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环境、 常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练习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环境问题(教师版)
“荒漠化、水土流失、森林和湿地的破坏与保护”等生态环境问题是高考重要命题点。
以区域分布图为背景材料,考查生态环境问题的分布、危害、成因与治理,是重要考查方向。
考向1 环境问题[模拟诊断]精准扶贫是指针对不同贫困区域环境、不同贫困农户状况,运用科学有效程序对扶贫对象实施精确识别、精确帮扶、精确管理的治贫方式。
图为我国西南少数民族聚居区局部地形图,甲、乙两县为国家级贫困县。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为该地区的脱贫,政府规划建设一条地方性公路,最合理的选择方案为A.①B.②C.③D.④2.据图分析甲县精准脱贫不适宜采取的措施是A.合理开发煤炭资源B.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C.大力发展旅游业D.整体移民搬迁3.两县在脱贫发展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环境问题有①过度开发导致煤炭资源枯竭②破坏植被,加剧土壤盐碱化③引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④大气污染和水体污染加重命题趋势专题十二××环境问题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D2.D3.C【解析】1.题意表明,政府规划建设这条地方性公路是为了该地区的脱贫,因此该地方性公路应尽可能多的连接居民点,改善当地的交通条件,从而带动更多的人口脱贫。
图中①、②、③方案只是连接了两个县城,沿途几乎没有连接其它聚落,排除A、B、C。
图中④方案中途连接多个聚落,利于该地区脱贫,D符合题意。
故选D。
2.图中显示,甲县境内为煤炭资源分布,合理开发煤炭资源,让当地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提供就业机会,增加居民和财政收入,有利于脱贫,排除A。
图中显示,甲县境内多山,平地较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发展当地经济,可以根据地形特点发展立体农业,有利于当地脱贫,排除B。
当地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民族风情独特,山区景观优美,适宜发展旅游业,通过大力发展旅游业增加居民收入,利于当地脱贫,排除C。
整体移民搬迁不太现实,且成本过高,不利于保护当地民族文化特色,选项D符合题意。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生态环境保护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考点分析:生态环境保护一、考试内容(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2)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3)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4)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二、考查方式常以综合题的形式呈现。
多以现实生活实例为载体,考查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三、考点分析1.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荒漠化发生的基本过程如下图所示3.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土地荒漠化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北京冬春季节会遭到沙尘暴袭击的原因:位于华北地区,离冬季风的源地比较近,冬春季节风力强劲;西部和北部地区是我国的黄土高原和内蒙古地区,这些地区地表有大量的松散沉积物,冬春季节,在强劲的西北风吹拂下,这些松散沉积物就形成了沙尘暴的物质来源,而北京位于西北风的下风向。
4.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四、考点训练1.青藏高原北部海拔4000多米的祁连山区,发育了典型的湿地和高山草甸生态系统,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种群。
祁连山区蕴藏着35亿吨优质煤,其中木里煤田探明储量占青海全省的87.3%。
近年木里矿区煤炭的开采给当地生态环境造成破坏,青海省政府责令煤炭企业限期恢复矿山生态环境。
下图为木里矿区分布示意图及矿区景观图。
指出木里矿区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主要危害,并提出矿区生态修复采取的可行性措施。
【答案】危害:破坏植被,加速土地荒漠化;破坏河流水源地,造成水体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
措施:禁止露天开矿;及时回填矿坑,恢复矿区植被;恢复已破坏的湿地系统;加强宣传,提高人们的生态意识;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解析】木里矿区位于青藏高原,这里生态环境十分脆弱,煤炭开采会造成植被破坏,加速土地荒漠化;木里矿区附近还是大河的源头,开采煤炭会破坏河流水源地,造成水体污染;破坏生物多样性。
2020学年高中地理第三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同步
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学习目标定位] 1.了解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主要生态问题的现状,理解它们的成因。
2.掌握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
一、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原因生物物种减少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的速度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快,生物物种灭绝、退化a.乱砍滥伐森林b.对野生动植物的过度捕猎、砍伐及非法贸易c.①环境污染破坏生物生存环境d.大量引入的②外来物种同土生物种竞争栖息地和食物③森林资源破坏全球平均每年损失1800万~2 000万公顷森林,尤其是④热带雨林损失严重a.林木砍伐b.林地⑤开荒和开矿c.⑥薪柴采集d.大规模⑦放牧e.空气污染,尤其是⑧酸雨污染⑨湿地减少面积⑩急剧缩小,退化严重a.⑪土壤侵蚀导致进入河流的泥沙增加b.⑫引水灌溉、河道截流改向导致湖泊、沼泽水量减少c.⑬围湖、围海造田d.环境污染e.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⑭湿地植被破坏1.什么是外来物种入侵?它对我国生态环境会造成哪些主要危害?答案外来物种入侵指进入某个地区的外来物种打破了原地区的生态平衡。
主要危害有:①生态系统被破坏;②生物多样性的丧失。
二、我国不同区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典型分布地区森林破坏严重东北林区、⑮西南林区次生盐渍化⑯华北地区、东北平原水土流失⑰黄土高原地区和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以及云贵高原部分地区土地荒漠化西北地区和⑱南方低山丘陵地区思考2.森林有哪些生态功能?植被破坏会造成哪些主要生态问题?答案森林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方面具有巨大的价值,被称为“大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环保作用:净化空气、吸烟滞尘、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保护农田、调节气候、美化环境、减弱噪声、为野生动物提供栖息地等多方面。
植被破坏一是森林面积锐减:①珍稀动植物减少、灭绝;②生态系统恶化;③环境质量下降;④水土流失;⑤旱涝等自然灾害加剧。
二是草原退化:①草原的植物种类成分变化;②降低草场的生产能力;③破坏草场的动植物资源;④出现土地荒漠化。
江苏省郑集高级中学城区校区2020届高三地理二轮复习 学案12 专题十二 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与
学案12 专题十二 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与调配编写:张艳梅 审核:薛大勇 批准: 日期: 姓名: 班级:【学习目标】1.理解自然资源的开发条件和措施 2.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 【重难点】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和影响【教学过程】学 生 活 动 教师备课考点1 区域自然资源开发【检查预习】1、能源资源开发的分析思路①基础好⎩⎪⎨⎪⎧资源:储量大、分布广、质量好、厚度大等开采条件:埋藏浅、露天开采等②拉动强⎩⎪⎨⎪⎧位置:距消费市场近等市场:市场广阔③有保证:有便利的交通运输条件等2.资源枯竭型城市经济转型的分析思路 (1)衰落原因资源枯竭,环境恶化;土地、劳动力价格上涨;传统产业衰落。
(2)转型措施①实行战略性转移。
这类城市一般随资源开发而兴起,随资源枯竭而衰落,应注重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②发展第三产业。
例如,以旅游业为龙头,带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③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多种产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大力发展城市 经济。
如,从资源主导到科技主导、从开发矿山到开发旅游。
④绿化、美化环境,治理环境污染。
【质疑探究、成果展示】1.(2019·南通等七市高三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河南省地矿局在河南省偃龙地区探明煤炭储量5.5亿吨,在其下部还发现 2.4亿吨超大型铝土矿,大部分埋深不到500米,厚度在1.5~10.8米之间,三氧化 二铝含量在55%~65%之间。
在该矿床附近还有耐火粘土矿约5 400万吨、铁矾土矿约 1.7亿吨、硫铁矿约1.8亿吨等矿藏分布。
材料二 下图为河南省偃龙煤田位置图。
(1)归纳该地矿产资源的主要特点。
(2)简述该地发展炼铝工业的主要有利条件。
(3)分析该地可持续开发利用矿产资源的有效途径。
考点2资源的跨区域调配【检查预习】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分析思路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原因资源的地区分布差异;资源的地区供求关系差异调入地资源紧张的原因本地资源少;消耗量大(工农业发达,人口密集);利用不合理(浪费、污染)解决资源短缺的途径开源节流(资源跨区域调配,寻找替代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防治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资源调配线路区位条件稳定的资源供应和市场消费能力;新建线路短、施工难度小、建设成本低、安全系数高;对沿线自然环境的影响小2.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的影响经济效益可从输出地和输入地两个地区分别考虑。
2020 地理 二轮复习 专题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治理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治理【考情分析】【知识精讲】1.生态环境问题的判断方法(1)根据材料中的关键词判断材料中出现“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材料中出现“植被破坏”、“过度樵采”等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材料中出现与“围湖造田”类似的词语,则可能出现的生态问题是湿地破坏等。
(2)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如果试题以区域图为切入点,先要进行区域定位,通过区域环境特征判断环境问题。
具体如下:干旱、半干旱草原区土地荒漠化(3)根据统计图表要素判断 通过分析图表所包含的地理要素来判断,如果图表材料显示的是耕地面积和湖泊、河流面积变化,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湿地面积减少;如果显示的是森林与河流含沙量的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如果显示的是放牧数量与植被疏密关系,则可能表示的生态问题是荒漠化等。
2.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原因⎩⎪⎨⎪⎧ 自然原因⎩⎪⎨⎪⎧ 地形海拔、起伏状况、封闭状况等气候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土壤土壤组成、肥力、质地等植被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河流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人为原因:包括当地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3.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措施(1)针对自然因素的措施根据环境问题产生的自然原因,从减弱或消除自然因素对环境问题产生影响的角度分析对策。
例如,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地形坡度有关,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修筑梯田、平整土地等措施减少水土流失的发生。
(2)针对不合理人类活动的措施改变不合理的人类活动,顺应自然规律。
例如,毁林开荒—退耕还林;围湖造田—退耕还湖;陡坡垦荒—立体农业;农业结构单一—多种经营。
(3)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措施把环境治理和经济发展结合起来,才能从根本上治理环境问题。
例如,我国南方丘陵山区,要治理水土流失,最好的措施就是发展立体农业;我国牧区的荒漠化治理,除了规定合理的载畜量外,还要加强人工草场建设;我国东北林区,除了保护森林外,还要加强森林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等。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高中地理】高中地理知识点: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主要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表现:
1、资源短缺
(1)产生:人类向环境索要资源的速度少于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造速度。
(2)表现:水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及能源短缺。
(3)典型事例:华北平原用水紧绷,非可再生资源遭遇耗竭。
2、生态破坏:
(1)环境问题:包含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生物多样性增加等。
(2)成因:自然植被遭破坏;生物的生存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
(3)典型事例: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中国荒漠化趋势与沙尘暴,和古巴比伦王国的小时;大熊猫、华南虎、藏羚羊等日益减少。
3、环境污染:
环境问题
成因
典型事例
大气污染、水污染、土坡污染
工业“三废”和有毒人体身心健康的农药任一排放量
泰晤士河的悲剧
固体废弃物污染
生产、生活中大量的垃圾任意堆放
街道垃圾的任一堆满
嗓声污染
交通、工厂等
噪声―无形杀手
放射性污染
放射性物质泄漏
前苏联切尔诺贝利核电站外泄
海洋污染
各类污染物排人海洋
渤海湾赤潮、日本水误湾事件、墨西哥湾石油泄漏。
2020年高考地理(湘教版)一轮复习讲义:专题十二 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
专题十二环境问题与区域生态环境建设概念辨析荒漠化、石漠化、盐碱化1.荒漠化由于人类过度的经济活动,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类似沙漠景观的环境变化过程,荒漠化主要出现在气候干旱的草原和沙漠边缘的绿洲地区。
2.石漠化在喀斯特地貌区,由于人类破坏植被导致流水侵蚀加剧,造成表土流失,基岩裸露,其直接后果就是土地资源的丧失。
3.次生盐碱化土壤次生盐碱化一般产生于蒸发旺盛的干旱、半干旱地区(我国位于季风区,降水变率大,地处半湿润地区的东北平原、华北平原等地,有较严重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现象)。
其产生过程是:在地势低洼地区不合理灌溉→排水不畅,地下水抬升至土壤层→蒸发旺盛,水中盐分在土壤表层不断积累。
华北平原次生盐碱化最严重的季节是春季(降水少,气温高,风大,蒸发旺盛),而江淮地区则出现在7、8月(伏旱,降水少,蒸发旺盛)。
原理方法我国不同地区的生态问题成因及防治措施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题形成原因防治措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气候干旱,多大风;过度樵采、过度放牧、过度开垦;水资源利用不当生物固沙,恢复自然植被;合理利用水资源发展种植业、林业、牧业;控制人口增长东北地区黑土流失夏季降水较多,黑土地的开垦实行秸秆还田,保持土壤肥力;保护湿地,减少沼泽地的开垦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渍化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强;大水漫灌,地下水位上升改良灌溉方式,建立现代化的排水系统,采用农业化学措施续表地区存在的主要生态问形成原因防治措施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降水集中且多暴雨;土质疏松,易被冲刷;高原地形,坡度大;毁林开荒;开矿(煤矿)植树种草,退耕还林;矿区土地复垦东南丘陵水土流失,导致红漠化春夏季多暴雨,冲刷土壤;丘陵山区,坡度较陡,更易侵蚀;能源短缺,乱砍滥伐植被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立体农业;解决山区能源利用,如山区小水电,农村沼气等云贵高原水土流失,导致石漠化降水多,流水侵蚀强;山地地形,坡度大、土层薄;植被破坏、陡坡开垦禁止陡坡开垦,退耕还林一图胜千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分析思路1.危害对当地、周边地区的危害应从自然生态、社会经济两方面分析。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要点——环境保护
2020年高考地理复习要点——环境保护考点一环境与环境问题(加试)一、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1)环境问题概念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环境问题分类①原生环境问题。
②次生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生态破坏。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与危害(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对环境的影响原因工业生产资源的大量开发利用向自然环境索取的资源日益增多,排放到环境中的“三废”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产生众多化学物质产生固体废弃物人口的高速增长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不断扩大环境污染加剧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增多科学技术的进步军事武器的破坏力大幅度提高火药的发明和核能的开发许多动物濒临灭绝猎捕工具的改进威胁人类健康产生电子产品垃圾(2)危害:①威胁生态平衡;②危害人体健康;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类型主要原因危害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不断增强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酸雨污染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推进危害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腐蚀建筑物;某些情况下还直接损害人体健康臭氧层破坏人类大量排放氟氯烃等物质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危害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1)植被破坏①危害:不仅损坏了区域自然景观,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②典型地区:热带雨林地区。
(2)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造成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在内的所有生物物种不断消失。
(3)水土流失的危害:损失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破坏了土壤结构。
(4)荒漠化①原因: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造成的土地退化。
②危害:使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影响社会经济发展。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
【高中地理】高考地理答题规范与增分策略: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1.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一般形成过程成因:一是自然原因引起的生态灾难,例如气候变化、重大灾害造成的生态问题;二是人为原因造成的,例如由于人类过度向环境索取物质和能量,造成某一类要素减少,导致生态问题。
2.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促进作用保护措施:一是预防潜在的生态问题,二是积极治理已经出现的生态问题,三是保护生态环境,合理利用生态环境。
3.三大生态问题:石漠化,水土流失,荒漠化(1)石漠化:发生地――我国的云贵高原,两广丘陵地区(亚热带湿润,喀斯特地区)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坡度山壁②土层肤浅③降水多样,夏季降水强度大人为原因:①过度采伐②毁林垦荒③陡坡垦荒。
(2)水土流失:黄土高原为例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黄土土质疏松②降水集中,且多暴雨③植被覆盖率低人为原因:①毁坏植被――农牧业方式的改易,营造宫殿,樵采,战争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③砖厂中不特别注意环保④人地矛盾注重。
(3)江南丘陵:红色荒漠外力作用――流水侵蚀作用自然原因:①降水强度大且集中,多暴雨②地形复杂,地表起伏大③河流水系发育,侵蚀能力强人为原因:①毁林垦荒②滥砍滥伐,过度樵采③人地矛盾注重(4)荒漠化:西北地区为例外力作用------风蚀促进作用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地表疏松多沙质沉积物③大风日数多且集中④生态环境脆弱人为原因:①过度樵采②过度耕作③过度农垦④水资源的利用不当⑤工矿交通建设中不特别注意环保⑥人地矛盾注重(5)土壤侵蚀的防治措施:生物措施:退耕还林还草,植树种草,营造经济林工程措施:修筑水库,修成梯田,淤地坝农牧业措施:等高耕作,使用有机肥,适时耕作,舍饲养畜。
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范文2020年新人教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1/ 7问题考点 07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 1.荒漠化的防治重点及措施荒漠化的危害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区域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荒漠化的防治内一是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二是扭转正在发展中的容荒漠化土地的退化,三是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荒漠化的防治原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则水、治碱(盐碱)、治沙相结合的原则荒漠化的防治重治理已遭沙丘入侵、风沙危害严重的地段,因地制宜点地进行综合整治耕作区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壤的盐渍化合理利用水荒资源漠牧区草原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化干旱的内陆地区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的又要顾及下游生态环境的保护对绿洲外围策的沙漠边缘封沙育林和利用生物措地带措施和工程措生物措干旱地绿洲前沿营造乔、灌木相施施构筑防护施区的绿洲地带结合的防沙林带体系建立农田防护绿洲内部林网,组成一个多层防护体系工程措施缺乏水资源的地区利用柴草、树枝等材料,在流沙地区设置沙障,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挡沙丘前移现有林地应该作为防护林的一部分,不能再毁林开荒调节农、绿洲边缘的荒地林、牧用地与绿洲之间的灌草之间的关系地带不能盲目开垦,主要用于种树种草,发展林业与牧业对已经造成荒漠化的地方应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采取综合措施,多途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的途径:营造薪炭林、兴建沼径解决农牧气池、推广省柴灶等区的能源问题控制人口增长控制人口过快发展,提高人口素质,建立一个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生态系统,对荒漠化的防治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了一批融科学实验、治理和开发利用于一体的防荒漠化防治的现状治荒漠化实验推广站,创造出生物固沙、沙地飞播造林种草等许多成功的治理措施。
我国政府先后实施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防沙治沙等多项生态环境治理工程 2.水土流失的危害 (1)造成土壤肥力降低,甚至表层土壤流失殆尽;3/ 7(2)给农业带来巨大的影响和危害; (3)使河道淤塞,河流资源难以开发利用; (4)地下水位下降,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5)环境质量变差,生态平衡遭到严重破坏。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与环境问题
变式训练2】下图为“ 【变式训练 】下图为“我国部分地区主要 环境问题分布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环境问题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乙丙 甲乙丙 丁所示的 环境问题 依次是: 依次是
森林锐减 、 水土流失 、 酸雨危害 、 水体污染
(2)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 并直接威胁生物多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加剧全球气候变暖 样性的环境问题是 森林锐减 (3)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试分析南方地区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山区面积广,地形坡度大; 降水丰富, 答 : 山区面积广 , 地形坡度大 ; 降水丰富 , 暴雨集中;植被破坏。 暴雨集中;植被破坏。 (4)防治酸雨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防治酸雨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 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 减少矿物能源使用量,减少酸性气 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 体的排放量;开发利用新能源;提 高能源利用效率; 高能源利用效率;对酸性气体进行 综合利用 。
生态破坏则主要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 而 生态破坏则主要是 由于人类不合理的生产 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 使环境退化, 活动导致环境的破坏 , 使环境退化 , 从而影 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 。 二者的联系主要表现 在两个方面: 在两个方面 : 一是这两种环境问题都会给人 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 二是环境污染问 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影响 ; 题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 题还会衍生出许多生态问题 , 如二氧化硫的 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 产生酸雨, 对森 大量排放会导致大气污染 , 产生酸雨 , 林生态系统、 林生态系统、鱼类生存环境等造成破 坏。
(2009·海南 海南)26.(10分)根据图中信息及所 海南 分 根据图中信息及所 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
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总结高考地理中,环境保护是一个重要的考点,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也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紧密相连。
以下是对高考地理环境保护考点的详细总结。
一、环境问题的类型与成因(一)生态破坏1、森林破坏:主要是由于滥砍滥伐导致森林面积减少,影响了生态平衡,加剧了水土流失和生物多样性减少。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开垦等是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会导致土地沙化和沙尘暴等问题。
3、水土流失:在地形起伏较大、植被破坏严重的地区,如黄土高原,容易发生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
4、土地荒漠化:主要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开垦、水资源不合理利用等是其主要成因。
(二)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煤等排放的污染物是造成大气污染的主要原因,如酸雨、雾霾等。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导致水体富营养化、水质恶化。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渣的不合理堆放等,会使土壤受到污染,影响农作物生长和食品安全。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等大量堆积,不仅占用土地资源,还可能产生有害物质污染环境。
(三)资源短缺1、水资源短缺:人口增长、工农业用水增加,以及水资源的浪费和污染,导致水资源供需矛盾加剧。
2、能源短缺:随着经济的发展,对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而传统能源的储量有限,同时新能源的开发和利用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和成本问题。
3、土地资源短缺: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不断扩张,导致耕地面积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一)生态保护1、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提高森林的生态功能,如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
2、草原保护:合理控制载畜量,实行轮牧制度,加强草原的管理和保护。
3、水土保持:采取工程措施(如修建梯田、鱼鳞坑等)和生物措施(如种植植被)相结合的方法,减少水土流失。
(二)环境污染治理1、大气污染治理:推广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等;加强工业废气的治理,提高排放标准;控制汽车尾气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生态环境问题
高考地理基础知识:生态环境问题⑴ 马尔代夫(瑙鲁)面临的环境问题: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有被淹没的危险 .⑵ 火地岛(新西兰南北二岛)面临的环境问题:臭氧层被破坏,臭氧层空洞扩大,太阳紫外线辐射增加.⑶ 赤潮问题: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春夏温暖李节,风和日丽;洋流缓慢,水温较高;封闭海湾。
(这是赤潮发生的外因)人为原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业废水、农业生产中的废水都含有大量的有机物、重金属、无机盐;生活污,水未经处理流入江河、湖泊,汇入大海,使近海水体中氮和磷的含量过剩,造成海水富营养化,(这是赤潮发生的根本原因)易发生赤潮的区域:珠江口、渤海、杭州湾、长江口、南海的海口湾等。
易发生赤潮的时间:赤潮易发生的时间段为5—10月。
⑷ 全球变暖对全球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① 引起海平面上升,对沿海低地国家及地区构成直接威胁;② 引起世界各地区降水和干湿状况变化,进而导致世界各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⑸ 酸雨带来的影响:① 酸雨使河湖水酸化,影响鱼类生长繁殖,乃至大量死亡;② 使土壤酸化,危害森林和农作物生长;③ 腐蚀建筑物和文物古迹;④ 危及人体健康。
⑹ 减少酸雨根本途径:减少人为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的排放⑺ 水土流失问题:黄土高原、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季风气候降水集中于夏季,多暴雨;② 地表植被稀少;③ 黄土土质疏松(黄土高原)。
人为原因:植被的破坏;不合理的耕作制度;开矿。
治理措施:① 压缩农业用地,建设稳产高产农田;② 扩大林、草种植面积;③ 改善天然草场的植被,适当压缩牲畜的数量,提高牲畜质量;④ 开矿时有计划的存放表土,并大力开展土地复垦工作;⑤ 小流域综合治理。
带来危害:① 海水富营养化,浮游植物繁盛,使鱼类窒息、中毒死亡,② 危害人体健康,③ 影响海洋旅游业。
⑻ 荒漠化问题:西北地区(新疆、青海、内蒙等地)产生的原因:自然原因:① 全球变暖,蒸发旺盛;② 处于内陆地区,降水少;③ 鼠害,蝗害。
2019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十二 环境、 常考点一 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练习
常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2018·泰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沙粒粒径及移动高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
该地区在机械固沙(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米/秒增至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在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比种树效果好的原因。
(4)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简析其原因。
答案(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
原因:弋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2~7厘米高度内输沙量最大,以跃移为主。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种草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机械阻沙,土壤湿度增加,紧实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关键原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高考地理二轮复习 专题十二 选修部分 考点36 环境保护
考点36 环境保护1.环境与环境问题(1)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①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人类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向环境排放废弃物的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就产生了环境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巨大的人口压力,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
②环境问题的危害(具体环境问题具体分析),威胁生态平衡,危害人类健康,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①全球性的大气环境问题。
②森林锐减——滥砍滥伐、森林火灾、酸雨导致全球森林面积急剧减小。
③水体污染——人类生产和生活污水污染陆地水体和海洋。
④土地荒漠化的面积扩大——气候变化和人类不合理的经济活动等因素造成土地退化。
⑤生物多样性遭破坏——森林被毁和草原遭破坏、环境受污染以及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大量捕杀致使许多生物种群濒临灭绝。
⑥垃圾污染及危险废物转移。
(3)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2.自然资源保护(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①矿产资源问题:矿产濒临耗竭原因:消费矿产资源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矿产资源的供需矛盾突出。
②土地资源问题:耕地减少和退化、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地盐渍化。
原因:自然原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人为原因——人口增加超过土地的承载能力、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等。
③水资源问题:淡水资源短缺。
原因:人类能够使用的有效淡水资源量是有限的,有限的淡水资源在陆地上分布很不均衡,不合理的开发与管理,导致水污染和水浪费现象严重。
(2)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和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①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以能源为例:煤炭、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是重要的非可再生资源,也是人类目前主要利用的能源。
②应对非可再生资源耗竭人类应采取的相应措施(以能源为例)措施:开源、节流、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
发展多元化结构的能源系统(开发利用新能源);采用科学的方法开采能源,提高能源的利用效率;跨区域调配能源;调整产业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
高中地理第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课件
高中地理第章: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保护第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1. 引言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世界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既与人类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也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滥用有关。
本节课将介绍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类型,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 生态环境问题的常见类型生态环境问题包括多个方面,常见的类型有:2.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当前最紧迫的生态环境问题之一。
地球气候系统受到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影响,导致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事件频发等。
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经济和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2.2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多样性丧失是由于人类活动导致物种灭绝和生物多样性减少的问题。
过度砍伐森林、过度捕捞、生境破坏等都是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的重要原因。
2.3 水资源污染水资源污染是指由于工业、农业、城市生活等活动产生的废水直接或间接排放到水体中,导致水体污染的问题。
水资源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污染对人体健康和生态平衡造成严重威胁。
2.4 土地退化土地退化是指土壤质量和生产力下降的现象,包括土地水土流失、沙漠化、盐碱化等。
过度放牧、不合理农业开发造成的土地退化是生态环境问题的重要原因之一。
3.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原因:3.1 经济发展压力现代社会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往往导致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消耗,造成生态环境问题。
人们为了满足经济需求,过度开采矿产资源、砍伐大面积森林,导致生态系统破坏。
3.2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导致资源需求量增加,进而加剧对自然环境的压力。
人口增长引发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过程,这些过程不可避免地会导致大量的废水和废气排放,严重污染环境。
3.3 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对环境造成了巨大压力。
过度消费和大量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废物和污染物,对空气、水和土壤造成损害。
同时,不可持续的生产模式也使得资源利用效率低下,导致资源浪费。
高考地理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专题1
高考地理第二节环境问题的产生及专题12020.031,对可持续发展理解,正确的是A.可持续发展主要是环境保护 B.社会可持续发展是条件C.公平性则是指同代人.代际人之间,不同国家之间对可持续发展所尽义务公平D.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全球整体协调和国际合作2,局部的环境问题这所以能够扩大甚至蔓延全球,其原因是①自然界的大气.水.地表物质不断运动循环②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和渗透③一个地区环境的改变.会使全球所有地区环境随之改变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是主要的.明显的,差异性是次要的.不明显的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 ②④.3,酸雨及臭氧减少,造成的危害的共同点是A.对建筑物都有腐蚀作用 B.都会使土壤,河湖酸化C.都会危害人体健康,危害森林 D.都会使气温升高,全球变暖4,下列关于环境问题与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A.自然灾害不属于环境问题 B.环境问题都是人为原因引起的C.环境问题包括自然灾害 D.自然灾害包括环境问题5,臭氧层称为地球生物的天然保护屏障,是因为A.反射了太阳光中紫外线辐射 B.散射了太阳光中紫外线辐射C.衍射了太阳光中紫外线辐射 D.吸收了太阳光中紫外线辐射6,环境污染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重大威胁,各种污染数不胜数。
下列名词与环境污染无关的是①温室效应②赤潮③酸雨④光化学烟雾⑤臭氧空洞⑥潮汐⑦大脖子病⑧富营养化⑨克山病⑩泰姬陵汉白玉上的斑点A.②⑥⑩ B.④⑦⑧ C.①③⑤ D.⑥⑦⑨7,下列国家中,水土流失最严重的A.哈萨克斯坦 B.日本 C.尼泊尔 D.美国8,广东省从2000年6月1日开始禁止使用红砖,主要原因是A.红砖生产成本高 B.红砖质量差C.为了保护土地资源 D.为了保护大气环境9,中国北方一些大城市附近地区,春季频发扬沙天气的主要原因是A.高压脊过境,下沉气流“冲击”地表,造成就地扬沙B.裸地面积扩大,急行冷锋经过,导致近程扬沙C.西北的沙漠有充足的沙源,盛行风产生远程扬沙D.热岛效应导致强烈的对流,使高空的沙尘降落10,下列地区与其发生的生态破坏搭配正确的是A.黄土高原-荒漠化 B.内蒙古草原-水土流失C.华北平原-土壤盐碱化 D.长江三角洲-水源枯竭11,国际社会最为关注的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是指①全球变暖②臭氧层破坏③城市的“热岛效应”④酸雨危害⑤矿物燃料燃烧时向大气中大量排放二氧化碳A.①②③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12,读下图,填出图中(1)(2)(3)(4)(5)所表示的内容:13,下列地理现象可能影响全球环境的是A.黄土高原水土流失 B.东太平洋赤道附近表层海水温度异常C.中南半岛湄公河水质污染 D.华北平原土壤次生盐碱化14,环境问题的本质是A.环境污染问题 B.生态破坏问题 C.发展问题 D.环境伦理观问题15,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A.禁止燃烧矿物燃料 B.严格控制汽车尾气的排放C.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D.研究煤炭中硫氧化物的开发利用16,下图是我国历史时森林植被遭破坏地区分布图,读图回答(1)-(3)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常考点一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的产生及解决措施(2018·泰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研究风沙流,对防治流沙扩张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某地区沙漠化严重,某科考队研究该地区的风沙流时发现:随着粒径的增大,沙粒运动方式依次为悬移、跃移和蠕移(图甲);沙粒绝大部分集中在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沙粒粒径及移动高度随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输沙量与风速、下垫面密切相关(图乙)。
该地区在机械固沙(用麦草扎设草方格沙障)的基础上配合生物固沙(在草方格中种草),防治流沙扩张效果显著,距沙床面10厘米的高度内输沙量趋近于0。
(1)简述风速从16米/秒增至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风沙流发生的变化。
(2)判断风速在16~20米/秒时,该地区戈壁0~10厘米高度内沙粒最主要的运动方式,并说明理由。
(3)分析防治流沙扩张时种草比种树效果好的原因。
(4)该地区采用机械与生物固沙后输沙量锐减,简析其原因。
答案(1)输沙量总量增加;沙粒粒径变大;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减小,2~10厘米高度内输沙量增加;最大输沙量出现的高度上移。
(2)跃移。
原因:弋壁以风力侵蚀和搬运为主,多为粒径较大的沙粒,不易悬移;0~2厘米高度内输沙量较小,蠕移比重较低。
2~7厘米高度内输沙量最大,以跃移为主。
(3)风沙集中在距沙床面0~10厘米高度内,草的高度足以防风阻沙;草的生长耗水量较小,成活率较高,维护成本低;种草不易造成地下水位下降问题。
(4)沙障和植被覆盖地表,增大地表粗糙度,近地面风力锐减;根系固沙,机械阻沙,土壤湿度增加,紧实度增加,起沙阻力增大。
关键原理区域生态环境问题成因的分析方法(1)自然原因①地形原因(地形类型、地势起伏状况等);②气候原因(热量条件、降水条件、风力、风向等);③土壤条件(土壤组成、肥力等);④植被原因(疏密状况、季节变化等);⑤河流原因(流量大小、侵蚀强度或沉积强度等)。
(2)人为原因农业结构、居民能源消费结构、生产技术、政策导向等。
(2018·山东济宁期末)浑善达克沙地位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20世纪80年代,该地区出现众多风蚀坑,坑边发育有植被覆盖的沙丘,研究发现风蚀坑规模不断扩大。
2000年以后,该地区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旅游业。
下图示意某风蚀坑及坑边沙丘等高线分布。
据此完成1~2题。
1.据图推测( )①风蚀坑边界西移②风蚀坑边界东移③沙丘高度增加④沙丘高度降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2.为防止风蚀坑规模扩大,可在该地区( )①风蚀坑内设置沙障②营造常绿阔叶林③控制越野自驾游④种植耐旱农作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①③答案 1.B 2.D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积沙区边界在东侧远超过风蚀坑边界,说明此地盛行偏西风,风沙向偏东方向运动造成积沙区边界向东移动,风蚀坑边界东移,②正确;随着风沙继续向东运动,从图中等高线图可看出东侧有一小山丘会阻挡偏西风,使得风力减弱携沙能力降低,沙尘大量沉积,所以沙丘高度会逐渐增加,③正确。
第2题,该地位于西北地区,没有常绿阔叶林分布;该地位于风沙侵袭严重地区,应种植固阻流沙的植被,因环境恶劣,农作物存活率低。
在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沿等高线修筑水平沟,可以拦截坡地上部降雨径流,防治水土流失。
水平沟的设计和修筑需依据坡面坡度、土层厚度、土质和雨量而定。
下图为某地水平沟景观。
据此完成3~5题。
3.最适宜大规模修筑水平沟的地形区是( )A.东南丘陵B.云贵高原C.东北平原D.黄土高原4.在陡坡、雨量大的坡地修筑水平沟时,应使( )A.沟距大、沟深而窄B.沟距小、沟深而窄C.沟距大、沟宽而浅D.沟距小、沟宽而浅5.在每一条水平沟内,每隔5~10米,会留一道高度为沟深1/2~1/3的土挡,其主要目的是( )A.减少沟内水的流动B.增加沟埂的稳定性C.减少修筑的工程量D.方便沟谷上下通行答案 3.D 4.B 5.A解析第3题,由所给材料修筑水平沟的地区应在“覆盖层较厚、坡度较大的坡地”可知,东北平原地势平坦,故C错误;东南丘陵和云贵高原地区土层较薄,而黄土高原地区土层较厚,坡度较大,故D正确。
第4题,由材料可知,修建水平沟的作用是削减地表径流,通过多个水平沟分散地表径流,从而降低流速和流量,增加下渗,进而减少流水侵蚀,保护水土。
坡度越陡的地区降水后流速越快,从而需要修建更多的水平沟用以削减地表径流,即缩小沟距;水平沟越深蓄水能力越强,坡度越陡,水平沟应该修建的越深;水平沟越宽越不利于降低流速,削减径流,故B正确。
第5题,由材料可知,水平沟的作用是减弱地表径流,从而减少流水侵蚀,水平沟内修建土挡(沟深1/2~1/3)进一步减弱了水流的速度,增加水的下渗,从而减少流水侵蚀;土挡位于沟内,对沟埂的稳定性影响不大,可以通过在埂上植树种草提高稳定性,故B错;修建土挡增加了工程量,故C错误;沟谷沿等高线修建,主要减少水流的上下通行,故D错误,所以A正确。
地表坡面分散的地表径流称为坡面径流,坡面径流侵蚀力的大小与地形、土壤和植被等因素密切相关。
地形(坡长、坡度和坡形)控制坡面流水冲刷速度和冲刷量。
研究坡面径流侵蚀能为有效保护区域生态环境提供重要的决策性依据。
图a表示坡面受雨面积和坡度的关系,图b表示侵蚀强度和坡度的关系。
据此完成6~8题。
6.地形与坡面侵蚀强度的关系表现为( )A.同等降雨强度,坡度越大,坡面侵蚀越强B.同等降雨强度,坡长越长,坡面侵蚀越强C.凹形坡比凸形坡的坡面侵蚀强度要大D.坡度大于65°时,侵蚀随坡度增加而递减7.植被、土壤在坡面侵蚀的过程中主要作用表现为( )A.植被降低坡面径流速度,减弱坡面冲刷B.植被增加坡面径流量,增强坡面冲刷C.浅薄土层能增强下渗,减弱坡面冲刷D.疏松土质吸水性强,坡面侵蚀较弱8.根据坡面侵蚀的原理,下列措施在控制土壤侵蚀、保持水土中最有效的是( )A.改良土壤结构B.修建坡面引水工程C.增加植被覆盖率D.打坝淤地答案 6.D 7.A 8.C(2018·广东揭阳模拟)无定河,黄河一级支流,大致以地貌区为界,上游流经风沙区,下游流经黄土丘陵沟壑区,无定河上游地区流量季节分配较均匀,变化小,下游地区流量季节变化较大,南部支流上兴建了许多小型水库。
据此回答9~11题。
9.无定河流经风沙区的河段,与丘陵沟壑区河段相比( )A.含沙量大,水量大B.含沙量大,水量小C.含沙量小,水量大D.含沙量小,水量小10.无定河上游地区的水源补给主要是( )A.大气降水B.冰川融水C.地下水D.湖泊水11.针对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无定河很多支流修建了一些小型水库,这些水库的突出作用是( )A.防洪 B.拦蓄泥沙C.灌溉 D.发电答案9.D 10.C 11.B解析第9题,从图中看无定河流经风沙区河段,为河流的上游,支流少,水量小,含沙量小,D正确。
第10题,从图中看无定河发源于内蒙古高原,降水少,没有高大的山脉和湖泊,因此不可能是大气降水、冰川融水和湖泊水,由于渗漏严重,上游地区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地下水,C正确。
第11题,黄土丘陵沟壑区的主要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建小型水库的作用是拦蓄泥沙,B正确。
12.(2018·江西部分学校联考)“新型材料及复合方法固定流动沙丘绿化项目”在青海湖边的流动沙丘进行了两年半的试验和反复论证后取得成功,其原理是将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的砂砖铺设成条带状,在条带间种植适宜生长的草种和灌木,达到治沙的效果。
结合材料及条带状砂砖固沙简图分析,下列关于图中条带状砂砖作用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夜晚吸收地下水,辐射保温B.白天释放水汽,为植被提供水分和温度C.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D.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答案 A解析材料指出图中条带状砂砖具有含水、辐射保温等功能,青藏高原内部的青海湖周边地区海拔较高,大气稀薄,昼夜温差大,夜晚气温较低,不利于植物生长,条带状砂砖在夜晚起到辐射保温作用,利于周围植物生长,沙丘地区地下水水位较低,条带状砂砖不具有吸收地下水的作用,A选项说法符合题意;白天太阳辐射强,蒸发强烈,植被需要大量水量补给,含水性和保温性较强的条带状砂砖可以为植被提供水分和温度,图示条带状砂砖大面积覆盖在沙丘表面,增加地表粗糙程度,降低风速,减弱风力搬运沙丘的能力,起到拦截沙源,固阻流沙,阻止沙丘前移的作用。
1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科罗拉多河发源于美国西部的落基山脉,源流所在地的两岸山地海拔均在4 000米以上,向西南流经美国和墨西哥西北端,注入加利福尼亚湾。
科罗拉多河是美国最早进行水资源开发的河流,1936 年胡佛大坝的修建标志着河流大规模开发的开始。
科罗拉多河支撑了美国西部尤其是下游全年少雨地区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1998年以后,河流几乎再没能成功注入大海。
(1)分析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沙漠广布的原因。
(2)简述科罗拉多河的水文特征。
(3)河流大规模开发后,分析科罗拉多河河口三角洲面积的变化及原因。
答案(1)科罗拉多河下游地区地处33°N附近,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蒸发量大;东西两侧为高大山脉,冬季西侧山脉阻挡了来自太平洋的水汽,降水稀少,因而其下游地区沙漠广布。
(2)科罗拉多河上游流量丰富,下游流量少;流量的季节变化大,汛期主要出现在春季;含沙量大,无冰期;流速快,水能资源丰富。
(3)变化:河口三角洲面积缩小。
原因:河流下游泥沙量减少,入海口处泥沙沉积减少;海浪侵蚀,三角洲面积缩小;全球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低地。
14.(2018·四川部分地区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崩岗是指发育在红土丘陵地区的一种特有侵蚀地貌,主要是由于冲沟沟头受到水力、重力的作用发生崩塌和陷蚀而形成的一种严重水土流失地貌。
崩岗在我国南方地区,特别是风化壳深厚的低山红壤区分布十分普遍。
下图为广东省某地崩岗景观和该地山地丘陵区不同坡向和坡度崩岗面积统计。
(1)描述该地不同坡度崩岗面积的分布特点。
(2)分析在不同坡向中,南向坡面崩岗面积最大的原因。
(3)分析崩岗对流域下游地区的危害。
(4)提出治理崩岗应采取的工程措施。
答案(1)特点:不同坡度崩岗面积分布不均。
集中分布在21°~50°,70°(或60°)以上分布较少。
(2)南向坡面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壳较厚;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多,流水侵蚀强烈。
(3)(严重的水土流失,)淤积下游河床、湖泊和水库,影响航运、灌溉和发电,降低泄洪和蓄洪标准,加剧旱涝灾害。
(4)在沟谷打坝建库(布设谷坊工程);平整土地;修筑梯田;修筑排水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