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进行生物实验研究的重要场所,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有必要制定一系列的标准和规范。
本文将就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进行详细介绍,以便于实验室管理者和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了解和遵守相关规定。
首先,实验室的建筑和设施需要符合一定的标准。
实验室的建筑结构应该稳固耐用,能够承受一定的外部压力和冲击。
墙壁、地面和天花板应该使用防渗漏、耐腐蚀的材料,以确保实验室的密闭性和安全性。
实验室内部的设施设备应该齐全,包括通风系统、排气系统、紫外线消毒设备等,以确保实验室空气的清洁和实验材料的无菌。
其次,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实验流程也需要严格遵守标准。
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包括实验材料的存储、处理和处置方法,实验操作的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实验人员在进行实验操作时,应该严格按照规程进行,避免因操作失误导致安全事故的发生。
同时,实验室的实验流程也应该符合相关的生物安全标准,确保实验过程中不会对环境和人员造成危害。
此外,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和应急预案也是十分重要的。
实验室管理者应该建立健全的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安全培训、安全演练、安全检查等,以提高实验人员的安全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同时,实验室还应该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包括火灾、泄漏、中毒等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和应急措施,以确保在发生意外情况时能够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和处置。
最后,实验室的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消毒也是不可忽视的环节。
实验室产生的废弃物应该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包装和处置,以避免对环境和人员造成污染和危害。
实验室的清洁消毒工作也应该定期进行,包括实验台面、设备器皿、地面等的清洁消毒,以确保实验室的卫生和安全。
综上所述,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标准涉及到实验室的建筑设施、操作规程、安全管理、废弃物处理和清洁消毒等多个方面,需要实验室管理者和工作人员共同遵守和执行,以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希望本文所述内容能够对相关人员有所帮助,引起足够的重视和注意。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原创版】目录一、引言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三、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四、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控制措施五、结论正文一、引言实验室是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一个充满潜在风险的地方。
实验室中的生物安全问题牵涉到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以及环境的保护。
因此,对实验室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主要讨论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的相关内容。
二、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目的和意义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识别和分析实验室中存在的生物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措施,确保实验人员的健康和安全,以及实验室环境的保护。
其意义在于:1.提高实验人员对生物安全风险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2.帮助实验室管理者了解实验室中存在的风险,制定有效的安全管理措施;3.降低实验室生物安全事故发生的概率,保障实验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具体内容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类别、性质及安全风险等级;2.所涉危险源种类、特性及可能导致(引发)危险的严重程度;3.场所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满足与符合情况;4.防护用品配备和使用情况;5.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程的制定与执行情况。
四、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控制措施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结果,二级实验室应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包括:1.建立生物安全防护制度,制定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2.根据实验室所涉及的危险源种类和严重程度,选择相应的防护用品;3.对实验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提高其安全意识和防护能力;4.定期对实验室设施设备进行检查和维护,确保其安全运行;5.在发生意外泄露或意外事故时,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防止风险扩大。
五、结论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是确保实验室安全运行的重要手段。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是一种用于描述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的分类系统。
该系统主要用于评估实验室中潜在的生物危险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以最大程度地防止有害生物的泄漏、传播和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
本文将介绍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定义、特点和相关措施。
定义和特点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是确定实验室生物安全水平的一种分类方法,被广泛应用于研究和实验室环境中。
它主要用于评估实验室中潜在的生物危险性,并根据实验室的基础设施、设备和操作流程来制定控制措施。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分为以下几个特点:1.生物危险性评估: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的主要目的是评估实验室内生物材料的潜在危险性。
这些生物材料可能包括有害微生物、基因工程微生物、植物和动物组织等。
通过评估这些材料的病原性、传播途径和传染性等特征,可以确定相应的生物安全级别。
2.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与实验室的基础设施和设备密切相关。
安全级别越高,实验室设施和设备的要求也越高。
例如,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需要具备适当的通风系统、隔离设施、生物安全柜等。
3.安全操作流程: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还要求实验室采取特定的安全操作流程来控制生物危险。
这些流程通常包括个人防护、操作规范、材料处理和废物处理等。
这些措施旨在最大程度地防止生物材料的泄漏、传播和对人类和环境的伤害。
相关措施为了确保实验室能够达到二级生物安全水平,需要采取一系列相关措施。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措施:1.合适的实验室设施和设备:为了满足二级生物安全要求,实验室需要配备适当的设施和设备。
这包括生物安全柜、通风系统和隔离设施等。
这些设施和设备能够有效地控制生物材料的泄漏和传播风险。
2.个人防护设备和操作规范:在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需要佩戴适当的个人防护设备,如实验手套、口罩和实验服。
同时,还需要建立操作规范,明确操作流程和安全要求,以保障实验操作的安全性。
3.生物材料处理和废物处理:在实验室中使用生物材料后,需要对其进行合适的处理。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摘要:一、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概述1.评估目的和用途2.评估相关因素二、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1.评估内容2.评估步骤三、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控制策略1.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2.配备适当的防护用品3.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四、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实例1.医院检验科生物安全风险评估2.食品药品检验机构生物安全一级和二级实验室风险管理正文:一、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概述1.评估目的和用途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的主要目的是在实验活动中根据病原微生物可能对个体、群体或实验室环境造成危害程度的高低,来制定相应的安全防范制度和操作程序,选择相应等级的生物安全实验室及设备配置,实验人员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和使用相符的安全防护装备,以及在发生意外泄露或意外事故时能及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确保实验工作人员不被感染和实验环境不被污染。
2.评估相关因素危及实验室安全的因素和环境有:化学危险品、毒品、有害生物、电离辐射、高温、高电压等。
在进行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些因素对实验室安全的影响。
二、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方法1.评估内容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实验室(或实验项目)类别、性质及安全风险等级。
(2)所涉危险源种类、特性及可能导致(引发)危险的严重程度。
(3)场所条件、设施设备、技术及管理人员的满足与符合情况。
(4)防护用品配备情况。
2.评估步骤(1)收集资料:了解实验室的基本情况,包括实验室类别、危险源种类、设施设备等。
(2)制定评估方案:明确评估目的、范围、内容、时间安排等。
(3)开展评估:根据评估内容,对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进行评估。
(4)撰写评估报告:总结评估结果,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
三、二级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控制策略1.建立生物安全防护机制: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安全防护措施和操作规程。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一种专门用于进行生物实验和研究的实验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实验人员、环境和公众免受有害微生物和生物制品的污染和伤害。
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国际上制定了一系列的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以规范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
首先,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必须符合国家和国际相关规定和标准。
实验室的建筑结构、通风系统、排水系统、电力供应等必须符合相关规定,以确保实验室内部环境的安全和稳定。
此外,实验室内部的设施和设备也必须符合相关标准,例如生物安全柜、实验台、实验室家具等,都必须经过严格的检验和认证。
其次,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也是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实验室必须建立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人员的培训和管理、实验室内部的安全操作规程、实验室事故的应急处理程序等。
只有严格遵守这些规程和制度,才能有效地保障实验室的安全性。
此外,实验室的生物安全防护措施也是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的重要内容之一。
实验室必须配备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和装备,例如生物安全柜、生物废物处理设施、生物安全标识和警示标识等,以确保实验人员在进行生物实验和操作时不受到有害微生物的侵害。
最后,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监督和检查也是保障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环节。
相关部门必须对实验室的建设和运行进行定期的监督和检查,以确保实验室符合相关标准和规定。
同时,实验室内部也必须建立健全的内部监督和检查机制,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安全隐患和问题。
总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是保障实验室安全和有效运行的重要基础,只有严格遵守这些标准和规定,才能有效地保护实验人员、环境和公众的安全和健康。
希望各相关单位和实验室能够高度重视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标准,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和有效运行。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2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ABSL-2标准BSL—2与BSL—1类似,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与BSL—1的区别在于:(1)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2)进行实验时,限制进入实验室;(3)对于污染的锐器,要特别注意;(4)某些可能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溅物的过程。
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其它物理遏制设备中进行。
以下的标准及特殊操作、安全设备及设施和BSL—2病源有关:一、标准微生物操作: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进行活体处理后,实验人员要洗手;离开实验空前脱手套。
3、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4、不能用嘴移液,只能用机械装置移液。
5、制定锐器安全使用规范。
6、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溅出和气溶胶。
7、实验完毕、下班前、活体溅出或溢出时,都应使用对病源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台面消毒。
8、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
9、实施控制昆虫和龋齿动物的程序(参见附录G)(另发)二、特殊操作:1、在开展有关传染病源工作时,实验室主任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例如,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其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实验室主任对每种情况的估计和决定谁能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工作,负有最终责任。
2、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3、存在外源性病源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将传染性微生物划分为4类;根据设备和技术条件,将生物实验室也分为4级(一般称为P1、P2、P3、P4实验室),1级最低,4级最高。
P1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P2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P4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P2实验室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当于BSL-2实验室。
一、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BLS-2 实验室主要用于初级卫生服务、诊断和研究,其实验对象的危害等级为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具体定义为“能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源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据此,待颁布的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对 BLS-2实验室规定了以下技术指标(静态):1、洁净度:无要求2、最小换气次数:可开窗通风3、与室外方向相邻相通房间的压差:无要求4、温度℃:18~275、相对湿度%:30~706、噪声dB(A):≤607、最低照度lx:300*上诉指标是建立BLS-2实验室的最低要求,建设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相应指标,如洁净度、压差等。
二.建筑、结构和装修要求现在BLS-2实验室大多数是在原有建筑物内进行改建,不同于新建的BLS-2实验室(国标中,要求新建BLS-2实验室宜离开公共场所一段距离),在与相邻其他房间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隔离问题。
所以在原有建筑物中改建BLS-2实验室,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共用建筑物中建BLS-2实验室,应设可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必要时,可设立缓冲区域,如缓冲间等。
2 、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应有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并应有防虫纱窗。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致病能力和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将传染性微生物划分为4类;根据设备和技术条件,将生物实验室也分为4级(一般称为P1、P2、P3、P4实验室),1级最低,4级最高。
P1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P2适用于对人和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P4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P2实验室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当于BSL-2实验室。
一、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BLS-2 实验室主要用于初级卫生服务、诊断和研究,其实验对象的危害等级为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具体定义为“能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源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据此,待颁布的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对BLS-2实验室规定了以下技术指标(静态):1、洁净度:无要求2、最小换气次数:可开窗通风3、与室外方向相邻相通房间的压差:无要求4、温度℃:18~275、相对湿度%:30~706、噪声dB(A):≤607、最低照度lx:300*上诉指标是建立BLS-2实验室的最低要求,建设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相应指标,如洁净度、压差等。
二.建筑、结构和装修要求现在BLS-2实验室大多数是在原有建筑物内进行改建,不同于新建的BLS-2实验室(国标中,要求新建BLS-2实验室宜离开公共场所一段距离),在与相邻其他房间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隔离问题。
所以在原有建筑物中改建BLS-2实验室,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共用建筑物中建BLS-2实验室,应设可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必要时,可设立缓冲区域,如缓冲间等。
2 、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应有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并应有防虫纱窗。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评价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是用于进行一定程度上生物安全实验的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重组DNA技术等方面的工作。
在进行实验室操作之前,对实验室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非常重要,以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要进行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评价,首先需要对实验室内可能存在的危险源进行识别:1.微生物:二级生物实验室主要用于研究病原微生物,如细菌、病毒、真菌等。
这些微生物具有传染性和致病性,因此需要严格控制其扩散和释放。
2.操作活动:实验室内进行的操作活动可能会产生危险源,如研磨、溶解、混合等。
在进行这些活动时,需要注意可能产生的气溶胶、滴雾、飞溅等,这些可能会影响实验人员的健康。
3.物质:实验室内使用的化学试剂、生物制剂等都属于潜在的危险源。
这些物质可能具有毒性、腐蚀性、致敏性等特点,需要在使用和储存时进行严格的管控和防范。
在识别了危险源之后,需要对这些危险源进行评价。
评价的主要目的是确定危险源对实验室人员和环境的潜在风险,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1.风险把控:评价危险源时,需要评估其对实验人员的潜在风险,包括接触、吸入、摄入等途径的风险。
评价过程中应综合考虑危险源的性质、浓度、用量等因素。
2.风险扩散:评价危险源还需要考虑其在实验室内的扩散情况。
评价时要考虑实验室内的通风情况、操作流程、安全设备等,以判断危险源是否存在扩散的可能性。
3.风险管理:在评价危险源的基础上,需要对潜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和控制。
这包括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建立安全防护设施、培训实验人员等。
通过对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可以有效地控制实验室内的风险,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同时,也为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和应急预案提供了依据。
为了确保评价的准确性和全面性,可以邀请专业的安全评价机构或专家对实验室进行评价。
他们可以提供专业的知识和经验,为实验室提供针对性的危险源控制措施和建议。
总之,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的辨识和评价是确保实验室安全的重要环节。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主要涉及对一些中等风险的微生物进行研究和处理。
在进行实验室工作时,必须对实验室内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以确保工作的安全性。
以下是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常见的危险源辨识和评价:
1. 微生物: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中研究的微生物通常具有一定的病原性或传染性,对人类和动物有一定的危害。
因此,在实验中需要对微生物进行适当的安全级别评估,并严格遵循相关操作规程和安全措施。
2. 操作程序:实验室操作程序是一个重要的危险源。
操作程序如果不正确或不严格执行,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泄漏、扩散或误传播,增加工作人员和环境的风险。
因此,对操作程序进行详细的评估和规范是必要的。
3. 设备和设施:实验室中使用的设备和设施也可能成为危险源。
不合格的设备可能导致操作不当和事故发生。
因此,对设备和设施进行定期检查、维护和修理,确保其正常运行,减少事故的发生。
4. 个人防护装备:进行实验室操作时必须佩戴合适的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这些装备的质量、适用性和正确使用都需要评估和确认,以最大程度地确保实验人员的安全。
5. 废物处理:实验后产生的废物需要进行适当的处理,以防止微生物的扩散和污染环境。
没有正确的废物处理程序可能会导致微生物的意外释放和环境污染,因此,废物处理措施需要进行评估和制定。
总之,对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危险源进行辨识和评价,是确保实验工作的安全性和可持续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危险源的评估,可以制定相应的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最大程度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并保护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是指对生物实验室的生物安全进行评估和分类的一种标准。
根据二级生物安全水平,生物实验室根据实验操作的风险程度和可能存在的生物危害,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和管理措施,以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在二级生物安全水平下,需要对实验操作进行严格的控制,以防止生物危害的泄漏和传播。
实验室内应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实验室规章制度、实验室标识和警示标识、实验室操作规程等。
同时,实验室应有专门的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实施和管理生物安全工作。
在实验操作方面,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要求实验室工作人员必须接受相关培训和教育,掌握正确的实验操作技术和安全知识。
实验操作过程中,需要使用符合规定的实验室设备和试剂,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操作失误和事故发生。
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包括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生物危害物质对人体的直接接触。
在实验室环境方面,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要求实验室具备相应的物理隔离设施和生物安全柜,以防止生物危害物质的泄漏和传播。
实验室应有良好的通风系统和废弃物处理设施,保证实验室内外的空气质量和环境卫生。
实验室还需要定期检测和维护设施设备,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性。
在生物材料管理方面,二级生物安全水平要求实验室对所有的生物材料进行严格的管理和记录,包括存储、采购、使用和废弃等环节。
实验室应建立生物材料的台帐和存储记录,确保生物材料的安全和追溯性。
实验室还需要对废弃物进行分类和处理,严禁将生物危害物质随意丢弃或排放,以免对环境和公共安全造成影响。
除了以上的措施和要求,实验室还需要定期进行生物安全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进行整改和改进。
并要与相关部门和机构进行联络和合作,共同加强生物安全管理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
二级生物安全水平是保障生物实验室工作人员和环境安全的重要标准。
通过严格的实验操作控制、环境监测和管理制度,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生物危害的发生和传播。
实验室验收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查验收标准评价内容及方法设施布局及相关1、实验室建筑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实验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实验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分隔。
2 、实验人员的办公区或生活区应当有饮水和休息的场所,有存放私人物品的设施(衣橱)。
3、实验区设有门禁系统。
4、实验区入口处有警示语提示,如"特殊工作区,未经允许, 请勿入内";有生物危险警示标志,警示标志标明生物危险级别。
5、所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识、授权人员方可进入警示语、生物危险级别、危险因子、责任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
6、实验室入口处设有更衣区或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工作服分开放置且有标识 (使用与未使用的工作服也要分开放置)。
7、实验室出口处有在黑暗中可辨认的照明或发光指示标志,紧急出口有区别于普通出口的标识,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识在黑暗中可辨认。
8、实验室按功能分区,各功能区标识清楚:采血区,样本接收区和检测区明确分开。
9、实验室门带锁,能自动关闭,有可视窗;在门上或其上方、左右侧有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文字或灯光讯号显示。
10、应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可采用自然通风,如采用机械通风,应定期监测空气流向和速度,应保证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自然通风的实验室窗户应能打开,并有防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有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的相关措施。
11、每间实验室靠近门口处设有洗手池,水龙头为感应式或采用肘动,膝动,脚踏操作12、将可能产生过多热量、烟雾、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
13、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能保证重要设备的不间断供电。
14、实验室内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安全操作、清洁、维护的需要。
配置15、实验室内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的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有供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16、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于清洁、不渗水、耐腐蚀、不易附着灰尘、防静电;地面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二级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二级生物安全二级(BSL—2)BSL—2与BSL—1类似,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与BSL—1的区别在于:(1)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2)进行实验时,限制进入实验室;(3)对于污染的锐器,要特别注意;(4)某些可能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溅物的过程。
应在生物安全柜中或其它物理遏制设备中进行。
以下的标准及特殊操作、安全设备及设施和BSL—2病源有关:一、标准微生物操作: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进行活体处理后,实验人员要洗手;离开实验空前脱手套。
3、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妆。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4、不能用嘴移液,只能用机械装置移液。
5、制定锐器安全使用规范。
6、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避免产生溅出和气溶胶。
7、实验完毕、下班前、活体溅出或溢出时,都应使用对病源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台面消毒。
8、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
9、实施控制昆虫和龋齿动物的程序(参见附录G)(另发)二、特殊操作:1、在开展有关传染病源工作时,实验室主任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例如,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其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实验室主任对每种情况的估计和决定谁能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工作,负有最终责任。
2、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3、存在外源性病源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安全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电话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世界卫生组织(WHO)根据致病能力与传染的危险程度等,将传染性微生物划分为4类;根据设备与技术条件,将生物实验室也分为4级(一般称为P1、P2、P3、P4实验室),1级最低,4级最高。
P1实验室一般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P2适用于对人与环境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P3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上严重的甚至就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P4适用于对人体具有高度的危险性,通过汽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疫苗或治疗方法的致病微生物或其毒素。
P2实验室即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相当于BSL-2实验室。
一、主要技术指标的确定BLS-2 实验室主要用于初级卫生服务、诊断与研究,其实验对象的危害等级为Ⅱ级(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具体定义为“能引起人类或动物发病,但一般情况下对健康工作者、群体、家畜或环境不会引起严重危害的病源体。
实验室感染不导致严重疾病,具备有效治疗与预防措施,并且传播风险有限”。
据此,待颁布的国标《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对BLS-2实验室规定了以下技术指标(静态):1、洁净度:无要求2、最小换气次数:可开窗通风3、与室外方向相邻相通房间的压差:无要求4、温度℃:18~275、相对湿度%:30~706、噪声dB(A):≤607、最低照度lx:300*上诉指标就是建立BLS-2实验室的最低要求,建设者可根据实际需要适当提高相应指标,如洁净度、压差等。
二.建筑、结构与装修要求现在BLS-2实验室大多数就是在原有建筑物内进行改建,不同于新建的BLS-2实验室(国标中,要求新建BLS-2实验室宜离开公共场所一段距离),在与相邻其她房间之间,存在着一个相对隔离问题。
所以在原有建筑物中改建BLS-2实验室,应重点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共用建筑物中建BLS-2实验室,应设可自动关闭的带锁的门,必要时,可设立缓冲区域,如缓冲间等。
2 、如果没有机械通风系统,应有窗户进行自然通风,并应有防虫纱窗。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在当今的科学研究和医疗领域,生物安全实验室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作为常见的实验设施,对于保障实验人员的安全、防止病原体扩散以及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都具有关键意义。
那么,如何对其进行科学、全面且准确的评价呢?以下是一系列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的评价标准。
一、设施与环境1、实验室位置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处于相对独立的区域,远离公共活动区域和人员密集场所。
其周边环境应清洁,无污染源。
2、布局设计实验室内部布局应合理,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并确保各区之间有明确的物理隔离,以防止交叉污染。
实验室内的人流、物流应遵循单向流动原则,避免逆向交叉。
3、建筑结构实验室的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应平整、光滑,易于清洁和消毒。
门窗应密封良好,以保持室内的压力梯度。
4、通风系统具备良好的通风系统,能够保证实验室内空气的定向流动和新鲜空气的供应。
通风系统应配备高效过滤器,以过滤空气中的微生物和有害颗粒。
5、电力供应稳定的电力供应是必要的,以确保实验设备的正常运行和应急照明系统的可靠性。
6、给排水实验室应具备完善的给排水系统,污水排放应符合环保要求,并经过适当的消毒处理。
二、设备与仪器1、生物安全柜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必须配备符合标准的生物安全柜,用于保护实验人员和环境免受生物危害。
生物安全柜应定期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性能符合要求。
2、高压灭菌器用于对实验废弃物和实验器具进行灭菌处理。
高压灭菌器的容量和性能应满足实验室的日常需求,并定期进行灭菌效果监测。
3、培养箱、冰箱等设备培养箱、冰箱等设备应能够准确控制温度和湿度,且运行稳定。
4、防护用品提供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如手套、口罩、护目镜、防护服等,并确保其质量符合标准。
5、检测仪器配备必要的检测仪器,如微生物检测仪器、压力检测仪器等,以监测实验室的运行状态和环境指标。
三、人员管理1、培训与资质实验人员应接受系统的生物安全培训,熟悉实验室的操作规程和应急预案。
实验室生物安全级别——生物安全二级
实验室生物平安级别——生物平安二级生物平安二级(BSL—2)BSL—2与BSL—1类似,适合于对人和环境有中度潜在危险的病源,与BSL—1的区别在于:(1)实验人员均接受过病源处理方面的特殊培训,并由有资格的科学工作者指导;(2)进行实验时,限制进入实验室;(3)对于污染的锐器,要特别注意;(4)某些可能产生传染性气溶胶或飞溅物的过程。
应在生物平安柜中或其它物理遏制设备中进行。
以下的标准及特殊操作、平安设备及设施和BSL—2病源有关:一、标准微生物操作:1、实验时,未经实验室主任同意,限制或禁止进入实验室。
2、进行活体处理后,实验人员要洗手;离开实验空前脱手套。
3、不许在工作区域饮食、吸烟、清洗隐型眼镜和化装。
食物应存放在工作区域以外专用橱柜或冰箱中。
4、不能用嘴移液,只能用机械装置移液。
5、制定锐器平安使用标准。
6、所有的操作过程应尽量细心,防止产生溅出和气溶胶。
7、实验完毕、下班前、活体溅出或溢出时,都应使用对病源有效的消毒剂进行台面消毒。
8、所有的培养物、储存物及其它规定的废物在释放前,均应使用可行的消毒方法进行消毒,如高压灭菌。
转移到就近实验室消毒的物料应置于耐用、防漏容器内,密封运出实验室。
离开该系统进行消毒的物料,在转移前应包装,其包装应符合有关地方、州、联邦法规。
9、实施控制昆虫和龋齿动物的程序(参见附录G)(另发)二、特殊操作:1、在开展有关传染病源工作时,实验室主任应禁止或限制人员进入实验室。
一般情况下,易感人员或感染后会出现严重后果的人员,不允许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例如,患有免疫缺陷或免疫抑制的人,其被感染的危险性增加。
实验室主任对每种情况的估计和决定谁能进入实验室或动物房工作,负有最终责任。
2、实验室主任应制定规章和程序,只有告知潜在风险并符合进入实验室特殊要求(如,经过免疫接种)的人,才能进入实验室。
3、存在外源性病源时,实验室入口处应贴有生物危险标志,并显示以下信息:有关病源、生物平安级别、免疫接种要求、研究人员姓名、号码、在实验室中必须佩带的个人防护设施、出实验室所要求的程序。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评价标准1实验室建筑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实验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实验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分隔。
2 实验人员的办公区或生活区应当有饮水和休息的场所,有存放私人物品的设施(衣橱)。
3 实验区设有门禁系统。
4 实验区入口处有警示语提示,如"特殊工作区,未经允许, 请勿入内";有生物危险警示标志,警示标志标明生物危险级别。
5所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识、授权人员方可进入警示语、生物危险级别、危险因子、责任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
6实验室入口处设有更衣区或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工作服分开放置且有标识 (使用与未使用的工作服也要分开放置)。
7实验室出口处有在黑暗中可辨认的照明或发光指示标志,紧急出口有区别于普通出口的标识,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识在黑暗中可辨认。
8实验室按功能分区,各功能区标识清楚:采血区,样本接收区和检测区明确分开。
9实验室门带锁,能自动关闭,有可视窗;在门上或其上方、左右侧有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文字或灯光讯号显示。
10应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可采用自然通风,如采用机械通风,应定期监测空气流向和速度,应保证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自然通风的实验室窗户应能打开,并有防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有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的相关措施。
11每间实验室靠近门口处设有洗手池,水龙头为感应式或采用肘动,膝动,脚踏操作。
12 将可能产生过多热量、烟雾、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
13 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能保证重要设备的不间断供电。
14 实验室内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安全操作、清洁、维护的需要。
15 实验室内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的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有供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16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于清洁、不渗水、耐腐蚀、不易附着灰尘、防静电;地面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检查验收标准作者:大白兔项目评价内容和方法设施布局及相关配置1实验室建筑布局与流程安全、合理;实验区与办公区、生活区分开。
实验区分清洁区、半污染区和污染区;人流、物流、信息流有效分隔。
2 实验人员的办公区或生活区应当有饮水和休息的场所,有存放私人物品的设施(衣橱)。
3 实验区设有门禁系统。
4 实验区入口处有警示语提示,如"特殊工作区,未经允许, 请勿入内";有生物危险警示标志,警示标志标明生物危险级别。
5所有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入口处有生物危险标识、授权人员方可进入警示语、生物危险级别、危险因子、责任人、紧急联系电话等信息。
6实验室入口处设有更衣区或挂衣装置,个人便装与实验工作服分开放置且有标识 (使用与未使用的工作服也要分开放置)。
7实验室出口处有在黑暗中可辨认的照明或发光指示标志,紧急出口有区别于普通出口的标识,紧急发光疏散指示标识在黑暗中可辨认。
8实验室按功能分区,各功能区标识清楚:采血区,样本接收区和检测区明确分开。
9实验室门带锁,能自动关闭,有可视窗;在门上或其上方、左右侧有实验室工作状态的文字或灯光讯号显示。
10应保障实验室的通风和换气,可采用自然通风,如采用机械通风,应定期监测空气流向和速度,应保证有不少于每小时3-4次的通风换气次数;自然通风的实验室窗户应能打开,并有防节肢动物进入的纱窗,有防止啮齿类动物进入的相关措施。
11每间实验室靠近门口处设有洗手池,水龙头为感应式或采用肘动,膝动,脚踏操作。
12 将可能产生过多热量、烟雾、蒸汽、气味或有害物质的设备与普通工作区隔离,并安装适当的排风罩。
13 有可靠的电力供应和应急照明,能保证重要设备的不间断供电。
14 实验室内必须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安全操作、清洁、维护的需要。
15 实验室内有足够的储存空间来摆放随时使用的物品,以免实验台和走廊的混乱;在实验室的工作区外应有供长期使用的储存间。
16实验室墙壁、天花板和地面平整、易于清洁、不渗水、耐腐蚀、不易附着灰尘、防静电;地面防滑,不得铺设地毯。
17实验室的采光或人工照明满足工作需要,无强光和反射光;室温可控制,应使工作人员感到舒适(16 ℃~28 ℃);采取有效措施降低工作区的噪音(≤60 dB)。
18重点位置应备有急救物品,显著位置张贴医疗救助电话等信息。
19实验室有洗眼设施,必要时有应急喷淋装置。
20实验台面光滑、不透水、耐腐蚀、耐热和易于清洁;实验台、架、设备的边角以圆弧过渡,不得有突出的尖角、锐边、沟槽;相互间保持一定距离,必要时采取防倾倒措施。
21合理设置,摆放适宜的灭火器具,以及其他常用工具如锤子、扳手、螺丝刀、梯子和绳子等。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22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应按《四川省可感染人类病原微生物二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备案管理规定(试行)》的规定办理备案手续,并将所开展的实验活动报受理备案的卫生行政部门备案后才可开展相应的实验活动。
*23单位设有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委员会成员由机构负责人、实验室管理者、安全员、感染控制人员、检验技术人员等相关人员组成;主要职责是:①制定本单位的生物安全政策和操作规范,审议实验室管理制度;②审查开展的实验项目是否符合本单位生物安全要求,对操作的生物因子进行危险度评估;③审查操作程序,监督检查相关政策、法律法规和规程的执行情况;④审查突发事故应急预案,对实验室安全事件进行风险评估,提出处理和改进意见;⑤监督工作人员的准入、培训与健康监护等;⑥其他有关生物安全管理的事宜。
24实验室设立单位的法定代表人对本单位实验室生物安全负责,授权主管领导及实验室负责人具体负责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实验室负责人是实验室生物安全第一责任人,负责制定安全制度和程序,实施实验室安全计划。
安全计划应包括教育、培训、审核及评估等。
25实验室任命一名有适当资质和经验的实验室安全员协助管理安全事宜,安全员应是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成员,有权阻止不安全活动。
26生物安全管理委员成员应熟悉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目的,确定防护等级,制定SOP,选择个体防护装备,防止感染,避免不必要的恐慌;明确微生物生物风险评估包括的内容:生物因子的种类、来源、传染性、致病性、传播途径、在环境中的稳定性、感染剂量与浓度、预防和治疗等。
27生物安全政策、法律法规及标准收集齐全。
包括(但不限于):①《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②《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及《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③《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④《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⑤《医学实验室安全要求》;⑥《可感染人类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样本运输管理规定》;⑦《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⑧《人间传染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室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审批管理办法》;⑨《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⑩ WHO《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第三版(2004)。
*28编制有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手册内容包括 (但不限于):①介绍实验室概况,描述生物安全质量方针、目标、编制手册目的、依据、使用范围,并对手册的发布,修订和更新做出规定;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求:包括管理体系及组织结构,各级管理人员和部门职责,实验室管理制度等;③实验室安全技术要求:包括风险评估,健康监护,安全计划审核检查,实验室事件报告,人员培训,个体防护,内务管理,安全工作行为,各种应急预案和应急程序,样本运送,废弃物处置等;④具体检测项目的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实验操作技术规程等。
*29建立有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包括(但不限于):①准入制度;②设施/设备监测,检测和维护制度;③健康监护制度;④生物安全工作自查制度;⑤实验室资料档案管理制度;⑥生物安全管理及实验人员的培训制度;⑦意外事件处理与报告制度;⑧实验室安全保卫制度;⑩ 实验室内务管理制度。
*30实验室编制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
至少包括:①生物安全实验室操作规程;②针对感染性材料的实验操作规程;③仪器设备的使用规程;④个人防护用品的使用规范;⑤实验室消毒规程;⑥废弃物的生物安全处理规程;⑦尖锐器具的安全操作规程;⑧紧急情况处理规程及应急预案等;⑨生物安全柜操作规程;⑩移液管和移液辅助器使用规程;○11 离心机使用规程;○12 匀浆器、搅拌器和超声处理器使用规程;○13 样本分离操作规程等。
*31实验室有生物安全管理体系运行记录。
包括(但不限于):①实验室安全记录;②实验原始记录;③设备条件监控及检测记录;④消毒记录;⑤事故(职业暴露)记录;⑥人员培训记录;⑦员工健康档案;⑧废弃物处理记录。
32实验室主任认真履行职责:①熟悉生物实验室安全防护知识和有关法律法规、标准、制度、规程;②负责实验室管理、实验技术和生物安全工作;③对在本实验室从事实验活动的人员进行生物安全培训;④对进入实验室的工作人员进行审核和授权;⑤监督法规和规程的执行,纠正违规行为并有权停止相关活动;⑥负责实验室紧急情况及事故的处置,并向生物安全委员会或主管领导报告;⑦制定规定和程序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材料等符合国家有关安全要求;⑧定期检查、维护、更新以确保实验室设施、设备、个人防护设备、材料等不降低其设计性能。
33实验室安全员应履行以下职责:①须熟悉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负责实验室的安全检查;②随时监督检查实验室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的落实情况;③发现不符合规定的行为或安全隐患,有权要求有关人员进行纠正;④对于发现的严重问题及时向实验室主任报告或直接向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报告;⑤负责向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提交所开展项目的“微生物风险评估报告”和“实验微生物操作规程”;⑥在获得批准后,负责项目相关实验按有关法规和操作规程执行;⑦项目结束后,应与实验室主任进行交接和记录。
生物安全管理体系建设34实验活动相关人员应进行上岗前培训。
相关人员包括管理、技术、辅助人员及运输和清洁员;培训内容包括正确操作、工作及实验设施中潜在风险、消防知识、化学和放射安全、生物危险和传染预防、急救知识等,保证所有员工掌握生物安全防护知识,实验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和相关技能,并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有培训相关记录。
35对已取得上岗资格的工作人员,至少每2年应进行实验室生物安全相关技术、法律法规、标准的培训,有培训记录。
36设置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部门,配备专(兼)职管理人员,定期对实验室生物安全工作进行检查和监控;实验室定期组织生物安全自查,生物安全管理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一次生物安全检查,并有相关记录。
37建立实验档案,记录实验活动情况和生物安全检查情况。
对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的档案,其保存期不得少于20年。
38在同一个实验室的同一个独立安全区内,只能同时从事一种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相关实验活动。
从事高致病性菌(毒)种及样本的相关实验活动有2名以上工作人员共同进行。
39发生实验室感染或实验室工作人员出现与从事病原微生物实验活动相关的临床症状或感染体征时,应及时向单位报告,并派专人陪同就诊。
40实验室应建立健全生物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定期演习,并有记录。
41菌(毒)种及样本发生被盗、丢失、泄漏或人体感染等重大事故时,应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并在2小时内报上级主管部门,同时报所在地卫生行政部门;发生被盗、丢失、泄漏的还应及时向公安机关、环保部门报告。
安全设备及个体防护42实验仪器有状态标识(是否正常运行,负责人等信息)。
43实验室所在建筑内或实验室内有高压蒸汽灭菌器(蒸汽能被回收),每年定期检查和校验;并由经过培训的人员负责操作、维护和灭菌效果监测,有相关记录。
44实验室内配备有Ⅰ级或Ⅱ级生物安全柜,所有可能使致病微生物溅出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都必须在生物安全柜内进行,生物安全柜应定期检查和验证,需要时更换高效过滤装置,有相关记录。
45重要设备如培养箱、冰箱等要进行温度监测,并有记录。
46离心机等设备机械性能处于良好状态,离心桶及转子定期检查,定期清除污染,建议使用螺旋盖的离心管或可密封的离心桶(安全杯)。
*47实验室配有足够的与风险水平相应的洁净个体防护设备(如手套、防护服、实验用鞋、口罩、帽子和面部防护装备等)以及其他安全设备(如喷溅罩、移液辅助器、一次性接种环或接种环加热器、螺口盖瓶子或管子、微生物样本运送容器等)。
个人防护防护设备和安全设备实验室工作人员能够正确使用。
48实验室内工作人员穿戴与操作相符合的个体防护用具(进入实验室应穿防护服、工作时应戴口罩和帽子等)。
49操作感染性材料或接触污染容器要佩戴手套;手套使用前要进行气密性检查,手套用完后先消毒再摘除,随后洗手;接电话,开门或离开实验室时摘除手套。
50实验室内不得穿露脚趾的鞋,工作鞋为舒适、防滑、不渗液体的平底鞋,当从事可能出现漏出的操作时可穿防水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