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高考重庆卷历史试题解析与点评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重庆市2014重庆高考压轴卷
2014重庆高考压轴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钱穆说:“直至汉兴,始为中国史上平民政权之初创。
……然在平民政府创建的过程中,欲屡次有‘封建’思想之复活。
”“‘封建’思想之复活”是指汉朝A.实行推恩令,加强中央集权 B.实行分封制C.推行郡县制 D.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亚当·斯密说:“中国似乎长期处于静止状态,其财富也许在许久以前已完全达到该国法律制度所允许有的限度,但若易以其他法制,那么该国土壤、气候和位置所可允许的限度,可能比上述限度大得多。
”亚当·斯密认为A.中国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利于经济发展 B.清朝的法律制度阻碍了中国的进步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D.中国实行自由市场经济更利于经济发展3.孟子说:“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另立新君)。
”而董仲舒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与孟子的主张相比,董仲舒的主张A.修改了儒家君臣关系理念 B.强调对君主暴政的制约C.否认绝对服从专制君主 D.适应了争霸战争的需要4.莱布尼茨说:“中国人缺乏心智的伟大之光,对证明的艺术一无所知,而满足于靠经验而获得的数学,如同我们的工匠所掌握的那种数学。
”他认为中国古代科技的特点是①缺乏数理逻辑推理②不注重科学分析③不重实用④注重经验总结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5.宋、元以来,人们不断把民间的种种传说加到八仙的身上,使八仙的故事越来越丰富、离奇和神采飞扬,差不多成了老百姓心目中神仙的总汇与顶级代表。
而到了明、清时期,更是出现了许多以八仙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使八仙故事受到群众喜爱、流传不衰的主要原因是A.市民阶层兴起促使世俗文学的发展B.八仙来自于民间C.道教的广泛传播D.商品经济的发展6.终晚清之世,国史馆于大臣出任军机处、内阁、部院、疆吏者皆立年表,而于任事总理衙门之人,则独无年表。
2014年全国卷(Ⅱ)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全国卷(Ⅱ)历史试题评析作者:张秀梅来源:《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4年第10期甘肃省兰州58中张秀梅2014年甘肃省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继去年以来我省第二年使用新课程卷。
今年的高考试题延续了去年的风格,保持了高考命题的稳定性和连贯性。
作为高中毕业班的历史老师,我对全国卷(Ⅱ)有以下几方面的认识。
一、试题表述相对简洁、流畅,符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通观去年和今年的全国卷,选择题的题干一般在2~3行,晦涩难懂的古文材料已很少见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就能读完题干,减轻了阅读压力。
主观题的材料编排也值得肯定,材料避免了繁而难,材料中有效信息的呈现体现了出题者的设计意图,把握好材料即有得分的机会,但要得较高分数,必须有一定的概括分析能力,并善于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
25题考查儒家思想对法律的影响,西汉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是转折,选用材料只用40多个字就描述出了这种变化,言简意赅浅显易懂。
二、试题题型和分值分布呈现固定模式,对高考备考有很好的指导性在文综试卷中,历史试题占100分,选择题48分,非选择题有三道:40、41和选做题(45、46、47、48)一道,分值分布两年来维持在25+12+15=52的结构上,分值分布的稳定有利于高三的备考,保持了高考一贯的稳定性。
在所有的主观题中,40题是一道常规的材料问答题;41题在整套试题中扮演着创新题的角色,2013年我省高三历史参照外省经验,进行了大量观点题的训练,但去年出的是图片题,2014年的41题似乎是图表题,实质上是一道文字材料比较题,41题推陈出新的特点值得中学老师研究。
三、试题史实信息涵容量大,设计新颖,注重新情境的创设高考试题涵盖古今中外历史事件和人物,通过材料展现特定时代人类的活动,所反映的史实远较课本丰富和生动,体现了命题者深厚的专业学识。
史学的功能之一,就是将人类特定群体在特定时期的有意识或无意识活动重建出来,以使其不朽。
2014年 重庆市 高考历史 试卷及解析
2014年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1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4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5.(4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
重庆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文综历史试题扫描版含答案
2013年秋高三(上)期末测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6 BDCCDA 7~12 CDDBCA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52分)13.(20分)(1)目的:借鉴历史为现实服务。
(2分)方法:以发展的眼光具体分析认识历史。
(2分)态度:经世致用。
(2分)评价:一方面,程朱理学成为官方哲学,维护君主专制统治;日益僵化的理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进步。
(2分)另一方面,李贽、黄宗羲、王夫之等思想家挑战正统观念,抨击君主专制,为儒学发展变革注入新的活力,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
(2分)(2)不同:传统方式以欧洲为中心、以圣经(神学世界)为中心;(2分)伏尔泰则从整体世界史的角度叙述历史。
(2分)条件:新航路开辟和殖民扩张,使世界联系日益紧密;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理性主义的兴起)和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每点2分,共6分,言之有理即可)14.(32分)(1)特点:依据三权分立原则把联邦政府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互相制约。
(每点2分,共4分,概要答出“分权制衡”、无具体说明最多给2分)背景:鸦片战争中国战败,天朝上国的观念受到冲击。
(2分)内容:介绍西方的政治、历史和地理情况;(2分)提倡学习西方技术,强国御侮。
(2分)(2)形象:社会政治平等、自由;(2分)经济上不平等,社会贫富差距大。
(2分)主张:提出平均地权(“耕者有其田”,扶助农工),节制资本。
(2分)影响:有利于团结工农(促进了国共合作),推动国民革命运动蓬勃兴起。
(2分)(3)经验:市场经济;(2分)先进的科技和经营管理方式。
(2分)背景:国际——美国与中国正式建交,国际形势逐步缓和。
(2分)国内——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2分)总结社会主义建设探索的经验教训以及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
(2分)(其它言之成理酌情给分)(4)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楚。
重庆市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
重庆市高考历史试题(附答案解析)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24.战国后期,秦国建造了一批大型水利工程,如郑国渠、都江堰等,一些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这些工程能够在秦国完成,主要是因为A.公田制度逐渐完善B.铁制生产工具普及C.交通运输网络通畅D.国家组织能力强大25.西汉初期,道家学说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各家学说的精髓;后来董仲舒的儒家学说也吸收阴阳五行、法、道等各种思想。
促成当时学术思想上呈现这种特征的主要因素是A.王国势力强大B.百家争鸣局面的延续C.现实统治需要D.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26.程颢诗云:“闲来无事不从容,睡觉东窗日已红。
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
道通天地有形外,思入风云变态中。
富贵不淫贫贱乐,男儿到此是豪雄。
”其体现的主旨是A.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处B.人与万事万物皆同理C.张扬自我的人生态度D.无为而治的思想理念27.研究表明,明代大商人的资本一般为白银数十万两,多者上百万两。
到清代中期,大商人的资本一般在一百万两以上,甚至多达千万两。
这表明清代中期A.商人的地位发生根本性改变B.重农抑商政策明显松弛C.商业活动的规模进一步扩大D.白银开始成为流通货币28.1898年,一份英文报纸报道:光绪皇帝已经遇害,“太后现在正维持着光绪名义上统治的滑稽剧,一到适当的时候,便公开宣布他的死讯”。
这则报道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君主立宪受到社会的广泛支持B.清政府加强排外活动力度C.列强寻找干涉中国内政的借口D.部分西方人赞同变法活动29.1919年11月,全国各界联合会在上海成立,发表宣言:“数月以来,国内之群众运动,风起云涌,虽受种种压迫,而前仆后继,不少顾却;大义当前,绝不退让……全国各地,知合群自救为万不可缓之图。
”这说明,当时参加联合会的各界团体A.对社会改造道路认识趋于一致B.爱国觉悟得到提高C.反思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的弊端D.接受了马克思主义30.1948年10月底,中共中央要求各地通过党校、军校以及其他方式,对干部进行培训,在条件可能的情况下开办正规大学,尽快使干部熟悉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管理和技术。
2014届重庆市高三考前模拟试题(2014.04)历史卷解析
2014年(春)重庆市高三考前模拟测试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历史(共100分)【试卷综析】本试卷是高三文科综合试卷,历史部分的考查以主干知识为载体,以能力测试为主要目标,在注重考查学科核心知识的同时,突出对高考要求的四大能力的考查。
试题重点考查:宗法制、三省六部制、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宋明理学、维新思想、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西方人文主义精神的起源、美国的联邦体制、史学观念、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成就、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等主干知识;注重在分析与解题中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开拓学生思路,是份注重能力提升的试卷。
1.有学者认为:在商王康丁之前,商王之子以“大子”、“小子”等称谓表示排行大小的区别,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大子”、“长子”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
该学者的研究表明商代已经开始萌发A.王位世袭制B.宗法制C.分封制D.世卿世禄制【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答案解析】B 解析:从材料中“康丁以后,商王之子以“大子”、“长子”等称谓表示主次、嫡庶之分”的“主次、嫡庶之分”可分析出,商代王之子已经有等级之分,尤其是出现了嫡长子。
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
故选:B【思路点拨】本题的解题关键在于,理解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以及对“宗法制”历史概念的正确理解。
2.“(唐)初,三省长官议事于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政事堂于中书省”;玄宗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等再房分理有关政务。
根据上述材料,唐代前期的“政事堂”A.始终都是二省议事机关B.促使三省体制走向完备D.发展成为中央决策机构C.成为尚书省的替代机构【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答案解析】D 解析:从材料中唐初“门下省之政事堂”、高宗时“徙于中书省”、玄宗“改为中书门下”可知A、B、C项说法有误;材料中“玄宗开元十一年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下设吏、兵、户、刑、礼等再房分理有关政务”可分析出,“政事堂”下设六部,相当于唐朝三省六部制中尚书省。
2014重庆市高考文综试卷含答案
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据此完成1-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 A.洪涝灾害更少 B.淡水资源更多 C.经济水平更高 D.土地成本更低 2.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 A.节约建筑用地 B.缓解交通压力 C.降低建筑耗能 D. 扩大用地规模 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 A.人口数量减少 B.城市化率提高 C.土壤质量下降 D.粮食单产提高 4. 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 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 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 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 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 图1示意三峡库区滑坡频率(月滑坡次数占全年滑坡次数的百分比)与月均降水量关系。读图1,完成5-7题。 图1 5.图1表明该区滑坡多发的诱因是: A.年降水量少 B.夏季降水多 C.冬季降水少 D.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6.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岸滑坡几率增大,主要是因为水库水体的 A.流速减小 B.流速增大 C.水位涨落 D.水位稳定 7.三峡水库蓄水后库区渔业天然捕捞量增加,其主要原因是 A.水生植物增加 B.水体富营养化 C.鱼的种类增加 D.水面面积扩大 野外考察是发现和解决地理问题的重要方法。图2是某地理兴趣小组在野外考察中拍摄的照片。读图2,完成8-10题。 8.图2中砾石滩常见于大河的 A.河源 B.凸岸 C. 凹岸 D.入海口 9.下列地貌形态的形成作用中,有与图2中使砾石变圆的作用类似的是 A.石笋 B.冰斗 C.风蚀蘑菇 D.花岗岩风化球 10.粒径分布是分析河流沉积物特性的重要指标。同学们绘制了四幅直径2cm以上的砾石粒径统计图,其中能反应图2中粒径分布特征的是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选修解析
2014年高考历史真题分类汇编:选修解析T1选修1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2014·重庆卷] “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
”如,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
下列各项,能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10.D [解析] 本题以梭伦改革的措施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调动知识的能力。
解题关键是要理解梭伦改革时,推行既维护平民利益又保障贵族权益的改革宗旨。
A项只反映了平民这一方面,没有涉及贵族;B项不符合历史事实,梭伦改革规定了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C项表述错误,梭伦改革按财产多寡把公民分为四个等级,打破了旧的社会等级;梭伦改革坚持不偏不倚的原则,既保护了平民的基本权益,又不彻底剥夺贵族的财产,缓和了平民和贵族的矛盾。
故D项正确。
7.[2014·重庆卷] 《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
已而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为发奋自强之计。
”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隆帝C.光绪帝 D.宣统帝7.C [解析] 本题以《清史稿》记载内容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解读信息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康乾盛世”与题干“以湔国耻”的信息不符,故排除A、B 两项;宣统帝年幼继位,未亲政清朝就被推翻,故D项错误;光绪帝亲政后,在甲午战争战败的刺激下,利用康有为等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变法,答案为C项。
1.[2014·四川卷] 下列改革中,实现了富国强兵,“倾邻国而雄诸侯”的是( )A.商鞅变法 B.汉武帝改革C.北魏孝文帝改革 D.王安石变法1.A [解析] 本题以中国古代四大改革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含解析版)
2014年全国统一高考历史试卷(全国卷)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36分)1.(3分)汉初,官方禁止商人“衣丝乘车”,但后来一些商人“假二千石(官员级别)舆服导从作倡乐,奢侈日甚”。
这反映出()A.朝廷的抑商政策发生了重大转变B.休养生息造成消费观念的改变C.官员与商人的社会地位渐趋一致D.原有规制受到商业发展的挑战2.(3分)东晋南朝诗人的作品在唐代成为模仿的对象。
下列唐代诗人中,与东晋陶渊明诗歌风格相近的是()A.陈子昂B.岑参C.王维D.李白3.(3分)明成祖朱棣设立内阁,后来内阁首辅“俨然汉唐宰辅”。
明代内阁与唐代宰相的相同之处是()A.均能独立处理政务B.均辅助皇帝处理政务C.都拥有官吏任免权D.都直接管理地方政务4.(3分)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5.(3分)晚清一著名人士提出,“机器厂可兴作业,小轮舟可便通达,今各省皆为厉禁……徒使洋货流行”。
建议“宜纵民为之,并加保护。
”这种主张被正式推行是在()A.19世纪70年代B.19世纪80年代C.19世纪90年代D.20世纪20年代6.(3分)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7.(3分)下表是国民政府中央农业试验所的一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该表反映了当时农村()A.土地所有制度的变革B.生产结构的调整C.农业耕作方式的变化D.土地兼并的趋势8.(3分)1958年一则新闻报道称,某县一农业社创造了平均亩(0.067公顷)产36956斤(18478千克)的惊人纪录。
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2014年权威解析版)
重庆市高考历史试卷(2014年权威解析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4分)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2.(4分)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4分)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4分)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5.(4分)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2014年重庆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及答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
文科综合能力测试试题参考答案
历史
一、选择题(共12题,每题4分,共48分)
1、D
2、D
3、B
4、B
5、C
6、D
7、C 8、A 9、B 10、D 11、A 12、C
二、综合题(共2题,共52分)
13.(18分)
(1)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
商品输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
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引起很大混乱。
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
主义)有一定发展。
14.(34分)
(1)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
业考试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
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管理制度。
(2)会考的利弊。
认为有利者: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
认为
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考试,ACT是为了更好地引导学生高中阶段的学习;SAT侧重考查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ACT侧重考查学生的中学学业水平。
联邦制。
(4)【评分参考】略。
高考真题——历史(重庆卷)解析版1
绝密★启用前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 B.《老子》 C.《庄子》 D.《离骚》【答案】D考点:古代文学。
从材料“神游天地、上下求索”很容易想到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从材料“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可以想到《离骚》的特点,是浪漫主义风格的开端。
故选D。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答案】D考点:张骞通西域的影响。
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中西方文化和经济的交流的通道,“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故选D。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答案】B考点:经济重心的南移。
A项错误,江南地区在汉代以后得到开发,但是发展水平还是落后于北方;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在魏晋时期,北方经济独占鳌头的局面已经不复存在,江南开发已经成为定局。
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I卷历史试题评析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2014年高考新课标全国卷历史试题与往年相比,在试题结构、题型、能力立意等方面都保持了去年的风格,但整体难度有所降低,且稳中求变,有一定的创新和突破。
今年的试题体现了哪些特点和能力要求?我们在今后的复习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下面就这些问题谈一谈本人的看法,与大家一起分享以供参考。
一、整体评价2014年高考伴着清风如约与你我相遇,今年的高考历史试题与历届的高考试题比较来看:难度大体相同,考点明晰,重点突出,在紧抓课本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1.题型稳定:从选择题和非选择题的题型来看,一如既往顺序展开—中国古代史,中国近代史,中国现代史,西方思想,西方政治,西方经济的模式进行试题安排。
非选择题40题,采用的仍然是去年的模式,分为两大问的出题模式。
2.创新:非选择题41题的题型跳跃性比较大,与以往历史试题相比是较新颖的题型。
内容上既注重历史知识的重点,紧抓考纲,立足于教材。
同时对学生整体知识体系以及在学习中不断积累的素养有较高的要求。
二、2014年试题结构和题型以稳定为主,但有新特色今年的历史试题仍为18道。
其中,选择题12道,每题4分;非选择题分为必做题和选做题两部分,必做题两道共37分,第40题25分,第41题为开放性试题总分12分;选做题共四道,分值均为15分,考生选择任意一题作答即可。
选择题方面, 考查的知识分布合理,中国古代(24题、25题、26题、27题),世界古代(32题),世界近代(33题、34题),中国近代(27题、28题、29题、30题),世界现代(35题),中国现代(31题),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的内容都有涉及。
材料新颖,别出心裁,对知识和课本的变式较大,但直击考点,紧抓考纲。
需要考生回归知识点的源头去思考辨析。
针对材料的选项设置迷惑性大,有一定的难度。
考查内容皆为历史主干知识,部分为往年常考知识点。
非选择题方面,在强调学科特色的同时,降低了难度。
2014高考全国新课标II卷历史试题评价与解析
• 45.(15分) • (1)北方战乱,人口南迁;豪强大族擅占山 泽,百姓无权享有山泽之利。 • (2)确定山泽占有私有制;缓解山泽占有的 矛盾;保护了官僚阶层的经济利益;失去南 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
46.(15分)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194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党内指示,强调敌后政权在 性质上是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指示规定,在政权的人员分 配上,“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 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并指出,共产党在政权 中的领导作用,是要靠党员的质量来保证的,而不必有更多的 人数,不是要盛气凌人地要人家服从,而是要以党的正确政策 和自己的模范工作,使别人愿意接受我们的建议。 各抗日根据地比较认真地贯彻了三三制原则,陕甘宁边区, 1941年根据学科网三三制原则进行了改选。党外人士担任乡以 上干部者有3592人,占总数三分之二。根据地内的开明绅士由 此得以进入政权机构。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抗日根据地政权实行三 三制的原因,并指出三三制政权的特点。(3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实行三三制的主要 意义(7分)
32.罗马共和国早期,当罗马遭受外族进攻时,平 民曾多次将自己组织的队伍撤离罗马,拒绝作战。迫 使贵族在政治上做出让步,《十二铜表法》的制定就 是这种斗争的成果之一。可见当时 A.贵族逐步丧失制定法律的主导地位 B.平民采取有效方式争取自身权益 C.贵族让步在法制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D.平面与贵族的政治诉求日趋一致 【答案】B 【考点】古代罗马的法律,属于主干知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 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0.1932年11月,中国代表顾维钧在一次国际会议 上说:“目前远东和平的恢复与维护,要求其他与会 各国采取道义上的、物资上的、财政和经济上的具体 行动。”否则,远东的暴力和动乱“就会达到不经受 另一次世界大战的考验和磨难,就不可能制止和控制 的程度”。他的主要目的在于 A.争取各国对华同情和帮助 B.警示世界大战爆发的可能性 C.批评列强对日的绥靖政策 D.敦促列强维护原有世界格局 【答案】A 【考点】中国的抗日战争。 【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和运用所 学知识解决问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 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 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 象 A.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神 C.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 D.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答案】C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危机,考查文化与社 会现实之间的关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 的能力。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历史试卷分析(修订稿)
2014年高考文科综合试卷(新课标全国卷I)历史部分试题分析及启示2014年高考我们使用的是新课标全国(I)卷。
必修部分试卷结构:从通史角度看:中国古代史分值28分、中国近现代史28 分、外国史29 分、合85 分;从专题史角度看:政治史28 分、经济史20 分、文化史37 分、合85 分。
一、试题的特点1、从命题的形式看,试卷继续保持“三新”模式,即提供新材料、创设新情景、提出新问题。
2、从能力考查来看,试题仍然突出考查“四种能力”,即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述事物、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3、对现实政治经济生活中的热点考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4、2014年选择项的设置继续保持2013年的模糊性的特点,能力要求是非常高,相对作答的难度比较大。
同时,2014年相对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进行了较大的调整和创新,表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试题最大的变化是第41题的变化。
从有关汉唐间历史变迁的信息变成了历史教科书目录修改说明题。
其次,试题的整体难度与去年相比略有下降,试题题干材料难度不大,但选项之间难于区分。
第三,通史看中国古代史的比重较大幅度上升,而中国近现代史和世界史的比重略有降低;专题史看文化史比重上升,政治史经济史比重下降。
第四,选修一(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试题考查教材以外的改革。
第五,从试题的材料选取来看,材料选取比较单一,均为文字材料。
二、2015年高考的复习备考对策第一,要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明确课标要求、考纲内容。
第二,抓好第一、二轮复习,又快又好,夯实基础。
具体要做到以下几方面:(1)抓主干知识,基本史实、基本概念、;(2)要构建清晰的知识网络;(3)要注意把握历史的阶段特征和同时期西方历史的比较,今年的40题就是东西方科技的比较。
第三,要精选试题,规范训练。
一是试卷要标准化,训练跟高考模式一致,采用12+1模式;二是试题难度、能力要求要与高考试题相当,总之,要练速度、练准确、练感觉、练规范、练能力;三要加强对高考试题的训练和研究,尤其是新课标全国卷和江苏卷海南卷的试题。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
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历史部分试题1.中国古代的一部作品,以神游天地、上下求索的幻想境界表达了作者对理想所执着追求,大量运用“美人芳草”的比兴手法和瑰丽的语言,闪耀着南方楚文化的奇丽色彩。
该作品是A.《诗经》B.《老子》C.《庄子》D.《离骚》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汉朝与西方的联系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与悬殊性缩小了。
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者。
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
可见,韦宙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糟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
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日还魂纸。
”由此可知,还魂纸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②降低了生产成本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④扩大了原料来源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西部腹地的市场。
2014年高考(重庆卷)——历史分析
2014年高考(重庆卷)文综——历史分析
今年历史卷在保持和过去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以“能力立意”为基准,通过引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注意考查了考生对基本历史知识掌握程度、所具备的基本的学科素养和学科潜力以及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纵观历史试卷,有以下特点
1.以史为鉴,注重现实关怀
今年历史试题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既具鲜明的历史学科特点,又能紧扣现实重大问题,充分体现了“以史为鉴、关怀现实”的学科特点,反映了对当今社会热点的关注。
13题以今年是一战爆发100周年为引子,通过对“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主题的考查,意在引导考生站在全球史观、整体史观的角度,反思战争在给人类带来巨大破坏的同时,在客观上也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有一定的有利影响。
而14题则通过古今中外教育考试制度的变迁反映了对当今我国正在进行的新一轮教育考试改革的关注。
2.突出重点,兼顾知识覆盖面
本卷在重点知识重点考查的同时,知识覆盖面较广,较为全面地考查了考生对历史知识的认知与掌握、理解和运用情况,各知识板块的分值分布较为合理。
3.“能力立意”,强化课程目标考查
如第14题的第4小问“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意在使考生结合材料中的相关知识要点和并结合历史课程学习的过程与方法,以史为鉴,自选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对考生创新思维能力、探究性学习能力以及史学方法的考查。
4. 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试卷以重庆对外通商、抗战时期重庆《大公报》的有关记载等史料来设置情境,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
2014年新课标全国文综1卷历史试题分析与启示现代科技之发达,信息流通之快,令吾辈叹为观止。
6月8日上午11时30分,历史高考告罄,13时笔者在手机上已经见的了高考试题(12:13分发的)。
然而,一时间答案却众说纷纭,大仙出手各有不同,待到官方公布有人脸红有人撇嘴啊。
看来科技能带来便利,但带不来智慧呀!这还说明一个问题,高考面前人人平等,人才的分层选拔功能充分体现。
当然,我也是一个试卷面前的折腰者,待我直起身子的时候,想法多多。
试卷是谁出的?它与以往比较有何异同?在逐题分析后,感觉它除了知识能力外好像还要告诉我们什么似的?下面,我就结合个人复习情况、做题过程谈一谈体会。
一、追根溯源,有疑问——是谁在出高考题?(一)我们做的是哪份试卷?这还用问吗,当然就是那份发下来的试卷了。
其实这是个问题。
那么我们的高考一共有几份试卷呢?经笔者查找了解到,2014年历史高考试题版本如下:01、新课标全国Ⅰ卷适用地区: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北湖南江西02、新课标全国Ⅱ卷适用地区: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西藏贵州云南(2013年以前是不分新课标Ⅰ卷Ⅱ卷的。
)03、大纲版全国卷适用地区:广西04、自主命题地区:北京、天津、安徽、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四川重庆海南整整15份高考历史试卷,一天一份全部做完要半个月呢!启示:1、我们可以知道各地的试题出题风格,比较中发现我们自己试题的特点;2、在复习中可以指导学生做符合本地要求的试题,避免无效的劳动;3、在选择模拟题时,可以不必局限于本省的,可以借鉴使用同一套试题其他省份的。
(二)我们的试题是谁出的呢?命题人是不公开的,他们的姓名我们是不得而知的,但可以知道是“大学教授们”,他们以他们的标准选拔符合他们要求的人才。
启示:我们就要了解他们有些什么新研究成果,使用的是什么研究方法,添加到我们的教学中来。
二、继承发展,当表扬——与2013年高考试题的比较,更加务实也不失理想启示:这样我们在应试训练时适当组织“限时练”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适应在50分钟内完成一定数量的相应类型题目。
2014年高考文综真题(重庆卷)word解析
2014年高考文综真题(重庆卷)word解析2014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重庆卷)文科综合地理第Ⅰ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有人把城市楼房超过90m部分的高度之和称为“城市个头”。
2011年香港和重庆“城市个头”在中国排名靠前。
据此完成1-2题。
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下列原因更合理的是香港A.洪涝灾害更少B.淡水资源更多C.经济水平更高D.土地成本更低2.今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其主要积极影响是A.节约建筑用地B.缓解交通压力C.降低建筑耗能D. 扩大用地规模【答案】1.C 2.A【解析】试题分析:1.香港“城市个头”比重庆高,说明香港城市楼房高度超过重庆,楼房高度高反应地价贵,可知香港经济水平更高,而不是土地成本更低,楼房高,城市内涝可能更多,而不是洪涝灾害更少,香港淡水资源没有重庆丰富,香港淡水主要来源内地。
2.近年来重庆“城市个头”不断长高,说明地价不断上涨,同时也节约土地,节约建筑用地,而不是扩大用地规模,楼房更高,人口更密集,交通压力加大,对降低建筑耗能影响不大。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化及其特征。
素有“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在1992-2007年期间耕地总量减少2.78%,但人均耕地增加8.32%。
据此完成3-4题。
3.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的变化标明这一时期该国A.人口数量减少B.城市化率提高C.土壤质量下降D.粮食单产提高【答案】A【解析】人均耕地面积=耕地总面积/总人口数量,若人均耕地增加,且耕地总量减少,则只有可能总人口数量出现了下滑,因此选A。
4. 1992-2007年乌克兰耕地增加最可能引起该国A.人均粮食产量增加B.农业生产投入增加C.粮食进口总量增加D.亩均农业产值增加【答案】A【解析】人均耕地增加,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增加,则人均粮食产量上升。
B选项与题无关,C选项既然耕地增加粮食产量增加,粮食进口总量一般而言不会增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1.启蒙运动主要是一场知识分子运动,但是启蒙 知识分子的活动并不局限于书斋,而是具有空前的 公共性。他们依靠各种社会文化机制,展开广泛的 交流活动。能够支持这一说法的是,在当时的欧洲 ①社会名流和知识精英经常组织学术聚会 ②许多 国家建立了科学院和学术社团组织 ③一些大学成 为研究和传播新思想的重镇 ④各国学者著书立说 享有同样的出版自由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4)结合以上材料,请自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 当前我国教育考试改革的认识。(6分)
14题 参考答案
(1)特点:升舍实行定期考试且与平时成绩及操 行考核结合;毕业考试实行教考分离;毕业考试 成绩等级与官员选拔直接挂钩。 影响:有利 于更好地培养和选拔人才;有助于完善学校教育 管理制度。 (2)焦点:会考的利弊。 理由:认为有利者: 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水平;考查学校办学业绩。认 为有弊者:是应试教育,不利国家发展;不合教 育原理,不利学生健康。 结果:教育部对会考办法作出调整。 (3)初衷:SAT是为了让中学更好地适应高校入学
• 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 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 通。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 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 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 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 3.战国秦汉时期,北方一直是全国的经济重心, 但是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经济区独占鳌头 的局面不复存在了,原本落后的江南经济区获得 了显著发展,使长期以来的南北经济发展不平衡 性与悬殊性缩小了。这说明魏晋南北朝时期 A.江南经济发展水平迅速超过北方 B.江南经济开发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C.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地位不复存在 D.全国的经济重心已经转移到南方
• 14.(3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宋神宗时期整顿太学,创立三舍法,即将太学 分为上、内、外三舍,学生入学后先编入外舍学习,定 期试其行艺,优者依次升入内舍及上舍。外舍生每年升 舍考试,考试合格,尚不能直接升舍,还要参考平时的 操行及学业成绩,凡列入一、二等者,才能升入内舍学 习。内舍进行升舍考试,若成绩达到优平二等,再参考 平时成绩及操行,才能升入上舍学习。上舍生学习两年, 期满进行毕业考试,由政府派员主考,学官不得参与。 成绩评定分为上、中、下三等,“上等以官,中等免礼 部试,下等免解试”。后来,武学、算学及地方官学等, 大都仿照太学三舍法,考试、升补,悉如太学。 ——摘编自苗春德《宋代教育》 • (1)根据材料一,归纳三舍法在考试制度方面的主要特 点。(6分)分析三舍法对宋代学校教育的影响。(4分)
三、小结与备考建议
2014年试题特点
• 注重与高校学习要求相衔接。突出表现为考查 学生的史料阅读与分析能力、寻求有效论据的 能力以及逻辑论证的能力。 • 注重现实关怀。选择题2、4、7、12题,综合题 13、14题都紧扣当今社会热点。 • 地方史重磅回归。选择题6、8题。 • 继续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选择2、4、6、 8、11题,以及两个综合题都有意考查学生运用 所学知识解决新问题,并得出新认识的能力。
综合题
• 13.(18分)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 战争,但它也影响到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 材料一 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输华货物总值表 (单位:两;指数:1913=100)
年份
1913 1914 1917 1918
英国 总值 指数
96910944 51989185 49890293 100 53.6 51.5
• 材料二 1914年7月底,酝酿已久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印度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成了它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应基地。大战造成 的突然变化的形势对印度资本主义和民族运动发展带来 双重影响。最初,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骤然 被打断,造成了很大混乱,但不久,客观有利的一面, 在印度资产阶级和民族力量的积极利用下开始发挥作用。 ——摘编自林承节《殖民统治时期的印度史》 • (2)根据材料二,指出印度被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 原因以及一战爆发对印度社会造成的直接后果。(6分) 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一战客观上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 家民族运动和民族经济的有利影响。(4分)
• 材料三 美国的政治制度赋予了各州教育行政自主权, 美国长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各高校入 学考试内容千差万别,中学无法适应。在这种情况下, 1926年,美国大学入学考试委员会推出了学业性向测验 (SAT),测试学生的潜在学习能力。1950年,林奎斯 特教授认为SAT不利于引导学生在高中阶段认真学习, 他另起炉灶,创立了美国高校测验(ACT),考查学生 接受中学教育后所达到的水平。1960年,ACT正式作为 一种美国大学入学考试被高校使用。当今,SAT和ACT是 美国最重要的两种高等学校入学考试。 ——摘编自康乃美等《中外考试比较》 (3)根据材料三,分别说明SAT和ACT设立的初衷,(4分) 指出二者的主要区别。(4分)结合所学知识,美国“长 期以来没有统一的高等学校招生考试”是由其什么政治制 度决定的?(2分)
• 12.1998年,日本向联合国和世界银行等机构的捐 款和出资占其政府开发援助(ODA)总额的比例高达 19.8%。2001年,日本首相向联合国秘书长表示: 日本担负了联合国会费的两成,但日本所希望的安 理会改革却迟迟不能实现,对此,在国民中间有不 满情绪。材料表明,日本 A.实现了经济的持续增长 B.获得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 C.企图谋求政治大国地位 D.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
• 9.1989年,邓小平会见来访的苏共领导人时,充 分肯定了苏联对中国的帮助,认为“苏联帮助我 们搞了一个工业基础”。这里的“工业基础”初 步建立于新中国的 A.国民经济恢复时期 B.“一五”计划时期 C.“大跃进” 时期 D.国民经济调整时期
• 10.“梭伦促进了两个阶级之间的妥协。”如, 梭伦改革虽对土地数量有所限制,但却没有像平 民所希望的那样剥夺贵族的土地。下列各项,能 够正确反映上述观点且符合史实的是 A.既废除了平民债务又未归还平民原有土地 B.既禁止了人身抵押又未规定个人土地限额 C.既解放了债务奴隶又保留了旧的社会等级 D.既照顾了平民利益又维护了贵族部分特权
• 7.《清史稿》记载:“亲政之时,春秋方富,抱 大有为之志,欲张挞伐,以湔(洗)国耻。已而 师徒挠败,割地输平,遂引新进小臣,锐志更张, 为发奋自强之计。”此处评价的这位皇帝是 A.康熙帝 B.乾日,重庆《大公报》报道:“中央 大学艺术科教授张书旗为庆祝美国罗斯福总统第三 届联任大典„„特制《百鸽图》一巨幅(相赠), 甚为精致,蒙委员长赞许,亲题‘信义和平’,以 颜其额。”此图赠与美方的深层用意应该是 A.争取美国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B.对美国珍珠港遭到袭击表示慰问 C.庆贺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 D.感谢美国在开罗会议上支持中国
德国 总值 指数
28302403 —— —— 100 58.9 —— ——
法国 总值 指数
5299517 4951471 2309160 1568853 100 93.4 43.6 29.6
105207580 108.5 16696945
——周秀鸾《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 发展》
•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13~1918年英、德、法三国 输华货物总值变化的总体趋势。(2分)并结合所学知 识,分析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6分)
• 6.从1876年中英协商《烟台条约》的具体条款开 始,英国就要求重庆立即对外通商,力图打开中国 西部腹地的市场。中方谈判首脑李鸿章转弯抹角地 回应:“轮船未抵重庆以前,英国商民不得在彼居 住,开设行栈。”李鸿章此话的主要意图是 A.利用英国开通川江航运 B.变相地接受英国商民到重庆居住通商 C.借助英国开发西部市场 D.以轮船通航为条件拖延重庆对外通商
• 4.唐宣宗时,韦宙出任永州刺史,见当地俚民之俗: 俚民婚,出财会宾客,号“破酒”,昼夜集,多至数 百人,贫者犹数十;力不足,则不迎(娶),至私奔 者。韦宙出示约束,使略如(汉)礼,俗遂改。可见, 韦宙 A.反对俚民举办婚宴 B.反对婚礼大肆操办 C.认可俚民不迎私奔 D.提倡婚俗完全汉化
• 5.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 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 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 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 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13题 参考答案
(1)趋势:英、法、德三国输华货物总值大大缩减。 原因:欧洲各国忙于一战,减少了对中国的商品输 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减少了对外国商品的 依赖;提倡国货运动抵制了外国商品的输入。 (2)原因:作为英国殖民地,被英国宣布参加对德作战。 后果:印度成为英国的兵员、物资和财力的重要供 应基地;印度经济和民族运动的发展进程被骤然打断并 引起很大混乱。 影响:促进了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或掀起了民族独 立运动新高潮);使民族工业(或民族资本主义)有一 定发展。
综合题小结
• 分值结构:依然是“小题+大题”模式,但分值突破 “20+32”模式,尝试“18+34”。其中,开放性试题分 值提升至6分;根据材料归纳、分析:分值达到26分。 • 小题特点:依然考查近代史,中外各一个材料;依然采 用必修与选修结合的方式,2013年是选修改革与必修一 结合,今年是选修战争与必修二结合。 • 大题特点:还是古今贯通,中外关联。主题范围还是在 社会文化生活领域。2013年是服饰变革,今年是教育考 试改革。 • 材料新特点:表格作为材料进入综合题,文言文材料阅 读量和分值都增加。
2014年高考重庆文综历史解析与 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