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故事电子教案
《屈原》的教学教案
《屈原》的教学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了解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掌握《屈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3. 分析屈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特点。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屈原》的内容和主题。
2. 学会欣赏古典文学作品,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 学习屈原坚定的信仰和独立的人格。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屈原》的作者屈原,以及作品的创作背景和历史地位。
2.2 人物形象分析《屈原》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如屈原、宋玉、怀王等,理解其性格特点和作用。
2.3 情节梳理梳理《屈原》的基本情节,如屈原的忠诚、被贬、流浪、复国等,理解其发展脉络。
第三章:教学重点、难点3.1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屈原的思想观念和文学特点。
3.2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品德。
2. 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四章:教学方法4.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人物形象、情节发展等。
4.2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4.3 鉴赏法: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第五章:教学步骤5.1 导入新课1. 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兴趣和好奇心。
5.2 讲解课文1. 讲解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2.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屈原的思想观念。
5.3 讨论与鉴赏1.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2. 引导学生欣赏古典文学作品的韵味和美感。
2. 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和欣赏。
第六章:课时安排6.1 第一课时1. 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和作品创作背景。
2. 讲解课文内容,梳理情节发展。
6.2 第二课时1. 分析人物形象,讲解屈原的思想观念。
2. 组织学生讨论屈原的思想观念和作品的艺术特点。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
初中语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提高学生对文学史实的认识。
2. 通过分析屈原的词句,感受其深刻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3. 学习屈原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
教学重点:1. 掌握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创作风格。
2. 分析屈原词句中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忧国忧民的抱负。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词句中的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屈原的事迹中提炼出高尚的品德和坚定的信念。
教学准备:1. 教师事先阅读有关屈原的资料,准备相关讲解内容。
2.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离骚》课文,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
2. 提问:同学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他的主要成就有哪些?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屈原》课文,注意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句。
2.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
三、课堂讲解(20分钟)1. 教师详细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重点介绍他的忧国忧民之心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如“咆哮”、“诡谲”、“瘦削”等,帮助学生理解屈原的情感和思想。
3. 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等,引导学生体会屈原的文学风格。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学生分组讨论,总结屈原的品德和信念。
2.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五、课后作业(课后自主完成)1.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屈原的读后感。
2. 搜集有关屈原的资料,进行深入研究,下节课分享研究成果。
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同时,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思维发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鼓励,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屈原的故事教案
屈原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感受其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
2. 理解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了解其文化价值。
3. 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历史文化素养,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包括政治、文化、文学等方面的成就和贡献。
2. 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包括其为国家和民族奋斗终身的历程和故事。
3. 屈原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影响,包括其文化价值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4. 屈原的文学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天问》等经典作品,以及其文学成就和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主题是屈原,有谁知道屈原是谁?他做了什么事情?学生1:屈原是古代的诗人,他写了很多好听的诗歌。
学生2:屈原是楚国人,他非常爱国,为了国家奋斗终身。
老师:同学们说得很好,屈原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人物,他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对我们有很大的影响。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了解一下屈原的故事。
2. 讲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15分钟)老师:首先,我们来了解一下屈原的生平事迹和伟大成就。
屈原是楚国的重要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在政治、文化、文学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和贡献。
他曾经担任过楚国的左徒、三闾大夫等重要职务,为楚国的发展和繁荣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同时,他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写下了《离骚》、《天问》等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被后世誉为“诗仙”。
学生:哇,原来屈原这么厉害啊!3. 讲述屈原的高尚品德和爱国情怀(15分钟)老师:屈原不仅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人物,更是一个品德高尚、爱国情怀深厚的人。
他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不断奋斗终身。
在政治上,他提出了很多有益于国家和民族的建议和意见,但同时也因为自己的主张而遭受了排挤和打击。
在生活中,他非常简朴,不追求物质上的享受,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了国家和民族的发展上。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
(完整版)《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屈原》教案教案教学设计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
《屈原列传》教案设计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屈原列传》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能够概括和描述屈原的一生及其主要事迹。
(3)能够分析并评价屈原的人格特点和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运用比较、分析等方法,探讨屈原的思想内涵和艺术特色。
(3)学会批判性思考,对屈原的人生价值观进行评价和反思。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和高尚人格。
(2)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感。
(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勇于担当社会责任。
二、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事迹。
2. 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屈原的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和悲剧命运。
2. 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 评价屈原的人生价值观。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 自主学习法: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4.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五、教学准备1. 教材:《屈原列传》文本。
2. 参考资料:关于屈原的生平、事迹、文学成就的相关资料。
3. 教学设备:投影仪、电脑、音响等。
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背景,激发学生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并掌握重要词汇和句子。
3. 讲解:讲解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4.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屈原的文学成就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屈原的人生经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收获。
7.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学生对屈原的生平、事迹、人格特点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的理解程度。
幼儿园端午节绘本教学教案:《屈原》的故事
幼儿园端午节绘本教学教案:《屈原》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通过绘本阅读,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文化。
2.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忠诚、爱国、友谊等核心价值观。
3.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阅读和绘画能力。
二、教学步骤1.导入师生们可以互相问候,并唱一首端午节的歌曲,如《艾叶儿》等。
老师介绍本节课的主题和目标,让幼儿对此有初步的认识。
2.绘本阅读准备一本有关端午节的绘本,将故事中的情节分解成一个个小段落,进行朗读。
在朗读时,老师可以适当加入一些生动的语言和动作,加强幼儿的理解和记忆。
读完后,可以让幼儿自己翻看一遍绘本,再请几个幼儿重复讲述故事情节。
3.课文讲解将《屈原》的故事进行简单的讲解,让幼儿了解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情节,并引导幼儿理解故事所传达的价值观和思想。
4.绘画活动让幼儿在白纸上画出他们对《屈原》故事中的人物和场景的印象。
老师可以在一旁提供一些绘画技巧和参考,如颜色搭配、线条表现等。
5.总结在活动结束前,老师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并鼓励幼儿将所学的知识广泛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通过绘本阅读和讲解,让幼儿了解端午节和《屈原》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价值观;在绘画活动中,提高幼儿的想象和创造力,增强幼儿的艺术气息。
2.教学难点:如何让幼儿了解复杂的《屈原》故事,如何引导幼儿正确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
四、教学评价本教案旨在通过绘本阅读、故事讲解和绘画活动,让幼儿了解端午节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
在教学实践中,应根据幼儿的年龄和认知水平,进行差异化的教学方式。
教学评价应以幼儿的参与度、积极性和创造力为主要标准,并及时反馈幼儿的表现和进步。
端午节教案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语言活动教学设计
端午节教案——幼儿园大班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语言活动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起源和传统习俗。
2.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幼儿的听说能力和合作意识。
3.引导幼儿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并培养对中国传统节日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二、教学内容《屈原的故事》三、教学准备1.端午节相关实物:粽子、龙舟、菖蒲等。
2.故事图片或绘本。
3.迷宫游戏卡片。
4.相关的音乐。
四、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活动1.与幼儿一起回顾并讨论他们对端午节的了解,引导幼儿提出问题和疑惑。
2.准备一些幼儿不熟悉的端午节实物,通过观察、摸索等方式让幼儿猜测它们的用途和与端午节的关系。
步骤二:讲故事1.展示故事图片或绘本,简要介绍《屈原的故事》的背景。
2.以简洁生动的语言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他与端午节的关系。
步骤三:语言活动1.分组让幼儿进行小组合作活动,根据故事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给大家讲述。
2.引导幼儿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屈原的形象、故事的情节等,鼓励幼儿积极参与,并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步骤四:乐园游戏1.制作迷宫游戏卡片,每个卡片上标有与端午节相关的问题,幼儿要根据问题选择正确的路径。
2.将幼儿分成小组,按照时间顺序进行迷宫游戏,每个小组选一位代表回答问题并带领小组通过迷宫。
3.鼓励幼儿在游戏中积极思考和合作,加强幼儿的团队意识和理解能力。
步骤五:合作活动1.分组让幼儿共同制作粽子,提前准备好粽子的材料和工具。
2.引导幼儿在小组内分工合作,将包好的粽子放入蒸锅中蒸熟。
3.在蒸粽子的过程中,让幼儿合作制作龙舟和菖蒲等端午节实物。
4.鼓励幼儿相互合作、交流和分享,培养幼儿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友谊。
步骤六:总结活动1.回顾教学过程,引导幼儿总结他们在活动中学到的知识和经验。
2.引导幼儿回答一些与故事相关的问题,并对他们的答案给予评价和肯定。
五、教学延伸1.鼓励幼儿自己制作端午节主题的手工作品,并展示给其他班级或家长。
屈原的故事大班教案
屈原的故事大班教案教案标题:屈原的故事大班教案教案目标:1. 通过讲述屈原的故事,培养幼儿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了解。
2. 培养幼儿的听说能力和想象力。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教学内容:1. 屈原的故事梗概和主要情节。
2. 屈原的文化背景和重要意义。
3. 屈原的形象描绘和角色分析。
4. 屈原的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
教学准备:1. 屈原的故事书籍或故事卡片。
2. 幼儿绘本、图片或手工制作的屈原形象素材。
3. 屈原的诗歌或诗歌片段的录音或视频材料。
4. 幼儿绘画工具和纸张。
5. 与屈原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
教学活动:活动一:引入屈原的故事(15分钟)1. 通过展示屈原的形象图片或手工制作的屈原人物,激发幼儿的兴趣。
2. 给幼儿简单介绍屈原的故事背景和主要情节,鼓励他们提出问题和猜测故事发展。
活动二:讲述屈原的故事(20分钟)1. 使用故事书籍或故事卡片,讲述屈原的故事,强调故事中的重要人物和事件。
2. 通过语言和肢体表达,生动地描绘屈原的形象和情感,吸引幼儿的注意力。
活动三:探索屈原的文化背景(15分钟)1. 展示与屈原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如楚国的地图、楚辞的诗歌片段等。
2. 与幼儿一起讨论楚国的特点和楚辞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活动四:艺术创作与表演(30分钟)1. 鼓励幼儿用绘画工具和纸张创作屈原的形象或故事场景。
2. 分组让幼儿选择自己喜欢的屈原诗歌片段,进行表演或朗诵。
3. 鼓励幼儿合作,通过表演和朗诵,展示屈原故事的情节和意义。
活动五:总结和展示(10分钟)1. 回顾屈原的故事和文化背景,让幼儿分享他们的感受和收获。
2. 展示幼儿的艺术创作成果,进行简单评价和鼓励。
教学延伸:1. 鼓励幼儿了解更多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人物的故事,激发他们对中华文化的兴趣。
2. 组织幼儿参观博物馆或文化展览,深入了解屈原和楚辞的相关展品。
3. 继续探索屈原的诗歌创作,鼓励幼儿进行模仿创作或自由创作。
关于屈原教案四篇
关于屈原教案四篇屈原教案篇1【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能联系已学知识,自主整理积累文言基础知识,发现问题能熟练掌握文言句式与词语的活用、通假、多义现象二、过程与方法:能结合屈原的生平与遭遇读懂文意,并且能与准确理解作者在描述屈原遭遇与内心情感中寄托的复杂感情能辩证地评价屈原忠贞报国的志向与坚贞不屈,出污泥而不染的操守,能联系当今社会与个人实际,体会坚持理想追求与现实的差距。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理解并培养高尚的联系与人生价值观,培养勇于面对困境,百折不挠及珍爱生命不懈追求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启发、品析、评论、多媒体辅助【教学课时】三课时第一课时一、结合《离骚》的复习,了解屈原的生平与高尚的节操,进而了解司马迁写此传的目的。
屈原传是人物评传,司马迁写屈原是抒愤:—个忠心耿耿的大贤,被谗而终不得用,以至于身殉理想。
诗人的悲剧。
是一个民族的悲剧…联齐抗秦的主张,变法自强的主张,力保楚国无虞,进而可以统一天下,但这个主张损害了楚国群小的利益,再加上楚王昏庸,所以才有这样的悲剧。
司马迁作此传,意在表明,小人谗言私欲,待遇昏庸之主,致使志士穷困,国家丧亡;提出尊贤重道,明察贤佞是国家之福,表旌屈原矢志不渝,至死不悔地坚持自己的操守、价值观。
屈原以他的价值观,超越了世俗功利价值尺度,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故曰:“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
”存在的意义也是自我的人生意义,是在与世俗的、强权的、谗佞的对抗中呈现的。
屈原的自一杀是以生命的结束来拒绝非楚国文化的行为,同时也是使楚国臣君处在了非常尴尬的境地。
这是一种悲剧精神。
二、自主研究,梳理文言字词知识〖多媒体辅助〗【通假字】离通罹遭受;反通返返回;见通现显现;指通旨主旨;濯通浊浊水;绌通黜罢黜;质通贽见面礼;内通纳接纳;被同披披散;【古今异义】明于信而见疑其文约,其辞微故死而不容泥而不滓者齐与楚从楚诚能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兴师伐秦而齐竟怒不救楚与王图议国事王甚任之屈平属草稿未定争一宠一而心害其能平伐其功屈平疾王听之不聪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以一仪而当汉中地秦伏兵断其后冀幸君之一悟然亡国破家相随属上官大夫短屈原新沐者必振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同形异义】治乱悉发国中兵上官大夫与之同列又因厚币用事者存君兴国而欲反复之形容枯槁祖屈原之从容辞令三、朗读全文,感悟作者的情感与屈原的精神〖学生朗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四、练习与实践1、巩固梳理字词知识2、诵读全文第二课时一、复习上课时学习的字词二、学生找出疑难语句,师生共同研讨解决三、重点语句翻译训练【多媒体辅助】〖口述与书面练习结合〗其称文极小而其指极大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委质事秦。
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优秀4篇
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优秀4篇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篇一活动目标:1、了解端午节的来历和习俗,如: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
2、在教师的帮助下尝试饱粽子,了解粽子的各种口味。
活动准备:1、插艾草、划龙舟的图片。
2、活动前请家长向幼儿介绍端午节的来历和包粽子的方法。
3、幼儿用书活动过程:一、教师出示幼儿用书中划龙舟的图片,引出活动主题。
教师出示图片:小朋友,你们知道图片上的人在干什么吗?什么节日人们会举行划龙舟比赛呢?(引导幼儿知道是端午节。
)二、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
来历与习俗。
1、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是怎么来的吗?2、教师请幼儿说一说。
3、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由来。
4、教师:端午节为什么要划龙舟呢?教师讲述划龙舟的来历。
5、教师:你们知道端午节初了吃粽子、划龙舟之外,还有什么风格习惯吗?教师展示艾草图片,让幼儿初步了解艾草的原因。
6、带领幼儿学习简单的端午节儿歌。
(儿歌:五月五,端午到,吃粽子,插艾草,划龙舟呀真热闹。
)三、让幼儿完整听屈原的故事1、故事中的屈原是一位什么人呢?2、他为什么要跳江自杀呢?3、人们为什么要包粽子、吃包子和划龙舟呢?教师小结:原来端午节是为了纪念我们国家古代的一位伟人,他的名字叫屈原,他是一位爱国主义诗人,一心为国家大事担忧,眼看着国家就要面临灾难却无法挽救,于是整天忧心忡忡,不久,这位怀才不遇的诗人就跳江自杀了!但是他的尸体一直都没有找到!他自杀的时候刚好快到五月初五了,人们就把五月初五定为端午节,在端午节要赛龙舟、吃粽子。
赛龙舟是为了赶跑河里的鱼虾,怕他们吃掉屈原的尸体,在河里投包子、粽子喂饱鱼虾,也是怕他吃掉屈原的尸体!由此可见屈原他是一位多么受人尊重与爱戴的人啊四、请幼儿说说自己过端午节的经历。
教师:马上就是端午节了,我们家里都已将开始包粽子了,你们包粽子要用到哪些工具呢?端午节教案:屈原的故事篇二活动目标:1、知道端午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乐于了解端午节的一些风俗和来历,乐于参与一些节日准备和庆祝活动。
《屈原》教案(精选5篇)
《屈原》教案(精选5篇)《屈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体会文章蕴含的情感。
2、专心品读课文,品尝的语言风格。
3、引导同学在平淡的生活中发觉情趣。
4、了解端午风俗,提倡珍惜传统文化。
增加民族骄傲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体会的独特语言风格,仔细品读。
2、激励同学专心体验生活,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方法朗读法品读法争论法延长拓展法四、教学手段多媒体帮助教学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首先和大家来说一个故事。
话说当年高邮几名在北京求学的年轻人,见到了我国当代闻名的作家,又同是高邮人的汪曾祺先生,他们对汪曾祺说:“汪老,我们高邮秦少游(也就是擅长填词的那位秦观)可以排第一,您可以排其次。
”但是,汪曾祺听后却连连说:“不对,不对······我只能居第三位。
”那么,大家想一想,对于高邮而言,能排其次的会是什么呢?(高邮的鸭蛋,对了)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散文《端午的鸭蛋》。
(板书课题)二、了解在走近高邮,走近端午的鸭蛋之前,先让我们走近一个人,他就是本文——汪曾祺。
(多媒体显示“了解”,请同学读)三、走近课文(一)读课文,正字音自由朗读课文,留意大屏幕上的生字大本营,让生字们都回家(多媒体显示生字)(二)整体感知课文1、快速的扫瞄课文,依据文章内容,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给每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家乡的端午——家乡的鸭蛋——端午的鸭蛋。
)(1)汪曾祺的家乡端午有哪些风俗?(多媒体显示各风俗)介绍了“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喝雄黄酒”等风俗;列举了“可能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放黄烟子”;与别处不一样的风俗:“吃‘十二红’”略写的是前十种风俗,祥写的是后两种风俗,由于后两种与别处可能一样(2)最与众不同的“吃十二红”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比如说,我们过年的时候总少不了“鱼”。
(表示盼望一年十二个月“红红火火。
”)看来在家乡端午的众多风俗中,对鸭蛋情有独钟,想来它必定有什么独特的味道才令如此魂牵梦萦吧。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三篇教育是石,撞击生命的火花。
教育是灯,照亮夜行者踽踽独行的路。
教育是路,引领人类走向黎明。
因为有教育,一切才都那么美好,因为有教育,人类才有无穷的希望。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是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教案优秀范文一一、教学目标(-)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
(二)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三)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熟记通假字“离”、“反”、“濯”、“见”、“指”,“绌”“质”、“被”,正确理解古今异义的词,复习巩固判断句与被动句。
(四)理解课文运用的修辞手法。
二、难点、重点分析(一)课文第一部分写屈原由见“任”而见“疏”。
第一段首先简介屈原的姓名、官职和杰出才能,说明“王甚任之”。
王怎样“甚任”之?为什么“甚任之”?分析:王甚任之:“为左徒”,“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左徒:楚官名。
相当于上大夫而次于令尹。
在国王左右参预政事,起草诏令,是相当重要的职位。
) “王甚任之”的原因:①楚之同姓:屈原的祖先屈暇是楚武王的儿子,受封于屈,因以屈为氏,是楚国王族中的一支。
(古代姓比氏大,后来姓氏不分。
)②屈原具有杰出的才能:“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明、娴,形容词用作动词,这两句状语后置。
)(二)王为什么怒而疏屈原?分析:直接原因是上官大夫“谗之”,根子在于“争宠而心害其能”。
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一句有两种理解。
《教学参考书》的译文是:“上官大夫看见了就想改动,屈平不赞同”。
与课文注释相左。
依教材对“夺”、“与”的注释,应译作:“上官大夫看见了想抢过去(看),屈原不给。
”“因谗之日:‘……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资料认为,“曰”、“以为”重复,疑有衍文,此说似不妥。
如重新标点,作“……平伐其功,曰:‘(王)以为非我莫能为也。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
屈原教案初中语文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屈原》,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能够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提高文学素养。
3.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
2. 理解并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教学难点:1. 楚辞的独特性和屈原的创作风格。
2. 对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的深入理解。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背景资料,包括屈原的生平事迹、楚辞的特点等。
2. 学生准备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引发学生对屈原的好奇心。
2. 提问:你们听说过屈原吗?你们对屈原有什么了解?二、学习楚辞特点(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楚辞的特点,如音乐性、绘画性、象征性等。
2. 学生通过课本和教师提供的资料,了解楚辞的独特性。
三、阅读《屈原》(2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解释生词和难点。
2. 学生阅读《屈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四、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如诗歌、散文等方面的贡献。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五、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如《离骚》、《天问》等。
2. 学生通过阅读和欣赏,提高文学素养。
六、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次课程的学习内容,并反思屈原的文学价值和社会影响。
2. 学生通过总结和反思,巩固学习成果。
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研究屈原的其他作品,深入了解屈原的文学才华。
2. 学生可以尝试自己创作楚辞,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活动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引导学生阅读《屈原》,并讨论屈原的文学价值,使学生对屈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同时,通过欣赏屈原的文学作品,提高了学生的文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阅读体验,引导他们理解和欣赏屈原的文学才华。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
初中课文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的特点,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
3. 通过朗读和演绎,把握人物情感及性格特点。
教学重点:1. 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
2.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1. 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全文。
2. 屈原生平事迹的相关资料。
3. 楚辞的特点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屈原的生平事迹的影片,让学生初步了解屈原的生平。
2. 引导学生思考:屈原为什么被誉为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二、作者简介(10分钟)1. 介绍郭沫若的生平事迹和代表作品。
2.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强调其爱国主义精神。
三、课文分析(20分钟)1. 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引导学生理解屈原的性格特点。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3.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如“橘颂”象征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雷电颂”象征屈原的坚定信念等。
四、朗读和演绎(15分钟)1. 分组朗读课文,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人物情感。
2. 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演绎,让学生在演绎中把握人物性格。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强调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的重要性。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熟读课文,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写一篇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楚辞特点,让学生了解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意义,让学生体会其表达效果。
通过朗读和演绎,让学生感受人物情感和性格特点。
但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对屈原生平事迹介绍不够详细,对楚辞特点的讲解不够深入的问题,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以改进。
大班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屈原的故事
大班教案:屈原的故事一、教学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学名著《楚辞》中的代表作家屈原,并能描述他的故事。
2.通过屈原的故事,培养学生对于忠诚、友情和自尊的价值观。
3.通过阅读屈原的诗歌,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二、教学内容1.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介绍。
2.屈原与大夫子友谊的故事。
3.屈原被贬谪的原因与后续发展。
三、教学步骤1.导入(5分钟)老师与学生互动,引发学生对古代文学和文化的兴趣。
2.学习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15分钟)通过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让学生了解屈原是一个伟大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3.欣赏屈原的诗歌(20分钟)教师选取屈原的代表作品,包括《离骚》、《天问》等,进行适度的解读,并让学生欣赏、品味其中的美好诗句。
4.讲述屈原与大夫子友谊的故事(15分钟)通过故事讲述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屈原与大夫子的深厚友谊,并引导学生思考友情的真谛和重要性。
5.分组小活动(20分钟)将学生分为小组,让他们分别扮演屈原和他的朋友,表演屈原被贬谪前后的情节。
每个小组表演完后,进行集体讨论,分析屈原遭遇困境的原因以及他面对逆境中的态度。
6.总结与延伸(10分钟)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肯定和总结,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故事对他们的启示和意义。
可以提醒学生,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勇敢面对挑战。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适当简洁地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让学生了解基本情况。
2.品味法:通过欣赏屈原的诗歌,培养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鉴赏能力。
3.互动法:分组讨论和小组活动,增强学生参与感和学习兴趣。
五、教学评价通过小组讨论和活动的方式进行实时评价,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并及时给予肯定和指导。
六、教学反思屈原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一颗璀璨明珠,他不仅创作了优秀的诗歌作品,还为历史留下了许多感人至深的故事。
通过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屈原的一生和他的作品,学生学习到了忠诚、友情和自尊的重要性,也提升了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口语表达能力。
大班语言活动:屈原的故事
大班语言活动:屈原的故事第一篇:大班语言活动:屈原的故事活动目标:1、能看懂图中的故事内容,并尝试进行讲述故事。
2、了解端午节要包粽子的由来。
3、帮助幼儿了解端午节的传统和传说。
活动准备:图片活动过程:(一)教师配合图片,讲述《屈原的故事》给幼儿听,并通过提问帮助幼儿了解故事内容。
端午节快到了,你们知道端午节要吃什么吗?为什么会有粽子的呢?听完老师讲的小故事你就知道了。
(二)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图一和图二的情节。
提问:1.你知道屈原为什么投江吗?(请听老师讲个小故事)2.人们听到屈原投江的消息,做了什么事呢?(教师可以多说几种情况让幼儿猜猜看,如:人们都不理不睬,人们去打捞他)(三)教师讲述《屈原的故事》图三和图四的情节。
提问:1.小朋友猜猜看,屈原的尸体有没有被人们打捞上岸?2.端午节要包粽子、划龙舟,小朋友知道为什么吗?3.小朋友,端午节还会在门口插艾草和菖蒲,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四)教师与幼儿做故事读后的互动。
提问:1.小朋友,你吃过粽子吗?以前你知不知道粽子的由来呢?现在再吃的时候,心情有什么不一样呢?2.读完屈原的故事,你觉得屈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五)教师小结:每个节日都有许多的习俗和传说,这些习俗和传说不仅代表了我们的文化,也流传下来许多的节庆活动,象现在端午节就会举行龙舟比赛。
(六)字词句教学。
教师拿出事先准备好关于故事中出现的一些端午节的相关图片,请拿到图片的幼儿练习造句,或是说一个关于该图片的短故事。
第二篇:屈原故事屈原,名平,字原,战国末期的爱国诗人、政治家,“楚辞”的创立者。
与波兰的哥白尼、英国的莎士比亚、意大利的但丁被推举为世界四大文化名人。
在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经过长期的兼并战争,春秋时代100多个国家只剩下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
这就是战国七雄,其中楚国和秦国最为强大,秦国最善于打仗,楚国的版图和财富又超过了秦国,两强相争,谁也不服谁。
这两个国家都有可能统一中国,当时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齐国,如果楚国与齐国联合,楚国就可以称雄天下。
屈原教案-专业文档!
屈原教案关于屈原教案三篇屈原教案篇1●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记叙和议论相结合的写作方法2、掌握本课的文言常用实词虚词,整理文中的文言知识3、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学习屈原的爱国精神和志洁行廉、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教学重点:1、重点阅读第三自然段,背诵并理解作者在叙述屈原遭嫉蒙谗被楚怀王疏远之后,有用大段的文字夹叙夹议,赞扬了屈原的伟大作品《离骚》。
作者从几个方面介绍了《离骚》,并把屈原的作品和人格结合起来。
2、明确课文记叙了与屈原有关的几件大事,并把屈原个人的遭遇同楚国的命运紧密地连在一起。
●教学设想:1、利用预习提示,引导学生整理文言知识,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2、分析本文记叙、议论相结合的`写作特色,体会作者寄寓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教四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要点]借助“预习提示”,圈点重要文言知识,整体感知课文的内容和结构。
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
作者景仰屈原,他是褒贬分明地为屈原立传的。
字里行间喷泻着激愤和哀怨之情。
司马迁以无比崇敬的心情,概述了屈原的一生,盛赞了他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文学成就。
尤其推崇他那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品格以及存君兴国的爱国思想和宁死不屈的斗争精神。
他含着热泪为屈原立传,抒情寄愤以浇胸中块垒。
因此,这篇课文记传中倾注了自己的思想感情,实际上是一篇夹叙夹议的人物评传,这是不同于《陈涉世家》《鸿门宴》《廉颇蔺相如列传》的地方。
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仔细体会。
二、背景材料屈原(约前340~前278)名平,字原,又自名正则,字灵均,战国时楚人,我国文学史上最早的伟大诗人。
屈原出身于和楚王同宗的没落贵族家庭,因其“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应对诸侯,后又任三闾大夫,对内主张修明法度,举贤授能,对外坚持联齐抗秦,以楚为中心统一中国,受到腐朽贵族集团子兰、靳尚等人的攻击,遭谗而去职。
约在楚怀王二十五年左右,被放逐到汉北(今湖北省西北部)。
幼儿园屈原的故事教案
幼儿园屈原的故事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能够简单叙述《离骚》的故事情节。
3.培养幼儿的爱国之情和对优秀文化的认识。
二、教学内容1. 屈原的生平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和政治家,他生于楚国,少年时就显露出卓越的才华。
他曾担任过楚国的大夫,为国家多做了很多贡献。
但是,由于楚怀王的背信弃义和奸臣的奸计,屈原被流放到汨罗江畔。
他在流放期间,写下了他的代表作《离骚》,表达了他对国家、对人民的深情厚爱和对未来的憧憬和希望。
2. 《离骚》的故事情节讲述屈原在流放时,思念家乡、思念国家和人民的故事。
《离骚》一词,意为“离家之苦,思乡之忧”。
屈原在流放时,流连忧思,思乡牵挂,仰天长叹。
终日想着过去的辉煌与荣光,看看周围的草木,感慨自己失意的境遇。
最后,他化身为神仙,驾着凤凰,飞回自己的故乡楚国,但是却发现故乡失去了昔日的风采和辉煌。
这时,屈原的心情异常沉重,他决定投江自尽。
为了纪念屈原,人们在端午节悬挂菖蒲、插艾草,舞龙舟。
这就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的由来。
3. 学习方法本课程采取教师讲解和课件播放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让幼儿通过图片、文字等形式了解屈原的生平和《离骚》的故事情节。
三、学习过程1. 导入1.教师问:“你们知道端午节吗?是怎么来的?”2.导入幻灯片,播放端午节图片,引起幼儿对节日的关注。
2. 屈原的生平1.教师简要介绍屈原的生平,让幼儿对他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播放幻灯片,发放《屈原的故事》的小册子,让幼儿结合图片、文字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
3. 《离骚》的故事情节1.教师简要介绍《离骚》的故事情节。
2.播放幻灯片和动画片,让幼儿对《离骚》的故事情节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3.集体朗读《离骚》的部分内容,加深幼儿对故事的记忆和理解。
4. 课堂探究1.教师分小组,让幼儿讨论《离骚》中屈原的心情、思想和行为,培养幼儿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2.难点突破,对幼儿的问题和疑惑进行解答和引导。
2021年屈原教案3篇
2021年屈原教案3篇屈原教案篇1一、端午节的由来——纪念屈原据说,屈原于五月五自投泊罗江,死后为蚊龙所困,世人哀之,每于此日投五色丝粽子于水中,以驱蛟龙。
又传,屈原投泊罗江后,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大家相继划进茫茫的洞庭湖。
为了寄托哀思,人们荡舟江河之上,此后才逐渐发展成为龙舟竞赛。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为端午节,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又称端阳节、重阳节。
二、端午节儿歌五月五,是端阳。
插艾叶,戴香囊。
吃粽子,撒白糖。
龙船下水喜洋洋。
三、端午节风俗吃粽子佩香包、戴长命缕龙舟竞渡饮雄黄酒、祛五毒挂艾草、菖蒲、榕枝1、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内含的花色则根据各地特产和风俗而定。
屈原教案篇2教学目标:1、通过欣赏大师作品及古琴乐曲,了解端午节与屈原的关联,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与不屈的性格。
2、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让学生感受集体的力量时无穷的。
教学重难点: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教具准备:1.有关屈原的故事或图片资料。
2.龙舟的图片资料。
3.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学具准备:剪刀、彩色纸等手工工具。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复备学生活动复备1、织纪律,检查学具。
2、听一听:师: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加深屈原在孩子们心中的形象,同时也加深对端午节的深刻理解。
4、提出作业要求:让学生集体合作创作一条大龙船的制作。
5、老师示范制作一个大龙船的部件折法。
6、放背景音乐,学生制作大龙船部件,老师巡回指导。
7、集体完成大龙船拼接。
8、教师小结:展示学生完成的.大龙船作品。
1、静息。
2、听一听:讲述屈原的故事(配音),使学生了解在战国时期的楚国有一位伟大的诗人及他感人至深的故事。
3、读一读:朗诵屈原的著名诗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完整版)17《屈原》第1课时【教案】.doc
17《屈原》教案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3.感受屈原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通过分析文中物象的象征义,理解文章所表现的主题。
教学准备:学案、课前搜集资料、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2 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历史剧《屈原》。
2.了解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3.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1.了解剧本的情节结构及矛盾冲突。
2.分析剧本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自主学习,互动交流1.认识作者,了解作品背景(1)作者简介郭沫若 (1892 —1978)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四川乐山人。
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18 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 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简介历史剧《屈原》《屈原》是郭沫若先生在半个世纪前写的历史剧。
这部历史剧当年在重庆公演,受到了周恩来同志的高度赞扬,引起了强烈反响。
屈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诗人和爱国者。
他生活在距今大约二千三百多年前战国晚期的楚国。
屈原所处的时代是各国间政治军事斗争十分激烈之时。
屈原对内主张革新政治,对外主张联齐抗秦,但是遭到了以楚怀王为首的,包括上官大夫靳尚,后来的令尹子兰等人的排挤和迫害,先后被流放到汉北和江南沅、湘一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屈原的故事
小朋友,你们都吃过粽子吧?粽子使用芦苇叶包上糯米做成,又粘又甜,可好吃了。
咱们国家的人民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赛龙船,可热闹啦。
人们把这天叫“端午节”,也叫“粽子节”。
人们为什么要在农历五月初五这天吃粽子呢?这里还有一个动人的故事,等我讲完了,你们就知道了。
古时候,咱们中国是由好多好多小国组成的,有一个小国叫楚国,楚国有一个叫屈原的人。
屈原是楚怀王时的大臣并且深受楚怀王的重用,可这引起了别人的嫉妒,就在楚怀王及继位的顷襄王之前毁谤屈原。
接任的楚王再也不听从屈原的建议,甚至将屈原放逐。
后来楚王因为听信谗言而在与秦王的决战中失利了。
楚国的人民听到这个消息,非常伤心,他们都来为屈原送行。
屈原看着楚国的山,楚国的水,楚国的人民,想到不久就会被秦国占领,眼泪就刷刷地流下来。
屈原怀着悲痛的心情,离开了楚国人民。
他骑着马想到别的小国住些日子,可是走了几天,他的吗叫着不肯往前走。
屈原像,连马都舍不得离开楚国,我为什么要离开楚国啊,我是楚国人,不能离开自己的祖国,就好似死,我也要死在祖国的土地上。
屈原来到了湖南省的汨罗江边的时候,得了病,身体慢慢不行了。
后来,他又听楚国的首都也让秦国的军队占领了,心里更加悲痛。
他每天吟唱着他写的诗歌,在汨罗江边走来走去。
农历五月初五这天,汨罗江边上,刮着冷风,屈原对着明亮的江边,看着自己满脑袋的白头发:“唉!自己已经老了,不能再为楚国做事情。
”他恨楚国的那帮坏蛋,更恨秦国占楚国。
屈原不愿意看到自己的祖国让别人糟蹋,就抱着一块石头,用尽全身的力气,跳进了汨罗江。
就这样,屈原为了自己的祖国为了祖国的人民,悲愤地死了。
屈原死了以后,楚国人民都非常悲痛,家家户户把粽子,煮熟后,划着船把粽子扔到江里,让鱼吃,为的是不让它们伤害屈原的身体。
打这以后,每年到了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划着龙船,吃着粽子,纪念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的屈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