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

合集下载

人教部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部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语文第11课《台阶》教案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学会从文中提取关键信息;
-学会运用修辞手法,提高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对生活中事物的观察与思考能力;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生活的热爱,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4.课文内容:
-了解台阶的历史、功能及其在生活中的作用;
-学习作者如何通过对台阶的描述,表达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最后,关于教学反思,我认为还应包括对课堂时间的把控。今天的教学过程中,时间安排较为紧张,导致一些环节显得有些匆忙。在以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意时间的分配,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充分展开,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去思考和消化所学内容。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提升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课文《台阶》的基本内容。这是一篇通过对台阶的描述,表达作者对生活的感悟的文章。通过学习,我们可以了解到台阶在生活中的意义及其象征。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具体描述。分析作者如何通过对台阶的描绘,展现自己的情感与观点。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词汇、修辞手法和文章结构这三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修辞手法的识别与应用,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
-通过学习《台阶》,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词汇、句式,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修辞手法,丰富自己的写作风格。
2.思维发展与提升:
-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观察、思考生活中事物的习惯,提高思维的敏捷性与灵活性;
-引导学生通过分析课文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阅读拓展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阅读拓展训练(附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1课《台阶》阅读拓展训练(附答案)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后面的问题。

江南艺女李森祥天桥娱乐场。

这是天桥最热闹的一处大场,到处设着评书桌、杂技棚、落子馆,在一个个拉洋片、练把式、唱大鼓、说相声、变戏法的场子上,挤满了人群。

在一个偌大的人场子里,一群玩杂技的少年艺人在表演着登刀竿。

围看的人群不时叫着好。

人丛中,一把洒金大折扇哗地打开了。

扇上绘着一只飞翔的白鹤。

江南少爷徐放鹤轻摇着扇,挤进了人圈。

徐放鹤身材修长,面容清俊,嘴角仿佛永远挂着一缕生动的笑意,身穿一袭荷色纺绸长衫,衫上绣着三五只飞腾的白鹤,显得飘逸风流。

他用折扇遮住阳光,抬头往高竿上看去。

那竿子有七八丈高,交叉着横插几十把白晃晃的刀片儿,一个留着冲天小辫的俊美女孩赤着脚,着一身掐腰紧袖小红衣,嫩藕片似的脚板踩着刀刃往竿顶爬着。

看客们瞅得心悬气短。

徐放鹤微笑起来,喝彩道:“好脚板!”那爬竿的红衣女孩突然来了个身子倒悬,双手按在刀刃上,腾空转起了圈。

看客们纷纷往场子里扔铜板。

徐放鹤从衣袋里掏出一块银元,正要扔,忽然一笑,将银元放回袋里,撩起长衫下摆,摘下腰间的一块圆圆的羊脂佩玉,像是有意要引起那红衣女孩的注意似的,将佩玉一下一下在手里抛接起来。

竿上的女孩很快注意到了徐放鹤,对着徐放鹤像狐狸般地笑了笑,又挑逗似的挤了一眼,身子突然轻灵地一跃,后背上仿佛长着钩子似的,一下将身子贴在了竿子上,那刀片儿正巧在她的四肢和腰肢间插出,丝毫没有伤着皮肉。

看客们惊呼一声,鼓掌。

徐放鹤一扬手,将手中的佩玉往那竿子上扔去。

只听“叮”的一声,佩玉在一枚刀片上被削成两半,齐齐地飞出,飞撞在不远处的墙脊上,然后又飞撞回来,直扑红衣女孩的前胸。

看客中有人失声尖叫。

那红衣女孩似乎觉得这很好玩,脸上仍挂着迷人的笑容,猛地左右出手,动作快如捕蝇,就在那两片玉块眼看着就要击中她那挺隆着的胸脯时,将那玉块一把抓住。

她手影一闪,玉块已朝徐放鹤飞去。

两片玉块毫不含糊地直奔徐放鹤的门面。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 《台阶》教案

最新人教版(部编教材)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1课 《台阶》教案
2.详略合理。
本文凡是与台阶有直接关系的内容写得都很详细,与台阶关系不密切的内容作者则略写,有的甚至点到为止。如上山砍柴的艰辛、捡卵石的劳累、塞角票的节俭情景,都没有细描精写,而只是一笔带过。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二、作者简介
李森祥,1956年出生,当代小说家,著有小说集《台阶》。代表作品有短篇小说《小学老师》、中篇小说《抒情年代》、长篇小说《传世之鼓》等。
三、整体感知
1.学生通读全文,指名学生简要讲述故事情节。
2.教师提示阅读要点:
(1)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2)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
11*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引导学生在欣赏人物形象的同时,体会“台阶”的含义,把握小说的主题;
3.引导学生自读,并抓住细节适当做些批注;
4.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小说的文体特征,从情节入手,深入细节,欣赏人物形象;
非常要强的农民,有志气、不甘落后、有长远目标、有愚公移山和坚韧不拔的毅力。
(3)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角度看:
课文中写到父亲为了建造一幢高台阶的房屋,他的确一点一滴的积累,一分一文积攒,起早贪黑,从早到晚,一年四季,七个月种田,四个月砍柴,半个月捡卵石,剩下半月过年、编草鞋,安排得非常紧凑。所以,我们可以知道:父亲具有华夏炎黄子孙的优良传统——用诚实的劳动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拼命硬干、勤俭持家的美德。同时,父亲身上有着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的品质(当九级台阶造好后,他却不好意思坐上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台阶》说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台阶》说课稿

《台阶》说课稿《台阶》,选自部编人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语文课本。

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法、说教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学设想:《台阶》是一篇自读文章,与本单元其他五篇不同,是小说,作者塑造了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父亲”形象,他具有农民的朴实、淳朴、无私,而且敢于拼搏的精神。

因此,本节课紧扣小说的三要素,加强学生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

2、教学目标简介: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1)、把握父亲的形象特点(2)、解读小说的主题教学重难点:(1)、把握故事内容,分析父亲形象,理解作品的思想感情。

(2)、理解“父亲”这个中国农民的典型形象的特点及其意义。

3、课时安排:一课时二、说学法:《台阶》是一篇立意新颖,情节朴素感人的文章,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特别本文蕴涵的社会背景以及父亲的形象意蕴问题较深奥,七年级的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这堂课适合于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三、说教法与手段:1.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这节课,教师设计让学生积极参与小组合作,通过相互讨论,分工协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合作学习和交流,并在教学过程中始终贯穿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引导学生一步一步完成教学目标的。

2.“文学的本质是始于感情而终于感情的。

文学家把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他的目的——不管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总是要在读者的心目中引起同样的感情作用的”。

因此教读这篇文章,除了创设情景外,还要通过朗读,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生动地再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使文章如出己之口,如出己之心,使文章所描写的人和事,所倾吐的情和意,所阐发的哲理,叩击学生的心灵,引起共鸣。

3. 检查学生的预习这一步必不可少,这是有我校的校情,学情决定的。

有一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极差,教师要加强督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台阶》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11课《台阶》课件
父亲是一个老实厚道的农民,他用诚实劳动 兴家立业,不怕千辛万苦,同时,父亲身上有着 中国传统农民所特有的谦卑,当新台阶造好后, 他反而处处感到不对劲,不自在,并且不好意思 坐上去。
说说文中流露出“我” 对父亲的感情。
流露出对父亲的热爱,敬仰 而又同情的感情。
这是我理想当中的父亲,不是我 生活当中的一个真实的父 亲。 ——李森祥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一砖一砖的 捡,一角钱一角钱的攒,终于盖起了新屋。
➢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了?

台阶高 受人尊重
踏黄泥
编草鞋 砍柴
种田 存角票 捡石头 捡瓦 捡砖

台阶低 地位低
踏上台阶,理解父亲
➢父亲为什么要建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父亲渴 望受人尊重。
明确小说的情节
明确小说的结构
开端: 父亲觉得自己家的台阶低,要造高台
阶的新屋。
发展: 父亲开始了漫长的准备。 高潮: 终于造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
结局:新屋落成了,人也老了,身体也垮了。
思考:
1.这篇文章的线索是什么?(围绕什么 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
台阶
2.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 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同时最能显示作者写作 意图的词语或句子。 文眼往往奠定文章的感情基调,以及确定文 章的中心。
油画Βιβλιοθήκη ——《父罗 中

立》
李 森 祥
李森祥,当代的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他 与高峰合著的《王中王》受到人们的重视。
中央电视台热播过的《天下粮仓》,李森祥便 是该剧的策划。作为浙江电视台制作中心主任李森 祥长期从事影视剧创作、拍摄、策划工作,有很强 的艺术感受能力。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精品课件

部编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精品课件

词语解释
【凼】方言,水坑。 【低眉顺眼】默默无闻,任劳任怨。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筹划】想办法;定计划。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整体感知
课文共有 32 段,可以分为哪几部分,每个部分
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选自小说集《台阶》(作家出版社1992年版)。 有删节。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 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这种回忆成为 李森祥小说创作的契机与灵感。他带着美学的思考,从容 而艺术地审视故乡的人和事。李森祥以《台阶》为代表的 前期小说,基本上侧重于“家族圈”的表现。
本文叙述了父亲为造新屋、砌台阶而拼命苦干的 一生,侧面表现了劳动人民艰难困苦的生存状况,讴 歌了父亲坚韧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创业的精神,表达了 作者对父亲的崇敬和怜悯之情。
结构梳理
新台阶高(地位高)
台阶
腰闪抬板 早起踏泥 草鞋成堆 坚韧不拔 积累角票 执着追求 捡砖捡瓦
旧台阶低(地位低)
追希
父 亲
求望 社受 会人
文体知识
小说
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
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
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
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台阶高:受人尊重
父亲做了哪些事情?
父 亲:人老体衰 踏黄泥
编草鞋
捡石头 砍柴 种田
存角票 捡瓦 捡砖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2016部编版)第11课《台阶》教案
让学生联系生活,从中获得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
教学方法:
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
预设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景,谈话导入。播放MTV《父亲》(刘和刚),学生欣赏画面。谈话中引导
二、整体把握,读懂父亲。1、浏览感知,体验细节,读懂父亲的愿望。
浏览课文1—9段,用文中的一句话回答父亲的愿望是什么?
)师(小结):文中的“我”在生活中懂得倾听父亲的话语,留意父亲的行动,观察父亲的神态,从而在生活细节中了解了父亲内心的愿望
2、精读品味,感悟细节,读懂父亲的形象。师:多媒体显示有高台阶新屋的画面。要求学生浏览10—25段,思考:父亲的愿望是如何实现的?父亲实现愿望分了几个阶段?(提示:勾画文中的词语进行简洁的概括)
二、教材分析
《台阶》是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略读课文,文章以极其自然而丰富的细节描写,展示了一个父亲的奋斗历程,塑造了一个自尊自强、渴望得到爱的父亲形象。常见的事物、简单的叙述、不经意的举动,透过细节的描写,流露出对父亲浓浓的深情。作品以长长的高高的台阶隐喻父亲艰难的一生,也阐明了父亲是孩子人生的第一个台阶。感情委婉含蓄,语言优美。
三、学情分析
1.所任教班级学生学习水平差异较大,基础好的学生能很快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和主题思想,而基础较差的必须要提前预习好。
2.学生学习本文时,最大难题把握细节描写
3.学生遇到难题时采用引导、合作、讨论方法去解决。
四、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抓住细节描写,体会作者的感情。2.抓住细节描写,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及意蕴。
课题名称
《台阶》
姓名
工作单位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课文阅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课文阅读

《台阶》课文阅读与《背影》一样,这篇课文写的也是一位父亲,儿子眼中的父亲。

这位父亲是怎样生活和劳动的?他有什么追求?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作者是怀着怎样的感情去叙述父亲的故事的?父亲总觉得我们家的台阶低。

我们家的台阶有三级,用三块青石板铺成。

那石板多年前由父亲从山上背下来,每块大约有三百来斤重。

那个石匠笑着为父亲托在肩膀上,说是能一口气背到家,不收石料钱。

结果父亲一下子背了三趟,还没觉得花了太大的力气。

只是那一来一去的许多山路,磨破了他一双麻筋草鞋,父亲感到太可惜。

那石板没经石匠光面,就铺在家门口。

多年来,风吹雨淋,人踩牛踏,终于光滑了些,但磨不平那一颗颗硬币大的小凹凼。

台阶上积了水时,从堂里望出去,有许多小亮点。

天若放晴,穿堂风一吹,青石板比泥地干得快,父亲又用竹丝扫把扫了,石板上青幽幽的,宽敞阴凉,由不得人不去坐一坐,躺一躺。

母亲坐在门槛上干活,我就被安置在青石板上。

母亲说我那时好乖,我乖得坐坐就知道趴下来,用手指抓青石板,划出细细的沙沙声,我就痴痴地笑。

我流着一大串涎水,张嘴在青石板上啃,结果啃了一嘴泥沫子。

再大些,我就喜欢站在那条青石门槛上往台阶上跳。

先是跳一级台阶,蹦、蹦、蹦!后来,我就跳二级台阶,蹦、蹦!再后来,我跳三级台阶,蹦!又觉得从上往下跳没意思,便调了个头,从下往上跳,啪、啪、啪!后来,又跳二级,啪、啪!再后来,又跳三级,啪!我想一步跳到门槛上,但摔了一大跤。

父亲拍拍我后脑勺说,这样是会吃苦头的!父亲的个子高,他觉得坐在台阶上很舒服。

父亲把屁股坐在最高的一级上,两只脚板就搁在最低的一级。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父亲的这双脚是洗不干净的,他一般都去凼里洗,拖着一双湿了的草鞋唿嗒唿嗒地走回来。

大概到了过年,父亲才在家里洗一次脚。

那天,母亲就特别高兴,亲自为他端了一大木盆水。

盆水冒着热气,父亲就坐在台阶上很耐心地洗。

因为沙子多的缘故,父亲要了个板刷刷拉刷拉地刷。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评课稿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台阶》评课稿一、引言《台阶》是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的一篇课文,通过描写台阶这个普通的生活场景,引导学生思考成长与进步的过程。

本评课稿将对《台阶》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评价方法进行详细阐述。

二、教学设计1.教材分析:以理解文本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台阶》这一篇课文来认识成长和进步的重要性。

2.教学目标:–知识目标:理解《台阶》的主要内容,把握作者通过描写台阶所传达的思想。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思辨能力,通过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隐喻,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

–情感目标: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重要性,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3.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分析文本意象和隐喻。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思考成长的过程和意义,培养深层次的思考能力。

4.教学过程安排:–导入:通过提问和情景引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发思考。

–阅读:让学生自主阅读《台阶》,并在阅读过程中记录自己的感受和理解。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文本中的意象和隐喻,深入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主题。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总结:引导学生总结课文的主题和思想,并与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联系。

–课堂练习:设计一些相关的阅读与写作练习,巩固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作业布置: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继续对《台阶》的学习和思考。

三、教学内容《台阶》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作者自己家的台阶的变化,展现了人的成长和进步的过程。

通过描绘台阶的变化,作者反映了人的不断奋斗和积累的过程。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文本解读:培养学生理解文本的能力,包括字词理解、段落理解、主题理解等。

2. 意象和隐喻:引导学生分析文中的意象和隐喻,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文章的主题。

3. 反思与感悟:通过台阶的变化,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部编)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案

第11课《台阶》公开课优秀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从小说的三要素阅读文本。

2.分析人物形象的象征意义,研讨作者的创作的意图。

教学重难点人物形象及主题的把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设置问题:父亲的愿望是什么?……(生回答)有一位父亲,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给自家砌个高高的台阶,他想在台阶上找到自己的高度,今天就让我们跟随作家李森祥到一户农家的台阶上去走一走,看一看。

二、正课(一)第一台阶:读懂情节设置问题:1.《台阶》是一篇小说,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2.首先让我们读懂情节——请你用用简洁的语言概述小说的故事情节?这篇小说讲的是父亲觉得家里的台阶低,希望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他准备了大半辈子,最终如愿以偿的盖好了有九阶台阶的新屋,可是父亲不仅变老了,而且变得若有所失。

3.父亲为什么要砌高家里的台阶呢?4.父亲原来的地位怎样呢?5.九级台阶砌好了,父亲有地位了吗?6.为什么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踏上第二节台阶——读懂父亲。

(二)第二台阶:读懂父亲1.假如你是摄影师,要拍一组父亲形象的照片,你会抓住父亲的哪些细节拍成特写镜头呢?要求找到细节描写的语段,品读关键语句,为你的照片取一个名字。

(1)老师示范:关于第5段父亲脚的细节描写的片段,通过这双“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永远也洗不干净”的脚,我看到了父亲为了九级台阶,为了我们的家辛苦操劳、日夜奔波的身影,所以我给它取名:我的辛劳的父亲。

(2)学生自由讨论、回答其它细节“为父亲拍照”(3)刚才主要找的是新屋建成之前对父亲的一些细节描写,下面请你们找一找新屋建成之后父亲的细节描写。

我们来分配一下任务:开始建新屋到新台阶砌成之前的语段交给1组,新台阶砌成之后的语段交给2组。

小组讨论,组内求全。

可能涉及到的段落17、19、21、27、28、30,概括出并快乐着的父亲、失落的父亲、谦卑的父亲、倔强的父亲等。

2.回顾父亲的一生,看看因为台阶父亲发生了哪些变化?男生读以前的父亲,女生读现在的父亲,要求读出感情来。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 《台阶》知识总结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知识总结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李森祥,生于1956年,浙江衢州人。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1991年调到南京军区政治部创作室任专业作家。

李森祥的小说以农村、军营两大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农民的质朴形象,著有小说《传世之鼓》《村野子弟》《屋脊丘陵》等。

二、故事背景《台阶》是作者亲历农村生活的深刻感受。

李森祥远离故乡,从戎军营,时空的距离,使他对故乡产生了一种极其亲切、真实的回忆。

作者根据当时中国农村经济落后、生产力水平极低,许多农民以一种坚韧不拔的意志,立志改变现状这一现实写下了这篇小说。

三、文体知识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1)人物是小说的第一要素,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说反映社会生活的主要手段。

(2)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几个部分,有时前面还有序幕,后面还有尾声。

这几个部分组织在一起,形成完整的故事情节,用以展现人物性格,表达中心思想。

(3)环境包括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重点是社会环境。

四、理解词义自言自语:自己跟自己说话;独自低声说话。

低眉顺眼:形容驯良恭顺的样子。

微不足道:非常渺小,不值得一提。

尴尬:神色、态度不自然。

大庭广众:人很多的公开场合。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五、课文结构第一部分(1-5):破题。

交代台阶的来历、台阶给“我们”带来的惬意和欢乐及家庭的贫苦。

第二部分(⑥-⑧):开端。

写父亲认为台阶低。

第三部分(9-15):发展。

写筑高台阶造新屋的艰辛准备过程。

第四部分(16-23):高潮。

写造屋及筑高台阶的过程。

第五部分(24-31):结局。

写父亲的心愿实现了,但人也老了。

发人深思,回味无穷。

六、问题归纳1. “台阶”这个标题有什么作用?“台阶”是文章命题立意的核心,也是贯穿全文的线索。

2. “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台阶》说课稿

《台阶》说课稿

《台阶》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李森祥的小说《台阶》。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板书设计这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台阶》是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关于“小人物”的故事,这些人物虽然平凡,却有着闪光点,引导人们向善、务实、求美。

《台阶》以“台阶”为线索,叙述了一位父亲为了改变自家地位,不辞辛劳建造高台阶新屋的故事,表现了父亲对家庭的责任感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同时也反映了中国农民的坚韧和勤劳。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但对于小说的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难度。

此外,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对于父辈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世界了解较少,需要通过学习本文来增强对父辈的理解和尊重。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目标:(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3)理解“台阶”的象征意义。

2. 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朗读、默读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课堂发言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理解父辈的艰辛和追求,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1)分析父亲的人物形象,学习作者刻画人物的方法。

(2)理解“台阶”的象征意义。

2. 教学难点:体会父亲的复杂情感,理解文章的主题。

五、教学方法1. 朗读法:通过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文章的语言美和情感美。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提问法:通过提问,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内容和主题。

4. 分析法: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语言特点、象征意义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展示一些农村房屋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房屋的台阶,引出课题。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课文详解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课文详解

课文详解丨七下第三单元《台阶》11 台阶预习须知一、文题解读本文写于1988年,反映的是20世纪60年代初期的情况,是作者对故乡的回忆与审视。

文题“台阶”既是文章叙写的中心,又是情节发展的线索。

作者围绕“台阶”立意,组织材料,简洁含蓄。

另外,“台阶”也富有象征意义。

二、作者简介李森祥,1956年生,浙江衢州人,当代作家。

1986年在《烟雨楼》杂志发表处女作《半个月亮爬上来》后迅速成长。

他的小说以农村、军营生活为主要题材,塑造出一系列生动的普通人,尤其是质朴的农民形象。

其代表作有《小学老师》《抒情年代》《情世诗文》等。

知识重点一、字音词义凹凼dàng:周围高中间低的水坑。

晌shǎng午:中午。

尴gān尬gà:神色、态度不自然。

烦躁zào:烦闷焦躁。

涎xián水:口水。

大庭广众:指人数众多的公开场合。

微不足道:事物细小而轻微,不足挂齿。

若有所失:感觉好像丢掉了什么,形容心情怅惘。

低眉顺眼:低着眉头,两眼流露出顺从的神情。

形容驯良、顺从的样子,也形容底层人民的卑微姿态。

二、主题概述本文以台阶为线索,记叙了父亲为了建造新屋新台阶而不辞辛劳的大半生,表现了中国农民的勤劳朴实、忠厚善良以及为了改变现状而不懈努力的坚韧性格。

同时,作者通过父亲的物质理想得以实现而精神理想受挫的结局,引发读者对物质理想与精神追求错位现象的思考。

三、文章结构第一部分(第1—8段):台阶曾经给家人带来满足,但父亲总觉得自家的台阶低。

第二部分(第9—16段):父亲为造新屋新台阶辛勤劳动,攒钱攒物。

第三部分(第17—23段):父亲造新屋新台阶时的艰辛付出。

第四部分(第24—32段):住进了新屋,有了值得自豪的高台阶,父亲却老了。

四、思考探究1.“他的脚板宽大,裂着许多干沟,沟里嵌着沙子和泥土。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怎样的作用?运用细节描写,写父亲的脚板,写出了父亲终年辛劳的形象和农民的本色,也说明家庭的贫困。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1课《台阶》教案
6.增进团队协作:通过小组讨论、分享心得,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提升人际沟通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词语运用: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突兀”、“竣工”、“门槛”等,并理解它们在句子中的用法。
-文章结构:分析课文的整体结构,理解文章的开头、发展、高潮、结尾,并学会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文章结构:通过分析课文的起承转合,让学生学会如何构思一篇生动的记叙文。
2.教学难点
-情感理解: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父亲的复杂情感,包括他的执着、挫折和喜悦。
-修辞手法运用:理解并学会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对比、排比等修辞手法,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口语交际能力: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能够结合自身经历进行有效的口语表达。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的结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奋斗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体现”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物形象:深入剖析父亲的形象,理解他的性格特点、内心情感和动机。
-修辞手法:识别并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排比等,并能举例说明其在文中的作用。
-口语交际:通过课文内容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能够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举例:
-重点词语:“突兀”在文中的运用,表达了父亲形象的变化之快,使学生理解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表现力。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台阶》教学设计

11、《台阶》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故事情节,体会作者的感情。

2.把握父亲形象的特点,学习作者命题立意、组织材料的方法。

3.感受父亲性格中的艰苦创业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毅力,培养对待人生的积极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点理解父亲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本文围绕“台阶”命题立意,选材剪裁的写法。

课型自读课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有这样一位父亲,他的一生都在为建造一座高台阶的新房而努力。

可最终新房建好了,高的台阶也造起来了,他却怅然若失。

这究竟是怎样的一位父亲,新房的台阶对于他又有着怎样的意义呢?下面我们一起走进李森祥的小说《台阶》走近这位父亲。

(师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作者)2.介绍作者二、检查预习1、请给加点字注音黏.性()涎.水()揩.汗()筹.划()凹凼..()蹿.上()胯.骨()舀.米()尴尬..()砌.上()撬.()硌. ( )2、故事的叙事线索是什么?“文眼”是什么?叙事线索的是台阶,“文眼”是“台阶高,屋主人的地位就相应高。

”3.你能简要讲述故事情节吗?(略)(要点提示:①父亲为什么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②父亲是怎么造起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的?③新屋造好了,父亲怎么样?)父亲觉得自家的台阶低,望着人家高高的台阶,羡慕不已,他不甘心低人一等,立下宏愿,也要造一栋有高台阶的新屋。

父亲体壮如牛,吃苦耐劳,他相信自己的力量,他下定决心,开始漫长的准备。

他终年辛苦,准备了大半辈子,积铢累寸,终于建起了有九级台阶的新屋,一辈子的心愿得以实现,心头的喜悦真是无法形容。

父亲为此付出的代价是沉重的:新屋落成了,人也衰老了,身体也垮了。

三、整体感知:1.文中提到了哪几处台阶?预设:有形的台阶、无形的台阶2.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为了造高的台阶,父亲付出了什么?预设:时间、辛劳、健康四、合作探究(一)、台阶对于父亲的意义:1.如果你是一位摄影记者,让你用一个特写镜头展现出父亲为造高台阶而付出的努力,你会选择一个拍摄怎样的画面?为什么?示例:我会选择拍摄父亲垒在门墙边,高过台阶的破草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