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血压发病机制

合集下载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世界各地都有很多患者。

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对于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从细胞水平到整体调节机制进行探讨。

一、细胞水平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首先可以追溯到细胞水平。

细胞水平机制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管收缩和舒张能力下降等。

1. 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异常:血管内皮细胞位于血管内膜上,能够分泌一系列调节血管张力的物质,如一氧化氮(NO)、内皮素等。

当血管内皮细胞功能受损时,其调节血管张力的能力减弱,易导致血管收缩和高血压的发生。

2. 血管收缩和舒张能力下降:高血压患者常常伴随着血管收缩和舒张能力下降的现象。

血管壁肌肉的收缩能力增强会导致血管狭窄,从而导致血液流动受阻,血压升高。

而血管舒张能力下降则会降低血管的弹性,增加了血液通过的阻力,也会使血压升高。

二、神经调节机制除了细胞水平的机制外,神经调节也在高血压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 交感神经兴奋: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状态与高血压密切相关。

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率增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一些研究还发现,长期交感神经兴奋还会影响肾脏的功能,进一步增加血压水平。

2.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这个系统是体内一种重要的调节血压的机制,当血压降低时,肾脏会释放肾素,并最终生成血管收缩剂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能够引起血管收缩,并刺激醛固酮的分泌,进一步增加血压水平。

三、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机制是指通过调控体内水盐平衡来维持血压稳定。

1. 血容量增加:体内血液容量的增加会导致血压上升。

一些慢性病、饮食摄入不当等原因都可能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促进高血压的发生。

2. 钠离子水平调节:血液中高钠离子浓度也会导致高血压。

钠离子是体内重要的电解质之一,当体内钠离子摄入过多或排泄不足时,会导致体内钠离子浓度升高,引起高血压。

综上所述,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涉及到细胞水平的异常功能、神经调节以及体液调节等多个层面。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 高血压的定义和分类1.1 定义:高血压是指静息状态下动脉血压持续升高的一种疾病。

1.2 分类:1.2.1 原发性高血压:无明确的病因,占高血压患者的大多数。

1.2.2 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引起,如肾脏疾病、内分泌紊乱等。

2. 高血压的病因2.1 遗传因素:家族史、遗传基因突变等。

2.2 生活方式相关因素:2.2.1 高盐饮食:摄入过多的钠会使血容量增加,增加心脏负担。

2.2.2 高脂饮食: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会导致血脂升高,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2.2.3 缺乏运动:缺乏体育锻炼会导致肥胖和体力下降。

2.2.4 长期饮酒:饮酒过量会导致血压升高。

2.2.5 高压、高强度的工作和生活压力。

3.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3.1 血压调节中枢失调:3.1.1 脑干和下丘脑的异常导致血压调节中枢功能异常。

3.1.2 神经内分泌异常导致血管收缩和松弛调节紊乱。

3.2 血管功能异常:3.2.1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减少一氧化氮合成或释放,导致血管张力增高。

3.2.2 血管扩张因子和收缩因子失衡。

3.2.3 血管壁结构改变:如增厚、硬化,导致血管阻力增加。

3.3 肾脏功能异常:3.3.1 醛固酮分泌增加;3.3.2 肾小球滤过率异常;3.3.3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异常。

附件:无法律名词及注释:1. 血压:指血液对血管壁的压力。

2. 原发性高血压:也称为原发性高血压或本质性高血压,是指没有明确病因可导致的高血压。

3. 继发性高血压:由其他疾病或使用药物所导致的高血压。

4.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血管壁坏死的慢性疾病,主要由脂质沉积和纤维蛋白斑块形成引起。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

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及研究进展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

高血压以血压持续升高为主要特征,导致心、脑、肾、眼等多个器官损伤,甚至危及生命。

目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但是在生活、环境、遗传等多方面的因素影响下,人体的血压调节失控所致是主要原因之一。

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1.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的失调RAAS是维持血容量和血压平衡的重要生理系统。

RAAS发挥重要作用的物质有肾素、血管紧张素和醛固酮等。

当人体遇到应激刺激时,肾素分泌增加,肾素通过作用于肾素受体刺激肾小球含球细胞释放血管紧张素Ⅰ(Ang Ⅰ)。

AngⅠ在肺内被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变为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AngⅡ通过收缩血管、增加钠保留、刺激去甲肾上腺醛固酮的分泌等作用,导致血压上升。

2.交感神经系统的过度活化当人体遭受精神紧张、情绪激动、严重疼痛等应激刺激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状态加强,被称为“交感神经过度活化症状”,也是导致高血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交感神经活性增强会直接导致心率、心输出量、外周阻力等生理参数升高,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3.内皮细胞损伤血管内皮细胞是血管壁内面的单层扁平细胞。

内皮细胞在维持健康的血管壁中发挥着重要的角色,同时也是心血管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因素之一。

内皮细胞损伤、功能异常会导致血压调节失控,从而诱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

二、高血压研究进展随着基因、心理、环境等多方面因素的发掘和研究,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方案也在不断推陈出新。

下面介绍几种高血压治疗的新方法:1.精准治疗近年来,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精准治疗被广泛研究,也成为高血压领域的有望发展方向。

通过对患者的基因信息进行分析,可以针对其中某些基因的变异特点,定制针对性治疗方案,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2.干细胞治疗干细胞疗法是目前研究的热点之一。

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各种类型的细胞,可以为多种疾病提供潜在的治疗方法。

简述高血压形成的机制 生理学

简述高血压形成的机制 生理学

高血压是一种慢性疾病,是指人体动脉血压持续升高超过正常范围的一种状态。

常见的高血压形成机制一般可以从生理学角度进行解释,下面将以此为主题进行详细阐述。

一、高血压形成的机制1. 血管阻力增加高血压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血管阻力增加。

人体血流通过血管时,需要克服血管的阻力才能流动。

而当血管阻力增加时,血流通过时受到的阻力也将增大,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血管阻力的增加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动脉硬化、血管损伤等。

2. 血容量增加正常情况下,人体血容量是相对稳定的,但是一些情况下,血容量会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饮食过咸会导致体内水分潴留增加,血容量增加,从而导致血压升高。

一些疾病,如肾脏疾病、内分泌失调等也可能导致血容量增加,进而造成高血压。

3. 心脏泵血力增加心脏是维持血液循环的关键器官,其健康状态对于血压的控制至关重要。

当心脏泵血力增加时,即心脏收缩时的力量增加,能够将血液推出体外的力量也会增加,导致血压升高。

心脏泵血力增加可以由多种原因引起,例如心肌肥厚、心脏瓣膜疾病等。

4. 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自主神经系统对于调节人体血压至关重要,其失衡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形成。

例如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会导致血管收缩、心率加快,从而导致血压升高,而副交感神经系统的兴奋有降低血压的作用。

当这两个系统失衡时,血压就可能失去正常的调节,产生高血压。

以上是高血压形成的主要机制。

除了上述因素外,高血压的形成还可能与遗传、生活方式、环境等因素有关。

二、高血压的生理学原理1. 血压的调节血压是指心脏收缩时和舒张时对动脉内壁施加的压力。

在动脉血管中,血液流动时会施加一定的压力,这就是血压。

而血压的调节是通过一系列生理机制来完成的,主要包括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局部调节等。

2. 血管的收缩和舒张血管的收缩和舒张是血压调节的重要方式。

当血管收缩时,血压将升高;而当血管舒张时,血压将下降。

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受到多种因素的调节,其中包括神经调节、内分泌调节等。

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发生机制

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引言:高血压与心脏病是世界范围内最为常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它们对人类生命健康产生了巨大的威胁。

本文将着重探讨高血压与心脏病的发生机制,并分析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一、高血压的发生机制1. 血管阻力增加:高血压患者常伴随有外周血管阻力升高,主要原因是平滑肌细胞对钙离子敏感性增加,导致血管收缩,使得动脉壁变得僵硬。

此外,内皮功能异常、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等也可能导致血管阻力增加。

2. 血容量增加:某些因素可以导致体液代谢紊乱或醛固酮分泌亢进,从而引起体内水钠潴留。

这种情况下,由于循环液总量增加,会给循环系统带来不良影响,并使得血压升高。

3. 鉴别性肾小管重吸收率增加:在正常情况下,肾脏通过调节水钠平衡来维持血压稳定。

但是,高血压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同时鉴别性肾小管重吸收机制失调,导致对水和钠的重吸收增加,从而进一步导致高血压。

4. 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交感神经兴奋和副交感神经活动减弱是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

这种自主神经系统失调会使得心率加快、心排出量增加、外周阻力和体液保留等现象产生,进而引起高血压。

二、心脏病的发生机制1. 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脏病最常见的病理基础。

它起始于内皮细胞损伤和氧化应激反应,进而导致脂质沉积、炎症反应以及平滑肌细胞增生。

动脉壁异常改变后,容易形成斑块并逐渐增大,最终导致冠状动脉狭窄和斑块破裂,引发心脏病。

2. 心肌缺血和缺氧:冠心病是心脏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之一,其主要原因是冠状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心肌缺血和缺氧。

当冠状动脉被斑块阻塞时,会导致相应区域的心肌缺血,时间过长则可能造成心肌梗死。

3. 心肌细胞损伤和纤维化:除了冠心病外,其他原因如高血压、心脏杂音等也可能导致心肌细胞损伤。

当心肌受损后,机体会产生一系列的修复反应,导致纤维组织增生和结构重建。

然而,在这个过程中出现的异常纤维化可以进一步影响心肌收缩功能,导致心脏负荷加重。

三、高血压与心脏病的相互关系1. 高血压是心脏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长期存在高血压会对心脏产生长期负荷,使其逐渐耗损。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

高血压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1、病因:主要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父母均为高血压者,其子女患病概率为50%;(2)精神和环境因素:长期的精神紧张、激动、焦虑、受噪声或不良视觉刺激等因素也会引起高血压的发生;(3)年龄因素:发病率有随着年龄增而增高的趋势,40岁以上者发病率高;(4)生活习惯因素:膳食结构不合理,如过多的钠盐、低钾饮食、大量饮酒、摄入过多的饱和脂肪酸均可使血压升高。

吸烟可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过程,为高血压的危险因素;(5)药物的影响:避孕药、激素、消炎止痛药等均可影响血压;(6)其他疾病的影响:肥胖、糖尿病、甲状腺疾病、肾动脉狭窄、肾脏实质损害等。

2、病机:(1)神经精神学说:交感神经系统功能亢进(2)遗传系统:肾性水钠潴留(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激活(4)胰岛素抵抗:胰岛素维持正常血糖的能力下降,出现継发性高胰岛素血症,使肾脏水钠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系统活性增强,动脉管壁弹性减退,使血压升高。

3、临床表现:急进型高血压(恶性高血压):有乏力、口渴、多尿等症状。

视力迅速减退,眼底有出血及渗出,常有双侧视神经乳头水肿。

迅速出现蛋白尿、血尿及肾功能不全。

缓进行高血压:(1)早期表现:早期多无症状,偶尔体检时发现血压增高,或在精神紧张、情绪激动或劳累后感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乏力、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

(2)脑部表现:头痛、头晕常见。

血压急剧升高,剧烈头痛、视力障碍、恶心、呕吐、抽搐、昏迷、一过性偏瘫、失语等;(3)心脏表现:早期心功能代偿,症状不明显,后期,心功能失代偿,发生心力衰竭;(4)肾脏表现:长期高血压致肾小动脉硬化。

肾功能减退时,可引起夜尿,多尿、尿中含蛋白、管型及红细胞,尿浓缩功能低下,出现氮质血症及尿毒症;(5)动脉变化(6)眼底改变。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致病因素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致病因素

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致病因素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被认为是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

本文将探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和致病因素,以增加对该疾病的理解。

一、病理生理机制1. 血管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高血压的一个主要机制是血管壁收缩和舒张功能异常。

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障碍和缺乏一氧化氮的生成,导致血管收缩和阻力增加。

2. 血液容量增加:高血压患者往往伴随血液容量的增加,这部分是由于体液潴留和饮食中过多的盐分摄入所致。

过多的水分和盐分会导致血液容量增加,从而增加了心脏的负担。

3. 血液黏稠度增加:高血压病人的血液黏稠度通常较高,血液流动受阻,增加了动脉血管的阻力。

黏稠度的增加可能由于血红蛋白水平升高、红细胞畸形增多以及血浆中成分的改变。

4. 肾脏功能异常:肾脏在维持血压稳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与肾脏功能异常密切相关。

肾小球滤过率降低和肾小管重吸收功能异常导致体液潴留、盐水潴留和血管收缩。

二、致病因素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存在高血压家族史的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高血压。

多种基因突变可导致血压调节异常,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基因、交感神经系统基因等。

2.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

男性在中年时更容易患上高血压,而女性在更年期后也存在更高的风险。

这可能与雄激素和雌激素对血压调节的影响有关。

3. 生活习惯: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是高血压的致病因素之一。

缺乏体育锻炼、高盐饮食、饮酒和吸烟等不良习惯都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4. 肥胖和代谢综合征:肥胖是引起高血压的常见因素之一。

肥胖患者往往伴随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

5. 精神压力:长期的精神压力和紧张状态也可能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压力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上升。

总结: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其病理生理机制涉及血管舒缩功能异常、血液容量增加、血液黏稠度增加和肾脏功能异常等。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高血压的病因及发病机制1:简介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其主要特点是持久性的血压升高。

高血压的病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方面的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环境因素、生活方式等。

2:遗传因素许多研究表明,高血压有一定的遗传倾向。

遗传因素可以通过家族史调查来获取。

一些研究发现,在高血压患者的家族中,高血压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普通群体。

家族中存在高血压患者,个体罹患高血压的风险也会增加。

3:环境因素环境因素对高血压的发生也有重要的影响。

一些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如饮食结构、生活压力、环境污染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有关。

高盐饮食是导致高血压的一个重要环境因素,长期高盐摄入会增加体内的钠离子含量,导致血压升高。

4: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原因。

长期饮酒、暴饮暴食、缺乏体育锻炼等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会增加高血压发生的风险。

此外,长期处于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也会对心血管系统产生不良影响,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5: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是非常复杂的,涉及多个生理和生化过程。

其中,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肾脏功能等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下面简要介绍几个主要的发病机制:- 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交感神经兴奋、副交感神经抑制等,导致血管收缩和心率增加,引起血压升高。

-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导致一系列的炎症反应和血管收缩因子释放,进而导致血管收缩和血压升高。

- 肾脏排钠功能减退:肾脏是控制体液平衡的重要器官,如果肾脏排钠功能减退,体内水钠潴留,会导致血容量增加,从而引起血压升高。

附件:本文档没有涉及附件。

法律名词及注释:1:高血压(hypertension): 指血压长期处于高于正常范围的一种疾病状态。

2:遗传因素(genetic factors): 表示与基因有关的各种影响、疾病或性状。

3:环境因素(environmental factors): 指生活和工作环境中的各种不同因素,如饮食、生活方式、空气质量等。

引起高血压发生的六种原因

引起高血压发生的六种原因

引起高血压发生的六种原因1、年龄与性别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升高。

据国内资料,40岁以下的发病率平均为 3.4%,40~49岁为10.2%,50~59岁为17.2%,60岁以上为24.1%。

男性高血压病患病率6.96%,女性为8.4%,女性高于男性。

一般来说,在35岁以前男性患病率略高于女性,35岁以后则女性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妊娠与更年期内分泌变化有关。

2、劳动性质不同的职业人员,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很大差别。

有关资料显示,脑力劳动为主者发病率达7.78%,体力劳动者达4.68%,而从事神经紧张度高的职业如司机、售票员,其高血压病患病率高达11.3%左右。

3、肥胖或超重研究表明,肥胖者患高血压的机会比正常人高2~4倍,减轻体重血压往往会随着下降。

若体重超过标准体重15%,应考虑减肥。

4、妊娠高血压史女性高血压病患者常有妊娠高血压史。

据国内报道,有人统计440人中有妊娠高血压病史者为172人,发病率为39.06%。

5、饮食、嗜好有关资料表明,饮食性质与高血压病的发病有一定关系。

进食肉类食品较多的人,其发病率较高,如不吃肉的48人,偶吃肉的458人,常吃肉的556人,其发病人数分别占总发病人数的4.6%、43.5%、52.9%。

而饮酒、吸烟等嗜好与高血压病发病率的关系各地报告不太一致。

6、食钠盐过多食盐量过多易引起高血压病,国内外有较多报道。

研究人员发现,北极的爱斯基摩人与太平洋一些岛上的土著居民,很少吃盐,几乎找不到高血压病人。

我国凉山彝族食盐量也较少,高血压患病率是全国最低的,而西藏拉萨的藏族因有饮盐茶的生活习惯,高血压患病率在全国最高;我国北方居民食盐量多于南方,因此高血压患病率也显著高于南方。

1、苹果含苹果酸遍、维生素A、B、C、等10多种营养素。

常吃苹果有益于嗜盐过多的高血压病人。

2、香蕉香蕉当中含淀粉、果胶、维生素A、B、C、E等物质。

所以高血压患者吃了可以很好的帮助补充营养物质。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高血压,或称为高血压症,是一种常见的心血管疾病。

随着人口老龄化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高血压的患病率不断上升,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不容忽视的威胁。

为了更好地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并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治疗措施,许多研究正在进行。

本文将介绍一些高血压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1. 遗传因素的研究近年来,许多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对家系和双胞胎研究,研究者们发现,高血压具有较强的遗传倾向。

一些特定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相关基因的变异。

这些研究揭示了高血压的遗传基础,并为个体化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2. 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的探索血管内皮功能异常是高血压发病机制的重要环节之一。

研究发现,血管内皮细胞的损伤和功能异常可以导致血管阻力的增加和血管收缩功能的失调,从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一些研究还发现,炎症反应和氧化应激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至关重要。

这些发现为针对血管内皮功能的调控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

3. 神经调节的研究交感神经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是高血压发病机制中的重要调节系统。

研究表明,交感神经过度活跃和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过度激活可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通过调节神经递质和激素水平,可以有效地控制高血压的发展。

因此,神经调节的研究对于高血压的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

4. 目标器官损伤的研究高血压使得心脏、血管、肾脏等重要器官长时间承受高压的侵袭,导致器官损伤和功能异常。

研究表明,心脏肥厚、动脉硬化、肾小球损伤等目标器官损伤与高血压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通过深入研究目标器官损伤的机制,可以寻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5. 细胞信号传导通路的研究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在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在高血压发生过程中涉及到的信号通路,如Ca2+/Calmodulin依赖激酶II、RhoA/Rho激酶等。

这些研究为开发新的干预手段提供了理论基础。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高血压,即动脉血压持续升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严重时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并影响生命质量。

研究发现,高血压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生活方式、环境因素等。

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与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和细胞因素等相关,下面将详细介绍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一、高血压的病因1. 遗传因素高血压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从家系和双胞胎研究中可以看出,高血压有较大的遗传因素。

目前已有多个高血压相关基因被发现,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的基因变异。

这些基因变异可能通过影响心血管调控系统的功能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2. 生活方式不良的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是高血压的重要病因之一。

高盐饮食、高热量饮食、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不良生活方式都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长期的高盐摄入可以导致体内钠潴留,增加血容量,引起血压升高。

而高热量饮食导致肥胖,使代谢产物增多,从而引起高血压。

缺乏运动会导致体重增加和心血管功能下降,进一步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3. 环境因素环境因素也与高血压的发生密切相关。

长期暴露在噪音、气候变化、不良工作环境等不良环境中,都可能对心血管系统产生损害,导致高血压的发生。

4. 年龄和性别随着年龄的增长,人的血管壁逐渐硬化和老化,而导致高血压的发生率也随之增加。

此外,男性一般比女性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5. 其他疾病高血压也可以是一些疾病的并发症,比如慢性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等。

这些疾病影响了身体的代谢和调节机制,导致血压升高。

二、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高血压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和机制,下面将从神经、体液调节、内分泌和细胞因素等方面介绍高血压的发病机制。

1. 神经调节机制交感神经系统对于调节血压具有重要作用。

当人体受到刺激时,交感神经会发出信号,导致血压升高。

长期的刺激会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从而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2. 体液调节机制体液调节系统包括肾脏、心脏和血管内皮细胞等。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与治疗研究高血压病是全球范围内常见的疾病之一,其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目前,我国成年人的高血压流行率已经超过了四成。

许多研究者一直在探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并且致力于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本文将就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研究作一简要介绍。

一、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目前的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是许多因素都与其有关。

它的病理生理特点包括心脏负荷增加、静脉回流障碍、肾血流减少等方面的变化。

现在,主要的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遗传因素:高血压有明确的家族集聚现象,而且有几十个相关的高血压易感基因已经被发现。

研究表明,这些基因主要涉及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到钠离子转运的多个蛋白质和途径。

2.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引发高血压的一大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主要包括饮食结构、体育锻炼、吸烟等。

研究表明,含钠量高的食品、过度饮酒、缺乏体力活动、长期吸烟等因素都诱发了很多人发生了高血压病。

3.神经调节:那些涉及心血管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神经调节,也对高血压的发生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比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和交感神经系统都对高血压的发生造成了影响。

二、高血压病的治疗研究高血压病治疗一直是临床医生的重要课题,现代医学和先进技术推动了治疗方法的不断革新。

从传统降血压药物到现代手术治疗,不同的治疗方式都有不同的效果。

1.药物治疗:降压药物是治疗高血压病最常用的方法之一。

主要的药物种类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中的抑制剂,钙通道阻滞剂,利尿剂和β-阻滞剂等。

这些药物虽然可靠,但是也有很多负面影响,比如会引起低血压和心跳过缓等副作用,所以在应用药物时应谨慎。

2.手术治疗:对于药物难以控制的患者,在残存心脏功能的情况下,外科手术治疗可以提高治疗效果。

主要的手术方法包括夹断肾上腺动脉、肾切除和胃电刺激等。

3.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的针灸、推拿、艾灸和药疗等治疗方法则可以缓解高血压病的症状。

中西医结合治疗是当前治疗高血压病的新趋势。

高血压的遗传机制与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的遗传机制与个体化治疗

高血压的遗传机制与个体化治疗引言高血压作为一种慢性代谢性疾病,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导致了许多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

随着基因组学和遗传学领域的不断发展,人们对高血压遗传机制的理解越来越深入。

同时,针对个体化治疗的重要性也逐渐被认可。

本文将介绍高血压的遗传机制以及个体化治疗的相关内容。

一、高血压的遗传机制1. 单基因突变导致的家族性高血压家族性高血压是通过单个基因突变引起的遗传疾病。

目前已经鉴定出了许多与家族性高血压相关的基因突变,如肾素-醛固酮系统中相关基因突变和交界区跨移位等。

这些基因突变会影响到盐水平衡、肾小管样细胞功能、心脏收缩等生理过程,从而导致高血压。

2. 多基因共同作用引发的多遗传因素高血压尽管家族性高血压通常由单个基因的突变引起,但大多数高血压患者并不是由单一基因突变导致的。

相反,高血压通常是由多个遗传因素共同作用引起的复杂疾病。

这些多基因共同作用涉及体内许多生物学途径和关键分子,如肾素-醛固酮系统、交感神经系统和细胞外体积调控等。

二、个体化治疗对高血压的重要性1. 基于遗传机制的诊断与预测深入了解高血压的遗传机制有助于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诊断和预测。

通过对患者遗传背景进行检测和分析,医生可以确定特定基因变异是否与高血压风险相关,并根据这些信息提供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2. 靶向治疗策略个体化治疗意味着根据每个人的特定特征来设计最佳治疗方案。

针对高血压患者,了解他们的遗传背景可以帮助医生更好地选择适合的药物和治疗方法。

例如,对于存在特定基因突变的患者,选择能够干预特定通路的药物可能会更有效。

3. 预防措施个性化了解高血压遗传机制还有助于制定个体化的预防策略。

通过识别具有高遗传风险的人群,医生可以提供早期干预措施,并建议他们采取一系列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减少风险因素等预防措施。

结论高血压是一个由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引发的复杂疾病。

深入了解高血压的遗传机制对于个体化治疗至关重要。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

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高血压病是指动脉压力在长期内持续增高,通常会引起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

其中主要的病理生理过程是动脉壁的结构和功能改变,导致动脉硬化和内皮功能损伤等。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案是非常值得关注和探讨的话题。

一、发病机制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但目前有以下几种主流的认识:1.神经体液系统调节失常:神经体液系统在调节血压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交感神经兴奋、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等体液因素的活动过度引起血管收缩、血管壁厚度增加,从而导致血压持续升高。

2.内皮细胞损伤:内皮细胞是血管内膜的首层细胞,能够分泌多种生物活性物质。

当内皮细胞功能受到损伤,如NO生成减少、内皮素和自由基等炎症介质过度产生,即可引起血管功能紊乱,从而促使高血压的发生。

3.遗传与环境因素:对于高血压患者,常常存在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作用,如肥胖、高盐、高脂饮食,适量锻炼等生活方式因素,均可影响高血压患病率的发生。

4.代谢紊乱:高血压患者通常会伴随代谢紊乱,如胰岛素抵抗、脂代谢异常等,导致高血压的发生、持续。

二、治疗方案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案一般有以下几种途径:1.药物治疗:治疗高血压病的首选方法是药物治疗。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药物有ACEI、ARB、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等。

不同类别的药物对高血压发病机制的干预不同,有些药物是通过抑制神经体液系统的分泌作用来改善高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有些药物则是通过扩张血管、减轻心脏负担、促进血流,来改善高血压病患者病情及预后。

2.生活方式管理:通过一系列的调整生活方式来治疗高血压病,包括戒烟、减肥、限制饮酒、摄入低盐、低脂肪、低糖的饮食、增加身体活动等。

此外,还需加强心理调节、睡眠质量改善等。

3.手术治疗:对于极少数对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高血压患者,可考虑使用电刺激动脉壁的手术治疗方法,即经皮血管肾血管成形术。

4.综合治疗:高血压病患者应该综合治疗,通过与医师充分沟通,在药物、手术治疗的基础上,注重生活细节的调整,并且提供系统全面的健康教育。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

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遗传决定的。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发生几率分别为3%、28%和46%.单卵双生的同胞血压一致性较双卵双生同胞更为明显。

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遗传缺陷,例如,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较之无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血细胞游离钙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且部分年轻子女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增厚,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

此种遗传缺陷正是相关基因研究的根据.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重排和表达水平的差异,亦即多个”微效基因"的联合缺陷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基础.那些已知或可能参与高血压发病过程的基因称为高血压病的候选基因,据推测可能有5~8种.2。

环境因素高血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环境因素很早就起了作用,胎儿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偏低,此种低体重婴儿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增加,即使产后增加喂养亦不能改变其8岁时的血压水平,提示已经出现持久性的疾病标记.膳食中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是国际上业已确定的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膳食中钠盐摄人量与人群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密切相关。

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9氯化钠。

国人食盐量每天北方约为12~189,南方约7~89,高于西方国家。

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人量增加29,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

0mmHg 和1。

2mmHg.我国膳食钙摄人量低于中位数人群中,膳食钠/钾比值亦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我国膳食普遍低钙,低于标准供给量800mg/d,最低人群仅300mg/d.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

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

高血压病发病机制及治疗方法高血压(hypertension)是一种以动脉血管持续升高的收缩压和/或舒张压为特征的心血管疾病。

它是世界各地老年人群中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

据统计,全球有超过10亿人患有高血压。

这个数字在未来预计还会增加,因此了解高血压的发病机制和治疗方法至关重要。

一、高血压的发病机制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导致高血压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许多基因与高血压有关,包括与肾素-衡量素系统、交感神经调节和盐处理等相关的基因变异。

具有家族史的个体更容易患上高血压。

2.代谢紊乱代谢紊乱指影响体内代谢物质平衡、堆积和分解等过程失调,最终导致高血压。

常见的代谢紊乱包括糖尿病、肥胖和脂质异常等。

这些疾病改变了体内的代谢状态,导致血压升高。

3.肾脏问题肾脏在调节体液平衡、电解质水平和血管阻力方面起着关键作用。

如果肾脏功能受损,会导致血压升高。

常见的肾脏问题包括肾小球滤过率降低、醛固酮增多和肾素-盐处理系统紊乱等。

4.神经系统问题自主神经系统是控制心率、血管张力和体液平衡的重要调节系统之一。

当神经系统发生异常时,也会导致高血压。

例如交感神经活性增加,会导致血管收缩和心率加快,从而引起高血压。

二、高血压的治疗方法1.非药物治疗(1)改变生活方式:通过健康的饮食习惯、适量的运动和有效的压力管理来降低高血压风险。

(2)限制钠摄入:减少盐分摄入可以进一步减轻高血压患者的负担。

(3)戒烟限酒:吸烟和过量饮酒可能破坏血管的健康,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

(4)减轻体重:肥胖是高血压的危险因素之一,减重可以帮助降低血压。

2.药物治疗目前可用于治疗高血压的药物包括钙离子拮抗剂、ACE抑制剂、α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等。

这些药物通过不同机制来降低血压,如扩张血管、抑制肾素-衡量素系统活性和增加尿液排泄等。

3.手术治疗对于严重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可能无效或产生严重副作用。

在这种情况下,手术干预可能是一个选择。

常见的手术方法包括肾动脉成形术、肾动脉栓塞术和交感神经阻断等。

高血压的病理原理

高血压的病理原理

高血压的病理原理
高血压的病理原理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血管收缩和血管壁增厚: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出现持久性的收缩,导致血管阻力增加。

同时,血管壁的平滑肌细胞增生和胶原纤维沉积,使血管壁变厚,从而增加了血管的阻力。

2. 血液容量增加:高血压患者的体内血液容量增多,主要是由于肾脏对钠和水的重吸收增加以及血浆肾素水平升高,导致体内水钠潴留。

3. 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高血压可以导致交感神经系统过度活跃,释放出大量的交感神经传递物质,如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导致心率加快、血压升高,进一步加剧高血压的病理过程。

4. 遗传因素:高血压的发生和遗传因素密切相关,具有家族聚集性。

已经发现多个与高血压相关的基因突变,包括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关基因、交感神经系统相关基因等。

5. 其他因素:高血压的发生还与肥胖、饮食结构不合理、缺乏运动、应激状态等一系列因素相关。

高血压的病理原理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多个生理过程和因素,但上述几个方
面是其中的主要机制。

了解高血压的病理原理,有助于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预防措施。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

高血压发病机制一、SNS↑高血压发病机制中SNS↑一般早于RAS↑1、心脏①HR↑②心排血量↑③LVH④心律失常2、肾脏①肾素分泌,RAS激活②钠水潴留(儿茶酚胺作用于肾脏α-B,钠水潴留,容量增加)③肾血管收缩3、血管①血管收缩(儿茶酚胺作用于外周血管α-B,收缩血管,阻力增加)②内皮功能障碍③管壁肥厚、重构④AS4、代谢①IR②血脂异常二、RAS↑1、循环RAS①血管收缩②醛固酮分泌增加③激活SNS④ACE2-Ang(1—7)-Mas受体轴与ACE-AngⅡ-AT1-R轴失去平衡2、组织RAS组织RAS占85%,长期效应可引起①心肌肥厚②血管肥厚③肾小球高灌注3、其它①抑制KKS,使缓激肽减少②抑制Apelin系统,使Apelin减少三、肾脏机制包括肾实质性和肾血管性1、钠水潴留2、RAS↑①血管收缩②醛固酮增加③激活SNS3、肾血管收缩①肾缺血,激活RAS②肾脏产生激肽释放酶减少,KKS受抑制③去肾性高血压:a、失去排水排钠能力b、失去排除降压物质能力4、其它①肾脏灭活降压物质能力下降,血管产生升压物质能力增强②肾小管基因突变,使钠重吸收增加四、血管机制根据Pouiselle定律,血压与心输出量的1次方在相关,与血管半径的4次方负相关,因此,血压与血管关系更密切。

血管内径轻微改变都将对血压产生巨大影响。

(血压具有复杂性,这一定律并不能完全解释血压与血管的关系)1、内皮细胞功能障碍①保护因子减少:NO、PGI2②损伤因子增加:ET-1、EDCF、TXA2、TGF-β2、血管重构①小动脉营养不良性重构:管壁厚度不变,管腔缩小。

舒张期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标志。

②大动脉肥厚性重构:管腔缩小,管壁增厚。

收缩期高血压的血流动力学标志。

3、微血管减少,组织灌注受损高血压糖尿病同时存在的可能机制五、IR50%原发性高血压存在IR,MS中更为明显。

IR是高血压糖尿病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

1、水钠潴留IR引起高胰岛素血症,使肾小管钠重吸收增强2、收缩血管高胰岛素血症刺激血管平滑肌增生,促进内皮素分泌影响内皮细胞功能,并可使血管重构,促进血管硬化3、SNS↑SNS↑致儿茶酚胺、皮质酮增加,影响糖代谢致IR,而IR又可激活SNS。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原发性高血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一)病因1.遗传和基因因素高血压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据估计人群中至少20%~40%的血压变异是遗传决定的。

流行病学研究提示高血压发病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

双亲无高血压、一方有高血压或双亲均有高血压,其子女高血压发生几率分别为3%、28%和46%。

单卵双生的同胞血压一致性较双卵双生同胞更为明显。

一些研究表明,高血压病患者存在着遗传缺陷,例如,有高血压病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较之无家族史的正常血压者,血细胞游离钙和血小板聚集率明显增高,且部分年轻子女室间隔和左心室后壁增厚,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

此种遗传缺陷正是相关基因研究的根据。

高血压病被认为是一种多基因疾病,这些基因的突变、缺失、重排和表达水平的差异,亦即多个"微效基因"的联合缺陷可能是导致高血压的基础。

那些已知或可能参与高血压发病过程的基因称为高血压病的候选基因,据推测可能有5~8种。

2.环境因素高血压可能是遗传易感性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

环境因素很早就起了作用,胎儿营养不良导致出生时体重偏低,此种低体重婴儿以后发生高血压的几率增加,即使产后增加喂养亦不能改变其8岁时的血压水平,提示已经出现持久性的疾病标记。

膳食中高盐和中度以上饮酒是国际上业已确定的与高血压发病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

膳食中钠盐摄人量与人群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血压水平和高血压病患病率密切相关。

每天为满足人体生理平衡仅需摄入0.59氯化钠。

国人食盐量每天北方约为12~189,南方约7~89,高于西方国家。

每人每日食盐平均摄人量增加29,收缩压和舒张压分别增高2.0mmHg 和1.2mmHg.我国膳食钙摄人量低于中位数人群中,膳食钠/钾比值亦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

我国膳食普遍低钙,低于标准供给量800mg/d,最低人群仅300mg/d.饮食过量摄入钙和钠,容易引起血压升高,而镁、锌、铜、钾等元素若摄入不足,也易引起血压升高。

中国营养学会1991年公布的研究成果表明,高钙、高钠饮食可能升压。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路易斯·托拜恩教授研究发现,钙和钠是通过使血管硬化和收缩血管作用加强而升压的。

如钙大量摄入,血钙含量增加时,可刺激血管收缩;钙还可增加肾素、儿茶酚胺的释放,并与交感神经及神经介质的代谢有关。

许多资料表明,镁、钾、铜、锌等元素之所以具有降压的作用,是因为:血镁含量增加时,可对血管平滑肌起扩张作用和对神经节起阻断作用,从而引起外周血管的舒张,使血压下降,同时镁还能拮抗钙对血管平滑肌的作用;锌的降压作用,则表现在锌参与多种酶的核酸及蛋白质的合成,通过抑制血管紧张素Ⅱ转换酶的活性来达到降压作用;铜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铜是机体里氧化-还原体系中极为有效的催化剂;缺铜可引起高胆固醇血症和结缔组织代谢酶活性的改变,从而引起动脉硬化;钾的降压作用主要是因为钾盐有促进胆固醇的排泄,增加血管弹力,改善心肌收缩能力等作用[14]。

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病的发生呈正相关,高钠摄入可使血压升高、而低钠可降压,高钠是中国人群高血压病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但改变钠盐摄入并不能影响所有病人的血压水平;低钾、低钙、低镁、吸烟、过量饮酒可能是血压升高的危险因素[15]。

3.精神因素紧张、愤怒、惊恐、心理冲突等社会、心理因素的不良刺激可引起强烈、反复、长时间的紧张及情绪激动和精神创伤,A型性格所有的进取心、竞争意识及时间紧迫感的特点等等上述不良的情绪因素使大脑的控制功能失调,导致下丘脑、脑垂体等皮层下血管舒缩中枢功能紊乱,造成交感神经系统过度兴奋,促使肾上腺素、血管紧张素等分泌增多,心肌收缩增强,心输出量增加,全身小动脉痉挛,周围血管阻力增强,引起血压升高[16]。

不良情绪导致大脑皮质功能障碍,兴奋与抑制过程失调,从而不能对皮层下中枢进行正常控制,当皮层下缩血管中枢形成优势灶时,就会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从而使血压升高。

细小动脉长时间痉挛导致肾脏缺血,肾素分泌增多,肾脏可作用于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Ⅰ,血管紧张素Ⅰ经肺循环,在转化酶的作用下形成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使周围小动脉更进一步痉挛,使血压升高。

同时,血管紧张素Ⅱ又刺激肾上腺皮质,使醛固酮分泌增加,加重了钠水潴留,血容量增加,使血压升高更巩固。

此外,大脑皮质功能失调还可以引起交感神经兴奋,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多,前者增加心输出量,后者促进小动脉痉挛,二者均能促进血压增高[17]。

4.体重因素国内外流行病学研究表明,约60%的肥胖者合并患有原发性高血压,肥胖使患高血压的危险性增加2~6倍。

体重每增加10kg,收缩压升高2~3mmHg,舒张压升高1~3mmHg。

在控制了其他危险因素后,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2g/m2 )BMI每增加一个单位,高血压发病的相对危险增加约10%,BMI≥24者,其发病率为BMI<24者的2~3倍[18]。

5.避孕药服避孕药妇女血压升高发生率及程度与服药时间长短有关。

35岁以上妇女容易出现血压升高,口服避孕药引起的高血压一般为轻度,并且可以逆转,在终止服药后3~6个月血压可恢复正常。

6.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OSAS)是睡眠呼吸疾病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睡眠中上气道阻塞、频繁出现呼吸不畅和呼吸中断为特征。

慢性间歇低氧可通过影响中枢神经系统某些基因的转录来调控中枢神经系统交感活性,交感神经活性增强在OSAS患者高血压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化学反射是交感神经兴奋性的一个重要调节器,OSAS患者外周化学反射敏感性异常增强,是OSAS 患者高血压形成的潜在机制。

OSAS患者对压力反射调节能力减低,压力反射异常参与了高血压的形成[19]。

研究证明,OSAS是一种可引起血压升高的原因,它可引起一过性血压升高,长期可导致持续性高血压,并增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20]。

7.吸烟吸烟可导致高血压, 并降低降压药物的疗效,当高血压与吸烟并存时, 成为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 使其患病急剧升高[21]。

吸烟引起原发性高血压发生发展是因为正常肺泡巨噬细胞在烟的刺激下可释放中性白细胞趋化因子。

将噬中性白细胞吸引到肺部,肺功能下降,进而损伤右心,右心供血的右冠状动脉亦受吸烟影响则可能导致高血压[22]。

8.行为及血型有研究表明A型行为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并对病人的预后可能产生不利作用,这可能是由于A型行为者竞争意识强、好胜心强及时间紧迫感(匆忙症),引起体内交感神经兴奋,血浆中去甲肾上腺素升高,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并且,A型行为患者易发生恼火、激动和不耐烦等不良情绪,可促进血管壁的损伤,使高血压进一步恶化[23]。

黄氏[24]认为A型行为极易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导致体内儿茶酚胺、皮质醇、肾上腺素的浓度增高,从而易患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脑动脉硬化等。

艾氏[25]研究认为高血压病患者较正常人内向、情绪易波动,并且高血压病患者焦虑和抑郁情绪明显高于正常人。

罗氏[26]认为AB血型人群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3型,其原因认为高血压病与遗传有关系,人类血型是遵循孟德基定律遗传的,ABO血型遗传基因定位于9号染色体上,AB血型者血清中无抗A、抗B凝集素,并且AB血型者性格较其他三型更易紧张,其次,AB血型易发生高血压可能与血液流变学有关。

但是王氏[27]经研究认为男女高血压者以A型血多,男性O型血者发病率低。

周氏[28]经研究发现A血型人群的高血压患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三型,提示有血型易感性。

(二)发病机制1.交感神经活性亢进在高血压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交感神经活性亢进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如从事驾驶员、飞行员、医师、会计师等职业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增高;高血压患者经l~2周休息,血压大多可降低。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约40%循环中儿茶酚胺水平升高,肌肉交感神经冲动增强,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反应性增加,心率加快。

长期的精神紧张、焦虑、压抑等所致的反复的应激状态以及对应激的反应增强,使大脑皮质下神经中枢功能紊乱,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之间的平衡失调,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其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增多,从而引起小动脉和静脉收缩,心输出量增加,还可改变正常的肾脏一容量关系,使血压升高。

2.肾素一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体内存在两种RAAS,即循环RAAS和局部RAAS.素由肾小球旁细胞分泌,可激活肝脏产生的血管紧张素原而生成血管紧张素Ⅰ,在肺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紧张素Ⅰ被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转变为血管紧张素,AT-Ⅱ在氨基肽酶作用下转变为活性较弱的血管紧张素Ⅲ,并进而被水解为无活性的片段。

AT-Ⅱ是循环RAAS的最重要成分,通过强有力的直接收缩小动脉或通过刺激肾上腺皮质球状带分泌醛固酮而扩大血容量,或通过促进肾上腺髓质和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均可显著升高血压。

此外,体内其他激素如糖皮质激素、生长激素、雌激素等升高血压的途径亦与RAAS有关。

局部RAAS存在于心脏、脑、肾上腺皮质以及血管壁,尤其大动脉之中。

除了肾素的来源仍有争论外,其他成分如血管紧张素原、ACE、AT-Ⅱ等均可在局部合成、分泌。

血管壁局部AT-Ⅱ激活平滑肌受体,刺激血管收缩以及促进交感神经末梢释放儿茶酚胺,从而使血压升高。

3.肾脏潴留过多钠盐肾脏是机体调节钠盐的最主要器官,要引起高血压,肾脏须潴留过多的钠盐。

从与肾脏有关的发病机制角度看,高血压亦可区分为肾素依赖型和水钠依赖型两大类。

前者的典型例子为急进型恶性高血压和肾血管性高血压,血压较高,血浆肾素活性(PRA)水平高,全身血管处于广泛收缩状态;后者在高血压中更为常见,不仅在各型肾实质性疾病所致的高血压中甚多见,且也在原发性高血压者中占相当比例。

根据盐负荷后诱发高血压的状况,高血压人群可分为盐敏和盐耐两类。

摄人钠盐后平均动脉压显著上升者称为盐敏性高血压。

业已证明,许多途径可诱导肾脏潴留过量摄人的钠盐,使体液容量增大,而个体对钠盐的敏感性存在明显差异,由此可解释过多的钠盐仅使一部分人产生升压反应。

4.血管重建血管重建既是高血压所致的病理变化,又是高血压维持和加剧的结构基础。

血管壁具有感受和整合急慢性刺激并作出反应的能力,其结构处于持续的变化状态。

高血压伴发的血管重建包括血管壁增厚、血管壁腔比增加、小动脉稀少以及血管功能异常。

血管壁增厚的原因一是内膜下间隙与中层的细胞总体积以及细胞外基质的增加,二是血管总体积不变但组成成分重新排布导致血管内外径缩小。

高血压血管重建包括上述这两个过程。

血压因素、血管活性物质和生长因子以及遗传因素共同参与了高血压血管重建过程。

5.内皮细胞功能受损血管管腔的表面均覆盖着内皮组织,其细胞总数几乎和肝相当,可看作人体内最大的脏器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