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合集下载

胡适生平

胡适生平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影响。

曾求学于美国,师从著名教育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原想20年不谈政治的态度。

于1962年在台北病逝。

1910年(19岁)考取庚子赔款第二期官费生赴美国留学,于康乃尔大学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学於哲学家约翰·杜威。

1917年(26岁)夏回国担任北大教授。

历任:1917年(26岁)北京大学教授、1919年(28岁)北大代理教务长、1922年(31岁)北大教务长、1928年4月至1933年中国公学校长、1932年(41岁)北大文学院院长、天主教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1938年(47岁)中华民国驻美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1946年(55岁)北京大学校长、中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亚图书馆馆长、1957年(66岁)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台北县南港镇(今台北市南港区))院长等职。

胡适还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生平:1906年考取中国公学。

1908年入中国新公学,兼任英文教员。

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选读农科。

1915年入哥伦比亚大学哲学系,师从于约翰·杜威。

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同年,通过哲学博士学位的最后考试,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回安徽绩溪与江冬秀结婚。

1919年接办《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论战”。

1920年离开《新青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今南京大学)暑期学校讲学。

1922年5月13日,由胡适起草,经蔡元培、李大钊等16人联合签署的题为《我们的政治主张》的“提议”,在胡适主编的《努力周刊》(5月14日)第二期上发表。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

胡适功不唐捐作文胡适,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说起他,我就想起了那一段段关于坚持和努力的故事。

曾经有这么一个人,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行。

他就是胡适。

胡适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但他从小就展现出了对学问的浓厚兴趣。

在那个年代,读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条件艰苦,资源匮乏。

可胡适没有被这些困难吓倒。

他每天早早起床,借着微弱的灯光读书。

那时候的灯光昏暗,眼睛都要看酸了,可他愣是咬着牙坚持。

家里的书读完了,就到处去借,哪怕要走很远的路,哪怕要看别人的脸色,他也不在乎。

上学的时候,他的功课总是完成得最认真的那个。

老师布置的作业,他不仅做得一丝不苟,还会自己给自己加任务。

别的同学玩耍的时候,他在学习;别的同学休息的时候,他还在学习。

有人笑他傻,说他不会享受生活,可他心里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后来,胡适有机会去了更好的学校。

在那里,竞争更加激烈,压力也更大。

但他从来没有想过放弃。

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了一场知识竞赛,很多同学都觉得太难,不敢参加。

胡适却毫不犹豫地报了名。

为了准备比赛,他把自己关在图书馆里,一本又一本地查阅资料,笔记写了满满几大本。

那段时间,他整个人都瘦了一圈,眼睛里布满了血丝。

可他不在乎,心里只有一个念头,那就是一定要取得好成绩。

比赛的那一天终于来了,胡适紧张得手心出汗。

但当题目一道道出现在眼前时,他发现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那些日日夜夜的苦读都化作了此刻的答案。

最终,他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

当他站在领奖台上,看着台下的掌声和欢呼,心中充满了自豪。

再后来,胡适出国留学。

在异国他乡,他面临着语言和文化的巨大差异。

刚开始的时候,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他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迷茫。

但是,他骨子里的那股倔强和不服输的劲儿又上来了。

他每天缠着老师和同学请教问题,参加各种学习小组,不放过任何一个提高自己的机会。

为了练习口语,他甚至跑到大街上和陌生人交流,闹了不少笑话。

但他不在乎,依然坚持不懈。

容忍与自由

容忍与自由
胡适的作品《终身大事》为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文学 革命”和“打倒孔家店”的口号也是他最先提出来的,而在中 国哲学史、思想史的研究与整理方面,在中国古典小说的考证 及古史研究方面,胡适都作出了开拓性的贡献。
胡适的这篇文章最初发表于台湾出版的《自由中国》1959 年3月14日第26卷第6期。
《自由中国》是胡适与雷震(1897—1979)于1949年共同创 办的政论性半月刊杂志,胡适担任发行人,雷震负责际运作。容忍与自由 胡适
一、胡适生平
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生于松江。原 名嗣穈,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 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 世。”
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赴美康奈尔大学留学, 先读农科,后改读文科。1914年往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哲学,师从 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1918 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 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 识分子分道扬镳,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去美国。1952年返台 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是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之一。也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的 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
2.包办婚姻:胡适与江冬秀
胡适与结发妻子江冬秀的婚姻是其母亲冯顺弟一手包办的。 在胡适13岁时,随同父异母哥哥到上海读书。临行前他的母亲 为他订了婚。未婚妻是旌德县的望族江家的小脚千金江冬秀。 胡适对这门婚事不感兴趣,可是他对母亲非常孝敬,就默认了。 1917年秋天,胡适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的哲学博士后,应聘为北 京大学教授。同年12月,胡适尊奉母命,在老家与比他大一岁 的江冬秀举行新式婚礼。1923年7月胡适向江冬秀提出离婚。 江冬秀以杀死两个儿子相威胁,胡适便不敢再提离婚之事。

胡适婚姻悲剧

胡适婚姻悲剧
胡适答应以后多找一些书给溥仪后就离去了,但是这20分钟的会见却激起了胡适对溥仪的同情。不久,这件事情就激起了轩然大波,众多批评轰然而至,最激烈者,恐怕就是鲁迅了,但是胡适却一点不把这些批评放在心上。不久,冯玉祥将溥仪逐出皇宫,几乎所有的人都拍手称快,只有胡适极力为溥仪鸣不平,谴责冯玉祥驱逐孤儿寡母是“东方的野蛮”。现在看来,在那个军阀当道的时代敢于这样做,恐怕不仅仅需要“善良”,更需要的是“勇气”。
“哈哈,甭猜啦,我是宣统啊!”
“宣统?好怪的名字……是……是皇上?”
“对啦,我是皇上。我听到你说话了,但还不知道你长什么样儿,你有空来宫里,让我瞅瞅吧!”
不久,胡适就来到宫里拜会溥仪,这时的溥仪一身平民的打扮,桌上放着《晨报》、《英文快报》等报纸和杂志。两个人谈得很投机。溥仪最后说:“我们做错了许多事,到现在还要浪费国家的钱,心里很不安。我本想独立生活,但老人都反对,因为我一独立。他们就没有了依靠!”
另外两个人们用来评价胡适的词,就是“善良”和“正直”,这里就必须讲到他和“末代皇帝”溥仪的故事了。溥仪读了胡适的《尝试集》和《胡适文存》,非常欣赏。15岁的他十分想见见这个新派领袖长得什么样,所以他装上电话后,一时好玩,就给胡适拨了一个:
“你是胡博士吗?好极了,你猜我是谁?”
听到是一个孩子在讲话,胡适有些发懵。“您是谁呀?怎么我听不出来呢……”
出乎胡适之预料,江冬秀并不像一般的乡村女子那样羞怯、胆小,这样一个琐碎的女人却有一种男子的气概。她颇能果断,而且具有一种泼辣的办事能力。到北京后,梁实秋要和他好脾气的太太离婚。江冬秀看不过去,就帮助梁妻。闹到法庭打官司的地步,江冬秀也不害怕,亲自到庭为梁妻辩护,终于使梁实秋败诉,这事在当时轰动了整个京都。江冬秀的胆大由此可见一斑。夫妻两个也常常以此作为笑谈。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生平事迹材料

胡适的⽣平事迹材料 胡适,中国现代著名学者、诗⼈、历史家、⽂学家、哲学家,因提倡⽂学⾰命⽽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之⼀。

下⾯是店铺跟⼤家分享的胡适⽣平事迹,欢迎⼤家来阅读学习 胡适⼈物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现代著名学者、社会活动家。

绩溪县⼈。

出⾝徽商之家,1910年留学美国,1915年成为实⽤主义哲学⼤师杜威的学⽣,1917年回国任北京⼤学教授。

常识渊博,曾拥有三⼗多个博⼠头衔;1917年发表《⽂学改良刍议》,揭开中国现代⽂学⾰命运动的第⼀页;1918年加⼊《新青年》编辑部,⼤⼒提倡⽩话⽂,并撰写现代第⼀部⽩话诗集《尝试集》,成为新⽂化运动的领袖⼈物之⼀;1919年,接替陈独秀主编《每周评论》,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胆假设,⼩⼼求证”的实⽤主义⽅法论,在全国影响极⼤;提出过“全盘西化”论点;抗战期间曾出使过美国,代表蒋介⽯签订《中美互助条约》。

政治上追随国民党,学术上是⼀代宗师,著述丰厚,治学⽅法上具有徽派朴学遗风。

胡适故居坐落在绩溪县上庄村内,建于清光绪⼆⼗三年(1897)。

正屋南向,砖⽊结构,⼆进三间两厢,“回”形通转楼。

占地208平⽅⽶,建筑⾯积350平⽅⽶。

门⾯⼆柱单门⼀楼式,上嵌砖雕、鸱吻。

门前⿊底⾦字“胡适故居”⽊牌,当代书法家沙孟海题。

前进堂前摆设“⾝⾏万⾥半天下,眼⾼四海空⽆⼈”,钱君匋书。

东西分列茶⼏、靠背椅,壁间挂胡适直系亲属图表。

西部是胡适和江冬秀结婚房间,房内有⽊床、桌、椅、橱、凳等。

前厢房是胡适童年读书处。

东部房间连厢房为胡觉(胡适⼆兄)使⽤。

正厅两厢房展出胡适家书⼿稿和部分著作、胡⽒宗谱、海内外名⼠所赠字画、诗词和胡适“全家福”照⽚。

后堂堂前挂胡适⽗亲铁花画像,东侧有胡适⽣母冯顺娣照⽚。

堂上⾼悬朱底⾦字巨匾“持节宣威”四字,为⾢⼈程东屏书,款落“绩溪县长朱亚云赠,民国三⼗⼀年”。

当时胡适出任驻美⼤使,这四字意在勉励他衔命持节,不忘国威。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下面是为你整理的胡适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胡适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人物生平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

关于胡适的故事及评价胡适是我国有名的学者和诗人,曾留学于美国,回国后就被聘为了北大的教授。

胡适作为一个学识渊博,是当时新文化中的主将和领袖之一。

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关于胡适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关于胡适的故事胡适一生得过35个博士学位,照说智慧一流。

可是他当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三十多种苹果树难倒,因而改行——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入纽约州康奈尔大学的农学院。

胡适在康奈尔农学院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还要下玉米田。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烦恼。

三十多种苹果,对这些农家出身的学生来说,二三十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楚;胡适花上了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真是让他十分烦恼。

胡适是在宣统二年考取庚子赔款奖学金留美的,因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以免学费,故学农以节省学费接济家庭。

既被苹果难倒,自知不是学农的料子,便转学历史、文学,后日方得成名,正应了那句话:“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袁同礼考证过胡适的学位,胡适共得博士学位36个,但胡适自称他有35个。

关于胡适的评价世界著名历史学家、汉学家余英时曾经评价胡适说:“对于这样一个启蒙式的人物,既不能用中国传统经师的标准去衡量他,也不能用西方近代专业哲学家的水平去测度他。

他在西方哲学和哲学史两方面都具有基本训练则是不可否认的。

这一点训练终于使他在中国哲学史领域中成为开一代风气的人。

”余英时评价胡适是一个启蒙式的人物,在哲学等方面有着杰出的成就。

胡适自己相比“哲学史”,他更喜欢用“思想史”,有人说他是一个行动家,因为他总是在思想的基础上行动。

胡适成为五四运动的领袖就是其最好的证明。

而胡适在思想上的来源则显得十分复杂,因为他在继承中国传统思想的同时,有吸收了西方的思想。

中国近代文学家梁实秋曾评价过胡适的为人。

他说:“胡先生,和其他的伟大人物一样,平易近人。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店铺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的一生简介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胡适追悼志摩

胡适追悼志摩
摧毁了蛇龙们的老巢,
活泼,秀丽,褴褛的衣衫;
在无底的深渊里我叫—— 他叫声妈,眼里亮着爱——
上帝,我听不到你!
上帝,他眼里有你!
1928年11月2日
阴沉,黑暗,毒蛇似的蜿蜒,
生活逼成了一条甬道:
生 活
一度陷入,你只可向前, 手扪索着冷壁的粘潮
失败

在妖魔的脏腑内挣扎, 头顶不见一线的天光, 这魂魄,在恐怖的压迫下, 除了消灭更有什么愿望?
任公一眼看透了志摩的行为是追求一种“梦想的神圣境 界”,他料到他必要失望,又怕他少年人受不起几次挫折, 就会死,就会堕落。所以他以老师的资格警告他:“天下岂 有圆满之宇宙?”
但这种反理想主义是志摩所不能承认的。
他答复任公的信, 第一不承认他是把他人的苦痛来换自己的快乐。 他说:“我之甘冒世之不韪,竭全力以斗者,非特求免 凶 惨之苦痛,实求良心之安顿,求人格之确立,求灵魂之救度 耳。 ” (韪,是,对。非特,不只。特,只。救度,拯救灵魂得以超
我不知道风
在梦的悲哀里心碎!
——胡适
《再别康桥》 《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表达作者对志摩的死的巨大悲痛
我攀登了万仞的高冈,
单纯的信仰
荆棘扎烂了我的衣裳,
我向飘渺的云天外望—— 上帝,我望不见你!
残酷的现实
不懈的追求
对志摩追求理想的高度赞扬
他眼里有你
我在道旁见一个小孩:
我向坚厚的地壳里掏,
第二,他也承认恋爱是可遇而不可求的,但他不能不去 追求。 他说:“我将于茫茫人海中访我唯一灵魂之伴侣;得 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他又相信他的理想是可以创造培养出来的。他对任公 说:“嗟夫吾师!我尝奋我灵魂之精髓,以凝成一理想之明 珠,涵之以热满之心血(涵之以热满之心血,介词结构后置,即以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

“胡适”先生胡适(1891年-1962年),字适之,号三藩,江苏镇江人。

中国现代文学家、思想家、翻译家,也是中国现代化的倡导者之一。

胡适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他的家人重视教育,给他提供了优质的学习环境。

他年轻时学习成绩优秀,对于文学和哲学有着浓厚的兴趣。

后来,他前往美国留学,在美国哈佛大学攻读哲学专业,并在那里获得博士学位。

在美国期间,胡适接触到了西方文化和思想,这对于他后来的思想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回国后,胡适开始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并且积极从事翻译工作。

他翻译了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将西方的先进思想引入到中国社会。

他还与其他知识分子一起创办了《新青年》杂志,提倡新文化运动,宣扬科学、民主和现代化的观念。

他认为,传统的文化和思想已经过时,需要像西方那样进行变革和创新,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胡适的一生都在积极地倡导现代化和民主化。

尽管他遭受了很多反对和困难,他仍然坚持自己的信念,并且积极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做出贡献。

他提倡人治代替命运论,主张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创造美好的未来。

他还提出了“白话文运动”的理念,主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传播知识,以便更多的人能够接受教育和进步。

胡适是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和翻译家,他为中国文化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的思想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激发了他们的思考和创新的激情。

他的翻译作品也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让他们更好地了解了西方的文化和思想。

他坚信,中国的现代化发展是不可阻挡的,只有适应时代的变化,才能够在世界舞台上取得成就。

胡适先生是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先驱者和推动者之一,他的一生都在追求真理和进步。

他的言行和思想影响了很多人,他的贡献将永远被铭记在中国的历史中。

胡适

胡适

胡适人物简介胡适,字适之.(1891.12.17—1962.2.24),汉族身份: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成就: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红学等方面都有不错的成就,一生共获取了35个博士学位。

人物性格:温和儒雅、满腹经纶、学贯中西、心系天下,其在一百多年前提出的主张,现在看来依然颇具指导意义,如熊培云所说,错过胡适一百年。

幼年在家乡私塾读书。

思想上深受程朱理学(具有极强的自主意识,与心学相对)影响。

曾求学于美国,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胡适信奉实用主义哲学,崇尚"民主"与"科学",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性格及事例1.平和亲切:万人景仰的胡适先生从来不给人高高在上的感觉,他的一位挚友是一个卖饼的小贩。

胡适先生曾多次送书给这位朋友,而且还亲自登门看望他。

两人深厚的友谊就这样建立起来了,一个是闻名中外的大学者,一个是在角落里靠卖饼维持生计的小贩。

胡适平和、亲切,他也因此有了广泛的交际。

2.幽默风趣:胡适是属兔子的,他的夫人江冬秀是属老虎的,胡适常开玩笑说:"兔子怕老虎。

"当时就流传了胡适怕老婆的笑话。

有一次,巴黎的朋友寄给胡适十几个法国的古铜币,因钱有"PTT"三个字母,读起来谐音正巧为"怕太太"。

胡适与几个怕太太的朋友开玩笑说:"如果成立一个怕太太协会',这些铜币正好用来做会员的证章。

"胡适经常到大学里去讲演。

有一次,在某大学,讲演中他常引用孔子、孟子、孙中山先生的话。

引用时,他就在黑板上写:"孔说","孟说","孙说"。

最后,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时,竟引起了哄堂大笑,原来他写的是:"胡说"。

.威权体制下的知识分子;顾全大局;敢于反驳:蒋介石曾经邀请胡适竞选“总统”,他的确曾经动心过,因为在当时的宪法体制之下,“总统”其实只是一个虚位元首。

人物评价-胡适 中国近代史纲要

人物评价-胡适 中国近代史纲要

1、任职经历:
胡适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大文学院 院长、辅仁大学教授及董事、中华民国驻 美利坚合众国特命全权大使、美国国会图 书馆东方部名誉顾问、北京大学校长、中 央研究院院士、普林斯顿大学葛思德东方 图书馆馆长、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位于 台北南港)院长等职。
胡适:一代才子被苹果难倒 胡适一生得过30多个荣誉博士学位,尤以文 学、哲学闻名于世,可说是智慧学识均为一流。 可是他初到美国留学时,却被苹果难倒。苹果, 让他做出转系的重要决定。胡适,怎么和苹果扯 上了关系?原来,胡适是在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 奖学金留美。因胡适家道中落,美国的农学院可 以免学费,所以胡适初到美国留学时,最先是进 入纽约州康乃尔大学的农学院。胡适曾经写给中 国的朋友一首诗,云:“我初来此邦,所志在耕 种。文章真小技,救国不中用。带来千卷书,一 一尽分送。种菜与种树,往往来入梦。”可谓踌 躇满志,学农报国。 在康乃尔农学院,胡适 必须实习各项农事,包括洗马、套车、驾车等, 还要下玉米田。
二、大事年表
1891年-1899年 1900年-1909年 1910年-1919年 1920年-1929年 1930年-1939年 1940年-1949年 1950年-1959年
1960年-1962年
1891年一岁 十二月十七日 生于上海大东门外。 1892年二岁 二月底 随母冯顺弟移居浦东。 1893年三岁 二月 随母去台湾其父胡传任所,先 住台南,后迁 台东。 1894年四岁 在台东由胡传教认方块汉字。 1895年五岁 二月 因中日战争爆发,随母离台湾 回上海。 三月 去祖籍安徽绩溪上庄,进家塾读书。 八月 胡传(铁花)病死于厦门。 1896年六岁 在家塾读书。 1899年 九岁 在家塾读书。开始接触中国古典小说。
胡适对这些还都有兴趣,也可应付,可是到了苹 果分类时胡适却十分头大。30多种苹果,对美国 的学生来说,20分钟就可分门别类,弄得一清二 楚;胡适花上两个半小时,却只能分辨出20种。 胡适这样回忆说:“美国学生在二三十分钟的时 间,就可以轻易地把30几种苹果分类好。看着他 们一个个离开实验室扬长而去,可怜我们三两位 留在实验室里的中国同学。我们绞尽脑汁,根据 手册去分类,结果多半还是错的,我们得到的成 绩不好。”

《我的母亲》(胡适)

《我的母亲》(胡适)

• 1、“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 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 了。” • ——作者是用童年的视角回忆往事,如实道 来,暗含对母亲的敬仰与感激。
• 2、“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 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 ——母亲爱子之深,平实的语言中含着我对 母亲的感激。
问题探究
⑷母亲是旧社会传统的“良母”典型,她的美好 品德在今天仍有借鉴意义,但她的一些思想观念并 不完全符合新时代女性的价值取向,不能毫无保留 地加以提倡.
总评:
母亲身上带着鲜明的民族和时代的烙印,对她 的评价,可能是仁者见仁.但“可怜天下父母心”在 任何时代都是相通的,这位体现中国传统美德的母 亲,在今天仍具有感人至深的力量,激起我们情感 母亲为什 么一边饮泣吞声,一边又勉强说“打得好”? 对于母亲的这种态度和做法,“我”是怎样认 识的? “饮泣吞声”是因为儿子挨打而感到痛苦, “勉强说‘打得好’”是希望儿子读书上进, 表现母亲关心教育儿子的复杂感情。“我”当 时是“不敢怪”,如今是感念。
6、对不负责任的五叔说的话, “母亲气得大 哭……她才罢休”.对这应如何理解?
这里写母亲“很有刚气”的一面.从平时 看,这算不上多大的人格侮辱.但作为一名年 轻的寡妇,这样做,我们就不难理解了.她认为 这是对自己人格的侮辱,这事忍不了,所以 “气得大哭”.直叫那说话不负责任的五叔认 错赔罪才罢休。
课堂练习
1、写出拼音或者汉字。 文zhōu zhōu( 绉绉 ) 万laì ( 籁 )俱寂 )转反侧 眼翳( yì )病 zhǎn( 辗 瞥( piē )见
⑴ 母亲在为人处事方面,克己谦让,宽容善待, 和睦仁慈,体现了中国妇女的传统美德. ⑵ 教子严格严厉,是因为丈夫去世早,孩子是她 唯一的寄托和希望,深感教子责任重大,爱之深 则责之切,这可理解. ⑶母亲宽以待人,严以教子的品性对作者的影响 非常大,让作者学会了待人接物和气,宽恕体谅 他人,学习勤奋守时,做人自省自律.

我所认识的胡适

我所认识的胡适

我所认识的胡适------ 伟大的他拥有完整的人生。

一、胡适生平胡适(1891.12.17—1962.2.24),汉族,安徽绩溪人。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学家、文学家、哲学家。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毕生宣扬自由主义,是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

毕生倡言“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言必有证”的治学方法,以及“认真的作事,严肃的作人”的做人之道。

他曾担任国立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早年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晚年潜心于《水经注》的考证,但未及写出定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二、文学兴趣的由来(父母亲的影响)在胡适的早期成长岁月中,父亲这一角色,在实体上,是缺失的,但也不能否决胡适的父亲对他没有一丝影响。

在胡适《四十自述》关于对父亲的描述中可以知道,胡适的父亲胡传去世时,胡适年幼,在胡适的记忆里,关于父亲的印象是模糊的,他以后能忆起的不过是在短暂的相聚中一家三口的天伦之乐,父亲教他识字的情形,以及父亲的死讯传回家乡时,家里的凄惨情状。

而其母冯顺弟在对胡适的性格影响和文学培养中起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母亲是胡适人生中的教科书。

23岁成为寡妇的冯顺弟之所以在家道中落中撑起生活的重担,任劳任怨,全是为了年幼的胡适。

儿子是她生命支撑的动力和源泉。

这位大字不识的农家寡妇在小胡适身上投下了让他一生受用不竭的资本:为学和做人。

对于胡适的学业,她管教很严,千方百计地履行胡传的遗嘱,送儿子读书。

生活窘迫,但胡适的母亲却舍得在学金上下本钱。

胡适适后来回忆说,他“一生最得力的是讲书”,正是他的母亲增加学金所得的大恩惠。

胡适生平

胡适生平

【胡适】(1891~1962),现代诗人、学者。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适之,笔名天风、藏晖等。

安徽绩溪人。

生于一个官僚地主兼商人家庭。

幼时就读于家塾,习四书五经。

9岁起熟读多种中国古典小说。

1904年赴上海,入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等校。

1910年赴美国留学,1914年在康奈尔大学获文学士学位后,入哥伦比亚大学读哲学,师从杜威,深受影响。

1917年完成博士论文(1927年获博士学位)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积极参加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运动、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要从“八事”入手,首次猛烈抨击封建文学,是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的首篇正式宣言,为文学革命的发难之作,引起很大反响。

嗣后又发表《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等一系列论文,把白话文学提到“中国文学之正宗”的地位,这是文学观念一个大变革。

他提出文学革命要创造一种“活的文学”,即“国语的文学”。

这对于开展文学革命和创建新与此同时,他还发表《论短篇小说》、《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改良》、《谈新诗》等有关创作的理论文字,率先发表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出版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写成了一种解放了的新诗体,另外,他第一个用白话写作独幕剧《终身大事》,确立了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产生了广泛而强烈的反响。

他还写了许多自然畅达的传记作品和杂文,翻译了都德、莫泊桑、易卜生等的一些世界名作,以供创作新文学的借鉴。

在学术上,他曾致力于白话文学史的研究和章回小说的考证工作,其中所著的《红楼梦考证》,否定了索隐派的旧红学,开创了《红楼梦》研究的新红学派。

在治学方法上,他提出的“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在学术界深有影响。

所有这些,使胡适成为“五四”文学革命和初期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代表人物。

但他又发表了《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的文章,鼓吹实验主义和改良主义。

1922年创办《努力周报》,提倡“好人政府”。

1928年与徐志摩等创办《新月》月刊。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胡适: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作者: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12年第06期胡适,生于1891年12月17日,卒于1962年2月24日,今年是他去世50周年。

胡适因提倡文学革命、主张白话文写作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1939年还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胡适1910-1917年赴美留学并取得哲学博士学位,历任北京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校长,在抗战期间,曾任驻美大使。

胡适深受赫胥黎与杜威的影响,自称赫胥黎教他怎样怀疑,杜威教他怎样思想。

胡适的墓志铭是这样概括胡适的:“这个为学术和文化的进步,为思想和言论的自由,为民族的尊荣,为人类的幸福而苦心焦思、敝精劳神以致身死的人,现在在这里安息了!我们相信形骸终要化灭,陵谷也会变易,但现在墓中这位哲人所给予世界的光明,将永远存在。

”1.成为新文化运动领袖纯属偶然1917年,当时胡适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他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石破天惊,引起很大反响。

后来唐德刚先生在《胡适杂忆》中透露,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却因此造成中国的新文学和新文化运动。

胡适在1916年10月给陈独秀的信中列举了新文学的八条原则——一曰不用典;二曰不用陈套语;三曰不讲对仗;四曰不避俗字俗语;五曰须讲求文法之结构,此皆形式上之革命也;六曰不作无病呻吟;七曰不摹仿古人,语语须有个我在;八曰须言之有物,此皆精神上之革命也。

胡适成为新文化领袖纯属偶然,但提倡新文化却是必然;文章发表在《新青年》也许是偶然,但文章中新文学和新文化的主张却是胡适一直坚持的。

胡适新文学的八条原则,包括文章形式和精神内容两个方面,所谓形式的原则就是不拘形式,将文章从形式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对于精神内容来说,就是真情实感、独立思考、言之有物;其中还隐含着内容和形式的关系,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

胡适的生平简介胡适,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胡适的生平简介,希望对你有用!胡适简介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笔名胡适,字适之。

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

徽州绩溪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

”幼年就读于家乡私塾,19岁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留学美国,师从哲学家约翰·杜威,1917年夏回国,受聘为北京大学教授。

1918年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扬个性解放、思想自由,与陈独秀同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他的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翻译法国都德、莫泊桑、挪威易卜生的部分作品,又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他于1917年发表的白话诗是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批新诗。

胡适信奉实验主义哲学。

“五四运动”后,同李大钊、陈独秀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分道扬镳,由“问题与主义之争”开其端,倡导改良,从此改变了他“20年不谈政治;20年不干政治”的态度。

他于1920年代办《努力周报》,1930年代办《独立评论》,1940年代办“独立时论社”。

1938~1942年出任国民政府驻美大使。

1946~1948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1949年去美国。

1952年返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1962年在台北病逝。

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红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

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胡适人物生平公元1891年,12月17日未时出生于江苏省松江府川沙县(今上海市浦东新区)。

公元1893年,随母亲冯顺弟前往台湾其父胡传任所。

公元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随母亲离开台湾返回上海,后回祖籍安徽省徽州绩溪县上庄村,进家塾读书。

胡适生平

胡适生平

胡适生活在新旧交替、社会遽变的时代。

他幼年在家乡读私塾,14岁起到上海入新式学堂,19岁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著名哲学家杜威的学生,27岁博士毕业后回国。

中西合璧的教育经历为他日后倡导思想解放和治学打下了深厚基础。

1917年,归国后的胡适就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与《新青年》的编辑工作。

他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举揭开中国现代文学革命运动的第一页;发表《易卜生主义》、《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等文章,提倡个性解放;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实用主义方法论;致力于教育改革,倡议实行学分制、教授会制、教授治校制度,在教育界投下一颗颗深水炸弹。

因在倡导文学革命、思想革命和教育改革等诸多方面的领导作用,胡适成为了公认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

此后,胡适差不多参与了处在革命和激变中的中国社会的每一次重大思想文化争论。

钱玄同赞誉胡适是中国“思想界的医生”。

1937年9月,“七七事变”爆发,胡适受蒋介石之托,出访美、欧诸国,宣传中国抗战,争取援助,次年受命担任驻美大使。

他为了配合政府派出的专门代表争取美援,使美国了解中国,与美国财政部长及其他相关部门的领导人建立了很好的个人关系,成功争取到对支持抗战极有意义的美国援助,且颇受到美国总统罗斯福以及各界领袖人士的尊重。

在差不多半个世纪的时间,胡适是向西方介绍中国文化最有贡献的人之一。

1942年9月,胡适卸去大使职务。

在以后近二十年的时间里,除短暂地担任过北京大学校长、普林斯顿大学葛斯德东方图书馆馆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等职务外,他的大部分精力几乎用于重勘《水经注》公案。

很多人不了解,胡适晚年将绝大部分心力倾注于此,实是为了摆脱时局所引起的苦闷。

身为学者,胡适在诸多领域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

在文学方面,他系统地提出了建设新文学的理论和方法,率先开辟了白话诗创作的途径、用严格科学的方法整理中国文学史。

他的《白话文学史》是中国第一部完全用新观念、新方法写出的最平民化的新文学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胡适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学者、诗人,在五四之后胡适一直被骂,他在当时是如何成为公敌的他的一生又是怎样的?下面是搜集整理的胡适的一生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

胡适原名胡嗣穈,字希疆,祖籍安徽绩溪,但是出生在上海,最后在台湾去世。

胡适出生于1891年,当时胡适的父亲胡传奉命前往台湾,两年后母亲就带着胡适前往台湾找他的父亲,但是仅过了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就爆发了,胡适母亲不得不带着胡适回到了上海,最后去了老家安徽,而他的父亲也在同年病逝厦门。

胡适最早是在家乡的私塾上学,后来在1904年与江冬秀订婚后,去哥哥去了上海读书,在1906年考进了中国公学,四年后留学美国,直到1917年回国烦人北京大学教授,编辑《新青年》。

五四运动后与李大钊等人意见不合,后来在1926年毅然决定出国,游历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地,获得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学位,此后与徐志摩成立新月书店,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

1927年到1937年期间胡适一职在大陆活动,直到七七事变后,被蒋介石派往了美国。

胡适一直到1946年才再次回到北京,担任北京大学校长,蒋介石曾想让胡适加入国民政府,但是胡适力辞,此后一直从事教育事业,1949年再次前往美国直到10年后回到台湾,往返台湾和美国,直到1962年在台湾去世。

胡适是怎样的人胡适在去世之前曾说过自己挨了40年的骂,但是不生气反而觉得很欢迎,因为那是中国言论与思想的自由的表现。

那时胡适几乎是全名的公敌,在他死后,蒋介石还在日记中写到革命道路少了一个阻碍。

这个时候胡适正直的形象在我们现代人眼里也越来越偏了,胡适与毛泽东的互不顺眼造成了胡适本相的消失。

蒋介石给胡适的挽联上写道胡适是新文化中旧道德的楷模,旧伦理中新思想的师表。

但是蒋介石的日记中说胡适其实他有正义感和爱国之心,但是太自私崇尚西风了,所以不能摆脱中国书生和政客的旧习。

章太炎则直接的说胡适根本不配谈哲学,而郁达夫则说胡适胸中没有文化根本不算一个新思想家。

汪精卫则说胡适对政治外交有很深远的眼光,肯定能成为一个好的外交家。

傅斯年则说以上这些人都不配骂胡适先生。

胡适成名很早,一生做过许多的好事,但是人总有阴暗面,胡适藏得太深就被认为是阴险之人。

我们说胡适是一个文人,但从本质上他还是一个人,事物都有两面性,更何况是思想复杂的人呢?知识浅薄,不对胡适进行议论,就用当时文人的评价来说胡适了。

胡适怎么死的胡适在1958年的时候回到了当时的台湾担任中央研究院院长一职。

此后便长期居住在台湾,偶尔会去美国参加一些学术交流活动。

在1961年2月大的时候,他参加了当时台湾大学的校长钱思亮的宴会,当时的胡适已经七十岁了。

没想到的是,在刚刚抵达宴会的场所时,便感觉到身体有些异样,于是马上被身边的人员送到医院进行检查。

在到医院的时候,医生首先给他测量了一下脉搏,
竟然到了每分钟135次的惊人频率,而且在胡适咳出的痰中可以看见血丝。

经过医生的诊断之后,最终确诊为心脏病。

此后他住了2个月的院,之后身体便开始每况愈下了。

在1961年11月的时候,因为病情恶化到当时的台湾大学医学院疗养,此后于1962年1月出院。

在1962年2月24日由中央研究院举行的酒会上,他因为突发心脏病最终抢救无效而逝世,终年七十一岁。

胡适的一生是怎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