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诊治l2022单基因高血压:临床和机制进展(全,M)

合集下载

高血压治疗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高血压治疗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

高血压治疗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高血压治疗的新突破:医学研究的最新成果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工作压力的增大,越来越多的人被高血压这个常见疾病所困扰。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

这个世界性疾病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民健康的心血管疾病之一。

目前,高血压患者的数量仍在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加重了社会和个人的负担。

由于高血压的影响范围广泛,对身体的危害更是深远,因此开展高血压治疗的研究至关重要。

医学研究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的最新成果给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

近年来,一些突破性的发现和新兴的治疗方法为我们提供了新的选项和机会。

下面我们将看一下这些新的突破和成果。

第一,基因疗法(Gene Therapy)已经成为高血压治疗的热门领域。

基因疗法是通过改变细胞内的基因来修复或替代疾病基因的方法。

通过这种方法,我们可以调整或靶向干预高血压相关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

例如,科学家们发现,某些基因的突变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利用基因疗法可以直接干预这些基因的功能,从而实现高血压的治疗。

第二,干细胞治疗(Stem Cell Therapy)也是治疗高血压的一个新领域。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为不同类型细胞的能力,因此可以用于治疗一系列医学问题。

在高血压治疗中,科学家们已经成功地将干细胞应用于心脏病和血管疾病的治疗中。

通过将干细胞注射到心脏或血管中,这些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细胞或血管内皮细胞,从而修复或改善受损的组织和功能。

第三,靶向治疗(Targeted Therapy)是治疗高血压领域的又一个重要突破。

靶向治疗是利用分子生物学和细胞信号传导等研究手段,寻找和靶向高血压发展中的关键分子或信号通路。

通过干扰和抑制这些特定的分子或通路,我们可以有效地干预高血压患者的疾病进程。

这种治疗方法的好处在于可以减少治疗副作用,并提高治疗的针对性和效果。

除了以上的新研究成果之外,我们还不能忽视传统治疗方法的重要性。

RDN治疗高血压中国专家科学声明2024

RDN治疗高血压中国专家科学声明2024

RDN治疗高血压中国专家科学声明2024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

据统计,全球高血压患者数量已超过10亿人。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发病率仍在不断上升,但是高血压的知晓率、诊断率及控制率都很低。

近年来发表的研究证实经皮去肾神经术renaldenervation,RDN)在治疗未被控制的原发性高血压方面安全有效,指南也进行了相关推荐,RDN 已成为除药物治疗和生活方式干预外的一种重要的高血压治疗方式。

目前,中国的RDN器械研发及相关研究与世界并跑。

越来越多的医师开始接触RDN,践行RDN也有越来越多的患者接受RDN治疗,迫切需要一份中国指导RDN的文件。

为此,我国相关专家结合国内外的最新临床研究进展,撰写了本中国专家科学声明,希望借此指导在中国健康、有序、安全和规范地开展RDN治疗高血压的临床实践。

01肾交感神经与RDN关系高血压发病机制涉及多种病理生理因素,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不当激活、交感神经系统(SNS)激活增强、肾脏对钠的处理异常等。

肾脏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激活是高血压最重要的病理生理因素之-,阻断肾交感神经可以调节肾和中枢神经之间过度激活的交感神经信号,降低肾和全身交感神经活性,从而起到控制高血压发生、发展的作用。

02、RDN的技术分类随着RDN临床研究的开展,对RDN的理解不断深入,RDN治疗技术平台也在不断完善发展。

根据消融能量源的不同主要分为射频消融、超声消融、化学(无水酒精)消融以及冷冻消融等。

其中以射频能量比较多,目前有单电极导管、多电极导管等,而中国已经完成和正在进行临床研究的RDN消融导管也是非常多。

03、RDN临床研究之路(1)RDN降压治疗的有效性RDN临床研究经历了2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主要在2015年以前,进行了一些开拓性研究;第二代RDN试验阶段设计更具科学性,所有研究均为多中心、随机、假手术对照试验。

高血压肾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2)

高血压肾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2)

高血压肾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2)摘要:高血压肾病是我国常见的慢性肾脏病(CKD)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病(ESRD)的重要病因。

由于高血压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临床对其规范诊治的需求较为迫切。

但高血压肾病本身是一个交叉学科问题,并且高血压和原发性肾脏疾病的交互影响也对临床诊断和鉴别诊断提出了一定的挑战。

如何明确高血压肾病的诊断,对高血压肾病患者实施CKD分阶式的生活指导、降压目标管理和药物治疗,以实现肾、心、脑等靶器官的保护具有极为重要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

为此,由我国心血管和肾脏领域专家联合编写了这部《高血压肾病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2022)》,对高血压肾病的诊断、病理特征、降压目标、生活管理与降压药治疗等问题提出建议。

共识结合国内外高血压、高血压肾病及CKD血压管理等相关指南,梳理出有关高血压肾病的一些诊治指导意见,强调高血压肾病进展过程中不同CKD分期患者可能面临的治疗差异,同时也指出目前高血压肾病认知上存在的争议。

本共识希望能为临床医师全面了解高血压肾病、有的放矢地进行患者诊治与管理、合理使用降压药等提供参考。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可损伤重要脏器,如心、脑、肾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

据2021年发表在柳叶刀杂志(lancet)的一项研究指出,2019年全球有12.8亿成年人罹患高血压,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人数为2.45亿,患病率达23.2%,患病率总体呈增高趋势,反映了高血压防治形势的严峻性。

2020年5月,国际高血压学会(InternationalSocietyofHy-pertension,ISH)最新发布的国际高血压实践指南将高血压诊断标准设为多次重复测量后诊室收缩压≥14 0和/或诊室舒张压≥90mmHg(1mmHg=0.133kPa),该诊断标准与《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 018年修订版)》一致。

高血压肾病是由长期血压增高引起肾内小动脉及细小动脉病变,造成动脉管腔狭窄,继发缺血性肾实质损害,并导致肾小球硬化、肾小管萎缩和肾间质纤维化的一种疾病。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特殊病认定标准(2022版)

基本医疗保险门诊慢性病特殊病认定标准(2022版)

根本诊治保险门诊慢性病特别病认定标准〔2022版〕一、恶性肿瘤门诊医治〔含:恶性肿瘤门诊放化疗〕1.相关病史资料;2.符合以下各项之一:〔1〕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结果,并经专科医生认定符合诊断标准;〔2〕因病情或身体情况不能取得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诊断的患者,需诊治机构专科副主任〔含〕以上医师签署诊断证明书和病情说明,依据相关病史资料,并针对提供的影像学资料〔B超、CT、MRI、X片等〕、肿瘤标记物资料等进行认定;〔3〕血液学检查、骨髓检查或染色体检查汇报等,经专科医生认定,符合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诊断标准。

二、高血压病〔含:高血压病/高血压3级/高血压并发症〕〔一〕高血压病必须同时符合以下1、2、4项。

〔二〕高血压3级/高血压并发症符合以下1、2、3、4中三项或以上。

1.符合(中国高血压指南)高血压的诊断标准;2.有至少1次的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确认为血压升高〔符合高血压的诊断标准〕;3.收缩压≥180 mmHg及/或舒张压≥110 mmHg;4.至少存在1个以上的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病〔标准见下〕。

靶器官损害标准,至少符合以下一项:〔1〕左心室肥厚,符合其中一项:①心电图: Sokolow-Lyon 电压>3. 8 mV 或Cornell乘积>244 mV·ms;②超声心动图LVMI:男≥115 g/m2,女≥95 g/m2;〔2〕颈动脉超声IMT≥0.9 mm 或动脉粥样斑块;〔3〕颈-股动脉脉搏波速度≥12 m/s;〔4〕踝/臂血压指数<0.9;〔5〕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eGFR 30-59 mL/( min·1.73 m2))或血清肌酐轻度升高:男性115-133 μmol/L,女性107-124 μmol/L;〔6〕微量白蛋白尿: 30-300 mg/24 h或白蛋白/肌酐比≥30 mg/g(3.5 mg/mmol)。

临床疾病标准,至少符合以下一项:〔1〕脑血管病:符合其中一项,即:①脑出血;②缺血性脑卒中;③短暂性脑缺血发作;〔2〕心脏疾病:符合其中一项,即:①冠心病〔标准见冠心病局部〕;②心力衰竭〔标准见心力衰竭局部〕;③心房颤抖〔标准见房颤局部〕;〔3〕肾脏疾病:符合其中一项,即①糖尿病肾病;②肾功能受损包含:eGFR<30 mL/( min·1.73 m2 )或血肌酐升高〔男性>133 μmol/L,女性>124 μmol/L〕或蛋白尿(>300 mg/24 h);〔4〕外周血管疾病;〔5〕视网膜病变:符合其中一项,即:①出血或渗出;②视乳头水肿;〔6〕糖尿病。

最新版高血压诊疗指南2022

最新版高血压诊疗指南2022

最新版高血压诊疗指南2022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 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高血压症)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全身性疾病,也是全球范围内十分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Gitelman_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

Gitelman_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

2023,26(1):116-119.[10]㊀Guo Z ,Zhang K ,Wei X ,et al.Radiotherapy plus camreli-zumab affects peripheral CD8T -cell differentiation subsetsexpressing PD -1,TIGIT ,and CTLA -4in esophage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J ].Leukoc Biol ,2023,113(1):11-17.文献综述ʌ文章编号ɔ1006-6233(2023)11-1933-04Gitelman 综合征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相关研究进展金更学,㊀徐翔宇,㊀陈㊀慧(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内分泌代谢科,㊀甘肃㊀兰州㊀730030)ʌ关键词ɔ㊀Gitelman 综合征;㊀低钾血症;㊀基因突变ʌ文献标识码ɔ㊀A㊀㊀㊀㊀㊀ʌdoi ɔ10.3969/j.issn.1006-6233.2023.11.034㊀㊀Gitelman 综合征(Gitelman syndrome ,GS )亦称家族性低钾低镁血症,由Gitelman 于1966年首次提出,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失盐性肾小管遗传病㊂据估计,在国外GS 的患病率约为1~10/40000,其中杂合子约占1%左右,亚洲地区可能存在更高的患病率,但目前国内尚无相关统计数据㊂2018年5月11日,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制定了‘第一批罕见病目录“,将GS 列入其中㊂该综合征生化筛查重点为肾性失钾㊁低钾血症㊁代谢性碱中毒㊁低钙尿症㊁低镁血症和高肾素血症性醛固酮增多症㊂具有起病隐匿,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特点,主要由低血钾和低血镁引发严重乏力㊁纳差㊁抽搐以及夜尿增多等症状㊂病因为由于基因突变导致肾远曲小管噻嗪敏感的钠氯共转运蛋白(sodium -chloride cotransporter ,NCC )功能丧失,重吸收钠离子和氯离子障碍㊂GS 不仅对患者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产生不良影响,还容易合并糖代谢异常㊁生长发育与骨关节改变㊁肾脏疾病(远端肾小管性酸中毒㊁肾功能不全)㊁高血压㊁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㊁干燥综合征㊁横纹肌溶解㊁癫痫,甚至心律失常等[1]㊂然而这些症状缺乏特异性,诊断依据以临床表现结合基因检测结果为主,加之基因检测难度和费用较高,漏诊率高,导致临床医生对该病认识不够深入,临床诊疗难度大㊂本文总结GS 的发病机制和临床表现,旨在提高临床医生对GS 的诊疗水平,早诊断早治疗,以期改善患者生活质量㊂1㊀GS 的致病基因GS 常见的致病基因为SLC12A3基因㊂还有Tr-pm6-Mg ㊁CLCKNB ㊁KCNJ10㊁FXYD2㊁HNF1B 突变可能导致类似的表型,因为这些突变间接降低了NCC 活性[2]㊂此外,Na +耗损小管病患者中也检测到MT -TI ㊁MT -TF ㊁KCNJ16和ATP1A1的致病变异[3]㊂这些新发现强调了细胞代谢和基侧膜电位对肾远曲小管中Na +重吸收的重要性,见图1㊂由于约10%的GS 患者中存在未知基因型,少数严重病例仍以临床诊断为主㊂引起基因变异的原因可能与基因修饰㊁性别㊁基因型㊁补偿机制㊁环境因素和饮食习惯等综合因素相关㊂图1㊀GS 的致病基因图㊃3391㊃ʌ基金项目ɔ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萃英科技创新计划项目,(编号:CY2018-ZD02);兰州大学第二医院博士研究生培养专项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JS -BD -02)ʌ通讯作者ɔ陈㊀慧㊀㊀SLC12A3基因:SLC12A3基因(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3)(solute carrier family12member3),位于染色体16q13,是指位于16号染色体长臂,与着丝粒相距13个图距单位,长度约为55kb,由26个独立的外显子组成㊂该基因编码位于肾脏远曲小管的NCC,具有重吸收钠和氯离子的功能㊂NCC是一个1030个氨基酸组成的整合膜蛋白,包含12个跨膜结构域和细胞内外侧的C-和N-末端结构域㊂目前已发现有350多种突变类型,变异类型主要为点变异㊂在中国GS患者中,错义突变占72%以上,并且最常见的是Thr60Met和Asp486Asn[4],然而热点突变仍不清楚㊂Vargas Pous-sou[5]团队对448例病例进行分析表明,在70%的患者中存在两个受影响的等位基因,其中25%为纯合型, 74.9%为复合杂合型,并且还有18%只有一个等位基因发生突变㊂根据导致NCC活性降低或丧失的机制可将SLC12A3突变分为五类:1类突变:合成受损㊂即产生缺失或非活性蛋白质;这些常见于无意义㊁移码㊁剪接位点突变或过早终止密码子㊂2类突变:加工受损;特征是蛋白质完全转录并翻译出来,但检测到错误折叠从而滞留在内质网并被降解㊂3类突变:运输受损;插入细胞膜异常㊂4类突变:功能特性改变;尽管加工和插入细胞膜正常但其功能特性发生了改变㊂5类突变:降解加速㊂Trpm6-Mg基因:Trpm6(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M亚家族,成员6)(transient receptor potential cat-ion channel,subfamily M,member6),位于染色体9q21.13,由39个外显子组成㊂该基因编码远曲小管用十二指肠上皮中镁转运蛋白Trpm6-Mg㊂GS由于肾脏和十二指肠中镁转运蛋白的下调而导致低镁血症㊂已报道50余种突变,并在中国报道过1个家系[6]㊂CLCNKb基因:CLCNKb基因(氯化物通道Kb) (chloride channel Kb)㊂主要分布在人体和哺乳动物的耳蜗和肾脏内,分别参与听觉和尿液的形成㊂该基因位于染色体1p36,包括19个外显子,编码电压依赖性氯离子通道蛋白㊂主要分布在髓袢粗升段,CLC-NKb基因突变是Bartter综合征(因此常伴耳聋)的常见致病原因之一,并且少数情况下也出现在GS患者中[7]㊂还有部分GS患者中存在CLCNKb基因和SLC12A3两种基因都突变的情况[8]㊂2㊀GS病理生理学钠㊁氯㊁镁㊁钙和钾离子在肾脏的处理是一个复杂过程,在各种肾小管通道的分子活性影响下进行,其中肾远曲小管具有重要作用㊂在肾脏近端小管大部分被滤过的氯化钠(65%~70%)㊁钙(70%)㊁镁(90%)会被重新吸收㊂滤液到达远曲小管时,剩余的这些离子将通过跨细胞转运机制被重新吸收,使远曲小管成为调节钠㊁氯㊁钙㊁镁重吸收的重要位点,GS患者肾脏病理机制如图2㊂图2㊀GS患者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病理机制图低钾性碱中毒:SLC12A3基因编码肾远曲小管顶端膜中的NCC通道㊂NCC有助于从管腔中重吸收钠和氯离子㊂SLC12A3基因突变会导致NCC功能丧失,进而使得钠和氯离子输送到集合管中㊂为了重新吸收多余的钠,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基侧膜Na+-K+泵表达和近端小管前半段和髓袢升支粗段顶端膜Na+-H+交换增强㊂另外,集合管通过醛固酮介导的顶端膜上皮钠通道表达也会增加㊂这些变化导致小管上皮细胞内钾离子浓度升高,顶端膜对钾离子具有通透性,因此钾离子可顺化学梯度通过肾脏钾通道进入小管液,即钾和氢的分泌,从而导致低钾性碱中毒㊂此外,为增加钾离子的重吸收,集合管闰细胞顶端膜H+-K+交换也会增加,随着钾离子的重吸收氢离子被分泌入小管液最终导致低钾性碱中毒㊂低镁血症:钙和镁的关系是复杂的,目前还没有准确详细的定义㊂在肾远曲小管的顶端膜和十二指肠的镁转运细胞的刷状边界上,存在镁渗透通道㊂在GS 中,镁通道的表达降低㊂远端小管和十二指肠中这些通道的下调会导致尿液和肠道镁的排出增加,从而在GS中出现低镁血症㊂低镁血症可以部分解释GS患者出现胰岛素抵抗,因为镁离子是胰岛素信号通路中的关键因素[9]㊂此外,低镁血症还可能降低焦磷酸酶活性,促进关节中焦磷酸盐的结晶,导致关节疼痛和软骨钙沉着症[10]㊂㊃4391㊃低钙尿症:体内99%的钙以骨盐的形式沉积在骨骼和牙齿中,少量存在于软组织中㊂生化检测血钙是指总钙的检测,而血气检测可以检测游离钙的含量㊂血钙中约有40%与蛋白质结合,5%-10%为可扩散钙,与有机酸(主要是磷酸盐)结合,而50%处于游离状态发挥其活性作用㊂低镁血症可能会导致小肠和骨骼对甲状旁腺激素的敏感性下降㊂这也可能是GS患者对低尿钙缺乏血钙调节反应不足的原因之一㊂相比于正常人群,GS患者的血钙水平较高㊂在一项涵盖304名GS患者的大型欧洲国际横断面研究中,观察到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在GS患者中的发病率低(7%),而甲状旁腺功能低下的发病率更高(20%),血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ntact parathyroid hormone,iPTH)与血清镁呈显著正相关,而iPTH与25羟基维生素D呈负相关[11]㊂中国队列研究发现纯合突变与GS更早发病和更严重的低钙尿症相关[12]㊂肾远曲小管表达的促钙蛋白㊁促镁蛋白与低钙尿症㊁低镁血症相关[13]㊂目前仍需进一步探索低钙尿症的发生机制㊂除此之外,钙异位沉积在软骨㊁腘绳肌和肾小管也有可能是GS患者存在低钙尿症,而没有高钙血症的原因之一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活化:流经肾远曲小管起始部致密斑的氯化钠量减少,以及低血容量对入球小动脉牵张感受器的刺激都可能导致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㊂3㊀GS临床表现目前GS可以基本确定致病的突变基因,但其基因型与表型间相关性仍处于不断深入探索阶段㊂主要临床症状特征包括:对盐的渴望(即儿童时期对咸食或咸味食物偏好)㊁肌无力㊁乏力㊁运动障碍或耐力下降㊁晕厥㊁痉挛㊁抽搐㊁感觉异常㊁脚痉挛㊁生长迟缓㊁青春期延迟㊁身材矮小㊁口渴或异常饮酒行为㊁腹部疼痛发作,成年人可能会出现头晕㊁眩晕㊁多尿㊁夜尿㊁关节疼痛㊁心悸和视力问题㊂四分之三的患者有口渴和对盐的渴望增加㊂多数患者喜欢腌制盐水㊁腌黄瓜㊁橙子和柠檬㊂2021年的中国GS诊疗专家共识将中国人群临床表现及生化分级见表1㊁2[14]㊂表1㊀中国GS患者临床表现类别常见(大于50%患者)多见(20~50%患者)偶见(<20%患者)全身症状对盐的渴望㊁疲乏口渴㊁多饮-神经-肌肉系统肌无力手足抽搐㊁肌肉僵硬疼痛㊁感觉异常㊁头晕眩晕㊁共济失调㊁软瘫㊁呼吸困难心血管系统心悸㊁低血压QT间期延长晕厥泌尿系统夜尿增多多尿-骨关节系统-软骨钙化关节痛消化系统--腹痛表2㊀GS患者生化分级建议级别1级2级3级4级血钾(mmoL/l) 3.0~3.4 2.5~2.9 2.0~2.4<2.0,或低钾血症伴轻瘫㊁肠梗阻,或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血镁(mmoL/l)0.60~0.700.45~0.590.30~0.44<0.30,或伴危及生命的心律失常,或手足抽搐GS发病人群主要集中在青春期或成人阶段,但也有报道称2岁㊁5岁㊁7岁的儿童存在该疾病[15]㊂一项中国队列研究显示,三分之一的GS患者合并有糖尿病[16]㊂此外,还有报道提到了GS患者存在软骨钙沉着症㊁肾钙沉着症㊁腘绳肌钙化等情况,表现为关节和肌肉疼痛以及蛋白尿和乏力等,可能是焦磷酸钙晶体沉积在软骨㊁腘绳肌和肾小管中所致[10]㊂4㊀GS治疗和预后㊃5391㊃GS的治疗应个体化㊂在饮食方面上,多摄入富含钾的食物如香蕉㊁土豆㊁橘子等㊂需要终身补充钾时,首选口服氯化钾㊂优先考虑补镁,因为镁的补充有助于钾的补充,并推荐剂量为4mg/kg至5mg/kg,分为4至6次㊂治疗目标为血钾ȡ3.0mmoL/l,血镁ȡ0. 6mmoL/l㊂缓释剂型更容易耐受,并需注意胃溃疡㊁腹泻等胃肠道不适情况,避免空腹服用㊂推荐根据症状㊁生物化学和副作用进行滴定式给药,分次给药㊂如病情需要,静脉补充㊂对于顽固性低钾血症患者,可考虑加用醛固酮拮抗剂㊁保钾利尿剂如螺内酯(每天200mg 至300mg)和阿米洛利(每天5mg至10mg),以及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抑制剂(如缬沙坦),需警惕低血压等问题㊂患者伴有关节疼痛时推荐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吲哚美辛㊂然而基于GS的发病机制思考得知,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是GS的一种保护性反应,使用螺内酯㊁缬沙坦抑制该系统的药物是否真的获益仍有待商讨㊂怀孕期间罹患GS人群,由于怀孕等生理刺激因素会掩盖GS症状,患者自我感觉不明显,临床治疗上可能需要增加电解质补充剂量,静脉给药的可能性增大[17]㊂如果已经替代了钾和镁,但仍有症状,使用氯化钠治疗可能会带来一些临床获益,因为从本质上来看,GS是由于氯化钠的丢失所致,但是否真正有效仍无确凿证据㊂关于GS长期预后方面所知甚少,需要考虑其对患者的长远影响,如慢性肾病㊁软骨钙沉着症㊁心律失常㊁继发性高血压和妊娠期治疗等㊂目前已知大多数GS预后良好,但乏力等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工作能力,而进展到终末期疾病(如严重心律失常或肾功能不全)的非常少见,在文献中仅有一例报道㊂5㊀总㊀结GS目前最常见的诊断形式是通过实验室发现㊂唯一公认的临床症状是不适感㊂基因检测在GS诊断中越来越被广泛应用,然而其费用较高㊂因此,在未来我们需要推动便宜实惠并普及化的基因检测方法以服务于有慢性低钾血症的患者群体㊂ʌ参考文献ɔ[1]㊀穆妮热㊃阿塔吾拉,郭艳英.Gitelman综合征并发症及常见合并症的研究进展[J].医学研究杂志,2023,52(05):177-179,114.[2]㊀Schlingmann KP,de Baaij JHF.The genetic spectrum ofGitelman(-like)syndromes[J].Curr Opin Nephrol Hyper-tens,2022,31(5):508-515.[3]㊀Viering D,Schlingmann KP,Hureaux M,et al.Gitelman-likesyndrome caused by pathogenic variants in mtDNA[J].AmSoc Nephrol,2022,33(2):305-325.[4]㊀Xu J,He J,Xu S,et al.Gitelman syndrome with graves'dis-ease leading to rhabdomyolysis:a case report and literaturereview[J].BMC Nephrol,2023,24(1):123. [5]㊀Vargas-Poussou R,Dahan K,Kahila D,et al.Spectrum ofmutations in Gitelman syndrome[J].Am Soc Nephrol,2011,22(4):693-703.[6]㊀黄晓利,龙易勤,郑敏.TRPM6基因突变导致原发性低镁血症继发低钙血症(附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J].中国临床神经科学,2018,26(2):206-211.[7]㊀Enriquez R,Adam V,Sirvent AE,et al.Gitelman syndromedue to p.A204T mutation in CLCNKB gene[J].Int UrolNephrol,2010,42(4):1099-1102.[8]㊀Mou L,Wu F.Simultaneous Homozygous Mutations inSLC12A3and CLCNKB in an inbred Chinese pedigree[J].Genes(Basel),2021,12(3):369.[9]㊀Kurstjens S,de Baaij JH,Bouras H,et al.Determinants ofhypomagnesemia in patients with type2diabetes mellitus[J].Eur Endocrinol,2017,176(1):11-19. [10]㊀Chotard E,Blanchard A,Ostertag A,et al.Calcium pyro-phosphate crystal deposition in a cohort of57patients withGitelman syndrome[J].Rheumatology(Oxford),2022,61(6):2494-2503.[11]㊀Verploegen MFA,Vargas-Poussou R,Walsh SB,et al.Par-athyroid hormone and phosphate homeostasis in patientswith bartter and Gitelman syndrome:an international cross-sectional study[J].Nephrol Dial Transplant,2022,37(12):2474-2486.[12]㊀Shen Q,Chen J,Yu M,et al.Multicentre study of the clini-cal features and gene variant spectrum of Gitelman syn-drome in Chinese children[J].Clin Genet,2021,99(4):558-564.[13]㊀Chen L,Chou CL,Knepper MA.Targeted single-cell RNA-seq identifies minority cell types of kidney distal nephron[J].Am Soc Nephrol,2021,32(4):886-896.[14]㊀陈丽萌,张抒扬,张磊等.Gitelman综合征诊疗中国专家共识(2021版)[J].罕见病研究,2022,1(01):56-67. [15]㊀Yu S,Wang C.Genetic Analysis of Gitelman Syndrome:Co-existence with Hyperthyroidism in a Two-year-old Boy[J].Endocr Metab Immune Disord Drug Targets,2021,21(8):1524-1530.[16]㊀Liu T,Wang C,Lu J,et al.Genotype/phenotype analysis in67Chinese patients with Gitelman's syndrome[J].AmNephrol,2016,44(2):159-168.[17]㊀Lim M,Gannon D.Diagnosis and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Gitelman syndrome from the first trimester of pregnancy[J].BMJ Case Rep,2021,14(5):241756.㊃6391㊃。

高血压最新研究进展

高血压最新研究进展

高血压最新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可导致心脏病、中风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

近年来,高血压的研究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包括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基因研究等方面。

首先,在药物治疗方面,最新的研究表明,随着药物研发的进展,已经出现了一些新的药物治疗高血压的选择。

例如,最新研发的ARNi药物(血管紧张素受体-脑利钠肽受体阻断剂)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同时减少心脏病和肾脏疾病等并发症的风险。

此外,一些新的药物组合治疗方案也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如单片剂含两种降压药物,可以更好地控制血压,减少患者对多种药物的依赖。

其次,生活方式干预在高血压的治疗中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最新的研究结果提示,饮食习惯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非常重要。

例如,减少盐的摄入可以有效地降低血压,建议每天的盐摄入量不超过6克。

此外,增加膳食中的水果、蔬菜和全谷物的摄入可以提供更多的纤维和抗氧化剂,有助于控制血压。

还有一些新的研究指出,定期进行体力活动,如锻炼和运动,可以帮助控制血压。

尤其是心血管运动,如散步、慢跑和游泳等,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效果更好。

最后,基因研究也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最新的研究发现,一些遗传变异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关。

通过分析这些遗传变异的功能和机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开发针对遗传变异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此外,研究还发现,某些基因可以增加特定药物治疗高血压的效果,例如钙通道拮抗剂和利尿剂等。

因此,基因研究为高血压的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研究在药物治疗、生活方式干预和基因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

这些研究为高血压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选择,有望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并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尽管研究仍在不断进行中,但这些新的进展无疑为高血压的管理和治疗提供了新的希望。

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

高血压临床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影响着全球数以亿计的人口。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对高血压的认识和治疗也在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将对高血压临床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

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研究近年来,对于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

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位点,这些基因的变异可能影响血压的调节机制。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异常激活一直被认为是高血压的重要发病机制之一。

新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 RAAS 中各个成分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以及它们如何影响血管张力和水钠平衡。

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跃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关键因素。

研究发现,长期的精神压力、不良生活方式等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内皮功能障碍、胰岛素抵抗、炎症反应等在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这些机制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了一个复杂的网络,共同促进了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

二、高血压的诊断方法改进传统的血压测量方法主要是诊室血压测量,但这种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如“白大衣高血压”和“隐匿性高血压”容易被漏诊。

近年来,家庭血压监测和动态血压监测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家庭血压监测可以让患者在熟悉的环境中多次测量血压,能更准确地反映患者的日常血压水平。

动态血压监测则能够提供 24 小时内的血压变化情况,包括夜间血压、清晨血压等,对于评估血压的昼夜节律、诊断高血压类型以及判断降压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一些新的生物标志物也被用于高血压的诊断和风险评估。

例如,血浆肾素活性、醛固酮水平、尿微量白蛋白等指标的检测,有助于判断高血压的病因和评估靶器官损害的风险。

三、高血压的治疗策略更新1、生活方式干预生活方式干预始终是高血压治疗的基础。

包括低盐饮食、增加钾摄入、控制体重、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减少精神压力等。

研究表明,即使对于血压轻度升高的患者,单纯的生活方式干预也可能使血压恢复正常。

高血压药物开发新契机 单基因调控血压

高血压药物开发新契机 单基因调控血压

高血压药物开发新契机单基因调控血压导读:近日,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cell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血压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了解自然状态下身近日,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在国际学术期刊molecularcell发表了一篇文章,对血压调控机制进行了深入探讨。

高血压是导致中风,心脏病和糖尿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了解自然状态下身体如何调节血压对于开发治疗高血压的方法策略,将血压控制在正常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在该项研究中,来自日本理化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一个定位在内质网的多功能蛋白--ERp44缺失小鼠血压低于正常血压,并且在该小鼠模型中循环系统维持血压的重要多肽激素--血管紧张素II其清除速度快于正常小鼠,为ERp44缺失小鼠血压低于正常水平提供了一个合理解释。

为确定血管紧张素II为何在ERp44缺失小鼠的血液中清除速度快于正常小鼠,研究人员对细胞内与ERp44具有相互作用的蛋白进行了筛选,并且这种蛋白还能够离开细胞进入血液,与血管紧张素发生相互作用。

经过筛选,研究人员发现可以切割类似血管紧张素的多肽的氨肽酶--ERAP1能够在内质网氧气浓度较高时与ERp44结合,并在内质网氧浓度下降时释放入血。

在ERp44缺失小鼠模型中,由于ERp44缺失,几乎所有的ERAP1都释放入血,随后对血管紧张素II进行切割,导致敲除小鼠的血压低于正常水平。

除此之外,研究人员还发现,在系统性感染过程中,血压会急剧下降,而此时,细胞中ERp44表达增加,导致与ERAP1结合增加,降低了ERAP1入血,从而维持了血液中血管紧张素II的稳定,保证血压不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研究人员总结道,目前治疗高血压的策略主要是通过靶向产生血管紧张素II的酶,而该项研究为高血压治疗提供了新的线索,靶向类似ERAP1和ERp44的蛋白活性也可达到控制血压的目的。

这项研究对于高血压和相关疾病治疗及药物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022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全文(1)

2022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全文(1)

2022肾上腺静脉采血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治(全文)摘要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 )的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或增生是手术可治愈的继发性高血压。

选择肾上腺静脉采血(AVS )决定肾上腺醛固酮分泌优势侧,是确定需做手术PA患者的关键检查。

目前关于AVS的适用人群、操作路径、数据解读、是否可被无创方法替代及应用前景等诸多方面仍存在争议,本文就AVS的历史和以上热点问题进行探讨。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ronism , PA )是因单侧或双侧肾上腺皮质病变分泌过多醛固酮,导致水钠潴留、血容量增加和肾素-血管紧张素轴受抑制,临床表现为高血压伴或不伴低钾血症的肾上腺源性高血压,其心、脑、肾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高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L 2 ]o以前曾认为PA是罕见病,但近年研究发现不仅在5%~10%的高血压患者[3, 4 ], 甚至在正常血压、1级、2级和难治性高血压患者中的PA患病率也分别高达IL3%、15.7%, 21.6%和22% [ 5 ]0国内报道新诊断高血压患者(病程<1年)的PA患病率至少为4% [ 6, 7 ]o对国内746家三级医院全部住院患者的病案首页信息大数据分析,在40余万继发性高血压住院患者的病因构成中,PA占比超过5% ,并在所有内分泌性高血压中占比最高,从2013年的5.49%增加到2016年的6.40% [ 8 ]o由于PA高患病率被重新认识,引起了内分泌、心内科和高血压科等多学科医师的极大关注。

因单侧肾上腺醛固酮瘤;APA或单侧肾上腺增组PAH ) 可行手术治疗而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及生存质量,因此,通过肾上腺静脉采血(adrenal venous sampling , AVS )甄别可手术治疗的PA亚型备受学界关注。

一、AVS的历史AVS不是一项新技术首次报道于CT检查面世前的20世纪60年代9 ], N Engl J Med 1967年报道经AVS证实的7例APA患者,其病变侧皮质醇与醛固酮浓度的比值为12 : 1 ,而正常侧的比值为50 : 1 [ 10 ]o自CT应用于临床后,1980年N Engl J Med发表肾上腺CT对APA的定位诊断,提出因AVS价格贵、有放射性暴露、患者不适、安全风险和不能尽快获得结果等原因,推荐在门诊患者中以CT代替AVS ,并建议当生化检查确定诊断PA而CT未能发现肿瘤时才需做AVS [11 ]0北京协和医院1988年报道19例PA患者行AVS检测,提出AVS是创伤性检查,只有当PA 诊断明确而CT扫描等其他定位检查均未有阳,性发现时才需做AVS[12 ]o随着CT检查技术的不断普及、更新和发展,AVS逐渐被非创伤性CT检查所替代,但由于CT不能完全准确地判断是否为有分泌功能的腺瘤,故2008年首个PA国际指南明确提出肾上腺CT应作为PA定位诊断的首选,只有需要手术的患者在术前为了准确定位患侧病变,才应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进行AVS操作[13 ]0近年来通过使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刺激后测定双侧肾上腺静脉醛固酮及皮质醇水平,确定肾上腺醛固酮分泌优势侧,提高了方法学的敏感性和特异性,AVS被认为是PA 亚型分类的金标准。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近年来,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和研究的深入,高血压治疗取得了新的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和新技术,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高血压病情。

第一部分:高血压的基本认识高血压,也被称为动脉性高血压病,是指动脉血压持续性增高。

该疾病会对人体心脑血管系统造成严重威胁,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增加。

长期不加以控制和治疗的高血压会导致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和肾脏病等。

高血压的治疗主要包括非药物治疗和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包括改变生活方式、饮食调节以及减轻工作和生活压力等;药物治疗则是指通过使用降压药物来降低血压。

第二部分: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个体化治疗方案高血压患者的病因和病情各不相同,因此药物治疗的方案也应因人而异。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方案逐渐得到重视。

通过基因检测和临床评估,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提高治疗的效果和安全性。

2.新一代降压药物的研发随着科技的进步,新一代降压药物相继问世。

这些药物常常具有更高的有效性和更少的副作用。

例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和直接肾素抑制剂的研究和应用取得了显著的成果,对于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选择。

3.联合治疗的应用在高血压的治疗过程中,单一药物往往无法达到理想的降压效果。

因此,联合治疗成为了一个趋势。

通过不同类型的药物的合理组合和使用,可以增加降压效果,降低用药副作用,并且更好地控制高血压。

第三部分:非药物治疗的新进展1.血压监测技术的进步传统的血压监测通常需要借助袖带式血压计,但这种方法往往只能获得有限的数据。

随着科技的进步,便携式血压监测仪器的出现,使得血压监测更加便捷和准确。

这些设备可以通过手机应用实时监测血压变化,帮助患者更好地了解和管理自己的血压情况。

2.脑电生理反馈(neurofeedback)治疗脑电生理反馈治疗是一种非药物治疗方法,通过让患者自主控制脑电活动,来调节和控制血压。

该治疗方法已被证明对降低血压有效,并且无需长期服用药物,减少了药物的副作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

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2024(附图表)卒中是危害我国国民健康的重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及高复发率的特点。

高血压是导致卒中的首位原因,也是可控的危险因素之一。

因此,积极有效地控制血压对改善卒中患者的预后非常重要。

为推动心脑血管领域从业人员对卒中患者的血压管理更加规范合理,北京高血压防治协会与中国卒中学会高血压预防与管理分会共同发起了《中国卒中患者高血压管理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的制定工作,组织国内神经内科与心血管内科专家,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以及临床实践证据,形成对卒中患者高血压临床诊疗和管理的专业建议。

本共识采用的推荐分类及证据水平参照中国卒中学会的指南推荐意见分类和证据等级级别(表1)。

1、卒中急性期血压管理1.1 出血性卒中降压治疗时机及血压靶目标出血性卒中减压管理流程图脑出血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发病后2 h内开始降压治疗,并在1 h时内达到目标血压值,有助于降低血肿扩大风险并改善功能预后(Ⅱa类推荐,B级证据)。

(2)对于收缩压>220 mmHg的脑出血患者,在持续血压监测下积极降压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

(3)对于收缩压在150~220 mmHg、发病6 h内的脑出血患者,将收缩压降至<140 mmHg是安全的(Ⅰ类推荐,A级证据),降至<130 mmHg会增加肾脏等器官缺血风险(Ⅱb类推荐,A级证据)。

(4)对于需要降压治疗的脑出血患者,确保持续、平稳地控制血压,避免快速降压和收缩压大幅波动,有利于改善功能结局(Ⅱa类推荐,B级证据)。

(5)脑出血早期综合管理(包括早期强化降压、控制血糖、控制体温、纠正抗凝)可以降低脑出血患者的死亡率并改善神经功能恢复(Ⅱa类推荐,B级证据)。

SAH血压管理推荐意见(1)避免用力及过度搬动,保持排便通畅,可能减少患者的血压波动(Ⅰ类推荐,B级证据)。

(2)平稳地将收缩压维持在<160 mmHg是合理的(Ⅱa类推荐,B级证据),但降至<130 mmHg可能是有害的(Ⅱb类推荐,B级证据)。

单基因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单基因高血压的研究进展

基金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援疆项目(2020E02131)通信作者:帕丽达·阿布来提,E mail:2756773010@qq.com单基因高血压的研究进展张玉 帕丽达·阿布来提(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综合内三科,新疆乌鲁木齐830000)【摘要】单基因高血压是一种重要的高血压遗传模式,它是一种由遵循孟德尔遗传的单一遗传变异引起的。

目前,单基因高血压的临床发病率及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临床不易识别与诊断。

现旨在对单基因高血压的分类、突变基因、机制特点、诊断及治疗等方面进行系统阐述,以期为今后该疾病在临床的诊疗提供更多的参考。

【关键词】单基因高血压;孟德尔遗传;基因检测【DOI】10 16806/j.cnki.issn.1004 3934 2024 02 013MonogenicHypertensionZHANGYu,Palida·Abulaiti(ThirdDepartmentsofComprehensiveInternalMedicine,TheFirstAffiliatedHospitalofXinjiangMedicalUniversity,Urumqi830000,Xinjiang,China)【Abstract】Monogenichypertensionisanimportantgeneticpatternofhypertension,whichiscausedbyasinglegeneticvariantthatfollowsMendelianinheritance.Atpresent,theclinicalincidenceandpathogenesisofmonogenichypertensionarenotcompletelyclear,anditisdifficulttoidentifyanddiagnoseclinically.Thepurposeofthispaperistosystematicallyelaboratetheclassification,mutatedgenes,mechanismcharacteristics,diagnosisandtreatmentofmonogenichypertension,inordertoprovidemorereferencesfortheclinicaldiagnosisandtreatmentofthisdiseaseinthefuture.【Keywords】Monogenichypertension;Mendelianinheritance;Genetest 高血压是全球心血管疾病罹患和过早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高血压的患病率仍呈上升趋势,而且由于其长期控制不佳,会造成多种靶器官损害,死亡率也日益增高[1]。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新进展

引言: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高发率。

长期以来,高血压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是公共卫生领域的重点研究方向之一。

为了更好地控制和治疗高血压,科学家们不断进行研究和探索,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本文主要针对高血压治疗的新进展进行详细介绍。

概述:正文内容:1.靶向治疗:传统的高血压治疗主要是通过调节血压的下降,而现在的研究发现,更加重要的是把目标从降低血压转变为保护心血管系统。

通过针对高血压引起的心血管损伤等相关机制进行治疗,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在这一方面,一些新药物和治疗方法如RAAS抑制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等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个体化治疗: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个体化医疗逐渐成为治疗高血压的一种新趋势。

该方法主要通过基因检测和遗传学研究,寻找出不同患者之间的差异和个体变异,以制定更加适合个体患者的治疗策略。

通过个体化治疗,可以更好地预测和调整药物的剂量和类型,以提高治疗的效果和成功率。

3.新型降压药物:虽然已经有一些降压药物被广泛应用于高血压治疗,但是这些药物仍然存在一些副作用和限制。

因此,科学家们一直在寻找新的药物来治疗高血压。

近年来,一些新型降压药物如丙氧肼、瑞酞普利、SGLT2抑制剂等在治疗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并逐渐在临床应用中得到推广。

4.非药物治疗的进展:除了药物治疗外,非药物治疗也是高血压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一些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如经颈部换单通道中频电疗法、经深部电刺激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这些治疗方法通过刺激特定的神经传导通路,来调节血压和心血管系统的功能。

5.组合治疗:组合治疗是指将多种治疗方法和药物进行联合应用,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机制来控制和治疗高血压。

该方法可以综合利用不同治疗手段的优势,达到更好的降血压效果。

目前,一些组合治疗方案如联合用药、药物与非药物的结合等已经被广泛应用,并取得了良好的临床效果。

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进展

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进展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变化和人口老龄化现象的加剧,高血压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严重健康问题。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严重的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血管疾病、肾脏问题以及其他健康并发症。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医学界一直在寻找高血压治疗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取得的新进展。

一、降压药物的研发和应用降压药物一直是高血压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

过去几十年中,药物研发领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新一代的药物被引入市场,并为患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例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和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RB)已经成为一线治疗药物,并在降低血压、保护心血管健康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β受体阻断剂等药物也在治疗高血压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研究者不断努力寻找新的降压药物,并在临床试验中对其进行评估。

这些努力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

二、药物治疗的个体化对于不同的患者,药物治疗的效果可能有所不同。

这导致了个体化治疗的需求。

根据患者的病情、年龄、性别、遗传背景等因素,医生可以选择最适合的药物和剂量来治疗高血压。

近年来,个体化治疗在高血压治疗领域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便利。

通过检测患者的基因组信息,医生可以根据个体化遗传风险来调整药物治疗。

这种个体化治疗策略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并减少不良反应的风险。

三、非药物治疗的进展除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患者可以降低血压并提高整体健康水平。

运动、饮食、心理调整等都被证明可以有效控制高血压。

近年来,一些新的非药物治疗方法也取得了进展。

例如,经颈动脉扩张术(Carotid Artery Stenting)和肾动脉射频消融术(Renal Artery Denervation)等介入治疗方法已经在某些患者中证实了较好的降压效果。

这些新的治疗方法为那些对药物治疗无效的患者提供了新的选择。

高血压最新临床实验

高血压最新临床实验

高血压最新临床实验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患者受其困扰。

近年来,为了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临床实验被开展,以期望改善高血压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文将介绍一些最新的临床实验,展望未来对高血压的治疗前景。

一、遗传因素对高血压的研究遗传学是近年来高血压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一项名为“高血压基因组学”的临床实验,对高血压患者的基因进行了全面的检测和分析。

该实验发现了一些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变异,进一步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

通过对这些基因的研究,人们希望能够找到治疗高血压的新途径。

二、新型药物研发传统的降压药物在治疗高血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仍然存在副作用和治疗效果不佳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临床实验中进行了一系列新型药物的研发。

其中,某一实验研究了一种全新的降压药物,经过严格的临床试验,结果显示该药物在有效控制患者血压的同时,副作用较小,受到了患者的广泛好评。

这种新型药物的研发为高血压的治疗带来了希望。

三、干预生活方式的实验除了药物治疗外,生活方式的改变对高血压的治疗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近来,一项名为“高血压干预生活方式”的临床实验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

该实验以一群高血压患者为对象,通过改善饮食习惯、增加体力活动等方式来干预其生活方式。

结果显示,在实验期间,患者的血压有了明显的下降,同时患者的生活质量也得到了提升。

这一实验为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非药物治疗的选择。

四、干预心理因素的实验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病和发展起到了一定的影响。

为了探索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作用机制,并寻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方法,某一临床实验开展了干预心理因素的研究。

在实验中,研究人员通过心理咨询、认知行为疗法等手段,帮助患者减轻焦虑和紧张情绪,并观察了这些干预措施对患者血压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干预心理因素对高血压的治疗具有积极的效果,可以有效地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总结高血压最新的临床实验包括遗传因素研究、新型药物研发、干预生活方式和心理因素的实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临床诊治l2022单基因高血压:临床和机制进展(全,M)** CK注:原发于@CK医学 2022.07.19•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的临床和分子研究进展**CK注(速览):分子研究的进步为识别导致单基因疾病的机制开辟一个新前沿。

本文仅讨论集中目前关于具有孟德尔遗传模式的血压调节疾病的分子途径的研究,每一种都表现出独特的病理生理学:•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 Glucocorticoid Remediable Aldosteronism)和表观盐皮质激素过量(AME/Apparent Mineralocorticoid Excess)分别由诱导盐皮质激素生成增加或抑制糖皮质激素降解的调节酶突变引起。

•Geller综合征是由于盐皮质激素受体启动子的激素反应元件发生点突变,使受体易受孕酮激活,从而导致妊娠期高血压。

•II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PHA-II)也被称为Gordon综合征或家族性高钾性高血压,是一种更具可变性的疾病,通常以高血压、高血浆钾和代谢性酸中毒为特征。

已发现导致钠重吸收增强的多种细胞内酶的突变。

•上皮钠通道(ENaC)突变导致的Liddle综合征高血压与低血浆钾和代谢性碱中毒有关。

在Liddle综合征中,ENaC蛋白亚单位之一的截短会去除泛素化和降解所需的结合位点蛋白,从而促进沿顶膜的积累和增强钠重吸收。

•磷酸二酯酶3A (PDE3A)突变引起的多种效应导致重度高血压,这是钠非依赖性常染色体显性高血压伴短指症的基础。

PDE3A突变如何导致这种疾病的表型特征本文有所涉及。

了解这些单基因性高血压疾病的病理生理,可能有助于深入了解更为普遍的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并为揭示血压调节的复杂性提供新途径。

关于血压单基因调节障碍的更全面的框架内容可见:•临床问题 l 2021血压相关单基因遗传综合征**•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表观盐皮质激素过量**•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LIDDLE综合征**•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II型假性醛固酮缺乏症(PHA-II)** •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常染色体显性高血压伴短指畸形**•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GELLER综合症**•本文所描述的单基因高血压并不全面,比如未纳入嗜铬细胞瘤或副神经节瘤中的单基因综合征;有关其他有关单基因高血压/低血压和相关综合征的内容另可见公众号内链接(图0);•临床问题 l 2021单基因高血压和血压相关单基因遗传综合征**•图0 血压调节和单基因血压异常血压是心输出量和外周血管阻力的产物,受多种因素调节。

因此,血压是一个多因素性状,复杂的分子机制影响最终的血压表型。

该图显示了通过干扰特定生理系统对血压产生影响的罕见遗传变异谱。

中间的饼图表示影响血压的器官特异性生理通路之间的相互联系。

每个片段的长度是该器官中参与血压调节途径的已知遗传因子的相对表示。

互连链的厚度反映了两个器官共有的血压调节通路或基因的相对数量。

与单基因因素相比,多基因因素对血压表型的贡献是复杂的(左上,细节内容已略去),由尚未确定特征的途径介导。

左上侧的图代表血压的多基因结构(显示为来自全基因组关联研究的遗传变异(蓝圈)概况的示意图,因与单基因的主题无关,已略去细节内容)和血压调节中涉及的已知环境和生活方式因素。

染色体显示为带编号的片段。

11β- HSD,11β-羟基类固醇脱氢酶;ACE,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LDOS, 醛固酮合酶;AME,表观盐皮质激素过量;Ang,血管紧张素;ANS,自主神经系统;APA,醛固酮生成腺瘤;AT1R,血管紧张素II型受体;CAH,先天性肾上腺增生;Cav1.3,电压依赖性L型钙通道亚单位α1D;CD,收集导管;ClC- Ka,氯离子通道蛋白ClC-Ka;ClC- Kb,氯离子通道蛋白ClC-Kb;CUL3,culin 3;E2,泛素结合酶;DCT,远曲小管;EIF4EBP1,真核翻译起始因子4E结合蛋白1;ENaC,多组分上皮钠通道;FH-I型,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ⅰ型;FH,富马酸水合酶,线粒体;GFRα3,GDNF家族受体α3;HIF,缺氧诱导因子;JMJD,含Jumanji结构域的蛋白;Kir1.1,ATP敏感性内向整流钾通道1;Kir3.4,G蛋白激活的内向整流钾通道4;KLHL3,Kelch样蛋白3;MC2R,黑皮质素受体2;MR,盐皮质激素受体;mTOR,雷帕霉素的机制靶点;NCC,Na–Cl共转运体;NEDD4L,E3泛素-蛋白连接酶NEDD4样;NEP,neprilysin;NF1,神经纤维蛋白;OSR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OSR1;PHA-I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I型;PHA-II型,假性醛固酮减少症II型;PHD2,含脯氨酰羟化酶结构域的蛋白2;PI3K,磷酸肌醇3-激酶;PMCA3,质膜钙转运ATP 酶3;PPGL、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RHO1,GTP结合蛋白rho 1;SDH,琥珀酸脱氢酶;SGK1,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SG k1;SLC12A1,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1;SLC12A7,溶质载体家族12成员7;SPAK,STE20/SPS1相关的富含脯氨酸-丙氨酸的蛋白激酶;TAL,髓袢/汉勒袢的升支粗段;TET,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T;TMEM127,跨膜蛋白127;TRPV5,瞬时受体电位阳离子通道亚家族V成员5;VHL,冯·希佩尔-林道疾病肿瘤抑制子;WNK4,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WNK4。

临床诊治 l 2022单基因高血压临床和分子研究进展编译:陈康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其特征是动脉血压升高。

高血压被认为是冠心病、中风、动脉瘤、肾衰竭和动脉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并被分类为原发性或继发性。

原发性(Primary/essential)高血压,也称为特发性(idiopathic)高血压,是一种没有明确病因的血压升高形式。

研究表明,在所有确诊的高血压病例中,95%的病例被诊断为这种类型。

目前认为潜在机制是遗传和环境因素的结合。

继发性高血压由可识别的特定原因引起,通常涉及肾脏或内分泌疾病和肿瘤。

也可能是某些药物的副作用。

只有5%的高血压病例被诊断为继发性。

而继发性高血压中的一个亚组可进一步鉴定为由单个基因产物或蛋白突变所致。

本文重点描述由单基因改变引起的人类高血压疾病。

这些包括:•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Liddle综合征、•表观盐皮质激素过量(AME)、•假低醛固酮症II型(PHA-II)、•Geller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高血压伴短趾症(ADHB/ Autosomal Dominant Hypertensionwith Brachydactyly)。

对这些罕见遗传性疾病的研究揭示血压调节的途径和机制。

这些疾病通常被归类为低肾素形式的高血压;表现出独特的病理状态。

本文不涉及遗传性嗜铬细胞瘤和家族性副神经节瘤;其相关基因已经研究较为详尽,可见本公众号内链接:•NEJM2019 l 嗜铬细胞瘤和副神经节瘤(PPGL)诊治原则和进展-CK精要版**;•W14th l 疾病 l 肾上腺髓质和嗜铬细胞瘤**;。

一、糖皮质激素可治性醛固酮增多症GRA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疾病,可导致高血压、高血清醛固酮、低肾素活性和肾上腺类固醇生成异常;也被称为:•醛固酮合酶亢进症(aldosteronesynthase hyperactivity)•糖皮质激素可抑制性醛固酮增多症(glucocorticoidsuppressible hyperaldosteronism)•家族性I型醛固酮增多症(familial hyperaldo-steronism type I)。

•历史背景GRA最早是在20世纪60年代被发现,从那时起,科学界的多名研究者对其进行研究。

•Sutherland等(1966)和Salti等(1969)首次描述了一对父子,均表现出高血压症状,伴有醛固酮分泌增加但肾素活性低[Can Med Assoc J 1966; 95(22):1109-19;Can Med Assoc J 1969; 101(1): 1-10. PMID:5793351]。

•Ganguly等(1981)诊断出一例7岁男孩患有GRA,这导致发现其母亲和祖母也具有相同的表型。

尿液分析未能确定出绝对“醛固酮刺激因子”。

这表明GRA是一种不同于特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疾病[N Engl J Med 1981; 305(17): 991-3]。

•另一项研究报告一个诊断为GRA家庭,盐水输注未能降低醛固酮水平,给予袢利尿剂和低Na+饮食未能增加肾素活性。

此研究还显示,在GRA也可观察到患者立位时血浆醛固酮分泌下降(见于产生醛固酮的腺瘤)。

•Gordon等(1995)报告了GRA表型异质性,该异质性来自一个家族的21名成员;来源于1837年因高速公路抢劫被送往澳大利亚的一名英国罪犯的1000多名后代中。

Gordon是第一个将GRA指代家族性醛固酮增多症I型的作者[NatGenet 1995; 11(1):6-9]。

•此后不久,Gates等(1996)报告了两个大的GRA家系,证实了遗传分析。

当时,临床上无法将GRA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区分开来。

Gates认为GRA是一种诊断不足的疾病[J Med Genet 1996; 33(1): 25-8]。

•Stowasser等(1999)研究10例没有服用药物血压正常的GRA受试者。

结果显示血浆和直立位醛固酮水平正常。

然而,在GRA伴高血压的受试者中,结果显示直立位的受试者的醛固酮未能增加至少50%(正常),并且在血管紧张素II输注后未能增加醛固酮。

研究还表明,醛固酮水平与皮质醇水平显著相关,但与血浆肾素活性无关。

地塞米松治疗后醛固酮水平降低,提示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正在调节醛固酮的产生[J Clin Endocrinol Metab 1999; 84(11): 4031-6]。

•2000年,Stowasser等对患有不同程度高血压的GRA患者进行了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受影响更严重,杂合基因诱导的醛固酮过量产生的程度导致了高血压的严重程度[J Clin Endocrinol Metab 2000; 85(6):2160-6]。

•Multatero等(2002)在撒丁岛的一个系谱中,在五代中的四代受影响的GRA成员中发现了嵌合基因的存在[J Clin Endocrinol Metab2002; 87(7): 3187-91]。

生理学肾上腺是产生多种激素的内分泌腺,包括:糖皮质激素(皮质醇)、盐皮质激素(醛固酮)、雄激素(脱氢表雄酮/DHEA)、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