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心力-精品教案
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f686d8a27fff705cc1755270722192e453658f4.png)
一、教案基本信息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对象:高中物理学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作用;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培养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计算公式教学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二、教学准备教学资源:PPT、黑板、粉笔、实验器材(如自行车、绳子等)教学环境:教室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一些生活中的旋转现象,如车轮、风扇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旋转现象背后是否存在一种力量在作用。
2. 探究向心力(10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物体在旋转过程中的受力情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向心力的存在。
3. 讲解向心力计算公式(10分钟)教师在黑板上写出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解释各个参数的含义,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公式。
4. 应用向心力解决问题(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如自行车转弯、圆周运动等,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知识解决问题,巩固所学内容。
5. 课堂小结(5分钟)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向心力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向心力知识。
四、作业布置请学生运用向心力知识,分析生活中的一些旋转现象,并在下一节课分享自己的发现。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看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是否掌握了向心力知识,以及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在作业中的表现,为下一步的教学提供参考。
六、教学拓展1. 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区别(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向心力与离心力的概念,引导学生理解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2. 向心力在现代科技中的应用(5分钟)教师介绍向心力在现代科技领域中的应用,如航天、汽车设计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七、课堂互动1. 学生分享作业中的发现(10分钟)学生互相分享自己在作业中发现的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
2. 小组讨论: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综合应用(15分钟)教师提出一个综合性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向心力教案语言类大学习
![向心力教案语言类大学习](https://img.taocdn.com/s3/m/51762179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55cc373.png)
一、活动背景在日常生活中,幼儿对各种现象充满好奇,特别是自然现象。
本活动旨在通过讲述《向心力》的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向心力的概念,激发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活动目标1. 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力。
2. 能够用简单的话语描述向心力的作用,并用实例说明。
3. 培养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及语言表达能力。
三、活动准备1. 《向心力》故事PPT2. 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3. 小组讨论记录表四、活动过程(一)导入1. 教师出示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幼儿观察并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现象吗?它是怎么产生的呢?”(二)新课导入1. 教师讲述《向心力》的故事,让幼儿了解向心力的概念。
2. 提问幼儿:“故事中的物体为什么会受到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有什么特点?”(三)小组讨论1. 将幼儿分成小组,每组分发小组讨论记录表。
2. 教师提出讨论问题,如:“向心力在生活中有哪些应用?举例说明。
”3. 小组成员讨论并记录讨论结果。
(四)展示与分享1. 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和总结。
2. 教师点评并总结,强调向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五)巩固练习1. 教师出示与向心力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让幼儿说出向心力的作用。
2. 教师提问:“你们还能想到哪些与向心力相关的现象?”3. 幼儿自由发言,教师点评并总结。
(六)活动总结1. 教师总结本次活动的收获,强调向心力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2. 鼓励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培养科学素养。
五、活动延伸1. 家长与幼儿共同查找与向心力相关的资料,了解向心力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2.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幼儿用绘画或手抄报的形式展示对向心力的理解。
六、教学反思1. 教师应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参与程度,鼓励幼儿积极发言,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2. 教师应注重活动的趣味性,通过故事、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0100a3adf80d4d8d15abe23482fb4daa58d1d29.png)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
幼儿教师教育网编辑特为您整理了本页的“向心力教案”,希望能为您提供帮助。
在教学中,老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备好教案课件,撰写教案课件也是每位老师必须要做到的一个环节。
而学生的反应则是推动教学不断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向心力教案篇1
一、说教材:
1、新老教材比较
老教材是从日常现象观察、猜测向心力会与什么因素有关,然后运用控制变量法(利用向心力演示仪)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再根据牛二定律推导出向心加速度表达式,对向心加速度表达式an没有进行理论推导,总体思路是由向心力这个本质到向心加速度这个现象。
新教材的设计思路正好相反,从现象到本质,从特殊到一般,教材先从生活,生产中很多圆周运动的现象得出速度方向变化必须要有加速度,在通过数学推导(体现极限思想)得出向心加速度的表达式,再根据牛顿第二运动定律推导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教材到这儿本可以结束,但是新教材,通过圆锥摆实验粗略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以前是向心力演示仪),这个验证实验起到了一举三得的作用:
①验证了向心力表达式的正确性
②验证了向心加速度表达式的正确性
③验证了匀速圆周运动是由合外力提供向心力。
向心力不是具体的力,可以是某一个力,也可以是几个力的合力,甚至是每个力的分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
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的曲线运动,体现了从特殊到一般的思想,在处理一般曲线运动时也采用微分思想
2、本课在教材中的地位
圆周运动与抛体运动都是很重要的曲线运动,为了学习。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99a2a605a1b0717fd5360cba1aa81144318f9f.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掌握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等方法,深入探究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3. 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4. 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5. 如何在圆周运动中计算向心力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
2. 难点:向心力在实际应用中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利用实例分析,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4. 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例子,如骑自行车绕圆形路径行驶,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的概念。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向心力是指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指向圆心的合力。
3. 分析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向心力越大,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度越稳定;向心力不足或过大,都会导致圆周运动不稳定。
4. 讲解向心力的来源和作用:向心力来源于物体与圆周路径的摩擦力、弹力等,它的作用是改变物体的速度方向,使其始终保持在圆周路径上。
5. 实例分析:分析汽车在转弯时的向心力来源和作用,以及如何减小向心力,保证行车安全。
6. 小组讨论:让学生结合实例,讨论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7.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布置课后作业,鼓励学生深入探究向心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8. 课后作业:(1)复习本节课的内容,整理笔记。
(2)结合生活实例,分析向心力的应用和计算方法。
(3)完成课后练习题。
六、教学评估:1. 课堂问答:通过提问方式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2. 小组讨论: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程度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向心力教案
![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d2decb7d1cfad6195f312b3169a4517723e529.png)
向心力教案主题:向心力教案目标:1. 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培养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3. 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
一、导入(10分钟)1. 引入问题:大家是否知道什么是向心力?2. 学生回答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向心力是什么?在生活中有哪些具体的例子?二、知识讲解(15分钟)1. 通过图片和视频资料,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讲解向心力的公式和计算方法。
三、合作探究(2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些材料:绳子、小物体等。
2. 让小组成员站在一起,各拿着一端的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系着小物体。
3. 让学生观察和探究绳子的拉力和小物体的运动情况。
4. 引导学生讨论:为什么小物体围绕着小组成员旋转?有什么因素影响着小物体的运动轨迹?四、总结归纳(15分钟)1. 学生分享实验的观察结果和结论。
2. 并总结向心力的特点和作用。
五、拓展延伸(20分钟)1. 提出实际问题:在生活中还有哪些例子可以展示向心力?2. 让学生自由发挥并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经验。
六、展示和评价(10分钟)1. 学生展示他们的拓展延伸作品和观点。
2. 具体评价标准:在分享中是否清晰地表达了向心力的概念?是否有创新的思考?3.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评价和鼓励。
七、课堂小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要点。
2. 让学生填写一份反馈表,回答本节课所学的问题和自己的收获。
八、课后作业1. 学生思考并回答:为什么向心力可以使物体围绕某个中心旋转?2. 学生用自己的话写一篇关于向心力的文章,至少300字。
九、下节课预告1. 下节课将通过更多的实例和问题,进一步讨论和应用向心力的概念。
向心力-精品教案
![向心力-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b683d4a650e52ea55189878.png)
向心力去的现象。
师:刚才同学们说得很好,圆周运动是变速运动,有加速度,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一定受到力的作用。
而我们知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具有向心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这个加速度一定是由于它受到了指向圆心的合力的作用。
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下面请同学们把刚才由牛顿第二定律推出的向心力的表达式展示出来。
投影学生推出的向心力表达式:FN=mv2/r , FN=mrω2点评:学生的思维在于老师的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在于老师的调动。
通过让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疑问,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实验: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实验与探究]师: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思考下面的问题:1.实验器材有哪些?2.简述实验原理(怎样达到验证的目的)。
3.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什么?如何保证小球在水平面内做稳定的圆周运动,测量哪些物理量(记录哪些数据)?4.实验过程中产生误差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学生认真阅读教材,思考问题,找学生代表发言。
教师听取学生的见解,点评、总结。
教师巡视并指导学生完成实验,及时发现并记录学生实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点评:让学生亲历实验验证的过程。
体验成功的乐趣。
培养动手能力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教师听取学生汇报验证的结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的可靠性作出评估。
[交流与讨论]生:实验的过程中,多项测量都是粗略的,存在较大的误差,用两个方法得到的力并不严格相等。
生:通过实验我们还体会到。
向心力并不是像重力、弹力、摩擦力那样具有某种性质的力来命名的。
它是效果力,是按力的效果命名的。
在圆锥摆实验中,向心力是小球重力和细线拉力的合力,还可以理解为是细线拉力在水平面内的一个分力。
生:数圈数测时间时,要从零开始数起。
生:我有一个改进的实验,不知是否可行,其装置如图6.7—1所示,让小球在刚好要离开锥面的情况下做匀速圆周运动,我认为利用该装置可以使测量值减少误差。
师:同学们能积极思维,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这很好。
至于该方案效果如何,老师没有做过,这里也不敢妄下结论,还请同学们课后进一步进行比较性的研究,老师期待着你们的实验结论。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f161aa3f80f76c66137ee06eff9aef8951e4842.png)
高中物理向心力教案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教学目标:
1. 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掌握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能够应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难点:
1. 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
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及应用。
教学准备:
1. 教师准备实验装置和材料;
2. 学生准备纸笔和计算器。
教学过程:
一、引入(5分钟)
教师向学生介绍向心力的概念,并举例解释向心力在日常生活和物理运动中的作用。
二、知识讲解(15分钟)
1. 向心力的定义和计算公式;
2. 向心力在旋转运动中的作用;
3.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公式。
三、实验演示(20分钟)
1. 教师进行实验演示,用绳子绕圆周围绕一个小球旋转,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向心力对旋转运动的影响;
2. 学生自行完成实验操作,测量向心力对物体产生的加速度。
四、讨论与总结(10分钟)
1.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讨论向心力对物体的影响;
2. 学生总结向心力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场景。
五、练习与作业(10分钟)
1. 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课堂练习;
2. 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延伸:
1. 学生可以探究向心力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拓展对向心力的理解;
2. 学生可以进行更复杂的实验,验证向心力在不同物体上的作用效果。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对向心力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能够运用向心力原理解决相关问题。
但需要注意引导学生探究更深入的物理概念,拓展应用场景,提高学生对物理学的兴趣和理解。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https://img.taocdn.com/s3/m/99b009ac4bfe04a1b0717fd5360cba1aa9118c6c.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精选2篇)《向心力》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向心力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所受到的合外力,它是本章圆周运动的重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多,可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讲述有关向心力的概念,第二课时是生活中向心力的应用实例,而本--是第一课时有关向心力的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学生如何建立向心力的概念,为了使学生容易接受,教材采取以实验为基础加上必要的简单的理论分析的方法,在这里,编者增加了一个演示实验,就是借助向心力演示器进行实验,把学生的实验结论逐一验证,从而验证了向心力公式,更有力说明了实验的科学性和重要性。
课本35页中的“讨论与交流”这一点学生往往觉得抽象,只是理论来分析,这里编者把它改成实验探究,这样学生通过实验亲身感受,定性分析,这比理论分析更具有说服力。
二、教学对象分析在前面的教学中,学生已经学习了匀速圆周运动,对匀速圆周运动有了一定的理解。
知道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有线速度、角速度、周期、转速等,并理解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半径之间的关系。
学生知道在转动装置中,共轴的轮子上各点的角速度相等;皮带转动(不打滑)中,凡和皮带接触的点,线速度的大小相等。
这些都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学生知道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变速运动,因为它的线速度方向时刻在变,但只是表面的知道,更深一步来分析,为什么线速度的方向时刻在变?是什么力来改变物体的这种运动状态,这个力有何特点?学生带着这些疑问来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三、--思想及策略在以往的教学中,课堂教学实施往往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倾向,老师满堂灌,学生被动的接受,很难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新课程强调“将学习的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获取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从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精神”。
为此本--和教学实施就是采用学生实验探究和教师演示实验相结合的实验探究教学法。
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
![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612128e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57d354b.png)
向心力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向心力概念的引入1.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定义和作用。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1.2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定义和作用。
向心力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关系。
向心力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
1.3 教学方法使用实例和动画来展示向心力的概念。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向心力的存在和作用。
分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向心力。
1.4 教学评估通过课堂提问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程度。
通过实验报告和问题解答,评估学生对向心力实验操作和应用能力。
第二章:向心力的计算2.1 教学目标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让学生了解不同情况下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2.2 教学内容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不同情况下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2.3 教学方法使用公式和示例来讲解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让学生应用向心力的计算公式。
2.4 教学评估通过练习题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程度。
通过问题解答和应用题,评估学生对不同情况下向心力计算方法的运用能力。
第三章:向心力实验3.1 教学目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向心力的大小。
让学生了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3.2 教学内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实验观察和测量向心力的大小。
3.3 教学方法讲解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
分组进行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和观察向心力的大小。
3.4 教学评估通过实验报告和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对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的理解程度。
通过实验观察和测量结果,评估学生对向心力实验的观察和测量能力。
第四章:向心力与物体的运动4.1 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与物体速度和半径的关系。
4.2 教学内容向心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向心力与物体速度和半径的关系。
4.3 教学方法使用动画和实例来展示向心力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通过实验和观察,让学生感受向心力与物体速度和半径的关系。
《向心力》教案模版
![《向心力》教案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c9c5be3bdcccda38376baf1ffc4ffe473268fd13.png)
《向心力》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2. 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能够运用向心力解释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圆周运动的关系4. 实验操作与数据分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教学难点:向心力在实际问题中的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导入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直观地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
3. 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向心力现象。
4.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向心力解决实际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顾力学基础知识,为新课学习做铺垫。
2. 讲解向心力概念: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向心力是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必要条件。
3. 公式讲解与应用:介绍向心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例题讲解其应用。
4. 实验演示与分析:组织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和记录物体做圆周运动时的向心力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向心力在圆周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6. 布置作业: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7.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总结,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概念的理解程度,通过课堂提问和作业批改进行评估。
2. 评价学生对向心力计算公式的掌握情况,通过布置相关练习题进行评估。
3. 评价学生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实验报告和数据分析进行评估。
七、教学资源:1. 多媒体课件:用于展示向心力概念和圆周运动的图像和动画。
2. 实验器材:用于开展实验活动,让学生观察和体验向心力现象。
3. 练习题:用于巩固学生对向心力的理解和应用。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https://img.taocdn.com/s3/m/4d07110d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03.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这里是作者美丽的编辑帮大家收集的《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3篇),欢迎参考。
向心力教案篇一知识与技能:知道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
知道研究一般曲线运动采用圆周运动分析的方法和依据。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习,将牛顿第二定律自觉地从直线运动迁移到圆周运动中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讨论与交流,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热情。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与向心加速度的关系难点向心力的来源教具多媒体、学案教学要点:向心力的概念、来源、公式及其物理意义特别关注:向心力的来源知识链接:向心加速度、牛顿第二定律教学流程:环节教学内容师生互动设计意图课前汇报向心加速度物理意义、公式代表发言进行汇报,大家认真聆听,评价及进行补充为新课打基础定向导学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加速度是由合力产生,那么向心加速度是怎样产生的?本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一、匀速圆周运动与向心力1.向心力: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力。
2.公式:Fn= 或Fn= 。
3.来源:匀速圆周运动中向心力可能是物体所受外力的,也可能是某个力的分力。
向心力是按命名的力,它可由重力、弹力、摩擦力等提供,也可以是这些力的合力或它们的分力来提供。
4.作用:产生,改变线速度的方向。
1.装置:细线下面悬挂一个钢球,用手带动钢球使它在某个水平面内做,组成一个圆周摆,如图所示。
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认真聆听、思考,准备进入新课的学习。
阅读教材,完成学案。
通过实例,得出向心力名称的由来。
结合牛顿第二定律及向心加速度的公式推导向心力的公式。
学生分小组进行探究,教师指导。
交代本节主要研究方向,提醒学生进入状态。
阅读教材,提取精华。
通过情景展示,让学生初步认识到向心力的来源和方向。
精讲点拨有效训练展示交流2.求向心力及合力:(1)可用Fn= 计算钢球所需的向心力。
向心力_教案
![向心力_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a33767ddc36a32d7375a417866fb84ae45cc3b8.png)
向心力_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学生能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一种效果力。
(2)学生能够通过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推导向心力的表达式。
(3)学生能够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理论推导,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应用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体验科学研究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2)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和表达式。
(2)实验探究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教学难点(1)通过实验探究得出向心力的表达式。
(2)运用向心力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通过播放一段赛车在弯道上高速行驶的视频,引导学生观察赛车在弯道上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赛车为什么能够在弯道上顺利转弯而不冲出赛道?2、是什么力使赛车在弯道上保持运动轨迹?学生观看视频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向心力。
(二)新课教学1、向心力的概念教师演示一个小球在光滑水平面上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小球的运动情况,并思考以下问题:(1)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速度的大小是否改变?方向是否改变?(2)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受到哪些力的作用?这些力的合力方向指向哪里?学生观察实验后,进行小组讨论,并回答问题。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总结向心力的概念: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到的合力总是指向圆心,这个合力叫做向心力。
2、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教师提出问题: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引导学生进行猜想。
学生可能会提出以下猜想:(1)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有关。
(2)向心力的大小与物体的线速度有关。
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
![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https://img.taocdn.com/s3/m/a26070e10740be1e640e9a40.png)
People will not suffer for a lifetime, but they will suffer for a while.(页眉可删)向心力教案(精选3篇)向心力教案1一、教材分析本节教材选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线运动》第六节《向心力》。
教材的内容方面来看,__节主要讲解了向心力的定义、定义式、方向及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曲线运动。
前面几节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这节讲的是描述使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合外力,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为接下来万有引力的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所以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这样的安排由简单到复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来看,__节是运动学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级物理课程中比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对物体运动认识上的升华,它把运动学和动力学联系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启下的桥梁作用,也是学生知识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学情分析【知识基础方面】在学习本节课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曲线运动、圆周运动、向心加速度,具备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为本节课的探究性学习起到了铺垫作用。
【思维基础方面】高一的学生通过初中科学和第一学期的学习,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维方法和较强的计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和启发。
【情感态度方面】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与向心力有关的现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错误的这就给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带来困难。
三、教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理解向心力的定义;能说出向心力的定义、写出向心力的定义式和单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过程方法目标】通过对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圆周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的理解与学习,相互联系,体验对物理概念的学习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用概念前后联系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兴趣和学无止境的观点;通过向心力的教学引导学生从现实的生活经历与体验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一些有趣的实验实验,加深学生的印象,容易让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四、重点与难点重点:向心力表达式验证,向心力________与作用效果。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六章2向心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物理第六章2向心力教案新人教版必修2](https://img.taocdn.com/s3/m/0458ca38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81.png)
3.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线速度平方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即F = mv²/r,其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v表示线速度,r表示半径。
4.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角速度平方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即F = mrω²,其中F表示向心力,m表示物体的质量,r表示半径,ω表示角速度。
(5)向心力与外力的区别:学生难以理解向心力与外力的区别,需要通过对比和分析来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向心力。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其应用,引导学生理解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之间的关系。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向心力的理解和思考,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2.提供更多的练习和案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和计算,加强对向心力计算方法的应用和掌握。
3.增加更多的实际应用例子,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分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联系起来,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向心力计算练习:根据给定的条件,计算物体做圆周运动时所需的向心力。
2.向心力与线速度、角速度、周期和频率的关系练习:通过例题和练习,加深对向心力与这些物理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2.向心力的来源:向心力是由物体与圆周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产生的。
3.向心力与线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线速度平方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
4.向心力与角速度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角速度平方成正比,与半径成反比。
5.向心力与周期和频率的关系:向心力与物体的周期或频率无关。
6.向心力-人教版必修2教案
![6.向心力-人教版必修2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977b4b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ef.png)
6.向心力-人教版必修2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向心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了解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
3.了解何时会存在向心力,何时不会存在向心力。
4.能够运用向心力知识解决相关问题。
二、教学重点1.向心力的概念及计算方法。
2.向心力与离心力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1.何时会存在向心力,何时不会存在向心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1.引入本节课主题——向心力。
2.通过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向心力的存在。
2. 知识讲解(20分钟)1.概念:向心力的定义。
2.计算方法:向心力的大小与速度、半径之间的关系。
3.与离心力的关系:向心力与离心力方向相反,大小相等。
3. 理解与实践(30分钟)1.授课教师讲解向心力计算方法。
2.学生做题练习,巩固向心力的计算方法。
3.教师指导学生探究何时会存在向心力,何时不会存在向心力的相关知识。
4. 拓展(15分钟)1.学生自主拓展,探究向心力与离心力在机械设备、交通工具等领域的应用。
2.教师预设相关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验证。
5. 总结(10分钟)1.回顾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让学生掌握向心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离心力的关系。
2.强调向心力的重要性及应用前景。
五、作业1.完成教师留下的相关习题。
2.学生自行寻找相关领域的案例,并结合向心力与离心力进行分析。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以向心力为主题进行授课,通过引入实例,让学生生动的认识了向心力的存在。
通过清晰明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了向心力的概念、计算方法以及与离心力的关系。
并通过练习与探究,巩固了向心力的知识。
虽然本节课时间稍短,但通过有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掌握了向心力的重要性及其应用前景。
2023最新-向心力教案优秀8篇
![2023最新-向心力教案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d5560f0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39.png)
向心力教案优秀8篇教案取材内容合理,切合课程宗旨,符合培养目标定位的要求,适应现实需要,讲述内容观点正确,有实际应用价值。
以下是人见人爱的分享的8篇《向心力教案》,希望能够给您提供一些帮助。
范文对策座右铭具体内容篇一纪要陶渊明工作计划近义词:道歉信朗诵稿我整改措施规章面积剖析材料李商隐了黄庭坚写法工作材料防控:三字经民主生活会感谢信开学新闻宣传。
向心力教案篇二一、教材分析课标分析:能用牛顿第二定律分析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教材地位:《向心力》一节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必修2第六章曲线运动的重点、难点,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它既是本章知识的一个拐点,又是本章内容拓展的重要基础;通过学习,既能使学生从对圆周运动的表面认识上升到理论分析,又能让学生从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分析提高到对天体运动及带电粒子在电磁场中的运动的分析及推演。
同时,《向心力》一节能够充分体现力和运动的在物理学中的重要性,是运动与力关系学习的好素材。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理解了质量、力与加速度的关系,了解了描述圆周运动的各个物理量及其关系,认识了匀速圆周运动指向圆心的向心加速度,并且学生已经经历了同学之间相互协作、相互讨论、相互交流及最后的成果展示的学习过程,具备了处理问题的一般思路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向心力概念,知道向心力是根据力的效果命名的一种力。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情景计算。
3.知道在变速圆周运动中,合外力的法向分力提供了向心力,切向分力用于加速。
4.知道一般曲线运动的处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向心力概念的探究体验,让学生理解其概念的内涵。
并熟悉处理问题的一般方法: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在验证向心力表达式的过程中,体会物理实验在处理问题中的作用。
3.经历从匀速圆周运动到变速圆周运动再到一般曲线运动的研究过程,让学生领会解决问题从特殊到一般的思维方法。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https://img.taocdn.com/s3/m/2ea72f1b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5c.png)
高中物理教案:向心力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知道向心力是物体在做圆周运动时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2. 掌握向心力的计算公式,了解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3.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向心力的定义2. 向心力的计算公式3. 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的关系4. 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向心力的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
2. 难点: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计算公式及应用。
2.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3. 进行课堂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自行车绕圆形赛道行驶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做圆周运动时需要什么力。
2. 讲解向心力的定义,解释向心力是由外界提供的指向圆心的力。
3. 推导向心力的计算公式,讲解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含义。
4. 分析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通过公式进行推导。
5. 利用多媒体展示实例,让学生了解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
6. 进行课堂讨论,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来说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的关系。
六、教学评估1.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向心力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自行车在圆形赛道上的向心力,分析影响向心力的因素。
2. 课堂提问:检查学生对向心力概念、计算公式及应用的理解。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表现,了解他们对于向心力与线速度、半径、角速度之间关系的理解。
七、教学拓展1. 探讨向心力在实际中的应用,如汽车转弯、卫星绕地球运行等。
2. 介绍向心力在现代科技领域的应用,如粒子加速器、轨道力学等。
八、教学反思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检查是否达到教学目标。
2. 分析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调整教学方法及教学内容。
向心力-精品教案
![向心力-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d63e5c1312b3169a551a451.png)
向心力【教学目标】1.说明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物理意义。
2.了解向心加速度的推导过程。
3.会计算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和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公式及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并能用来进行简单的判断计算。
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难点:理解向心力是一个效果力,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理解匀速圆周运动中供求关系【教学过程】一、前提诊补(略)二、认定目标师:在物理上我们使用哪个物理量描述速度的变化情况呢?生:(集体回答)加速度。
师:对,我们用加速度来描述速度变化的快慢,那么匀速圆周运动中的加速度有何特点呢?通过本节课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大家就会明白。
三、导学达标师:我们大家现在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设某质点以O 点为圆心,r 为半径做线速度大小为v 的匀速圆周运动。
已知从位置A 开始经过时间t ∆转过φ∆角到达位置B ,如图A-7所示。
) 师:大家仔细观察,试根据加速度的定义式v a t ∆=∆,且利用圆周运动的特征量写出从A 到B 过程的加速度的表达式。
(暗示利用已学过的数学知识自然地进行推导)生甲:可根据三角形相似,即△OAB ∽△BMN ,有/,A v AB v r ∆=g 推出/.A a AB v r t =∆g g (板书)师:推理很好,但同学们要注意这里所推出的加速度是从A 到B 的一段时间内的加速度,是平均加速度,是粗略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想一想,若我们要精确描述在位置A 处的速度变化快慢——瞬时加速度该怎么办?(提示学生瞬时速度概念建立的方法,进行类比)生:使t ∆无限缩短、趋近于零时,平均加速度a 就趋近于瞬时加速度A .师:很好,那么当t ∆趋近零时,刚才推导的结果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观看复动式投影,观察分析当B 点无限靠近A 点过程中AB 弦、v ∆的方向变化情况。
)生乙:当0t ∆→时,弦AB 将趋近于弧AB ,v ∆的方向将垂直于A v 的方向。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376a0947e192279168884868762caaedd33baea.png)
《向心力》教学设计优秀5篇《向心力》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从动力学的角度研究匀速圆周运动的,这部分知识是本章的重点和难点,也是学好圆周运动的关键点,学好这部分知识,可以为后面的天体运动和带电粒子在匀强磁场中的运动打好基础。
教材的编排思路很清晰,先是从身边的事例出发,让学生体验到做圆周运动的物体需要有一个指向圆心的力,从而引出向心力的概念。
由于上一节中,已经从一般性的结论入手,利用矢量运算,在普遍情况下得出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方向指向圆心的结论,进一步得到了向心加速度的大小。
于是根据牛顿第二定律,就可以得到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合外力方向和大小,即向心力的大小和方向。
接着,教材为了让学生对向心力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设计了“实验”栏目──“用圆锥摆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
实际上,这个实验除了要验证向心力表达式之外,另外一个目的就是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向心力不是一个新的力,而是一个效果力”,也即让学生初步学会分析向心力的来源。
与过去不同的是,本节中又讨论了变速圆周运动和一般的曲线运动。
这样安排的目的是从生活实际出发,在更广阔的背景下让学生认识到什么情况下物体将做匀速圆周运动,什么情况下会做变速圆周运动。
以及知道如何处理一般曲线运动的方法。
【学情分析】(1)思维基础根据新课程教学理念,从高一第一学期开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一直重视“过程与方法”的教学,学生已经初步有了探究事物的一般方法,即“是什么?──怎么样?──为什么?”的思维方法。
因此,本设计中就通过创设问题情景,激励学生自己提出想要研究的问题。
(2)心理特点依据20世纪最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皮亚杰的理论可知高一学生的认知发展过程是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也是由直观认识向逻辑推理、实验推理过渡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遵循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规律,本节课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教学设计。
(3)已有知识通过前一节《向心加速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了向心加速度的方向指向圆心,它描述了物体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向心力
【教学目标】
1.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及其表达式的确切含义及其特点
2.知道向心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能用来进行计算。
3.知道向心力不是物体受到的一种力,它是以力的效果命名的,由其他性质的力来提供,是物体受到的合外力
4.了解圆锥摆的圆周运动情况,在凹面上的圆周运动的情况。
5.通过用圆锥摆粗略验证向心力的表达式的实验来了解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并具体“做一做”来理解公式的含义。
6.进一步体会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并通过牛顿第二定律来理解匀速圆周运动、变速圆周运动及一般曲线运动的各自特点。
7.在实验中,培养学生动手的习惯并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感受成功的快乐。
体会实验的意义,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1.体会牛顿第二定律在向心力上的应用。
2.明确向心力的意义、作用、公式及其变形。
【教学难点】
1.圆锥摆实验及有关物理量的测量。
2.如何运用向心力、向心加速度的知识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讲授、逻辑推理、实验
【教学建议】
在向心加速度确实掌握后,再上向心力,因为上了向心力就意味着与受力分析,力的合成与分解结合,难度会增大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牢牢的以前一节的向心加速度为突破口,结合牛顿第二定律,追究加速度的来由,从而引出向心力,再而分析向心力的特点,应该说这节是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融合的一节,用向心加速度带向心力,以此作为本节的线索,可使本节显得连贯,紧凑。
新课教学
根据牛顿第二定律,有向心加速度,必有合外力,即 F
合
= M a
F
合 =mrω2或F
合
= mv2/r 而F
合
= M a是矢量式,还包含了方向关系,合外力的方
向就是加速度的方向,既然加速度始终指向圆心,那么合外力也始终指向圆心,所以可以以其特殊的效果给做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命名——向心力
向心力方向:总是指向圆心(变力),与速度方向垂直则其效果:(趁热打铁)只改变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
(向心力指向圆心,而物体的运动方向沿圆周上该处的切线方向,两者相互垂直,物体在运动方向上所受的合外力为零,在这个方向上无加速度,速度大小不会改变。
所以向心力只改变速度的方向)。
进一步强调向心力不是物体所受到的一个力,而是由其他性质的力来提供的。
举例,以最简单的在光滑水平桌面上的小球,在轻绳的作用下做匀速圆周运动,试分析小球的受力情况,重力与支持力平衡,绳子的拉力即合外力,其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得到向心力。
再将示例加深,以圆锥摆为例,这一例子可以进一步理解向心力的来由,也是一个学生自己动手体验的例子,可以双管齐下。
探究活动:感受向心力
在一根结实的细绳的一端拴一个橡皮塞或其他小物体,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锥摆运动。
先理论分析,对物体受力分析,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拉力的合力提供向心力;再让学生阅读书本上的“实验”,动手进行实验验证一下向心力的表达式;
再抡动细绳,使小物体做圆周运动。
依次改变转动的角速度、半径和小物体的质量。
让学生体验一下手拉细绳的力(使小球运动的向心力),在下述几种情况下,大小有什么不同:使橡皮塞的角速度增大或减小,向心力是变大,还是变小;改变半径r尽量使角速度保持不变,向心力怎样变化;换个橡皮塞,即改变橡皮塞的质量m,而保持半径r和角速度不变,向心力又怎样变化。
做这个实验的时候,要注意不要让做圆周运动的橡皮塞甩出去,碰到人或其他物体再而可以体验书本上的“做一做”,让学生体验需要向心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而提出控制变量,进行比较的方法。
经过两个例子的巩固,在学生的脑海中留下了对向心力的初步理解,再通过视频,向学生展示我们生活中的圆周运动,并请同学进行分析。
为增长学生的物理见识,课件中还拓展到在球面内的圆周运动,并进行了分析。
最后通过板书在对向心力进行小结。
【板书设计】
向心力
一、向心力
1.向心力的概念
2.向心力的表达式
3.向心力的特点(方向、效果)
二、向心力的实验验证
1.圆锥摆的实验
2.向心力公式的实验验证
3.感受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必须受到力的大小的影响因素:控制变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