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阅读一本书 梁文道《我读》

合集下载

梁文道:如何重读一本书

梁文道:如何重读一本书

梁文道:如何重读一本书作者:梁文道一本书值得重读,我们多半会说它是经典。

经典的定义太多,文学史上书的经典太多,比如卡尔维诺很有名的文章叫《经典》,其中他列了几十种经典的定义,那些经典就是你会一再重复的书,叫做经典。

这种讲法听了很多,但其实你仔细推敲的话,你会发现背后有很多问题。

因为第一不是所有的经典都会被人重读。

有些经典,我们听过它的名,但很可能你一辈子都不会想读。

大部分经典我们都是没读过的,我们必须承认。

经典的另一个定义就是人人都听过,但人人都没读过的书。

1经典为什么会过时但是,有一些经典你真的会觉得——经典是会过时的。

这听起来很矛盾,我们觉得经典就是经过时间的洗礼,最后剩下来的那一点点历史上的精华。

但是,为什么经典会过时呢?我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有一本书,在民国年间引入到中国。

在民国的几十年里被很多人提起,都觉得是经典。

尽管具有很浓厚的儿童文学的色彩,但很多人觉得就算是儿童文学,它也是儿童文学的经典,人人都应该读。

乃至于我小的时候,在台湾的时候,大家还要读这本书。

但是,这本书在今天,不要说读了,很多人连听都没听过,它叫做《爱的教育》。

还有一本书,也是民国年间,一直到上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文学爱好者心目中的经典,都觉得这书好得不得了。

可是今天,无论是中国,还是海外,或者它的原产地法国,好像也都没人再读它了,那本书叫做《约翰克里斯多夫》。

是不是因为这本书不好看了呢?好像过了一个年代,它就过期了呢?这是怎么回事?为什么会有些经典,大家已经觉得不再想看,甚至开始出现了褪色的现象?罗曼·罗兰,大家心目中曾经无可替代的大家,今天也不过如此。

他同时代有另外一些作家,当时不是那么被人注意的,可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看。

那个年代有很多的书,在那个年代没有太被关注。

但是,今天大家都觉得那是当时最伟大的作家的作品,例如说《柏林,亚历山大广场》阿尔弗雷德·德布林,今天很多人都觉得是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经典。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心得10篇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心得10篇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心得10篇《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梁文道《开卷八分钟》精品定制书单。

茫茫书海中等待你的温暖群岛。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心得10篇,以供大家参考借鉴!《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读书心得范文一【读书这件小事儿】这本书我好像读过,但看书的资料,又是2015年11月第一次版印,大概是记忆出了错吧。

《我读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是梁文道在凤凰卫视主持《开卷八分钟》时候的推荐书目的集锦。

是他的读后感和书评,对着别人的书评继续深入探讨,除非我要对他推荐的书全部有所涉猎才敢。

然而我并没有,所以不便多说些什么。

蔡康永和小S曾经在节目中有一段对话,说过给推荐别人读书这件事情的尴尬之处。

众所周知,蔡康永是一个读书人,书读得多的时候自然会有人要求推荐书看看,但是每每推荐给小S的书,她都不是很喜欢。

于是蔡康永总结出来这样一句话:读书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喜好。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他就再也不轻易向别人推荐书来读了。

对某一个具体的对象推荐书的时候,可能的确会出现这样的尴尬,然而在对一个大范围的群体推荐书目的时候,可能这样的尴尬要少许多。

在梁文道推荐的这些书中,有一些我曾经读过,《查令十字街84号》、《小团圆》、《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于丹论语心得》、《货币战争》、《我与电影的二三事》等,由此也便真的很佩服类似于梁文道这样的大家,当一个的涉猎足够宽广的时候,总会和别人产生一些交叉的子集。

不记得自己是什么时候养成阅读的习惯的,大学时代那么美好的时间和年华反倒不懂的去珍惜去阅读,于是如今看到群里的一些小朋友,还在大学时代读书,就觉得特别羡慕。

人,还是应该多读些书的,才会知道世界的宽广和自己的无知。

毕业之后开始工作了,许是因为长久没有恋爱对象没有进入婚姻生活的缘故,迟迟不肯让思想被这个社会所谓的现实侵蚀,于是在自己的内心有了些小小的坚持和所谓的抵抗。

偶尔会在一些纸媒、网媒上发表一点自己的书评,会换来志同道合的一些人的赞叹,会换来另一些人的羡慕:怎么还能静下心来读书?可能这对于一个已经工作了六七年的人来说,的确有诸多不易。

以《我读》为主题的读后感优秀获奖范文分享

以《我读》为主题的读后感优秀获奖范文分享

以《我读》为主题的读后感优秀获奖范文分享《我读》是一本由梁文道主讲 / 凤凰卫视出版中心编著作,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的精装图书,这次橙子给大家整理了《我读》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希望大家喜欢。

《我读》读后感(一):梁文道的节奏——冷眼的大俗大雅挑灯看书的节奏一般在秋季瑟瑟的寒风夜里有种痛快的安静,没有白天的匆忙和急迫,没有路上的拥堵和燥人,没有一日三餐的定律和死板,就像暖阳下的慵懒,有种淋漓尽致的发挥,不用在乎收获何种武装大脑的积累,就如习惯般冷不丁摸起一本床头书。

梁文道的语言倾泻的时候,是符合他本人一种出世的豁达。

把那些书评搁置起来,发现惯常的角度总是在评价别人的不是或是,前者占多数的时候,很难说不影响读者的态度,但是,梁文道评论起来有种跳出圈子的思维,哲学出身的他看待世间百态的道行远远胜于普通市侩的意识。

这大概和他读尽天下书的渊博分不开的,令人钦羡不已。

一个全局的视角如果和一个狭隘的井底之蛙相比,“博而精”怎会不是一枚特色的标签?一个好的作家在常人思维中,总是深居简出的,默默地描绘他视野里的世界。

譬如获得诺贝尔奖的莫言鲜有接受采访的心思,聚光灯一下子刺破了作家们的默默无闻的常态,手足无措便情有可原。

与其说梁文道是为作家,倒不如说他是社会行走者。

有些晦涩的作品对于一般读者而言,遥不可及。

生活的快节奏说什么都不可能允许有半盏茶的时间,步入昏黄的灯光下,进入铅字的世界里。

他的文字能让你有种慢下来的可能,不急不躁缓入生活中的荆棘。

那个时代香港出生的人多少都有中西文化背景的熏陶,地理优势和时间优势赋予他们洞察世界的棱角。

梁文道读的书很多,涵盖天文地理科技人文,却不是一个只顾埋头默默码字的人,他参与了一些电视节目,走近银屏,和窦文涛在公众话题上侃侃而谈的潇洒,越发彰显一个理性睿智的社会行走者绝不仅仅是文弱书生般抒发感慨。

他的文字时而挟泰山而超北海,时而一语中的击中要害,时而情绪兴起嬉笑怒骂,时而感时伤怀忧国忧民,你永远猜不到他对读书的界定是怎样的。

梁文道 读书的方法

梁文道 读书的方法

梁文道读书的方法如何有效地读书,提高阅读的质量和效率?这是一个让人不断探索和思考的问题。

梁文道先生作为一位著名的学者和作家,他的读书方法备受关注和借鉴。

以下将以梁文道的读书方法为主题,深入探讨如何通过精读和广泛阅读提升自我的阅读能力和知识水平。

首先,精读是梁文道读书方法的重要部分。

他提倡读一本书要读透,要深入思考和理解作者的观点。

梁文道强调通过主动思考和提问来加深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他经常在书中做批注和标记,以便于随时翻阅和回顾,同时也可以帮助他更好地理解和吸收书中的内容。

梁文道还鼓励读者多做笔记,通过整理和梳理书中的要点和思想,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书中的内容。

其次,广泛阅读也是梁文道读书方法的重要部分。

他认为读者应该拓宽自己的阅读领域,多读一些不同类型和不同领域的书籍。

只有这样才能更全面地了解世界和人类的思想。

他经常阅读各种类型的书籍,包括小说、历史、科学、哲学等。

通过广泛阅读,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知识,还可以培养自己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梁文道强调阅读应该是一种愉悦的过程,读者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书籍,不要过于追求数量,而是注重质量。

此外,梁文道在读书方法中还强调了阅读和写作的结合。

他认为读书应该是一个积极的过程,要通过写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

他鼓励读者写读书笔记、读后感、读书摘录等,通过写作来整理和深化对书中内容的理解。

梁文道同时也是一位作家,他的写作经验和技巧对于读者来说是宝贵的学习资源。

通过读梁文道的作品,我们可以学习到如何将读书的体验和思考转化为优秀的作品。

最后,梁文道的读书方法还注重对文化和历史的关注。

他认为阅读不仅是获取知识,更是一种对文化和历史的追溯和理解。

他经常从历史的角度来解读书籍,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书中的内容和作者的意图。

他强调通过阅读来探索传统和现代文化之间的联系和变化,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把握自己的时代。

综上所述,梁文道的读书方法对于提高读书的质量和效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读

我读
梁 文
《我 读 》

对于梁文道的印象, 对于梁文道的印象, 是开始于凤凰卫视中文台 锵锵三人行》 《锵锵三人行》这个清谈 节目, 节目,经常见他跟另外两 位主持, 位主持,大声不停的讲讲 讲,甚么都讨论一番,好 甚么都讨论一番, 一副“口水佬”格局, 一副“口水佬”格局,跟 节目名字互相呼应。 节目名字互相呼应。也是 因为他的一口流利普通话, 因为他的一口流利普通话, 一直被观众以为他是来自 大陆或台湾,直至他当起 大陆或台湾, 商业一台总监, 商业一台总监,才知道这 个在荧光幕上以普通话雄 辩滔滔的人, 辩滔滔的人,原来切切实 实是个香港人。 实是个香港人。
我们有标准,有品位的判断, 我们有标准,有品位的判断,但是读书到了最 后,是为了要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 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 复杂。世界有多复杂,书就有多复杂,人有多少种, 书就有多少种。 书就有多少种。 到底什么叫读书状态? 到底什么叫读书状态?我们平常应该在什么环 境下念书呢?在图书馆好不好? 境下念书呢?在图书馆好不好?周边有人的时候好 不好?坐车的时候该不该看书?这些都是地理环境, 不好?坐车的时候该不该看书?这些都是地理环境, 而我们现在讲的是一种情景,不止是物质性的空间, 而我们现在讲的是一种情景,不止是物质性的空间, 而是一种处境。读禁书就是一种独特的处境, 而是一种处境。读禁书就是一种独特的处境,在高 压社会下,有某种书你不能碰, 压社会下,有某种书你不能碰,就像伊甸园中智慧 树上的智慧果一样。这时候, 树上的智慧果一样。这时候,环境反而逼迫着你不 由自主地相信那个果实真的能给你出色, 你的眼目,即使它不是那么出色,你也觉得它很了 不起,这就是处境所造成的特殊阅读结果 不起, 灰皮书、黄皮书》 《灰皮书、黄皮书》

为什么要读各类的书

为什么要读各类的书

为什么要读各类的书作者:梁文道来源:《全国新书目》2010年第03期《我读》梁文道著上海三联书店 2010.1定价:32.00元《我读》是由凤凰卫视《开卷八分钟》节目而来的,主持人梁文道在这个节目中每天介绍一本书,让观众以最简单的方式碰触到书籍的精髓,进入一个又一个迥异又奇妙的书中世界。

对于读书,梁文道说:“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所以有了这篇序言。

很多读者都对我选书的范围很有兴趣。

之前一个很好玩的读者说,梁文道,你是一个文痞!他认为我介绍的书总是偏向人文性,没有介绍什么科普书籍。

一些读者会期望我走“更高雅”的路线,比如有一个读者说:“哎呀,天呐,我今天看到文道居然在讲于丹,你怎么会讲于丹呢?!”有这样的吃惊似乎是因为于丹火了、红了,非常畅销了,所以大家觉得我们不应该再谈她了,因为这是很“通俗”的东西。

我曾经说过,有些畅销书,像《于丹〈论语〉心得》,无论是节目、光碟还是书,我都挺喜欢,我觉得她做的是件功德无量的事情。

这本书现在卖了700万本不止,意味着她能让700万人里面至少有一万人愿意就此把《论语》拿出来好好看一看,这难道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吗?喜欢读书的人常常容易有一种情绪,用我的朋友、台湾出版家詹宏志先生的话来说,叫“人文沙文主义”。

所谓“人文沙文主义”是有一种知识分子、读书人、学者,他们认为只有符合他们心目中某种理念、某种理想、某种品位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比如有人说在书城或读书杂志上看到的那些书才是好书,而对一般大众看的那些书会很瞧不起,不屑一顾。

像蔡志忠漫画《庄子》或是随便一本育婴指南,以及任何书店都有的一大堆实用性通俗读物等等,甚至会觉得不仅写这些书的人看不起,连看、买这些书的人也通通看不起。

我们有时候可能会怨怪,为什么一个人跑去看《于丹〈论语〉心得》,而不去看杨伯峻的《论语译注》呢?我想提醒大家一点,一个人,他看不懂任何更深入的学术著作,他只看于丹的书,只看易中天的书,这不是一种错误,更不是不道德,这很可能只是一种不幸。

开卷八分钟:《我该如何阅读》

开卷八分钟:《我该如何阅读》

开卷八分钟:《我该如何阅读》梁文道:像我这种厚颜无耻在这里做读书节目的人,难免常常会被人问到,能不能开个书单,比如说讲一下你认为我们应该看什么书才好,能不能给我们介绍一些书,每次遇到这些问题,大部分情况我都会回答,我恐怕没办法给你介绍什么,我最多能够介绍我自己最近看什么书,我觉得还不错。

但是我不敢说那是不是你需要看的书,为什么呢?我就给大家介绍,我们今天的这本书叫做《我该如何阅读》,这本书是台湾翻译的,原作者亚伦·杰柯布,是美国一个相当著名的一个文理学院,也就是所谓的没有研究院,只教大学部的那种学校,英文系的教授。

但是我想说,我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被翻译的不好,就像我常常批评的一些台湾书的书名翻译一样,为什么?他的书原名叫做《The Pleasures of Reading in an AGE of DISTRACTION》,就是说在分心的年代,在让人不是那么专注的年代底下,阅读的乐趣,这里面的关健词其实是Pleasures,是乐趣。

但是这个书名《我该如何阅读》,他好像把阅读变成一个牵涉到一个应然范围的一样,一个应然范畴的东西,就是我该不该读?我该怎么读?但是这本书恰恰相反,这本教人读书方法,或者所谓教人认识读书的这本书,他讲的恰恰是要告诉大家,不要去问人太多,你该读什么?你该怎么读?这叫什么?是乐趣,各位是乐趣,没乐趣读来干嘛。

这书里面一看就提到书单的问题,由于我们的作者是英文系教授,是个名校的英文系教授,喜欢教人读书,跟人谈读书的事情,所以常常也被人问到,他能不能够给人开书单,他说他通常也是会拒绝,然后这里面他的其中一个引述就是著名英国作家吉普林(音),说的一句话,他说除非对对方知之甚详,了如指掌,不然书单是没得看的,就算要开的是最好的书都一样,对于热衷阅读的人,我以为他应该对自己以及自己的生命历程知之甚详,了如指掌的长辈推心置腹,言听计从,最重要是能和他讨教,他一开始喜欢上的书是哪些。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章鱼读书群六月作品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  章鱼读书群六月作品

如何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章鱼读书群六月作品本文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章鱼读书。

在5 月初的时候,创建了一个以「输出」为中心的读书群。

每个月会从输出作品中挑出10 篇,分享给大家。

今天分享给大家的,是群内小伙伴大丸儿和李拓关于那本著名的《如何阅读一本书》的读书笔记。

很凑巧上个月他们都选择这本书来输出,而且形式各不相同,对照起来看,非常有意思。

—————————————————————————————————————————大丸儿这次还是选择了非常可爱的PPT,建议打开大图观看。

—————————————————————————————————————————而李拓的读书笔记,选择了表格的形式:我是爱好看书的,自认为也看了不少书。

然而之前却未想到过,世上还有这样一本好书——《如何阅读一本书》。

或许是阅读多了,自然的认为阅读是一件很普通的事情,从未想过这样基础的技巧也是需要训练的。

我会非常推荐阅读爱好者来读这本书。

如果我的目标是:分辨书籍的好坏;读更多好书;更有效率;吸收书中的知识为己所用。

那么就应当遵循书中的规则。

几个阅读的建议:读书的目的主要是增进理解能力。

阅读一本好书,就是向你既有的理解力做挑战。

你阅读的书,必须是超越你现有的理解能力的,那么才会增进你的理解。

主动的阅读,阅读越主动,效果越好阅读的目标:要为求得理解而阅读,不要只是获得了资讯阅读中你应该懂得让书本当老师来教导我们,解决我们的疑问。

提高自学的能力。

阅读分为以下四个层次,分别针对不同的书籍做阅读。

一、基础阅读1、阅读准备阶段2、读一些简单的读物3、结合上下文“揭发”不认识的字的含义4、同样的主题,在不同的书中间做比较二、检视阅读:用短时间掌握一本书的重点用检视阅读分析一本书值不值得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1、有系统的略读或粗读1、先看书名页,如果有序就先看序2、研究目录页3、如果书中有索引,也要检阅一下4、读一下出版者的介绍5、开始挑几个看来跟主题息息相关的篇章来看6、把书打开来,东翻翻西翻翻,念个一两段,有时候连续读几页,但不要太多2、粗浅的阅读头一次面对一本难读的书的时候,从头到尾先读完一遍,碰到不懂的地方不要停下来查询或思索一些技巧1、阅读速度:理论上只要你能掌握主题,那么越快越好。

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书单

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书单

开卷八分钟-梁文道书单【系列一】读书这件事《如何阅读一本书》——从简式阅读到业余学者《好绘本如何好》——教你如何“阅读”图画书《私人阅读史》——30年阅读史变迁《灰皮书、黄皮书》——禁书总是诱惑难挡《读库》——书跟人之间那点复杂的情感关系《卡萨诺瓦是个书痴》——狱中创作:作家的另一种出路《查令十字街84号》——爱书人的书信情缘【系列二】文艺进行时《天工开物·栩栩如真》——当香港小说家严肃起来的时候……《切·格瓦拉之死》——“很可惜,他失败了!”《沉默的大多数》——被炒作出的神话符号?《黄金时代》——好的色情不遮掩《理想国与哲人王》、《个人尊严》——自由主义的精髓在于什么·《山楂树之恋》——纯爱感动《小团圆》——乱世之中现苍凉《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通过跑步去悟道《丈量世界》——知识的态度是谦逊《射雕英雄传》、《笑傲江湖》、《鹿鼎记》——金庸武侠里的女人和政治《哥伦比亚的倒影》——美貌不需要休息《退步集续编》——那些“干净”的中文《在春风里》——陈之藩忆胡适《一个人的电影》——追忆放电影的美好时光《我和电影的二三事》——把自己交给电影,就像爱情一样【系列三】思想杂草《于丹论语心得》——粗浅的话语,朴素的道理《丧家狗》——经典的“原解”与“诠释”《伊利亚随笔录》——一剂心灵创伤的“止血良药”《沉思录》——哲学是一种生活的方式《道德情操论》——丰富你的道德想象力《Purity and Danger》——英国女爵士的“肮脏观”【系列四】万象《民主是个好东西》——建立动态的和谐社会《中国现代思想史论》——启蒙与救亡的纠结《八十年代访谈录》——找回失去的常识《七十年代》——语言变化中的文艺潜流《提问是记着的天职》——英美媒体值得尊重的地方《笔底波澜》——百年中国言论史《货币战争》——从抄袭看我们对无知的恐惧【系列五】知客《大师与门徒》——教育的本性是爱欲《The Companion Species Manifesto》——对动物的溺爱折射了对人类世界的失望《嘘嘘嗯嗯屁屁》——“嘘嘘”也有大学问。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书分享PPT班会课件
阅读技巧包括预测、推断、总结 等能力。读者可以通过练习这些 技巧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注重细节
阅读时要注意文本中的细节,这些 细节往往包含了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读者可以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分 析细节来理解文本。
RED
阅读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保持专注
阅读时需要保持专注,避免分散注意力。这样可以提高阅读效率,更好地理 解文本。
在主题阅读部分,作者 介绍了如何围绕一个主 题选择相关书籍进行系 统性的阅读,如何整合 不同书籍中的观点和信 息,以及如何撰写关于 书籍的评论和分析文章 。
RED
02 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阅读的目的
RED
01
02
03
获取信息
阅读可以是一种获取信息 的手段。读者可以通过阅 读了解世界,增长知识。
娱乐消遣
解。
使用引用和注释
03
对于经典或重要的句子,可以引用并注释,以帮助深入理解作
者的思想。
RED
04 阅读态度和习惯
培养良好的阅读态度
RED
积极的态度
将阅读视为一种积极的行 为,一种获取知识、提高 自己、享受乐趣的方式。
开放的心态
保持开放的心态,愿意接 受新的观点和想法,以及 不同的阅读方式和风格。
在基础阅读部分,作者 强调了词汇和语法的重 要性,提出了积累词汇 和掌握语法规则对于提 高阅读能力的关键作用 。
在检视阅读部分,作者 介绍了如何快速浏览一 本书,了解书的基本信 息和主题,以及如何判 断一本书是否值得深入 阅读。
在分析阅读部分,作者 详细阐述了如何对一本 书进行深入分析,如何 理解书中的观点、论据 和论证过程,以及如何 评价一本书的优劣。
克服阅读中的常见问题
RED

读《读者》梁文道心得体会3篇

读《读者》梁文道心得体会3篇

读《读者》梁文道心得体会3篇读《读者》梁文道心得体会一:翻阅此书,越看越觉得梁文道不仅涉猎的范围颇广,而且也颇有深度。

虽然他并不是专业的学者,可是他的分析评论却丝毫不缺乏专业水准。

也许这就是他所说的国际化的媒体评论员应该有的水平。

根据书中的描述,梁文道起初是主要关注哲学和人类学的。

梁文道对于哲学史的了解从书中可以得到反映:他曾经在书中提到过笛卡尔习惯于躺着思考,而虽然笛卡尔是因为由于身体不适而在为瑞典女王讲授哲学期间病死的,但是他年轻时身体却很好。

而马基雅维利则习惯于站着看书,而且是身着盛装。

这些虽然是小事,但是如果不是对于哲学史的细节了解透彻的人是绝对不会关注到的。

谈到人类学,书中也谈到了吉尔兹。

谈到文学,梁文道也是毫不含糊。

记得在书中梁文道曾经谈到阿南达.杜尔,这个印尼的“差点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左派作家。

可能相比较而言,知道智利的聂鲁达的还稍微多一点。

此人写过一篇《中国文学在印度尼西亚》,而且还说中国文化在印尼影响最大的是《梁祝》。

吴兴华这个号称“民国三大才子”之一的人物也是在他的书中第一次看到,吴也是被谢迪克认为是最具天赋的学生。

这是他在看望陈子善的时候,陈子善对其介绍的。

在《读者》的第一节谈到了“书皮学”,这个名字我也是第一次听说。

让我了解了“为什么有人从未看过此书,却能夸夸其谈”的原因。

其实似乎我以前也有过类似的举动,只不过我谈论的更多的是经济学专业书籍。

有时根据某书的目录以及索引等联想到相应的参考文献和经济学知识。

谈到政治,谈到文化以及科学,梁文道也是有独立视角的。

谈到国际政治,梁文道不仅引经据典,而且还作出了细致的分析,得出为什么会出现某种现象的根源所在。

当然,也许喜欢谈论政治问题的人并不能理解他的分析。

这也是梁文道在“十博士大战于丹”一文中所说的:中国人首先应该了解的不是国学,而是逻辑和辩论的基本原则。

谈到进化论,他提到了《物种起源》,而且还说我们通常翻译的“进化”其实是曲解了“evolution”的含义,应该用“演化”来替代:达尔文似乎从来就没觉得物种的发展是不断进步的。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篇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3篇《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1“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

”艾德勒.范多伦所著《如何阅读一本书》的最后一句话激起了我的共鸣。

和很多同事一样,我也在努力提高自己主动阅读意识,以至于几天不阅读,会有脑中空空的感觉,或许这就是我们的心智失去了活力吧。

我曾经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完成了一次快乐的写作。

那就是4000多字的“我的阅读史”。

我的阅读始于6岁,主要看小人书、童话故事书,到如今工作2 载,囫囵吞枣地看过不少的文学书、哲学书、历史书、科学书,却从没有认真思考过“如何阅读一本书”这个命题。

自己惯常的做法,多是率性阅读,读《曹雪芹传》、《山楂树之恋》、《你往何处去》、《兄弟》、《思维的乐趣》、《古炉》、《人生》,恨不得一口气读完。

对于相对专业的教育、心理、哲学书,就会拿根铅笔,描描画画,抄写几句自认为有感悟的话,甚至写几句偶感“想起了……”,有时还会画个笑脸或哭脸。

如果要寻找持续的强烈的读书兴趣点,至少在 0年内,我最钟情的是儿童文学,尤其青睐童话和儿童小说,对这类充满想象力和童趣的文字照单全收,这应该影响我当前儿童观的最肥沃的土壤。

前后,我曾被自卑的情绪困扰,听身边的老师、同学谈到经典的教育或哲学书籍和作者,如数家珍啊,而我如坠雾里云中。

除了苏霍姆林斯基、刘默耕、路培琦(后两位是小学科学教育专家),我哪里读过杜威、卢梭、洛克、杜鲁姆、范梅南、蒙台梭利,只有多买,多读,完全是恶补状态,那一段时期,浏览的书是前些年的N倍。

当时也经常“潜入”教育学院的教室里,旁听京内外的校长论坛、研究生沙龙、教授授课,特别是听肖川、朱旭东等教授们点评学校发展中的问题时,我真像是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边听边记边思考。

喜欢看石中英先生的《教育哲学》和《知识转型与教育改革》,不仅仅是书中的内容,更是因为石中英先生的几年小学教师经历,他的书序中认为那是一笔无价的财富,而我不正拥有这这份财富吗?把读书和现实适当的结合起来,我的自卑情绪开始缓解。

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

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范文(精选6篇)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范文品味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书笔记了。

为了让您不再为写读书笔记头疼,以下是为大家收集的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范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梁文道常识读书笔记1梁文道的《常识》是一本集时事评论成册的书,其中的个个小篇目都是梁文道曾在报刊杂志或者网络上发表出来的时事评论。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梁先生出生生活于香港的缘故,他的时事评论总让我感觉不同于大陆记者写出的的评论。

书中的篇目虽说90%甚至以上在评论发生于中国大陆的热点事件,但梁先生观察问题的角度以及所用的语言都让我觉得别具一格。

他会站在一个别人不曾注意的角度,用别人不曾敢说的语言,去评论,去反思,去呼吁。

《常识》一书所带给我的,是让我站在一个更加不同,更加深刻的角度去看待一个事件,一个人物,一个社会。

去挖掘,思考社会热点事件背后所被人忽略却又极为重要的内涵。

梁先生在自序中这样表达:“我切实体会到一个香港评论人最大的原罪其实不是什么‘洋奴心态’,而且相对优渥的空间。

比起许多同行同道,我的环境比较宽松,我的信息来源比较多元,我冒的险比较小,我怕的事也比较少。

”所以对于作为大陆青年的我来说,《常识》一书的确会让人耳目一新,去发现我们所不曾注意过,我们大陆记者所不曾探讨过的,社会热点事件背后的警示与反思。

书中最让我感到印象深刻的,是梁文道先生对我所熟悉的事件的评论,因为他让我注意到了我所熟知的事件背后更深层次,更本质的东西。

而这些都是我不曾思考到的方面。

他的时事评论,真的让我感受到,自己以前看问题都太肤浅了。

甚是是社会的绝大多数,我们都太肤浅。

梁文道还在自序中提到,他的一个愿望,是希望社会上的我们能够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

而这,正是我读完《常识》之后,所意识到的很重要的一点。

希望自己以后能够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拥有自己独立的想法的观点,不再被舆论所牵引,理性地看待去反思社会上发生的一切。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

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高中语文优秀阅读材料名人明星梁文道,“专家”有范儿即“赚家"精品素材他像大多数香港人一样,相信“一个人跨界越猛烈,能量就越大〞,所以非常勤奋:无数档电视节目,两所大学教授,平均年出书3本,全年演讲150场……这一切都使得他成为内地人心目中最熟悉的香港人.他是梁文道,华人媒体不约而同把他当做“公共知识分子〞代表,公共职业也使得他成为务实型财富人物。

胡润财富榜这样点评他:从教授到作家,从主持到专家,梁文道的身价飙升了三倍,财富积累也翻了三番,虽然他身兼多职,但每一种职业也因为做到了极致,薪水和后期财富效应远远高于同行.干活:一点累,刚刚好最狂的时候,梁文道同时在凤凰卫视做4个节目:《铿锵三人行》、《开卷八分钟》、《走向近》和《时事直通车》;最高纪录时,你会在凤凰卫视一天看到他八次。

凤凰卫视其实只是梁文道的兼职,他还有若干兼职:13个报刊的固定专栏人,香港理工大学和香港大学客座教授以及香港艺术发展局顾问。

他真正的职业,是他自己一手创办的香港商业一台总监。

梁文道生于香港,但很小就随父母去了台湾。

住处附近有苹果园,他常常和别的小朋友去摘苹果。

修剪过的苹果树不太高,但是对于还是小孩子的他们来说,要想摘到树上又大又红的苹果,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大多数小朋友会抡起竹篙击落树枝上的果实,砸落在地的苹果往往被摔得破烂。

梁文道却很聪明,先在园子里找到一棵并不高大的果树,然后奋力往上跳,同时伸直手臂,争取跳跃到最高处时采摘到苹果.虽然并不是每次的跳跃都能摘到苹果,但只要是摘到手中的苹果绝对是完好无缺的。

童年的趣事,让梁文道在成长与赚钱的过程中深受启发。

梁文道最早在香港大学做讲师.一周几节课,大多数时间不用坐班,相当悠闲,唯一的缺点就是钱不多。

甚至在书店碰到喜欢的书也买不起,只得用数码相机拍下来放到电脑里面看。

梁文道意识到钱的重要性,但除了读过很多书,会教书外,似乎也没有别的赚钱之道。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

如何阅读一本书读后感在繁忙的生活中,能静下心来读一本关于如何阅读的书,对我来说,真的是一次特别的体验。

这本《如何阅读一本书》就像是一位智者,在我阅读的道路上点亮了一盏明灯。

书里提到的阅读层次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以前读书,总是匆匆忙忙,好像只是为了完成任务,把书里的字看完就算了事。

但这本书告诉我,阅读可不是这么简单的事儿。

它有基础阅读、检视阅读、分析阅读和主题阅读这四个层次。

就拿我读一本小说来举例吧。

一开始,我可能只是为了看个热闹,知道故事的大致情节,这就是基础阅读。

但当我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这本书,我会开始留意作者的写作手法、人物的塑造、情节的铺陈,这时候就进入了检视阅读的阶段。

如果我还不满足,想要彻底搞清楚这本书的内涵,我就会去分析作者的写作背景、时代特征对作品的影响,这就是分析阅读了。

而要是我对这类小说感兴趣,想要把相关的作品都拿来研究一番,那就是主题阅读。

说到这,我想起之前读《平凡的世界》的经历。

刚开始,只是听说这书很有名,就想着拿来读一读。

一开始读,就是那种走马观花,只关注孙少平和孙少安兄弟俩的命运起伏,看他们怎么在艰苦的环境中挣扎奋斗。

这时候,我就是在基础阅读的层次,只是为了知道故事的大概。

可随着情节的推进,我不自觉地放慢了速度。

我开始留意路遥先生对陕北农村景色的描写,那些细腻的文字仿佛让我身临其境,看到了那黄土地上的沟壑,感受到了风沙吹在脸上的感觉。

我也开始关注书中人物的对话,每一句都那么朴实,却又饱含着生活的哲理。

比如孙少平在面对困难时说的那句:“我不甘心在双水村静悄悄地生活一辈子!”这让我感受到了他内心的渴望和不甘。

这时候,我已经进入了检视阅读的阶段,开始注意到书里的细节和作者的写作技巧。

当我读完第一遍,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我又重新翻开了这本书,这次我想要弄明白路遥先生为什么要这样写,他想要表达的到底是什么。

我去查阅了他的生平经历,了解到他也是从农村走出来的,经历过艰苦的岁月。

这让我明白了,他笔下的那些人物,那些苦难,都是他亲身经历或者亲眼所见的。

2.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是门手艺,你也可以学得会

2.阅读《如何阅读一本书》——阅读是门手艺,你也可以学得会

主题阅读是带着目的 阅读,找到书中有助 于解答自己疑惑的信 息。有的时候,主题 阅读可以把很多书连 贯起来。
跟阅读方法有关的学习要点
“一鱼三吃”“的看书法
看内容(学知识) 看文字(练习阅读方法) 看结构(学习写作模式)
针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书法
休闲的书 专业的书 考试的书 经典的书
你欠缺的读书技巧是什么?
内容串讲
重点阅读
1、序言(阅读是启蒙)
神奇的 阅读
阅读能力对应着 社会进步和人们 的文化水平
2、阅读的好处绝不仅仅是“获取信息”
有很多更快获取知 识和信息的渠道, 但都不能代替阅读
从粗浅理解到深入 体会,这是自我的 破茧而出
3、如何做读书笔记
三种读书笔记:
结构笔记——书的框架 概念笔记——核心概念 辩证笔记——不同观点
4、四种阅读层次
基础阅读不只是“识 字”,还需要快速抓 住文字的意思
在母语阅读中,基础 阅读的水平对应着文 化程度的高低
检视阅读是略 读(skim),是 快速抓住大意
注意行成整体 印象
分析阅读是把自己 替换成作者,从书 的类型、书的结构、 重点篇目、写作意 图手艺
掌握阅读方法,就是找到了打开成功之门的钥匙 Reading Skill
同一本书,我可以很迅速的,很简略的读,我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的去 读。那么这种把阅读的层次区分出来的这种想法,是《如何阅读一本书》 这本书里边我觉得最了不起的一个说法。
——梁文道
十句话概括这本书
• 略读(skim)? • 读书笔记? • 找出书的框架? • 找出核心概念? • 主题阅读(围绕主题的读书)?
特别练习
• 如果有这本书的同学,请做出思维导图 • 做完之后,可以提10条这本书中存在的问题

梁文道读书

梁文道读书

梁文道读书篇一:梁文道读书节目遭读者挑毛病梁文道读书节目遭读者挑毛病昨天,土豆网和出版机构“理想国”为部分观众放映了他们联合制作的三个影像节目: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陈丹青的《局部》和马世芳的《听说》,但现场观众不客气地给片子挑起了毛病。

《一千零一夜》是一档读书节目,首期节目中,梁文道走出南锣鼓巷地铁站,在北京昏黄的路灯下,来了一段追忆奥斯维辛的独白,讲一本名为《被淹没和被拯救的》的书。

他这段节目争议最大,有观众认为,梁文道边走边讲,画面很凌乱,很不适应。

梁文道一边诚恳地接受批评,一边解释着自己的主张。

在《局部》中,陈丹青从意大利比萨斜塔旁的圣墓园谈起,从十四世纪画家布法马可的湿壁画《死亡的胜利》,到文艺复兴、毕加索,以及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画都有涉及。

而马世芳在《听说》中讲的是歌曲《橄榄树》背后的曲折故事。

据悉,从4月10日起,名为“看理想”的这三个视频节目将在优酷、土豆双平台首播。

篇二:梁文道-常识读后感常识读后感真正的社会是怎样的?全世界的信息无时无刻地发生着变化,我们却只能通过一双眼睛来粗略地浏览,只能主观地产生出一种片面的想法。

而我们正是需要像梁文道一样的时事评论家,去全面地共享资料、观点,去弥补我们稀缺的一个角度。

就如这本书《常识》扉页上注明的:“如若觉得这些奇怪,可谓这是一个常识稀缺的时代。

” 《常识》,一针见血地谈及中国社会种种弊端现象,通读全文,不可否认,梁文道是一位用思维贯穿文字的作家,他运用了作为一名知识分子的高质量知识,去权衡这个社会的各种现象,大到地震,小到一句话。

在字里行间,他没有回避当下热点的问题,他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实事求是是他给我最大的印象,从事情的开始到结束,甚至之前的征兆,社会流行说法未及提到的,问题本质的透彻分析,没有避讳,也没有故弄玄虚,反映最真的思考。

尽管如此,这毕竟是一个叫作梁文道的人的世界观,是他的常识,可是起码反映了一些见解,借用作者的话说,“世界的梦想并不是人人都能会说英语,而是人人1拥有普遍的共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何阅读一本书》
从简式阅读到业余学者
身处一个喜欢发表意见多于听意见的年代,我常常惊讶地发现一些现象。

以我为例,常常看到一些观众或读者在看完我介绍某本书的节目后,写出洋洋洒洒的文章去批判这本书,而文章的作者也很坦白,说自己其实没看过这本书,只是在我这儿知道有这么一本书。

既然没有看过,只是听过关于那本书的介绍,如何能写出一整篇东西去批判呢?
说到读书的问题,给大家介绍一本名著《如何阅读一本书》。

作者是大名鼎鼎的艾德勒,曾任《大英百科全书》第十五版总编辑。

这本书里有一章叫“公正地评断一本书”,文中说:“在你说出‘我同意’,‘我不同意’,或‘我暂缓评论’之前,你一定要能肯定地说:‘ 我了解了。

’”意思很简单,一本书你起码得看过,得懂它说什么,你才能够去评判我赞不赞同、同不同意、书写的好不好、是不是废话等等。

我我们好辩,而好辩时往往是为了胜利、为了赢而辩,忽略了辩论的根本出发点。

这这本书引了亚里士多德《诗学》里提到的一段话:“其实这就是我们的责任。

为了追求真理,要毁掉一些我们内心最亲近的事物,尤其像我们这样的哲学家或热爱智慧的人更要如此。

因为宗师
双方是挚友,我们对真理的虔诚却是超越友谊的。

”这句话跟亚里士多德另一句名言呼应:“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亚里士多德给了我们一个被大多数人所忽略的忠告,大家通常以为辩论是以赢为目标,却没想到辩论真正的目的是要学习真理。

所以读书首先要有一种谦卑的态度,这个谦卑不是要放下自己,完全泯灭自己的意见,而是要重新想到什么叫读书,什么是学习。

这本书将读书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你从阅读里面获得一些和原先熟知的事物相类似的的新资讯,这并不困难。

一个人如果对美国历史有所了解,他只要随便翻一些相关内容的书,对他来讲都很容易理解,只是增加了新的资料,那些资料并没有动摇原来理解事物的框架。

或许第二种阅读才是最重要的学习,以一开始不相等的理解程度为基础开始看书。

“在对一本书的理解力上,作者一定要比读者来的‘高杆’,写书时一定要用可读的形式传达他有而读者所无的洞见。

其次,阅读的人一定要把不相等的理解力克服到一定程度之内,虽然不能说全盘了解,但总是要达到与作者相当的程度。


我在香港教课的时候经常布置一些功课作业,我发现很多学生遇到一些看不懂的书或文章就会说作者太糟糕,很差劲,写的东西根本看不懂。

他们从来不去怀疑到底是作者写的糟,还是自己的理解程度不
够。

如果是自己的理解力的问题就不应该躲避,应该想办法看懂它。

所谓学习就是从不懂到懂的过程,如果我们读书只是读我们已经知道和懂的东西,那何为学习呢?
很多人都想知道读书应该怎样才能读得快一点。

可最重要的不是怎样读得快,而是要知道什么样得速度去读什么样的书。

换句话说,应该为不同种类的阅读选择恰当的速度。

比如琼瑶的爱情小说,我们是像看一部电影一样的迅速而轻松地把它看完还是像研究《红楼梦》那样透彻地读完?两者所花的时间跟气力完全不同,就看你觉得值不值。

不是说有的书就只能快快地读,有的书就应该细心阅读,这要取决于你的目的。

假如你只是娱乐休闲,你很轻松地翻阅一下琼瑶的书是无所谓的;假如你是一个学者,现在要研究琼瑶的爱情小说,研究里面的主题,很可能你得像对待一本学术著作一样仔细阅读,要做笔记,要画线,要钻进去看。

任何时候都要搞清楚,作为读者,我们是主动的,我们应该清楚自己的目的,知道自己看书的时候是什么样的状态。

有不同的目的就有不同的方法,进而有不同的阅读模式。

同一本书可以很迅速的很简略地读,也可以很认真很细致地读。

这种把阅读层次区分出来的想法就是莫提默·艾德勒和查理·范多伦《如何阅读一本书》里最了不起的
说法。

当然,这样的说法从古到今有很多人讲过,不足为奇。

可这本书的好处是充满了细节,可以作为学习阅读方法的工具书。

很多人追求阅读的速度,这本书不会教你速读,它教你如何在最短时间内准确掌握一本书的梗概。

如果你的阅读层次只是想知道一本书大概说了些什么,不需要太深入,还是有方法的。

书里把阅读分成了四个层次,如何略读一本书其实并不困难。

我们可以试试买回一本书之后先看书名,搞清楚这个数是关于什么的。

再看作者的背景是什么样的,假如一个经济学家写经济学著作是很相称的,如果一个经济学家写小说,似乎也很特别,于是你脑子里有了一个预期。

继续往下,看目录,为的是理解整本书的结构,请注意,永远都要主动。

这时候你应该问自己,这本书的结构是怎样的?然后尝试在目录里面找出它的结构、大纲、梗概。

接下来再看序言或是导论,也可能在书的最后面,如果是学术著作或非文学性著作,后面可能还会有索引,你看看里面的人名、书名,看看谈到什么问题,什么样得人,关涉那些著作,然后选一两章最有兴趣的简略地看。

这样看完一本书,翻过来,合起来,你再问自己,这是本什么样的书?作者想达到什么目的?他想干什么?想告诉我们什么东西?这种读法就是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简式阅读。

如果你遇到一本特别的书或重要的经典,或者你出于特别的需要,要仔细读一本很普通的书,这时候就进入了阅读的第三层次:分析性
阅读。

分析性阅读是完全咀嚼消化一本书。

还是要主动,你可以一边看一边做笔记一边画线,同样不断地问自己问题,比如你已经知道书的大纲了,在此层次上你要理解他的大纲是如何落实的,作者是否完成了他想达到的目的。

如果是非文学性著作的话,作者写一本书总是有一个计划的,这个计划是什么?这个计划是朝向哪个目标的?而那个目标又是什么?他实践并写成了这本书,是否合理恰当地达到既定目标?倘若你常常带着这样的问题去看书,就会非常有效。

你不要以为这样看书会很累很慢,没错,进入分析性阅读是会比较慢,但是你越主动,书就会读得越有效,我们不是要讲“快”,而是要讲“效”。

阅读的最后一个层次叫做主题阅读或者比较阅读。

什么叫主题阅读呢?举个例子,我介绍书的时候有时会做一个专题,在一段时间内围绕这个专题的书来讲。

比如说日本人的性格、日本人的文化,都是围绕日本的,当然,这只是某种低层次的主题阅读。

所谓主题阅读就是你要想象自己是一个学者,甚至是博士生、研究生,你对某个问题很感兴趣,想发掘他。

你对钓鱼很有兴趣,想研究一下钓鱼,那就要知道钓鱼的历史,钓鱼的方法,有没有钓鱼的名人。

你要找很多不同的书或材料,不一定都是讲钓鱼的,但是一定是有跟钓鱼的题材相关联的部分,你要将它们抽取出来阅读。

如此一来,你的阅读量就会很庞大,这种阅读被艾德勒和范多伦认为是高层次的阅读。

这时候你已经不是为了看书而看书,是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为了
满足自己的好奇心而阅读。

你像一个学者一样,给自己设定了目标,在此目标下收集相关或不同层面的书籍来阅读,包括上网、看报纸、看杂志,这时候你的学习阅读是最主动的,我们称之为主题阅读。

如果每个人都能做到这一点的话,在某种意义上都是业余学者了。

作者小传
莫提默·J·艾德勒(1902-2011),学者、教育家、编辑人。

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并担任1984年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总编辑而闻名于世。

查尔斯·范多伦(1926- ),曾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

襄助艾德勒编辑《大英百科全书》,并将本书1940年出版内容大幅度增补改写,因此本书1972年新版由两人共同署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