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生活的四个环节(最全)
10投资理财应当遵循的原则
投资项目:安全性、赢利性、流动性,建立合理的投资组合,树立投资风险意识和效益意识。
原则:分散、长期、理性、个性投资原则。
劳动、土地、资本实体性要素
经营管理是连接性要素
科学技术是渗透性要素。
新型工业化道路和国民经济信息化
经济增长统计指标GDP
计算方法时间一年最终产品与劳务的价值总和
(我国)总量GDP:经济实力和市场规模
平均GDP:富裕程度
经济部门在GDP中比例变化反映出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情况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实现
(1)国有经济拥有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先进的技术装备,控制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是对国民经济各部门进行技术改造的物质基础,是实现现代化的物质保证,是领导集体经济沿着社会主义方向前进,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强大力量。
(2)国有经济在为整个社会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积累了大量资金,是国民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重要资金来源。
生活水平提高了还要提倡艰苦奋斗
消费结构分类和合理消费
恩格尔系数公式
消费结构变化趋势
消费的弹性和刚性
健康的消费心理:
不健康的:攀比炫耀从众逆反
依法保护消费者合法权利
经营者和消费者对立统一关系
消费者为什么是弱势:
信息主体地位不同
依法维权
主要权利:安全、知情、选择、公平交易、受尊重、获得赔偿权。此外——
我国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在现代市场经济国家中,商业银行是组成因行业的主干,占据着主体地位。
1、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
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
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
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
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
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
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
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
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与生产知识点总结
社会与生产知识点总结一、社会与生产的关系社会与生产的关系是指社会与生产之间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关系。
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没有生产就没有社会。
生产是人类社会活动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
而社会是生产的产物,也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环境。
社会与生产的关系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1.社会与生产的互为基础关系生产是社会存在的基础,是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社会活动的物质基础。
人的社会存在是通过生产来实现的。
同时,社会是生产的产物和载体,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环境。
社会是由生产活动所形成的,生产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
因此,社会和生产是互为基础的关系。
2.社会与生产的相互影响关系社会和生产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的关系。
在社会生产活动中,生产活动受社会的影响,而社会也受到生产活动的影响。
社会因素对生产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例如社会制度、社会风气、社会信念等都会影响到生产活动。
反之,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也会对社会产生重要影响。
3.社会与生产的相互作用关系社会与生产是相互作用关系,生产活动不仅受到社会的影响,而且还对社会产生影响。
生产活动对社会也会产生一系列的影响,例如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文化的影响等。
同时,社会对生产活动的组织和限制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二、社会与生产的内在联系社会与生产的内在联系表现在:1.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生产不仅直接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而且还决定着社会的一切。
人们的社会存在是通过生产来实现的,社会的繁荣富强、政治稳定、文化繁荣都离不开生产。
生产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促进社会进步和发展。
2.社会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环境社会是生产活动的载体和环境。
生产是通过社会来实现的,社会提供了生产活动所需的各种条件和环境。
同时,社会也会对生产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社会的发展水平和社会制度、社会文化对生产活动的开展和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深远影响。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a)一、教学目标:2.过程和方法:通过课内阅读、讨论及课外收集典型例证,以小组为单位参与课堂交流,在同伴互助、分工合作中辩证地认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关系,从而提高学生的认识问题和提炼观点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和运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我国目前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就是为了寻求一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从而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二、课前准备:1.教师和学生共同协商分好四大组,各组上网查询资料:(1)第一大组同学查询上海居民近几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2)第二大组负责:举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社会的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活动都要以物质资料的生产为基础。
(4)第四大组查询关于我国现阶段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现状。
2.教师向学生推荐相关网站。
三、教学过程:【教师提问】经济活动有哪四个环节及其相互关系?(此问题的设计从逻辑关系入手作为整个一课的导入,顺理成章。
)【学生回答】略【教师归纳】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是经济活动的四个环节,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所以第一课从“生产”这个环节入手。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教师提问】那么,社会财富从何而来?请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产品出新“高速度”需要哪些条件?(这两个问题的解决以四人小组讨论的形式完成,在同伴互助中找到答案,但教师要注意到讨论的实效。
)【引出课题】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此环节设计借用双语教学的手段师生共同完成,加深学生理解。
)师:下面请各小组交流,每组在主发言人发言的基础上,其他同学作补充发言。
(1)第一大组同学交流“上海居民近几年来在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多媒体演示】《“棉花”曾是上海市的市花?》,《外滩“情人墙”为何消逝》补充发言(略)【教师归纳】第一组同学从穿衣、住房这两个视角展示了上海市民的生活变化。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概要
简述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答:①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以获取必需的物质资料的社会经济活动。
②物质资料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因为:第一,人类要生存就需要有食物衣服、住房等最基本的物质生活资料,这些只有通过物质资料的生产才能获得。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人类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先决条件。
2.为什么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答:①社会生产力就是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起来,在生产过程中征服和改造自然界创造物质资料的能力。
②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由于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和深入地渗透到劳动力、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之中,引起它们素质的提高,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科技越是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管理,就越能提高生产力的水平,可见,科技包括在生产力之中,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变化。
3.简述经济规律的客观性与特点。
答:①经济规律指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中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它体现着经济过程的必然趋势。
②经济规律的客观性:第一、经济规律都是在一定的客观经济条件基础上产生的,并随着客观经济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第二,经济规律的作用都是客观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人们既不能消灭、废除或改造经济规律,也不能创造和制定经济规律。
但人们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来认识和利用客观经济规律。
③经济规律的特点:经济规律总是和人们的经济活动相联系的,是在一定的经济条件的基础上产生和发生作用,在阶级社会里,认识和利用经济规律具有阶级背景。
④经济规律有三种类型,第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各个阶段所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二,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第三,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4.什么是商品,商品的价值是什么决定的?答:①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是物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
价值是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
②商品价值是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有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的区别。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论述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是第一性的,是社会意识的根源;社会意识是第二性的,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
(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前提和基础。
人们必须先进行物质生产,在此基础上才能进行精神生产。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内容和形式。
有什么样的社会,就会有什么样的社会意识与之相适应。
(3)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决定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
社会意识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都是同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相适应的,社会存在发生了变化,社会意识也会相应地发生变化。
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1)从质的方面看,不同性质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着不同性质的作用。
(2)从量的方面看,无论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什么性质的作用,都有程度深浅、范围大小、时间久暂的不同。
2.社会形态的内涵社会形态是一定生产力基础上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经济结构、政治结构、文化结构的统一体;包括经济形态、政治形态、意识形态。
社会形态范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所特有的范畴。
马克斯研究社会现象,把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区分为两类关系:一类是物质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一类是思想的社会关系和通过思想而建立的关系即政治关系,构成社会的上层建筑。
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构成社会在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存在形式即社会形态。
3.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第一,社会基本矛盾的含义。
社会基本矛盾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这两对矛盾贯穿于整个人类社会。
第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是两对矛盾,三个方面,即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对于上层建筑来说是经济基础,对于生产力而言它是生产关系。
生产力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便同生产关系发生冲突,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整个上层建筑或快或慢地也要发生变革,社会就将由一种形态或制度发展到另一种形态或制度。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是个有机体。
马克思所指出的,现在的社会不是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个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有机体。
二,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1.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物质变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
劳动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劳动是人类特有的活动与动物活动有着本质区别,主要表现在。
A人类劳动是有明确目的性的自觉的活动,动活动是本能支配的活动。
B人类劳动创造并使用一定的手段。
动物活动则是直接以自己的身体作用于自然。
C人类劳动的对象具有广泛性,动物活动则局限于适应对自身生存有直接意义的那部分自然。
D。
衡量人类劳动的尺度有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和美的尺度。
动物活动只有一个本能的尺度。
2.在自然界向人类社会飞跃的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作用。
人类社会的产生是自然发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它的关键在于劳动,因为人类社会的产生,世界上才出现了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对立统一,劳动是人类社会于自然界对立统一关系的基础。
a劳动是人同自然界分离出来,产生出人类社会形成了社会与自然的对立。
b劳动把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着二者的统一。
第二,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1.在物质上看活动中不但产生了土,自然界的关系,而且形成的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制约。
人类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必然发生两方面的关系一方面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改造自然的活动,这种关系就是一种生产力,另一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本身又是一种社会活动,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中所形成的这两个方面关系的有机统一就是该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发生与同一劳动者中是相互制约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反作用于人与自然的关系。
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制约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生产力。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告诉我们,生产力始终是促进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决定性因素。
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适应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而成为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障碍,那就必然会引发调整和变革。
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关系以及上层建筑的变化方向和发展趋势,从而最终决定着人类社会的整个历史发展进程。
在一定历史阶段上作为科学物化的先进的生产工具,既是一定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区分不同历史时期和经济形态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先进生产力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居于重要地位并具有决定性作用。
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
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
任何一个民族,如果停止生产劳动,不用说一年,就是几个星期,也要灭亡。
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
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
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
[德]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导读——兼析该文的法律思想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于1884年3-5月写成,同年10月在瑞士的苏思恩格斯全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都收录了这部著作,也有单行本。
这本著作是恩格斯的独立著作,但同样到处体现马克思的成果,体现了他们一贯的二人合作的印记。
正如恩格斯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的:“以下各章在某种程度上是执行遗言。
不是别人,正是卡尔·马克思曾打算联系他的——在某种程度上我可以说是我们两人的——唯物主义的历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来阐述摩尔根的研究成果,并且只是这样来阐明这些成果的全部意义。
……我手中有他写在摩尔根一书详细摘要中的批语,这些批语我在本书中有关的地方就加以抄录。
”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版序言、第四版序言、正文。
正文分九章:史前各文化阶段、家庭、易洛魁人的氏族、希腊人的氏族、雅典国家的产生、罗马的氏族和国家、克尔特人和德意志人的氏族、德意志人国家的形成、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紧扣三个主题,即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来展开论述。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是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
它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理论及方法论的意义。
从理论上,首先,它论证了阶级社会出现之前,原始公有制关系的存在及发展过程。
从而揭示了对抗性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所固有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
其次,它着重研究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抓住了社会生活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
从方法论上,它提供了一个观察问题的历史主义方法,从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和发展上来考察它们的本质。
同时,还为我们树立了一个正确对待资产阶级文化遗产的光辉范例。
如对待摩尔根的研究成果,一方面,高度评价摩尔根在氏族制度上的研究成果对于原始社会史以及证实唯物史观的重大意义;另一方面,又不是简单重复摩尔根的东西,而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批判的探讨,对许多材料和结论进行批判地审查,给予新的解释和发挥。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具体原因理解有以下三大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
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铲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
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
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
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
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 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政
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所以物质永远都是意识产性的决
勋量;
2、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这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一个方面,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3、社会的存在跟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勃是经济基础,所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
5、-切物质的变化都是历经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没有生产力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就没有最后社会形态质的变化。
生态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态系统在有生命物种人类从而人类社会产生中的决定性作用
如上所述,包括月球在内的地球生态系统的形成和优化,为有生命的低级海洋生物向更高级物种即动植物物种的进化提供了天然的孵化器,正是在这个优良的天然孵化器中,大约又经过5亿年时间,即在地球产生大约25亿年之后,一个巨大的子宫地球生态系统终于孕育产生了动植物,从而完成了地球生态系统运行史上具有决定意义的一跃。这一跃无疑是带有质变色彩的进化。动植物的产生,不仅是地球和地球生态系统进化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而且是时间和空间史上一个具有断代意义的里程碑。从此以后,绿色代替了洪荒,蔚蓝代替了灰暗,生机代替了死寂。这样,历时25亿年,中经混凝纪、成长纪和孕生纪的前期,终于从低级的海洋生物进化出了动植物。
我曾提出过一个大胆的科学假想。上述所设想的地球及地球生态系统演进脉络正是按这个科学假想而展开的。这里有必要把这一科学假想简述如下:在地球形成15亿年左右的时间里,开始出现了有生命的低级生物,然后又经过约10亿多年的演变,出现了动植物,大约又经过了2亿年的进化,从动物中分化出主宰世界的灵长类动物人类(我姑且把这一进化过程中进化出的灵长类动物也称作人类)。也就是说,地球在形成约27亿年后,产生了人类这种高级动物。人类在经过20多万年进化后,数量上无限膨胀以致到了地球无法承载的地步,超出了地球荷载;质量上迅速提高拥有先进科学技术,操握地球生灵的生杀予夺大权,甚至能在一夜之间就将地球毁灭几十次乃至上百次。这属人类不思回报孕育自身的地球,反而把地球当做肆意杀戮的战场,毫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成为地球生命的超级杀手,致使生态极度恶化,生物灭绝。最后这属人类也在劫难逃,走向了自己为自己挖掘的坟墓,与其他被自己灭绝的生灵一起灭绝了。之后,地球又重新回到混沌时代。大约又经过10亿多年的演变,产生了低级但却有生命的生物物种,又重新开始了我们这次的生命周期。[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6)--《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模拟试卷(三)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30×1分,共30分)1.A2.A3.B4.B5.D6.B7.A8.A9.B 10.D 11.C 12.C 13.A 14.B 15.D 16.D 17.A 18.C 19.C20.D 21.B 22.B 23.C 24.B 25.A 26.B 27.D 28.D 29.D 30.C二、多项选择题(10×1分,共10分)1.ACE2.ABCDE3.ACD4.ABDE5.ABC6.ABCD7.ABCDE8.ABD9.BC10.ABD三、名词解释(3×5分,共15分)1.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
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2.辩证法关于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学说,是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矛盾的观点来考察世界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有三大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肯定否定规律。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3.社会存在又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指构成社会生活的物质因素的总和,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其中,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生产方式则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社会存在的根本内容。
四、辨析题(4×4分,共16分)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因为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二是思维能否反映存在的问题。
对第一个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第二方面问题的不同回答把哲学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答: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这种说法否定了农业生产的客观规律性,夸大了人的意识的能动作用;凭“胆”、凭主观臆想去搞生产,其结果只能使生产遭到破坏,受到客观规律的惩罚。
课 题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设计
依据
(注:只在开始新章节教学课必填)
教材章节分析:本框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二、有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学生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社会生产的内容比较陌生,所以教师需要通过问题来一步步引导学生了解有关社会生产及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内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树立和运用“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的基本观点。
重点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关系
难点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教学
准备
教师收集相关教学资料
学生活动形式
交流、讨论、归纳、总结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课题引入:
默写上节课所学知识点
——教师简单说明默写情况
学生思考4:简单的做了一下对比,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呢?
——社会在不断发展
学生思考5:那么,那么为什么你们可以拥有种类更多,技术更先进的财富呢,是什么原因促使社会在不断的发展呢?
——这是由于社会生产的不断发展,就可以为我们提供越来越多的产品,不仅满足了人民的衣、食、住、行、用等经济生活的物质需要,剩余的产品还能为人们提供了物质基础和休闲时间去从事经济活动以外的其他各种社会活动。
师:可见,社会生产又是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板书】社会生产是一个社会不断向前发展的基础
学生思考6:那么为什么说,社会生产能使社会不断的发展呢?
——教师从生产力的三要素介绍生产力
——教师从生产关系的三个内容介绍生产关系
——教师举例介绍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教师引导学生教材上记笔记划书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是人类的劳动与生产方式。
首先,劳动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对立统一的基础。
劳动是人与自然的分离,导致人类社会与社会和自然的对立。
劳动将社会与自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实现了两者的统一。
物质生产活动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1.从物质的角度来看,活动不仅产生土壤与自然的关系,而且形成社会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相互制约。
在物质生产中人与人之间必须存在两种关系。
一方面,这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为劳动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自然的活动,它是一种生产力。
另一方面,这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因为劳动本身是一种社会活动,即生产关系。
在物质资源的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这两个关系的有机统一是社会的生产方式。
人与自然之间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在同一个劳动者之间相互制约。
人与自然的关系决定着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产生反应。
2.物料的生产方式。
它限制了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物质材料生产方式的作用不仅限于经济生活,而且还限制了包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在内的所有人类社会生活。
生产方式是人们告别动物界的生产,生产社会生活的决定性力量和基本标志。
生产方式为人们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
生产方式的改变最终决定了人
类整个社会生活的改变。
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生产力就是人同自然界的关系,表现为人类改造和利用自然的能力。 (P23第1段) 生产力包括劳动者、生产工具和劳动对象等基本要素。(P23第2段) 人与人之间在经济活动过程中即在社会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 费过程中发生的联系,这就是生产关系。(P23第1段) 生产关系包括三个方面,即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各个社会集团 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以及他们的相互关系,产品分配形式。在生 产关系的三个方面中,生产资料所有制是最重要的,它决定着生 产关系的其他两个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P23第3段)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互相联系,密不可分。(P23第1段)
科学发展观的内容:
核心是______。______就是要把______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 落脚点,不断满足______多方面的______和展:指以______为中心的同时,坚持进行______、______、 ______建设,实现______发展和______全面进步。
管 仲
一、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劳动者 远古时 代的先 民 古代近 代的渔 民 现代渔 民 生产工具 劳动对象 科技 木制鱼叉 溪流里的渔 钻木取火, 刀耕火种 渔网,金 江河及近海 属鱼叉, 里的渔 小渔船 雷达声纳,内陆江河及 远洋渔船 近海深海里 的渔 金属时代, 第一、二次 科技革命 第三次科技 革命
生产力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
“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 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我们30年的改革开放,不光在 中国,在国际上也有深远的影响。 按照GDP来算,中国在世界上占 第二位。已经赶上日本。按照 PPP(购买力评价),据世界银 行公布的数字,我们中国是世界 第二,因为世界上的购买力评价 大概是55万亿美元,中国大概5 万多亿美元,大概占到世界的 9%。说明中国在国际上经济上 的比重大大增加。中国拥有的外 汇储备已经达到14000多亿,已 经占到世界第一位。之所以有这 个变化,都是因为改革开放的结 果。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及决定力量。
具体原因理解有以下三大点:
一、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1、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是社会这一特殊机体的物质承担者;
2、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
3、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制度的更替;
4、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并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首要条件。
1、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形成各种社会关系的基础,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
2、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决定着整个社会的状况和和变化发展.生产方式不同,社会的面貌、结构与性质也就不同,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就会随之发生变化。
社会生产发展得越迅速,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变化就越大,所以说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力量。
三、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1、马克思说;“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产、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所以物质永远都是意识产生的决
定力量;
2、生产方式决定生产力,这也是物质决定意识的一个方面,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决定有什么样的生产力;
3、社会的存在跟发展是需要经济基础的,这就是所谓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4、生产力是经济基础,所以社会的发展离不开生产力的作用;
5、一切物质的变化都是历经一个从质变到量变的过程,没有生产力不断创造的物质财富,就没有最后社会形态质的变化。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
第二单元
生产、劳动与经营
发展生产 满足消费
1、生产决定消费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生产决定消费方式 生产决定消费质量和水平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发 展 生 产 满 足 消 费
生产与 消费
生产决 定消费 消费反 作用于 生产
对象、方式、 质量和水平 动力 目的、调节生 产、动力、创 造新劳动力
理论原因 现实原因 意义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改革开放
为什么 大力发展 生产力
怎么做
(1)理论原因: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 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社会 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2)现实原因: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的 社会主要矛盾,决定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
大力发展生产力重要意义
才能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建立雄厚的物质技
术基础, 才能摆脱经济文化落后状态,缩小历史遗留 下来的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赶上以至超过发 达国家,充分现实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才能不断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地 位。
3、社会再生产的四个环节
即:生产
关系: 直接的生产过程是起决定作用的环节。
分配
交换
消费
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与消费的桥梁 和纽带,对生产和消费有着重要的影响 消费是物质资料生产总过程的最终目 的和动力
目的、动力
决定作用
消费
生产
社会再生产过程的 四个环节交换源自纽带分配桥梁
大力发展生产力
1、为什么我国要大力发展生产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课发展经济与改善生活
第一节社会财富增长之源
第一框社会生产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财富的范围是很广的,它可以是一样东西,衣食住行,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东西,如一份感情、同学间的友谊、家人的亲情等等。
但经济学里提到的财富一般来说都是物质的。
周围的一切,大自然中的一草一木都可以说是财富。
但并不是所有的财富都是唾手可得的,大多是要经过人的劳动加工才能为我们所用。
阅读与思考:
请大家阅读第26页,回答后面的问题。
大家的回答都是正确的,我这里先不作任何补充。
我们先学习这一节内容,然后你们自己就能知道正确答案了
在前言部分,我曾经让你们记过一个图表,是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关系图。
其中,“生产”环节是整个经济活动开展的基础,没有了“生产”,以后的“分配”、“交换”、“消费”三个环节就不可能存在,所以第一课就从“生产”——任何经济活动的开端环节入手。
上溯人类社会的起源,我们知道,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劳动也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在动物中间,利用自然物进行本能活动的情况是存在的。
我们可以举出些例子,如类人猿偶尔会用树枝打落树上的果子,河狸能用树枝、泥土在沿口筑提等。
但是,它们都不会对自然物进行加工改造,都不会制造工具;因此,它们的这些活动也就不能算作劳动。
恩格斯指出:“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
能够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生产劳动,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
提问:人们从事生产劳动是怎样进行的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关系的基础是什么人类使用工具从事劳动,是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动物则不可能这样做。
比如,动物在吃光某块地方的植物时,并不懂得它们在干什么;而人类铲除某块地方的野生植物,是为了腾出地方来播种谷类或种植树木,他们知道这样做可以得到较多的收获。
这种制造和使用工具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劳动的能力,就是人类特有的自觉能动性。
因此,生产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一、社会的存在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人类社会自下而上的首要条件是物质资料的生产。
因为,人们要生存,就必须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来。
为了获得这些物质资料,就必须进行生产,就必须劳动。
同时,人们从事生产劳动,必须以一定方式结合起来,而这种结合,就成为人们之间发生各种各样的关系的基础。
如生产中的协作关系、分工关系、产品分配关系、生活中的家庭关系,以及后来出现的宗教关系、政治关系,等等。
人类社会是以生产劳动为基础,按照各种关系结合在一起的人们的总体。
第28页阅读与思考:
请同学每个方面举个例子。
政治:美国总统竞选烧钱
科学:科学研究所需的器材、原料,实验室
艺术:满足温饱的基础上搞艺术凡高
宗教:嵩山少林寺的门票收入支撑着当地的大部分经济
二、社会的发展也要以社会生产为基础
这里所说的社会发展不仅仅是经济上的,也包括精神文化生活、政治生活等。
上周六外地学生去参观了一些地方,新天地、书城,那里附近还有上海大剧院、博物馆、城市规划馆,如果你们一个个都饿着肚子,我想你们一定不会去那种地方的,首先满足的当然是肚子,其次才是精神食粮。
这些都是社会发展的体现,在生产进步、经济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
三、社会生产过程中两个相互依存的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以创造社会财富的能力。
生产力的发展与产业结构的变化要看人类社会的需求。
不发达国家人民首先要解决的是穿衣吃饭。
第一产业发展了,才有住房和其他工业品的要求。
因此产生了第二产业。
随之又有了消费性质的包括医疗等服务行业的要求,产生了第三产业。
第一,第二,第三实际应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是历史的发展。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同自然界打交道,人们改造自然以创造财富的能力,就叫社会生产力。
它反映的是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人作用于自然,因为它必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
关于它的基本要素,理论界是有争论的:二要素论和三要素论。
我要说的是三要素论。
三要素分别是劳动者、劳动工具和劳动对象。
而这三者中,人的因素是最基本的因素。
没有人就不会有经济活动了,因为人有主观能动性。
另外,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并且是第一生产力。
这一点是我们大家有目共睹的。
没有科学技术的高度发达,我们现在不知会停留在什么阶段。
科学技术使生产工具飞速发展,劳动者也用它来加强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劳动力(人的因素)
生产力劳动资料
生产资料(物的因素)
劳动对象
2、生产关系——人们按一定的方式联系在一起,才能进行社会生产,这种关系即生产关系。
单独的人是无法进行生产的。
人们在生产过程中总要相互结成一定的关系,并且这种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就是生产关系。
这是一种人与人的关系。
现在我们懂得了优势组合能发挥能源,人才的潜力,起到交换作用并保持信息灵通。
生产力社会的要素是发展优势。
这里的优势就是生产关系的处理。
有些地区做得很好,对提高地方人民生活水平,贡献很大。
例如:浙江义乌市生产小商品,大家都到那里去采购。
海宁是皮革市场,世界各国都去买。
江苏泰兴搞化工,沿江都是码头,水运方便。
生产光纤通讯器材,供应化工业用的各种气体,办了大型气体化工厂。
美国杜邦公司都来投资。
现在
由市政府出面,统一处理下游的污染问题,变废为宝。
深圳北面东莞市发展很快,靠了天时地利人和。
世界制造业向中国转移,中国劳动力便宜,素质高,台湾香港的商家都来办厂。
当地的政策鼓励外来人打工,加以培训,提供生活条件。
东莞人口150万,外来人口倒有550万。
东莞市每招收一个外来工,就可使该工人原家乡6、7个人脱贫。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它们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定社会的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所决定的,而生产关系是否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会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
简单说就是,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反作用。
选择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结果,而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生产关系形成后,它又会反作用于生产力。
案例:1958年的“大跃进”运动,不知道你们听说过没有你们的父母应该是经历过的。
大跃进运动是企图在总路线的指引下迅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的一次尝试,但实践的结果,不但没有“大跃进”,相反却导致了挫折,是一次严重失误。
当时提出了很多口号,比如说,“只要我们需要,要生产多少就可以生产出多少粮食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粮棉产量指标也越定越高。
1956年建议“二五”计划末,1962年粮食产量为2500亿公斤,棉花产量4800万担。
8月北戴河会议建议,1962年粮食产量为7500亿公斤,棉花产量为15000万担,严重脱离了实际。
领导视察时,同一堆粮食到处搬。
在他们认为农业成功了之后,转到工业上。
到1958年8月底,全国钢产量只完成450万吨,剩下4个月需生产620万吨。
开始掀起以“小、土、群”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
(小高炉、土法炼钢、群众运动)家家户户把家里是钢制的东西都拿去炼钢,但实际上有300多万吨是土钢,基本上是不能使用的。
合格的钢产量不足800万吨,还不到原计划的3/4。
这说明在当时计划经济体制下,快速发展生产力是不切实际的,生产关系束缚、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
那时甚至还提出10、20年时间赶英超美,我想这在现在也是不现实的,现实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当时太过理想化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一定要搞清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