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概论 讲义

合集下载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师与教育学一、名词解释1、教育学:研究人类教育现象及其一般规律的科学。

2、教育现象:教育现象指人类各种教育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3、教师:受社会的委托,在学校中对学生的身心施加特定影响,把其培养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以此为主要职责的专业人员。

这就是教育学意义上所说的教师。

4、教师权利:法律上的教师权利,是指教师依法享有与教师职务相关的权利和利益,表现为国家对教师能够作出或不作出一定的行为,以及要求他人作出或不作出一定行为的许可和保障。

5、教师义务:是指法律规定的教师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束,是教师依法承担的与其职务相联的责任。

6、教师专业能力:从事教书育人活动的人所必须具备的带有教师职业特点的能力。

7、教师专业知识:教师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工作中不断探索,总结出的一套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情境知识和解决难题的知识。

二、简答题1、简要列举教育学创建时期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英国培根《论学术的价值和发展》,捷克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英国洛克《教育漫话》,法国卢梭《爱弥儿》,德国康德《康德论教育》,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英国斯宾塞《教育论》,法国爱尔维修《论人的理智能力及教育》,瑞士裴斯泰洛齐《林哈德与葛笃德》,德国福禄贝尔《人的教育》2、简要列举教育学多元化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和著作。

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前苏联马卡连柯《教育诗》,前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美国布鲁纳《教育过程》,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中国杨贤江《新教育大纲》,中国刘佛年《教育学》3、研究教育学产生与发展历史过程的意义。

研究教育学发展的历史,就是要找出教育学产生的渊源,并且揭示教育学发展的规律和各阶段的主要特点,研究并明确这些问题,可以增强研究者的自觉的主体意识,并加深对教育学自身理论的认识和建构。

4、教师专业发展的意义。

一,教师专业发展是职业特性以及终身教育时代对教师的要求。

二,教师专业发展能够激发和坚定教师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精神。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2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2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2第二节教育与个体发展教育能否对社会发生作用,归根结底,是看教育能否促进个体的身心发展,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从而促进社会的发展。

教育能促进个体的发展,同时教育也为人的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制约。

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教育作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影响人的一种活动,较之其他环境因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更能起到主导作用。

如康德所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人。

人是教育的产物。

”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为:(1)教育对个体发展作出社会性规范;(2)教育为个体发展提供知识和能力基础;(3)教育开发个体的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

个体的发展包括许多层面,社会发展是其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个体的社会发展,主要是指个体社会化的过程(即个体凭借其生理特点,在社会实践中通过学习而获得符合特定社会要求的知识、技能、习惯、价值观、态度、理想和行为模式,成为具有独特人格的社会成员并担负改造社会的职责的过程)。

教育影响个体社会化的最大特点在于它的目的性,因此,教育的影响具有较为明确的方向性。

在一定意义上,学校教育是对社会文化环境的“纯化”。

教育较之其他的环境因素更能提高系统化的各方面的基础知识,从而为个人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教育可以根据个人及社会的需要,通过一定的设计,培养和提高个体的某些技能,加速人的一般发展进程。

在教育活动中,每个受教育个体在人格、认知、性格等方面都具有差异性,经过教师的因材施教,个体的特殊才能才有可能得到发挥,个性才可能得到张扬。

二、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的特点与规律教育制约着青少年儿童发展的方向和进程,教育是发展不可缺少的外部条件。

教育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考虑青少年儿童发展的内部矛盾,要从他们身心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出发,遵循发展的客观规律。

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1)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2)发展速度的不均衡性;(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

《教育学讲义》word版

《教育学讲义》word版

第一讲教育学与教育讲授内容: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事实〔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事实:纵:教育思想、教育制度、教育理论横: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过程、教育的组织形式、教师与学生、学校领导与管理教育问题:当教育事实积累到一定程度,并被教育工作者当做一个个的"问题"提出、议论、评说、解释并寻求解决矛盾的有关问题。

教育规律:教育内部诸要素之间、教育与其他事物之间的具有本质性的联系,以及教育发展变化的必然趋势。

教育学主要揭示两大教育规律:〔一〕教育与社会发展相联系的规律〔二〕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相适应的规律二、教育学的学科性质1.教育学是一门社会科学。

2.教育学既是专门研究教育的基础理论的学科又是指导教育实践的实用学科。

3.教育学科在不断发展,形成了很多分支学科和边缘学科。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四、什么是教育〔一〕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特定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终身教育理论阐述的教育新概念教育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渗透到人的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出生家庭教育——学「学前教育——社会教育校︱普通教育↗小教︱→中育︱↘大∣职业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成人教育↗初等︱→中等︱↘高等︱特殊教育︱回归教育↓↓↓死亡〔三〕教育的科学定义1广义的教育: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锻炼人的身体的活动,都是教育。

2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目的,有系统、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技巧,发展他们的智力与体力,培养其思想品德的活动〔四〕三种教育形式之比较♦共同点:反映在教育的本质和广义的教育概念中♦区别: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①有目的、有计划自发的、偶然的自发性、偶然性教育对象大众化♦②系统性零碎的、片断的零碎性、片断性教育内容多样化♦③教育环境优越以血缘为基础,时间持久,作用显著教育方法信息化〔五〕教育的基本要素1、教育者真正的教育者必须: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理解他/她在教育实践活动中所肩负的促进个体发展及社会发展的任务或使命。

教育学概论1

教育学概论1

二、教育中的围城现象
学习时想工作,说学习没劲又挣不到钱,工作时又
想学习,因为工作无聊况且没有高学历就很难找到 体面的工作。 当了教师又觉得医生好,殊不知有许多医生正在羡 慕教师呢;而真当了医生却又觉得教师好,殊不知
有许多教师正在羡慕医生呢。就是未能珍惜现在所
拥有的。
好比是在围城内看不到城内的繁华,只看到
一、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从 语源 上 看 ,教 育 学 ( Pedagogy )一 词 是从希 腊 语 Pedagogue,即教仆派生而来的。古希腊把照料、陪送年幼 奴隶主子弟来往于学校,并帮助他们携带学习用品的奴隶 称为教仆。可见,教育学就是如何照管儿童的学问。现在, 在英语国家中,教育学已由过去使用Pedagogy逐渐转向了 使 用 Education 一 词 , 教 育 ( Education ) 和 教 育 学 (Pedagogy)几乎成了同义词,甚至已由Education取代了 Pedagogy。不过在欧洲地区,两词仍区别使用:把“教育” 理解为对儿童的培养过程,把“教育学”理解为研究教育 儿童的学问。
四、教育中的龟兔赛跑现象
龟兔赛跑,龟赢的原因分析: 第一,乌龟不停地爬; 第二,兔子偷懒,错过了赢的机会。
相对于处于兔子境地,拥有一流设备、一流环境、一流 素质的幼儿园、老师和学生来说,我们处于乌龟的境地, 我们只有执着地、默默地、毫不松懈地爬行才有可能超 过他们。
也正如此,若干年后,我们中的一些人又获取了一些新 的更高的发展机遇,而那些兔子中偷懒的兔子却因为偷 懒而被迫来到了我们乌龟曾经待过的地方。正所谓三十 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甚至现在是三年河东,三年河西啦。
指帮助他人获得知识的方法。这种方法是通过问答揭露 对方的矛盾,使之逐步达到所谓普遍性的认识。在柏拉 图的对话《泰阿泰德篇》中,苏格拉底宣称,他虽无知, 但能帮助别人获得知识,正像自己的母亲是一个产婆,

教育学概论课件

教育学概论课件
忽视个人利益和个人价值; 重人伦观念,强调师道尊严;
重“入世(仕)”,强调学以致用, 一味强调个人的内省;
第六讲 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制度概述
一、教育制度的概念;
国民教育制度:指一个国家依据其性质
制定的教育目的、方针和设置的实施机 构的总称。它包括:学前教育机构;各 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少年儿童校外教 育机构;成人教育机构及其领导机构;
教育方法 手段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内容
第三节 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形态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融为一体; 教育内容和方法简单; 教育权利是平等的;
二、古代形态的教育
学校教育成为教育的主要形式;
教育具有了阶级性;
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脱离; 学校教育发展缓慢;
三、现代形态的教育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学制: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
入学条件、学习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纵 向和横向的联系;
二、教育制度的社会制约性
生产力与科技发展水平;
社会制度;
人口; 民族文化传统;
第二节 现代学制的基本结构
程度结构; 类型结构; 专业结构; 布局结构;
第三节 当代学制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重视学前教育; 二、加强基础教育,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二、教育对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的促进作用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来巩固、完善和
发展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制造舆论来影 响一定的政治经济制度;
三、教育对一定的政治 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第三节 教育与文化间的关系
一、文化概述
文化是人创造的一切; 文化有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精神文化三部分构成; 文化具有排它性;

教育学概论讲义(二)

教育学概论讲义(二)

引言: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过程和教育方法论的学科。

本文将在《教育学概论讲义(二)》中,继续探讨教育学的相关内容。

通过对教育学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教育的本质和目标,从而为教育实践提供指导。

正文:一、教育哲学的主要观点1.教育哲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哲学的起源和发展历程3.主要教育哲学学派及其观点a.人本主义教育哲学b.实用主义教育哲学c.理性主义教育哲学d.唯物主义教育哲学e.主体主义教育哲学二、教育学研究方法与教育利益相关者1.教育学研究的方法论a.实证研究方法b.理论研究方法c.本体论研究方法2.教育利益相关者的概念与分类a.教师和学生b.家长和社会c.政府和组织三、教育目标与教育评价1.教育目标的概念和分类a.个体发展目标b.社会发展目标2.教育评价的意义和方法a.定性评价方法b.定量评价方法c.综合评价方法四、教育发展与教育改革1.教育发展的主要影响因素a.经济因素b.社会因素c.技术因素2.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策略a.课程改革b.教学方法改革c.教师培训改革d.教育管理改革五、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应用1.教育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a.发展心理学理论b.学习理论c.认知心理学理论d.社会情感心理学理论3.教育心理学在教育实践中的应用a.教学设计与安排b.学生评价与辅导c.班级管理与建设总结:通过对教育学概论的深入探讨,我们可以了解到教育哲学的各个学派观点,使我们从哲学角度更好地认识教育的本质。

同时,教育学研究方法和教育利益相关者的理解,使我们能够更具体地研究教育问题并考虑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教育目标和教育评价则指导着我们在教育实践中更加明确和有效地制定教学目标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育的发展和改革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应用,为我们提供了实现教育目标和改进教育实践的方法和策略。

通过这些学习,我们将更好地投身于教育事业中,为培养未来的人才做出贡献。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揭示教育规律三、教育学的发展(一)、教育学的萌芽1、时间:17世纪以前2、特征:(1)、人们还没有将教育现象作为独立的现象来加以研究;(2)、人们对教育现象的认识还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3)、还没有形成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教育概念体系。

(二)、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1、时间:17——19世纪2、特征(1)、教育现象作为一种独特的研究领域(2)、形成了专门反映教育规律的概念体系(3)、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4)、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5)、产生了重要的教育学家,出现了专门系统的教育学著作(三)、20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1、发展动力:传统教育学与现代教育学的斗争2、重要的教育学流派(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梅伊曼、拉伊主要观点:反对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思辩教育学体系提倡用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与方法用于教育研究形成假设、设计并实施实验、将结论应用于实践以检验实研结果教育实验不同于心理实验,是在学校与教学环境中进行的主张用实验、统计等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及智力发展水平,用实验数据作为改革学制、课程和方法的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狄尔泰、斯普朗格、利特主要观点:人是文化的存在,人类历史是文化的历史教育对象是人,因此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的过程教育过程是文化历史过程,因此应该用思辩的方法研究教育目的是将社会历史的客观文化转变为主观文化,培养完整人格(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主要观点:第一、教育即生活第二、教育即经验不断的改造第三、学校即社会第四、课程以学生的经验为中心,而不是以学科知识体系为中心第五、师生关系中以儿童为中心,而不是以教师为中心第六、教学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表现和体验,尊重学生的差异性(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教育起源于社会生产劳动教育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教育既受一定的社会政治经济的制约,又具有一定的独立性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研究教育现象的科学方法论(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鲍尔斯、金迪斯、吉鲁、阿普尔、布迪厄主要观点当代资本主义学是维护社会不平等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歧视与对立的根源教育与社会是对应的,社会政治、经济与文化制约教育目的人们已经对这种不公平麻木了批判教育学就是要揭示教育背后的利益纷争对人们进行启蒙批判教育学应该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揭示具体教育生活中的利益关系四、课程名称与历史(一)、课程名称《教育学》、《公共教与学》、《教育原理》、《教育通论》(二)、课程历史1、起源(1)、最早出现在普鲁士,康德曾四次主讲此课程,其讲义以《康德论教育》为题出版(2)、在清末引进西学的过程中,《教育学》首先在京师大学堂开设2、演变原先是关于教育的所有知识的总称。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1.2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1.2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1.2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一、西方教育学的发展苏格拉底提出了“美德就是知识”的命题,主张教育就是为了发展人的智慧,使人的道德完善。

他对教育的最大贡献是倡导问答法,后人称为“产婆术”。

柏拉图是希腊学园的创始者,《理想国》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他的教育思想主要有:(1)重视教育的作用。

认为教育既是改变人性的手段,又是建立和巩固“理想国”的工具,主张教育由国家管理,由国家规定统一学制;(2)强调早期教育。

主张胎教,重视游戏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主张让儿童在做游戏、学唱歌、听故事中受教育;(3)主张德、智、体、美和谐的教育;(4)提倡发展学生“探究事物本质”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的主要代表作为《政治学》,他重视教育的作用,主张教育应由国家负责,受国家控制,但反对女子受教育。

在西方教育史上,亚里士多德最早提出教育应适应人的自然发展的思想,是教育史上第一位划分教育年龄分期并提出相应教育主张的教育家,他把人从出生到21岁划分为三个阶段:(1)第一阶段:从出生到7岁,为家庭教育,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儿童的身体;(2)第二阶段:从7岁到14岁,进入国家办的学校,接受和谐的教育,以情感道德教育为主;(3)第三阶段:从14岁到21岁,以智力教育为主,主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理智灵魂。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思想家主要有:意大利的维多利诺、荷兰的伊拉斯谟、英国的莫尔、法国的拉伯雷、蒙田等,他们的主要思想有:(1)提倡以人为中心:(2)要求重视人的世俗生活和世俗享受的意义;(3)强调人的价值,歌颂人的伟大,要求维护“人的尊严”;(4)提倡人的“自由意志”,重视发展人的个性。

人文主义思想家的教育思想有:(1)培养生气勃勃、身体强健、知识丰富、智力发达、勇敢进取和积极参加现实生活的人;(2)主张打破学校的等级限制,扩大教育对象,兴办多种学校;(3)在教学内容上,大力提倡体育,重视培养儿童的审美能力和道德情操;(4)主张扩大学习内容,增加自然、物理、地理、历史等;(5)在教学方法上,要求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特征和个别差异,采用直观教具,发挥学习积极性。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教育学概论ppt课件
教育全球化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教育全球化成为一种趋势。 各国教育应加强交流与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理 念和实践经验,促进教育的共同发展。
教育本土化
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本土化也显得尤为重要。在吸 收国际先进经验的同时,应关注本国、本地区的特点 和需求,发展具有本土特色的教育体系,以更好地服 务本国、本地区的发展需要。
为了实现个性化教学,需要采用多元 化的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堂教学 外,还应采用线上教学、实践教学、 协作学习等多种模式,以满足学生不 同的学习需求和个性特点。
智能教学技术可以为个性化教学提供 有力支持。通过大数据分析、人工智 能等技术手段,可以精准分析学生的 学习情况,为教师提供更加科学、个 性化的教学方案和策略。同时,智能 教学技术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个性 化、精准的学习资源和辅导。
教育社会学
总结词
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与社会相互关系的学 科,主要关注教育与社会结构、文化传承、 个体社会化等方面的关系。
详细描述
教育社会学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研究教育 的社会功能、社会价值和社会影响,探讨教 育与社会变迁、文化传承、阶级、性别等方 面的关系。它还涉及到教育制度、教育组织 、教育政策等方面的研究。
05
教育学的跨学科研究
教育经济学
总结词
教育经济学是研究教育领域中的经济现 象和问题的学科,主要关注教育资源的 配置、投入与产出的经济分析。
VS
详细描述
教育经济学运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 究教育领域中的成本、收益、效益等问题 ,旨在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教育的 经济效益。它还涉及到教育政策、教育财 政、教育产业等方面的研究。
THANKS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
全球教育资源的共享是教育全球化的重要体现。通过互联网技术,可以实现全球范围内教 育资源的共享,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教育学讲义(完整版)

引言概述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学科,它包括教育的基本原理、教学方法、教育体系、教育管理等各个方面的内容。

本讲义旨在系统概述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并提供教育实践中的指导原则。

本文将从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这五个大点展开详细阐述。

正文内容1.教育的定义1.1教育的概念和特征1.2教育的目标和意义1.3教育的类型和层次1.4教育的主要环节和过程1.5教育与其他社会实践的关系2.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1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2.2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2.3儿童、青少年和成人的教育特点与需求2.4学习理论与教育实践的连结2.5教育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互动关系3.教学理论与方法3.1教学理论的发展与演变3.2教学方法的分类和特点3.3教学设计与教学活动的关系3.4教学策略与学生学习风格的匹配问题3.5创新教育方法的实践与应用4.教育评估4.1教育评估的概念和意义4.2教育评估的目的与要求4.3教育评估的类型和方法4.4教育评估与课程改革的关系4.5教育评估结果的运用与反馈5.教育管理5.1教育管理的概念和内涵5.2教育管理的目标与职能5.3教育机构的组织结构与管理模式5.4教育管理中的决策与领导5.5教育管理的现代化与创新总结本文综述了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包括教育的定义、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教学理论与方法、教育评估以及教育管理等方面。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阐述,有助于读者深入理解教育学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为有效的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切实有效的管理,才能实现教育目标的有效实施。

希望本讲义能成为读者的重要学习资料,为教育工作者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同时,也希望读者继续深入学习和实践,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育学讲义1

教育学讲义1
6. 1975,苏联赞科夫《教学与发展》,提倡实验教学,强调教学应走
美国杜威主张实用 主义教育学,
“教育即生 长”“在做中学”; 针对赫尔巴特的三
中心提出新的三 中心: 以学生为
中心,以经验为中 心,以活动为中心。
以线带点!
柏拉图:国本、 社会本位主义
教育观点
夸美纽斯: 《大教学
论》,构建学科基本 框架和内容
时就能作诗,但后来由于他父亲没有及时教育,使他到十二、三岁时写的诗就不如
以前了,到20岁左右,则“泯然众人矣”。
补充:信息技术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三章 教育规律、教育原则和教育艺术
学习要点:理解、识记 教育规律 1. 教育规律的概念:内外本质联系(填空、选择) 2. 教育关系是教育规律的载体。 3. 教育与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本质必然关系是基本教育规律。
D.人格尊严权
例:结合教育规律原理说明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提示:教育的着眼点,人的身心发展特性之个体差异性对教育 的制约,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必然关系,教育原则之个性原则,如何 培养个性。
补充: 学生的社会地位
1.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的核心精神。体现了 儿童的身份和法律地位,体现这一精神的基本原则;儿童利益最佳原则;尊 重儿童尊严原则;尊重儿童观点原则;无歧视原则。
教育的过程。 a.前制度化教育:前制度化教育没有形成一定的制度。 b.制度化教育: 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17-19世纪末,资本主义国家建立近代学校系统。 ✓ 制度化教育:主要指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 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并且除了普通的学术性学习以外, 还包括适合于全日制职业技术训练的许多专业课程和机构,制度化教育 指向形成系统的各级各类学校。

教育学概论

教育学概论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概论第一节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含义广义:狭义:二、教育的属性本质属性:社会属性:三、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媒介(教育影响):四、教育的基本功能促进个体社会化:促进个体个性化:五、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六、教育的历史发展(一)原始社会的教育原始性随意性非独立性(二)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1、奴隶社会(学校的出现)①国外:斯巴达的教育特别重视军事教育雅典的教育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

(三艺:哲学文法修辞)②中国:中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六艺”:礼、乐、射、御、书、数.2、封建社会①在欧洲封建社会里,形成了僧侣封建主和世俗封建主(贵族)两个阶层,因而出现了两种类型的教育:教会学校和骑士教育。

教会学校教育的内容是三科(文法、修辞、辩证法)四学(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柏拉图),合称“七艺”。

骑士教育的内容为“骑士七技"(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下棋、吟诗)。

②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学校大体分为官学和私学两种。

唐朝的官学中由中央直接设立的学校有“六学二馆”。

在地方设立的学校有:州学、府学、县学.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就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五经”和“四书”。

(三)现代教育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1、教育终身化2、教育民主化3、教育个性化4、教育信息化5、教育国际化第二节教育学及其产生与发展一、教育学的发展概况(一)萌芽阶段中国:《论语》《学记》西方:苏格拉底“产婆术”《雄辩术原理》(二)独立形态阶段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洛克《教育漫画》裴斯泰洛齐自然的法则全面的、和谐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三)20世纪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凯洛夫《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四)当代教育学理论新发展1、布鲁纳美国教育家结构教学论发现学习2、赞科夫苏联教育家高难度高速度理论知识起指导作用理解学习过程使所有学生都得到一般发展3、瓦根舍因范例教学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教育与人的关系1、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内发论外铄论多因素论2、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3、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差异性二、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促进与制约)教育与政治文化教育与生产力教育与文化第三章教育的目的与制度一、教育目的的概念:1、教育的目的广义:狭义:2、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的方针: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1、教育目的制定依据社会个人制定者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个人本位论社会本位论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无目的论四、教育制度教育制度的含义五、教育制度的发展史六、现代教育制度单轨双轨分支第四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专业化二、教师职业的特点三、教师的职业素质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五、教师专业化发展的途径六、现代学生观七、现代师生关系第五章课程一、课程的含义广义:狭义:二、课程的结构课程计划课程标准教科书三、课程的设计1、课程的目标设计制定依据:社会知识个人层次结构:三维目标2、课程的内容设计含义:根据课程目标逻辑编排组织知识体系和经验体系3、课程的内容组织直线式与螺旋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第六章教学一、教学的定义二、教学过程(一)教学过程的性质(二)学生掌握知识的基本阶段(三)教学过程中处理的几种关系三、教学规律四、教学原则五、教学方法六、教学组织方式七、教学评价分类原则和方法第七章德育一、德育的含义二、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三、德育过程与规律四、德育原则五、德育的途径与方法第八章班主任一、班级与班级管理的概念二、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模式三、班集体的概念、特征四、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五、班主任工作的任务六、班主任工作的内容与方法第九章教育研究一、教育研究的方法(一)、教育观察法自然状态下有目的观察(二)、教育调查法问卷调查(三)、教育实验法人为干预(四)、行动研究法(教师与专家组成团队,整个研究都在教育行动中进行)(五)、教育叙事研究法(以叙事、讲故事的方式开展)描述:有意义的校园生活、教育教学事件发掘背后的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六)、个案研究法(某一个个体或群体)(七)、教育随笔。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1

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1

上海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概论笔记讲义2.1第二章教育与发展教育与发展的关系,包括两方面,即教育在人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第一节教育与社会发展一、教育与经济经济对教育的决定作用:(1)生产力水平决定了教育发展的水平;(2)经济基础决定了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3)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结构、内容与手段;(4)经济体制决定着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社会形态与相应的教育特征社会形态教育特征原始社会教育没有阶级性,具有民主性、平等性,人人平等地接受教育,教育还没有从生产和生活中分化出来成为专门的活动,教育手段主要是口耳相传。

奴隶社会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教学人员,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教育内容开始分化。

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等级森严,注重思想控制,教育内容长期保持不变。

随着教育对象、规模、种类的扩大和增多,初步形成较完整的教育体系。

资本主义社会学校教育制度系统化、严密化,普及义务教育达到一定年限,教学内容空前丰富,对思想的控制隐蔽化。

社会主义社会倡导教育平等化和教育机会均等,实施一定年限的普及义务教育,教育内容强调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统一。

社会经济发展的程度制约着教育普及的程度,决定了教育发展的速度。

经济的发展会引发教育结构的变化,主要体现为: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比例;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比例;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专业类别和比例;高等教育的层次、招生比例和数量等。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经济发展以扩大规模为主要任务,需培养大量技术工人,专科学校和职业技术学校得到较大规模的发展;随着我国经济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对人才要求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专业培训形成一定规模,高等职业教育应运而生。

学校中传授的知识必须反映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随着经济的发展,学校课程的门类需要不断增减,课程结构需要不断调整,教学内容需要不断更新。

经济发展决定了多种教育形式的产生,决定了先进手段在教育中运用的质与量。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讲义

教育学原理第一章 教育学概述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1、揭示教育规律2、科学地解释教育问题3、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教育学的萌芽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①对象方面,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1623年英国哲学家培根首次在科学分类中将教育学划分出来,意味着教育问题已经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②概念和术语方面③研究方法方面④结果方面,出现了系统的教育学著作,如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1806年出版,标志教育学已经成为一门独立学科)⑤组织方面,产生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1776康德年在哥尼斯堡大学开始讲授教育学,这是教育学列入大学课程的开端3.二十世纪以来教育学的发展(简答)出现了分化与综合两大趋势表现在①教育学研究的问题领域日益扩大②教育学研究基础和研究模式的多样化③教育学日益分化,形成了初步的教育学科体系④教育学研究与教育实践的关系日益密切⑤教育学加强了自身反思,形成了教育学的元研究⑥教育学的若干基本问题⑦教育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本土化与国际化、科学性与价值性关系问题四、20世纪以来主流的教育派别1.实验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梅伊曼、拉伊等;基本观点①反对思辩教育学;②提倡将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应用到教育研究;③提出教育实验提出假设、进行实验和确证三个基本阶段;④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提出将实验数据作为教育改革的基本依据2.文化教育学代表人物德国的狄尔泰、斯普朗格和利特等基本观点①人是一种文化的存在,教育的对象是人,因此教育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②教育研究既不能采用思辩的方法也不能采用实验的方法,而只能采用精神/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解和解释的方法③教育的目的就是通过文化培养完整人格,教育的主要方法是“唤醒”和“陶冶”3.实用主义教育学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即生活②教育即经验的改造③学校即社会④课堂组织应以儿童的经验为中心;师生关系要以儿童为中心;教学过程要重视学生自己的独立发现和体验,尊重学生发展的差异性 评价主动性,系统地位.教师主导作用4、马克思主义教育学代表观点①教育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在阶级社会中有阶级性②教育起源于生产劳动 ④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不仅是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③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⑤教育受社会的制约,但有其独立性并反作用于社会5.批判教育学代表人物:美国的鲍尔斯、金蒂斯、阿普尔、法国的布厄迪尔代表观点①资本主义学校教育是维护现实社会的不公平、造成社会差别和对立的根源②学校教育的功能就是再生产出占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意识形态、经济结构与文化关系③教育现象不是中立的和客观的,而是充满利益纷争的④教育理论要采取批判的态度和方法6.制度教育学代表人物乌里等基本观点①教育学研究要以教育制度作为优先目标②教育制度造成教育实践中的官僚主义、师生和行政人员疏离的主要原因③教育的目的是帮助完成预想的社会变迁,这就要求要做制度分析④教育制度的分析不仅要做显性的分析,也要对隐形的教育制度作分析第二章 教育的产生与发展一、教育的概念1.“教育”定义的类型美国教育学家谢弗勒探讨了三种定义方式,即“描述性定义”“纲领性定义”和“规定性定义”,任何一种教育的定义都是这三种定义的结合;广义的教育是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所有活动;狭义的教育是指学校教育,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更狭义的教育指思想教育活动2.教育的内涵和外延从内涵来说,本质 无论何种教育的定义都承认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从外延来说,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来对教育进行分类;二、教育的结构与功能1.教育的结构(1)教育活动的结构内①教育者,是指能够在一定社会背景下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体化活动的人②受教育者,是指教育活动中从事学习的人;不同人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不同人有不同的学习背景或基础;不同人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不同;不同人对于自身学习行为反思和管理意识与能力不同③教育影响,是形式(教育手段、教育方法、教育组织)形式和内容(教育内容、教育材料)的统一(2)教育系统的结构。

《教育学》讲义DOC

《教育学》讲义DOC

目录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章我们要深刻认识教育学……………………………………一、教育学的涵义…………………………………………………二、教育学研究的对象……………………………………………三、教育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四、教育学产生发展的三个阶段…………………………………五、国内外最早的教育专著………………………………………六、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时间、代表人物和著作…………七、教育学研究的方法、名称、特点……………………………八、学习教育学对教师的意义……………………………………第二章我们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一、怎样认识和理解教育?………………………………………二、教育的意义……………………………………………………三、教育的理想……………………………………………………第三章我们要树立主体性的学生观………………………………一、人性观的理解与把握…………………………………………二、正确把握新世纪的学生观……………………………………三、正确理解和把握新世纪的学习观……………………………第四章我们要树立教师专业化的观念……………………………一、教师专业化的理解……………………………………………二、教师的专业发展………………………………………………第五章民主、科学、开放的课程观………………………………一、课程意义………………………………………………………二、课程结构………………………………………………………三、课程标准………………………………………………………四、课程资源………………………………………………………第六章发展、交往、生成的教学观………………………………一、教学的原理……………………………………………………二、教学的方法……………………………………………………三、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观………………………………………第七章新课程要求我们树立旨在促进发展的评价观……………一、教育评价的意义………………………………………………二、教育评价的类型与方法………………………………………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第八章以校为本的研究观…………………………………………一、校本研究的认识………………………………………………二、校本研究的基本要素…………………………………………三、校本研究的过程、方法与成果………………………………第二部分基本练习及答案……………………………………………《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一)………………………………………《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二)………………………………………《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三)………………………………………《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四)………………………………………《教育学》强化训练题(五)………………………………………《教育学》强化训练题(六)………………………………………第三部分模拟训练及答案……………………………………………《教育学》模拟题(一)……………………………………………《教育学》模拟题(二)……………………………………………第一部分基础知识要点第一专题教育学概说复习(学习)指导一、教育学的涵义教育学是以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认识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和指导教育实践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概论—讲义

教育学概论—讲义

教育学概论——教师资格证书(华师大上课复习材料)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关于对教育的理解:1、《学记》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2、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

3、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4、教育的广义狭义之分:广义: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和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之为教育。

狭义:主要是指学校教育。

5、本书所指的教育有以下几个基本内涵:其一,教育受社会制约。

其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

”,这是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

其三,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6、教育的三个形式:1)非形式化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与生产生活过程混为一体的自然状态的教育。

2)形式化教育:有相对稳定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有专门的教育设施和较为规范的教育内容。

3)制度化教育:是指学校制度、课程设置、考试制度越来越完备,教育的育人功能和筛选功能越来越重要。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一)古代教育1、学校教育制度按性质分为官学、私学、书院三种。

1)官学: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建元五年,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在长安立太学。

2)私学: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

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

私塾:儿童的启蒙、识字教育。

经馆:对象多为成年人,常用教学方法(汉代)叫转相传授。

3)书院:萌芽于唐末,正式形成于宋代。

4)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2、学校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3、选士制度1)三种选士制度: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2)科举制:我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

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正式创立。

(二)近代教育1、新式学堂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教育概论课件 第一讲 第一节教育的涵义(1)

教育概论课件 第一讲  第一节教育的涵义(1)

本人对现代教育的几个理解:现代教育以学生 个体主体性发展为目的;既重视人文教育,也 重视科学教育;追求教育的平等、民主,具有 普及性、世俗性、终身性等特征…… 。
终身教育(lifelong education)这一概念由联合国教 科 文 组 织 成 人 教 育 局 局 长 法 国 人 保 罗 ·朗 格 朗 , 在 1965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持召开的成人教育会 议上正式提出。它是指在人的各阶段中所受各种教 育的总和,它具有民主性(普及性)、形式多样性、 所受教育的连贯性与一致性、尊重个人发展的自主 性等特性。
由上可知,什么是教育,至今还没有一致的看法。出现这 种情况,主要是基于以下的原因:第一,定义者的哲学观、 价值观以及逻辑方法的不同,对教育的认识和解释也就不 同,人们总是从某一视角提出对教育的理解。第二,社会 科学和人文学科的实验和定量研究尚不成熟,人们对某一 概念下定义主要是根据经验事实和历史事实。由于不同主 体的经验和对历史事实的把握和理解可以存在很大的差异, 因此,根据经验和历史事实来界定某一概念便很难得到一 个统一的定义。第三,不同的时代对教育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利益集团的人群对教育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因此,教 育本身的内涵和外延是不一致的,这就决定了人们对教育 的理解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变化。第四,不同民族、不同 国家的历史变迁、文化背景不同,从而对教育也就有不同 的认识。
再如,现在人们通常所说的现代教育泛指发达国 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现实存在的思想和现状。
从特定涵义来考察教育而理解现代教育的还有 其他一些认识。
例如,所谓现代教育乃是教育者以大生产性和 社会性(其核心是阶级性)相统一的内容,把 受教育者社会化以使其能适应现代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相统一的现代社会人的活动。
第三种观点,认为现代教育是和传统教育相对应的概 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育学概论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中国古代,“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尚未涉及教育的具体内涵。

☺东汉许慎对于“教”、“育”的解释是:“教,上所施。

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明确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活动,目的在于使人为善。

☺18世纪中叶法国自然主义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主张通过儿童自己的活动,使其身心按自然进程得到发展和完善。

☺19世纪中叶英国实证主义教育家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的“未来生活之准备”。

☺20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认为,教育就是生活本身,主张“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之不断改造”。

☺广义的教育,指增进人们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的活动;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以培养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教育的基本内涵:(1)教育受社会制约;(2)“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学校教育的本质特征,也是学校教育区别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广义教育的最重要标志);(3)教育是由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共同参与的双边活动。

☺教育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在其发展过程中,从形式上看,大体经历了非形式化教育 形式化教育 制度化教育三个阶段。

一、中国教育的发展演变☺“自有人生,便有教育”,指的是自然状态的非形式化教育。

☺大约在公元前3000年前后的原始社会末出现了学校的萌芽,萌芽时期的学校称“成均”和“庠”。

☺中国古代学校教育按其性质分为官学、私学和书院三种。

官学指由官府举办并管辖的学校中央官学由朝廷直接办理的学校西周国学,汉代太学,唐代国子学,元、明、清的国子监等地方官学按行政区域在地方设置的学校西周乡学,汉代郡国学,唐代府州县学,元代路学及社学,明清府州县学及卫学等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于建元五年在长安立太学,设五经博士,又于元朔五年,为博士置弟子,标志着中国古代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以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为主要职能的大学正式建立。

公元前141年,蜀郡太守文翁大力兴学,促进当地的文明与发展,史称“文翁兴学”。

中国的私学始于春秋时期。

孔子所办的私学在当时规模最大,成绩最突出,对后世影响最大。

私学按其程度和所教授的内容,分为私塾和经馆两类:(1)私塾是对儿童的启蒙教育,主要是识字教育;(2)经馆是对成年人的教育,主要学习儒家的经学著作。

汉代经馆常用的教学方法“转相传授”,类似于西方的“导生制”,时间上早了1600多年。

书院是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机构。

书院之名始出现于唐朝,宋朝书院已出现官学化倾向。

明朝的东林书院,提倡“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清末实行“新政”,光绪二十七年,清政府下令全国各地书院分别改为大中小学堂,书院开始向近代新式学堂转变。

书院作为古代官学、私学并行的一种教育机构,对我国封建社会后期学术文化发展以及人才培养,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书院的特点有:(1)既从事授徒讲学又开展学术研究,教育与科研密切结合;(2)重视学术争辩和切磋,开展不同学派间的交流,体现学术自由、“百家争鸣”的精神;(3)重视学生自学,提倡独立研究,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治学的能力;(4);课程设置较为简约,学生可根据各自兴趣和爱好,选学有关内容;(5)师生关系融洽。

☺中国奴隶社会时期的学校教育内容可概括为“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种科目,其中“礼”与“乐”为政治伦理和艺术教育;“射”与“御”为军事体育教育;“书”与“数”为基础文化知识教育。

六艺教育是一种德智体美诸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中国封建时代,学校教育内容主要是“五经”、“四书”。

“五经”指儒家的五种经典:《诗》、《书》、《礼》、《易》和《春秋》(我国现存的第一部编年史)。

汉武帝建立太学后,五经便被确认味我国封建社会学校教育的内容。

“四书”包括《大学章句》、《中庸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由南宋著名教育家朱熹编撰。

元朝皇庆二年,规定科举考试以“四书”取士,从此“四书”成为科举考试的标准答案和各级学校必读的教科书。

☺东汉灵帝光和元年设立于洛阳鸿都门的鸿都门学,是中国也是世界上第一所文学艺术专科学校,它的教育内容是诗、赋、书画。

☺中国古代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培养统治阶级所需的治学人才,学校培养的人,必须经过选士制度的考核、选拔才能实现教育目的。

中国选士制度,先后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三种形式。

察举制又称乡举里选制,确立于西汉,它是由地方根据一定的科目和标准在自己所管辖的范围内考察和选拔人才,向朝廷推荐,经皇帝亲自考试策问,根据其成绩授以不同的官职。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开始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曹魏政权。

九品中正制与察举制的主要区别,在于将人才选拔权从地方官转移到由中央政府任命的中正官手中,有利于中央政府的巩固。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种选士制度。

从隋炀帝大业二年设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正式创立,到清光绪三十一年,宣布废止科举制,历时1300年之久。

科举制的优点:(1)重视士人的学识和才干,平民及其子弟也能参加,使选拔人才较为客观公正;(2)将选士和育才紧密结合,有利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3)经过层层考试选拔,使许多优秀人才进入统治阶层,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相对提高了官吏的文化素养,有利于政权的巩固和社会的稳定;(4)在世界范围内,采用考试方法来选拔官吏,中国的科举制是首创。

☺中国近代第一所新式学堂是1862年设立的京师同文馆。

☺19世纪90年代洋务运动期间所设立的新式学堂,大致分为三类:(1)外国语学堂;(2)军事学堂;(3)技术实业学堂。

☺1901年清政府实行“新政”,下令全国各地书院都改为学堂。

1905年又下令废科举、兴学堂,新式学堂在全国各地大量涌现,成为中国教育的主体。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由国家颁布并实施的学制有三部:(1)癸卯学制;(2)壬子 癸丑学制;(3)壬戌学制。

癸卯学制又称“奏定学堂章程”、“1904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部新学制。

该学制实行“五四五”制,即小学堂五四分段,初等小学堂5年,高等小学堂4年;中学堂5年一贯制。

癸卯学制以日本明治时期学制为蓝本,以日本教育为媒介,全面引进西方教育制度,促进了我国新教育的发展,加速了科举制度的废除和封建教育制度的最终解体。

癸卯学制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学制正式建立。

壬子 癸丑学制又称“1912-1913年学制”,是中国近代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学制。

辛亥革命后在蔡元培主持下制订。

该学制实行“四三四”制,即小学四三分段,初等小学4年,高等小学3年;中学4年一贯制。

壬戌学制又称“新学制”、“六三三学制”、“1922年学制”,由北洋政府颁布。

该学制小学采取“四二”制,即初等小学4年,高等教学2年;初中采取“三三”制,即初中高中各3年。

壬戌学制是近代中国实施时间最长,影响最大,最成熟的学制,它是以美国学制为主要蓝本,结合本国国情创造的。

其特点有:(1)富有灵活性和弹性;(2)根据儿童年龄分期划分教育阶段;(3)兼顾学生的升学与就业;(4)加强职业教育。

☺清政府于1905年12月设立学部,作为统辖全国教育的中央教育行政机构。

学部最高长官为尚书,首任为荣庆,内设五司:总务司、专门司、普通司、实业司和会计司。

☺省级教育行政机构的设立始于1904年,名为学务处或学校司。

1906年4月,清政府规定各省设提学使司作为各省专管教育的行政机关。

☺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公布了《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确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新学制。

该学制小学实行5年一贯制,1953年改为“四二”制;中学实行“三三”制。

该学制体现了:(1)“学校向工农”的方针;(2)“教育为国家建设服务”的方针;(3)重视成人教育的特点。

教育学概论讲义(上海教师资格培训材料)☺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教育进行了一系列重大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就:(1)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扫除青壮年文盲的工作取得历史性进展;(2)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迅速发展;(3)高等教育规模稳步扩大;教育体制和教学改革逐步深化,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有了提高;(4)教育法规体系基本框架已初步形成。

☺1999年初,国务院批转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在普通教育方面,该行动计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基础上,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有步骤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全国人口受教育年限达到发展中国家的先进水平。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西方教育的发展过程☺古希腊教育以斯巴达教育和雅典教育为代表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把奴隶主贵族子弟培养、训练成为体格强壮,受过严酷军事体育锻炼的武士。

斯巴达重视女子教育,女孩同样要受体操和军事训练。

雅典的教育目的不仅是要把奴隶贵族子弟训练成为身强力壮的武士,还要成为有一定文化知识的商人和能言善辩的社会活动家和政治家。

雅典教育教育除了重视体育、军事训练和道德教育之外,还注意智育和美育。

在西方社会,雅典最早形成体育、德育、智育、美育和谐发展的教育。

雅典的教育制度,既有公共教育,也有私人教育。

☺共和早期的古罗马教育以农民—军人教育为主要特征,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主要形式。

共和后期的古罗马教育存在两种学校系统:希腊语学校和拉丁语学校。

☺西欧中世纪早期教育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教会学校几乎是唯一的教育机构,僧侣是主要的教育者。

这个时期的教会学校大体分为:修道院学校、座堂学校、堂区学校。

☺“三艺”:文法、修辞学、辩证法;“四艺”: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伦理,两者总称“七艺”。

☺西欧中世纪早期世俗教育的形式:骑士教育(主要)和宫廷学校(不普遍)。

骑士教育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家庭教育,主要教育内容为“骑士七艺”,即骑马、游泳、投矛、击剑、打猎、奕棋和吟诗。

以军事教育、宗教教育和封建道德教育为主,轻视文化知识学习。

宫廷学校的教育内容主要是“七艺”,教学方法主要采用教会学校盛行的问答法。

☺西欧中世纪晚期出现了中世纪大学、城市学校和行会学校。

中世纪最早的大学是11世纪中期建立的意大利萨莱诺大学。

中世纪大学已形成自治的特点,并已初步形成了学位制度。

城市学校是一种世俗性学校,是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而设立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