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老庄思想.ppt
《老子》四章 ppt课件
超然通达,淡泊名利, 洁身自好【道】
成就
境界
所以有道的人坚守这一-原则作为天下事理的范式。不自我表扬,反能显明;不自以为是, 反能彰显;不自我夸耀,反能有功;不自高自大,反能.长久获尊重。正因为不与人争,所 以天下没有人能与他争。古人所谓"委曲便会
● “曲则全"的处世哲学:求全之道,莫过于不争,不争之道,在于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 不自矜,做人低调、谦让。
● 注释:
● ①其安易持:事物安然未生变的时候容易持守。②其未兆易谋: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③泮:同“判”,分离。重点④其微易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 失。⑤毫末:毫毛的末端,字调比喻及其细微的事物。⑥累土:一筐土。累,同 “募”,土筐。⑦无为:指顺应自然,无求有所作为。⑧几:接近。⑨欲不欲:想望 人所不想望的。10、学不学:学习人所不学习的。11、复:弥补、补救。
思考:概括最后一章蕴含的道理?
●本章谈的是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法。事物发展变化的自然规律, 即道的造化法则。在老子看来,大的事物总是由小的事物发展 而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都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 “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 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 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老子认 为,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予以特别 关注,以杜绝祸患。
老子的成事之道: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 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 谓“曲则全”者,岂虛言哉!诚全而归之。(22章) [译文] ● 委曲反会保全,弯曲反会直伸;低洼反会充盈,陈旧反会更新;少取反会获得,多反会迷惑。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
老庄的顺自然与反异化思想*导读: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改造自然、改造社会的努力和活动,目的是为了获得自身更多的自由。
然而,其结果常常是事与愿违。
人类通过各种努力和活动创造出来的成果,往往在给人类增加某些自由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更多的限制和烦恼,或者是只给一部分人增加了自由,而给另一部分人带来了更大的不自由。
这种人类创造活动的事与愿违的现象,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异化(alienation)现象。
人是自然界的产物,是自然界的一部分。
随着人类征服自然界的能力愈强,成果愈大,人类离自然界也就愈远,人的自然本性也就丧失得愈多。
同样,个人从社会中得到的权利和保障愈多,那么个人受到社会的约束和限制也就愈多。
这就是人类为了生存而面对的一个无法避免的矛盾的现实。
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自然和人类的发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地自我异化的过程,不断为自己创造对立面,不断走向自己反面的过程。
老子对这一点似乎有很深的体会,因此他才会说:反者,道之动(40章),把向着反面发展看成是道的一个根本特性。
历史上不同的学派对于这种自然和人类自我异化的必然性有着不同的认识和解决方案。
道家老庄对于人与自然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都是持批判态度的。
他们认为因顺自然是防止异化、克服异化的最好方法,所以,他们提倡的自然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讲,也可以说是一种反异化的哲学。
老庄因顺自然的学说,首先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
他们认为,人也只是自然中的普通一物,人如果认为自己不同于或优越其他自然物的话,则一定会被自然看成是不祥之物[1]。
老庄也反对人类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自然,对于自然的规律横加干涉和改变。
庄子讲过一个寓言,是说南海之帝鯈和北海之帝忽一起去拜访中央之帝浑沌,浑沌热情周到地款待了他们。
告别之时,南海之帝和北海之帝想回报一下浑沌。
他们商量说,人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和呼息,可独独浑沌没有,我们来为他打开七窍吧!于是,他们一天给浑沌打开一窍。
中国文化概论——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道家的产生背景及演变(演变)
④道家与道教 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太上 老君”,以《道德经》为主要经典。 经过历代的发展,道教正式分为正一、 全真两大教派。 正一派从事符篆斋蘸,驱鬼降妖, 祈福消灾,道士可以结婚,非斋期可 食酒肉。全真派重修持,主张“全神 炼气,出家修真”,道士蓄发留须, 守斋出家,不婚配。两派虽在形式和 要求上有不少区别,但基本主张是完 全一致的,都讲求“修道”、“积 德”、“清静”、“无为”。
《道德经》高居第二。
由此可见,老子及其思想在西方受欢迎的程度。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庄子)
庄子 [人物档案] 姓 名:庄周,字子林 出 生:约公元前369年 逝 世:公元前286年 祖 籍:宋国蒙邑 主要身份:思想家、文学家 主要功过: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道家思想 主要著作:《庄子》 曾任职务:漆园吏 荣誉称号:逍遥游仙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晚年在陈国居住, 后出关赴秦讲学,不 知所踪。老子是“中 国哲学之父”,遗留 下来的著作仅有《五 千文》,即《老子》, 也叫《道德经》。
老子(BC571?—BC471?)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的思想智慧 1 “道”——宇宙万物的产生和运行规律 (1)“道”是万物的本原。 (2)“道”生万物 (3) 道法自然 2 “道”——万物变化的原因 (1)事物存在着普遍的矛盾性 (2)矛盾对立面会相互转换 (3)弱者道之用 3 为学与为道——认识世界的方式 4 “小国寡民”——社会的理想形态 ;无为政治
二、主要代表人物及其思想(老子)
“《老子》之书,上之可以明道,中之可以治身,推之 可以治人。” ——魏源《老子本义》
“老子者,民主之制之所用也。” ——严复
《老子》四章 ppt课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 qiǎng行者有志。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寿。(第三十三章)
(第六十四章)
译文:动手去做的就会坏事,有所把持的就会失去。所以圣人不求有所
作为,因此不会败事,不执意把持,因此不会丧失。一般人做事,常在 接近成功时遭致失败。审慎面对事情的终结,一如开始时那样,就不会 失败。所以圣人想要常人所不想要的,不珍贵难得的货品,学习常人所 不学习的,补救众人所犯的过错,以辅助万物的自然变化而不加以干预。
其安易持①:事物安然未变的时候容 易失散。
其未兆易谋②:问题还没有显露迹象 的时候容易解决。
其脆易泮③:事物脆弱的时候容易分 离。泮,同“判”,分离。
其微易散④:事物细微的时候容易散失。 为之于未有⑤:在事情未发生时就做。
毫末⑥:毫毛的末端。比喻极其细微的事 物。
累土⑦:一筐土。累,同“蔂”,土筐。
企者不立①:踮起脚的人不能久立。 跨者不行②:跨大步的人行走不稳。 自见者不明③:自我显露的人不能显明。 自是者不彰④:自以为是的不能彰显。 自伐⑤:和下文的“自矜”都是自我夸耀 的意思。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⑦
(“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 等行为)这用道的观点来看,就叫作 剩饭、赘瘤,人们常常厌恶它们。
课堂小结
《〈老子〉四章》主要阐述了老子关于“有”和“无”辩证关系的 分析、有道之人不彰显自我的道理,强调了人要“自知”“自胜”“知 足”“强行”,加强自我修养的观点,并告诉人们要依照自然规律,从 小事做起,“无为而治”,这四章从不同角度体现了老子的观点。
老庄
老庄老庄,是老子和庄子的并称(类似孔孟),也指老学与庄学的合称。
借而代指道家(道教)老庄教派学说。
道家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专家组组长李学勤先生指出:“黄老之学,其思想富于积极色彩,与庄列一派隐退截然不同。
”关尹一派“建之以常无有,主之以太一”。
上博简《恒先》是《老子》到庄学之间的联络桥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道”、“逍遥齐物”等思想。
老子著有《道德经》(别名《老子》、《老子五千言》),庄子著有《庄子》(别名《南华经》);其核心思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庄子实际上是继承发展并且阐释老子的思想,带有自己个性的一种解读。
看法精炼独到、积极遁世、卓尔不群,故而与老子并称,一并成为道家学说的代表人物。
老庄学派不主张满口大慈悲、大智慧、大觉悟的假道德,认为这些不过是愚弄人的幌子。
要德行合一,以己推人,自化,人人化则天下化。
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情的思想学派。
道家起源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传说中,轩辕黄帝就有天人合一的思想。
一般来说,公认第一个确立道家学说的是春秋时期的老子,老子在他所著的《老子·道德经》中作了详细的阐述。
“道家”,一词是西汉时才出现的,(初现于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后司马谈等人将老、庄、列御寇、杨朱、(彭蒙、慎到)等人归为道家思想。
道家思想其他的代表人物还有关尹、庄周、列御寇等人。
道家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尊黄帝、老子为创始人。
分黄老派、关尹派和庄列派。
老子反映的是道家的思想,老子在《周易》的基础上进一步阐明“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而“道法自然”。
因此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著有《道德经》。
庄周是继老子之后的又一道家学者,他的思想完整的保存在《庄子》一书中。
老庄思想渊源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
华夏族,楚国苦县人,约生活于前571年至471年之间。
道家文化PPT课件
2020年9月28日
14
(2)无味
《老子》三十五章:
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
《老子》十二章: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
五味令人口爽;驰聘田猎令人心发狂;
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
为目,故去彼取此。
2020年9月28日
15
(3)无用
《老子》四十一章:
第三章 道家文化
老庄 玄学与道教
自然之道
2020年9月28日
渔 樵 问 答
1
一、老子与庄子
2020年9月28日
2
1,老子其人其书
《史记》中的三个“老子”:
姓李,名耳,字聃。周守 藏室之史,孔子之前;
老莱子,与孔子同时;
太史儋,后于孔子129年。
《老子》八十一章,五千言。
2020年9月28日
3
2020年9月28日
都是一样的,没有任何差别,
从而提出了相对主义的理论观
点:齐物论。
2020年9月28日
30
二、玄学与道教
2020年9月28日
31
1,魏晋玄学
魏晋时期出现的一种崇尚老庄 的哲学思潮。
三玄:老、庄、易
三期:正始/竹林/元康
2020年9月28日
32
正始玄学:何晏、王弼
正始玄学,讨论有无本末问题, 将“贵无”运用到社会政治领域, 以无(自然)为本,以有(名教) 为用,名教出于自然;
宇宙万物。
2020年9月28日
12
《老子》二十一章论“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 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 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 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曰逝, 逝曰远,远曰反。
老庄与道家思想
一、老子生平简介
老子(约公元前571年----公元前471年)姓 李名耳,字聃(dān) 。
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 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所以老子又被 古人称为“太上老君”。东汉末期,道家 思想发展成道教,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唐代,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
2、人生观——主张养生,做到无过无不及,注重于善 与恶之间,使自己的精力和身体不受损害。——为人 处世,不把名利放在眼里,无所作为且做到不留痕迹, 让人挑剔不出毛病来。与世无争,不用技巧,不用权
谋。“山中直树被人砍,人出头地受攻击”,“驼背
人,不服役,不征赋,得施舍”
LOGO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 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 尽年。 《庄子· 养生主》
LOGO
五、庄子生平简介
庄子(约公元前369年 -公元
前286年):名周,字子休。
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
道教四大真人之一。道家学
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战国
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文学
家。
七、《庄子》
《庄子》,又名为《南华真经》。计五十二篇,今存《庄子
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名篇主要有 哲学的文学”。《庄子》在哲学、文学上都有较高研究价值。
《齐物论》、《逍遥游》和《大宗师》。被人称之为“文学的哲学
它和《周易》、《老子》并称为“三玄”。
LOGO
六、《庄子》的主要思想
1、自由观——逍遥游。就是绝对自由,这种绝对自由 是庄周幻想出来的,是不依赖外界任何事物的绝对自 由。不仅如此,还必须摆脱自己身心的牵制,做到无
《庄子》四则-完整PPT课件
3、斗鸡能使“异鸡无敢应者,反走” 主要得益于什么?
• 没有骄傲自满之气,没有盛气凌人之势, 把浮躁和妄动收敛起来,把力量和气度凝 聚于内,貌似木鸡,看似呆气,其实是精 神内敛,修炼到家,具有大智若愚的灵气、 游刃有余的大气。
4、你认为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
• (1) 阐明“相反的两极在某种高度便相 互接近转化”道理:“大智若愚”、“大 巧若拙”、“大勇若怯”。
• 有人认为,“齐物论”就是齐是非、齐万 物、齐物我、合天人。
• 概括言之,“齐物论”就是一切 平等。
• 【原文】
• 昔者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 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不 知周之梦为蝴蝶与? 蝴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蝴 蝶则必有分矣。此之谓物化。
• 【译文】过去庄周梦见自己变成蝴蝶,很生动逼
十天后王又问:“鸡训练好了吗?”他说: “差不多了,现在即使其他鸡啼叫,也没有反 应了。看着它,好像木头鸡一样,精神全部收 敛,别的鸡没有敢应战的,转身逃跑了。”
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 1.默读课文,思考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 第一部分(第1句):故事的开端——养斗鸡。 • 第二部分(第2~5句):故事的发展——斗鸡的
•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 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 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与其称 誉尧(仁慈)而非难桀(斗狠),就不 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相濡以沫”寓意:
• 比喻在困境中的相依为命和互 相救助。但更多的使用时比喻夫 妻情感状态。
你怎么理解“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 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 失、荣辱都是相对的。“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道家思想PPT课件精选全文
庄子认为要达到逍遥人生的境界,必须从 “外”“内”两方面进行克制和修养。
A.对外的克制;就是人对外在于自身的各 种欲望的自觉克制。
B.修炼内功——内修。这是庄子人生哲学 的另一面。做到坐忘,心斋,达到死而不亡。
21
魏 战国后期严遵的《老子指归》,其深刻的逻辑形 晋 式上推理开魏晋玄学的先河。 玄 魏晋玄学是三国曹魏正始年间何晏、王弼开创的
大致在三种原始宗教意识的基础上衍化而来:
演 变 1、道家学说
2、鬼神崇拜 3、神仙之说与方术
25
➢ 道教早期代表人物为张陵、张角、张鲁等;
➢ 魏晋时有葛洪、葛玄等;
道 ➢ 北魏的寇谦之和南朝的陆修静、陶弘景改革道 教,形成宫观式道教;
教 ➢ 唐以后道家思想没有新的建树,道教却得到了充
的
分发展。唐宋时有孙思邈、王玄览、马承祯、吴 筠等人;
202444/9
Part
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三、
45
1.道家思想对中国自然宇宙观及人与自然关系观念 的影响。
先秦道家以“自然”之“道”作为宇宙和世界的 本原,用非神力的“道”来解释世间万物的运动变 化。
46
2024/9
2.道家思想对社会现实与政治生活的影响 道家思想并不鼓励人们积极参与政治生活,相反却
(二)乐生、重生、贵生,并千方百 计地追求长生不老、肉身成仙。
• 道教有一整套修炼的办法,分为内 养、外养、房中术。
•
28
外养指的是金丹不死之术。 道教徒相信经过对一些化合物如水银、铅、硫 磺的合成冶炼,他们就可以制成一种“含天地 之隐秘”之金丹,人一旦服用了这种金丹就可 以羽化升仙。
内养就是道教的养生学,认为人体也是一个 修炼仙丹的丹炉,只要按照一定的方法修炼, 人就可以获得长生久视。修内丹的方法有许多 ,诸如守一法、避谷法、胎息法、导引法等。
中国文化导论(第二版)-【本科课程PPT】-第二章.道家文化ppt
道无亲,常与h 善人。”(第79章) 34
1,老子:智者的睿智
心,
罪 莫 大 于 多 欲 。
发 狂 。
五 味 令 人 口 爽 , 驰
五 色 令 人 目 盲 , 五
骋音
畋令
猎人
令耳
人聋
2,少私寡欲、淡泊名利。劝导人们在
生活方式上朴素、自然,以充分地展开生 命自身的运动,满足生命的需求,提升生 存的境界。
式” )
h
21
(二)老子
3
,
3) 道家之仁,“不仁”之“仁”,顺
无 应自然,自生自行。
为
天地对不掺杂感情色彩;圣人对百
无 姓也是如此,没有什么仁慈可言,听 知 任百姓自在地生活。
:
政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
治 仁,以百姓为刍狗。
观
h
22
(二)老子
3
,
“大仁”、“大爱”,爱所有的人,不抛
无
弃任何人,不论亲疏、善恶.
弱
:
策
持而盈之不如其己;揣而锐之不可长保;
略 论
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9章)
h
24
(二)老子
4
,
2)辩证观念,看到了矛盾的两方面相辅
守 柔
相成,“祸今福之所倚,福今祸之所伏”, 事物的发展必然会走向其反面,“物壮则 老”。
处
所以,做事情要从反面着手,要保持或得
智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
h
33
处理人与人关系,化解矛盾,走向和谐
1
。 “重生”、“尊生”,爱惜自己,不要为了
,
老子道家思想
庄子的主要观点:
1、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齐物(天下 万物没有本质的区别,无法认识)
2、人生观:逍遥游(心灵上的无拘 无束,任性驰骋)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追求刚健有为 积极进取 入世
儒家直面现实社会,力求探索一条改造客观 世界的道路,即便是个人的修身养性,最终也 是为了治国平天下。
道家强调要达到天人合一,就应 该要遵从自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 下,武术主张从大自然的生物与现 象中获得灵感和启迪。武术模仿各 种飞禽走兽的形象、动作、攻防, 创造出新的武术动作。如大鹏展翅、 白鹤亮翅、金鸡独立、野马分鬃、 神龙摆尾等拳术术语。又如五形拳 是根据虎、蛇、猴等五种动物的攻 防动作创出的。
《仿倪云林山水》2009,北京匡 时春拍古代书画专场,最终以 8400万元的成交价(含佣金) 落槌,创造了中国书画拍卖价格 新的世界纪录,这幅《仿倪云林 山水》也由此成为了史上最贵的 中国画。
八大山人画作的布局,特别讲究 少许物象在空间中摆放的位置。其 诀窍是充分利用空白。与此同时, 并充分调动题跋、署款、印章在布 局中的均衡、对称、疏密、虚实等 的作用。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 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隽,达到 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
与消亡的客观规律。 ③ “道”是一种神秘的境界。伟大、渊
深,玄妙,朦胧恍惚。
(二)朴素的辩证法:
“反也者,道之动也。” “道”是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和转化 的。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 双方,即对立统一。对立的双方是 可以相互转化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乐极生悲”“否极泰来”
• 社会理想: 小国寡民(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 相往来)
一个国家的艺术必然与这个国家的文化相 交甚深。中国绘画中的形式、色彩受到中国 传统道家文化的影响堪称典型。道家的精髓 核心思想是:无为而无不为,以少胜多,以 无胜有,追求自然之美,绘画形式上亦是求 以少胜多、以无胜有、以简胜繁的,只用提 炼的法去表现千变万化的山石,用几根线生 动地去描绘花鸟、人物;绘画色彩走了一条 清淡、素雅之路。道家从回归原始的主张认 为“五色令人目盲”,“无色而色始全”, 以“无中生有”的道家思想观念看,墨色的 寂灭似乎在最简单的色彩形式中象征着最原 始的色彩本质和精神现象。
庄子-秋水课件
没有谁/比得上
结构助词,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况且、再说 曾经听过 见闻、学识
⑾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
⑿轻伯夷之义者
义气、道义
⒀始吾弗信
开始
⒁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穷尽,尽头
危险
⒂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
⒃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长久 耻笑
1、名词,海神名 一、若:1、望洋向若而叹曰 2、动词,比得上 2、以为莫若己者 1、动词,听到 二、闻:1、闻道百 2、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2、名词,学识 1、代词,这样 三、之:1、野语有之 2、助词,宾语前置标志,无意 2、我之谓也 3、助词,的 3、仲尼之闻 1、介词,在 四、于:1、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 2、介词,被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五、始:1、于是焉河伯始旋见面目 1、副词,才 2、名词,开始 2、始吾弗信
注:①鹓鶵(yuānchú),古书上说的凤凰一类的鸟。 ②鸱(chī),古书上指鹞(yào)鹰(鹰的一种)。
表明自己的清高,无意功名利禄,指责惠子为保住官 位而偏狭猜忌的心态 .
你从《秋水》这篇文章中能读懂那些道理?
明确:①人贵有自知之名 ②满招损,谦受益 ③有比较才有鉴别 ④自大出于无知 ⑤骄傲使人落后,谦虚使人进步 ⑥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拓展阅读
惠 子 相 梁
惠子相梁,庄子往见之。或谓惠子曰: “庄子来,欲代子相。”于是惠子恐,搜于国 中,三日三夜。庄子往见之,曰:“南方有鸟, 其名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发于南海,而 飞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 不饮。于是鸱得腐鼠,鹓鶵过之,仰而视之曰: ‘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嚇我邪?”
表现了庄子怎样的思想主张?
庄子的生死观: 生来死往的变化就如同春夏秋冬。
《庖丁解牛》ppt课件
欣赏舞乐表演。
解牛理念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 依乎天理,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 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
以 “解” 赏
技
解牛态度
怵然为戒,视为止,行为迟。动刀甚 微,謋然已解,如土委地。
谨慎、专心
以 “解” 赏
技
解牛境界
➢ 境界一: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不懂规律
➢ 境界二: 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好 通“盍”,何,怎样
文惠君曰:“嘻!善哉!技盖至此乎?”
庖丁放释下刀对曰:“臣天之道所,好自者然规/道律也超,过进乎技矣。最初始臣
具体的操作技术
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三年之后,未尝见全牛也。
全牛,完整的牛
方今之时,臣用以神遇接触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精神神欲活动行。
现在
精神
感官的知觉
译文
梁惠王说:“嘻!好啊!你的技术怎么会高明到这种程度呢?” 厨师放下刀子回答说:“臣下所喜好的是自然的规律,这已经 超过了对于宰牛技术的追求。当初我刚开始宰牛的时候,(对于牛 体的结构还不了解),(看到的)没有不是全牛的,(和一般人所 见一样)。三年之后,再也看不见整头的牛了。现在宰牛的时候, 臣下只是用精神去和牛接触,而不用眼睛去看,就像视觉停止了而 精神在活动。
缓慢
译文
牛身上的骨节是有空隙的,但刀刃没有厚度,用这样薄的刀 刃刺入有空隙的骨节,那么在运转刀刃时一定宽绰而有余地了, 因此用了十九年而刀刃仍像刚从磨刀石上磨出来一样。即使如此, 每当碰上筋骨交错的地方,我一见那里难以下刀,就十分警惕而 小心翼翼,目光集中,动作放慢。刀子轻轻地动一下,哗啦一声 骨肉就已分离,像一堆泥土散落在地上。
庖丁:就是名叫丁的厨师。 师襄:就是名叫襄的乐师。(师旷) 弈秋:就是名叫秋的围棋高手。 优孟:就是名叫孟的优伶。
第四讲老庄与道家思想PPT课件
“天人合一”思想演化的过程
1、《易传·文言》提出了著名的“与天地合其 德” 的精湛的天人合一思想。
2、道家思想的天人合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 与 我为一”。
3、儒学汉代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论。 “天人相 副”“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
4、北宋的张载在中国文化史上第一个明确提出了“天人 合一”的命题。
(2)得意忘言:
①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蹄者所以在 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忘言。
——庄子
②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音
——陶渊明
赠言: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 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 强行者有志。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 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而笑之。不 笑,不足以为道。
2、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熟知 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五十七章)
• 任何事物的内部都存在对立的双方,即对立统一。
• 对立的双方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但老子认为转化是循
环的,不懂得对立转化有条件。
庄子1的、追主求要“观自点然”:、“本真”的存在状态。
2、“齐物论”
“齐万物”、“同是非”、“一死生”
(1)肯定人是自然的一部分。 (2)人和自然都遵循统一的规律。 (3)把“天人合一”看作是人所追求的 最高境界,人生的最高理想是天人 协调。
(二)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 本形态,古代中国人思考社会人生 问题都以中和之美为最高理想。
中和之美的哲学基础是儒家的 中庸之道。
1、中
“中”者,正也,中正、适度、准确、得当。
五、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
天人合一与中和之美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两大特质,它决定着中国传统文化的性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庄子主张顺从天道,而摒弃“人为”, 摒弃人性中那些“伪”的杂质顺从 “天道”,从而与天地相通,这就是 庄子所提倡的“德”。
完结 谢谢!
即寻找精神家园的“还乡之路”
庄子的人生观
▪ 逍遥自在,一切顺其自然。 ▪ 他认为人生的困境来自然、社会和自我三
个方面。 ▪ 人要摆脱这些束缚,就要无思无虑,无欲
无求。
庄子的认知论
▪ 庄子持不可知论。 ▪ 五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
涯随无涯,怠矣。《养生主》 ▪ 如果硬要辩差异,明是非,人就
会陷入困境中。
·老子对“道”的特征性的描述:无、玄、朴、 浑、奥、根、无名、无象。
“道”的本质特征
·一、“道”是宇宙所生成和存在的根基,是万有 世界的本源和根据,因而无所不在,具有最高的普 遍性。 ·二、“道”是一种恍惚窈冥、包罗万象、有精有 信的不可言状物,具有不可感知的虚无性。
·第三、“道”是独立于天地万物之外、之上,寂 寥不改,往反周行。具有永恒的循环性。 ·第四、“道”以自然为法式,具有人无法主宰的 自然性。所以人应以天地为法式,而天地则以道为 法式。
二、庄子介绍
生平 庄子名周字子休,战国宋国人, 约公元前369——286 身世 漆园小吏,著名隐士 影响 道家继承人——庄子,《史记》 “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与 于老子 著作 《庄子》,又名《南华真经》。 共33篇。
庄子的主张
·提倡率情任性的自然人生。 ·奉行全性保真的贵生主义。 ·采取安命与齐物的人生态度。 ·追求超脱与自由的精神境界。
庄中学说的特点
▪ 庄子所持的宇宙与人的关系是“天人合一” 的,是“物我两忘”的,所以他有通达的 生死观。庄子认为是道给给了我们形貌, 天给了我们形体,我们要作的是不要因为 好恶而损害我们的本性。他认为完整生命 为起点来思考应当来渡过一个怎样生命旅 程。站在天道的环中和人生的边上来反思 人生。
庄子哲学中的天与人
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文化渊源
什么是“道”
·原意:道路
·春秋时期出现了“天、地、人之道”的说法, 原来也是指天地运行之轨道以及人事的某种行 为规范。
·上升为哲学范畴,始于老子。老子认为“道” 是一切存在的根本凭借和最终依据。
·“道”是万物之本、天地之根。“道”也是 其他事物所依托而其自身则不需要依托,它可 以生成万物而自身却即“自然”——“无情”
老子认为“道”的本性就是以一种不用心、 不经意、不强求、自然而然的态度去成就一 切,而这种自然性就是无为。
二、“无为”即“无事”
老子认为“无事”则无繁苛于政、无扰攘 之事、无兵役之劳,则国家社会就会达到 “无为而治”。
三、“无为”即善为(道)
道家老庄哲学
一、老子简介
生平: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期楚 国人 身世: 东周守藏史,辞官隐士 影响: 道家学派创始人 著作: 《老子》,又名《道德真经》。 共81章。
《道德经》
1、老子主要思想都记录在《道德经》中, 全书的结果思想是:道是德“体”,德是 道的“用”。全书上下共五千字左右。 1、《道德经》、《易经》和《论语》被认 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著作。
两种对立的“为” 1、一般统治者推行的“为”,即
“有为”。指各种政事法令、功业道德, 以及各种追求名位福禄,声色货利的行 为。
2、道家所提倡的“无为”。“无为” 不是“不为”,而是一种特殊的 “为”——“无为之为”,即摒弃“妄 为”后的一种不造作、不偏执、不骚扰 的合乎自然的行为和状态,也就是要 “善为(道)”,善于自然而然的态度、 方法去成就事情。