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性猝死分析
运动性猝死的病理机制及预防措施
运动性猝死的病理机制及预防措施 PathologicalMechanism andPreventiveMeasuresofExercise AthleticSuddenDeath
孙 卓 SunZhuo
摘 要:猝死是指正常生活中无法预测的,突然发生的自然死亡,经学者一再认证研究认为它有三个最基 本的要点:自发过程;意外发生;进展迅速。本文通过对运动猝死病因病理的分析以及对猝死的预防方法 将做进一步研究说明,从而降低运动员及体育爱好者在运动时猝死的发生。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病理病因;预防措施 Abstract:Suddendeathreferstothesuddenlyoccurrednaturaldeathcannotbepredictedinnormallife.Ithas threebasicpointsaccordingtorepeatedlyresearches:spontaneousprocess,accidentoccurredandrapidprogress. Thisstudy,throughfurtherexplanationandstudyontheanalysisofthepathogenesisandthepreventionofsudden death,aimstoreducetheoccurofsuddendeathinexerciseforathletesandsportfans. Keywords:exerciseathleticsuddendeath;pathogenesis;preventivemeasures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256(2017)10-0161-2 doi: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0.068
运动性猝死现状及归因分析初探
( 5 ) 要随时保持积极的心态 。 放松心情 , 积极 、
乐观 的参加体育锻炼, 避免情绪的过度紧张和情绪
的大幅度的波动。
参考文献 : [ 1 ] 徐 昕. 我国运动猝死调查研究田 . 中国运动 医 学杂志, 1 9 9 9 . 1 8 ( 2 ) : 1 0 0 圆 李之俊上 海和华东地区运动猝死调查研究
3 3 . 9 8 %。
3 、 运动猝死发生的归因分析
3 . 1 病理 性 因素
心理应激也同样影响着猝死的发生。 学生猝死 的案 例 中, 又 以体育达标测试猝死最为常见。在徐 听【 1 J 等研究的案例 中, 有2 例大学生在体育测试时 猝死 , 1 例 中学生在毕业体 育加试时猝死, 1 例 中学 生在准备毕业体育加试时猝死。 4 、 结论与建议 我国运动 性猝死主要分布在 2 9岁以下的年 龄段 。 其中男生的猝死比例远远高于女生, 且 以学 生和退休人员为主, 跑步猝死最 为常见 。根据调研 结果, 拟对运动猝死提出预防意见如下 : ( 1 ) 区别对待运动竞赛和运动锻炼 , 加强对猝 死高发人群( 学生、 退休人员 ) 的运动健身知识和急 救知识的普及 , 不断加强其对科学健身和急救知识 的了解。 在休闲方式增加的同时, 科学化的进行体
育锻炼和健身。 ( 2 ) 在运动之前 , 要做足充分的热身准备 ; 在运 动的过程之 中。 要循序渐进 。 不能盲 目的进行高强 响财产刑的执行。 二是被告人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罚. 其人身
研究发现我国运动猝死的年龄主要集 中在 2 9 岁以 下的年龄阶段 , 占总比例的 6 0 . 1 9 /  ̄ o ; 男性猝死共 9 3 例。 占总比例的 9 0 . 3 ‰男女比例为 9 . 3 : 1 职业分布上
运动性猝死、过劳死41例统计分析及对策研究
(col opt ,ai lntu f hs a E uao ,e i ,008 C i ) Sho silCpt stt o yi l d ct n Bin 10 8 , h a H a aI i e P c i jg n
王 东 李 洪 滋
( 首都体 育学 院 校医院 , 北京 108 ) 0 08
摘
要: 近年来 , 体育运动 、 在 劳动 、 工作 和生活等各种场合 、 连续发生运 动性猝死 和过劳 死的不幸 事件 , 引起社会 各界惊
恐及关注 。结合 4 例运动性猝 死和过劳死 的病例 资料统 计分析 , 述运 动性猝 死和 过劳死 的定 义 、 l 论 流行病 学 、 因、 病 诱
亡 … 。国 际 上 对 过 劳 死 的 定 义 是 : 工 作 时 间 过 长 , 动 强 因 劳
度过重 , 心理 压力大 , 续亚健 康状 态 , 慢性 疲劳综 合症 , 持 有 突然引发身体潜在 的疾 病致 急性恶 化 , 治不及 时 而死亡 。 救 运动性猝死也是过劳死 。
o n tc S d n De t a d n Ki e i ud e a h n
Th t ts c lAn y i nd Co n e e S a it a alss a u t  ̄ i
De t o m e wor y 41 Ex m p e a f r Ov r h kb a ls
因、 预防和急救 , 有针对性对 此问题加 以研究综述 。 关键词 : 运动性猝死 ; 劳死 ; 因学 ; 因; 过 病 诱 急救
中图 分 类 号 : 84 5 G0 . 文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 号 :62 3 52 1 )2— 0 3 2 17 —16 (00 0 0 9 —0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1. 引言1.1 猝死现象引起关注近年来,运动性猝死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猝死是指在短时间内突然发生、发展为致命性的疾病事件,造成患者在短时间内死亡,常见于运动、劳动等强度较大的活动中。
据统计,每年全球因运动性猝死而死亡的人数不在少数,其中包括一部分大学生。
大学生处于青春期,肌肉和心脏功能正处于发育阶段,运动能力较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潜在的健康风险。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现象备受关注。
造成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有多种,主要包括心脏问题、过度运动、不合理饮食等因素。
对于大学生群体来说,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往往和上述因素密不可分。
加强对大学生的健康教育,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显得尤为重要。
建立健康的运动意识、加强体育锻炼监督和优化饮食结构等对策也是预防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重要措施。
加强大学生健康教育,预防运动性猝死,需要多方力量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全社会的关注和努力,才能有效地减少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确保大学生身体健康。
1.2 大学生运动猝死现象运动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丧失意识和停止运动的情况,如果抢救及时可能会恢复,但有时也会导致死亡。
在大学生群体中,运动猝死现象引起了广泛关注。
大学生正值青春期,新陈代谢旺盛,饮食欲望高涨,这些因素都增加了运动猝死的风险。
大学生通常在学业压力和社交压力下,通过运动来释放压力和保持健康,但如果运动不当或者超出身体承受范围,也容易导致运动猝死的发生。
大学生群体中的运动猝死现象需要引起足够重视和关注。
为了预防和降低大学生运动猝死的发生率,我们需要深入了解其成因,并制定有效的对策措施。
2. 正文2.1 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和特点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导致死亡的急性心血管事件。
它通常发生在运动剧烈、时间较长或者体力不足的情况下,表现为突发性晕厥、昏迷甚至心脏骤停。
与普通心脏猝死相比,运动性猝死发生在运动时,所以更容易被人们所忽视或者轻视。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小学暑假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小学暑假的活动总结范文(通用5篇)小学暑假的活动总结1一、假前召开大会,总结学期工作,强化法制安全教育放假前,通过召开主题班会和毕业典礼,对全体学生进行了法制安全常识教育,尤其强化了学生在游泳、交通、食品等方面的安全教育工作,使学生牢固树立了守法意识和安全意识,用法律法规来约束自己的行动。
假期间学校也加大了对学校内部的安全保卫工作,加强了有关值班人员的管理,明确责任,定时巡逻,严格进出校园人员的管理,假期值班教师按时到岗,并做了详细记录,有事及时汇报;由于学校领导重视,预防工作细致,各种措施到位,今年暑假没有发生任何安全事故。
也没有违纪事情发生,师生们渡过了一个安全、快乐、充实而有意义的假期。
新学期开学全体师生已经按时安全返校。
二、假期中,教师提高学习收获颇丰:并开展了大家访活动。
假期里部分年轻教师踊跃加入继续教育的学习行列,不断给自己充电,注入能量,以便更好的进行教育教学工作。
还开展了大家访活动:1、家访采取登门走访。
2、由班主任老师为本班任课老师分配家访学生。
3、行政干部分别参与本年级的家访学生。
在家访活动中宣传家庭教育思想,宣传实施素质教育的理念、质量观、对学校和教师以及学生的新要求,宣传教育政策和法规。
让全社会认识教育、理解教育、尊重教育、支持教育。
三、学生的暑假活动丰富多彩、生动活泼假期是学生们实践体验的好机会,为了让学生们拥有一个充实、快乐而又有意义的假期,我校少先大队精心安排、制定了极富实践性的暑假活动计划,这些活动深受家长及孩子们的欢迎。
下面,就具体对我校学生暑假实践活动作以总结。
一、加强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法制纪律教育和安全教育,引导他们自觉遵守公共场所秩序和社会公德,增强“安全第一”意识,学会自我防范,自我保护,自觉遵守各项法律法规。
二、开展合适的实践活动:(1)学生在家长指导监督下,坚持每天锻炼一小时。
力争熟练掌握两三项体育技能。
(2)督促孩子认真完成暑假作业,多看一些有益课外书籍,开阔眼界。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近年来,随着大学生体质下降和运动量增加,运动性猝死事件在大学生中频发。
据统计,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患者已经占到了所有猝死患者的40%以上。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对社会健康和个人幸福都有着严重影响。
本文将分析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成因分析1.运动过度许多大学生运动过度,以身体疲劳为荣。
长期以来,运动量过大已经成为诱发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许多大学生过度热爱各种高强度运动,面对重大比赛时,不遗余力地投入到极限挑战中。
这样的运动量往往会对心血管系统造成极大负荷,引发心律不齐、心肌梗死等症状。
2.个人基础有限个人基础有限也是导致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许多人体形虚弱,缺乏锻炼,导致身体机能低下,无法承受高强度运动带来的影响,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
3.气候环境气候环境也是导致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很多人在夏季运动量增加,身体又处于长期强度适应状态,而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也容易导致运动性猝死。
二、对策建议1.提高健康意识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重视和意识,不断增强身体抵抗力,对于预防运动性猝死非常重要。
在日常生活中,大学生应注意避免沉迷于游戏和电视等消极因素,积极参与体育锻炼。
还可以通过参加一些讲座、读一些健康科普类书籍,增强对健康的认识和了解。
2.减轻运动强度大学生在进行体育活动时,应根据自身身体素质和运动经验,逐渐增加运动量,提高身体适应能力。
避免一次性过度运动,并学会通过饮食、调整睡眠等方式补充身体能量和水分,以减轻运动强度,防止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3.改善运动环境大学生在进行有氧运动时,应选择室内或荫凉处进行运动,避免在烈日下、高温高湿的环境中运动,以减轻运动强度和避免体内水分和电解质失衡。
本文提出了一些针对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对策建议,包括提高健康意识,减轻运动强度和改善运动环境等。
这些措施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身体健康水平,减少运动性猝死发生的机率。
关于体育比赛运动员意外死亡的情况报告
关于体育比赛运动员意外死亡的情况报告体育比赛是追求健康、快乐和竞争的活动,但庆幸的是,运动员意外死亡是相对较罕见的事件。
然而,虽然罕见,但当发生这种悲剧时,它会给人们带来巨大的震惊和悲痛。
这篇文章将对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意外死亡的情况进行调查和分析。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什么是运动员的意外死亡。
运动员的意外死亡是指在进行体育比赛期间,突然和意外地失去生命的情况。
这种突发事件可能与心脏病、中风、脑部损伤、传染病、运动损伤等因素有关。
在一些情况下,运动员可能出现先兆症状,如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等,但在受伤或发病前没有被注意到。
其次,我们需要了解体育比赛中运动员意外死亡的发生率。
根据统计数据,运动员意外死亡的发生率相对较低。
然而,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忽视这个问题。
运动员的训练和竞技活动使他们的心脏和身体经受了巨大的负荷,这增加了出现问题的风险。
此外,一些运动项目通常会被认为是高风险项目,如足球、篮球、橄榄球等。
在研究运动员意外死亡的原因时,心脏病是一个重要的因素。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心脏病一直被认为是导致运动员意外死亡的主要原因。
心脏病可能是由心肌炎、异常心脏结构、运动神经元疾病等多种原因引起的。
如果运动员在比赛中突发心脏骤停,及时提供心肺复苏(CPR)和自动体外除颤器(AED)的急救措施是挽救生命的关键。
另一个导致运动员意外死亡的原因是脑部损伤。
例如,美式足球和橄榄球等高接触性运动项目在发生严重脑震荡时可能导致运动员的死亡。
这种脑损伤可能是由于剧烈撞击或头部姿势不正确引起的,因此对运动员进行正确的头部保护和识别脑震荡的早期症状至关重要。
传染病也可以导致运动员的意外死亡。
例如,在一些集体项目如足球、篮球等中,运动员之间密切接触,从而增加了传染病的传播风险。
一些传染病如流感、莱姆病等可能导致运动员在比赛中突然发病或甚至死亡。
最后,运动损伤也可能导致运动员的意外死亡。
例如,潜水项目中的颈椎骨折,跳水项目中的颅骨骨折等。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的一类病理性心脏骤停事件,常见于剧烈运动时或运动后短时间内。
它的发生率虽然较低,但一旦发生,后果往往是致命的。
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防治对策,对于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分析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心脏结构异常:一些体育活动中较高强度的活动容易引发心脏病变。
长时间或长期的高强度运动可能导致心脏肌肉肥大或扩大,从而增加心脏负荷,增加猝死的风险。
2. 心脏电生理异常:心脏电活动失控是运动性猝死的重要病因之一。
心脏电节律紊乱(如心室颤动)或传导异常(如预激综合征)等都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之一。
3. 过度疲劳:长时间的高强度运动会导致身体过度疲劳,对心脏和肌肉造成极大负荷,从而增加运动性猝死的危险。
4. 高温环境: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容易引发中暑,中暑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为了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1. 定期体检:对于经常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以排除潜在的心脏结构或电生理异常。
2. 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避免长时间或长期高强度的运动,特别是对于没有适应能力或健康状况不佳的人群。
3. 注意身体疲劳:合理安排运动和休息时间,避免过度疲劳,尤其是在运动过程中出现身体不适或疲劳时应及时休息。
4. 注意饮食和水分摄入:合理饮食,避免过量进食或过度饥饿,保持适量的水分摄入,以维持身体正常代谢和运动能力。
5.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时,应注意增加水分摄入,避免中暑。
通过病因分析和相应的防治对策,可以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对于从事剧烈运动的人群来说,保持心脏健康、合理安排运动强度和时间、注意身体疲劳以及饮食和水分的摄入都是非常重要的。
避免在高温环境下进行剧烈运动,也是为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必要措施之一。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频发的社会学探析
问题的存在 ,也是大学生放弃体 育锻炼的主观因素。 ( 3 )生活 习惯 因素 。各高校 始终坚持 育人为本 、德育 为 先 ,把 人 才培 养 作 为根本 任 务 ,以爱 国主 义教 育 为重 点 ,以基 本
道 德 规 范 为 基 础 , 以大 学 生 全 面 发 展 为 目标 ,深 入 进行 素质 教 育 ;然 而 缺 乏对 大学 生 健康 生 活方 式 和行 为 习惯 的 引导 ,很 多 学 生 进 入 大 学 后 ,思 想 放 松 加 上 约 束 较 少 ,养 成 了 不 良的 生 活 习 惯 ,这 也 是导 致 运动 性猝 死 的 因素 之 一 。 现 实 生 活 中很 多 同 学 不 能 严 格 要 求 自 己 ,首 先 是 作 息 时 间 无 规律 。该休 息 的 时候 不休 息 晚 睡晚起 晚 上 睡觉 晚有 些 通宵 不 睡 觉打 电游 、唱歌 。其 次 是 日常 饮 食欠科 学 。有 相 当一 部 分大 学 生 为 了 早上 多 睡一 会 儿养 成 了常 年不 吃 早饭 的不 良习惯 ,不 睡觉 、
为运动性猝死 ;但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 亡称作即刻死 ,症状发作后2 4 h 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
死。
不吃早饭就上体育课或者进行体育锻炼会造成低血糖 ,头晕等不
良反应 ,无疑 就 会增 加 了运 动性 猝 死 的几 率 。 ( 4 )社 会性 因素 。8 0 后 、9 0 后 学 生 的 家长 自身 的体 育 健 身 意 识 淡薄 ,对 子 女 早期 的体 育 教育 、引导 及投 入 也就 相 对较 少 。
( 1 ) 体 质状 况因素 。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 2 0 1 1 年9 月联
合发 布 的国 民体 质 检测 结 果 表明 ,大 学 生身 体 素质 一 直在 下 降 , 与1 9 8 5 年 相 比 ,肺 活 量 下 降 了 近 1 0 %,大 学 女 生8 o 0 米 跑 、男 生 1 0 0 0 米跑的成绩分别下降 了1 0 . 3 % 和1 0 . 9 %.立 定 跳 远 成 绩 分 别
运动性猝死研究概况
烈运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 ,收缩压升高 ,易造 成原 有动 脉硬化 、脑血管 瘤或 血管 畸形破裂 出血 而
死亡 。徐 昕报道 脑 猝 死 1 3例 ,涉及 脑 溢 血 、脑 血
12 1 性别 与年龄 .. 国内猝 死 者 性 别男 女 比例 为 72 ,可 能 是 . :1 由于女性 缺血性 心脏病发 生率低 ,运 动负荷小 ,对 疲 劳或 其它过度 负荷不易 耐受等 因素有关 。研 究报
辽 孝 压 学 陀 讹 2 O u_9 4 O 8A g2 ( )
34 7
JLa nn e ia nv ri io iL M dc l iest gMe a U v g
… u。 6
运 动性 猝 死 研 究概 况
潘大 洋 闰圣楠 综述 ,常波 审校 ,
’
( .锦州师范专科学校 ,辽 宁 锦 州 110 ;2 1 20 0 .沈阳体育学 院研究生部; .沈阳体育学院运动人体科学系 ,辽宁 沈阳 10 0 ) 3 112
2 运 动性 猝死 的生理机 制及外 界 因素
2 1 心源性 猝死 .
1 运动性 猝死 的概 念及特征 1 1 运 动性 猝死 的概 念 .
17 9 0年世界 卫生组 织 和 17 9 9年 国际心脏 病 学
会 给猝 死 (u dn da )下 的定 义 为 :急 性 症 状 sd e et h 发生后 即刻或 者 2 4 h内发 生 的 意外 死 亡。它 有 三 个基本 要点 :1 自发过 程 ; 2 意 外发 生 ; 3 进 展 () () () 迅速 。其临床特 征主要是 突发意识丧失 ,大 动脉搏 动消失 ,在 2 O一3 0 S的 叹 息 样 呼 吸后 呼 吸 停 止 , 猝死 发生前 可能胸痛 、气 急 ,也 可无 任何预 兆就 突 然发 生 。M r (9 0 ao 18 )等 对运 动性 猝死 下 的定 义 n 是 :在 运动 中或运动后 即刻 出现症 状 ,6h内发 生
高校运动性猝死的原因及预防对策研究
Sp o t s Sc i e n c e
高校运动性猝死的原 因及预 防对策研究
口 李志刚 ( 百色学 院体 育系 广西 百色 5 3 3 0 0 0 )
摘要 : 学校 体育是 国家体 育事业的重要 组成部分 , 对于青少年体质健康有 着重要 的促进 作用。近 期 , 高校校 园中运动猝 死案例屡见不 鲜, 为学校 的稳定和发展 带来较 大的 负面影响 , 同时阻碍 了学校体育 活动 的健康发展 。 本文从 学校体育活动 中运动猝死的病理原 因以 及 学校体 育的医务监督 等方面入手 , 全面探 讨预防校 园运动性猝死 的发 生的措施 , 为校 园体 育活动安定繁 荣保驾护航 。
北襄 阳隆中职业技术学校 2 l岁 的熊浩 然,代湖北文理 学院一名 体质测试 时, 心理负担 过重 , 反应性 的引起 肾上腺 皮质激 素分泌 大三 学生何浩参加 1 0 0 0米长跑 的体 能测试时 ,跑 了 5 0 0多米远 增多, 提 高了运动 性猝死的几率。 时间节律 , 国外 一些研究者得 出 后突 然倒 地猝死 。一时之 间,运动 性猝死引起 了公众 的恐慌 。 因 结论 , 心源性猝 死有一 定的时 间节 律 , 冬 季是一年 中猝死 的的 高 此, 对运动性猝死 的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研究尤 为迫 切。
或无症状 的运 动员和参加体育锻炼 的人在运动 中或运动后 2 4小 至 次年 的 二 月 是 猝 死 的 高 发 期 , 一 周 中 以星 创 伤 性 意 外 死 亡 。
2 、 学校体 育预 防运动性猝死的对策
运动性猝 死虽不能避免 , 但 可 以通 过 科 学合 理 的 对 策 进 行 预 2 加 强学 校 体 育 的 医 务 监 督 M i c h a e l把 对 猝 死 的 预 防划 分 三 级 初 级 预 防 、 次 级 预 防 、 三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然发生心脏骤停及相关病变,最终导致死亡。
这个问题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
本文将探讨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以及相应的对策。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成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分析。
第一,体内潜在的心血管疾病。
虽然大学生年轻且健康,但仍然存在一定比例的人群患有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如先天性心脏病、心肌病等。
这些心血管疾病可能会在运动过程中引发心脏骤停。
第二,运动中的不良习惯。
大学生多数时间都是在学习和工作上,运动时间相对较少。
突然进行剧烈的运动会对身体造成较大的负荷。
一些不良的运动习惯,如过度运动、不合理的饮食和睡眠,也会增加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缺乏医学指导。
在大学生群体中,运动健身常常是由自己或朋友指导而非专业教练。
这种情况下,许多人可能忽视身体状况和运动能力的个体差异,从而增加了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针对以上的问题,可以给出以下对策。
第一,加强体检和健康教育。
大学生群体普遍年轻而健康,但也存在一定患病风险。
每年进行全面的体检,以发现潜在的心血管疾病,同时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对健康的认识和重视。
第二,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
大学生应该合理安排学习和运动的时间,避免长时间坐姿不动。
在进行剧烈运动前,要适当进行热身活动,预防运动过程中的意外发生。
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
大学可以提供专业的运动教练或体育老师,对大学生进行运动指导和监督。
加强对大学生健身器材的维护和更新,确保运动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第四,培养良好的运动习惯。
大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遵循合理的运动强度和频率,避免过度运动。
注重饮食和休息,确保充足的营养和休息对身体的恢复和修复。
大学生运动性猝死是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
了解其成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是预防和减少运动性猝死发生的关键。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定期体检、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强度以及提供专业的运动指导等措施,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大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
教学探讨H A I X I A K E X U E年第期(总第6期)6海峡科学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与预防对策的探讨莆田学院体育部彭许翔[摘要]该文对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回顾性的调查与分析。
结果显示,学生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超负荷运动和过度疲劳,缺乏锻炼,体力不足,特殊的运动心理。
学校对此的预防对策包括:及时识别可能发生运动性猝死的高危学生群体;建立运动前的“互动告知”制;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教育;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与方法等。
[关键词]运动性猝死原因预防对策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现象悄然增多,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已成为学校体育中不得不面对的挑战。
学校体育如何采取积极有效预防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因此,本文通过收集近年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分析猝死发生的原因,以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高危群体为主体层面,对学校体育的预防教学对策进行研究。
1研究方法1.1文献资料分析法应用计算机检索Medline1993年1月~2011年12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关于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
1.2回顾性调查法向全国有关的学校发放信函询问,寻找线索。
对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发生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
2分析与讨论2.1校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2.1.1心脏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日本心脏财团的研究小组对本国1984年~1988年间发生的624例体育活动猝死现象进行了专门的病理资料分析,其主要结论是,无论是中老年人还是年轻人在体育活动中发生猝死,其主要内在原因是心血管系统患有不同程度的进行性疾病所至[1]。
长沙交通学院学生猝死3例报告最为典型,均为心脏病史,例1于晨跑锻炼,跑完1000米时,突然晕倒在跑道上。
在场者立即就地抢救,约10分钟后送至医院,经抢救无效,心电图证实已心室停搏。
例2于早餐后,急赶上课,边跑边走约500米,再爬三楼,气喘倒地,急送医院抢救无效。
运动性猝死名词解释
运动性猝死名词解释
运动性猝死是指在剧烈运动或运动后突发的、导致死亡的突发性心脏病事件。
它通常发生在没有明显心脏病病史的年轻人,是一种罕见但严重的疾病。
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是心脏的电传导系统异常,导致心律不齐,特别是心室颤动,从而导致血液无法正常地被抵达体内的重要器官,特别是大脑,从而引发突发性的严重心脏病事件。
其他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还有心肌炎、冠状动脉疾病、基因突变等。
运动性猝死主要发生在剧烈运动过程中,如长跑、篮球、足球等高强度运动。
在运动过程中,人体需要更多的氧气供应,心脏肌肉将加速收缩,这时候如果存在心脏潜在疾病,就可能出现心脏电活动异常,导致突发心脏病。
此外,运动期间高强度的肌肉运动也可能对心脏产生不良的反应,导致血液供应不足。
预防运动性猝死主要有以下几点:
首先,对患有心血管疾病的人来说,预防运动性猝死尤为重要。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之前,应该做好全面的体检,包括心电图检查,确保自身身体状况适合进行运动。
其次,做好运动前的热身准备。
运动前进行一些适当的活动可以提高身体机能,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此外,一旦在运动过程中出现不适,如胸闷、呼吸困难、头晕
等症状,应立即停止运动并就医。
最后,加强公众心肺复苏(CPR)的培训和普及,提高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可以大大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综上所述,运动性猝死是一种严重的心脏疾病,发病率虽然较低,但却具有较高的致死率。
通过充分了解其病因和预防措施,可以提高对运动性猝死的认识,降低其发生的风险,更好地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
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
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及预防措施作者:秦燕妮来源:《体育时空》2012年第01期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2)01-000-02摘要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近年来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案例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显示:心脏的器质性疾病和心血管结构异常;缺乏科学指导的过度运动;过强的心理应激;运动健身常识的匮乏以及学生运动安全意识薄弱等是导致运动猝死的主要原因。
本文以中学生发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等问题的分析研究,得出结论:中学生要加强特殊运动保健知识的教育;在运动过程中要有安全意识;学校要普及运动现场的急救知识等预防措施。
关键词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原因分析预防措施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健身意识在不断的提高,无论是国家提倡的全民运动还是学校的阳光体育,参加各种锻炼的人也越来越多,随之在运动过程中的各种损伤也在慢慢增多,与一般运动性损伤相比,运动猝死严重威胁着青少年中学生的生命安全,近些年,中学生运动性猝死屡见报到,其原因是由于中学生学习压力过大,把有限的时间放在学习上,而很少参加体育锻炼;学生先天性的一些疾病等都是导致身体各个运动器官很难适应突然运动带来的刺激,从而发生运动性猝死,本文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发病机制、以及中学生运动性猝死的原因进行总结和分析,并对中学生动性猝死这一现象提出一些预防措施。
一、运动性猝死运动性猝死的定义是在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现症状,6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死亡[1]。
目前大多数学者倾向于将猝死的时间限定在发病1小时内,认为是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停止1小时内发病并导致的死亡,也有学者将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发生的意外死亡称作即刻死(instantaneous death)[2]症状发作后24小时内发生的意外死亡才叫运动性猝死[3]。
根据医学界对猝死的定义以及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情况,将运动性猝死定义为在运动过程中或运动后24小时内发生的非创伤性意外死亡。
运动性猝死之研究_肖玉红
收稿日期:2005-10-20作者简介:肖玉红(1970-),男,山东惠民县人,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系,讲师。
主要从事体育教学研究。
运动性猝死之研究肖玉红1 金瑞静1 闫旭升2(1.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系,安徽淮北23500;2.沈阳体育学院研究生部,辽宁沈阳110032)摘 要 国内外运动医学专家对运动性猝死的研究与探讨从未停止过,人们对运动性猝死的定义、病因及其预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随着体育科技的进步和全民健身运动参与群体的增加,开展对由于超负荷运动引发猝死问题的分析与总结,无论是对运动医学临床还是体育运动保健无疑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运动性猝死;猝死病因;猝死预防中图分类号:G 8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300(2006)01-0117-03Athletic Sudden DeathXIAO Yu -hong 1 JIN Rui -jing 1 YAN Xu -sheng 2(1.Huaibei Coal Industry Teachers ′College ,Depar tment of P .E .,Huaibei 235000;2.Postgraduate Depar tment ,Shenyang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ion ,Shenyang 110032,China )Abstract :Athletic sudden death seldom takes place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sport medical ex pert have never sto p resear ching and study ing athletic sudden death .It is g ood for spo rt medical clinic and spor t health care .Key words :athletic sudden dea th ;cause of sudden death ;prevention of sudden death 对“运动猝死”这个词我们已经不陌生。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或剧烈活动过程中,由于心脏性原因导致的突发死亡。
这种情况在近年来引起了广泛关注,因为它可能发生在任何年龄段的人群中,尤其是运动员和健身爱好者。
虽然运动对身体健康有益,但是运动性猝死带来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本文将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进行分析,并探讨预防和对策。
一、病因分析1. 体能素质不足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体能素质不足。
一些人在进行高强度运动时,由于体能素质不足,心脏无法适应剧烈的运动负荷,导致心脏病发作,最终引发猝死。
尤其是一些长期缺乏锻炼或过度肥胖的人,更容易受到影响。
2. 先天性心脏病先天性心脏病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人患有心脏病的先天性缺陷,但在平时可能并不会有太多的不适,而一旦经历高强度运动,心脏负荷加重,就容易诱发心脏病发作。
3. 过度训练过度训练也是运动性猝死的一个重要原因。
一些运动员或者健身爱好者为了追求更好的成绩或者身材,可能会进行过度的训练,导致心脏负荷超重,进而引发猝死。
4. 药物滥用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可能会滥用兴奋剂或者其他违禁药物,这些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会刺激心脏,增加心脏病发作的风险。
二、预防和对策1. 健康评估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前,进行健康评估是非常重要的。
特别是对于长时间不进行锻炼或者有心脏病史的人群,更需要通过专业的体检来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以便更加科学、安全地进行运动。
2. 适量运动适量运动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关键。
在进行运动时,不要一开始就过度追求高强度,应该逐渐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让心脏有充分的适应期,避免突然的负荷过重。
3. 合理营养合理的饮食和补充营养也是预防运动性猝死的重要因素。
要保证膳食均衡,合理摄入各种维生素和矿物质,避免因为营养不良而导致心脏功能下降。
4. 注意休息休息是身体恢复和调整的重要方式。
在进行高强度运动后,要给予足够的休息时间,让心脏有充分的时间恢复到正常状态。
对运动猝死的思考
不大的情况下从泵出去的血中回流一部分仍能满足机体的 需要;但是在较大强 度 的 运 动 中,心 排 血 量 根 本 无 法 满 足 全 身代谢的需要,并且 对 氧 气 依 赖 很 强 的 心 肌,需 氧 量 会 迅 速 增加,一旦血供不足而缺氧,心肌细胞 有 氧 代 谢 就 会 减 弱,从 而导致产能减少,无 法 提 供 心 脏 活 动 时 必 需 的 能 量,最 终 导 致心肌梗死.
(二 )超 负 荷 运 动 年轻人的身体看似健康,其主要原因 是 潜 在 的 疾 病 还 没 有显现出来,并且在这种自以为年轻而活 力 四 射 的 状 态 下 进 行超负荷运动,加之 运 动 后 茶 酚 胺 水 平 升 高、交 感 神 经 活 动 增强,更容易导致血管痉挛,造成急性 心 肌 缺 血 心 律 失 常,最 终导致心脏骤停. 身体所有器官都需要氧气间接或直 接 提 供 能 量 支 撑,而 超负荷运动给身体带来的最显著特征是缺氧.其中表现最 为明显的器官就是心脏.心脏因不同的病因且其中有些缺 陷不会造成严重后 果,如 心 室 闭 合 部 分 不 全 等,在 运 动 强 度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及其干预
摘 要 : 用 文 献 资 料 法 , 运 动 性 猝 死 的 定 义 、 行 病 学和 病 因 等 问题 进 行 了分 析 和 总 结 , 探 讨 了运 动 性 猝 应 对 流 并
死 的 干预 措 施 : 运 动 前 体检 , 别 应 重 视 心 血 管 系统 的 功 能 检 查 , 除 器质 性 病 变 , 别 运 动 中 可 能发 生 猝 如 特 排 识
死 的 高 危 人 群 和 不 宜 参加 竞技 活动 者 ; 强 运动 中、 动 后 的 医务 监 督 ; 防 过 度 运 动 与 过 度 训 练 等 。 加 运 预
关 键 词 : 动 性 猝 死 ; 行 病 学 ; 因 ; 防 运 流 病 预 中图分类号 :51 R 4 文献标识码 : A
2 Pu lcP .E.De r me t . b i pa t n ,H a n n tt t r i o o ia l i n d ad i an I s iu e Fo egn Ec n m c lReato s An Tr e,H a k u 5 1 0 i o 7 1 0,Ch n i a)
维普资讯
5 4
保 健 医学 研 究 与实 践
第 4卷
第 4 期
2 0 年 07
。还 动 保 健 运 侏
・
・
运 动性 猝 死 的研 究及 其 干预
张 新定 黄 良镇
(.海 南 师 范 大 学 体 育 系 , 口 5 1 5 ;.海 南 经 贸职 业 技 术 学院 体 育 部 , 口 5 1 0 ) 1 海 7 18 2 海 7 10
随着社会 的进步和人 民生活水 平 的提 高 , 人们 体育健身的意识不 断增强 , 与体育健 身运 动的人 参 数迅速增 长 , 但运动中时有猝死 现象发生 , 给人们 心 理上蒙上 了浓厚 的 阴影 。关 于运动性 猝死 , 国外 已 有不少文献报道 , 而国 内研究 却相 对较少 。笔者 就 目前 国内外关于运动诱发猝死 的有关调查研 究资料 进行 了分析 与总结 , 并探 寻其具有 针 对性 和有效 性 的干预措施 , 为进 一步推 动我 国全 民健 身计划 和提 高竞技运 动水平提供科学依据 。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
运动性猝死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探讨运动性猝死是指在运动过程中突发心脏骤停,导致患者猝死的一种情况。
运动性猝死在运动员中时有发生,甚至在一些普通人群中也有发生。
这种情况给人们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威胁,因此需要对其病因进行深入分析,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和治疗对策。
本文将对运动性猝死的病因分析及防治对策进行探讨。
一、病因分析1. 心脏问题:心脏问题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病因之一。
在运动过程中,心脏负荷加重,可能会引起心律失常、心肌梗塞等问题,导致突发心脏骤停。
2. 遗传因素:一些运动性猝死患者可能存在遗传性心脏病变,这些病变可能在运动时被激发,导致猝死事件的发生。
3. 体力过度训练:长期进行过度的体力训练会导致身体疲劳,心脏负荷加重,增加患猝死的风险。
4. 用药滥用:一些运动员为了提高竞技水平,可能会滥用兴奋剂或其他药物,这些药物可能会对心脏造成损害,增加罹患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5. 缺乏足够的预防措施:在一些运动场所,由于条件限制或者管理不善,缺乏对运动者进行监测和救护设施,当运动性猝死发生时,无法及时进行救治,加剧了猝死事件的严重性。
二、防治对策探讨1. 定期体检:对于从事高强度运动的人群,应定期进行心脏健康检查,及早发现心脏问题,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预防运动性猝死的发生。
2. 合理训练:对于运动员来说,应该合理安排训练计划,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疲劳,增加心脏负荷,从而降低罹患运动性猝死的风险。
3. 预防药物滥用:加强对运动员的监管,杜绝药物滥用现象的发生。
运动员应该意识到,滥用药物对身体健康的危害,自觉远离药物的诱惑。
4. 完善的急救措施:在运动场所应该配备完善的急救设施和专业人员,一旦发生运动性猝死事件,可以迅速进行救治,争取最佳的救治时机,降低猝死带来的生命危险。
5. 提高公众意识:通过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宣传活动,提高公众对运动性猝死的认识,使更多的人了解猝死的危害,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6. 科学研究:对于运动性猝死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等方面,需要加强科学研究,不断完善相关的防治对策,为减少运动性猝死的发生提供更为科学的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肺复苏—BLS(CAB)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仰头-抬颏法 将一手小鱼际置于患者前 额部,用力使头部后仰, 另一手置于下颏骨骨性部 分向上抬颏。使下颌尖、 耳垂连线与地面垂直。
运动性猝死
急性死亡 年轻
2004年10月18日北京交通大学大 学生刘红斌马拉松赛中猝死,年 仅26岁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运动中的急死都是运动性猝死吗?
2006多哈亚运会马术比赛中韩国运动员金亨七坠马死亡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一、运动性猝死的概念
[运动性猝死]:运动中或运动后即刻出 ……
突然性 (Rapidly)
理由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识别)
判断病人有无意识、心跳是否停止:轻轻摇动患者双肩, 高声呼唤:“喂,你怎么了?”如认识,可直呼其姓名, 如无反应,立即触摸颈动脉是否有搏动,如没有,立即呼 救。 →重呼轻拍 启动急救系统 (EMS)、找到AED : 呼救EMS系统:地点、呼救电话、事件、人数、伤 员情况、正在进行的急救措施。
心肺复苏—BLS(CAB)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按压方法: 按压时上半身前倾,腕、 肘、肩关节伸直,以 髋关节为支点,垂直 向下用力,借助上半 身的重力进行按压。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频率:至少100次/分 ●按压幅度:胸骨下陷至少5cm 压下后应让胸廓完全回弹 ●压下与松开的时间基本相等 ●按压-通气比值:30:2 (成人、婴儿和儿童)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3.在心脑血管疾病人群中进行的预防, 主要措施包 括:根据病情进行危险分级,制定相应的运动处方,及 时发现前驱症状和减少猝死发生的危险。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4.识别运动性猝死前驱症状 运动猝死前有50% 的人会出现发热、胸痛、胸闷、胸部压迫感、头痛、 气急、肠胃不适、腹泻、极度疲乏等前驱症状; 在运动前、中、后出现较明显的胸闷、压迫感,极度疲劳等症状,应引起足 够的注意,应及时中止运动,并进行详细的医学检查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脉搏检查: ●1岁以上触颈动脉,1岁一下肱动脉 ●医务人员检查脉搏的时间不应超过 10秒,如 10秒 内没有明确触摸到脉搏,应开始心肺复苏并使用 AED(Automated External Defibrillator)。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
基础生命支持 识别 心肺复苏(CPR)(ABC→CAB) 胸部按压(C,compression) 开放气道(A,airway) 人工呼吸(B,breathing)
除颤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一、绝大多数心跳骤停发生在成人,而在各年龄段的患者中,发现心脏 骤停最高存活率者均为有目击的心脏骤停,且初始心律是室颤(VF) 或无脉搏性室性心动过速(VT)。在这些患者中,基本生命支持的关 键操作是胸外按压和早期除颤。 二、在ABC程序中,当施救者开放气道以进行口对口呼吸、寻找防护装置 或收集并装配通气设备的过程中,胸外按压往往会被延误。 更改为 CAB程序,可以尽快开始胸外按压,同时能尽量缩短通气的延误。 三、大多数院外心脏骤停患者没有由任何旁观者进行心肺复苏。这可能 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但其中一个障碍可能是ABC程序,该程序的第一 步是施救者认为最困难的步骤,即开放气道并人工呼吸。假如先进行 胸外按压,可能会鼓励更多的施救者立即开始实施心肺复苏。 四、对于心脏病因导致的心脏骤停,单纯胸外按压心肺复苏或同时进行 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心肺复苏的存活率相近。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BLS(CAB)
为确保有效按压: 1)患者应该以仰卧位躺在硬质平面 2)肘关节伸直,上肢呈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按压的方 向与胸骨垂直 3)对正常体型的患者,按压幅度至少5cm 4)每次按压后,双手放松使胸骨恢复到按压前的位置。放 松时双手不要离开胸壁。保持双手位置固定。 5)在一次按压周期内,按压与放松时间各为50%。 6)更换按压者时,每次更换尽量在5s内完成 7)CPR过程中不应搬动患者并尽量减少中断
运动性猝死 运动性猝死职业分布
跳转到第一页 我国运动猝死的时段分布
二、运动性猝死的机制
运动性猝死的病因主要为心源性和脑源性,心脏性猝死 更为多见,约占60%~85%。常见于冠心病、肥厚性心 肌病、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交感风暴
运动时心脏将动用储备力,心输出量能增加4~6倍。交感神 经兴奋,内源性儿茶酚胺的分泌可增加几十倍、几百倍、甚 至上千倍,大量儿茶酚胺使心脏不应期缩短,心肌复极离散 度加大,使心脏电活动出现不稳定而发生致命性心律失常, 引发室性心动过速和室颤。医学称其为“交感风暴”,是引 发猝死的最常见机制。
运动员猝死常见原因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四:运动性猝死的预防
1.适度运动 “运动是良药”的宣传已经深入人心,但“是药三分 毒,运动也有适应证、禁忌证和副作用。进行体育运动时,必须遵 循循序渐进的原则、系统性、个性化和量力而行的科学原则,避 免过度运动和过度训练。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2.个人史有问题、家族史提示可能有遗传性心血管 疾病或者体检有阳性症状的个人需要由相应的心脏 专家进一步检查,评估其是否能参加运动。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肌缺血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先天性冠状动脉畸形或运动诱发冠状 动脉痉挛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导致心肌电活动不稳定导致 恶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
心肌血液的“求”增加 供求之间矛盾导致心电不稳定
心肌血液的“供”不能增加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脑血管意外
脑源性猝死也是运动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剧烈运 动可使交感神经活动增强,收缩压升高,易造成原 有动脉硬化、脑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破裂出血而死亡
运动性猝死 我国猝死人群中年龄分布情况
跳转到第一页 各年龄段体育锻炼参与结构比
3.职业分布以学生和退休人员为主,学生是猝死主体占50%
左右。 4.与运动强度、运动量、竞争性相关,运动猝死易发项目依 次为跑步(33. 98%)、足球(10. 68%)、篮球(8. 74%) 5.清晨是猝死高峰时期
运动性猝死与心肺复苏
Athletic sudden death
主讲人:周胜华
运动性猝死案例
2007年8月28日西班牙新星国脚安东 尼奥-普埃尔塔在比赛中发生猝死,年 仅22岁
运动
共性
俄罗斯冰上王子格林科夫和冰上 公主戈尔捷耶娃结为伉俪时。不 幸4年后,1995年11月28日,28岁 的格林科夫却在比赛的冰场上倒 在了24岁妻子戈尔捷耶娃的怀中, 整个世界都不敢相信这是真的。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其他
有些资料将中暑列为运动猝死中次于心脏猝死的第二大原因 。体温调节紊乱可导致完全健康的人发生死亡、剧烈运动尤 其是耐力项目在热环境下进行时尤易发生中暑,甚至导致死 亡 滥用药物也是导致运动性猝死的因素之一,滥用可卡因可引 起冠状血管的痉挛, 增加了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导致青少年运动性猝死常见疾病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三)Marfan氏综合征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源自特点累及全身结缔组织
主动脉扩张
破裂死亡
典型体征
二尖瓣脱垂 主动脉夹层
主动脉瘤
40岁以下猝死人员的重要的原因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四)肥厚梗阻性心肌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有家族遗传史 特点
室间隔非对称性肥厚致流 出道梗阻,心室排血受阻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一)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冠心病致心肌缺血
运动性猝死
40岁以上猝死人员的最主要的原因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二)儿茶酚胺敏感性室速
遗传性心律失常,无器 质性心脏病
特点
运动或激动时 双向多形性室速,可转为室颤 导致猝死
海曼美国女排史上的“第一重炮手”, 身高1米96的她身体素质超群,扣球凶 狠,是美国女排获得1984年奥运会亚 军的功臣,1984年奥运会后海曼去日 本打球,1986年1月24日,海曼在代 表球队对阵日立队的比赛中突然倒下, 随后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心脏停止跳动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多数年轻运动员值得重视的猝死病因学特征通常是 先天性心血管结构异常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三、导致运动性猝死常见疾病
不能说因为是在参加体育运动中死亡的,就把死亡责任 归咎于运动。实际上,隐藏的心脑血管疾病是运动性猝 死的罪魁祸首!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美国十年中158名运动员的猝死原因进行的调查结果表明, 134例有心血管缺损,潜在心血管疾病是导致其猝死的直接 原因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五、运动性猝死临床表现
摔倒、意识丧失
临床表现
呼吸停止
心音、脉搏消失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时间就是生命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争分夺秒
黄金4分钟
大量实践证明:
4分钟内进行复苏者,可能有50%被救活。 4--6分钟内进行复苏者,10%被救活。 超过6分钟存活率仅4%。 超过10分钟存活率几乎为0。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术
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极为重要
运动性猝死
跳转到第一页
心肺复苏主要是指对猝死抢救而言,猝死由 于其发病急,往往出人意料之外,突然呼吸、心 跳停止,处于临终前状态,如不能及时得到有效 的复苏措施,则必然导致死亡。 因猝死大部分发生在院外,常常等医护人员赶 赴到现场时已失去了抢救的良好时机,减少了复 苏的机会,这是非常遗憾的,所以对复苏知识的 普及是十分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