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的人口

1、本的总人口

据国情调查,日本的总人口1920年是5596万;1948年是8000万;1967年突破一亿;1999年为1亿2669万,近80年人口增加约2.3倍。据厚生省推算,日本的人口规模在2007年将达到顶峰的1.2778亿人。

2、日本人口的增长过程

日本从1920年起,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的“国势调查”

名词解释国势调查(国情普查):这是由日本总理府实施、发表的有关人口的统计调查,调查对象为全体国民,调查项目有人口的地区分布、年龄结构、劳动力状况、产业结构、就业结构以及社会、经济的实际状况等。战后的国势调查在人口统计方面采取“属地主义”,即只要是在日本国内的常住人口,不问其国籍,均作为调查的对象,但外国的外交官及其家属、外国驻军军人及其家属除外(与“属地主义”相对的是“属人主义”,即只要是本国国民,不论其住在世界什么地方,均作为调查对象)。这里说的“常住人口”是指平常住在特定地区的人,包括临时外出者,除去临时滞留者(“常住人口”一般也是“夜间人口”,即夜间在该地

区居住的人口),为此也可说日本的国势调查采取“常住地主义”。

国势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大规模调查(以调查实施年10月1日凌晨零时为调查时刻),每5年进行一次简易调查。而在调查实施年之间的人口动向则发表于总务厅统计局的《人口推算月报》与《人口推算资料》。(国情普查),在每两次国势调查的中间(即上次国势调查后的第5年)进行一次简易的调查。根据1920年进行第一次国势调查,当时的日本人口为5596万人,而根据 1995年国势调查的速报,1995年日本人口为 12 557万人。

对实施国势调查以前时代的人口,也有各种推算。据称在旧石器时代后期,日本的人口仅有1.5万人,进入绳文时代增加到15—25万人,1573—1592年期间增至到1800

万人,江户时代增到3 200万人(1721年前后的数字)。明治初年(1872年)日本人口为3481万人,大正元年(1912年)为5057万人。日本人口超过1亿人是在战后的1967年。

日本人口的增长经历了明治维新以前的“多生多死”、明治维新以后至战前的“多生少死”和战后的“少生少死”这样三个阶段。从“多生多死”转为“多生少死”的原因是,明治维新以后,随着工业化的进展与经济的增长,国民的生活较之过去有所提高,公众卫生条件也有所改善,

从而导致死亡率的下降。但是,人们对结婚、生育的传统看法仍然倾向于“多生贵子”,因此,形成了“多生少死”的局面,人口增长率从1880年的0.76%提高到1900年的

1.18%,1915年的1.4%。人口增长率提高的原因固然与出生率上升有关,但更主要的是因为死亡率的下降。

战后日本人口变化从“多生少死”转向“少生少死”的原因是,经济顺利发展,社会保障制度的改善,为了“防老、养老”而多生孩子的必要性下降;妇女的高学历化与参加工作的妇女的增加,又使生儿育女的“机会成本”上升;教育费负担与住宅条件等因素也促使“少而精”的生育观日益普及。而出生率和死亡率同时下降反过来又对经济、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与“多生少死”时代相比,“少生少死”时代的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比如从50年代到70年代,日本人口的平均增长率一直保持在1%强的水平。但是,战后的人口低增长有两个例外时期,第一个例外时期是1945—1950年,由于战争而推迟的结婚、生育集中到战后的最初几年,从而出现了第一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攀升到2.9%,在这次婴儿热期间出生的一代人被称为“团块世代”。第二个例外时期是在1971—1974年,由于“团块世代”进入结婚、生育期,引起了第二次“婴儿热”,人口增长率又一次出现短

暂的上升。但是,70年代过后,1980年人口增长率下降到0.78%,1994年进一步下降到0.23%,日本进入了“少子化”(少生子女)时代。

3、日本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

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既是经济发展的原因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特别是对于预测经济发展的长期变动来说,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是一个可预测性较强的重要依据。

3.1不同年龄段人口比重的变化

在日本一般将人的一生划分为3个年龄段:15—64岁称为“生产年龄”(或“就业年龄”);①14岁以下与65岁以上称为“从属年龄”(因为这两个年龄段的人口在生活上需依靠生产年龄人口,故称为“从属年龄”),其中14岁以下又称为“少龄”,65岁以上又称为“老龄”。

反映人口年龄结构的最主要参数是上述3个年龄段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例如,在1990年日本的14岁以下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8.2%,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69.5%,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2.0%。而在1920年,这3个比例分别是36.5%、58.3%和5.3%。通过比较1990年与1920年的数字,可以看出这70年来日本人口结构的最显著变化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从36.5%降至

18.2%,下降了一半;老龄人口的比例从5.3%上升到

12.0%,提高了一倍还多。

如果不以总人口、而以生产年龄人口作分母,则可得出3个指数:“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即从属年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少龄人口指数”,即少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老龄人口指数”,即老龄人口与生产年龄人口之比例。其中,从属年龄人口指数反映了生产年龄人口所承受的人口负担。

在 1990年,日本的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为 43.5%,少龄人口指数为26.2%,老龄人口指数为17.3%。而在1920年,这3个指数分别为71.6%、62.6%、9.7%。这说明当今日本的老龄人口的比例虽然比过去有明显上升(上升了7.6个百分点),但生产年龄人口的负担却比过去减轻了(从属年龄人口指数下降了28.1个百分点),其原因是少龄人口的比例下降的幅度很大(下降了36.4个百分点)。

当然,实际的“从属年龄”在不同的时代会有所区别。在大学升学率上升到40%的今天,将15岁规定为从属年龄的上限未免过低,多数人到了17—18岁仍可说是实际的从属年龄人口,因此,生产年龄人口负担减轻的程度不像以上的统计数字所反映的那样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