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

合集下载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

读胡适先生文章有感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胡适及其时代的人能取得那样的成就,和他们的教育水,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国民党败逃台湾后,当然胡适先生还是国民党政府有头,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最近在看蒋经国的传记,想起了蒋家偏安台湾后,胡适每次回台湾蒋经国必去机场迎接,名曰“代表父亲欢迎你”。

于是就想写些关于胡适的东西。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但胡适究竟是学术明星呢,还是政治明星呢?我想胡先生肯定坚持他是前者,而且是不承认后者。

其实我很想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想的,胡适在美国留学工作多年,对美国应该是有很亲近的感情,属于我们所说的“亲美派”。

但我想如果他被美国普通人熟知的话,应该是在八年抗战期间作为中国驻美国大使的影响力吧。

那么,在美国普通人眼里应该是政治人物吧。

我所读的胡适传总的来说,就我个人感觉还是比较中立的。

但是我还是有点疑问,胡适在美国留学期间有没有遭受到钱学森等人遭受到的那样的白眼呢?作者没有说。

别处也没找到。

但我不认为胡适有什么不同于当时其他的在美中国人,那么胡适后来及其推崇美国的做法就让我有点费解了,人性使然吗?言归正传,对胡适一生的总结,最重要的应该就是学术和政治了。

在学术上,我对胡适是及其崇拜的。

胡适回国后曾担任北大的教授,有人说胡适每开一门课,其上课的讲义就是一部重要的学术著作。

这一点我是很相信的,这从他的治学态度上是可以看出来的。

胡适当时在中国学术界的朋友,笔友,随便拿出一个到现在应该都是“国宝级”的人物吧。

那时候,貌似又一个百家争鸣的时代。

有时候我在想,物以类聚,难道天才也是一样的吗?先秦的百家,唐代的诗人,宋代的词人,明代的小说家哲学家,近现代的学者,随便那个都是如雷贯耳的名字。

但凑巧的是都生在一个时代。

我想这不是巧合吧。

这需要历史条件,也需要政治文化氛围的。

现在中国,我想再过一百年也出不了这样的时代的。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文章有感

读胡适《我的信仰》有感胡适(1891年12月17日-1962年2月24日),字适之,原名嗣穈。

徽州绩溪人。

被余英时誉为二十世纪影响力最大的学者和思想家。

曾任北京大学校长、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中华民国驻美大使等职。

胡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是新红学考据派的创始人、新文化运动领袖之一、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

胡适兴趣广泛,著述丰富,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红学等诸多领域都有深入的研究。

关于胡适,我印象最深的是高中课本讲新文化运动时提到胡适的文章《文学改良刍议》,并且长期以来就停留在这一点点的认识上,暑假里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胡适对西方文学作品中的一话情有独钟。

这是荷马史诗《伊利亚特》第18章中的“You shall know the difference now that we are ba ck again”,胡适在回国前4个月将这句话翻译在日记中。

两年后,他在北京“少年中国学会”做《少年中国之精神》的演讲时再度提起,并重新翻译:“如今我们回来了,你们便看看不同。

”演讲最后他大声呼吁:“这便是少年中国的精神。

”可见,胡适对少年,对学生是给予厚望的。

在《学生与社会》一文中,胡适写道:“在文明程度很低的国家,如像现在的中国,学生与社会的关系特深,所负的改良的责任也特重。

这是因为学生是受过教育的人,中国现在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真不足千分之一,这千分之一受过完全教育的学生,在社会上所负的改良责任,岂不是比全数受过教育的国家的学生,特别重大吗?”。

《我的信念》读后感

《我的信念》读后感

我的信念读后感《我的信念》是一部极富深度的文学作品,作者通过真实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仰和信念。

这本书给予了我很大的震撼和启发,让我重新审视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

以下是我对这本书的一些感悟和思考。

1. 生活的意义与价值《我的信念》从主人公的身上展现了人生的无尽可能性。

尽管他在环境的压力下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挫折,但他坚守着自己的信念,不断努力追求着自己的梦想。

这种坚持和奋斗的精神让我深受触动。

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信念和目标,不论遭遇多大的挫折,都要坚持不懈地追求,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生活的价值和意义。

2. 信念的力量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信念战胜了自己内心的恐惧和犹豫,直面了生活的困境。

他相信只要付出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己的梦想。

这种对信念的坚定和相信自己的力量,让我深刻体会到信念的力量是无穷的。

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只要相信自己并坚持下去,就能战胜困难,实现目标。

3. 坚持不懈在《我的信念》中,主人公经历了许多失败和挫折,但他从未放弃,始终坚持不懈地追求着自己的信念。

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无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放弃,要坚定信心,勇往直前。

只有坚持不懈的努力,才能实现自己的信念和目标。

4. 人生的选择《我的信念》通过描述主人公的人生选择,让我思考了人生的方向和抉择。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会遇到许多选择,每个选择都会对我们产生重大影响。

在做出选择的时候,我们应该依据自己的信念和价值观来衡量,做出最为合适的决策。

5. 打破束缚,追求自由书中的主人公通过不断追求自己的信念和梦想,最终实现了内心的自由。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只要我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信念,就能打破束缚,获得真正的自由。

无论我们的信念是什么,只要我们努力追求,就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总结《我的信念》是一本非常精彩的书籍,它通过真实而感人的故事,向读者传递了一种强烈的信念和奋斗精神。

这本书让我重新思考了生活的意义和目标,深刻认识到了坚持信念和努力追求的重要性。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从这篇演讲中,我得到以下11点信息:(1).爱恩斯坦思考人为何而活,他归结为两种情况:为与自己有关系认识的那部分人,和为存在纽带关系联结的群体。

对于这点,我体会不深,但就这个问题,我曾经不止几次的思考过,只是每次都很迷茫,没有找到答案。

“我到底为何而生存”似乎已经被我存放在思想的角落里遗弃了。

到今天,我想应该是为寻求自身在社会的价值实现而生存吧。

人存在于世,最终会发现需要精神寄托,而它就是自我价值感,成就感。

(2)爱恩斯坦具有强烈的自律和自省性,他善于反省,有良心。

为什么这样说?演讲中他说:“我每天上百次的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从中直白的反映这位伟人的赤子之心。

我觉得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们急需具备这种感恩之心。

(3)文中提到“哲学意义上的自由”,我不知道是不是指绝对自由,如果是,那么我认同这个观点。

人是生活在群体中的,是社会人,这决定了人不可能完全自由。

如果每个人都追求无限自由,那么世界肯定会乱了套,因为每个人的观念不一样,没有统一的标准束缚。

所以自由只能是平衡的,相对意义上的。

还有叔本华的那句话: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我认为是生活使然。

(4)真善美是爱恩斯坦正视生活理想的勇气所在,对于这点,我没有深的体会。

确切的说,我还没有感觉到生活中的真善美。

但是对于生活,确实需要实在的目标,而不是空虚的物质。

(5)社会正义与社会责任,我体会不够。

当然,对于是非曲直,我能判断,但却不曾有过强烈的感觉。

而淡漠对于我来说,有深刻的体会。

可以这么说,十几年的教育让我淡漠了很多,大学以前,甚至达到一天不说几句话的程度。

高中毕业的时候,居然还有同学没讲过话的。

现在想来,多么悲剧,错过了真挚的交流。

以前我想是自己的性格使然,但现在我要努力克服,毕竟是当老师的。

(6)儿童与成年人的区别在于:儿童天真无邪,无忧无虑,能够无限度的听从别人的观点,而成年人却是有限度的,他们有自己的主见,不轻易为别人的思想所左右,并且最终维持内心的平衡。

我的信仰1500字

我的信仰1500字

我的信仰1500字我的信仰谈到“信仰”这一词,使人很容易联想到宗教,可我不信教,我们的国家也不提倡信教。

可是人不能没有信仰,但我想,她应该也不拘泥于形式吧,信仰的取向体现的是一种人生观,价值观,甚至于世界观(至少我是这样认为的),但要谈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未免太宽泛了,所以在这里,我姑且把“信仰”一词,理解为对人的品格以及思想的追求吧。

人的一生总在不停的追求,运动员追求跑得更快,跳得更高;商人追求赚得更多,思想家追求更高的思想境界,等等。

我们的追求不仅有物质方面的,还有精神方面的,正因如此,我们的社会才得以前进,人类才得以发展,而一个人的信仰,应该是属于精神方面的追求吧,说了这么多,下面就从精神的范畴内,谈谈我的信仰吧。

略作思考之后,我想我的信仰可以用三个字囊括:真、善、美。

在很多人的眼中,这是一种很理想很朴素的追求,同时又有一种仿佛可触不可及的高远。

更何况作为理科生,天生就缺乏对高远意境的敏感,但并不意味着她只能够用于让我去瞻仰,而无法去接近。

在我的理解中,这三个字有如下含义:真:追求真理,为人真诚。

善:行善助人,为人善良。

美:追求美好,心灵美。

下面再谈谈我如何在现阶段以及将来去追求我的信仰。

一、追求真理:21世纪,推崇“活到老,学到老”,我想我也不列外,对于学习和工作,要一丝不苟,要敢于探索,勇于求真。

同时,作为西工大校训的“三实一新”中的“三实”也是追求真理的一种表现和作风。

二、为人真诚:这一点是对我品行的要求,就是在生活中,对待同学,亲戚,朋友,都要坦诚相待,对待其他的人也要推此及彼,真诚而礼貌。

三、行善助人:助人为乐自古就是一种中华的传统美德,我想我会在大学阶段尽可能的多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积极向社会贡献我的一份力量;在工作以后,我会在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特别是那些因为贫困而上不起学的孩子,因为我的成长过程中亲历了很多这种不幸,使我感触很深。

四、为人善良:这一点也是对我自身的品格要求,生活中要与他人为善,不能树敌太多,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和阔大的胸怀。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看完《我的信仰》后,我深深被主人公的坚定信念所打动。

作为一个受过教育、思想独立的人,我们常常会面对外界的各种诱惑和挑战,很容易迷失自己的方向。

然而,主人公却能在纷繁的世俗中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如此坚定的信心,这令我敬佩不已。

故事中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出身于富裕家庭的人,他们家境并不富裕,但他们却有着丰富的精神财富。

主人公的信仰源于内心深处对真善美的追求,他相信通过自身的努力和奉献可以改变自己和他人的命运。

即便他被困境所逼,生活艰难,但他始终没有放弃对信仰的执着追求。

一句话中的“我的信仰”虽然简单,但其中蕴含了对生活的热爱、对真理的追求以及对人性的深刻思考。

这个信仰渗透在主人公的行为和决策中,他不断地为自己和他人谋求幸福,用自己的努力去改变现实。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各种压力和挫折,有时候甚至会怀疑自己的信仰和动力。

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只要我们坚定自己的信念,持之以恒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目标。

我深深被主人公的信念所鼓舞,看到他的坚持和努力,我也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信仰和人生目标。

无论前方会遇到多少艰难和阻碍,我会始终坚持自己的信念,用行动去诠释自己的信仰。

毕竟,在追求梦想的路上,只有坚定的信念才能让我们越挫越勇,走得更远。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

《胡适自传》读后感在上陈教授的课之前,我对胡适并没有什么了解,在我的记忆中,他的名字只是出现在历史书上。

但上了陈教授的课之后,我对胡适的思想产生了兴趣,想进一步地了解他。

由于我对胡适尚未有基本的了解,所以并不敢轻易去读他的著作,只是借了本《胡适自传》来读,作为了解他的第一步。

《胡适自传》分为“先母行述”、“四十自述”、“我的信仰”、“逼上梁山”四个部分,比较详尽地介绍了胡适先生的一生。

胡适能成为著名文人,与其父母从小启蒙有很大关系。

他在三岁零几个月就开始入私塾,而进学之前认字达千字了。

胡适先生的父亲去世较早,他的母亲十分重视他的学习,尽管家业逐渐衰落,母亲还是为胡适多交学费,使得私塾的老师能在严加管教年幼的胡适,并倾尽全力教育好胡适。

当其他的孩子还在绞尽脑汁想办法逃学的时候,胡适就已经学会自己读一些深奥的书了。

在那个时代,胡适的母亲就已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佩服胡母的远见!胡母不仅在学习方面对胡适起到了启蒙作用,对他影响最大的是他母亲在为人方面对他的教育。

胡适四岁就丧父,母亲二十三岁就守寡,但是胡适并没有因此而失去良好的家庭教育。

相反,母亲对其在做人上的严格要求以及在求学上的大力支持,使得胡适渐渐地卓越于其他的孩子。

在“先母行述”这一部分,胡适写到“在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

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

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多久了。

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

有时候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胡适母亲所敬重的丈夫过早地去世,对孩子的教育责任全部落在她自己身上,同时孩子是她精神生活的全部,也是她对未来生活的全部寄托,她容不得孩子有一点坏毛病,生怕他不争气。

所以,她对孩子的教育格外深细而严格。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

读胡适先生有感5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有感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比如说:一篇文章,胡适先生在文中指出:“······这一类文学,”胡适先生批判了“碑版”文学,正像胡适先生说的,甚至写的与胡适先生举得《老残游记》中的一段关于美的例子不差上下,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读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有感胡适先生说:“语言文字都是人类达意表情的工具;达意达的好,表情表的妙,便是文学。

”此言甚准确。

他又说:“这文学有三要件:第一要明白清楚,第二要有力能动人,第三要美。

”他在此文最后说:“无论什么文(纯文与杂文、韵文与非韵文)都可分作‘文学的’与‘非文学的’两项。

”当我反复读着胡适先生《什么是文学》时,我确实敬佩他的思维清晰和敏锐,他的知识的博大与精深。

当然,在读《什么是文学》时,我有一种不安和畏惧感。

以至不敢去爬此“文学高山”,原因是文学有“三要件’。

因为我不愿“一贯制”,这“一贯制”就是框框。

我这人愿突发奇想或漫无边际。

如果我只做了“二要件”或“一要件”,依据胡适先生的说法看来只能是非文学了。

非文学就非文学吧,我这人不想勉强自己。

反正文学因为与非文学的比较而存在,那我就做文学的“比照”吧。

因为我写的东西不能符合“三要件”,有时甚至“一要件”都没有做好。

我不是因“三要件”而又想法,而是因为文学有了固定模式而有所后怕。

比如,大家都按照“三要件”去做,文学一律:“明白清楚、有力动人、美。

”这有健康向上之感。

但是,与大千世界相比就显得呆板、局限,千篇一律。

他的“清楚明白、有力动人”让我不安,让我思考:一、文学本质上是创造精神世界,理想的精神世界由于“三要件”是相对的,比如说:一篇文章,有人看明白了,而有的人没看明白;有人动情,有的人不动情;至于美就更难说了。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
胡适这个人啊,他的信仰里透着一种对自由和理性的执着追求。

他讲自己成长中的那些事儿,我就感觉像是在看一部个人奋斗史的纪录片,但又不是那种干巴巴的讲述。

他说自己小时候受到的教育,母亲对他的影响,让我不禁想到,原来大师也是在家庭的熏陶下开始成长起来的呢。

他母亲那种既严厉又慈爱的教育方式,就像一把特殊的刻刀,把胡适雕刻成一个懂得自律又心怀温暖的人。

他对于知识的渴望和探索也深深打动我。

他在求学的道路上,就像一个好奇的探险家,不断地在知识的海洋里挖掘宝藏。

他对新文化运动的推动,那可是下了大力气的。

他就像是一个拿着喇叭大喊“新文化来啦”的先锋,想把新的思想、新的文化传播到每个角落。

他的文字简洁明了,没有那些故弄玄虚的东西,就像他的人一样实在。

他对社会改良的想法,虽然现在看来有些理想主义,但那股子热情和积极向上的态度,就像冬天里的一把火。

他相信通过渐进的方式能让社会变得更好,就像想一点一点地给一件旧衣服打补丁,让它重新焕发光彩。

虽然有人觉得这速度太慢,可他还是坚持自己的观点,在我看来,这就像是一个倔强的老小孩,认定了自己的方向就不回头。

读完整篇文章,我觉得胡适就像一颗流星,在那个时代的天空划过一道独特的痕迹。

他的信仰照亮了他自己的路,也给后来的人留下了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

他教会我,要有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追求自由和平等,无论是在思想上还是在生活中。

而且,他那种用平实的文字表达深刻思想的本事,也让我明白,好的思想不需要华丽的外衣,真诚和简单就是最有力量的包装。

这篇文章啊,就像一杯淡淡的香茗,初尝可能觉得没什么特别的,但越品越能感受到其中的韵味。

《我的信仰》读后感(共5则范文)

《我的信仰》读后感(共5则范文)

《我的信仰》读后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我的信仰》读后感(共)爱因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无论生前还是身后都受到全世界人们的热烈爱戴,这种爱戴之情不仅来自于他作为科学家的伟大贡献,更因为他那高尚的心灵。

爱因斯坦一生热爱和平,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因此被许多人誉为“人类的良心”、“世界公民”。

这一篇《我的信仰》集中解释了爱因斯坦的信仰和追求。

“人是为别人而生存的”,这是爱因斯坦的朴素信念,他由此提醒自己用最大的热诚回报社会和他人,为人类社会承担责任,并学会宽容和幽默。

他鄙视以追求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为目标的庸俗人生,他的理想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不倦地追求真、善和美。

爱因斯坦也热爱自由和民主,因为只有民主才能让“每一个人都作为人而受到尊敬”,他相信,“人生丰富多彩的表演中”,真正可贵的“是有创造性的,有感情的个人,是人格”。

作为科学家,爱因斯坦追求的是独立的精神、自由的意志,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寻找到真正的科学、真正的艺术。

但他同样清楚地认识到人类精神中的阴影以及由此造成的罪恶,他反对盲从,提醒人们时刻不要忘记用自己的大脑选择自己的方向,用自己的脊髓高傲地站立。

爱因斯坦对自然世界抱有童真般的探索兴趣,“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在自然界中显示出来的那个理性的一部分,即使只是其极小的一部分,我也就心满意足了”。

他不相信存在具有人的意志的上帝,更不相信人死后灵魂仍然活着,他只相信物质世界还有许多未知的东西需要人们去探索,而这种探索需要宗教般的感情。

为真理而献身,以诚挚的努力去领悟自然界显示出来的理性的一部分,即使是极小的一部分,这就是人生的价值。

信仰指导着人的行为,从爱因斯坦的文章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信仰是每个人的权利,它产生于个人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观察和对内心世界的深刻自省,它不受外在观念的影响,也不能被他人所强加,它只受科学的好的哲学的指引。

年青的我们,正处在信仰的形成期,让我们时刻保持独立的人格和自由的精神,不忘从爱因斯坦这些伟大的人物身上吸受经验和勇气,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用自己的信仰指导漫长的人生道路,做一个有益于社会的人。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

胡适文章读后感-------论人生的意义课余时间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人生问题》、《哲学与人生》,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感叹作者的伟大。

每本书都能量满满,让人回味无穷。

作者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仍然充满正能量,给人以向上和追求希望的力量。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些话语用以诠释人们应该有怎样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

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是年轻人成长的风向标。

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胡适先生说:生命本身不过是一件生物学的事实,有什么意义可说?生命本没有意义,你给他什么意义,他便具有什么意义。

他又说:生命就像演戏和看戏,什么戏是好的,什么戏是坏的,全在于你怎么看,你怎么看戏,这就是你给予的意义。

他还说:就算人生是个梦的话,我们也只有梦这一次的机会,也要做一个热闹、轰轰烈烈的好梦,而不做浑浑噩噩、懵懵懂懂、糊里糊涂的梦,不做悲观的梦。

这些观点我深为赞同。

它超越了佛家的消极,有着儒家的积极进取,内在却又透着道家的豁达自在。

世上千万种人,便有千万种活法,一人一种人生意义。

如果说那些青史留名的伟大人物的人生才有意义,比如司马迁、苏东坡等,包括写下上面这些文字的胡适先生等,他们立德立功立言,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思想文化精华,从而铸就永恒的人生价值。

那么,普通人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义呢?如果碌碌无为人生有什么意义呢?连追求的目标都没有了,何谈意义?那他的一生还值得活吗?想想这些,多少叫人觉得悲哀。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

我的信仰胡适读后感读胡适先生关于他信仰的阐述,就像是跟一位亲切又充满智慧的长辈聊天,听他慢慢道来那些深刻影响他的理念。

胡适先生的信仰里透着一股实在劲儿。

他讲的那些东西不是高高在上、玄而又玄的大道理,而是特别接地气。

他提到对科学的信仰,这在现在看起来理所可在当时那是一股冲破旧思想枷锁的强大力量啊。

就好比在一个大家都迷迷糊糊跟着传统习俗走的大院子里,他站出来大声说:“咱得用科学的眼光看事儿,别老被那些没根据的说法糊弄了。

”这让我想到,在我们的生活里,有时候也会碰到一些封建迷信的事儿,要是都能像胡适先生那样坚定地相信科学,那得多明白啊。

他对自由的向往也特别打动我。

那不是一种任性的自由,而是一种有担当、有理智的自由。

他好像在说:“咱做人啊,得能自由地思考,自由地表达,但也不能乱来,得为自己的话和行为负责。

”这就像我们在网络世界里一样,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但也不能毫无顾忌地瞎喷人或者传播谣言,自由是建立在尊重和责任之上的。

还有他对待社会改革的态度,不激进,一步一步来。

这就像盖房子,不是一下子就要盖个摩天大楼,而是先把地基打稳了。

他的这种信仰在告诉我们,改变世界不能靠一腔热血的蛮干,得讲究方法,得慢慢积累。

我就想啊,现在好多人想要做一番大事业,可总是急于求成,最后往往啥也没干成。

要是学学胡适先生的这种沉稳,说不定能成事儿呢。

胡适先生的信仰也有他那个时代的局限性。

他所处的环境和我们现在大不一样,有些想法在今天看来可能不够全面。

但这也不影响我们从他的信仰里汲取那些闪闪发光的部分。

读完胡适先生关于他信仰的这些话,我感觉就像是给自己的思想洗了个澡。

让我明白,信仰不是盲目的追随,而是像胡适先生那样,经过思考、经过生活的磨砺,形成一套能指导自己为人处世的理念。

而且这种理念得是能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更新完善的,就像一棵不断生长的树,根扎得稳稳的,枝干向着阳光不断伸展。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读后感《我的信仰》读后感。

《我的信仰》是一本由美国作家约翰·道尔所著的书籍,它讲述了作者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信仰之旅。

这本书不仅仅是一部传记,更是一部关于信仰、勇气和坚持的故事。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信仰和人生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这本书中,作者向读者展示了他在不同阶段所经历的信仰挑战和成长。

他在青少年时期就对信仰产生了怀疑,但在经历了一系列的磨难和挑战后,他最终找到了自己的信仰,并且坚定地走上了信仰之路。

这种坚持和勇气让我深受感动,也让我对信仰产生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不禁思考起自己的信仰之旅。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挑战和困难,而信仰就是我们在困难面前的支撑和力量。

无论是宗教信仰还是对生活的信念,信仰都是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依靠。

正如书中所说,“信仰是我们内心的灯塔,它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

”。

除了对信仰的思考,这本书还让我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书中,作者经历了种种磨难和挑战,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选择了坚持和勇敢面对。

这种精神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明白了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挑战,但重要的是要有勇气和坚持,不断前行。

最后,在读完这本书后,我也对作者本人产生了极大的敬意。

他不仅在信仰上有着坚定的立场,更是在人生的道路上有着无比的勇气和坚持。

他的一生就是对信仰和勇气的最好诠释,也让我对生活产生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总的来说,读完《我的信仰》让我对信仰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在人生的道路上,信仰是我们前行的力量,而勇气和坚持则是我们不断前行的动力。

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关于信仰的故事,更是一部关于人生的故事,它让我深受启发,也让我对信仰和人生有了更加深刻的思考。

胡适著作《我的信仰》读后感

胡适著作《我的信仰》读后感

读《我的信仰》有感有幸拜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内心感触颇多,深深地觉得,找回我们民族缺失的信仰真正是是我们民族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文章中有着很多符合我们社会制度和国情的正能量,值得反复精读。

先生虽生活在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仍然丝毫不落伍,同时还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崇尚的科学的精神,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胡先生一直牢牢把握着自己的信仰,而且坚信而执着。

书中有好几篇文章用来阐述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

记得有一个电视节目中有个小姑娘,讲了她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她说,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时,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豁然开朗,幡然顿悟了人生信仰和活着的意义之间的哲理。

胡适无疑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颗耀眼的明星,建国前他应该是中国学术界当之无愧的领袖之一。

胡适一生坚持做无党派人士,但他始终不失做人的信仰。

在1960年的毕业典礼上给毕业生送了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问题丹,兴趣散和信心汤。

第一味药是说,离开学校,总得带一两个麻烦而有趣的问题在身边,时时向你挑战,笑你奈何不了它,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这样就不会懒惰。

第二味药,是要我们进入社会后要多发展一点职业以外的兴趣,“这种非职业的玩意儿,可以使他的生活更有趣,更快乐,更有意思”这个时代,正是我们要培养我们的信心的时代,没有信心,我们真要发狂自杀了。

”胡先生还曾举了福特和莱特兄弟两个例子来叫我们深信“努力不会白费”的人生信仰。

当然胡适先生也有他思想上也可以说是信仰方面的弊端。

他崇尚西方特别是不适合我们国家实际的所谓美国社会那种所谓的民主,也曾经在文中及一些公开场合进行宣扬,这方面是其思想狭隘之处。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

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5则范文)第一篇: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共)读胡适先生的文章有感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一今日重阳节!爸爸不到七点电话询问我“中午回家吃饭否”尽管我没有睡醒,白天还有好多闲事,但是我还是毅然答应父亲回家。

爸爸高兴地嘱咐我勿忘带“菜刀”回去,他给我们磨磨。

他老人家磨得哪是刀啊......这个世界最终真心关心你的人只有自己的爸妈!九九重阳父母节,登高插庾年己衰。

浩浩江水千尺深,谁人报完哺育恩?日月星辰似流滢,少小轻狂游子心。

古人教人尽孝道,敬上蟠桃以慰心!借此佳节之际我感谢您:父亲、母亲,您的笑颜似灿烂的阳光照亮了我的世界,您给予我的安慰和鼓励支持我度过一切艰苦,儿子一定会孝敬你们二老,同时为天下所有的老人们送上一句祝福,写下您的动人诗篇:祝他们心旷神怡,安康幸福,健康永久,快乐同在!胡适的父亲在他五岁过世,他母亲23岁时守寡,承担者操持家务和抚育子女的重任。

作者着重描写的就是与母亲相依为命的童年经历。

胡适开篇并没有直接写母亲,而是写自己童年中的几件小事(前后跨越九年),看似无意,实则为下文写好母亲做铺垫。

当顺势转为正题,选取几个与母亲有关的重点事例作陈述,以委婉平实的言语描述了母亲爱子情深、教子有方、气量大、性子好、代人仁慈、温柔又不失刚气的情怀与个性,将一中国传统农村典型寡妇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

篇尾点明母亲是影响自己的性格及人生道路的第一人。

全文脉络层次,清洗分明,文字文笔流畅明白如话,娓娓道来,感人至深。

更能使我们理解到当时,母亲含辛茹苦教子成龙的追求,又写出大家庭环境作为后母维系家庭关系的不易,表达了爱子对母亲的深深敬意和绵绵无尽的怀念。

建议大家认真读读母亲对胡适“做人的训练”这对作者的少年乃至一生的重大影响,由此表达对母亲的理解和感激。

临收笔的时候脑袋里一直在默念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谨以此篇读后感敬献给我的父母大人!胡适散文读后感篇二大家对胡适此人一定比较熟悉,他1891年12月17日生于安徽绩溪,卒于1962年2月24日,是现代著名学者、诗人、历史家、文学家、哲学家。

我的信仰

我的信仰

篇一:说说我的信仰说说我的信仰我一直相信,一个人活着,总是要相信些什么的。

不过信仰这东西,看不见摸不着,总是轻飘飘的,飘荡在你身边。

好像一阵风就能将它刮走,怎么抓也抓不住,等你累了,厌倦了,生气了,濒临崩溃放弃的边缘,却又绕了个圈回到你身边,撩拨着你,挠得人心里痒痒的。

可不管怎么说,总是回过了神,一边懊恼刚刚自己差一点就放弃,一边欣喜它总是回到自己的身边,紧接着,便开始了新一轮的捕捉。

周而复始。

什么时候停歇呢?谁也不知道,或许,永远也没有终止,又或许追逐的游戏直到人死亡,可是,人总是繁衍不息的,信仰呢?恐怕也是差不多的吧。

着自己的信仰呢?信仰不该被说出,而是藏在自己的心里,悄无声息的生根,发芽。

一但破土而出,必定早已立稳了脚跟,挺直了脊梁,成为了一颗立于高山之颠,悬崖边沿的苍松。

枝叶可以摇摆,树根却已扎遍了半座山峰。

只有这样,信仰才能够靠着云雾缭绕中露出的点点翠色为我们指点方向,才能够在我们几近滑落山崖的时候伸出触手,将我们拉回正轨,延续生命的美好。

剧本的背景还是那个对我们来说遥不可及的年代,男主人公也过着我们不可能触及到生活。

良心,是他的信仰。

我们的年龄不同,背景不同,经历不同,可是,良心,也是我的信仰。

我想或许是因为,良心是我们每一个人的信仰吧。

在这个三角形内角和都不一定是180度的年代,或许没有一个定理不可能被证伪。

历史的长河也一次次证明,没有一个政权可以长存。

但是人类却顽强地活了下来,繁衍至今。

我想或许这就是因为人之所以为人,是有信仰的,人们以自己的良心为信仰,做着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情。

也许在将来的某一天,这些事情也会被证伪,但是至少这一秒,我们还活着,并且问心无愧。

青马2期学员李瑞欣篇二:我的信仰我的信仰小的时候,别人问我信仰是什么,我只会懵懂的摇摇头,那时我还太年轻,不懂得什么是信仰。

而现在,我已成长为一名时代大学生,一名合格共青团员,一名伟大共产党的预备人员。

如果现在有人问我:“你的信仰是什么?”我会毫不犹豫的告诉他“我信仰共产主义!”一.入党为信仰——从历史和现实中感悟信仰的力量雨,一路走来,不变的是坚定的信仰。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有感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有感最近拜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颇丰富,感叹经典的伟大。

全书值得反复精读,能量密度极高。

虽然先生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就现在而言丝毫不落伍,并且具有很强的现代指导意义。

尤令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让我十分敬佩。

简要列举印象深刻的几点,供大家共勉。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书中有多篇文章阐述了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

《奇葩大会》中有个姑娘,分享了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内心的淤积终于有了出路。

教授的人生观和胡适先生如出一辙,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里面写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确实啊!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段话事胡适先生书中提到的当年中国科学社的社歌的歌词。

用以诠释工程师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

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在阐述科学的方法时,更是极为精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民国时期,胡适先生已经谈到“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

看到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的方法论吗?而先生在一百年前已点的如此到位。

除了人生观,先生关于读书的态度也让人受益匪浅。

读《我的信念》有感(7篇)

读《我的信念》有感(7篇)

读《我的信念》有感(7篇)读《我的信念》有感(7篇)读《我的信念》有感1居里夫人说:“生活对于任何人都非易事,我们必须有坚忍不拔的精神,最要紧的,还是我们自己要有信心。

我们必须相信,我们对每一件事情都是有天赋的,并且,无论付出任何代价,都要把这件事完成。

当事情结束的时候,你要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已经尽我所能了。

’”信念来自于坚忍不拔的精神,如同居里夫人在文章里所描述的蚕,虽然是弱小的,卑微的,但它们默默无闻的为人类吐着丝,丝吐完了,自己的生命也就结束了。

科学工作者也不是这样吗?他们为人类发明东西,不求名,不图利。

信念,居里夫人就是靠着信念,才一直坚持她的科学研究。

她热爱科学,她觉得枯燥、清贫、孤寂的求学生活是那样美好,她也没有受名利影响。

是她坚忍不拔的精神和坚强的信念,使他取得成功。

信念,使人们不断上进,不断成功,使人们有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淡泊名利的品格。

人生因有信念而精彩,虽然有了信念不一定会成功,但没有信念一定不会成功。

只要你带着信念前行,去奋斗,去拼搏,即使失败,也可以问心无愧。

愿所有人都能够坚持自己的信念,我也会带着信念朝着我的目标前进。

读《我的信念》有感2居里夫人的美丽中透出沉静,沉静中露出清廉,清廉中映出她独特的思想。

假如奥本海默是伤人的玫瑰,邓稼先是低调的麦穗,那么居里夫人一定是高贵的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她拥有发达的大脑,美丽的面孔,坚持不懈的品质,以及难能可贵的品格。

她心中的科学并不枯燥无味,而是有着一种独特的魅力,像一个孩子迷恋他的糖果,像一个少年痴迷他的篮球。

科学对于居里夫人来说,是一块有着魔力的吸铁石,深深地吸引了她。

她为了自己心中的梦,为了自己最初的念,为了自己纯粹的心。

她放弃了她可以拥有的荣华富贵。

无悔。

她不为名利财富而工作,只为自己的信念。

在我心中,她是一棵不倒的莲花。

读《我的信念》有感3其实居里夫人和她丈夫可以任意在一项大奖上豪华奢侈的过一辈子,可是他们没有,他们把这些放在科学的用途和贫困的人们居里夫人有一颗善良的心。

《我的信仰》读书笔记

《我的信仰》读书笔记

《我的信仰》读书笔记每个人在这个世界上都只作一个短暂的逗留:目的何在,却无所知,尽管有时自以为对此若有所感。

人为什么活着,尽管很多人觉得对此一直有清晰的认识,但随着时间,这个认识是不断变化的,甚至有许多认识前后是截然相反的。

人的一生,一直在认识世界的同时,反观自己。

究其根本,都是在立足自身完善自己,改变着世界,只不过,太多的人“聪明反被聪明误”。

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都依靠着别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劳动,我必须尽力以同样的分量来报偿我所领受了的和至今还在领受着的东西。

简单淳朴的生活,无论在身体上还是在精神上,对每个人都是有益的。

我完全不相信人类会有那种在哲学意义上的自由。

每一个人的行为,不仅受着外界的强迫,而且还要适应内心的必然。

叔本华说:“人虽然能够做他所想做的,但不能要他所想要的。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

照亮我的道路,并且不断地给我新的勇气去愉快地正视生活的理想,是善、美和真。

要是没有志同道合者之间的亲切感情,要不是全神贯注于客观世界——那个在艺术和科学工作领域里永远达不到的对象,那末在我看来,生活就会是空虚的。

人们所努力追求的庸俗的目标——财产、虚荣、奢侈的生活——我总觉得都是可鄙的。

不慕虚荣,不为物役,懂得放弃,说起来简单,很少人能够真正超然。

我们一下子达不到这样高的境界,但可以朝着这个方向逐渐靠近。

不过分追求名利——顺其自然——为天地立命,修养会在认识中不断提升,自我把持也将在实践中逐渐笃定。

同别人的相互了解和协调一致是有限度的,但这不足惋惜。

这样的人无疑有点失去他的天真无邪和无忧无虑的心境;但另一方面,他却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不为别人的意见、习惯和判断所左右,并且能够不受诱惑要去把他的内心平衡建立在这样一些不可靠的基础之上。

保持自我,需要有一定的认识水平做基础。

不人云亦云,清晰自己的判断,并不断去尝试说服自己,就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有感
放假读了胡适先生的《我的信仰》,收获很多惊喜,感叹经典的伟大。

全书的能量密度极高,值得反复精读。

先生虽生活在一百年前的民国时代,但观点、思想放在现在不但丝毫不落伍,而且仍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尤令我敬佩的是其倡导的科学的精神,大家风范尽显。

这里就其中印象深刻的几点,简要列举,日后有体会再续。

生命本没有意义,你要能给它什么意义,它就有什么意义。

与其终日冥想人生有何意义,不如试用此生做点有意义的事。

——胡适书中有好几篇文章用来阐述人生的意义,先生的观点我很赞同。

上周看《奇葩大会》中有个小姑娘,也是米未的员工,分享了其关于探寻人生意义的故事,当年她看了很多心理医生都无法得到自己想要的答案,直到遇见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当她问教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时,教授笑了一下,缓缓答道:“意义的意义又是什么呢?”这句话让她茅塞顿开,内心的淤积终于有了出路。

教授的人生观和胡适先生如出一辙,就像余华在小说《活着》里面写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

是的,活着本身并没有什么高贵与卑贱之分,活着本身没有什么太多意义可寻,重要的是你用活着的机会和时间去做什么事,若做了有意义的事,那么活着就也有了意义。

我们唱天行有常,我们唱致知穷理。

明知道真理无穷,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

这段话事胡适先生书中提到的当年中国科学社的社歌的歌词。

用以诠释工程师的人生观,以及对于真理的态度。

先生倡导科学的人生观,为当年的青年以及现在的我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

所谓的科学的人生观,就是要有
科学的态度、精神和方法,是要有对真理的追求,而追求真理要尊重事实,实事求是。

真理无穷,趣味无穷,进步也无穷尽。

在阐述科学的方法时,更是极为精辟: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

——胡适看到这句话让我非常惊讶——这不就是麦肯锡经典教材《金字塔原理》里面提到的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写研究报告的方法论吗?而先生在一百年前已点的如此到位。

除了人生观,先生关于读书的态度也让人受益匪浅。

对于读书的方法,先生提出既要“精”,又要“博”,两者缺一不可。

而对于为什么读书,提到三点:1 吸收前人的精髓2 为了读书而读书,读了书便可读更多3 为了解决问题可见对于读书的理解是非常深刻且务实的,既强调读书本身的趣味,也倡导读书要解决问题,抱着问题去读书,利用读书来解决现实中的困难,在解决困难的时候遵循的原则和方法也一一给出。

我们若把先生放在当时中国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刚刚结束了8年抗日战争,全体国人对中国未来充满希望,但是后来国民党的腐败以及内战,让当时很大一部分青年对中国未来的走向产生了很强的忧虑感。

先生强调科学人生观、科学的方法、读书的态度等等,都是教给青年最宝贵和锋利的武器,因为有句古话:“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先把自己的能力提高,才是作为青年最应该做的事,也是报国最好的方式。

经典终究是经典,大家不愧为大家。

科学的思想,感人的家国情怀让人钦佩不已,能读到这些文字,荣幸之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