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48课时大纲

合集下载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讲课讲稿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号:54110430课程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课程类别:专业课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3 总学时:48理论学时:48 实验学时:0开课对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科专业开课分院、系:外语外贸学院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一)课程的性质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统称为经济学,在我国被称为西方经济学。

当代西方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学是研究稀缺资源在各种可供选择的用途中,如何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以使得人类的无限欲望得到最大满足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作为理论经济学,在不同程度上构成了许多经济学科如管理经济学、公共财政学、市场学、国际经济学、货币银行学、财政学、国际贸易学、国际金融学等的理论基础。

宏观经济学是以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即宏观经济运行作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理论经济学。

它试图通过对社会总体经济行为的研究,来说明市场经济条件下宏观经济的运行以及如何改善这种运行的途径。

(二)课程的目的宏观经济学关于一国国民经济总量问题比如:经济增长、就业、价格水平、国际收支平衡等的学问,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熟练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和原理,了解宏观经济学的最新发展动态,并能运用这些知识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特别是宏观经济政策的选择及其效果。

本课程的教目标是使经济类本专科生理解和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为进一步学习其他经济类课程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三)课程的基本任务1. 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本学科的基本知识和分析方法,对当代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内容有全面、系统的了解,并能结合实际分析与应用,为以后其他课程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一个坚实的基础。

2. 由于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因而不能像微观经济学那样运用个量分析方法,而要用总量分析方法,学生在研究和学习思路上要有相应的转变。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宏不雅经济学教学大纲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学分:3学分学时:48学时适用专业:经济办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积分、微不雅经济学教学目的:本课程是经济办理类专业本科生的专业根底课。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底子概念与底子理论,掌握西方经济学所运用的底子阐发方法,以作为学习基他课程的根底。

教学要求:本课程的教学与学习要侧重于准确理解宏不雅经济学的底子概念及底子理论,用相关理论解释经济现象,提高学生阐发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1、宏不雅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方法2、宏不雅经济学的发生和开展萨伊定律、凯恩斯的理论体系底子要求:掌握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了解宏不雅经济学的开展重点:准确理解研究方法难点:正确理解古典宏不雅经济思想、凯恩斯的理论框架第二章国民收入的核算1、国民收入核算的流量模型注入、漏出等底子概念2、国民收入核算的方法GDP、支出法、收入法、部分法3、国民收入核算的其他总量五个底子总量、名义GDP、实际GDP、GDP与GNP底子要求:掌握流量模型的本质、准确理解GDP含义,掌握三种统计方法、五个底子总量。

重点:注入、漏出、GDP等底子概念难点:正确把握三种方法的统计口径、五个底子总量的关系、名义GDP与实际GDP、GNP与GDP。

第三章简单的国民收入的决定理论1、底子概念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2、均衡的国民收入程度的决定均衡的国民收入、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节俭悖论3、乘数理论乘数的含义及计算底子要求:掌握消费、储蓄函数及倾向、均衡的国民收入、乘数等底子概念。

重点:准确理解均衡国民收入决定的本色、国民收入的两个缺口、乘数理论及应用。

难点:投资储蓄阐发法、节俭悖论。

第四章消费与投资理论1、消费理论绝对收入假说、持久消费函数、持久收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生命周期假说。

2、投资理论投资、本钱的边际效率等概念底子要求:掌握消费理论的主要内容、投资的概念及影响因素。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宏观经济学/ Intermediate Macroeconomics课程代码:06236602课程类型:专业/必修总学时数:48学分:3先修课程:(初级)微观经济学、(初级)宏观经济学、微积分、概率统计开课单位:经济管理学院适用专业:经济学一、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中级宏观经济学》是经济学专业学生在高年级阶段要学习的专业基础拓展课程之一。

本课程是在(初级)宏观经济学的基础上,通过模型与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中级水平的宏观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和相关经济政策。

该课程将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西方主流宏观经济理论及其分析方法,提高对宏观经济现象的认识和分析能力,尝试并运用所学分析工具分析当前国际和国内的一些宏观经济问题;同时为学习其他经管类课程提供宏观经济理论方面的支持和帮助。

二、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1.导论及宏观经济的数据:了解宏观经济学关注的问题及其数据;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掌握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GDP、CPI、失业率的衡量。

教学重点与难点:宏观经济学、真实GDP,通货膨胀率,失业率,市场出清,灵活变动的价格及粘性价格,GDP, CPI, 国民收入核算,劳动力,劳动力参与率,奥肯定律,GDP 平减指数2.长期中的经济:了解价格具有伸缩性的长期中的经济现象及理论;理解国民收入的基本模型、劳动市场和自然失业率、货币与物价水平、以及开放经济的宏观经济学;掌握生产函数、物品和劳务需求的决定、消费、需求、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供求平衡,失业的类型、工资刚性、效率工资,货币的职能、类型、货币数量论、名义利率与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的社会成本、超级通货膨胀、古典二分法,小型开放经济中的储蓄与投资、名义与实际汇率。

教学重点与难点:规模收益不变、真实工资、边际产品、消费函数、边际消费倾向、挤出、通货膨胀、货币供给、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公开市场操作、货币交易速度,货币需求函数、货币数量论、名以及真实利率、费雪方程、古典二分法,货币中性、净出口、资本净流出、名义汇率、真实汇率、购买力平价、自然失业率、摩擦失业、结构失业、工资刚性、效率工资。

06《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06《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编码:12012005 开课部门:英文名称:Macroeconomics 适用专业:课程属性:专业基础课学分学时:3学分,计划48学时编写人:审核人:一、课程概述(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宏观经济学》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学科专业基础课。

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导论、国民收入(GDP)核算、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IS-LM模型、AD-AS模型、宏观经济政策等核心内容;了解失业与通货膨胀、经济增长与经济周期、开放经济等基本观点;了解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开放经济理论的前沿思想,为学生学习专业理论课打下较扎实的经济理论基础。

(二)课程的基本理念本课程教学中应以学生学习为主体,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注意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学习积极性;教师授课要采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和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要紧密联系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用现实中实例丰富课堂教学,用教材的理论解释实际经济问题;要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引导学生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去分析和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经济现象。

(三)课程设计思路按照教材的内容结构和教学的基本理念,本课程的内容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重点掌握的内容,包括各章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习后,教师突出疑难点讲解,同时启发学生结合经济现实提出思考。

第二层次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内容,主要包括各章的一般理论和原理的推导、论证过程,由教师示范后学生举一反三。

第三层次是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包括不同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和消费理论、投资理论、国际贸易相关理论。

基本由学生自习完成,教师作开拓视野的补充。

1、课程内容的设计该课程的理论体系和内容框架如图所示:图1 宏观经济学大纲内容导图2、教学方法手段(1)板书和课件相结合。

内容提要和案例、小结采用多媒体课件;图形分析、讲解补充及其他要求学生了解的内容采用板书。

对重点内容、模型以及需推导的内容采用板书。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

《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级宏观经济学课程类别:任意选修课适用专业:经济学考核方式:考查总学时、学分:48学时3学分其中实验学时:0学时一、课程教学目的《宏观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门研究经济总体行为的科学,是我国高等院校经济管理类专业的基础课程。

中级宏观经济学主要应用数学模型分析收入、就业、价格总水平等宏观经济总量的决定及其变动。

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求学生了解、认识和掌握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及方法,理解国民收入决定理论的不同模型,结合中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实践,培养学生正确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我国宏观经济运行中的问题和提出对策的能力,同时也为今后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和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二、课程教学要求中级宏观经济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课程,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数理基础,在教学中要注意问题的背景分析,采用启发式教学,把基本概念和基本模型讲透彻,同时引导学生关注国内外重大宏观经济问题,关注专家对宏观经济事件和经济政策的解读。

注意将数学分析与经济学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切实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高等数学、中级微观经济学等四、课程教学重、难点本课程的教学重点是宏观经济学课程的基本理论,包括:国内生产总值、价格水平、失业率等;短期经济波动的三大模型,宏观经济不稳定的表现及稳定宏观经济政策的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供给管理政策等。

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是利用数学工具推导相关理论,使学生能够在比较规范的分析框架上,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国内外宏观经济现象,掌握建立经济学模型的基本方法。

五、课程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课堂讲授和讨论相结合。

通过案例导入和国内外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展开讨论,激发学生对中级宏观经济学的学习兴趣六、课程教学内容(一)第一章国民收入核算(2学时)1.教学内容(1)产品的生产队生产要素的支付;(2)支出与需求的组成;(3)一些重要的恒等式;(4)计量国内生产总值;(5)通货膨胀与价格指数。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1

《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2、课程代码:3030080800083、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4、适用专业:经济与管理学部各专业(本科)5、课程学时:48(40+8)6、学分:37、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8、开课学部:经济与管理学部9、开课学期:2009-2010学年下学期(春季)二、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1、课程性质:《宏观经济学》是管理类类及经济类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本课程是一门系统的研究宏观经济学的普遍规律、基本原理和一般方法的科学。

2、目的与任务: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在掌握宏观经济学基本理论内容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运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使学生了解某些西方经济理论对我国当前的经济改革和开放的借鉴作用,帮助学生理解当今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现象,特别是认识政府各项经济政策的理论背景,提高预见这些政策的现实影响的能力,并为后续课程和实际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课程教学基本要求:1、掌握:准确掌握微观经济学的各种分析方法。

所需掌握的分析方法包括:边际分析、均衡分析、总量分析等经济分析方法。

掌握主要宏观经济原理。

所需掌握的原理包括:GDP的决定、总供给与总需求模型、菲利浦斯曲线等。

2、理解:主要的宏观经济问题,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

3、了解:懂得如何分析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包括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汇率政策。

4、在教学中要注意的要点:引导学生形成对现实宏观经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经济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均较强的课程,因此教学方法上,采用课堂讲授、实例计算、习题讨论、课堂讨论、自学等方式进行。

教师在课堂上应对经济学的基本概念、规律、原理和计算方法进行必要的讲授,并详细讲授每章的重点、难点内容;讲授中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必要的实例计算启迪学生的思维,加深学生对有关概念、理论等内容的理解,并应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加人课堂授课的知识含量。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

《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第一篇:《宏观经济学》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工商管理系本科理论课程教学大纲宏观经济学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课程编码:1111203 学分:3分总学时:48学时,其中,理论学时:48学时适应专业:经济管理类专业先修课程:微观经济学执笔人:审订人: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与任务《宏观经济学》是经贸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理论经济学,是现代理论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整个国民经济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民经济总量相互关系的研究,揭示宏观经济运行过程中的矛盾、宏观经济变化规律以及政府的经济政策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对宏观经济的总体结构、宏观经济运行的规律、宏观经济学理论的不同学派等问题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并能运用所学的知识,对现实宏观经济运行状况、运行的基本趋势进行初步的分析。

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与基本理论,掌握所运用的基本方法,以作为学习其他课程的基础。

同时也了解政府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理论依据,为学生将来的实践和进一步学习其他相关学科知识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第一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6学时)本章为宏观经济学的导言,简述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研究方法和基本理论问题,讨论国内生产总值(GDP)的定义及其核算方法,分析国民收入的流量循环模型。

本章重点要求学生理解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和一些基本概念。

本章重点与难点:1、定义和衡量总产出或总收入的五个总量指标及其相互关系;2、核算国内生产总值的三种方法;3、国民收入的构成及储蓄——投资恒等式。

第一节宏观经济学的特点一、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二节国内生产总值第三节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第四节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投资--储蓄恒等式第二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6学时)国民收入决定理论是现代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奠基人凯恩斯学说的中心内容。

高等教育必修课程《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必修课程《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

高等教育必修课程《宏观经济学》教学大纲大纲说明总学时:48学时(讲课48学时,实训0学时)课程类别:专业必修适用专业:财务管理、工程管理、工商管理、公共事业管理、国经、金融学、人力、市场营销、会计等预修要求:微观经济学、高等数学等课程性质、目的、任务:宏观经济学是专业基础课,它一方面是为以后的各门专业课打下业务理论基础,另一方面又对各门专业课起综合作用。

宏观经济学以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强调基础性、强调培养学生的经济直觉感、强调借助于理性思维的穿透力来透视实践中的微观经济问题和宏观经济问题。

宏观经济学的有关知识是经济研究者和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中所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它是整个经济学体系的一块基石。

学习宏观经济学,可以帮助学生吸收、借鉴其科学、合理的成分,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服务。

该课程教学的目的和任务:一是为学生较为系统地介绍西方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经济分析方法,使其能掌握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而能学好其它专业课并为之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是为学生熟练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创造性地研究经济问题提供经济理论和经济分析的思维框架;三是使学生了解企业、政府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的地位,借鉴和吸收西方宏观经济学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和市场经济运行规律的内容和方法,能运用经济理论和现代经济分析方法,独立地研究经济问题。

教学基本方式: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课堂教学将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教材配有相应的习题集和学习指南。

浙江省精品课程——《西方经济学》网络资源较为丰富,并在较大程度上实现了教学互动,可以为学生提供全方位的帮助。

大纲的使用说明: 1、各章重点是对本课程具有重大影响的知识内容,要求教师在授课过程中给予高度重视,通过深入细致地讲解使学生和熟练掌握这部分内容。

2、各章难点是大多数学生不易接受的内容,要求教师慎重选择有效的授课方法或清晰的事例,使学生能够顺利接受这部分内容。

3、各章节习题参见课本,其他相关课程资源参见课程网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淮阴工学院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宏观经济学
课程编号: 1816251
学时学分: 48(3)
专业层次:会计学、财务管理(本科)
制定日期: 2015年11月
版次: 4
归口单位:商学院
1 本课程的性质及适用专业
本课程是一门学科基础课,适用于管理大类即工商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会计学、财务管理等专业。

2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宏观经济政策的分析方法,拓宽学生经济学知识视野,获得运用宏观经济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初步能力。

3 对先修课程的要求
建议先修《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微观经济学》等课程。

4 本课程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4.1 国民收入核算
教学内容:宏观经济学的特点;国内生产总值;核算国民收入的两种方法;从国内生产总值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国民收入的基本公式;名义GDP与实际GDP。

基本要求:掌握GDP、GNP、NNP 、NFP、NI、PI 等基本概念;熟悉国民收入的构成与储蓄—投资恒等式;了解宏观经济学的特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

4.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教学内容:均衡产出;凯恩斯的消费理论;关于消费函数的其他理论;两部门经济中国民收入的决定及变动;乘数论;三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四部门经济中的国民收入决定与乘数。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总产出,消费函数,乘数,两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熟悉产品市场均衡的条件,凯恩斯消费理论;了解三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四部门经济中的均衡产出决定模型。

4.3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教学内容:投资的决定;IS曲线;利率的决定;LM曲线;IS—LM分析;凯恩斯的基本理论框架。

基本要求:掌握IS曲线与产品市场的均衡,LM曲线与货币市场的均衡;熟悉投资的决定,IS 曲线的推导过程,流动偏好陷阱,货币需求函数,货币供求均衡和利率决定,LM曲
线及其推导;了解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产品市场与货币市场的非均衡
及其调整。

4.4 宏观经济政策分析
教学内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影响;财政政策效果;货币政策效果;两种政策的混合使用。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类型,财政政策的有效性和挤出效应,货币政策的效应;
掌握财政政政策效果与货币政策效果的IS-LM图形分析,挤出效应,财政政策与货
币政策的配合,财政政策乘数与货币政策乘数;了解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效应的极
端情况和政策组合。

4.5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
教学内容:经济政策目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基本要求:掌握财政的构成与财政政策工具,货币政策及其工具;熟悉货币创造乘数,存款创造和货币供给;了解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4.6 总需求——总供给模型
教学内容:总需求曲线;总供给的一般说明;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总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基本要求:掌握总需求曲线,古典总供给曲线,凯恩斯总供给曲线,常规总供给曲线;了解总
需求总供给模型对现实的解释。

4.7失业与通货膨胀
教学内容:失业的描述;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失业的影响与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描述;通货膨胀的原因;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菲利普斯曲线。

基本要求:掌握失业的经济学解释,奥肯定律,通货膨胀的原因、菲利普斯曲线;熟悉失业的影响,失业与通货膨胀的关系;了解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4.8 国际经济的基本知识
教学内容: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概述;国际贸易组织;政府调节国际经济往来的措施。

基本要求:了解国际贸易理论的发展,国际贸易组织。

4.9 国际经济部门的作用
教学内容:汇率和对外贸易;国际收支的平衡;IS-LM-BP模型。

基本要求:掌握汇率的决定,国际收支的平衡,开放经济中的IS曲线、IS-LM-BP模型;了解开放经济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4.10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教学内容:对经济增长的一般认识;增长核算;新古典增长理论;内生增长理论;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经济周期的含义与特征;乘数——加速数模型。

基本要求:掌握经济增长的源泉,增长核算方程,资本积累和稳态,资本积累的黄金律;熟悉经济周期的含义和特征;了解经济周期理论。

4.11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
教学内容: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理论渊源与基本假设;新古典模型;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基本要求:了解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基本假设、新古典模型、附加预期的总供给曲线、新凯恩斯主义模型。

5 本课程实践教学环节要求

6
7其他说明
7.1教学参考资料
1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年
2 多恩布什:《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3 霍尔、泰勒:《宏观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
7.2 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课堂理论讲授为主,同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实例分析、课堂提问、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手段相结合。

7.3 考核方式
考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