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高血压8种相关基因研究进展
基因芯片筛查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的研究
步法 抽提肠 系膜 动脉 和 肾脏 组 织 总 R A, 照试 剂 盒 N 参 说 明书 操作 。抽 提 总 R A 的质 量及 纯 度 鉴定 分 别 采 N
h pe e so y r n in,whih a ehep u o n e tg tn h e s r ltd t ie e i y e e so te t t c r lf lfr iv siai g t e g ne eae o ds as n h p r n i n pain . t
安徽医学
20 0 8年第 2 9卷第 6期
68 3
基 因芯 片筛 查原 发 性 高血 压 相 关基 因 的研 究
洪承 吕 陈长 曦
[ 摘 要] 目的
杨 德业 张怀 勤 黄伟 剑 林
捷
了解原发性高血压大 鼠二级 肠系 膜动脉 和肾脏 与正常 大 鼠二级 肠系膜 动脉 和肾脏之 间的分子
R — C~10—1 )cn iigoe 1 ,0 ee n xrse eunetg( S R 0 3 ot nn vr 00 0gnsadepesdsqe e a a E T)w s sdt dtr iete ee o N a e e mn vl f u o e h l mR A
片有 限公 司制 备 , T试 剂 盒 购 自 Fr at公 司 ,C R em ns PR
试 剂 盒购 自 Po ga 司 。 rmar 公 三 、 法 方 1 总 R A 的抽 提 及 探 针 的标 记 . N 采 用 T zl d o 一
康, 且发 病率 呈逐 年上 升趋 势 。研究 表 明 , 发性 高血 原 压 的发 病 受 多 种 因 素 影 响 ( 盐 、 精 过 量 和 肥 胖 钠 酒
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
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高血压是一种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的慢性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据统计,全球成年人中高血压的患病率约为30%,而在老年人中更高达50%以上。
高血压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同时也增加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然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至今仍不完全明确,其中基因多态性在高血压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重点讨论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及其意义。
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指的是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基因序列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可能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或发展。
研究表明,高血压发病与多个基因的多态性相关。
这些基因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基因、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非酶切割物的受体基因、交感神经调节基因、电导离子通道基因等。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一直被认为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机制之一。
该系统调节血压平衡,基因多态性可能导致该系统的功能异常。
例如,研究发现ACE(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ACE基因的基因多态性导致酶的活性和表达水平的变化,进而影响到血管紧张素的生成,最终导致血压升高。
此外,AGTR1(血管紧张素II型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也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相关。
AGTR1基因编码的受体与血管紧张素II的结合,起到调节血管压力和体液平衡的作用。
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受体的表达水平和功能,进而影响细胞对血管紧张素II的敏感性,导致血压升高。
交感神经系统在调节血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调节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会影响交感神经系统的活性和反应性,进而影响血压。
例如,ADRB2(β2肾上腺素受体)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相关。
β2肾上腺素受体调节肾上腺素的效应,基因多态性会影响受体的表达水平和功能,从而影响血压调节。
电导离子通道是神经细胞传递信号的通道,其功能异常与高血压发病有关。
研究发现,电导离子通道基因的多态性可能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相关。
多基因遗传病-原发性高血压
EH的相关基因研究
1、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 2、肾上腺素受体(AR基因) 3、G蛋白β3亚单位(GNB3)基因 4、Adducin α亚单位基因
1.血管紧张素原(AGT基因) 人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定位于1q42-43。研究表明,
过度表达该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血浆血管紧张素原 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并诱发高血压,而敲 除该基因则出现低血压。1992年,有学者最先报 道该基因与EH相连锁。此后他们对该基因的15处 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位于第2外显子的两处 突变(M235T和T174M)的检出率在白人EH组高于对 照组,其中M235T与血浆血管紧张素原水平相关, 并与该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启动子的-6bp(G-6A) 突变呈连锁不平衡。迄今已有不同人群的多篇报 道显示该基因与EH相连锁或相关,因此该基因被 认为最有可能成为EH的相关基因。但目前仍有不 一致的研究报道。在中国汉族EH研究中亦为阴性 结果。该基因在EH发病中起多大作用尚需进一步 证实。
四、EH 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
近年来, 随着分子遗传学的发展和分子生物学新技术的应 用, 其遗传机制研究取得了重要进展。
( 一) EH 是 “基因--基因”与“基因--环境” 相互作用 的产物
( 二) EH 遗传机制研究的策略和方法
• (一)EH是“基因--基因”与“基因--环境” 相互作用的产物
人G蛋白β3亚单位基因定位于12p13。 研究显示,EH患者该基因的T825等位基因 频率明显增高,且与EH的左心室肥厚程度 有关。 虽然有一些不一致的报道,但目前认为 GNB3基因突变可以解释一部分EH的发病。
4.Adducin α亚单位基因
多项研究中均发现该基因Gly4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Trp多态 性与EH相关,且影响肾排钠功能。但对不 同人群研究结果并不一致。
高血压的遗传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遗传研究进展近年来,高血压(hypertension)成为全球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遗传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综述高血压与各种遗传变异之间的关系。
一、高血压的遗传基础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疾病,其发病机制依然不完全清楚。
然而,通过对遗传学的研究,我们对高血压的遗传基础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研究发现,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一些先天性遗传突变与此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
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基因突变和α1受体基因突变等都与高血压的遗传相关。
此外,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开展使我们能够扩大高血压遗传研究的范围,逐渐发现了更多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
这些研究为高血压的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的研究除了一些明确的基因突变导致的高血压,一些罕见的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也成为研究的热点。
目前已经发现了多个与单基因遗传性高血压相关的突变。
例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中的突变致使人体对钠的调节异常,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这些研究不仅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也为我们理解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三、复杂高血压的基因多态性研究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属于复杂高血压,即受多种遗传变异共同作用所致。
研究人员通过对基因多态性的分析,发现了许多与复杂高血压风险相关的位点。
这些位点涉及到多个通路和生物过程,如血管紧张素II、血浆醛固酮水平等。
同时,研究还发现,高血压与体重、饮食、环境等因素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
这些研究对于高血压的预防和早期干预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四、基因组范围的关联分析近年来,关联分析成为高血压遗传研究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大样本的关联分析,研究人员成功鉴定了一些高血压相关的基因区域,进一步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机制。
这些区域涉及到多个通路,如钠通道、纤溶酶原激活因子等。
此外,高血压的关联分析也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高血压的遗传性突变基因研究
高血压的遗传性突变基因研究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高发现象。
许多研究都指出高血压与遗传因素有关,其中突变基因的研究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兴趣。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遗传性突变基因研究的重要性以及最新的科学进展。
1. 高血压的遗传性高血压是一种多因素性疾病,既受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受遗传因素的调控。
研究表明,被称为遗传性高血压的一种特定类型高血压,是由突变基因引发的。
这类高血压患者通常表现出家族聚集的特征,且相对其他高血压患者更为年轻。
因此,研究高血压的遗传突变基因对于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及其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重要的研究进展近年来,科学家们在高血压的遗传性突变基因研究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以下列举部分研究成果:2.1 ACE基因ACE基因(Angiotensin Converting Enzyme)是高血压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基因。
ACE基因的某些突变型与高血压的发病风险增加相关。
具体来说,ACE基因的I/D多态性(Insertion/Deletion)和A2350G多态性等突变型与高血压的遗传性相关。
2.2 AGT基因AGT基因(Angiotensinogen)也是高血压研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基因。
AGT基因突变型与高血压的遗传性有关。
研究发现,AGT基因的突变与血液中血管紧张素的产生相关,进而调节血压。
2.3 NEDD4L基因NEDD4L基因(Neural Precursor Cell Expressed Developmentally Down-Regulated Protein 4-Like)突变与钠水平的调节有关。
某些研究发现,具有NEDD4L基因突变的患者更容易出现高血压。
3. 突变基因的机制研究对于高血压的遗传性突变基因进行深入研究,科学家们不仅仅关注其与高血压发病风险的相关性,也致力于揭示突变基因的作用机制。
目前,已有一些研究成果:3.1 基因变异对信号传导的影响突变基因可能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通路,导致相关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异常,从而调节血压。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
高血压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患病率不断上升。
它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长期负面影响,导致心脏病、脑卒中、肾病等多种并发症。
本文将概述高血压的基础研究现状与进展,包括定义、流行现状、危害,以及近年来在高血压基础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和发现,最后探讨未来的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高血压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持续异常增高,产生对血管壁的压力,导致血管受损和功能障碍。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定义,收缩压≥140毫米汞柱(mmHg)或舒张压≥90毫米汞柱即可诊断为高血压。
高血压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现状十分严峻,全球患病率约为24%,每年因高血压导致的死亡人数超过1000万。
高血压的危害不容忽视,长期高血压会导致血管壁受损、动脉粥样硬化,进而引发心肌梗死、脑卒中、肾病等严重并发症。
高血压还会对重要脏器如心、脑、肾造成损害,导致功能衰竭。
因此,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对于维护人类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高血压基础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是几个重要的研究成果和发现:引发高血压的原因:遗传因素、年龄、性别、饮食、身体质量指数(BMI)、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等都是高血压发病的危险因素。
其中,遗传因素是高血压发病最重要的原因之一,但环境因素如饮食、生活习惯等也对高血压的发生产生重要影响。
高血压的规律和特点: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定的规律和特点。
例如,性别和年龄对高血压的发病有重要影响。
男性发病率高于女性,女性在更年期后发病率上升。
高血压发病还呈现出地域差异,部分地区高血压患病率较高。
研究还发现,血压水平与心血管疾病风险密切相关,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19%。
药物治疗的新发现:降压药物治疗是控制高血压的重要手段。
近年来,有关降压药物的研究不断取得突破。
例如,沙坦类降压药物在降压的同时还能改善肾脏功能、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新型降压药物如直接口服的利尿剂提供了更为方便的选择,特别适合于老年人及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还有研究发现,不同降压药物之间存在协同作用,联合用药治疗效果更佳。
原发性高血压的基因机制-RAAS系统基因多态性
关键 词 : 发 性 高 血压 ; 肾素 一 管 紧 张 素 一 固酮 系 统 ; 基 因 多态 性 原 血 醛
中 图分 类 号 :R 4. 541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章 编 号 :1 0 —4 0 f0 7 20 3—3 0 75 1 20 )0 ~180
Ge tcba i fe s nta p re so - Ge e p y o phimsofr ni- ng o t n i ado tr n y tm . nei sso s e ilhy e tn in- n olm r s e n a i n e n- l se o e s se s
E 1 G og J 2 3 er eS ,An en gl iGD,C p gos MC,e 1 w i — p i a o rsi ta. lt e dy
p 3 e e r n f r n i is e i tma f r to i hu n 5 g n t a se i h b t n o n i o ma i n n ma s p n u em y mo u a i n o mo t u c ec l mi r t n a he o s v i b d l to fs o h m s l el g a i o
67 . 6
E 4 of C, Gu aig e 2 3 Jfs n s h HR,e a. C rip l n r b p s n t 1 ado umo ay y as
i du e h y h ss a d r la e o t i e a p o e n s n c s t e s nt e i n e e s f ma rx m t 儿o r t i a e
H an Sh , an
C n n — a g . 1 Me i lC l g f Na k i U i es y, T a j n 3 0 7 ;2 T a j n C e s i l o g Ho g l n . d c ol e o n a nv r t i a e i in 0 0 1 . in i h s Ho p t , i t a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名词解释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名词解释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则是指没有明确的病因或基础疾病,而导致持续性血压升高的情况。
在临床上,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又称为单纯性高血压。
高血压是一种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全球估计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肾脏病以及其他心脏并发症的主要原因之一。
严重的高血压可以导致心肌肥厚、心脏扩张、动脉粥样硬化等病理改变,最终增加患者发生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已有一些理论对其发病机制进行了解释。
有学者认为,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可能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多个因素有关。
遗传学研究表明,某些基因突变或多基因遗传模式可能会增加个体患高血压的风险。
环境因素如盐摄入量过多、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等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此外,慢性压力引起的神经内分泌失调、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等也可能是高血压形成的重要原因。
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前期、可逆期、不可逆期和并发症期。
在前期,患者血压逐渐升高,但尚未出现明显的器官损害。
在可逆期,血压持续升高,但通过一些措施如药物治疗或改善生活方式等,仍有可能逆转病情。
不可逆期是指高血压已经达到一定程度,不再对治疗产生良好反应,此时通常会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如心脏扩张、动脉粥样硬化等。
最后,进入并发症期,高血压已经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对于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临床上一般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首先是生活方式干预,包括低盐饮食、限制饮酒、增加体力活动、戒烟等。
其次是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包括ACE抑制剂、钙拮抗剂、利尿剂等。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和血压水平,医生会选用适当的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不可逆期和并发症期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加积极的治疗措施以及与其他并发症相应的处理。
预防是病理学原发性高血压管理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定期监测血压、减少心理压力等,有助于减少高血压的发生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与基因多态性的研究进展
中的作用引起 高度 重视 。关 于内皮相关 血 管活性物质基 因多态性与 高血压及其
靶器 官损伤 的相关 报道也相继 出现 。其 中研究最多 的是 内皮一氧化氮合酶。
均 发现 ,高血压本 身只能解释部 分心脏 态 位 点 A C+C C基 因 型 与 严 重 左 室 肥 厚 31 内 皮 一 氧 化 氮 合 酶 (n o ea . e dt l l h i 相 关 。国 内也 有 相 关 研 究 , 结 论 不 一 致 n r x esnhs ,e O ) L p -ua 但 指数改 变的原因 S tc d auB l 2 归咎 于基因因素 。关 于高血压左 室肥厚 】] 目前关于 A 1 T R基 因多态性 与 E H左 等m] 认为携带一氧化 氮合 酶基因中 84 9T
联。
4 信 号 传 导 系 统 fi a rnd cig s n lt su t g a n
通 过 全 基 因 组 的连 锁 分 析 ,人 们 发 ss m ) yt e
的危险性 。另有 研究应用血 管紧 张素转 现 了一 些 含 有交 感 神 经 系 统 组 分 编 码 基 肾上腺素受体一 G蛋 白系统 与 E H靶 换酶抑制剂降压 治疗 的 同时 .观察左 室 因的基 因组 区域与高血压及 其靶 器官损 器官 损伤关系 的研 究 ,目前 研究最多 的 结 构 的 改 变 情 况 ] 而 观 察 A E 基 因 伤之 间存在连锁关系 。 . 从 C 是 G蛋 白 D 3亚单 位 ( N 3 。C 2 T位 G B ) 85 多态性与左室肥厚 的关 系 ,但 结论不一 肾 上 腺 素 B受 体 ( D B 在 细 胞 内 A R ) 于G I N3 3的第 1 0外显子 ,是 G I N3 3基 因 致。 表 达 , 为 A R 1A R 2和 A R 3三 中 研 究 最 广 泛 的 一 个 单 核 苷 酸 多 态 位 分 D B 、D B DB 关 于 该 酶 另 一 研 究 较 多 的位 点 是 外 种 。 D B 基 因编 码 区有 2个 常 见 多 态 : 点。Mam o A R 1 h od等 [] 阿拉伯人 的研 究发 2对 o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高血压病因、危险因素及治疗研究进展一、内容综述原发性高血压,作为最常见的血压升高类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多样。
医学研究人员在这一领域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发现了许多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因素。
这些因素可分为遗传因素、环境和生活方式两大类。
遗传因素涵盖了家族病史、遗传基因以及基因变异等多个层面;环境因素则涉及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如气温、湿度等)、饮食(如钠摄入量)、精神压力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增加了患原发性高血压的风险。
生活方式的改变也对原发性高血压的发生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长期的不健康饮食、缺乏运动、过度的精神压力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增加血压水平,进而诱发原发性高血压。
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规律运动、减少精神压力等,则有助于预防和控制原发性高血压。
随着医学科技的飞速发展,对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在药物治疗方面,医生可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单片复方制剂(SPC)来降低药物的不良反应和提高治疗效果。
新型降压药物如肾素抑制剂、生物制剂等也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独特的治疗优势。
在非药物治疗方面,除了传统的生活方式调整外,现倡导的血压管理项目,如高血压康复计划,通过综合干预手段,旨在帮助患者更好地控制血压,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
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危险因素是多方面的,且相互交织。
全面而深入地理解这些因素,对于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原发性高血压的防治手段将更加完善,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生活质量。
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原发性高血压,又称高血压病,是一种常见的长期慢性疾病,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心健康。
其在我国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成为影响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为了更好地理解高血压的病理机制、预防策略及治疗方法,首先需要明确高血压的定义及分类。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和国际高血压学会(ISH)的建议,高血压被定义为在未服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收缩压(SBP)140毫米汞柱(mmHg)和或舒张压(DBP)90mmHg。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或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许多研究正在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家系和双胞胎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高血压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的变异。
这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基础,并为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探索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血管阻力的增加和血管收缩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些发现为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3. 神经调节的研究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调节系统。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因此,神经调节的研究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目标器官损伤的研究高血压使得心脏、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长时间承受高压的侵袭,导致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心脏肥厚、动脉硬化、肾小球损伤等目标器官损伤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目标器官损伤的机制,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在高血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信号通路,如Ca2+/Calmodulin依赖激酶II、RhoA/Rho激酶等。
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多态性及生活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研究
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多态性及生活行为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的关联研究引言: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范围内都有着高发病率,尤其在发达国家。
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和肾脏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其发病机制复杂,可能受到多种遗传和非遗传因素的影响。
近年来,人们对高血压的遗传基础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其中包括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的多态性以及生活行为因素等。
本文旨在探讨这些因素与原发性高血压之间的关联。
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系: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是编码肾小管上皮细胞中钠通道的关键基因。
这些基因的突变和多态性已被发现与体液容量异常、电解质平衡失调以及肾脏功能异常等密切相关。
在研究中,发现SLC12A1基因变异与原发性高血压发病风险增加相关,可能与其编码的钠-钾-氯共转运蛋白(NKCC2)功能异常有关。
而SLC12A3基因的多态性与高血压的关联则还不是很明确,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
ENaC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初始钠通道,其功能异常可能导致细胞内钠离子增加,从而增加血压。
生活行为因素与高血压的关系:除了遗传因素之外,生活行为因素也在高血压的发病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良的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高脂饮食、缺乏运动、抽烟和过度饮酒等,与高血压的发生直接相关。
高盐饮食是高血压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盐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的钠离子过多,进而导致血压升高。
高脂饮食则会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心血管系统负担加重。
运动不足会引起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容易导致高血压。
抽烟和过度饮酒会损害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多态性与生活行为因素的相互影响:SLC12A1、SLC12A3和ENaC基因多态性与生活行为因素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可能。
例如,某些基因多态性可能会增加个体对高盐饮食的敏感性,使其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
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
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它会给患者带来很多不便。
虽然现在有很多的药物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但是这些药物并不能治愈高血压。
因此,寻找一种更加有效的治疗方法,对于那些患有高血压的人们来说,显得非常必要。
现在,一种被称为基因治疗的技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疾病的治疗上。
这种技术通常是通过人工修饰或替代体内的基因,来达到治愈疾病的效果。
是否可以通过基因治疗的方法来治疗高血压呢?这是很多科学家一直在探索的一个问题。
下面,我们将详细探讨一下,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的进展情况。
一、基因治疗的基本原理基因治疗通常是通过向患者身体中注入一些被改造过的基因,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这些基因可以是一个具有治疗效果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也可以是一个具有抗病效果的siRNA或miRNA等小分子基因。
一旦这些基因被注入到人体的细胞中,就可以发挥出治疗效果。
二、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目前,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利用基因技术研究高血压病因和发展机制;二是利用基因治疗技术研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
1. 基因技术研究高血压病因和发展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很多遗传因素和生活方式因素。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病因和发展机制,很多科学家利用基因技术进行研究。
通过对高血压患者DNA的测序,科学家们发现,高血压与一些基因的突变有一定的关系。
例如,一些基因突变会导致患者血管内皮细胞的失控和金属蛋白酶活性的增强。
这些变化可能会导致血压升高。
通过开展这些研究,科学家们为高血压的治疗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2. 基因治疗技术研究高血压的治疗方法除了基因技术研究高血压的病因和发展机制,基因治疗技术也被应用于高血压的治疗中。
其中,一种被广泛研究的方法是利用基因治疗技术来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活性。
这个系统在维持人体平衡的同时,也会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利用基因技术,科学家们可以通过向患者注射一些抑制RAAS系统的基因,来达到治疗高血压的效果。
高血压基因治疗研究
高血压的基因治疗研究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病,其特征是动脉血压持续升高。
它是一种常见疾病,对人体健康有着严重的影响。
目前,高血压的主要治疗方法包括生活方式改变和药物治疗。
然而,这些方法仅能控制症状,无法根治高血压。
因此,研究人员一直在寻找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其中基因治疗被认为是一种有潜力的新技术。
基因治疗是一种通过改变患者的基因表达来治疗疾病的方法。
在高血压治疗中,基因治疗的目标是调节与血压调控有关的基因表达,以降低血压水平。
研究人员通过干扰RNA(siRNA)和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来调节基因表达,以实现治疗目标。
这些技术能够精确地靶向某些基因,并干预其表达水平,从而改变高血压的病理过程。
一种常用的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siRNA干扰RNA的合成,从而抑制特定基因的表达。
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基因的异常表达与高血压的发生和发展有关。
因此,通过通过siRNA干扰这些基因的合成,可以降低患者的血压水平。
例如,一项研究使用siRNA抑制一种叫做angiotensin转换酶(ACE)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这种治疗方法可以显著降低大鼠的血压。
此外,还有其他一些基因已被发现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通过干扰它们的表达,也可以起到治疗的作用。
另一种基因治疗方法是通过基因编辑工具(如CRISPR-Cas9)来改变某些基因的序列,从而调节其表达。
CRISPR-Cas9是一种新兴的技术,可以在细胞中精确地编辑基因组。
研究人员可以使用CRISPR-Cas9来改变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的序列,以调控其表达水平。
例如,一项研究使用CRISPR-Cas9编辑基因组的一部分,以调节与血压调控有关的基因的表达,结果发现这种治疗方法能够降低大鼠的血压。
这表明CRISPR-Cas9这种基因编辑技术具有很大的潜力,可以用于高血压的治疗。
尽管基因治疗在高血压治疗中有很大的潜力,但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基因治疗需要针对特定的基因进行治疗,而高血压是一个复杂的疾病,涉及许多基因的异常表达。
高血压患者相关基因的筛查及功能分析
高血压患者相关基因的筛查及功能分析高血压是一种非常常见的慢性疾病,全球范围内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高血压会增加心脏病、脑卒中、肾脏病等疾病的风险,因此及时进行筛查和治疗非常重要。
除了生活方式和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被证明对高血压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因此,对高血压患者相关基因的筛查和功能分析已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之一。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高血压患者相关基因的筛查和功能分析,并介绍一些最新的进展。
基因筛查基因筛查是一种用于检测基因序列中存在的突变或多态性的方法。
近年来,全基因组关联分析(GWAS)已成为高血压患者基因筛查的主要方法之一。
GWAS是一种通过比较具有不同表型的个体基因组的各个位点的多态性,以确定特定表型与哪些基因遗传变异相关的方法。
一些大型GWAS研究已经发现了一些与高血压发展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
其中最重要的基因可能是肾素 - 血管收缩素系统(RAS)相关基因。
RAS是一个复杂的生物反应链,它包括甘氨酸肽水解酶(renin)、血管紧缩素转化酶(ACE)、血管紧缩素受体(AT1R和AT2R)。
ACE基因的I / D多态性已被证明与高血压的风险有关,同时,ACE基因的I等位基因也与体内ACE的活性下降相关。
还有其他与高血压风险相关的基因,如肾上腺素α1受体(ADRA1A和ADRA1B)基因、ω-6脂肪酸代谢途径基因(FADS1和FADS2)等。
功能分析一旦确定与高血压发展相关的基因,接下来需要对这些基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
功能分析是一种用于研究基因功能和表达调节的方法。
这种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基因治疗和疾病动力学研究中。
例如,基因敲除技术被用于研究特定基因对高血压发展的影响。
敲除特定基因后,研究人员可以比较正常鼠和敲除鼠之间的血压变化,以确定该基因对维持正常血压的作用。
另一方面,转录组学技术可以用于研究基因表达的差异。
这种技术可以检测某个基因在高血压患者的血液样本中是否存在异常表达。
高血压相关研究进展
高血压相关研究进展
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世界各地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率逐年增加。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应对高血压,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以下是一些相关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的研究:基因在高血压的发生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人员已经发现了一些高血压易感基因,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研究。
这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遗传特征。
2. 生活方式和饮食:研究表明,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惯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例如,长期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因素都可能增加高血压的风险。
改善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可以有助于预防和控制高血压。
3. 血压监测技术的进展:随着技术的进步,血压监测技术也在不断改进。
传统的血压测量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新型的血压监测设备和方法可以提供更准确和便捷的血压监测手段,有助于更好地控制和管理高血压。
4. 药物治疗的研究:药物治疗在高血压管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近年来,针对高血压的药物研究取得了一些突破,新型的抗高血压
药物不断涌现,并且研究人员对药物治疗的适应症和作用机制也有
了更多的了解。
总之,高血压是一种复杂的疾病,研究者们在遗传、生活方式、血压监测技术和药物治疗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这些研究进展
为预防和管理高血压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为改善人们的健康水
平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研究参考文献1
2. 研究参考文献2
3. 研究参考文献3。
高血压的基因组学研究
高血压的基因组学研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影响着全球人口的健康。
长期未被有效控制的高血压会增加心血管疾病、脑卒中和肾脏疾病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虽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但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基因组学研究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入的了解和理解高血压的遗传基础。
高血压的遗传基础是多因素的,包括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以及复杂性疾病。
单基因遗传病是由高血压引起或伴随的罕见遗传病,如家族性高血压、肾上腺髓质增生症和遗传性肾小球疾病等。
这些单基因突变使得高血压的发生具有明显的遗传性。
与单基因遗传病相比,多基因遗传病更为常见。
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家族性高血压有助于我们确定这些高血压易感基因。
通过进行家族和同胞研究,科学家已经鉴定出与高血压相关的多个遗传变异。
最近的基因组学研究开始侧重于寻找与高血压相关的复杂性疾病基因。
复杂性疾病是由多个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疾病,包括高血压在内。
这些疾病与单个基因突变不同,而是由多个基因的复杂组合和相互作用引起的。
因此,复杂性疾病的研究更为困难。
通过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我们能够广泛地对高血压易感基因进行筛查和鉴定。
GWAS是一种大规模的研究方法,通过比较患者和对照组的基因组数据,寻找与特定疾病相关的基因变异。
许多GWAS 的研究表明,有多个基因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这些高血压易感基因涉及多个生物学通路和过程。
其中,一些基因涉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合成和代谢,如血管紧张素、内皮素和一氧化氮等。
其他基因影响盐类和水分的潴留、肾脏功能以及神经调节等。
这些基因的突变导致了血压的升高。
然而,高血压的遗传机制非常复杂,单个基因的影响相对较小。
实际上,GWAS研究已经鉴定出了许多高血压易感基因,但这些基因解释了高血压发生的很小比例,大部分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仍然不清楚。
因此,未来的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其他遗传变异和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影响。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基因学研究进展
嚣’ ’
招募 相关 的 个体
选择 取样 方案招 募参 与
者
嚣
基因 中某基 因型 的变 异 可 能影 响巢性 状
嚣
基 因型标 记随机 散 在地 基闽 型标记 随机 散在地 分布 于整个基 因组 分 布于整 个基 因组
嚣
对 每 … 个变 异 ,捡测 其 等位 基因或 基 因型 表 现性状 的 关联 捡测某 一染 色体共 分 离 的区域 与某 一性 状 的关 系
某些基 因 由于在 高 压 发病机 制 中的一些 作用 假说 或
者动物实验模 型支持其 在高 血压病 理生 理过程 中有 作用 而 被确定为候选 基因。 目前 , 研究 比较 多 的候选基 因主要集 中 于 肾素 一血管 紧张素 ~醛 固酮 系统 ( r e n i n~a n g i o t e n s i n—a l — d o s t e r o n e , R A A S )( R E N、 A G T 、 A C E、 A G T R 1 ) 、 离 子 通 道
1 高血压基 因学研 究方 法及 策略 候选基 因研究 、 全 基 因组 连锁 研究 ( g e n o me—w i d e l i n k — a g e s t u d i e s , G WL S ) 及全基 因组关联研究 ( g e n o me —w i d e a S S O — c i a t i o n s t u d i e s , G WA S ) 是 目前高 压发 病机 制 的基 因学研 究 中常用的j种方法 ( 图1 ) 。这些方法 在基 因的筛查原 则 、 样 本类 型 、 基 因变 异的效 力和 频率方 面各 不相 同 , 需要 专 门的 生物 学知识 去解释结果 。候选 基 因关 联研 究及 G WA S用 于 2 候选基 因研 究
高血压基因
引言概述: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其发病率高且易于引发其他严重并发症,如心脏病、脑卒中等。
研究表明,高血压的发病与基因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继续探讨高血压基因方面的内容,深入了解高血压发病机制及与基因相关的研究进展。
正文内容:1.高血压遗传基因的研究方法1.1基于家系和孪生研究的遗传影响估计1.2基因关联分析方法的应用1.3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WAS)在高血压研究中的作用1.4大规模测序技术的应用2.高血压风险基因2.1ACE基因与高血压2.2AGT基因与高血压2.3NOS基因与高血压2.4ADRB2基因与高血压2.5CYP11B2基因与高血压3.高血压基因变异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3.1血管张力调节基因的变异与高血压3.2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基因的变异与高血压3.3血管内皮功能相关基因的变异与高血压3.4钠钾泵与高血压3.5β肾上腺素能受体基因与高血压4.高血压基因与干预治疗4.1个体化用药干预4.2基因治疗的前景4.3基于高血压基因的早期预警5.高血压基因研究的挑战与未来5.1样本招募与数据收集5.2模型选择与统计方法优化5.3基因突变与罕见变异的研究5.4其他环境因素的影响5.5多组学联合分析的应用总结:高血压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个体化干预治疗以及早期预警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家系、孪生、关联分析以及大规模测序等研究方法,已经发现了多个与高血压发病相关的基因。
这些基因的变异对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个体化用药干预以及未来的基因治疗,有望改善高血压患者的治疗效果。
高血压基因研究还面临着样本招募、统计方法优化等诸多挑战,未来需要加强与其他环境因素的联合分析,并不断提高研究的精确性与可靠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发性高血压相关基因研究进展中国循环杂志 2000年第4期第15卷综述作者:侯嵘刘治全单位:侯嵘刘治全(710061 陕西省西安市,西安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侯嵘(现在北京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血管医学研究所博士后流动站100083)关键词:高血压;基因摘要原发性高血压是一种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相关基因研究在近年来非常活跃。
采用候选基因策略迄今已鉴定了数十种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基因。
本文对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8种基因在近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中图分类号:R54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3614(2000)04—0252—02原发性高血压(EH)作为一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的常见、多发的多基因遗传性疾病,其相关基因研究在近年来非常活跃。
以往EH 的相关基因研究一般采用候选基因策略,即任何基因如果其编码的蛋白质参与了血压调节机制,该基因就可作为EH的候选基因[1]。
以下将对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8种EH的相关基因在近期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 血管紧张素原基因人血管紧张素原基因定位于1q42-43。
研究表明,过度表达该基因的转基因小鼠血浆血管紧张素原和血管紧张素Ⅱ水平升高,并诱发高血压,而敲除该基因则出现低血压。
1992年Jeuanemaitre等最先报道该基因与EH相连锁。
此后他们对该基因的15处变异进行了深入研究,发现位于第2外显子的两处突变(M235T 和T174M)的检出率在白人EH组高于对照组,其中M235T与血浆血管紧张素原水平相关,并与该基因转录起始点上游启动子的-6bp(G-6A)突变呈连锁不平衡。
迄今已有不同人群的多篇报道显示该基因与EH相连锁或相关[2],因此该基因被认为最有可能成为EH的相关基因。
但目前仍有不一致的研究报道。
在中国汉族EH 研究中亦为阴性结果[3]。
该基因在EH发病中起多大作用尚需进一步证实。
2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基因定位于17q23,其第16内含子中有一段287bp的插入/缺失(Ⅰ/D)多态性,形成了Ⅱ、ⅠD和DD 3种基因型。
研究表明,该多态性影响血浆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活性。
但该基因是否与EH有直接关系尚无定论。
大多数连锁分析或相关研究均不能证实该基因与EH有关,或仅与男性EH相关[4]。
目前较为一致的结果是D等位基因与多种EH并发症有关,如动脉硬化、左心室肥厚和颈动脉壁增厚等[5]。
3 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人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基因定位于3q22。
1994年Bonnardeaux等发现该基因有5种多态性,其中C1166等位基因频率在白人EH患者中增高,但在同胞对连锁分析中未显示连锁关系,提示该多态性对血压可能仅起微弱作用。
然而在中国汉族人群研究中发现该基因A1166C多态性及3’端CA重复多态性与EH相关[6,7]。
因此该基因是否为EH的相关基因尚待证实。
肾上腺素受体基因4 α2A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定位于10q24-26。
1996年Svetkey等报道该基因人α2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与白人EH相关。
次年他们在同胞对连锁分析中却得出了阴性结果[8],但研究中仍采用的是RFLP标记。
因此,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否定该基因与EH相关,应采用微卫星脱氧核糖核酸(DNA)等遗传信息量更为丰富的多态性标记进一步研究证实。
肾上腺素受体基因5 β2人β肾上腺素受体基因定位于5q32-34。
1997年Svetkey等[8]报道,美国2黑人的3.7/3.4-kb基因型频率显著高于3.4/3.4-kb基因型频率,且与盐负荷及利尿缩容中舒张压的变化相连锁。
同年Kotanko等在该基因检出一处Arg16Gly 突变,其中Gly16等位基因频率在非洲加勒比EH患者中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与EH强烈连锁,这一突变使β肾上腺素受体与其激动剂的亲和性降低,导致舒血2管功能受损。
1998年Timmermann等[9]在该基因中检出4处变异,其中Arg16等位基因频率在父母均为高血压的子一代明显高于父母均血压正常的子一代。
这一结果虽与Kotanko等的报道相悖,但目前认为该基因可能是EH分子发病机制中最重要的相关基因之一,尤其与盐敏感性关系更为密切。
6 G蛋白β亚单位基因3亚单位基因定位于12p13。
Siffert等[10]于1998年首先在该人G蛋白β3基因第10外显子检出一处C825T突变,此突变与引起第9外显子498~620位核苷酸缺失的一个剪切变异(splice variant)有关,导致编码蛋白质缺失了41个氨基酸残基和一个WD重复区域,且与EH显著相关。
此后除日本人群研究为阴性结果外,多数研究支持以上结果[11]。
该突变位点很有必要进一步进行功能研究。
7 α-Adducin基因Adducin是一种与细胞膜离子转运关系密切的膜骨架蛋白,其α亚单位(α-adducin)与EH的关系首先在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
人α-adducin基因定位于4p16.3。
1995年Casari等最先报道该基因与EH相关。
随后Cusi等[12]及Manunta等[13]在同胞对连锁分析中获阳性结果,并在该基因第10外显子检出一处Gly460Trp突变,Trp460等位基因频率在法国和意大利EH组中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影响肾排钠功能。
但值得注意的是,该突变与EH的关系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其中在苏格兰和澳大利亚人群研究中显示该突变与血压或钠代谢无关[14]。
在日本人群的研究结果亦不一致。
阐明该基因与EH的关系有待于进一步对不同人群进行研究。
8 SA基因SA基因是Iwai和Inagami于1991年首先克隆的一种基因。
1998年Iwai和Frantz等先后构建了SA基因的同系异基因株(congenic strain),均证实在SA基因附近存在血压的数量性状位点。
尽管SA基因产物尚不清楚,但许多研究表明该基因可能是EH的候选基因。
人SA基因定位于16p13.11。
1994年Iwai等[15]报道,SA基因的RFLP在EH组与对照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但其他相关研究多不支持Iwai的研究结果,连锁分析亦为阴性结论。
目前认为SA基因可能并非EH的相关基因。
9 展望尽管EH的相关基因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但仍有许多研究工作并未取得预期结果,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EH存在多基因决定性、遗传异质性、外显不全、表型模糊等诸多因素,阻碍了对其遗传机制的深入研究。
迄今虽已鉴定了数十种EH的候选基因,但这些基因在不同人群研究中的重复性较差,甚至在同种族人群亦有差异。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顺利实施[16],一种崭新的相关基因定位策略——全基因组扫描已成为当今基因研究的重要工具。
该方法以定位克隆为策略,选择覆盖整个基因组的大量DNA遗传标记对家系或人群进行基因型和表现型的连锁分析,定位相关基因,其最大的优点在于可以发现染色体上尚未认识的热点区域。
相信随着该策略的实施,将会使EH的相关基因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
作者简介:侯嵘(1968—) 女主治医师博士主要从事高血压发病机制研究参考文献1,Cusi D,Bianchi G.A primer on the genetics of hypertension.Kidney Int,1998,54:328—342.2,Staessen JA,Kuznetsova T,Wang JG,et al.M235T angiotensinogen gene polymorphism and cardiovascular renal risk.J Hypertens, 1999,17:9—17.3,胡爱华,周宪梁,邱长春,等.血管紧张素原基因5'调控区部分序列基因变异与高血压病的关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9,27:51—55.4,O'Donnell CJ,Lindpaintner K,Larson MG,et al.Evidence for association and genetic linkage of the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locus with hypertension and blood pressure in men but not women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Circulation,1998,97:1766—1772.5,Celentano A,Mancini FP,Crivaro M,et al.Cardiovascular risk factors,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gene Ⅰ/D polymorphism,and left ventricular mass in systemic hypertension.Am JCardiol,1999,83:1196—1200.6,樊红,李少英,顾维娟,等.血管紧张素Ⅱ的Ⅰ型受体与原发性高血压的相关性研究.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8,15:101—103.7,胡爱华,周宪梁,任晓庆,等.血管紧张素Ⅱ受体Ⅰ型基因3'端CA重复多态性及与汉族人高血压病的关系.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1999,16:81—84.8,Svetkey LP,Chen YT,McKeown SP.Preliminary evidence of linkage of-adrenergic receptorsalt sensitivity in black Americans at the β2locus.Hypertension,1997,29:918—922.9,Timmermann B,Mo R,Luft FC,et al.β-2 adrenoceptor genetic variation is associated with genetic predisposition to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bergen blood pressure study.KidneyInt,1998,53:1455—1460.10,Siffert W,Rosskopf D,Siffert G,et al.Association of a humanG-protein β3 subunit variant with hypertension.NatureGenetics,1998,18:45—48.11,Beige J,Hohenbleicher H,Distler A,et al.G-protein beta 3 subunit C825T variant and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in essential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1999,33:1049—1051.12,Cusi D,Barlassina C,Azzani T,et al.Polymorphisms of α-adducin and salt sensitivity in patients with essential hypertension.The Lancet,1997,349:1353—1357.13,Manunta P,Burnier M,D′Amico M,et al.Adducin polymorphism affects renal proximal tubule reabsorption inhypertension.Hypertension,1999,33:694—697.14,Wang WYS,Adams DJ,Glenn CL,et al.The Gly460Trp variant ofα-adducin is not associated with hypertension in whiteAnglo-Australians.Am J Hypertens,1999,12:632—636.15,Iwai N,Ohmichi N,Hanai K,et al.Human SA gene locus as a candidate locus for essential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1994,23:375—380.16,Rowen L,Mahairas G,Hood L.Sequencing the humangenome.Science,1997,278:605—607.收稿:1999-11-07修回:2000-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