是统一的,“醉”是表象,“乐”是实质,写“醉”正是为了写“乐”3、谈一谈学了课文,你有哪些收获?请谈一谈(字、词、句、文章中心、表达方式、写作特色均可)例:作者以精炼、生动的语言,描绘了自己与游客在醉翁亭中开怀畅饮的欢乐情景,以及亭外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在官场失意之后,寄情于山水的心情和与民共乐的政治理想全篇将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炉4、悟一悟欧阳修在遭受贬谪,人生遭到挫折时尚能表现欢乐昂扬的情绪和与民同乐的态度,对我们有何教益?从他身上,你悟到了什么?答案:人在遭受挫折时,小则要有积极的人生态度去战胜困难,大则要以国家民族为己任,去尽其所能作一些利国利民的事情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黑体 (小四)1.“也”是文言文常用虚词之一,一般有表判断、表陈述、表感叹三种用法选择下列句子的用法A表判断B表陈述C表感叹①环皆山也( )②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③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选择下列句子中“而”字的用法,将字母填入括号A连接两个并列的词、短语或句子B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承接关系C表示两个动作或两句之间的转折关系D连接状语与中心词①蔚然而深秀者( )②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③日出而林霏开( )④溪深而鱼肥( )3.不是判断句的一项是()A、环皆山也B、太守自谓也C、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D、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答案:1.①B②A③C 2.① D②C ③B ④A 3. B【拓展检测案】一、课内语段阅读(一)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6题①环皆山也②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③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④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⑤作亭者谁?⑥山之僧智仙也⑦名之者谁?⑧太守自谓也⑨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⑩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1.这段文字属于景物描写的句子有句写景的顺序是2.这段文字写景的角度有、3.这段景物描写,总写和,是为了引出下文对自然风光的描写,为下文写人的活动4.这段文字在全文中的作用5.用“//”给这段文字划分层次并括层意(提示可分为二层)6.写出文段中的两个成语答案1.①~④从大到小,从俯到仰,由点到面,自远而近2.视觉,听觉3.琅琊山酿泉醉翁亭布置好环境4.开篇点题,引出“乐”字这一全文的主线5.①第一层(①~④)亭的环境②第二层(⑤~(11))亭名由来6.峰回路转,醉翁之意不在酒(二)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4题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1.解释加点词语已而上下谓2.译下面语句①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②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3.点明了全文中心的语句是4、 4.本段用了层层衬托的写法先用之乐衬托之乐,再用之乐衬托之乐最后点明了作者的政治理想是答案:1.不久阴暗指高处和低处的树林是2.喝醉了能够和大家一起享受快乐,酒醒了能够用文章记述的人,是太守人们只知道跟随太守游玩的乐趣,却不知道太守在享受自己的乐趣3.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4.禽鸟人人太守与民同乐二、课外语段阅读阅读下边一段文言文,回答后边问题欧阳公四岁而①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1.按顺序指出三个“而”字各作什么连词使用四岁而①孤及其稍长而②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③读之2.解释带点的词①孤:②以:③及:④长:⑤或:3.译加横线的词语①教以书字②惟读书是务③下笔已如成人答案1①顺连,就②转连,可是③顺连、来2①孤:死了父亲②以:用③及:等到④长:大一点⑤或:有的3①教他(用荻画地的办法)写字识字②只勉力读书③写得已象成人。
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通过阅读理解文章,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3.学会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1.了解《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
2.分析文章内容,了解主题和情节。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学生对古代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和阅读能力不足。
2.分析文学作品,掌握写作技巧。
教学方法:1.问答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让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让学生积极思考和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2.组织讨论法:通过组织讨论,让学生互相交流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3.朗读法:通过朗读文学作品,让学生感受文学作品的语言魅力,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教师介绍《醉翁亭记》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让学生了解作品背景。
(2)通过提问和思考,让学生了解《醉翁亭记》的主题和情节。
二、阅读理解(1)教师提供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和情节。
(2)教师让学生讨论文学作品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手法、情节设置、语言运用等。
(3)教师让学生分析文学作品的情节和主题,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含义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
(4)教师让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写出自己的文学作品。
三、总结回顾(1)教师回顾当天所学知识,让学生回顾和总结所学内容。
(2)教师布置作业,让学生在家中继续阅读和分析文学作品,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四、小结通过本次阅读理解《醉翁亭记》的教学,让学生了解了文学作品的背景、作者及写作风格,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和综合素养,对学生未来的学习和生活都有着积极的影响。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
《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醉翁亭记》同步课堂及练习题及答案解析诗情画意,秀丽多姿——品《醉翁亭记》优美的意境《醉翁亭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这篇散文饶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确是不可多得的。
其一,山水相映之美。
在作者笔下,醉翁亭的远近左右是一张山水画。
有山,有泉,有林,有亭,“蔚然而深秀”的琅琊山,风光秀奇,迤逦连绵,苍翠欲滴。
群山作为背景,一泉环绕而过。
林深路曲,泉流弯旋,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
这里赖于壮丽的群山映衬,就益显出山泉的清朗,而亭台又偏偏踞临泉上,则别含另一番风光。
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幅画中山水亭台,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置成诗一般的优美境界。
其二,朝暮变化之美。
作者写出了醉翁亭早晚变化的优美景色。
“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
日上东山,阳光奔泻大地。
蓊郁的树林本来被薄纱般的雾气笼罩,经日光一照,雾释露消,又显示出清新翠绿的颜色。
而到了傍晚,日下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
作者传神地写出早晚不同的景色。
由于早晚不同,则作者运笔的色调、气氛有别。
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息,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暮之气。
作者根据不同的景象写了相异的境界。
其三,四季变幻之美。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作者选取最富有特征的景物来加以描绘。
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风声萧瑟,霜重铺路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
随四季变换,景物自有不同,各有其境界在,出现了四幅画面,变化有致,给人不同的美感。
其四,动静对比之美。
先说景物与景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蔚然壮秀的琅山是静态,潺潺流淌的酿泉水是动态,山色苍郁悦目,泉声琮琮动听,相映成趣。
“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树木之静对比出百鸟啁啾之动,相得益彰。
再说景物与人物之间的动静对比。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残阳息于山头是其静,人影移散,纷纷暮归是其动。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12.醉翁亭记【核心素养目标】:1.了解欧阳修的文学常识和本文的创作背景及文化意义。
2.语言建构与运用:朗读、背诵全文,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提高文言阅读能力,加深对课文主题的理解。
3.思维发展与提升:把握全文的脉络,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
4.审美鉴赏与创造: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学习本文精练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5.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感受作者的高尚的情怀,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祖国文化的高尚情感。
【教学重点】积累“而”“乐”等常用词的意义和用法。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个性鲜明的语言风格和层层递进、巧妙呼应的艺术手法。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第1课时一、激趣导入范仲淹的政治理想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有个古仁人和他的政治理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但又有所不同,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让我们走进《醉翁亭记》来一次醉翁亭之游,去感受山中的美景,聆听先生的心音。
二、走近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吉安)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洛阳)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晩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
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
三、字词梳理1.读准字音。
环滁(chú)林壑(hè)辄(zhé)林霏(fēi)弈者(yì)阴翳(yì)晦明(hu ì)酒洌(liè)琅琊(lánɡyá)伛偻(yǔlǚ)觥筹(ɡōnɡchóu)2.词类活用。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及阅读训练卷附答案解析
C.本文除第一段,每段开头都用领起词语,引出下文。从若夫”到“至于”到“已而”,展开了从景物到游乐到 归来的一幅幅画卷。
D.这篇文辞优美的山水游记,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个画面,展现了太守与民同乐的美好场 景。
12.课文中的“环滁皆山也”,在作者初稿中表述为下面链接材料的内容,请联系课文第一段分析作者这样修改 的原因。(4 分)
吗?为什么?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 明 解决。说明:引导学生利用书上注解和
确:醉翁亭 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 工具书独立学习,这也是在培养学生的
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9.提 自学能力。设立二人小组来讨论全文大
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
意,是为了互相启发,并利于调动学习
10.如何交待的?先?后?
)(3 分) 翼:翅膀
B. 得之心而寓.之酒
C.树林阴翳. 也
乐:以……为乐
翳:遮盖
D.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
7.下列各项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3 分)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B.在乎.山水之间也 王侯将
相宁有种乎. C.至于负者.歌于途
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 D.醒能述以.文者
九年级语文上册《醉翁亭记》教学案
第
周
星期
课
题
醉翁亭记 第1课时
课型
计划 课时
教
知识目标
学
目
过程与方法
标
情感与价值
观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掌握全文的脉络,理解文章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学习本文精炼优美、流畅自然的语言。 培养学生对语言的领悟及表达能力。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3篇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理解文章意思,感受语言的优美。
2、掌握“而”、“也”的用法。
3、理解欧阳修的旷达情怀,“与民同乐”的积极政治思想。
【教学重点难点】1、“而”、“也”的用法。
2、理解文章主旨。
【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诵读式教学。
【教具】录音机,投影机。
【教学内容】一、导入新课1、由成语“醉翁之意不在酒”引入课文。
2、简介欧阳修的生平。
参考课文注释①并补充有关内容:欧阳修早年曾协助范仲淹革新政治,触动保守派官僚们的利益,遭到嫉恨,被贬滁州。
这篇文章是他任滁州太守时写的。
他仕途坎坷,有志难伸,于是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他虽被贬谪,却不消沉,把滁州治理得政治清明,人民生活安乐。
他自号“醉翁”,文中多次提到“醉”,其实“醉”是表象,“乐”是实质。
他的志趣,不在山水之间,而在一州之民,他是因百姓的生活安乐而乐的。
3、听录音朗读,学生轻声跟读。
4、教师介绍“而”、“也”的用法,在此基础上,学生反复朗读,体会本文的语言美、意境美。
5、齐读课文,要求边读边揣摩语气。
提示:本文共用21个“也”字,语气不尽相同,大致有以下几种情况:⑴陈述(用于描述景物)。
⑵肯定(用于介绍人名)。
⑶感叹(用于直抒胸臆)。
本文还用了25个“而”字,读时要分辨轻重,凡表示转折或递进意味的,都要重读;凡连接词语而有调整节奏作用的,则可轻读。
朗读时还要注意骈散结合的特点,注意节奏的缓急,语调的高低。
6、思考下列问题(投影),理解文章主旨:本文以“醉”、“乐”二字提挈全文,“醉”是表象,“乐”是本质。
“醉”、“乐”二字借“醉翁亭”说出,全文脉络清晰,试根据你的理解填空:⑴开头一段介绍醉翁亭,包括两个层次:1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2层介绍醉翁亭的__________。
其中跟文章脉络关系最为密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句话。
⑵中间两段写醉翁亭的景色,也分两层:1层写___________,先用“___________”一词领起,后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收一笔。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排比、对偶、设问、夸张等。
能够理解文中表达的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与民同乐的情怀,以及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意,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魅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提升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培养正确的审美观。
二、教学重点:1. 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 文中重要词句的理解与运用。
3. 文中修辞手法的识别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理解。
2. 文中复杂句式的分析。
3. 文中作者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文中典型句子的分析,引导学生掌握文本解读方法。
3. 利用情感教学法,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醉翁亭记》的插图,引导学生关注文本所描绘的山水之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文本内容,感知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本中的重点词语、句子和段落,共同解决问题。
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探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 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感受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体会作者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对政治理想的追求。
6. 课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7. 总结拓展: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引导学生拓展思维,联系现实生活,谈谈自己对与民同乐的理解。
8.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课后背诵课文,并进行相关练笔。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合作探讨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积极性。
《醉翁亭记》 教学设计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背诵全文。
(2)学习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体会文章的节奏和韵律。
(2)通过小组合作,探讨文中的写景和抒情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章大意。
(2)理解作者“醉”与“乐”的关系。
2、教学难点(1)体会本文由景生情、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2)领悟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境界。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文章的韵律美,理解文章的大意。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写作手法等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思维能力。
3、点拨法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适时进行点拨,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在旅游的过程中,你们会欣赏到美丽的风景,也会有很多独特的感受。
今天,我们要跟随一位古人去游览一座著名的亭子,感受他在那里的所见所闻和所思所感。
这个人就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这座亭子就是醉翁亭。
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修的《醉翁亭记》。
(二)作者及背景介绍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7 年-1072 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他是北宋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语言简洁流畅,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背景介绍《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六年(1046 年)。
当时欧阳修被贬为滁州太守,心情郁闷。
但他并没有因此消沉,而是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与民同乐,治理滁州,使当地的百姓过上了安定的生活。
在滁州期间,他经常游览山水,写下了这篇著名的散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听准字音、节奏和语气。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系统的知识。
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8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难词难句,掌握部分实词的古今异义,体会部分虚词的一词多义。
2.理清本文的段落层次,体会语句的形式特点及其与表意的关系。
3.理解本文写景叙事和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4.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时数:2课时三导入1.指名度阅读提示,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画书下注解①了解欧阳修。
四教学步骤第1课时(一)第一段释义讲解1.学生逐句翻译,从“环滁皆山也——醉翁亭也”,教师点拨。
2.提问:这一部分写的是什么?明确:写醉翁亭的周围环境,引入醉翁亭。
3.周围环境是怎样的?映入我们眼帘的第一个镜头的角度是什么?明确:鸟瞰镜头,从上空看到的滁州城全景——四面环山。
环滁皆山4.接着镜头还是全景吗?(否,移向局部)写什么?明确:西南诸峰尤其指出琅玡山5.接下来又写什么?最后写什么?还是鸟瞰吗?为什么?明确:酿泉醉翁亭作者与亭周环境的相对位置是身在山中。
“泻” “临于泉上”角度应该是仰望。
6.这些景观中谁是主景?明确:醉翁亭7.作者怎样引出主角醉翁亭的??明确:“环滁皆山也”先写大环境,凝炼概括地写出滁州的地理特征;接着以视觉角度:俯——仰和空间角度:远——近外——内的变换层层推进通过周围环境我们得知醉翁亭建在滁州西南树木茂盛,深幽秀丽的琅琊山间酿泉边上8.学生逐句翻译后半部分,教师点拨。
9.提问:这一部分交待了什么?明确:亭的来历10.如何交待的?先?后?明确:作亭者名之者醉翁雅号的由来(命名之意)11.“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如何理解?此句的作用是什么?明确:醉翁的情趣不在酒上,因为饮酒只是内心快乐的一种外在表现,不是因为饮酒而快乐,而是因为内心领会到山水的乐趣要通过饮酒的活动表现出来。
《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
《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醉翁亭记》教学案参考答案第一课时1、《醉翁亭记》文言文积累卡示例:文言文积累卡编号:苏9上21册P198页课题《醉翁亭记》作者欧阳修朝代北宋文体游记散文文化常识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号醉翁、六一居士积累时间 2012/9/19 1通假字 2词类活用 1山行六七里(山,名词作状语,在山上) 2名之者谁?(名,名词活用为动词,命名)3杂然而前陈者(前,方位名词作状语,在前面)4太守之乐1其乐2也(乐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乐乐2,形容词活用为名词,乐趣)5朝而往,暮而归(朝,暮,时间名词作状语,往往用“而”或“以”同动词相边接,早晨,傍晚)3古今异义1佳木秀而阴(秀,古义,草木茂盛;今义,清秀,优异)2筹交错(筹,古义,酒筹;今义,筹备,筹划)3醉翁之意不在酒(意,古义,意趣,情趣;今义,意思,意义)4一词多义 1号:1取号,“故自号曰醉翁也”;2号哭,“号呼而转徒” 2霏:1雾气,“日出而林霏开”;2雨(或雪)密的样子,“雨霏霏” 3名:1命名,“名之者谁”;2名字,“卷卷有爷名” 4归:1聚拢,云归而岩穴暝;2回家,太守归而宾客从也;3归依,一道,吾谁与归5乐:1乐趣,山水之乐;2以……为乐,乐其乐也;3欢乐,人之从太守游而乐6而:1表并列,蔚然而深秀者;而年又最高;野芳发而幽香;溪深而鱼肥;2表顺接,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3表顺接,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日出而林霏开;而乐亦无穷也;4表修饰,朝而往,暮而归;5表转折,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 5特殊句式1疑问性判断句式,……谁?译“……是谁呀?”,作亭者谁?2省略句,省略介词,山水之乐,得之(于)心而寓之(于)酒6重点语句积累、译 1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2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也,酿泉也3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4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5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6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7杂然而前陈者8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也,太守醉也9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0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第二课时二、(一)1、(1)(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2) (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 (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 (3)(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 (4)(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 (5) (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 3、(1)山—水—亭—名—太守(2)朝—暮—春—夏—秋—冬(3)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4)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三、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宴酣之乐……;……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醒能同其乐…… 2、山水之乐,宴酣之乐,禽鸟之乐,游人之乐,太守之乐第三课时二、1、醉翁亭秀美风光的描写,对游人之乐的叙述,美好山川的热爱,与民同乐的情怀2、陶醉于自然山水乐,为州人的和平生活而乐,为自己治的政绩而乐3、(1)21 (2)示例: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阴…… 三、课堂练习答案庄子与惠子游于梁注释1.梁:水的桥上,水名,在现在安凤阳 2.从容:悠闲自得 2.(tiáo)鱼:一种淡水鱼中的银白色小鱼,喜欢在水层下面游动,长约16厘米,又名白 3. 是:这 4. 固:固然(固不知子矣);本来(子固非鱼也) 5. 全:完全,确定是 6. 循其本:从最初的话题说起循:顺着其,话题本:最初7. 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你说“汝安知鱼乐”等等汝安知鱼乐:你怎么(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云者:如此如此安,怎么;哪里8.安;疑问代词.怎么,哪里译文庄子和惠子一道在水的桥上游玩庄子说:“鱼在河水中游得多么悠闲自得,这就是鱼儿的快乐呀”惠子说:“你又不是鱼,哪里知道鱼是快乐的呢?”庄子说:“你又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儿是快乐的呢?”惠子说:“我不是你,固然就不知道你(的.想法);你本来就不是鱼,你不知道鱼的快乐,这是可以完全确定的”庄子说:“请让我们从头说,你开始问我‘你怎么知道鱼儿的快乐’的话,就说明你很清楚我知道,所以才来问我是从哪里知道的现在我告诉你,我是在水的桥上知道的” 18.(2分)(1)牵扶,领;(2)大声说话、喊叫;(3)悠闲自得;(4)依照,按照说明:此题2分,每小题0.5分19.(2分)(1)到溪边钓鱼,溪水深而鱼儿肥;用泉水酿酒,泉水甜而酒水清(1分);(2)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的快乐(1分)? 说明:每句1分,大意正确即可20.(2分)【A段】游人乐太守也乐其乐或者与民同乐(1分)【B段】庄子乐则在庄子看来水中游鱼也乐(1分) 说明:一空1分,意近即可21.(2分)示倒:把别人的快乐当成自己的快乐,用自己的快乐去发现生活中的快乐说明:围绕两段文字的“乐”,发表自己的看法,内容正确即可欧阳修,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及冠,然有声①得唐韩愈遗稿于废书中,读而心慕焉修始在州,号醉翁,晚更号六一居士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阱②在前,触发之不顾放逐流离,至于再三,志气自若也方贬夷陵时,无以自遣,因取旧案反覆观之,见其枉直乖错不可胜数,于是仰天叹曰:“以荒远小邑,且如此,天下固可知”自尔,遇事不敢忽也学者求见,所与言,未尝及文章,惟谈吏事,谓文章止于润身,政事可以及物凡历数郡,不见治迹,不求声誉,宽简③而不扰,故所至民便④之或问:“为政宽简,而事不弛废,何也?”曰:“以纵为宽,以略为简,则政事弛废,而民受其弊吾所谓宽者,不为苛急;简者,不为碎耳”(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 幼年时,欧阳修就聪敏过人,读书过目不忘等到成年时,更是超群出众,卓有声誉在废书箱里得到唐代韩愈的遗稿,一边细细阅读,一边心中暗暗思慕修(欧阳修)当初在州,号“醉翁”,晚年改为六一居士天生刚毅,见义勇为,就算眼前是机关陷阱,也不惜触发多次被贬官流放,志向依然不改刚被贬到夷陵的时候,没有消遣的地方,就拿来以前的案件档案反复察看,发现里边冤假错案不计其数,于是仰天长叹说:“边远人稀的小城尚且是这样,天下的(冤假错案)就可想而知了”从此,遇到案件就不敢大意了有求学的人请求会见,欧阳修与他们交谈,从来不谈文章,直说政事,说文章只能用来修身养性,政事才是根本凡是去作过官的地方,没有杰出的政绩,不追求声誉,政策宽松不扰民,所以到过的地方人民都认为他平易近人有人问他:“您治理地方政策宽松简明但办事从不拖拉不理,为什么呢?”他回答说:“把放纵当成宽松,把简陋当成简明,那么政事酒会得不到及时处理因而人民受苦,我所说的宽松,是为了不苛刻武断;简明,是为了不琐罢了”9.(1)就(2)改变,更换(3)即使(4)有人10.(欧阳修)在一个废书中发现了唐代韩愈留下地书稿,读后对韩愈十分仰慕。
《醉翁亭记》课后练习及其答案
《醉翁亭记》课后练习及其答案导语:宋仁宗庆历五年(一零四五),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欧阳修上书替他们分辩,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到任以后,他内心抑郁,但还能发挥“宽简而不扰”的作风,取得了某些政绩。
《醉翁亭记》就写在这个时期。
【《醉翁亭记》课后练习】一、基础训练1、做客“联想吧”请同学们从你积累的古诗文中,写出一句与“亭”有关的诗句。
(含“亭”即可,加油啊!)2、测测你的注音速度!(既快又准哦!)环滁琅琊饮少辄醉林霏岩穴山肴野蔌弈者胜阴翳翼然酒洌3、验验你的写字速度!(相信你!没错的!)林hè_____ wèi_____然水声chán chán_____tuí_____然岩穴mínɡ_____ huì_____明变化yǔ_____lǚ_____提携ɡōnɡ_____chóu_____交错宴hān_____之乐4、速配(请将下列加点的词语与它们相应的释义连线搭配!)蔚然遮盖翼然临于泉上茂盛的样子醉翁之意原意是精神不振的样子,这里形容醉态佳木秀靠近颓然情趣阴翳开花,这里指滋长的意思5、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A.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
B.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C.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D.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
6、下列句子中没有使用对偶修辞手法的一项是A.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B.风霜高洁,水落石出。
C.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
D.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
7、下列句子的句式与其它不同的一项是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B.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C.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
D.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8、下列句子和现代汉语语序不同的一项是A.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部编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精品教案
11 《醉翁亭记》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朗读并背诵课文。
说一说第1段是如何由远及近,一步步“推出醉第亭的,这样写有什么效果?参考答案:文章第1段,采用移步换景的方式,先以“环滁皆山也”总起,作为全景镜头,然后再逐层拉近,渐次推出“西南诸峰”、琅琊山、山行之路、酿泉之水,最后定格在“翼然临于泉上”的醉翁亭。
这样如层层剥笋,最后亮出主景,既准确交代了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又给人一种身临其境、耳目一新的感觉。
二、课文第2、3、4段开头的“若夫”“至于”“已而”等词语有什么作用?这三段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参考答案:课文第2、3、4段开头,分别用了“若夫”“至于”“已而”等表示转接的词语,起到了标记语意转变的作用。
“若夫”是表示转接的连词,含有假设的意思;“至于”同样表示转接,却含有递进的意思,表示描写的进一步深入;“已而”是表示时间的副词,是时间短暂的诗意表述,表示时间的推移、暗示场景的转换。
第2段写山中朝暮、四季景物变化之美,第3段写滁人游、太守宴,第4段写游归,主要探讨了几种乐的境界,点明太守是谁,收束全文。
这三段是按照写景——写人——写“乐”的顺序写的,脉络清晰,层次分明。
三、本文多处提到“乐”,主要表现了哪几种“乐”?“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志趣?参考答案:作者的“乐”归納起来有三个方面:一是“山水之乐”,并因“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二是“宴酣之乐”,近取“山肴野蔌”,佐酒“非丝非竹”,众人“起坐而喧哗”,太守“颓然乎其间”;三是“乐人之乐”,故作文以叙其事。
三乐归一,都是“与民同乐”。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四、本文用了21个“也”字,有的表示判断,有的表示陈述。
朗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体会“也”字表达的语气。
1.环滁皆山也。
2.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3.作亭者谁?山之僧曰智仙也。
4.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5.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
《醉翁亭记》教案教学设计(公开课)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醉翁亭记》全文。
能够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
能够领会作者抒发的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品味语言,感受文本的魅力。
学会通过朗读、默写等方式,增强对文言文的理解和记忆。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引导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追求和谐共生的社会关系。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醉翁亭记》全文的理解与背诵。
文中修辞手法的分析与欣赏。
2. 教学难点:文中某些生僻词语的解释。
理解作者抒发的山水之乐和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图片,引导学生了解醉翁亭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文化背景。
简介作者欧阳修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点勾画生僻词语,查阅词典解决。
结合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内容,对不懂的地方进行标注。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分享学习心得,讨论文中的精彩片段和修辞手法。
4. 教师讲解:讲解文中生僻词语的含义。
分析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和描绘细腻的自然景色。
5. 课堂练习:学生进行朗读、默写等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情景模拟或角色扮演。
四、作业布置:熟读并背诵课文。
完成课后练习题。
五、课堂小结: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寻找答案,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
2. 利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文中的具体例子,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文言文的表达技巧。
3. 运用比较分析法,将《醉翁亭记》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评价本文的特点和价值。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和思考能力。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新人教版
(3)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重点和难点,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4)案例分析:教师出示与课文相关的案例,学生进行分析,提高文本分析能力。
(5)研究项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与课文相关的研究项目,培养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三单元 11《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材分析
《醉翁亭记》是新人教版2024秋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醉翁亭周围景物的描绘,表现了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的悠然情趣。本文描绘了醉翁亭秀丽的环境和游人的乐趣,以“醉翁之意不在酒”为线索,表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教学本文,旨在让学生通过感悟语言,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提高朗读和欣赏能力。同时,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理解“寄情山水”的内涵,体会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
(2)请分析《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
答案:《醉翁亭记》中抒发作者政治理想的句子有:“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和“与民同乐,亦乐也。”等。这些句子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民同乐、实现政治理想的心愿。
3. 论述题
(1)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醉翁亭记》中作者政治理想的理解。
答案:《醉翁亭记》中,作者通过描绘醉翁亭周围山水的美丽和游人的乐趣,表达了自己与民同乐的政治理想。作者希望统治者能够关心民生,实现国家的繁荣与和谐。
2. 思维发展与提升:通过分析课文中的景物描绘和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提高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12课《醉翁亭记》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欣赏本文的语言,探寻美点,体会自然美的意境。
3.了解创作的背景,探究欧阳修的精神境界。
二、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理解文意。
2.欣赏文章语言,体会“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教学难点1.理解欧阳修的“醉翁之意”,探究其精神境界。
2.比较《岳阳楼记》与《醉翁亭记》中“乐”的异同。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教师讲述:北宋庆历新政改革,今人了解者不多。
但与这项改革运动密切相关的两个人和两篇文章却家喻户晓,光耀千年。
这两个人一是改革的主持者范仲淹,一是改革的支持者欧阳修。
革新运动失败后,范仲淹借《岳阳楼记》一文,陈述心志,抒发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令后人敬仰。
欧阳修贬谪安徽滁州,寄情山水,创作了不朽名篇《醉翁亭记》,令百世争传。
今天让我们继岳阳楼之后,再次思接千载,一起去领略醉翁亭的蔚然秀色,探寻欧阳修的精神世界吧!2.展示醉翁亭的图片,让学生感受醉翁亭的景色。
(二)学习目标1.熟读成诵,积累常用文言词汇的意义和用法。
2.疏通文意,理解文章内容。
3.感受“也”“而”等虚词的妙用。
(三)整体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朗读要求:读准字音,不错读。
分清句读,不破读。
把握语气,不唱读。
2.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纠正字音和句读。
以下是一些容易读错的字音:环滁(chú)琅琊(láng yá)饮少辄醉(zhé)林霏开(fēi)岩穴暝(míng)晦明(huì)伛偻(yǔ lǚ)野蔌(sù)觥筹(gōng)阴翳(yì)3.小组合作学习,借助工具书,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1)教师提出问题:文章中哪些句子比较难以理解?预设答案:例如“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等句子,学生可能在理解上存在困难。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醉翁亭记》教学设计人教版【教学目标】理解内容和主题,学习景物描写的方式,体会其作用。
背诵全文。
掌握常见的文言知识。
感受作者复杂的思想感情,理解“与民同乐”的内涵。
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
【教学重点】背诵翻译全文,了解大意和景物描写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寓于景中的复杂感情。
【教学安排】两教时教时【教学要点】了解醉翁亭的概况和的由来。
2、粗读课文,读出韵味,感受作者的感情。
3、口头翻译全文。
4、思考并答复8个问题。
5、布置作业。
一、导入新课,介绍醉翁亭和的由来。
亭子现况醉翁亭坐落于安徽省滁州市市区西南琅琊山麓,与北京陶然亭、长沙爱晚亭、杭州湖心亭并称为“中国四大名亭”。
是安徽省著名古迹之一,宋代大散文家欧阳修写的传世之作《醉翁亭记》写的就是此亭。
醉翁亭小巧独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
它紧靠峻峭的山壁,飞檐凌空挑出。
数百年来虽屡次遭劫,又屡次复建,终不为人所忘。
解放后,醉翁亭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多次整修。
布局醉翁亭前有“让泉”,泉请客送礼是小溪,终年水声潺潺。
清澈见底。
琅琊山不仅山色淡雅,而且文化渊源久远;自唐宋以来韦应物、欧阳修、辛弃疾、王安石、梅尧臣、宋濂、文征明、曾巩、薛时雨等历代无数文豪墨客,赋诗题咏,皆在山中。
醉翁亭中有宋代大文豪苏轼手书的《醉翁亭记》碑刻称为“欧文苏字”,亭后最高处有一高台,名曰“玄帝宫“,登台环视,只见群山滴翠,百鸟齐鸣,令人心旷神怡!历史由宋庆历五年,欧阳修来到滁州,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
为了便于欧阳修游玩,智仙特在山中建造了一座亭子,欧阳修亲自为它作记,由此写出了《醉翁亭记》这一名篇。
从此,欧阳修常同朋友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亭”因此得名。
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
有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
创作背景《醉翁亭记》作于宋仁宗庆历五年,当时欧阳修正任滁州太守。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
《醉翁亭记》教例评析(精选16篇)[教例简述]课始,教师定向:这节课的任务是进一步理解课文写法和内容,并背诵全文:方法是师生一起,从不同的角度归纳段意,明写法,在此中穿插背诵训练。
教例实施:教师:大家能不能从描写、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在纸上写一写,试一试。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大家刚才议论的第二种说法的每一层中都含有“亭”字,能不能都含有“乐”字呢?(总写乐——山水之乐——宴酣之乐——醉归之乐)(总写山水之乐——赏景之乐——与民同乐——自知其乐)能不能都含有“醉”字呢?(醉翁之意在山水——醉于山间朝暮四时——醉于升平之乐——醉在内心深知的乐趣)有不能都含有“醉翁”、“乐”呢?(醉翁喜山水之乐——醉翁爱赏景之乐——醉翁乐与民同乐——醉翁自知醉翁之乐)咱们换个说法。
能不能从记叙的顺序上突破一下?(空间顺序——时间顺序——事件顺序-叙议结合顺序)教师:我还从影视拍摄的角度赏析了课文,现在也让你们欣赏一下。
课文的脉络是:一个大远景镜头———组空镜关——一个长镜关——一个全景镜头(学生极有兴趣地倾听)教师:请你各自选出以一种说法,并根据它来协助自己背诵课文,用时6—10分钟。
(学生背诵)教师:下面我们研究每一段落的内部层次。
把它们清理出来,指导背诵就更有依据。
我先说第一段,你们分组介绍第二、三、四段。
(一、山—水—亭—名—太守)(二、朝—暮—春—夏—秋—冬)(三、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四、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从人乐,太守乐)教师:请大家根据以上线条再背诵课文,用时8分钟。
教师:下面再布置一个探索题,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试做:结合课后练习一以及我们对课文一、三两段的分析,谈谈文中的照应。
[评析]这是一节美妙的“线条”课。
课中设计了那么多的兴奋点:从不同的角度,按不同的要求,让同学们反复地梳理课文的脉络。
众多的兴奋点之中有着一事实上的逻辑联系:从“亭”到“乐”到“醉”到“醉翁之乐”,重点突出而又能让学生理解透彻。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那么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精选16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醉翁亭记》优秀教案篇1学习目标:1、文体复习:了解所学过的相关古文文体,背诵课文,能熟练填空2、文言基础:疑难句子及句式的翻译3、能力目标:能与同类文言文进行比较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作者虽遭贬谪但随遇而安的旷达情怀学习重点:能熟练地背诵课文,翻译重点句子,体会作者的旷达情怀学习难点:与同类文章进行比较,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学习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背诵法、比较法、情景陶冶法教学设计思路及实施过程:一、导入新课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说过:“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这句话启示我们学习知识不仅要复习,而且关键是在复习中要有新的体会或发现,今天我们就一同来复习《醉翁亭记》这篇课文,也希望每个同学在这一堂复习课上能够有不同于学习时的新的体会或发现。
前一段时间我们已经复习了《岳阳楼记》《小石潭记》这两篇文言文,同学们也一定积累了一些复习文言文的要领,那么下面哪些同学来说一说对于一篇文言文我们在复习时要抓住哪些要点呢?(点名回答)这个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关注本节课的学习目的,而这个目的又是在我的引导下由学生自己去搜索去寻找的,这样使学生在学习这节课时的目的更加明确。
我由孔子的一句话导入本节课的复习,一方面让学生联系了以前的知识,同时也让学生区分了复习课与新授课的目标。
学生回答后教师给予适当补充和评价二、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后,多媒体展示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找同学朗读,教师再逐条解析1、文学常识、主题。
2、词语解释和词义辨析:通假字、多义词、其他重点实词。
3、重点句的默写、翻译和理解:主旨句、关键句、名句、特殊句式。
4、拓展迁移,比较、联系实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醉翁亭记》教师辅导教案
一、文学常识:
1、本文选自,作者是(朝代)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人名),字,谥号,自号,晚号。
吉州吉水人,今属,他也是著名的“”之一。
2、六一居士是哪六个一:;;;;;。
【知识梳理1】
一、易错字及常考默写
二、现代汉语翻译
三、内容理解及主旨把握
1、《醉翁亭记》写于他到被贬官滁州上任的第二年,全文以“”字贯穿,通过对滁州
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和的思想。
2、文章第一段由“”引出“乐”字,点出全篇主旨“,”。
第二段写之乐,第三段写之乐和之乐,第四段作者运用表达方式,用之乐衬托之乐,又用之乐衬托之乐,含蓄地点明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3、解释下列成语
①醉翁之意不在酒:现在通常指的意思。
②峰回路转:
③水落石出:
④觥筹交错:
5、写作作者诉说“酒”和“山水”关系的名词。
⑴、
⑵、
6、文中写朝暮晦明变化的句子是
7、写出文中描写山中四时之景的句子。
春:
夏:
秋:
冬:
8、第三段从四个方面写了游琅琊山的情形,请从该段中找出最能概括这些情形的句子。
⑴⑵⑶
9、第三段末尾说:“太守醉也”。
从全文看,太守醉并非因酒而起,而是:
⑴⑵
10、第四段紧扣一个“乐”字,用之乐衬托游人之乐,又用游人之乐衬托
之乐。
整篇文章表达的是作者的思想感情。
11、作者与柳宗元都是被贬谪的官员,柳宗元也曾在《小石潭记》中抒写寄情山水的情怀,也有“心
乐之”、“似与游者相乐”的写“乐”之句。
《醉翁亭记》的“乐”与《小石潭记》的“乐”
是否一样?请谈谈你的看法。
【例题精讲】
2017年普陀区初三一模:
(三)阅读下文,完成第8-10题(9分)
醉翁亭记(节选)
环滁皆山也。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8、文中“醉翁”即“唐宋八大家”之一的。
(2分)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10、从“”一句可见作者不胜酒力,但其将“”寄托在酒中,表明其“乐”中
带有淡淡的忧思。
11/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