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中国古代文学史(袁行霈)第一编 先秦文学

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原始歌谣与古代神话一、简答题1.为什么说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2.神话的性质是什么?3.什么是神话的劳动起源说?4.什么是神话的宗教起源说?5.简说神话与传说的区别。

二、论述题1.试论中国神话的主要特征2.试论神话对后世文学发展的影响。

三、名词解释原始歌谣的综合性第二章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一、简答题1.《诗经》分为风、雅、颂三类的依据及其各自的含义是什么?2.《诗经》在先秦时代的三个作用是什么?3.概述《诗经》的流传。

4.简要说明下层人民社会政治诗的具体内容。

5.简要说明官吏对政治表达不满的诗的具体内容。

6.简要说明称颂执政者的诗的具体内容。

7.简说《诗经》中歌唱爱情和婚姻的诗大胆直率与温文典雅的两种风格。

8.周人最著名的五篇史诗,是哪些诗篇。

9.简述《七月》的内容梗概。

10.简述《芣苢》的艺术特点。

11.简析《诗经》抒情与写实相统一的特点。

12.简述《诗经》形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

二、论述题1.试述《诗经》最具影响的两类作品――情爱诗和社会政治诗的内容。

2.分析《诗经》史诗重要篇章的艺术成就。

3.论述《诗经》的主要文学成就。

4.结合具体作品说明赋、比、兴的含义。

三、名词解释1.《诗经》2.采诗说3.献诗说4.删诗说5.“风”6.“雅”7.“颂”8.“弃妇诗”9.《诗经》中的“赋”(朱熹说)10.《诗经》中的“比”(朱熹说)11.《诗经》中的“兴”(朱熹说)第三章历史散文一、简答题1.《春秋》的写作特点是什么。

2.简述《左传》及其作者。

3.概述《国语》简况。

4.概述《战国策》简况。

二、论述题1.春秋战国时期历史散文繁荣的原因。

2.论《左传》的文学特色。

3.论战国策》的文学特色。

三、名词解释1.《尚书》2.《今文尚书》3.《古文尚书》4.伪《古文尚书》5.《逸周书》6.《春秋》第四章诸子散文一、简答题1.老子及《老子》简况。

2.孔子及《论语》简况。

3.墨子及《墨子》简况。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原创版)目录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2.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3.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4.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正文一、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考点精讲概述袁行霈《中国文学史》是一本广受好评的文学史教材,也被众多高校作为考研参考书。

为了帮助考生更好地掌握这本书的内容,许多辅导机构和出版商推出了与之相关的考研考点精讲资料。

这些资料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中的重要知识点进行了梳理和总结,并附有真题和典型题详解,对于提高考生的复习效率和应对考研具有很大的帮助。

二、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的主要内容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梳理章节脉络,透析核心考点。

每章的复习笔记全方位把握核心考点,并对相关重要知识点进行了延伸,内容精炼,条理清晰,易于记忆,方便考生更有针对性地复习。

2.精选典型习题,巩固重点难点。

这些习题既包括历年考研真题,也包括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题,能够帮助考生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并在复习过程中不断提高。

三、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的特点及适用范围袁行霈《中国文学史》配套题库主要包括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等题型,覆盖了文学史的各个时期和方面。

这些题目严格按照教材内容和考研真题的命题规律编写,旨在帮助考生熟悉考试题型,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配套题库适用于以下人群:1.备考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课程的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2.在校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中国文学史》课程时的辅助材料;3.对中国文学史感兴趣的读者,用于自我学习和提高。

四、如何有效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进行复习为了充分利用袁行霈《中国文学史》考研资料,考生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结合教材,系统学习。

将考研资料与教材相结合,系统地学习文学史的知识点,加强对重要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袁行霈

1.神话2.《诗经》的传统影响3.《春秋》与《左传》比较4.《国语》:防民之口,甚于防川5.《战国策》写作特色6.汉乐府7.《孔雀东南飞》8.汉赋1.神话任何神话都是用想象和借助想象以征服自然力、支配自然力,把自然力加以形象化,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资源。

2.《诗经》传统影响《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诗歌的优良传统,中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一、现实主义精神与传统《诗经》立足于社会现实生活,没有虚妄与怪诞,极少超自然的神话,描述的祭祀、宴饮、农事是周代社会经济和礼乐文化的产物,对时政世风、战争徭役、婚姻爱情的叙写,展现的是周代政治状况、社会生活、风俗民情,这一“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的精神传统为后世所代代继承和发扬。

二、抒情诗传统从《诗经》开始,抒情诗成为诗歌的主要形式之一。

三、风雅与文学革新《诗经》中关注现实的热情、强烈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屈原所继承和发扬,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23]。

四、赋比兴的垂范《诗经》的“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古代诗歌创作中一直被继承和发展着,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

《诗经》的诞生(包括产生、采集与编成),首先在诗歌体裁形式上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的新体式——四言体。

《诗经》不仅创立了中国诗歌史上第一个有形的历史阶段——四言诗,且这种体式影响波及了后世各代的诗歌创作:一,后代的五、七言诗,尤其五言诗,是在它基础上的突破与扩展;二,即便在五、七言时代,也还有作者创作了不少四言诗,沿袭了《诗经》形式。

从诗歌的节奏韵律上说,《诗经》也为后世诗歌创了先例,尤其在诗歌的押韵形式与韵部等方面,为后世诗歌提供了范式与典型,这在诗歌创作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更重要的是,《诗经》在创作上首开了写真的艺术风格——以其朴素、真切、生动的语言,逼真地刻画和表现了事物、人物及社会的特征,艺术地再现了社会的本质,为后世文学创作(尤其诗歌创作)提供了艺术写真的楷模与借鉴范式。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册课件整理.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整理综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整理综合

第二编明代文学第一章《三国志演义》及其他历史小说第一节《三国志演义》的成书、作者与版本一、《三国志演义》的成书过程《三国志演义》属于世代累积型小说,它的成型有一段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经过了史书记载、艺人讲唱和作家加工等三个阶段,是史书与讲史相结合、民间智慧结晶和作家艺术天才相结合的产物。

1. 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小说依据的主要史料,裴注引用的材料中有一些来自野史、杂说,带有民间传说的成分。

刘义庆《世说新语》也记载了相关的趣闻轶事。

2. 至迟在晚唐时期,三国故事已在民间广泛流传。

在宋代说话的“讲史”一家中,已有专门演说三国故事的,称为“说三分”,而且形成了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

在金元时代,三国故事被大量地搬上戏曲舞台,仅元杂剧中见于著录的三国戏就有四十余种。

3. 元英宗至治年间刊印的《全相三国志平话》和内容大致相同的《三分事略》,大约是宋元讲史话本的写定本,已粗具规模,为《三国志演义》的创作提供了故事轮廓和基本框架。

4.元、明之际,在丰富的史料和民间文学的积累的基础上,罗贯中对三国故事进行了艺术再创作,灌注进强烈的时代精神,熔铸进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同时又兼顾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创造出了不朽的杰作――《三国志通俗演义》。

二、《三国志演义》的作者关于作者罗贯中的生平事迹,现存材料很少,有些资料的可信度也令人怀疑。

他一生著述颇丰,题名罗贯中的作品,有长篇小说《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传》、《三遂平妖传》及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他还是《水浒传》的编写者之一。

三、《三国志演义》的版本1. 现存《三国志演义》的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壬午年刊刻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全书二十四卷,二百四十则,尚未分回,一般称之为“嘉靖本”。

2. 至《李卓吾先生批评三国志》本,将二百四十则合并为一百二十回,回目也由单句改为双句,一般称“李评本”,因为此本的评语系叶昼假托李贽所为,又称“伪李评本”。

3. 至今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版本,是清朝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评改的《三国志演义》,世称“毛本”。

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袁行霈、游国恩《中国文学史》精心整理笔记

名词解释1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它收录了西周初到春秋中叶诗歌305篇。

包括国风、小雅、大雅、颂。

其中包括十五“国风”,有诗160篇: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05篇。

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10篇。

“风”是指各地不同的音乐。

“雅”是雅正之声,指周王朝京边地区的音乐。

又分大雅和小雅,也是缘于音乐的不同,“颂”是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赋、比、兴是《诗经》在艺术上对后代文学影响比较大的表现手法。

“赋者,敷陈其事物而直言之也。

”也就是陈述铺叙的意思,从本质上讲就是直接描绘,直接抒情,直接铺叙。

比:“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带比喻性质的一种手法。

兴:“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用其他自然现象引起所要咏叹的情感。

有时甚至能起到比的作用。

2历史散文:古代的散文是伴随着史官词而出现的,他们记载国家在咸和君主的言行,在其中体现了一定的历史、政治和哲学观点,其记述由简到繁,由质朴无华到略具文采。

现在人看到的就一部古代历史文献汇编。

3 《春秋》:相传孔子曾对它加以修订,以记事为主,现在我们所看到的,是先秦时期鲁国的编年史,书中按时代顺序记载了春秋时期的重大事件,上起鲁隐公元年,下至鲁哀公十四年,共242年的史事。

它对后代的散文有不小的影响。

4 《国语》:是一部按国别记载的史书,约成书于战国初年,是战国早期人根据各国史料编订,以记言为主,书中记载的史实上起周穆王,下至鲁悼公春秋时期各国的政治、外交、军事等活动,其思想倾向于儒家。

书中既尊礼,又崇德,既敬神又重民。

5 《左传》:《左传》是先秦时期的一部历史著作,原名《左氏春秋》。

作者是左丘明,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止于鲁哀公二十七年,此外还附录了鲁悼公四年至十四年韩、魏、赵三家灭智氏的史实。

书中生动的反映了这一时期巨大而深刻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变迁,再现了重大的历史事件以及有关的诸侯王卿大臣等各类人物的活动。

6 《战国策》:是一部战国时期的史料汇编,西汉后期,刘向整理后得33篇,共12国策,定名为《战国策》。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课件讲义.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课件讲义.doc

《中国古代文学史一》详细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第一节上古歌谣识记:①《尚书。

尧典》、《吕氏春秋。

古乐》、《诗大序》中关于上古歌谣的论述。

《尚书。

尧典》: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

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

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

《吕氏春秋。

古乐》: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

《毛诗大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②《弹歌》、伊耆氏《蜡辞》和《周易。

贲卦》六四爻辞。

《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

伊耆氏《蜡辞》:土返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周易。

贲卦》: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

理解:①上古歌谣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原始歌舞的产生与初民切身的生活密切相关。

最初的歌舞往往就是他们日常生活情状的重演或是庆祝、祭典活动本身。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②原始歌舞诗、乐、舞合一的综合性。

歌唱和舞蹈是初民天然的表现和抒情方式。

初民每天都在创造新的歌舞,同时传唱已有的歌谣。

第二节神话传说1).神话及其产生识记:神话的性质。

1.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2.神话是远古人类对所观察或经历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说明.3.神话反映着远古人类解释自然(社会)并征服自然(社会)的愿望。

4.神话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时代,它是人类还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做出符合实际的解释之时代的产物。

理解:神话的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认为神话伴随着初民的劳动生活而产生,宗教起源说指实为神话产生于初民的宗教活动。

劳动起源说:神话的内容总是反映着劳动生活,初民思维能力的不断发展与漫长时期的劳动生活有直接关系,劳动生活是神话得以产生的最根本条件。

宗教起源说:初民的敬畏和崇拜观念,产生于他们对生活经验的最初思考,这便是最初的宗教观念。

当他们从崇拜敬畏,变而为企图解释和支配自然力时,神话也就产生了。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袁行霈主编简介第一卷总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聂石樵撰)第一章上古神话(过常宝撰)第二章《诗经》(锺涛撰)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锺涛撰)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锺涛撰)第五章屈原与楚辞(过常宝撰)第二编秦汉文学绪论(李炳海撰)第一章秦及西汉散文(赵敏俐撰)第二章司马相如与西汉辞赋(许志刚撰)第三章司马迁与《史记》(李炳海撰)第四章两汉乐府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五章东汉辞赋(许志刚撰)第六章《汉书》及东汉散文(李炳海撰)第七章东汉文人诗(李炳海、赵敏俐撰)第二卷第三编魏晋南北朝文学绪论(袁行霈撰)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丁放撰)第二章两晋诗坛(丁放撰)第三章陶渊明(袁行霈撰)第四章南北朝民歌(孟二冬撰)第五章谢灵运、鲍照与诗风的转变(孟二冬撰)第六章永明体与齐梁诗坛(孟二冬撰)第七章庾信与南朝文风的北渐(曹虹撰)第八章魏晋南北朝的辞赋、骈文与散文(曹虹撰)第九章魏晋南北朝小说(袁行霈撰)第四编隋唐五代文学绪论(罗宗强撰)第一章南北文学的合流与初唐诗坛(张毅撰)第二章盛唐的诗人羣体(张毅撰)第三章李白(罗宗强、张毅撰)第四章杜甫(罗宗强撰)第五章大历诗风(罗宗强、张毅撰)第六章韩孟诗派与刘禹锡、柳宗元等诗人(尚永亮撰)第七章白居易与元白诗派(尚永亮撰)第八章散文的文体文风改革(尚永亮撰)第九章唐传奇与俗讲变文(尚永亮、张鸿勋撰)第十章晚唐诗歌(余恕诚撰)第十一章李商隐(余恕诚撰)第十二章词的初创及晚唐五代词(余恕诚撰)第二卷文学史年表第三卷第五编宋代文学绪论(莫砺锋撰)第一章宋初文学(莫砺锋撰)第二章柳永与北宋前期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三章欧阳修及其影响下的诗文创作(莫砺锋撰)第四章苏轼(莫砺锋、王兆鹏撰)第五章江西诗派与两宋之际的诗歌(莫砺锋撰)第六章周邦彦和北宋中后期词坛(王兆鹏撰)第七章南渡前后词风的演变(王兆鹏撰)第八章陆游等中兴四大诗人(莫砺锋撰)第九章辛弃疾和辛派词人(王兆鹏撰)第十章姜夔、吴文英及宋末词坛(王兆鹏撰)第十一章南宋的散文和四六(莫砺锋撰)第十二章南宋后期和辽金的诗歌(莫砺锋、张晶撰)第六编元代文学绪论(黄天骥撰)第一章话本小说与说唱文学(董上德撰)第二章关汉卿(董上德撰)第三章王实甫的《西厢记》(黄天骥撰)第四章白朴和马致远(黄天骥、董上德撰)第五章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欧阳光撰)第六章南方戏剧圈的杂剧创作(黄仕忠撰)第七章南戏的兴起与《琵琶记》(黄仕忠撰)第八章元代散曲(欧阳光撰)第九章元代诗文(张晶撰)第四卷第七编明代文学绪论(黄霖撰)第一章《三国志演义》与历史演义的繁荣(黄霖撰)第二章《水浒传》与英雄传奇的演化(黄霖撰)第三章明代前期诗文(郑利华撰)第四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郑利华撰)第五章明代杂剧的流变(谢柏梁撰)第六章明代传奇的发展与繁荣(谢柏梁撰)第七章汤显祖(谢柏梁撰)第八章《西游记》与其它神怪小说(黄霖撰)第九章《金瓶梅》与世情小说的勃兴(黄霖撰)第十章“三言”、“二拍”与明代的短篇小说(黄霖撰)第十一章晚明诗文(郑利华撰)第十二章明代的散曲与民歌(郑利华撰)第八编清代文学绪论(袁世硕撰)第一章清初诗文的繁荣与词学的复兴(裴世俊撰)第二章清初戏曲与《长生殿》、《桃花扇》(袁世硕撰)第三章清初白话小说(袁世硕撰)第四章《聊斋志异》(袁世硕撰)第五章《儒林外史》(齐裕焜撰)第六章《红楼梦》(齐裕焜撰)第七章清中叶诗文词多元发展的局面(裴世俊撰)第八章清中叶的小说戏曲与讲唱文学(裴世俊撰)第九编近代文学绪论(孙静撰)第一章龚自珍与近代前期诗文词(孙静撰)第二章近代前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第三章黄遵宪、梁启超与近代后期诗文词(孙静撰)第四章近代后期的小说与戏曲(林薇撰)。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袁行霈版《中国文学史》先唐文学部分的归纳与重点的整理

中国文学史绪论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初创时期,是上古期第一段。

先秦文学尚未从浑沌一体的文化形态中分离,其特征与这时文化形态有着密切关系。

第一节中国文学的源头一、远古歌谣和神话,我们称之为传说时期文学。

例:据说是神农时代《蜡辞》(《礼记·郊特牲》)大约是农事祭歌;传说尧舜时《击壤歌》、《南风歌》等,是后人伪托;韵语可能是原始歌谣遗留。

如《吴越春秋》载《弹歌》,反映原始人制造弹弓和狩猎的过程,语言古朴,已具韵律,显是古老歌谣。

《吕氏春秋·音初篇》载禹时涂山氏之女所歌“候人兮猗”,是夏代诗歌遗文。

二、文字产生后,脱离传说时期。

甲骨文和青铜器铭文,是所知最古文字。

甲骨文代表商代晚期相当成熟的文字系统。

甲骨卜辞文句简朴形式单一,仅有少量记事文字,但其产生具重大历史文化意义,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三、诗歌最初与乐、舞结合。

《吕氏春秋·古乐》载八阕,内容从题目看,“载民”歌唱始祖;“玄鸟”即燕子,可能是本部落图腾;“遂草木”歌唱草木茂盛;“奋五谷”歌唱五谷生长;“敬天常”遵循自然法则;“达帝功”以下反映宗教信仰。

《尚书·益稷》载帝舜时《大韶》。

《诗经》作品都是乐歌。

约在春秋后,诗歌分化独立,向意义和节奏韵律方向发展。

第二节先秦文学的形态一、文史哲不分。

先秦文学非纯文学,先秦文化呈现综合形态。

有些文学作品是史、哲学著作,史、哲学著作也有文学意味。

(一)司马迁《太史公自序》云颛顼命南正(官名)重掌管天,北正黎掌管地,即掌天文、祭祀事,周宣王之时,重、黎后人成司马氏,掌周史,可以看出史学与巫术分化过程;据《尚书·洪范》可知商代已形成“五行”思想;《易》卦爻辞,已具备“阴阳”观念;“德”观念于商萌芽,在周发展,形成敬德保民思想。

(二)春秋战国时,探索宇宙人生、进行哲学思辨、关注社会政治、讨论治国之道的诸子说理散文成熟,表现鲜明个性,浓郁情感,丰富形象,具较强文学性。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袁行霈版本-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二卷完整笔记

中国古代文学史完整笔记第一编先秦文学第一章上古歌谣和神话传说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

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

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

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

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

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

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

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

《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

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

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

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

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第一编第一章总复习第一部分 名词解释1.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 本身”, 它以故事的形式表现了远古时期人民对自然、社会现象的认识和愿望。

神话是远古人民以其幼稚的认识能力,通过幻想的、形象的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所做出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以象征和隐喻来表现它的意蕴。

神话通常以神为主人公,他们包括各种自然神和神化了的英雄人物。

神话的意义通常显示为对某种自然或社会现象的解释,有的表达了先民征服自然、变革社会的愿望。

神话主要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英雄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

中国在远古时代有过丰富的神话传说,但在中国古典文献中,除了《山海经》等书中记载神话比较集中外,其余则散见于经史子集等各类书中,往往只是片段,有故事情节的不多。

2.《山海经》: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著作。

《山海经》约成书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之间,应是由不同时代的巫觋、方士根据当时流传的材料编选而成,实际上是一部具有民间原始宗教性质的书。

全书共分山经五卷、海外经四卷、海内经五卷、大荒经四卷,内容极其驳杂,除神话传说、宗教祭仪外,还包括我国古代地理、历史、民族、生物等方面的资料。

神话“鲧禹治水”“夸父逐日”“精卫填海”等就保存在《山海经》中。

3.神话历史化:所谓神话历史化,就是把神话看成是历史传说,通常的做法是把天神下降为人的祖神,并把神话故事当作史实看待,构成了一些虚幻的始祖以及它的发展谱系。

这一文化现象在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史中或多或少都出现过。

这也是中国古代神话之所以散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神话历史化的方法主要是删削和改造。

在我国,神话的历史化在春秋早期就已出现,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继承并发扬了这一传统,提出“不语怪力乱神”。

第二部分 简答题、论述题1.中国古代神话体现了怎样的民族精神,试举例说明。

答:中国古代丰富多彩的神话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民族精神的形成及其特征。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 PPT

第二节 上古神话的主要内容
❖1、创世神话 《艺文类聚》中“盘古
开天地”的故事。
❖ 补:《绎史》卷一《开辟原始》引《五 运纪年历》中盘古开天地的故事
❖ 首生盘古,垂死化身:气为风云,声为雷 霆,左眼为日,右眼为月,四肢五体为四 极五岳,血液为江海,筋脉为地理,肌肉 为田土,发髭为星辰,皮毛为草木,齿骨 为金石,精髓为珠玉,汗流为雨泽。
❖其一,神话的思维,充满了幻觉的 作用,使人类理性逻辑尚未发展成 熟时期的思维方式。它本身虽然不 是自觉的运用幻想,却仍然同文学 的形象思维有共通之处,表现了人 类不自觉的艺术创造力。所以,有 的研究者把神话思维称为"诗性思 维"。
❖其二,有的神话中所蕴含的那种百 折不挠、矢志不移的奋斗精神(如 刑天、精卫、大禹治水),那种厚 生爱民的意识,曾经激励了无数的 志士仁人为理想而奋斗。它既体现 了我们民族的原始精神,又给文学 创作提供了精神动力。
❖ 《汉武内传》:"西王母与上元夫人降帝, 美容貌,神仙人也。"
月亮神话的演变:
❖ 《山海经·大荒西经》:"有女子方浴月。帝 俊妻常羲,生月十二,此始浴之。"
❖ 《淮南子·览冥训》:"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 母,姮娥窃以奔月。"东汉高诱注:"姮娥, 羿妻;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 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
❖ 《山海经·西山经》:有神焉,其状如 黄囊,赤如丹火,六足四翼,混沌无 面目。
❖ 《庄子·应帝王》:南海之帝为倏,北 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混沌。倏与 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曰:"人皆有七 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混沌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复习第一编·先秦文学绪论一、先秦文学的形态1、诗乐舞紧密结合2、文史哲不分3、作者和时代难以确定二、先秦文学作家的流变1、夏商时期,以巫觋为主2、商周之际,史官成为史家散文最早创作者3、西周、春秋时期,贵族是文学的主要创作者4、春秋、战国之际,士阶层是文学创作的主流三、文字产生前的上古文学创作是远古歌谣与上古神话。

第一章上古神话一、现存古代文献中,最有神话学价值的是《山海经》。

二、中国古代的四大神话:女祸补天、共工触山、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均保留于《淮南子》。

三、神话的分类及代表1、创世神话盘古开天2、始祖神话女娲补天3、洪水神话鲧禹治水4、战争神话炎黄之战5、发明创造神话后羿射日四、中国神话的演变1、历史化2、文学化3、宗教化第二章《诗经》★一、《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原名《诗》,或称“诗三百”,共计305篇。

收集周初到春秋中叶的作品。

分风、雅、颂三类。

二、《诗经》六义及其含义(P52、61)1、风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诗经》里有十五国风。

2、雅雅即正,指朝廷正乐,西周王畿的乐调,分为大雅和小雅。

3、颂颂是宗庙祭祀之乐,许多都是舞曲。

4、赋赋即铺陈直叙,指诗人把思想感情及有关事物平铺直叙的表达出来。

5、比比就是比方,诗人有本事或情感,借一个事物来作比喻。

6、兴兴是触物兴词,客观事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感,引起诗人歌唱,所以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三、《诗经》内容及其代表作1、民族史诗《生民》2、农事诗《七月》3、燕飨诗《鹿鸣》4、怨刺诗《正月》5、战争诗《采薇》6、徭役诗《君子于役》7、婚恋诗《关睢》《氓》四、《诗经》的艺术特点1、直抒胸臆的风格2、赋、比、兴的运用(赋体诗的定义:通篇都是用赋的手法写成的诗,代表作《七月》。

)3、和谐的语言艺术4、重章叠句5、修辞手法6、句式变化第三章《左传》等先秦叙事散文★一、我国散文的最早源头,可以追溯到甲骨卜辞。

二、《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原名《书》,是商周记言史料的汇编。

三、《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简史,孔子编订。

按时间顺序编排历史事件,记事方式是“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时,以时系年。

”它是“礼义之大宗”,以一字寓褒贬。

四、1)《左传》以《春秋》的记事为纲,有《春秋外传》之称。

2)《左传》是编年史,情节结构主要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

3)《左传》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成熟。

4)《左传》叙事最突出的成就在描写战争。

5)《左传》的艺术特点:1、叙事简洁生动,工巧严谨。

2、写人形形色色,百态千姿。

3、记言典美博奥,委婉含蓄。

五、1)《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其中最多的是晋语。

2)《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

3)《国语》的文学价值:1、长于记言,言中见人。

2、情节结构,有所创新。

3、语言畅达,风格不一。

六、1)《战国策》是西汉刘向汇编后,定名为《战国策》。

2)《战国策》的作者大多是战国后期纵横家,所以此书表现了纵横家思想,反映了纵横家的人生观。

3)《战国策》写人的方式为以后“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开创了先例。

4)《战国策》用了大量的寓言故事。

(P85)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2、画蛇添足3、狐假虎威4、南辕北辙5)《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第四章《孟子》《庄子》等先秦说理散文★一、先秦诸子百家争鸣的原因:1、社会条件是士阶层的隆起;2、学术条件是私门教学的兴盛。

二、先秦说理散文体制的逐步成熟(理解记忆)第一、语录体(一)语录体《论语》《论语》记载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反映孔子的政治思想,学术思想和教育思想。

《论语》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之作。

其编辑成书在战国初年,它的文学色彩在于表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形象、性格以及深刻平实、含蓄隽永的语言。

(二)韵散结合体《老子》《老子》一书主要是老子自撰,是一部以韵文为主、韵散结合的语录体著作。

《老子》的文学性,主要源于哲学表述中反映的情感和具有诗意的语言。

老子哲学的理论基础是“道”,书中表现出了作者强烈的自我意识和愤世嫉俗的情感。

它和《论语》都以注重情感和形象性,奠定了先秦说理文的基本特征。

第二、对话体(一)《孟子》也是语录体,但《孟子》中有一些章节就一个中心论点反复论述,形成了对话体的论辩文。

(二)《墨子》显示出由语录体向专论体过渡的迹象。

《墨子》中的《兼爱》《非攻》等,都有一个标题概括文章的中心思想。

说理文体制在《墨子》中已形成。

(三)《庄子》的许多篇章多以数则构思奇妙的寓言结构而成,为一个主题服务。

就文体形式来说,别具一格,可算是抒情性说理文。

第三、独立成篇的专题论文战国末期,《荀子》《韩非子》中的专题论文,标志着说理散文体制的定型。

尤其是荀子开创的驳论体,标志论辩文的成熟,在其弟子韩非子手中发展到了极致。

从此专论体成为我国说理散文的主要形式。

三、孟子与《孟子》1、《孟子》是对话体形式,是对《论语》语录体的仿效。

2、孟子的思想:孟子是继孔子之后,最重要的儒学大师,继承了孔子的思想。

大体可总结为三:(1)提出了仁政思想,即保民重民和实行王道。

(2)提出了“义”,将“义”定义衡量人的行为的标准。

(3)提出了“性善论”,恻隐之心。

3、《孟子》的文学价值(要求适当解析):(1)神情毕现的孟子形象。

他藐视统治者,鄙视权势富贵,希望能够消除世乱,救民于水火之中,具有刚正不阿、大胆泼辣的个性特点。

书中还记录了孟子和其他学派的代表人物的论辩。

在这些论辩中,孟子攻乎异端,感情毕露,有明晰的说理、逐层的批驳,层层进逼,气势凌人,也有偏激的言词、幽默的讽刺,甚至破口大骂,同样反映了孟子激越的情感和刚直的个性。

(2)至精至密的论辩艺术。

《孟子》中的论辩文,巧妙灵活地运用了逻辑推理的方法。

孟子得心应手地运用类比推理,往往是欲擒故纵,反复诘难,迂回曲折地把对方引入自己预设的结论中。

(3)气盛辞壮的语言风格。

气势浩然是《孟子》散文的重要风格特征,而且他“长于譬喻”,在论辩中常用比喻,把抽象的道理用具体生动的形象表现出来。

(4)新颖独到的文论见解。

他提出了三个著名主张:“知人论世”“知言养气”和“以意逆志”。

四、庄子与《庄子》1、先秦说理文,最有文学价值的是《庄子》,有“散文翘楚”之称。

2、《庄子》三言(P96)(1)寓言:寓言即虚拟的寄寓于他人他物的言语。

(2)重言:重言即借重长者、尊者、名人的言语。

(3)卮言:卮言即出于无心、自然流露之语言。

3、《庄子》的艺术成就:(1)意出尘外的构思,寓言与神话的运用。

(2)恢恑谲怪的形象,想象大于概念。

(3)汪洋恣肆的文风,语言瑰丽,长于讽刺。

五、荀子与《荀子》1、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2、《荀子》里是自成体系的专题论文。

其中,《赋篇》是纯粹的文学作品,被称为“赋”的始祖之一。

(《战国策》铺张的辞风对“汉赋”的产生有影响。

)3、《荀子》的艺术成就:(1)学者之文,严谨周详。

内容博大,独立成篇,长于驳论。

(2)长者之文,淳厚老练。

儒者之风,少用寓言,多用比喻。

(3)通才之文,博大精深。

汇通百家学说。

六、韩非与《韩非子》1、韩非的理论凝聚了前代商鞅的法,申不害的术,慎到的势等思想,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

2、《韩非子》是先秦说理散文论辩艺术的集大成者。

(荀子是我国先秦时期集大成的思想家。

)3、《韩非子》是先秦诸子著作中寓言之首(P102)(1)棘刺母猴(2)守株待兔(3)矛与盾(4)滥竽充数(5)郑人买履(6)画鬼最易(7)买椟还珠4、《韩非子》的艺术成就:(1)直言畅论,个性鲜明。

(2)文体多样,特擅驳论。

(3)广譬博喻,寓言大观。

第五章屈原与《楚辞》★一、楚辞是产生于我国南方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是战国时代楚文化高度成就在文学方面的集中体现,是先秦时代与中原文化相对映的南方文化长期发展的硕果。

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

二、1)“楚辞”一词最初见于《史记·酷吏列传》。

2)“楚辞”一词成为文体开始于刘向《楚辞》。

3)刘向《楚辞》的最早注本是王逸的《楚辞章句》。

三、楚辞的诗体特征跟《诗经》相比较★1、楚辞具有宏伟繁复的体制。

其篇章体制要长大得多;部分作品篇末有乱辞,《抽思》中还有“少歌”“倡”等乐曲形式。

2、楚辞有独特的句式和语调。

句式的加长和“兮”字的大量使用,尤其是后者,几乎成为楚辞体最明显的标志。

3、《诗经》风格比较朴素,楚辞则在感情的奔放、想象力的丰富、文采的华美、风格的绚烂上更胜一筹。

4、《诗经》属群众性集体创作,大体上还保存着浓厚的民歌色彩,而楚辞则是屈原吸取民间文学的营养加以创造性提高的结果。

四、“楚辞”一词的流变:1、楚地歌谣,楚地的民间文学。

2、以屈原为代表的楚人的作品。

在楚地民歌与巫文化基础上产生的不同于《诗经》的新诗体。

3、刘向把屈原、宋玉的作品和汉代人仿写的作品汇编成集,定名为《楚辞》。

“楚辞”既是一种诗歌形式的名称,也是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

五、《离骚》1、《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后世把“骚体”作为《楚辞》类文学作品的代称。

2、“离骚”一词的解释:(1)离别的忧思或愁思;(2)遭遇忧患的意思;(3)为楚方言词汇或楚曲。

3、《离骚》美学内涵(理解记忆)(1)具有由庄严而伟大的思想而带来的无比光辉的崇高美。

进步的美政思想,深厚的爱国主义激情,庄严的历史使命感,以及悲壮的献身精神,这就构成了诗人无比崇高的美的人格和光辉耀目的美的形象。

(2)由于诗人自觉承担悲剧命运而形成的慷慨激昂的悲壮美。

屈原始终是自己悲剧命运的自觉承担者,这种诗中充满了不能自己的激越、崇高的感情和悲壮的英雄气概。

(3)由高超的、独创性的艺术表现手段而形成的奇丽美。

这一艺术美即《离骚》的浪漫主义艺术构思,表现为屈原创造了三个世界:神话世界、往古世界、香草美人世界。

4、《离骚》的三个世界(理解记忆)(1)神话世界:三次上天遨游。

①作者被女媭责怪后,前往重华处陈辞,随后出发向天帝陈词,却被帝阍拒之门外。

②作者上天求女,实质是在寻找知己。

③作者听从灵氛和巫咸的占卜,准备离国远游,却因看到故乡而停止远游。

(2)往古世界:三次往古的世界。

①回忆楚国三王的圣明,而贤臣云集其侧,反衬当今楚王听信奸佞小人。

②对重华陈辞时提到了历史上圣明兴国,及荒淫亡国的君王。

③作者听了巫咸的卜辞,讲述了历史上君臣遇合的情况,表达明臣当遇圣主的理想。

(3)香草美人世界:诗人将自然界和神话传说中的花鸟草树随手拈来,妙笔点染,赋予其不同凡响的象征意义,来比喻道德的自修和品德的高洁,贤臣等。

5、跟《诗经》的比兴手法相比,《离骚》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有以下不同:★(1)《诗经》中比兴手法一般是触景生情,是实写(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桃之夭夭,灼灼其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