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合集下载
地理鲁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1.1地球自转的意义(共82张ppt)
2.图中a、b两点纬度相同,但地球自转的线速度明显不同,
A 原因是( )
A.a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B.b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C.a点地势低,自转线速度大 D.b点地势高,自转线速度大
同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学以致用】
读右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适当的位置标出北极,
标出地球的自转方向;
对跖(zhi)点是地球上关于地心对称 的两点。此两点纬度同值分南北, 经度互补分东西。
在晴朗的夜晚,如果将相机对准北极星附近,选择无限远对焦, 长时间曝光拍摄星空,再将拍摄的多张照片进行合成,能看到北极 星附近星辰的运动轨迹。
问题:照片中星辰的运动轨迹看上去似乎是以北极星为中心, 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周期
1恒星日 1太阳日
自转转过角度 3600
360059′
时间长度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
应用 科学研究计时 生产生活计时
同一恒星
太阳
地球
地球
1恒星日 1太阳日
自转转过角度 3600
360059′
时间长度 23小时56分4秒 24小时
真正的周期 昼夜更替的周期
周 期
速度
【小结】
角速度:除南北极点外, 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 都相等,约为15°/h 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 逐渐减小,赤道最大, 极点为零
(2)图中A点旋转一周360°所需的
时间是
。
(3)图中A、B、C、D四点中地球
自转角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为
;线速度由大到小排列
为
。
(4)“坐地日行八万里”适用于A、
B、C、D四地中的 地。
答案:(1)图略; (2)23时56分4秒; (3)A=B=C>D; A>B=C>D; (4)A
新教材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1第一章地球的运动 精品教学课件
题目(1)
题目(2)
问
四地纬度由高到低排序
四地自转速度的比较
思
四个地点的线速度大小
四地纬度位置的高低
答
丙丁乙甲
丁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 纬线圈长度的一半
【解析】(1)选B,(2)选C。第(1)题,因纬度越高,自转线速度越慢,所以四点纬 度由高到低依次为丙丁乙甲。第(2)题,丁地自转线速度约是甲地的一半,故丁 地所在纬线圈的长度约是甲地所在纬线圈长度的一半。
【典例示范】 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日图,回答(1)、(2)题。
(1)图中字母c所代表的节气名称是
()
A.春分
B.秋分
C.冬至
D.夏至
(2)有关国庆节前后太阳直射点和地球公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地球公转到a~b时,速度逐渐减慢
B.地球公转到b~c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
C.地球公转到c~d时,速度逐渐加快
(5)影响地球自转线速度的因素。
因素 纬度 海拔
影响
纬度相同,线速度相同 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
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关系 负相关 正相关
【典例示范】 图中甲、乙、丙、丁分别表示了地球上不同地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读图,回 答(1)、(2)题。
(1)这四个地点按纬度由高到低排序正确的是 ( )
A.甲乙丙丁 B.丙丁乙甲
二、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方向的偏转 1.原因:地球的_自__转__。 2.偏转规律:北半球向_右__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上_不__偏转。 3.影响:影响大规模气流和_水__流__的水平运动。 4.地转偏向力: (1)定义:促使物体水平运动方向产生_偏__转__的力。 (2)影响:只改变水平运动物体的运动_方__向__,不影响其_速__度__。
高中新教材地理湘教版选择性必修1课件第1章第2节地球的公转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小提醒]夏至日时,北半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并非都达到了一年中 的最大值。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区在太阳直射时正午太阳高度最 大,而不是在夏至日,但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的正午太阳高度在夏至 日时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小技巧: 图示太阳高度及正午太阳高度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想一想1: 春秋分时,40°N和40°S两条纬线上的正午太阳高度相同吗? 【答案】相同,因为春秋分时太阳直射赤道,两条纬线与赤道纬度 间隔相同,因此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想一想2: 春秋分昼夜都等分,如何判断是春分还是秋分? 【答案】根据昼夜长短的变化来判断,春分日后北半球昼变长、夜 变短,秋分日后北半球昼变短、夜变长。
() ()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解析]第1题,奥运会圣火3月20日抵达日本,此时最接近春分日, 图中①为春分日。第2题,地球公转至近日点时速度最快,图中④最接 近近日点,故速度最快。
课前|必备知识·自主夯实
课堂|关键能力·探究提升
拓展|核心素养·增效培优
课后限时训练
地理 选择性必修1 自然地理基础 配湘教版
第一章 地球的运动
高二地理选择性必修1《自然环境的整体性》课件(湘教版2019)
阿根廷的蜂蜜生产
阿根廷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世界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 阿根廷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车轴草(俗称三叶草)、柑橘、桉树、紫苜蓿、向日葵等, 采蜜期一般为 10 月至次年 3 月。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阿 根廷可划分为三个蜜源区,由于每个蜜源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特 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了不同的产蜜功能。
PART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 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这些圈 层中的物质成分,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 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 物和土壤等。
PART 0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环境各组成 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 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 系统。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活动
谢谢观看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图 5-5 阿根廷蜜源区及地形分布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 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 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 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阿根廷大部分位于亚热带和温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是世界蜂蜜生产和出口大国。 阿根廷蜜源植物种类繁多,主要有车轴草(俗称三叶草)、柑橘、桉树、紫苜蓿、向日葵等, 采蜜期一般为 10 月至次年 3 月。蜂蜜的产量、质量是当地地理环境整体性效应的反映。阿 根廷可划分为三个蜜源区,由于每个蜜源区自然地理要素及其相互作用的差异,形成不同特 征的自然地理系统结构,拥有了不同的产蜜功能。
PART 01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的组成
自然环境由以气体物质为主的大气圈、液态水为主的水圈、 固体岩石为主的岩石圈、生物有机体为主的生物圈组成。这些圈 层中的物质成分,在以地球内能和太阳能为主的各种环境能量的 作用下,形成了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生 物和土壤等。
PART 02
自然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整体性是指自然环境各组成要素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内在联系的规律性。自然环境各组成 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组成一个有机整体。某一要素或部分的变 化,会影响其他要素或部分甚至整体的改变,可形象地比喻为“牵一发而动全身”。
整体性表现在不同尺度的地理环境中,大到全球尺度的海陆对比,小到地方性尺度的森林 系统。
自然环境整体性与人类活动 活动
谢谢观看
自然环境内在联系的整体性
图 5-5 阿根廷蜜源区及地形分布
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随着时间的推移,自然地理系统发展的方向、强度、形式会发生变化。周期性的日变化、 年变化是在现有结构中产生的,一般不会导致系统的演替。当演变强度超过稳定阈限时,系 统结构就会遭到破坏,重新建立起新的系统结构,产生新的功能,形成新的平衡。这便形成 了自然地理系统整体性的演替。
高中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一1
该地转偏向力只作用于水平运动的物体,始终垂直于物体的 水平运动的方向,并跟着物体水平运动速度的增加而加大,在 北半球,它指向运动方向的右侧;在南半球,它指向运动方向 的左侧。沿赤道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特点
①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 ②垂直物体的运动方向
注意:将偏向的角度画成与原运动方向大致呈45°即可
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①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一些。 ②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地方时
3.计算: 已知A地时间,求B地时间。 ①求经度差:先计算出A、B两地的经度差。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 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异加同减)
地球自转 (根源)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1. 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 2. 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又称“生物钟”)
昼夜交替现象
北极
晨 昏 线
夜 半球
南极
太 阳 光 线
昼 半球
晨昏线
? 晨线 + 昏线
晨昏线(圈)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 球进入昼半球的线叫晨线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 球进入夜半球的线叫昏线
晨昏线(圈)
晨线 夜弧
昼弧
晨昏线将纬线分为两部分, 面向太阳的叫昼弧
昏线 昼弧
夜弧
晨昏线将纬线分为两部分, 背向太阳的叫夜弧
晨昏线(圈)基本特 征
基本特征1:晨昏线平分 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活动一
1、用手电筒照射地 球仪,观察其明暗半 球的分界线(晨昏 线),说明该分界线 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特点
①只改变物体运动方向,不改变速度 ②垂直物体的运动方向
注意:将偏向的角度画成与原运动方向大致呈45°即可
地方时
1.概念:因经度而不同的时刻,统称为地方时 。 2.地方时产生的原因:地球自西向东自转。 ①相对位置偏东的地点,要比位置偏西的地点先看到日出,时刻要早一些。 ②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不同,时刻不同,地方时不同,东早西晚。
地方时
3.计算: 已知A地时间,求B地时间。 ①求经度差:先计算出A、B两地的经度差。以0°经线为准,同侧两地 经度差为“-”,异侧两地经度差“+”。(异加同减)
地球自转 (根源)
昼夜交替现象
昼夜交替现象的影响
1. 各地温度发生昼夜变化。 2. 生物形成昼夜节律。
(又称“生物钟”)
昼夜交替现象
北极
晨 昏 线
夜 半球
南极
太 阳 光 线
昼 半球
晨昏线
? 晨线 + 昏线
晨昏线(圈)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 球进入昼半球的线叫晨线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方向由昼半 球进入夜半球的线叫昏线
晨昏线(圈)
晨线 夜弧
昼弧
晨昏线将纬线分为两部分, 面向太阳的叫昼弧
昏线 昼弧
夜弧
晨昏线将纬线分为两部分, 背向太阳的叫夜弧
晨昏线(圈)基本特 征
基本特征1:晨昏线平分 地球,是过地心的大圆。
活动一
1、用手电筒照射地 球仪,观察其明暗半 球的分界线(晨昏 线),说明该分界线 与手电筒光线的关系。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课件:5-2 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性 (29张)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草原带
温带森林
温带荒漠带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草原
温带森林
从沿海向内陆降水渐少
纬度地带性与干湿度地带性分异规律小结
地域分 自然带更 形成地域分异的
异规律 替方向
主导因素
纬度地 带性
南北更替
热量
干湿度 地带性
东西更替
水分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呈现 出经向延伸,经度更替的 规律
温带草原带(中)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东)
寒带苔原带(较高纬度) 亚寒带针叶林带(较低纬度)
温带荒漠带
尼罗河水的灌溉
热带荒漠带
本课结束 谢谢
自然带的形成:
地理 位置
纬度位置 海陆位置
热量 气候
水分
自然带名称的记忆:热量带+典型植被+带 注意区别:热带雨林气候、热带雨林、热带雨林带
植被 土壤
陆
宽度 呈带状分布
表示气候类型 表示植被 表示自然带
世界陆地自然带的分布
全球气候和陆地自然带的水平分布模式图
90°
90°
答案: 1.同一自然带自然地理环境 各组成要素和整体保持特 征的相对一致性。 2.不同自然带则表现出差异 性。
地域分异规律
纬度地带性
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也称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线路一:从赤道附近刚果盆地出发,沿东经20°向北到达欧洲北部。
4.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5.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热带荒漠带
地表景观和自然带呈现 出纬向延伸,纬度更替的 规律
地方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
山寺桃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选择性必修一,地理电子课本
原标题: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新教材PDF版)
今天给大家分享的是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
预习课本可以帮助同学们高效学习,同时,能够让大家快速夯实地理基础,提高地理知识储备,下面就是新教材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
本全部内容。
新教材中图版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高清PDF版)
【中图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一电子课本(新教材PDF版)】就为您
介绍到这里,本搜狐号分享的资源为电子载体,传播分享仅限于家庭使用
与交流心得、参考和辅助购买决策,不得以任何理由在商业行为中使用,
若喜欢此资源,建议购买实体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