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语文模拟卷(2)(有答案)AlAwwH

合集下载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语文试题及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一)语文命题人:傅晓原谢朝春李钊谷辰晔彭君辉刘芳审题人:刘芳谢朝春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命运共同体是当代中国基于全球化信息化所形成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彼此利益不可分割、生死相关、患难与共这一现实状况而提出的一个关于国与国、人与人关系认识及其意义建构的价值理念。

这一既根源于现实世界关系状况又着眼于未来世界理想关系建构的价值理念远远地超越了一般共同体的层次和视域,主张发展起一种利益共生、情感共鸣、价值共识和责任共担的共同体伦理意识和精神,建构一种共生共赢共发展的伦理范式或类型。

在中国,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可以追溯到《礼记·礼运篇》关于“大同世界”的描写。

中华先贤认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儒家孟子主张“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道家庄子从人与自然关系的角度提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命题,佛教有“大船愿载千万人”的神谕,这都在某种意义上彰显了命运共同体的意蕴。

在当代,命运共同体价值理念内涵的伦理精神是一种将利己与利他、利国与利群有机结合起来的己他两利主义和己群诸重主义。

命运共同体在价值观上反对非此即彼的零和思维,反对损人利己的利己主义,也反对那种不顾及个人自由、尊严和价值的所谓绝对整体主义。

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利益共同体。

利益共同体是指共同体内部个体与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利益关系的共损共荣,亦即任何成员的价值、功绩和名誉,同时也是其他成员乃至整个群体的财富;前者的增加或减少,意味着后者的同时增加或减少。

正是通过这一点,命运共同体将自己与其他共同生活形式,尤其是与现代的自由主义社会区分开来。

因为在后者这里,人们所拥有的不是共同的利益,而是相同的利益——即他们都同样地追求自我利益的最大满足。

长沙市2017届高三年级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长沙市2017届高三年级统一模拟考试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阎 临结识了留法 书
的学 华林 华林得知阎 临想

的理想 ,竭力劝说他赴法勤工俭学,并 允 他在法 联系工
语文试题
第4页
20 页
经一个多 的海 颠簸,阎 临 于到达法 马赛港,通过法华教育会 入 学开始学 法文, 时 一些零工维 宝送实送 课程 拉丁文晦涩深奥,在语言学界 免修拉丁文,学校 几 死文 之 学校规定, 方 家的学 免修,只 阎 临 个中 学 要获得伏利堡大学的文学硕士学 学通拉丁 冬 式注 计 经 了整整五 的 工 涯,阎 临于
象理念赋予了中
的自 精 在作 中 到了真 写照 用类文 阅读 12
语文试题 第3页 20 页
阅读 面文 ,
4~6 题 史学大师阎宗临 夏明亮
宝送迟致
阎 临
在山西省一户农民家庭 他自幼喜
书,苦于家境窘迫, 他到县 能会挣 ,
小学时经常 行 十多 山间小路到表 家借书阅 城
小学毕业 ,父亲想 去
的店铺 学徒,早点赚钱贴补家用 表 深知 个表 嗜书如命, 提出每 资 十 , 样他的
绝密★启用前
高考湘军
长沙
2017 届高

模拟考试

总 长沙


时量 150 优教师联 钟 命制
150 教科院
第I卷
一、现代文阅读 论述类文 阅读 面的文 , 中 阅读 9 , 小题染苦
阅读题

1~3 题 家的文 形象和艺术表率 须最集 传统文 精神的鲜明性 独 体系,
画是中 的 家文 形象和艺术表率
瑞士伏利堡大学文学院学 , 攻欧洲
中 最 型地 备民族文 和精神的 多要素 中 画 特性,能阅 出悠久的 史 独一无 地呈 民族文 区别于世界 他造型艺术 中 传统文 孕育了中 画

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

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

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推荐文章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卷热度:2017湖南高考语文答题技巧热度:2017年湖南高考各科考试说明详细解读热度:2017湖南高考语文答题时间分配热度:高考政治模拟试题汇编11 热度:高考前的历次检验性考试我们如何提高分数呢?这里的重中之重是做好考后试卷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并加以改进!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湖南高考语文试题一、湖南高考语文压轴试题(30分,每小题3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组是A.谄媚(xiàn)棘手(jī) 嬗变(shàn)不容置喙(huì)B.鄙薄(bǐ)歃血(shà) 股肱(ɡōnɡ)暴殄天物(tiǎn)C.恪守(kè)采撷(xié) 狡黠(xiá)良莠不齐(xiù)D.铁杵(chǔ)舛误(chuǎn) 惭怍(zhà)博闻强识(zhì)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组是A.气慨防微堵渐脉膊处心极虑B.形象窥豹一班想像莫名其妙C.泻漏墨守成规技俩食不裹腹D.瀚墨不厌其繁斟酌运筹帷幄3.填入下列各句横线上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①听爸爸说,那个烟斗是祖上__________下来的,至今已经两百多年了。

②蓝宝石球队_____________很强,这场比赛我们一定要认真准备,不可掉以轻心。

③直到今天,一遇天旱,农村还有人抬着祭品祭天,____________龙王降雨,保佑丰收。

A.留传实力祈求B.流传势力祈求C.流传实力乞求D.留传势力乞求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文化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发展了数千年,终于开始面对世界;同时,西方的学术思想与研究方法,也日新月异地走向中国。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湖南省长沙市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其政治伦理思想可以概括为“仁学”。

“仁”学的主体内容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思想和“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正名”思想。

关于“仁”学的基础,《论语·学而》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孔子视孝悌之亲情为其政治伦理思想的基础。

孝悌通过“能取近譬”,将爱父母、爱兄弟、爱妻子扩展为爱君主、爱国家及爱一切入。

的确,从人伦关系的角度来看,亲情无疑是人之生存的基本条件,由亲情、爱情、友情,推而广之到一切道德情感,从而构成“仁学”政治伦理思想的依据。

休谟的同情原理也认为,父子间的同情是最易发生的。

黑格尔一方面认为修身是成为抽象的人的基本条件,“正是这种反省意识,使一个人真正地走向了主体阶段”,另一方面认为实现抽象的人的理念必须要在伦理阶段,而“在伦理的阶段,最自然、最直接的便是家庭”,同样看到了亲情在政治伦理实现过程中所起到的基础作用。

然而,不同于西方思想家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平等地“爱一切人”,孔子的“推己及人”,其对象是有限制的。

仁爱等道德品质是区分小人和君子的标准,是“君子”(有德有位者)的专有物,小人(无德无位者)则往往与仁爱背道而驰。

正是在此基础上,孔子对于道德情感的适用对象给出了较为明晰的界定,仁爱不仅包括爱“好人”,即爱“君子”,而且也包括恶“恶人”,即恶“小人”。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政治伦理思想,创立了“义”学。

孟子“义”学的主体是“不学而能”之“良能”、“不虑而知”之“良知”的性善思想和“先立乎其大”、“养吾浩然之气”之“求放心”的道德修养思想。

如果说孔子仁爱思想的根据——亲情,是一种事实根据的话,即通过客观描述父子之间的亲情来推衍人与人之间的道德感情,那么,孟子所官“仁,人之安宅也;义,人之正路也”的仁义思想的根据——性善,便是一种价值根据,即通过对人性进行善恶评价来引导道德主体自我实现其先天的性善。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第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

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

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

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

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语文试题

湖南省2017年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语文试题

2017年湖南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模拟试卷二(附中版) 科目:语文(试题卷)注意事项:1.答题前,请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室和座位号;2.必须在答题卡上答题,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3.答题时,请考生注意各大题题号后面的答题提示;4.请勿折叠答题卡,保证字体工整、笔迹清晰、卡面清洁。

本试题卷共7页,22道小题。

时量120分钟,满分100分。

一、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在争艳的群芳中,牡丹以美丽奇特的花形花色进入人们的审美视野。

自唐武则天以来,为迎合最高统治者的审美趣味,园艺工们往往以培植花形巨大、花色艳丽的奇特品种为能事,从而使牡丹品种迅速丰富,极大地满足了各阶层欣赏牡丹的需求,与此相应,唐代牡丹玩赏之风大盛。

这种风气首盛于宫廷,次及于大夫,再流及民间士庶之家。

有此局面,主要在于这种追求巨丽之美的审美趣味,与最高统治者追求繁华盛世的理想暗合——统治者喜爱这种富丽花卉的象征意义,也乐于与文武大臣乃至士庶百姓共同欣赏盛放的牡丹,从而展现其与民同乐的姿态。

到了中唐时期,牡丹玩赏不但是长安的一种全民性娱乐项目,且有流衍四方之趋势。

北宋前期,由于社会安定和统治者的推崇,牡丹玩赏之风达到极盛:在宫中,有赏花钓鱼宴这种制度化的吟赏活动;在民间,则有洛阳万花会、彭州牡丹会等群众性玩赏活动。

随着此风盛行,歌咏牡丹的文学作品也纷纷涌现。

从李白的“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到李商隐的“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再到欧阳修“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与牡丹相关的诗词中多有佳作,然而真正值得我们关注的是唐宋牡丹诗词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内涵。

唐宋牡丹诗词从表现的主题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立足牡丹本身,以呈现牡丹之美艳、赞赏牡丹之高贵、描绘玩赏之盛况为主要内容,充溢着颂美主题。

当然,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同样是颂美,也有“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这种单纯的描摹赞美之句和“霭霭祥云辇路晴,传呼万岁杂春声。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2017年全国新课标高考语文第二次模拟试卷

2017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考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温馨提示:亲爱的同学,如果把这份试卷比作一片蔚蓝的海,那么,现在我们启航,展开你智慧和自信的双翼,乘风破浪,你定能收获无限……第Ⅰ卷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每小题3分)“国学”如何“新视野”陈平原随着“国学热”的勃兴,其边界及内涵不断拓展,连我这样的门外汉,也都有机会凑热闹,贡献几句大白话。

以下五点——国学不是口号、国学并非学科、国学吸纳西学、国学兼及雅俗、国学活在当下——权当迟到的祝福与期许。

国学是好东西,但不该是震天响的口号。

因为,一旦成为口号,犹如漫天翻卷的大旗,必定旗下鱼龙混杂,招来很多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江湖骗子。

当下中国,“国学大师”的头衔似乎比物理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等要好听得多。

可我对于后者基本信任,对于前者则敬畏之余,不无几分疑虑——主要是搞不清楚其研究对象、工作方式及努力方向,因而不好评价其得失成败。

国学是大学问,但不该汲汲于晋升“一级学科”。

几年前,若干出身经济学或自然科学的校长们联袂,振臂疾呼,希望国家将“国学”确定为一级学科,并授予专门学位。

理由是,现有的文学、史学、哲学、数学、化学、耢理学等分科方式,属于西方体制,无法容纳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这里不想正面立论,单说这“一级学科”与“博士学位”,同样也属于西方体制。

除非恢复“六艺”、“四部”的分类方式,或干脆回到秀才、举人、进士的科举考试,否则很难摆脱这种“影响的焦虑”。

应某大报之邀,我正想参与讨论,一听说是反对设“国学博士”的,主事者当即表示,这文章可以不写了。

国学博大精深,但不该画地自牢。

时至今日,我还是相信王国维的话:“学无新旧也,无中西也,无有用无用也。

凡立此名者,均不学之徒,即学焉而未尝知学者也。

”硬要将“国学”与“西学”做彻底切割,不说理论上不够圆融,实际效果也不佳。

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如何看待新旧与中外,有过很激烈的争论,而日后对中国文化研究及建设作出更大贡献的,是《新潮》诸子,而不是《国故》诸君。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语文参考答案1.C(C项中所谓“再像先秦两汉文化一样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言下之意先秦两汉文化就是纯粹的中国文化,这是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诚然,原文确实说过“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这样的话,但原文并没有说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人就是纯粹的、没有受到他种文化影响的中国人。

事实上,先秦两汉文化也不属于纯粹的中国文化。

)2.B(原文指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在这种寻求解答的平等对话中,新的话语就会逐渐形成”。

由此可见,这种“新的话语”也是两种文化交流中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B项“唯一”的说法是片面的,不符合原文意思的。

)3.B(作者认为“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作者并没有一概反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

从这个观点也推不出“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也是没有必要的”。

众所周知,“研究历史上外来文化对本土文化的影响”应该是重要而有意义的。

)4.D(籴:购买。

)5.B6.A(经略使韩缜赏识他。

)7.(1)整理弓箭再次射中靶心,观看的人赞叹,皇上亲自赐酒犒劳他。

要点:“整弓、中、诵叹、劳之”的翻译和整句句意。

(2)何灌来到,请求入见,皇上不允许,而命令他把守西部边角。

要点:“乞入见、控守、西隅”的翻译,补出省略的兼语“之”和整句句意。

8.运用了烘托和渲染的手法。

全诗几乎未涉及梅花的色彩,而注重环境的烘托和感情的渲染,从而表现梅花的精神和品格。

(答出“烘托和渲染”得2分,简要分析3分)9.表达了作者落寞惆怅、若有所失的心情。

作者将自己复杂的情感投射到梅花上,思绪万端却又无从说起,以至在梅树下沉吟许久,直到日暮才独自离开。

(答出心情3分,分析3分)10.(1)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2)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3)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11.(1)答E给3分,C给2分,A给1分,答B、D不给分。

(完整word版)2017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推荐文档

(完整word版)2017全国二卷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推荐文档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湖南师范附中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范附中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范附中二模语文试卷(含答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专业课原理概述部分一、选择题(每题1分,共5分)1. 下列哪位诗人是“初唐四杰”之一?A. 杜甫B. 王之涣C. 杨炯D. 白居易2.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A. 曹雪芹B. 吴承恩C. 罗贯中D. 施耐庵3. 以下哪个成语出自《左传》?A. 推心置腹B. 画龙点睛C. 破釜沉舟D. 鞠躬尽瘁4.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这句诗出自哪位诗人?A. 李白B. 杜甫C. 白居易D. 王维5. 下列哪个朝代不属于“五代十国”?A. 后梁B. 后周C. 南唐D. 北宋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5分)1.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含答案

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一、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郦道元《三峡》中写春冬三峡水的特点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杜甫《登高》中从空间和时间上表现自己客居他乡、多病孤独的诗句是:______ ,______ 。

苏轼《赤壁赋》中写作者与友人于扁舟举杯共饮的句子是:______ ,______ 。

二、诗歌鉴赏(本大题共1小题,共9.0分)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王牧往吉州谒王使君叔李嘉祐细草绿汀洲,王孙耐薄游。

年华初冠带,文体旧弓裘。

①野渡花争发,春塘水乱流。

使君怜小阮②,应念倚门愁。

【注】①弓裘:语出《礼记•学记》“良冶之子必学为裘,良弓之子必学为箕”,后以弓裘比喻子承父业。

②小阮:阮籍的侄子阮咸,叔侄二人都在“竹林七贤”之列。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_A.首联写细草绿满汀州,把春草和离情巧妙地联系在一起,既点明了春日送别友人出游的背景,又呼应了标题的内容。

B.颔联写王牧风华正茂、意气风发;又借用典故表明王牧承继家学,擅长诗赋,才华横溢,从而表达对朋友的赞许之意。

C.尾联以阮籍和阮咸喻王牧叔侄,设想叔父见到王牧之后对侄子怜爱有加,不舍他离开,于是作者嘱咐王牧念及母亲早日归来。

D.这首诗虽为友人出门游历开阔眼界而高兴,但也流露出作者难舍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因而诗歌呈现出哀伤惆怅的情感基调。

这首诗颈联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

三、语言表达(本大题共3小题,共20.0分)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汉语和汉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和组成部分,它们的继承代表了中华文化的;它们的发展代表了中华文化的,阿拉伯数字融入中文书写系统的过程就体现了中华文化的这一特点。

阿拉伯数字在中文书写系统中的扩展一方面是由于文字自身的发展规律,它书写简便,与汉字的区别性好,(),因而在获得中文书写系统的接受后迅速在各个领域扩展使用。

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解析版)

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中国海警部队正配备越来越多的大中型先进舰艇,他们拥有首屈一指的远航巡逻艇,船上还配有足以对抗小国海军的武器。

②德国核物理学家鉴于希特勒的疯狂,让原子弹试验胎死腹中;无独有偶,爱因斯坦也痛悔对原子弹研制所做的贡献。

③就在万科股权争夺战拉锯14个月之时,万科公布了一笔近130亿元的收购计划,人们对此街谈巷议,引来许多猜测。

④三千奇峰拔地而起,八百溪流蜿蜒曲折,集秀、幽、野、险为一体的张家界峰林洞瀑,可谓秀色可餐,让人流连忘返。

⑤这部小说刚一连载,就引起了巨大轰动,接着,出版人、制片人、编剧等纷至沓来。

一夜之间,他红遍了大江南北。

⑥南海仲裁案,是一些国家以“海洋法治”之名,行搅乱地区和平之实,他们把菲律宾政府推向前台,意图火中取栗,实现其野心。

A.①②⑤ B.①②⑥ C.①④⑤ D.③⑤⑥【来源】【百强校】2017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学期月考二语文试卷(带解析)【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词语意思及句子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首屈一指:表示第一,引申为最好的。

无独有偶:虽然罕见,但是不只有一个,还有一个可以成对儿。

多含贬义。

此处用错褒贬。

街谈巷议:大街小巷里人们的谈论。

名词性短语误用为动词且语义重复。

秀色可餐:形容女子姿容非常美丽或景物非常优美。

纷至沓来:形容纷纷到来,连续不断地到来。

火中取栗:比喻冒险给人出力,自己上当却一无所获。

此处用错对象。

所以选C。

【考点定位】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从三个方面综合考虑分析即成语的基本义、感情色彩和语境。

需要注意色彩不明,断词取义,对象误用,谦敬错位,功能混乱,不合语境,望文生义等错误使用类型。

例如“火中取栗”一词就属于用错对象,“无独有偶”就属于贬义褒用的错误。

湖南省师大附中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下学期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高考模拟(二)语文测试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相同的组是()A.赝.品哽咽.笑靥.如花恹.恹欲睡B.巷.道伉.俪引吭.高歌沆.瀣一气C.恐吓.喝.彩褐.衣蔬菜曲高和.寡D.绯.闻斐.然缠绵悱.恻蜚.短流长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诀窍晤淡功亏一溃立身处世B.惊蛰涵养胸无城府光风雾月C.挤兑揶揄靡靡之音峨冠博带D.珐琅撕杀崭露头角惠质兰心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西安某一博物馆展出了一件胎体轻薄如纸、釉质莹润如玉的明朝成化时期烧制的鸡缸杯,具有极高的观赏和保存价值。

B.“毒胶囊”事件再次引发世人优虑:食品里究竟有没有违法添加的工业明胶?这一点毋庸置疑,权责部门应彻查严打。

C.湖南高校等教育倡导现代技术应用性理念,地方特色鲜明,高校学生的培养深受广大用人单位的欢迎,就业率明显提升。

D.为了最大限度地压缩电信诈骗的活动空间,某城市公安局公布六条注意事项,提醒群众增强保密意识,以免上当受骗。

4.依次填入下面画横线处的诗句,最恰当的一组是()自从邓小平提出“一国两制”的设想,香港、澳门归属问题得以妥善解决,捐弃前嫌、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呼声愈来愈高,而张学良将军不会是永无归期。

“__________”,将军回归,中华一统,山欢水笑庆团聚的日子不会太远了!思想及此,李商隐殷切盼望与亲友重逢的诗句,清淅地在我的脑海中浮现;“____________。

”A.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B.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C.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D.从来一别又经年,万里长风送客船/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试题 语文 含答案

炎德·英才大联考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月考试卷(二)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8页。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大量采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始于六朝志怪。

放眼二十四史,其叙述者无不扮演无所不在的第三人称目击者的角色,历史人物的一切言行(除了心中所想与“密语”),史家都了如指掌。

史家的这一叙事方略,可以说是职能使然。

盖史家需要完整地把握全局,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在视野之内,全知是他的权力,也是他的责任。

与史家相比,志怪小说家不需要宏大叙事,他对仙、鬼、怪的世界也不可能全部了解。

特定人物的见闻既是志怪小说家了解仙、鬼、怪世界的必要渠道,也是他取信于读者的必要条件。

第三人称限知叙事遂应运而生.《搜神记》《幽明录》《搜神后记》随处可见这样的实例。

比如《搜神记》卷一九《张福》:鄱阳人张福船行,还野水边。

夜有一女子,容色甚美,自乘小船来投宿,云:“日暮畏虎,不敢夜行.”福曰:“汝何姓?作此轻行,无笠雨驶,可入船避雨。

”因共相调,遂入就福船寝。

以所乘小舟,系福船边。

三更许,雨晴月照,福视妇人,乃是一大鼍,枕臂而卧。

福惊起,欲执之,遽走入水.向小舟,是一枯槎段,长丈余。

所谓第三人称限知叙事,是说作者不能自由地发布信息,而只能借助小说中的某一人物发布信息,作者不能告诉读者“这个人物”所不知道的任何内容。

在《张福》中,“这个人物”是张福.读者随着张福乘船来到“野水边”,读者借助张福的目光见到鼍怪的前后表演;作者仍然是故事的叙述者,但没法对故事做“全知”的描述——张福所看见的“容色甚美”的“女子"其实是鼍怪,作者也只能照张福所看到的假象来叙述;张福最终知道了“女子”是鼍怪,真相浮出水面,作者也跟着他恍然大悟。

作者没有讲述任何一点张福所不清楚的情况.张福的见闻限制了作者知晓的范围,相关的信息,无论真假,都只能由他提供和确认.《张福》用第三人称限知叙事的方式来讲故事,其效果是多方面的:一是增加了故事的真实感,讲故事的过程也是一个提供证明人的过程;二是故事讲得更为曲折,有悬念意味。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

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语文摸底考试试卷及答案湖南省师大附中2017届高三摸底考试试题语文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共10页。

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我们这里所说的文化并不等于已经铸就的、一成不变的“文化的陈迹”,而是要在永不停息的时间长流中,不断以当代意识对过去的“文化既成之物”加以新的解释,赋予新的含义。

因此,文化应是一种不断发展、永远正在形成的“将成之物”。

显然,先秦、汉魏、盛唐、宋明和我们今天对于中国文化都会有不同的看法,都会用不同时代当时的意识对之重新界定。

毋庸置疑,在信息、交通空前发达的今天,所谓当代意识不可能不被各种外来意识所渗透。

事实上,任何文化都是在他种文化的影响下发展成熟的,脱离历史和现实状态去“寻根”,寻求纯粹的本土文化就不可能也无益处。

正如唐宋时期的人不可能排除印度文化影响,复归为先秦两汉时代的中国一样。

因此我们用以和世界交流的,应该是经过当代意识诠释的、能为现代世界所理解并在与世界交流中不断变化和完善的中国文化。

要交流,首先要有交流的工具,也就是要有能够相互沟通的话语。

正如一根筷子在水中折射变形一样,当中国文化进入外国时,中国文化必然经过外国文化的过滤而发生变形,包括误读、过度诠释等;外国文化进入中国也同样如此。

常听人说唯有中国人才能真正了解中国,言下之意似乎外国人对中国的了解全都不值一提。

事实上,法国的伏尔泰、德国的莱布尼兹都曾从中国文化受到极大的启发,但他们所了解的中国文化只能通过传教士的折射,早已发生了变形;今天我们再来研究伏尔泰和莱布尼兹,却又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别样的理解。

这样,就在各自的话语中完成了一种自由的文化对话。

这里所用的话语既是自己的,又是在对方的文化中经过某种变形的。

当然也还可以寻求其他途径,例如可以在两种话语之间有意识地寻找一种中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就可以是这样一种中介,如文学中的“死亡意识”“生态环境”“乌托邦现象”等,不同文化体系的人对于这些不能不面对的共同问题,都会根据他们不同的历史经验、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做出自己的回答。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师大附中2017届高考模拟卷(二)语文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司法权可否分割?翻阅有关宋代的史书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历代名臣奏议》卷二一七《慎刑》,就记载着宋朝统治者注重司法权分割一事,其将由法官一人享有的审判权分割为审理权与判决权,在中央分别由断司与议司执掌,在地方分别由鞫司与谳司执掌。

换言之,断司或鞫司负责审讯与调查事实,议司或谳司负责检索和适用法律。

不仅如此,最终如何判决还得由儒生出身的行政长官来决定。

更有甚者,宋代统治者还强调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应当各自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从表面上看,宋代这种有关司法权分割的设计非常缜密,但是宋代统治者恰恰忘了,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的后果之一是,前面的事实审法官和法律审法官都无法做到真正独立,因为他们在审与判时都在揣摸着那个拥有最后决断权的行政长官的心思。

而且,让行政长官来最终决定判决结果还违反了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让没有参与审理的人来决定审理的结果,其后果可想而知。

事实上,从审判监督的基本原理看,审、判本身是一个连续性的任务,并不适合于分割或分立。

将审判权人为分割会导致审者不判、判者不断的“审判碎片化”和随之而来的“监督碎片化”,最终决断者和监督者都缺失一种全面而系统的个案知识,其作出的决断或监督自然也是残缺的、失真的和武断的。

更为致命的是,虽然宋代统治者重视行政长官的法律素养,但是大多数官员仍不是学法律出身的专业人士,而是一群从四书五经中找出一书(经)加以钻研的文科偏材,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他们只知以儒家那套“存天理灭人欲”的学说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对于前述鞫司或谳司基于专业技能采取的法律行为自然难以理解,对于鞫司、谳司基于专业技能的玩法弄权行为也难以觉察。

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仅司法无法独立,而且司法腐败也难以防止,司法权的分割及监督也就自然失灵。

从形式上看,宋代统治者人为地将审判这一行为纵向分割、隔离、分立为审与判之后,似乎使审判权更加易于为旁观者所监督。

但是,广大民众并不享有审判监督权,而享有审判监督权的官吏却基于“官官相护”的心理没有足够的监督动机。

而且,即使民众被赋予审判监督权,他们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往往也难以有效地行使。

由于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所以宋代的审判分立制度不但没能带来立法者所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司法廉洁,反而导致了诸如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

在实行审与判等权力分割后,案件审判的链条被人为拉伸得很长,一个案子从受理到判决所要经历的时间也就更长,地方势力和部门长官来干预案件的机会也就更多。

本来审与判、事实审与法律审之间是相互关联的,后者需要前者获得的亲历感知,在被人为切割、隔离后,反而不利于法官基于专业知识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实行审、判等分立以后,这些环节之间的信息传递需要较长的时间和更大的协调成本,而且还无法保证在传递过程中信息不会失真。

如此等等,诉讼迟延和司法腐败也就自在情理之中。

(摘编自李可《宋代司法权分割为何失灵》,有删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宋代的统治者认为司法权是可以分割的,为此还采取了一定的措施,这些在《历代名臣奏议》中有所记载。

B.宋代判决案件,由中央机构议司或地方机构谳司为定罪提供适应的法律条款,尽管最终定刑未必完全如此。

C.通俗地理解宋代的司法权分割,就是一个案件由两个法官分别从事实和法律两个方面进行审判,最后由行政长官做出判决。

D.宋代断司(鞫司)与议司(谳司)之间没有任何联系,判决案件时必须独立行动,不得互通声气甚或协调处理。

1.D(“没有任何联系”文中没有依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按宋朝的制度设计,行政长官拥有最后决断权,法官如果不想让自己审与判的结果被驳回的话,就必须揣摸那个行政长官的心思。

B.宋代的行政长官,读的是四书五经,对法律专业知识一无所知,他们不具备法律专业技能,对案件不能依法判决,对部下也不能论法辨奸。

C.不能带来预期的司法公正与廉洁,反而导致一些诉讼迟延、司法腐败等恶果的原因就是司法权分割违反了审判监督的基本智识前提。

D.依照审判的基本原理,审和判应当连续进行,相互关联,在这个过程中,法官始终都需要具备专业知识,才能作出客观正确的判断。

2.B(原文是说“对于法律专业只能说是粗知一二”。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民众,由于法律知识的缺乏难以真正起到监督的作用,所以必须让民众增强法律意识。

B.如果在判决案件时单单用儒家“存天理灭人欲”的那一套来指导的话,与法律产生冲突从很大程度上说是难免的。

C.司法权分割的制度设计不起作用,就是缘于在“外行指导内行”的局面下,不但司法无法独立,还难以防止其腐败。

D.司法审判的亲历性要求,如果由行政长官最后判决,他就应该亲自参与审理,否则,他作出的判决必然残缺、失真和武断。

3.A(民众并不具有审判监督权,原文是一种假设,真正享有审判监督权的是某些官吏。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叶嘉莹,南开大学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长,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曾任台湾大学教授、哈佛大学客座教授、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等。

下面是《三联生活周刊》对叶嘉莹的访谈节选。

三联生活周刊:你既有中国古典诗词的功底,又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诗词,使古典诗词研究拓展了一个层面。

这一点是怎么完成的?叶嘉莹:想起来我很幸运,我是中文系出身,而且我是从小在家里熏习陶冶出来的。

我后来不得已而要留在海外任教,不得不学会用英语讲中国文学。

我每天查生字到半夜两点钟,这是为了生存没有办法,被逼出来的。

“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其实我更大的“好”是好为人弟子。

我喜欢学习,所以除了教书以外,虽然很忙,我仍然去听外文系的诗歌或诗歌理论的课程。

光听讲不够,还要找人家的书来看。

看的时候,我突然看到,噢,这一点就可以来解释我们中国的诗歌!我们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

王国维虽然是比较晚近的人物,也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但他的文学批评《人间词话》仍很抽象,比如清空、飘逸、沉着……这些对学生来说都是很空泛的东西,抓不住什么。

如果我跟西方的学生讲诗的气韵、词的境界,他们是听不懂的。

你不能不用一些他们比较有逻辑的理性的思辨来说明这些事情,所以我的解说要结合西方理论,这是现实的需要。

我虽然用西方的理论,但我不被任何一家西方的理论所束缚。

西方的跟中国的不能够完全对接,所以只能是把可用的东西拿来利用。

当然先要有中国的文学根底,才能拿得对。

所以一定要先有古典文学的基础,然后再去学西方的东西。

如果先学了一套西方理论,回来生搬硬套,是表皮的附会、牵强、生硬、浅薄,我也不赞成这种做法。

三联生活周刊:在传统诗词的学习上面,你不仅提倡多读,而且要吟诵。

为什么要强调吟诵?叶嘉莹: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可以说从周朝开始,就是伴随吟诵的。

我们都常常笑当年的私塾,摇头摆脑地这样吟唱。

可是我们前辈的学者、历史上诗词伟大的作者,他们旧学的根底都是从小这样背诵吟唱出来的。

我们现在很多人不会写作旧诗,或者写得不够好,也是因为缺少了这一层的基本训练。

而吟唱是帮助你记诵的,记诵既帮助你写作也帮助你欣赏。

三联生活周刊:现在很多学校也在推行诗歌朗诵活动,这与你倡导的吟诵一致吗?叶嘉莹:朗读跟吟诵有很大的区别。

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

但是中国古人的修养并不是向外张扬的。

你看中国古代的音乐,像古琴、瑟,在大庭广众的演奏厅都并不合适。

我们中国“行有不得,反求诸己”,都是内向的,是向内在的追求。

所以吟诵也应该是在夜深人静、清风明月之夜,你自己拿一本古诗,把你的心灵、感情、意念都跟那首诗打成一片,而且,不仅是从理性的、知识上打成一片,是要从感性上打成一片。

三联生活周刊:古典诗词在塑造现代人心灵上有什么作用?叶嘉莹:真正的精神和文化方面的价值,并不是由眼前物欲的得失所能加以衡量的。

在我看来,学习中国古典诗歌的用处,也就正在其可以唤起人们一种善于感发、富于联想、更富于高瞻远瞩之精神的不死的心灵。

西方也有学术观点认为,读者的阅读,其实也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而这种过程往往也就正是读者自身的一个演变和改造的过程。

而如果把中国古典诗歌放在世界文学的大背景中来看,我们就会发现中国古典诗歌的特色实在是以这种兴发感动之作用为其特质的。

三联生活周刊:从你个人的人生体验来说,诗词为你带来了什么?叶嘉莹: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出于追求学问知识的用心,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

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

其实我一生经过了很多苦难和不幸,但我一直保持着乐观、平静的态度,这与我热爱古典诗词的确有很大的关系。

现在有一些青年人竟因为被一时短浅的功利和物欲所蒙蔽,而不再能认识诗歌对人的心灵和品质的提升功用,这自然是一件极可遗憾的事情。

如何将这遗憾的事加以弥补,这原是我这些年来的一大愿望,也是我这些年之所以不断回来教书,而且在讲授诗词时特别重视诗歌中感发之作用的一个主要的原因。

虽然我也自知学识能力都有所不足,恐终不免有劳而少功之诮,只不过是情之所在,不克自已而已。

我做这些工作,还是觉得中国古典诗词的内在精神和兴发感动的生命,不应该中断。

认真地学习古典诗词,可以让传统获得一种新的生命力。

我自己只是一个普通的古典诗词的教研工作者,可是我当年回国的那一片初心和意愿30多年来没有改变,今天我仍然盼望着古典诗词和中华文化的长流能够绵延不绝,生生不已。

4.叶嘉莹吸收了很多西方现代理论来研究中国诗词,下列不属于其看法或做法的一项是(3分)()A.她认为中国古人的诗话、词话甚至文学理论,没有一个很科学的、逻辑的思维理论,而西方诗歌理论有时可用来解释中国诗歌。

B.她认为文学批评《人间词话》还是很抽象,其原因是王国维接受了一些西方的启蒙因而采用了一些如“清空、飘逸”等空泛的词。

C.她认为研究中国古典诗词,一定要先有中国古典文学的基础和根底,她不赞成那种先学一套西方的理论,回来生搬硬套的做法。

D.有着中国古典诗词功底的她在跟西方学生讲中国诗词时,虽然结合了西方的一些理论,但并不会被任何一家西方理论所束缚。

4.B(强加因果。

)5.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A.朗读跟吟诵区别很大。

朗读有一种表演的性质,是外向张扬的;而吟诵追求内在,要从理性、知识、感性上把心灵、感情、意念都跟诗打成一片。

B.吟诵在我们中国古代的学习中很重要。

只要加强背诵吟唱这一层的基本训练,我们现在很多人就能够像历史上伟大的诗词作者一样写出好的旧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