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竞赛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99a2a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f.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3. 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4. 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 如何在圆周运动中计算向心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2. 难点: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自行车绕圆形路径行驶,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力。
3. 分析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越大,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越稳定;向心力不足或过大,都会导致圆周运动不稳定。
4.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向心力来源于物体与圆周路径的摩擦力、弹力等,它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圆周路径上。
5. 实例分析:分析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和作用,以及如何减小向心力,保证行车安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向心力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d2de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9.png)
向心力教案主题:向心力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问题: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向心力?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向心力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绳子、小物体等。
2. 让小组成员站在一起,各拿着一端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小物体。
3. 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绳子的拉力和小物体的运动情况。
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物体围绕着小组成员旋转?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小物体的运动轨迹?四、总结归纳(1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2. 并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和作用。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展示向心力?2. 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拓展延伸作品和观点。
2. 具体评价标准:在分享中是否清晰地表达了向心力的概念?是否有创新的思考?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2. 让学生填写一份反馈表,回答本节课所学的问题和自己的收获。
八、课后作业1. 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向心力可以使物体围绕某个中心旋转?2.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向心力的文章,至少300字。
九、下节课预告1. 下节课将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问题,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向心力的概念。
《向心力》教案(1)
![《向心力》教案(1)](https://img.taocdn.com/s3/m/b1dcedf176a20029bd642d84.png)
向心力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理解向心力是做物体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
2、理解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理解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公式。
4、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公式求质点在圆周上某一点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
二、能力目标:1、学会用运动和力的关系分析分题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三、德育目标:通过a 与r 及ω、v 之间的关系,使学生明确任何一个结论都有其成立的条件。
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大小r v m mrw F 22==,向心加速的大小r v r w Q 22==,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都是大小不变,方向在时刻改变。
教学方法:实验法、讲授法、归纳法、推理法教学步骤:一、引入新课1:复习提问(出示思考题)(1)什么是匀速圆周运动(2)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哪几个?(3)上述物理量间有什么关系?2、引入:由于匀速圆周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变速曲线运动。
而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
所以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有何特点?加速度又如何呢?本节课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个问题。
二、新课教学(一)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1、理解什么是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2、知道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求解公式3、了解向心力的来源(二)学习目标完成过程1:向心力的概念及其方向(1)在光滑水平桌面上,做演示实验a:一个小球,拴住绳的一端,绳的另一端固定于桌上,原来细绳处于松驰状态b:用手轻击小球,小球做匀速直线运动c:当绳绷直时,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2)模拟上述实验过程(3)引导学生讨论、分析:a:绳绷紧前,小球为什么做匀速圆周运动?b:绳绷紧后,小球为何做匀速圆周运动?小球此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合外力是哪个力?这个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这个力起什么作用?(4)通过讨论得到:a: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这个力叫向心力。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83deeec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d0.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1、内容分析:本节课是高一物理第二学期拓展课本学习内容,课时是二节课,本教案是关于第一课时向心力的内容。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之前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这些内容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前提基础。
这节课作为这些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具体例子,通过分析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的来源,通过实验得出向心力大小的公式。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生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天体运动的学习打好基础。
2、学情分析:学生是本校的高一学生,具有较强的探究欲望。
学生在前面学习了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学习了对圆周运动的描述,而且之前也学习了牛顿运动定律,能够进行牛顿运动定律的简单应用。
学生有过多次的小组合作经验。
学生在平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已经接触到过一些零碎的关于物体做圆周运动的例子。
学生有一些摩擦力与运动方向相反的错误观念。
学生会从向心力三个字的字面先入为主认为这是某个新的力。
二、教学目标分析(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什么是向心力,理解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不变,方向总是指向圆心;2、知道向心力的来源;3、知道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的公式,会解答有关问题;4、养成探究物理问题的习惯,养成观察实验的能力和分析综合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要通过对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实例进行分析入手,从而认识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都必须受到指向圆心的力的作用,由此理解向心力的概念;2、通过充分讨论向心力来源、向心力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设计实验进行探究活动;3、能通过思考交流,体验探究与合作学习。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领略到物理就在自己的身边,体验自然界的奇妙与和谐,发展好奇心与求知欲;2、在探究合作过程中,增强探究意识与合作意识,增强与人交流的意识;3、养成敢于发表自己观点,既坚持原则又尊重他人的良好习惯;4、意识到物理规律在现实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增强对物理学习的兴趣;5、在用实验得出结论的过程中,逐步树立严谨科学的实验态度和正确的认识观。
高中物理《向心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物理《向心力》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11e5f4ea1c7aa00b52acbe7.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创设情境,引入新课教学[事件1]在教师的引导下做个小游戏,乒乓球和杯子,让学生尝试在手不碰杯子的情况下,将乒乓球提起来跨过障碍物移到这个盒子中。
教师让乒乓球在杯子内快速旋转,引导学生思考,快速做圆周运动的乒乓球不会掉下来?做圆周运动的受力有什么特点呢?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学设计说明]通过小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自然地引领学生感知生活中的物理,懂得物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一)新课教授1. 观察演示实验,给出向心力概念[事件2]教师演示与学生体验:教师演示1:让小球在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然后向学生提问小球为什么没有飞出去。
学生体验1:学生通过手中的绳子感受小球在转动过程中手指的感觉,观察松开手中的绳子,小球是否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绳子的拉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小球放入一个圆形容器中,并给小球一个初速度,小球沿容器内壁做圆周运动,提问学生为什么小球没有沿直线飞出去呢?学生体验2:让学生利用两个圆形塑料器皿(其中一个器壁有缺口),将完整的塑料器皿放在手中,让小球做圆周运动,感受一下器壁是否发生了形变,让小球在有缺口的容器中转动,观察小球是否还在做圆周运动。
结论:小球受到器壁给他的弹力,方向指向圆心。
教师演示2:将物体放在可转动的圆盘上,摇动手柄,让物体随圆盘一起做圆周运动。
提问学生,为什么物体没有飞出去?加速转动,让学生分析运动趋势学生观察:物体转动过程中是动摩擦力还是静摩擦力以及物体的运动趋势。
结论:静摩擦力的一个效果是不让物体甩出去,方向指向运动的圆心。
教师演示和学生体验相结合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实验中的共同点。
小结:三个实验,共同特点在于物体都在做圆周运动,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
让学生总结归纳向心力的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指向圆心力的作用,叫做向心力。
引出概念,对向心力概念的外延进行分析方向:指向圆心,垂直于速度方向教师需要指明:向心力是按照力的作用效果来命名的力,引导学生分析在上面三个实验中谁来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b009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c.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向心力》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思想及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2d1df33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bd.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向心力一、整体目标:1.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基本特点;2.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4.能够应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内容:1.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2.向心力的计算方法;3.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4.向心力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1.讲解法:通过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的基本原理和应用;2.实验法:通过实验展示向心力及其作用,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3.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探讨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激发学生思考和提高解决问题能力;4.练习法: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掌握程度,提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引入向心力的概念,让学生了解向心力是什么以及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
2.讲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通过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和应用,让学生明白向心力是一种偏向轴心的力,其大小与质点在圆周运动的半径和角速度成正比。
3.实验展示向心力的作用:设计一个实验,让学生观察在固定半径下改变角速度时向心力的变化,加深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
4.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引导学生讨论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异同,解释两者之间的关系,并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作用。
5.练习向心力的计算方法:设计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计算给定条件下的向心力大小,加深学生对向心力计算方法的掌握。
6.应用向心力解决问题:设计一些应用题目,让学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五、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评价:通过课堂表现来评价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作业评价:布置一些作业题目,让学生在课后进行练习,并通过批改作业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3.考试评价:通过阶段性考试或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对向心力知识的全面掌握情况,检验教学效果。
六、教学反思:1.教学设计:在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习能力,以确保教学效果;2.教学引导:要及时引导学生,解答学生疑问,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3.教学环节:要灵活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使教学内容更加生动有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4.教学评价:要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确保教学效果的达到。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c5be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向心力现象。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向心力概念: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3. 公式讲解与应用:介绍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其应用。
4. 实验演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的图像和动画。
2. 实验器材: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向心力现象。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获奖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获奖](https://img.taocdn.com/s3/m/c7d7654e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0e.png)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获奖
教学目标:
1. 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3. 通过实验探究向心力的性质和规律。
4.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内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公式。
2. 向心力的实际应用和意义。
3. 向心力实验的设计和操作。
教学步骤:
1.导入:向学生展示一个旋转的物体,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物体能够在旋转时不飞出去,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2.讲解:向学生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公式以及作用,说明向心力是保持物体在圆周运动中向心加速度的力。
3.实验设计:设计一个向心力实验,如用小球连接绳子在旋转的平面上转动,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轨迹和力的变化。
4.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并进行分析。
5.讨论:引导学生讨论实验结果,总结向心力的性质和规律,如与质量、半径和角速度的关系。
6.应用:让学生解决一些与向心力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在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速度等。
7.总结:归纳向心力的概念和计算方法,强调向心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中的重要性。
8.拓展:引导学生探究一些向心力的应用领域,如离心机、过山车等,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创新能力。
教学评价: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将能够理解和应用向心力的概念和运算方法,培养学生的实验和分析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学习动力。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教案
![市级优质课竞赛一等奖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15abcfcaef8941ea76e0564.png)
《第六节向心力》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知道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理解公式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计算。
3、能够应用向心力公式求解圆周运动的问题。
(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2、通过锥摆实验粗略验证向必力的表达式。
3、讨论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使用生活中的常见物品做实验,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自己身边,对科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理解向心力公式的确切含义。
教学难点:向心力公式的运用。
教学媒体:计算机多媒体课件铁架台绳子小球木板刻度尺秒表计算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知道,如果物体不受力,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我们还知道,力的作用效果之一是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即改变物体速度的大小或(和)方向。
所以,沿着圆周运动的物体合力一定不为零,那么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合力有什么特点呢?这就是这一节我们要研究的问题。
(二)新课教学1、向心力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为什么不沿直线飞去而是沿着一个圆周运动?那是因为它受到了力的作用。
用手抡着一个被绳系着的物体,使它做圆周运动,是绳子的力在拉着它。
月球绕着地球转动,是地球对月球的引力在“拉”着它。
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
这个合力就叫做向心力,即:(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会受到指向圆心的合力,这个合力叫做向必力。
①向心力总是指向圆心,始终与线速度垂直,只改变速度的方向而不改变大小。
②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可是各种性质的力,也可以是它们的合力,还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③如果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向心力就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如果物体做非匀速圆周运动(线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向心力并非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如图,在线的一端系一个小球,另一端牵在手里,将手F F t F n 举过头顶,使小球在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感受球运动时对手的拉力;改变小球转动的快慢、线的长度或小球的质量,感受向心力的变化跟那些因素有关。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0711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3.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向心力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采用圆周运动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将牛顿第二定律自觉地从直线运动迁移到圆周运动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难点向心力的来源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要点: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关注:向心力的来源知识链接: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公式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速度是由合力产生,那么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匀速圆周运动与向心力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2.公式:Fn= 或Fn= 。
3.来源: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可能是物体所受外力的,也可能是某个力的分力。
向心力是按命名的力,它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
4.作用:产生,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1.装置: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用手带动钢球使它在某个水平面内做,组成一个圆周摆,如图所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通过实例,得出向心力名称的由来。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教师指导。
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示交流2.求向心力及合力:(1)可用Fn= 计算钢球所需的向心力。
向心力_教案
![向心力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376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8.png)
向心力_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
(3)学生能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
(2)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2)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赛车在弯道上高速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赛车在弯道上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赛车为什么能够在弯道上顺利转弯而不冲出赛道?2、是什么力使赛车在弯道上保持运动轨迹?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向心力。
(二)新课教学1、向心力的概念教师演示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方向是否改变?(2)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哪里?学生观察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圆心,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1)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线速度有关。
教学设计--向心力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向心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dc1126d5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eb.png)
教学设计--向心力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其产生的条件和作用。
2. 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角速度、半径、质量、合力有关系。
3. 掌握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的联系。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教学重点:
(1)向心力的概念。
(2)向心力和物体运动状态的关系。
(2)掌握向心力和其他相关物理量之间的计算方法。
三、教学方法:
2. 演示法:通过现实的物理实验演示向心力的存在,让学生能够直观感受到向心力的存在,并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
3. 讨论法:提出有关问题,由学生自己分析,讨论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学生复习前面讲过的牛顿运动定律及力的概念。
3、通过实物制作、现实物理实验,演示向心力及其作用,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与运动状态之间的关系。
4、引导学生分析向心力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例如向心力和角速度、半径、质量、合力等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并演示如何计算向心力。
5、讨论向心力和牛顿第二定律、牛顿第三定律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或应用场合下的物理问题。
6、总结讲解内容,巩固理解和记忆。
五、教学评估
1、自主评估:学生了解向心力的概念、产生条件及其作用,以及向心力和其他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2、教师评估:通过教学中的讲解、演示,以及学生的发言和练习等等,对学生掌握的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六、教学资源
1、教学课件。
2、实物制作材料。
3、物理实验器材。
4、教学辅助材料。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a7f1eb9fc3d5bbfd0a79563c1ec5da50e2d69e.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能熟练掌握词汇:attraction,repulsion,discus,overestimate;2.能正确理解文章内容;3.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思维分析论述文章。
二、教学重点三、教学过程(一)导入。
1. 用中英文定义“向心力”:Attraction (n.): the power of two objects that flatten themselves to each other by means of mysterious energy; Repulsion (n.): the power of two objects that keep a certain distance from each other.2. 利用黑板准备一个简单的课件,用图形展示向心力和排斥力的概念:例如两个掌心相对、一起拉绳,形成向心力;两个拳头相对,排斥力抬起拳头。
(二)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运用。
1. 老师采用讲解的方式,对向心力的概念进行引导。
让学生明白:任何物质间都存在着一种神秘的力,叫做向心力和排斥力,这种力主要来源于吸引力和斥力等,存在各种物质间。
2. 通过教学直接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论述,掌握向心力的概念以及运用。
1. 老师布置一道试题,要求学生将大尺寸的磁铁放在一起,但是又必须要知道大尺寸磁铁之间的另一个间隙,可利用向心力来解决这个问题。
2. 让学生分析本题解决方案,可以先将一个磁铁放在桌子上,再将另一个磁铁拉向它,就可以掌握到另一个间隙。
这样,学生可以用向心力来解决实际问题。
(四)联系实际,展示向心力的作用。
1. 老师引出教学内容,并带学生集体上户外,介绍一些通过向心力保持平衡的体育项目,如掷铁饼、掷飞盘,展示向心力保持铁饼、飞盘平衡。
2. 再进行飞盘课,让学生体会把飞盘稳定在空中的感觉,尤其是当飞盘摆脱重力影响时的美妙感觉,同时学生可以更加清晰的理解向心力及其作用。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0d2b215ea55177232f60ddccda38376baf1fe066.png)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热门6篇)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第1篇目录TOC o “1-3“ u 教学内容 PAGEREF _Toc393782737 h 1一、教学任务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8 h 1教材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39 h 1三维教学目标 PAGEREF _Toc393782740 h 1教学重点、难点 PAGEREF _Toc393782741 h 2二、学情分析 PAGEREF _Toc393782742 h 2三、教法学法 PAGEREF _Toc393782743 h 2教学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4 h 2学习方法 PAGEREF _Toc393782745 h 2四、教学过程 PAGEREF _Toc393782746 h 3新课引入 PAGEREF _Toc393782747 h 3新课讲授 PAGEREF _Toc393782748 h 3巩固练习 PAGEREF _Toc393782749 h 5课堂小结 PAGEREF _Toc393782750 h 5拓展提高 PAGEREF _Toc393782751 h 5课后思考 PAGEREF _Toc393782752 h 6板书设计 PAGEREF _Toc393782753 h 6五、教学特色 PAGEREF _Toc393782754 h 6《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内容【课题】向心力【教材选择】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人教版)必修2 第五章第六节【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对象】高一学生一、教学任务分析教材分析《向心力》一节第五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向心力教学设计
![向心力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203fe0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95.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普通高中教科书物理必修第二册第六章第2节【用时】45分钟一、教材分析1.课程标准要求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2.本节内容在物理知识体系中的地位“向心力”是圆周运动中很重要的一个概念,是学习《生活中圆周运动》、《万有引力》、《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的运动》的基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节课主要解决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的大小、向心力的方向,向心力的应用这几个问题。
3.教材内容与体系安排教材先让学生获得向心力的感性认识,从而给出向心力的定义,再由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和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接着利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表达式;最后分析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中的向心力,并探究分析过程中使用的方法。
二、学情分析1.知识基础: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了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时,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2.技能基础:学会了处理曲线运动的重要方法——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而且已经掌握应用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知识研究了平抛运动。
3.思维障碍: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
需要进行更深一步的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在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
由于向心力是一种学生感到陌生的力,而高一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推理还不是很强,所以需要在教学中通过实例、实验,使学生对向心力的认识从感性认识升一华到理性认识。
三、教学目标1.物理观念(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2)体验向心力的存在,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3)掌握向心力的表达式,计算简单情景中的向心力。
2.科学思维用变速圆周运动的方法研究一般的曲线运动,渗透物理学中“微元”的思想。
《向心力》教学(首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教案和教学实录评比活动)精品PPT课件
![《向心力》教学(首届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优秀教案和教学实录评比活动)精品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0337d23ba0d4a7303763ab5.png)
练习一:
质量为m的球用长为L的细绳悬于天花板的O点, 并使之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运动,细线与竖直 线成θ角,则以下正确的是( B C D) A.摆球受重力、拉力和向心力的作用
B.摆球只受重力、拉力的作用
C.摆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为mg• tanθ
D.摆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为 T 2π Lcosθ g
F
B
方向时刻发生变化, 是变力 与V垂直。
V
3.作用效果:
只改变V的方向,不改变V 的大小
为什么?
因为在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外 力为0,这个方向上的加速度也 为0,所以速度大小不变,只改 变速度方向。
注意:
1、向心力通常由重力、弹力、摩 擦力中的某一个力,或者是某个力 的分力,或几个力的合力所提供。
匀速圆周运动
N F
G
合外力全部提供向心力
变速圆周运动
v
·
·O
合外力部分提供向心力
课 堂小结
向心力:
v2⑴Leabharlann 大小: Fn=mrω2 或:Fn=m r
⑵ 方向: 沿半径指向圆心。是变力。
⑶ 作用效果: Fn ⊥ V , 只改变速度方向。
⑷ 来源: 向心力通常由重力、弹力、摩擦力中的
某一个力提供,也可以是某个力的分力, 或几个力的合力所提供。
F与m的关系
m大,F也大
2.保持m、ω一定
F与r的关系
r大,F也大
3.保持r、m一定
F与ω的关系
ω大,F也大
实验结论: 向心力的大小Fn与物体质量m、 半径r和角速度ω都有关系
公式: Fn=m rω2
理论推导: 把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代入牛顿第二定律
可得向心力的表达式: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76a09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a.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向心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
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1)思维基础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向心力【省一等奖】
![向心力【省一等奖】](https://img.taocdn.com/s3/m/30bfbdc8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9e.png)
向心力【省一等奖】课题向心力单元6学科物理年级高一本节课是物理必修二第6章第2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研究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理解的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只是表面的知道,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研究。
本节课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学生前面所学知识,注重创设物理背景,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初步得出教材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切实其实切含义。
2、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可用上述公式求质点在某一点的向心教学方针与核心素XXX力。
二、核心素养物理观念:建立向心力的物理观念,掌握向心力切实其实切含义。
科学思维: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科学探究。
通过向心力概念的研究,知道从不同角度研究问题的方法。
科学立场与责任: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略实验是解决物理问题的一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立场。
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2、理解牛顿第二定律在圆周运动上的应用,会确定轨道平面、圆心及向心力。
教学难点向心力切实其实定和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率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出示图片:勇敢者转盘;空中飞椅勇敢者转盘,空中飞椅,它们与人一起导入新课做匀速圆周活动。
你知道它们在活动过程中所受合力的方向有什么特点吗这就是我们今天将要研究的问题。
1、向心力学生活动观看图片。
思考物体能够做匀速圆XXX活动的原因做圆周活动的物体,其活动状态在不竭变化,说明物体一定受到了力的作用。
那么迫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力的方向有何特点呢考虑与讨论:一个小球在细线的牵引下,绕光滑桌面上的图钉做匀速圆周运动。
小球受到哪几个力作用用剪刀将细线剪断。
观察小球将做什么运动你认为使小球做圆周教学新课运动的力指向何方学生考虑讨论学生代表发表自己的见解。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竞赛
![向心力教学设计教学竞赛](https://img.taocdn.com/s3/m/038ec20eb90d6c85ec3ac6da.png)
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参赛课题:《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推荐单位:泰山学院参在选手:殷允帅所学专业:物理学学历层次:本科山东·烟台2009-8-16《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表达公式,然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同时,向心运动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可以科学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向心运动现象。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的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国首届大学生中学物理教学技能大赛教学设计参赛课题:《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推荐单位:泰山学院参在选手:殷允帅所学专业:物理学学历层次:本科山东·烟台2009-8-16《向心力向心加速度》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课内容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物理第五章第五节《向心力向心加速度》。
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
教材先讲向心力,后讲向心加速度,回避了用矢量推导向心加速度这个难点。
教材通过实例分析给出向心力概念,再通过探究性实验给出向心力表达公式,然后直接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顺理成章,便于学生接受。
本节是本章承上启下的重要知识,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同时,向心运动在生活和生产中都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可以科学的解释日常生活中的向心运动现象。
二、学生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大小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概念,知道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理解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的含义,能运用公式解答有关问题。
(3)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之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经历形成向心力概念的过程,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能力。
(2)在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控制变量法在解题中的作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实例、实验紧密联系生活,拉近科学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感到科学就在身边,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团队意识和浓厚的学习兴趣。
(2)培养学生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参与观察,敢于实验,体会实验在探索物理规律中的作用和方法。
(3)培养学生事实求是、尊重客观规律的科学态度,养成严谨、细致、耐心的实验修养。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向心力大小与m 、r 、ω的关系 。
2.难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
五、实验仪器向心力演示仪、细线、小球、钥匙若干(相同规格)、圆珠笔杆、弹簧秤、铁架台等 六、教学方法新课程强调“要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教学设计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为主的实验探究教学法其他教法相辅教学方法。
本节课先通过对实验的理论分析,得出向心力的概念,再通过实验,探究其表达公式,用理论指导实践。
理论推导严谨,能训练学生的推理能力,用实验方法讲向心力,降低了难度,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这样让学生真正认识到向心力的存在及意义。
七、教学程序设计本节课的设计流程为:展示情景,提出问题→建立模型,共同探究→思维发散,科学猜想→分组实验,探索研究→定性分析,定量计算。
(一) 展示情景,提出问题【播放链球运动,展示图片“翻滚过山车”】师:在两个物理模型中球体和过山车近似作什么运动?为了描述此运动,我们引入了哪些物理量,它们的关系?学生踊跃回答:球体在此模型中作匀速圆周运动。
引入的物理量有v 、r 、ω、T ,它们的关系v = r ω,2/v r T π=, 2/T ωπ= 。
设疑:为什么当游客处在过山车翻滚的时候不会掉下来?【通过播放视频和展示图片、用复习提问的方式来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产生疑问,进行引导,进而达到激情导入新课的目的。
】(二)建立模型,共同探究1.活动设计——感受向心力利用单摆小球,手执绳的一端,使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
分析此模型下小球受力特点。
生:竖直方向小球受重力G和桌面的支持力N,水平方向还受到绳子的拉力F,N与G相抵消,所以合力为F。
师:很好,绳子对小球的拉力有什么特点?力的方向跟速度方向的关系?学生讨论:力的方向时刻在变,且始终指向圆心,始终跟速度方向垂直。
师:讨论如果突然将绳子断开,将会发生什么现象?原因?生:小球都将沿直线飞出,因为绳子的拉力提供了维持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力。
断开绳子这个力就会消失,所以小球由于惯性沿直线飞出。
得出向心力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那么这个力就称为向心力。
常记为F向。
2. 分析向心力特点分析向心力概念:力的方向、效果,力的来源。
展示圆锥摆模型,结合单摆小球水平方向运动模型,分析小球运动状况,从以上三方面探讨向心力特点,并小组讨论。
结论:向心力方向始终与v 垂直,指向圆心;力的作用效果改变了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因此向心力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命名的,它可以是重力、弹力、摩擦力或几个力的合力,不是独立的一个力。
(三)思维发散,科学猜想首先同学们猜测一下向心力与哪些因素有关,如过你是当年的科学家,你应该从那些因素入手?【通过积极引导,鼓励学生思考,让学生最大限度的参与到探究活动中】学生活动设计(一)——初步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1、根据提供的实验器材,各小组讨论实验方案,全班共同讨论各个实验方案的可操作性,并确定最佳方案进行实验。
2、最佳实验方法:把弹簧秤固定在桌面上,挂钩与绳子相连,绳子的另一端通过圆珠笔杆系并不同数量的钥匙,使细绳与钥匙尽可能的作匀速圆周运动, 观察现象。
3、小组讨论,并根据弹簧秤读数猜想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
生:根据实验数据,向心力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质量、角速度、半径有关。
【实验不足】读数时,弹簧秤也会随着钥匙晃动;实验时不容易把握角速度大小和处理好角速度、半径、质量三者关系。
这样存在了实验误差,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肯定学生的劳动成果,但指出不足,有利于学生理性思索,分析。
】那我们就需要继续实验,检验我们的猜想是否正确,并探究它们之间与向心力F的关系。
我们使用的办法——控制变量法。
【通过理性的引导,帮助同学们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四)分组实验,探索研究学生活动设计(二)——用向心力演示仪探究影响向心力大小的因素在学生小实验前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向心力演示器工作原理,并分小组做实验。
实验过程和要求:1.自行改变实验条件,多做几次。
2.体会控制变量法解题思想3. 记录实验数据,对实验数据的正确处理。
4.讨论实验结果。
期间,教师参与实验过程并对实验能力欠缺的小组进行指导。
数据处理处理:探究一:质量m和角速度ω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r的关系。
结论一:、ω相同时,1r:2r=1F:2F,向心力大小与半径成正比。
结论二:r 、ω 相同时,1m :2m =1F :2F ,向心力大小与质量成正比。
结论三:m 、r 相同时,当1ω:2ω=1:2 时 ,1F :2F =1:4,向心力大小与角速度ω的平方成正比。
生:得出结论2F mr ω∝师:很好,那么可以说明我们在活动(一)中猜想的结果是正确的,同时进一步证明可得向心力的表达式2F mr ω=或2F mrν=。
【向心力表达式的物理意义表述和适用对象?】角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成正比;线速度一定时,向心力与半径成反比。
这两个公式不仅适用于匀速圆周运动,而且适用于一般的曲线运动。
师:物体做圆周运动,速度的方向发生改变那么物体就存在一个加速度。
向心加速度由谁产生?方向如何?生:向心加速度由向心力产生,据牛顿运动定律得到:这个加速度的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
师:加速度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那么向心加速度呢? 生:向心加速度是描述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设置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串,对学生思维过程进行引导和启发。
】 师:讨论怎么推导向心加速度的公式呢?生: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 ma = 所以2r a ω= 或2/a v r =。
【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由学生来完成,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
】 (五)定性分析、定量计算 (一)定性分析科学解释的引课提问的过山车现象:重力和轨道的支持力的合力使人和小车做匀速圆周运动,力的方向不断变化,从而不会使人在小车翻滚时掉下来。
【播放感性图片,由学生感悟向心力,加深了对概念的理解,教师在适当的时候补充说明】图片如下:优美的花样滑冰表演、赛车拐弯、地球绕太阳转动、飞机拐弯、物体在转盘上绕轴转动。
设置问题:生活中你们认为还有哪些现象是能够用向心力解释的? 【学生积极发言,师生共同讨论,不让学生带问题离开课堂,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共同学习探究,课堂气氛活跃,学生能在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获得知识和培养思维能力。
】 (二)定量计算例题:质量为800kg 的小汽车试过一座半径为50m 的圆型拱桥,到达桥顶的速度为5m/s ,求此时汽车对桥的压力。
(g 为10 m/s 2)分析:在这里我们选定汽车作为研究对象,当汽车运动到最高点时,重力和桥的支持力提供使汽车作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求出其的大小,从而求出桥对汽车的支持力。
力桥对汽车的作用力和桥所受的压力也就得到了解:设桥对汽车的支持力为F N ,方向竖直向上。
由 F =m v 2/r=8×10 2kg ×(5m/s )2/50m= 400 N又 F = G-F NF N =G-F=8×10 2kg ×10 m/s 2-400 N=7.6×103N 。
所以汽车对桥的压力为7.6×10 3 N ,方向竖直向下。
【要求学生展示板书过程,规范解题步骤】 引导学生归纳出运用向心力解题的一般步骤: (1) 分析物体受力情况。
(2)找圆心。
(3)确定F 向即F 向的方向。
(4)列式求解【由例题归纳出此类问题的解题步骤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学习态度,并能大大提高解题效率】 八、归纳小结1.向心力的概念,大小?2.向心加速度物理含义及表达式?3.控制变量法解题思想。
F F向心力GF N●圆心O4.布置作业①教材习题 P96 ⑥、⑦②知识拓展仍以小汽车过一圆型拱桥,如果汽车到达桥顶的速度很快时会发生怎样的情况?为什么?九、板书设计5.5 向心力向心加速度一向心力1.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指向圆心的合外力,叫向心力。
2.特点:方向始终与V垂直,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发生变化。
3.大小: F=mrω2或 F=mv2/r 二向心加速度:1.大小: 2raω=或2/a v r=。
2.方向: 沿半径指向圆心,方向不断变化,是变加速运动。
3.物理意义: 表示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三应用1. 例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